-
1 # 語留人
-
2 # 以畫隨出
知識要是學得廣,
懂得禮文道路暢。
只有多學才能講,
不聞不問說話難!
多問多學知識全。
-
3 # 龍城火某
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多則多言,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理不足則多辯,情不足則多儀。
原文出自清陳弘謀五種遺規的《學仕遺規》裡,其實這八種不足已經涵蓋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煩惱,我們焦慮甚至痛苦,遇到困難的手足無措,得不到重視被忽略的憤懣之情,一切的一切,其實都來自於我們自身的不足。
用當今最通俗易懂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你的才華配不上你的野心。陳弘謀老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本質,道出了現實原因。本是貶義卻連用了八個褒義詞,不僅是一種對比更是一種反襯,從而給我們留下更深的印象,更是值得去深究和品研。
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慮。指的是哪些多謀而無斷的人,因為自身的閱歷不夠豐富,認知能力比較差,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並不能及時地做出準確的決定,從而優柔寡斷,搖擺不定。見識不夠,眼界也不夠高,對未來的趨勢自然是無法判斷的,因此會倍加憂慮。
《三國演義》裡面,曹操對袁紹的第一評價就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見小利則輕身,遇大事則糊塗。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稱。從十八路諸侯討董失敗後開始,滅韓馥、殺公孫瓚、剿黑山,收復河北,佔據四州名動天下。其後手下有四大謀士、四大庭柱,四大上將,兵強馬壯。一舉成為當時稱霸一方的諸侯。按照如此趨勢,不出意外,袁紹便是最後的大贏家。
可惜,他自負多疑的老毛病在隨著兵強馬壯後舊態復還,從官渡之戰開始,便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走向滅亡。
第一、誅殺所有的宦官,獻給何進的主意,導致何進之死。
第二、作為盟主,聯合十八路盟軍共同討伐董卓,這本是共贏的事情,但因為自己的小心思左右徘徊,最終半途而廢。
第三、在曹操擊敗劉備之後,曹軍正是士氣大漲,志得意滿的時刻,袁紹卻貿然起兵徵曹,田豐阻撓勸說並非是好時機,袁紹大怒關押田豐,一意孤行。
在這裡只列舉三點作以舉證,一系列的事情最終矛頭都指向了袁紹,因為他的多疑多慮、好謀無斷最終葬送了自己。
信不足則多言:信用不足的時候,就會全力解釋,盡力去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愚蠢,人性大多是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驗。
別人居心叵測的一句話,三言兩語,非要小心翼翼地去解釋,到頭來只會越描越黑。
清者自清,清白的人無須解釋,你堅定的眼神已經證明了一切,如果強行解釋,只會讓場面更加混亂,別有用心的人目的也會達到,攪混了一池春水,下一步自然是渾水摸魚。
-
4 # 順⑦自然666666
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孤疑,沒有安感。
信用不足的人,說話別人不相信,通常就會費盡口舌去講更多的話。
-
5 # 飛翔的劍魚
今人理解古人的話,完全不必盲從,應該多一些大膽的懷疑。
這次世界性的新冠肺炎疫情,特朗普和蓬佩奧頻頻甩鍋中國,很多華人就很擔心,害怕美國真的甩鍋成功,帶動世界各國向中國索賠,給中國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特別是傳言方方日記在國外出版以後,進一步加劇了很多人的擔心。實際上,這就是由於見識膚淺片面而帶來的自尋煩惱。國際上打官司,講究的是實打實的證據。疫情在世界多國開啟了星火燎原模式,到目前為止,誰也說不清楚新冠病毒來自何方,又是如何造成人類感染。就連美國自己也說不清楚,航空母艦上計程車兵究竟是如何感染病毒的。儘管美國在國際上頻頻放毒,頻頻甩鍋,但是卻沒有造成多少實質性的影響。畢竟大家都不是傻子,也不是小孩子。倒是美國在2019年9月發生的生物病毒洩露事件,讓很多國家能夠理直氣壯地懷疑,美國就是新冠病毒的源頭。因此,華人一定要沉住氣,用不著胡思亂想,更不能自亂陣腳。
識不足就一定會多慮嗎?事實上並不盡然。別忘了,還有一句話,叫作“無知者無畏”。很多刑事案件的發生,就是衝動的結果。如果行兇者能夠再想想,也許就不會發生悲劇了。食品造假的危害,有誰不知道?可是就有人利益燻心,鋌而走險,完全不去考慮別人的生命安全。
對於“信不足則多言”這句話,也要一分為二地看。一個謊言出口,就要用一千個謊言去遮掩它。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有的人與人說話,總是小心翼翼地解釋,生怕別人誤會他。看起來他很誠懇,其實就是入戲太深,自己感動自己。這些都是“信不足則多言”的典型例子。現代社會,人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很多人喜愛並敢於在工作、生活和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個人表達的需要,與是否誠信則完全無關。還有一種人,雖然明知自己在說謊,但是卻毫不多言、懶得解釋。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深諳厚黑學,根本不知“心虛”為何物,也不知羞恥為何物。
-
6 # 雪之韻
一、識不足則多慮
見識不足、難以決斷就會思慮過度、擔憂狐疑、沒有安全感。有時候那種多思多慮、惶恐不安的生活並不是外界給我們的,而是自己見識淺薄造成的。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山中的浮雲能夠遮住登山人的雙眼,而我們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雲”?
“多見者識廣,博覽者心宏”。歐陽修也說,“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要改變這種狀況,衝破這些“浮雲”,需要的是充實自己,開闊眼界。而讀書,便是“登高”“望遠”的捷徑之一。
“讀經長學問,讀史長見識”,讀前人的優秀書籍,借鑑前人的智慧經驗,遇到事情自然心開意解,自然知道如何應對處理。書讀多了,其心胸和思想會相對其他人開闊得多,志存高遠,胸襟曠達,才不會為私心雜念所困、功名利祿所累。
定位決定地位,心境跨越艱險。
蘇東坡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強學博覽”的人身上總會充滿自信和豁達,即使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也不會心煩意亂,浮躁緊張,不知所措;更不會在順境的時候得意忘形。
所見所聞成就一生,無知無覺葬送一生。
二、信不足則多言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
《荀子不苟》中有言:“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如果沒有信用,什麼事也做不好。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鍵是要講信用。講究言必行,信必果。 誠信屬於道德範疇,沒有重量,也無標價,卻可以使一個人輕如鴻毛或身敗名裂,也可以使一個人重如泰山或名垂千古。
“信不足則多言”,即為信用不足的人,講話不易讓人信服,通常就會費盡口舌去講更多的話。
《易經》言,“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話多有時候從側面表現出了一個人信用的缺失,它就像是一張信用卡,早晚總要還回去。
信不足,則口多言,然言多必失,誇誇其談者虛,口吐蓮花者淺。為人之要則,當抬頭時觀雲,低首時看路,於學中思,善養浩然之氣、謙卑之性,方能大寫人生。
不多說話,不亂說話,不說謊話。
回覆列表
人留語亦留,答題從不躲。
原文有八句: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理不足則多辯,情不足則多儀。還算是通俗易懂,言簡意賅,我就不一一解釋了,總的來說,就是缺少什麼,就要用另一種東西去填補你的不足,接下來主要討論討論您擇出來的這兩句。
識不足則多慮也就是“少識補慮”。知識、見識不足,就要過多的去思考。
而多思多慮會造成什麼?浪費時間不說,過多的思考而得不到答案,往往會讓一個人陷入煩躁、苦惱,甚至是惶恐,久而久之,掉不掉頭髮我不知道,抑鬱是很有可能的。這樣您的耐心一次次受到考驗,信心一次次受到打擊,做事就會越來越急躁,即使本來可以解決的問題,可能也不會了。
要注意,這裡的“慮”和“思”還是大有不同的,這裡的慮往往是被動的,而思往往是主動的,譬如三思而後行之“思”,這裡需要思考,不是自身學識不足造成的,而是做事謙虛謹慎的態度,而且往往不會那樣費心勞神。
舉個最簡單直白的例子:
高中解立體幾何題,你兩個小時也做不出來,而有的同學十分鐘就解決戰鬥了,這是為什麼,只因人家解題方法多、見的題廣,思路清晰,很容易就知道如何下手。而你因知識儲備不足,毫無思緒,而且有時候即使付出了大量的“慮”,也還是做不出來,煩躁就隨之而來了。
然而,等老師講解完此題,你卻大呼“如此簡單”,等下回碰到類似的題,你還是不會,這就是知識儲備嚴重不足。
那些稍微比你多動幾個定律的同學,可能多想個3-5分鐘就會了,相關知識儲備齊全的,可能看一眼差不多就會了。做題快慢上的原因,也就是知識多少的差距。當知識嚴重不足的時候,可能補多少“慮”都不夠了。
所以,平日多儲備知識是很重要的,沒有學習的不是,多讀書、多看報,開闊眼界,增強學識,對日常生活、工作都是大有脾益的,有句話叫“書到用時方恨少”,別覺得學習浪費時間精力,總有一天會用到的,而且你花一年的時間學習,在今後的,有可能是你花十年的思慮都無法彌補的。
信不足則多言也就是“少信補言”。缺少誠信的人,要用更多的言辭去說服他人相信你。
這是在給人們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告訴您應該如何做人,講述了做人要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信者寡言,擲地有聲,往往一兩句話就可說服他人,無需多言。謊者多語,雲山霧罩,一車話也令人生疑。
說個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事情,比如有人向您借錢。對方是個很誠實守信,一個唾沫一個釘的人,可能都不用他說借錢的原因,您也會把錢借給他,因為您想信他的人格,一定會按時還錢。
而一個平時瞎話連篇的人向您借錢,他說他母親讓車給撞了,細節說了一大堆,甚至連住哪個病床都說出來了,您可能也會以為他是瞎編的,絕不會輕易把錢借給他。
所以,從一開始就建立誠實守信的形象,好處絕不僅僅是少說幾句話這樣簡單,而您給他人不守信用的印象,可能有時候多說幾句就管用了,可是也很有可能不是多說幾句這樣簡單。
多識可以讓您做事更輕鬆,多信亦是如此,而且還可以讓您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