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中晴雨

    什麼哲理我不懂,但蘇軾也不是普通人,先世五戒合上轉生,根性靈慧,才高八斗,文武百官皆非對手。妒賢忌能,世俗皆然,因與王安石不合,受到斥貶,命運坎坷。但強者適生,靈慧躍升,成為千古詩詞聖賢。詩詞名篇,名傳千古。而王安石變法成功於否,名遠不及蘇軾人們稱讚。蘇軾在文化上遠遠高於王安石。謝謝!

  • 2 # 上善如來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他說人生一輩子像什麼?像下雪天那個鳥,在雪地上站了一下,留一個爪印,飛走了以後,雪又下來,把那個印子又蓋住了。雪上偶然留一個爪印,那個鳥一飛了以後,學早把東南西北一起蓋掉了,那個爪印啊也就不留了。

    這句詩是蘇軾學完佛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作。金剛意為,世間最堅硬的的東西,這裡代表金剛經的強大般若代表智慧,及佛知佛見,波羅密,意為彼岸,意思就是,金剛經無上的智慧普渡眾生到達彼岸,即成佛。金剛經通篇將的是“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得感悟。這句話意在勸戒世人看破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達然脫俗。還有一句話,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是在勸戒人不要貪婪,看破得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本,雖然寫到“如是我聞”意思就是,我聽佛說。但通篇是以道家莊子《逍遙遊》為核心思想所著。已經和印度傳來的原版毫無關係。

  • 3 # 樗寮

    我們生活的這些年總覺得煩惱不斷,只花一點點時間就看完了古人的一生簡介。如果北宋有映畫,蘇軾還有回顧人生過往如畫面定格的感慨。我們的煩惱時時伴隨著我們,回看只是如映畫閃過。

    北宋沒有映畫,蘇公只看到飛鴻低飛落腳蹬泥,鴻飛空中無鳥痕,地上只有踏泥痕,多像我們看別人時只看到的一個片段。

  • 4 # 貴可春秋

    要去理解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的人生處世哲學,就得深刻了解和體會蘇軾的人生經歷。蘇軾的一生三起三落,一生的仕途坎坷曲折。唯獨只有經歷過人生無數次大起大落的蘇軾,真正做到了一生保持著泰然的姿態,超然脫俗,絕世獨立,不管遭遇怎樣的坎坷,都能樂在其中,發自內心的笑出聲來。

    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一生忠君愛國,學優而仕,抱負滿懷,似乎然而無法實現和被理解。三起三落中蘇軾儘管差點被殺,被宣佈為“奸黨”,詩文被禁,被貶謫“蠻荒之地”達十二年之久,可他並沒有像先輩文人如柳宗元、劉禹錫那樣地滿腹牢騷,一腔憤慨,也很少有“懷才不遇”的自傷,而是用一種詩意的藝術態度來審視人生逆境,故到了任何地方,他都隨遇而安,豁達大度:曾不無幽默地自我解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加上密州出獵,杭州築堤,一直貶到天涯海角,依然高歌。

    這種對生活熱愛,還表現在日常瑣事之中,蘇軾對管家理財、烹飪飲食、醫藥保健、種花養魚、煎茶釀酒均有研究。東坡肉、東坡餅、東坡羹。這其實就是一種人生態度,世界醜惡還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態度是美好的。

    由於蘇軾感覺到人生是偶然的,世事也是虛幻的,“人生到處何似之,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留鴻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那麼,人生的痛苦也不過是夢幻,人世的功名利祿也沒有什麼可追求、可留戀之處。這就直接導向了對社會公認的價值系統的否定,和對苦難現實漠然處之的態度。故歡樂不必過於欣喜,痛苦可以在內心化解,世事滄桑實屬過眼煙雲,求得本心清靜便是解脫。

    可以說,這種內心調節機制,使得蘇軾有了曠達的性格,憑藉這個基礎和內心調節機制,蘇軾可以站在高遠的立場上,觀照社會和人生,取得生存的智慧,將現實人生轉化為詩意人生。

    這種人生哲學為後世提供了一種在類似的社會條件下的生存典範。所以,蘇軾得到後代文人士大夫的極大尊敬。

  • 5 # 彩雲飛翔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出自蘇東坡寫給弟弟蘇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一首詩中。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句詩,我們先簡述下該詩的來龍去脈。

    蘇東坡和弟弟蘇轍不到二十歲時,兄弟二人出川進京趕考路過澠池,借宿在一個古寺裡,兄弟倆還曾經在照壁上題詩。後來兄弟雙雙考上進士。在此之前,蘇轍還曾經被任命為澠池主簿,因為考上進士而沒有赴任。

    蘇東坡也是考上進士後,第一次被外派到陝西鳳翔做官。蘇轍一路相送,回來再次路過澠池,看到兄弟倆曾經住過的僧舍,共同題詩的照壁都殘破倒塌,不免心生感慨。

    蘇轍寫了一首詩送給蘇東坡。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蘇轍的詩裡有一種人生四處漂泊的感傷與迷茫。

    蘇東坡為了規勸弟弟別太傷感,看開,看淡人生,於是和了一首詩,寄給其第。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東坡和詩的詩心❤就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生到處”就是人一生的軌跡。蘇東坡認為,人生在世實屬偶然,就像大雁偶然在雪地上落下,留下幾個腳印,然後又飄然而去。大雁離去無蹤,而腳印那麼微小,雪化了之後,一切將歸於虛無。這句詩體現了蘇東坡的人生哲學,和禪意。體現了他的人生虛無主義,處世哲學。他不僅只規勸其第,看開,看淡人生,而且自己也是這樣瀟灑曠達度過一生的。

    後來,蘇東坡把這種人生哲學寫進了另外三首詞中。

    面對漂泊無定的生活,蘇東坡說“此心安之處是吾鄉”;

    面對人間的世態炎涼,蘇東坡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面對生命中無法把握的偶然和必然,蘇東坡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正是瀟灑豁達的人生,蘇東坡在“”烏臺詩案”身陷囹圄,多次被貶謫,外放荒蠻之地中,能夠坦然處之。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我們不應該學習這種消極的,虛無的人生哲學。但,我們應該在面對人生的挫折和無奈時,有一顆處之泰然,灑脫,曠達的心態。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6 # 字言字語吧

    這是一種歷經風雨之後的豁達。蘇軾是個非常具有哲學思維的大文豪,經常在詩句當中深入淺出的闡述很多道理,這也是很多文人的特點,就是善於思考,善於去體察大自然、人生、宇宙的道理。普通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都會產生出很多對人生的思考,何況是蘇東坡呢?

    詩人說,這人生啊,一輩子在這世界上走過一遭啊,就像那飛鳥在雪地上走過。

    什麼意思呢?

    1、首先這飛鳥飛到哪裡,可能是很隨機的事情。可能哪裡有吃食,哪裡有水源,哪裡有叢林,或者是飛累了就會暫作停留。

    2、飛鳥在雪地走過,看似留下了指爪的痕跡,但是,一旦雲開霧散白雪消融呢?便了無痕跡了。

    3、這是一種“從世界的身邊輕輕走過”的豁達,也是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蒼涼。

    4、當然這首詩,詩人的心情還是達觀的,是豁然的。

    人啊,相對於歷史來說,相對於天地萬物來說非常之渺小。自己需要調整好心態,去處理三個關係:

    1、人與自己的關係

    2、人與別人的關係

    3、人與自然的關係

  • 7 # 風月古今

    問題:如何理解蘇軾的蘊含的人生哲理?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蘇軾的名句,出自《和子由澠池懷舊》。欲充分理解此詩,還需瞭解前因後果,以及蘇軾寫詩時的背景和心境。

    《和子由澠池懷舊》的創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六年,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而蘇轍留京。他們兄弟近二十年,朝夕相對、形影不離,這是第一次長久的分隔兩地,蘇軾十分不捨,路徑澠池的時候,蘇軾想起弟弟蘇轍所寫的《懷澠池寄子瞻兄》。

    我們先來看看蘇轍這首詩: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首句,是蘇轍說自己與蘇軾話別鄭原,共同言及前行之路的艱辛。次句言自己還騎著馬在大梁田間逡巡,而蘇軾恐怕已經度過了崤西古道,不禁有一種悵然若失之感。

    蘇轍十九歲時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所以他才有“曾為縣吏民知否”之問,“壁共題”則是想起了應試途中,和父兄在僧房借住,在牆上題詩之事。

    蘇轍與蘇軾既是同胞兄弟,也是知音師友,此次離別,蘇轍心中難受,所以他想,蘇軾此次獨行,定然也是如此,沒有方向的騅馬,只顧嘶鳴。

    因為蘇軾的離去,蘇轍突然感到人生的身不由己,踏上仕途之後,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跟著蘇軾一起攜手同遊、共燈夜讀,可能一紙調任,二人又各奔東西,不知前路在何方。

    正是在這首詩的基礎上,蘇軾寫了《和子由澠池懷舊》,可以說,這首詩是蘇軾的感悟,同時也是安撫蘇轍心中那種帶有困惑的感嘆,我們來看蘇軾之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正是因為蘇轍在詩中,有“無方騅馬”身不由己之感嘆,蘇軾在第一聯做了一個設問:人生奔波來去,像什麼呢?大概像飛雁在雪泥上踏過吧!雪泥之中,留下了痕跡,但大雁飛翔,哪裡有固定的道路,這不過是偶然留下的,它自己都不可預知。

    當年一起寺中論禪的老僧,已經往生極樂,成為了一座舍利塔,當年破舊的牆壁,也看不到我們曾經題的詩作。當年我們前往澠池時所經歷的崎嶇坎坷,你還記得嗎?路途遙遠,人睏乏、驢長嘶。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所蘊含的哲理

    對比兩首詩後,我們再來分析“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句詩。很明顯,蘇軾使用一種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勸勉弟弟:

    我們曾經以為人生很簡單,早晨,我們兄弟能夠一起在院子裡誦讀,中午陪著父母一起吃飯,晚上能夠在月下對酌、談論詩文。可是長大以後,我們卻要各自成婚、科舉,曾經一位能夠一直抵足而眠的日子,早已經發生了改變。

    我們又以為,今後能夠一直朝夕相對,共同在朝中為官,但是一紙調任,我們形影相伴二十多年的生活,又再次被改變,我們開始分離兩地。寺中的老僧,我們一直以為他會帶著和善的笑臉,在寺中迎來送往,但再次路過寺院,已是生死兩隔……。

    所以,變化、無常本是人生的一部分,這就像大雁在雪地中留下的足跡,無法按照預定的路線、按照我們的想象,一直下去。但我們不必為此悲觀,人生自古皆是如此,只要我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無常、無跡的事物,亦是生命中的驚喜。

    所以,我認為,這句詩,就是言人生中本就充滿著變化和身不由己,但應該積極樂觀對待。

  • 8 # 大力寶寶ok

    蘇東坡不僅才華橫溢,最難得的是他那有趣的靈魂,是那樣的特別。幾次被貶,卻依然樂觀積極,享受當下生活。開荒種地,享受美食,烤羊蠍子,烤生蠔……他從未敗給生活。

  • 9 # 麗水凝珠

    從喜歡上詩歌開始,我就非常喜歡讀蘇軾的詩。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發欣賞蘇東坡對人生的態度。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儒家的積極進取;道家的順應自然;佛家的放下與解脫。

    要想理解蘇軾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句話的人生意義。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首全詩: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的來歷是:作者和弟弟在趕考的路上曾經在澠池古寺借宿,老和尚接待他兄弟倆。

    在此之前,蘇東坡曾經做過這個地方的主薄,只是沒有赴任。所以澠池的人們不知道他是這裡曾經當官的。後來蘇轍一路相送蘇軾到陝西鳳翔做官,回來路過此地不免感慨,做了首《懷澠池寄子瞻兄》。

    此後蘇東坡做了《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流芳千古的充滿禪意的詩寫給了弟弟蘇轍。

    蘇東坡一生跌宕起伏,幾經磨難,但他越挫越勇的精神是我的楷模。人生本來就是坎坷的 ,傷感和迷茫雖然經常出現,但都是偶然的出現。

    就像詩中的飛鴻踏雪泥,老僧已死成新塔,所有的曾經都會隨風而逝不復存在。

    “雪泥鴻爪”更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比喻。想想人生的短暫,所到之處不過是偶然留下的足跡。也許人的一生都是虛空的,生命如白駒過隙,苦過,累過,轉眼之間如同鴻雁飛過留下的爪痕,微小而不足,等到雪化成水,爪痕也會無影無蹤。

    這首詩告誡我們,凡事不可過分執著,既然無法把握境遇,不如坦然處世。心平氣和是人生最高的生活境界,記起名人的一句話“天空沒有鳥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了”……

    很久以來,蘇東坡處世的灑脫,隨遇而安的哲學思想一直對我是一種引導。

    這也許就是我喜歡蘇東坡詩詞的原因吧!

  • 10 # 軫念信箱

      蘇軾雖然更多的時候以宋詞為我們所熟知,但是他的詩歌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華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實際上很多經典的宋詩名句都出自他的筆下。

    比如“春宵一刻值千金”,比如“腹有詩書氣自華”,又比如“春江水暖鴨先知”,甚至還有一句“一樹梨花壓海棠”。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一詩歌,可以說是蘇軾最富有人生哲理的宋詩之作。尤其是前四句讀來非常精彩,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明了人生在世所經歷的點點滴滴。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就是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寫於公元1061年,當時的蘇軾不過24歲。當年蘇軾和蘇轍一同赴京,應試的時候路過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如今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因而作《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因為之前來過這裡,如今尋找之前的蹤跡有都很少,所以感慨。詩歌的一開始就發問,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還有所經歷過的事情像什麼呢?那麼是怎麼回答的呢?其實就像是天上飛翔的大雁,踩在積雪的地上。

    大雁踩在有積雪的地上能留下什麼樣的痕跡呢?後面的兩句古詩有了更深一層的解讀。“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本來留在雪地上的痕跡就不深。而且在雪地上偶然留下一次腳爪的痕跡又能怎麼樣呢?大雁還要繼續飛行,但是究竟要飛向何方?要去往哪裡?又有誰能夠做得了主呢?

    就像此時的蘇軾和蘇轍,原本都是在四川老家讀書,後來都是進士及第。蘇軾去陝西做官,蘇轍留在京城做官,不就是如同天上的大雁一樣到處飛來飛去的?就算是此前進京趕考之時,曾經居住在澠池的寺廟當中,如今看來又能留下了什麼樣的痕跡呢?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這兩句是針對此前兩人曾經對這裡居住一些記憶的喚醒。當年接待他們的那個老和尚已經死掉了,骨灰也都已經安葬那一新的塔裡面去了。當年在上面題詩的那牆也都已經壞掉了,也都找不到當時的墨跡了。

    這兩句其實也是在為了解釋前面四句所表述的道理,滄海桑田的變化。人變了,和尚死了。寺院的牆壁也倒塌了,就像是雪泥上留下的大雁的腳印,本來就比較淺顯,然後雪又化了,又從哪裡去尋找出這些記憶呢?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最後兩句是兩人回憶之前進京趕考經過此地時的道路坎坷。蘇軾騎的馬在路上死掉了,藉助一個小毛驢才勉強走到澠池,路途遙遠,人困馬乏。你還記得當時的情形嗎?但這些也只能存在於我們的記憶當中了,現實當中並找不到有關的痕跡了。

    蘇軾這首古詩最值得我們推崇,最不應該忘記,因為其能夠讓我們真正的思考人生在世所應該追求的事情。人這一生所經歷的事情,就如同大雁飛過留下的腳印一般。每個人都在忙著追求前路,對於過去的那些印記,不過是我感慨一下罷了,現實當中的痕跡又能保留多少呢?

    人生就是旅途,千百年來真正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 11 # 雪峪蒼松

    這裡我還是用蘇軾自己的話來解答吧!正所謂自緣其說。其實現今社會,每一個人為了生存與生計,何嘗不是如此。

    身是不繫之舟,

    心是已灰之木;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 12 # 泮溪秋玉

    人生在世,到這裡、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就像是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它在這塊雪地上偶然留下一些爪印,然後又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人生如夢,轉眼即逝。凡事皆會過去,再努力回憶也無濟於事。常人亦會過去,從暫時的分離到永久的訣別,誰都無法避免。壞好迷悟都會過去,你什麼也留不住,明白了這一點,便是覺悟的開始。

    歲月流逝,有多少的往事值得回味,有多少往事已是漸行漸遠。流年往事,轉眼即逝。使我們明白對待自己生活的最好態度就是:不因過去的輝煌而留戀不捨,也不因過去的痛苦而不堪回首。踏實走好腳下路,讓每一步都走出一個腳印。

    心胸定格在高處,才能俯瞰天地;視野定格在遠方,才能放眼遼闊世界。當下的榮辱,眼前的得失,不會在人生的歲月中成為永恆。所以,得意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失意的時候不要自卑。用一顆初心,方顯歲月之經歷,歷經風雨以後,才能見到最美彩虹。

  • 13 # 使用者1299573225786

    鴻爪留印屬偶然,鴻飛東西乃自然。偶然故無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去面對。

  • 14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生如浮萍,漂泊天地間,就好象小鳥一樣,飛過來飛過去,偶一駐足,也不過是待一段時間而已,可能會留下你活動的痕跡,可是又勸你別太認真,只留下淡淡的痕跡即可。下面隱喻的意思是,說不定哪天你又要走了,被迫的也好是自願的也好,反正是還得漂泊;雪地上還會下雪的,把你的痕跡又蓋住了,也就是說人一走茶就涼,時間會扶平一切的意思。總體來說是說詩人恬淡的心境的。

    蘇軾認為,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如何能夠實現抱負。

    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蘇軾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微縮的展示。

    這句話蘊含著這樣的哲理:人的一生會去到很多地方生活、工作,就像飛鴻會在雪地上的很多地方留下爪印一樣;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飛鴻飛走之後哪裡還會記得自己曾經在哪個地方留下爪印。

  • 15 # 飛翔的燕兒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句出自宋代大文豪蘇軾詩作《和子由澠池懷舊》,表達了作者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惆悵和對往事的深深眷戀。

    這首詞作於嘉佑六年(1061年)冬天,蘇轍送蘇軾去鄭州,分手回京,作詩寄予蘇軾。而這首詩是蘇軾的和作。記得當年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士。他與蘇軾赴京應試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如今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因而作《懷澠池寄子瞻兄》。這首詞正是為了和蘇轍的這首。

    短短的兩句話道出了人生太多的無奈和惆悵,蘇軾在這一點上很有體會,從烏臺詩案以來,接連被貶,就像浮萍一樣,足跡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徐州、密州、杭州、湖州、黃州、惠州、儋州。即使如此,蘇軾從來就沒有自怨自艾,反而以樂觀豁達的精神來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幸,正是由於他這種寬廣的胸襟,才創作出令人膾炙人口的作品。他以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告訴自己的弟弟,人生就是如此,不及過於介意,只要心胸寬廣,樂觀向上,處處都是家鄉。

    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今中外那麼多人對蘇學士尤其欽佩,有的甚至以為楷模,我也是如此,也是被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性格深深的折服。在生活中不斷的激勵著我,凡是遇到挫折想放棄的時候,想想蘇東坡,所有的迷惑和不解都煙消雲散。可以說他是我們人生的導師,是治癒心靈創傷的一味良藥。

  • 16 # 雲端信步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這兩句詩出自宋代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首聯與頷聯,是詩人對人生的思考:

    “飛鴻”是人心靈的象徵,蘇軾兄弟正如同凌空翱翔的飛鴻。“踏雪泥”,是飛鴻偶爾棲落留下的痕跡,旋即便會融化消失。正如人之行事,不會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應似飛鴻踏雪泥”,看似虛無,實則曠達。哲理就在於,不必耿耿於過往的痕跡,人生短暫,前途未卜,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飛向何方,哪裡還去考慮南北東西!

    頸聯與尾聯是詩人對現實的感慨:

    奉閒和尚已經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裡面,當初在上面題詩的那堵牆壁已經坍塌,因此不能再見到舊時題詩的墨跡了。

    是否還記得當年趕考時的艱辛磨難?由於我騎的馬在澠池西邊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沒法子,只好騎著小毛驢到澠池。在那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麼遙遠,人是那麼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驢也累得叫個不停。詩人撫今追昔,抒發了對人生的深深感嘆。

    “雪泥鴻爪”,後來變為成語。

    追尋蘇軾的一生,更能理解此中真味。

    八九歲時的蘇軾,在母親為其講授《後漢書•範滂傳》時,就曾詢問母親:“我長大之後若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母親很欣慰,親切地回答兒子:“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鴻鵠之志早就在這個少年的靈魂深處紮根。

    《沁園春》(下闋)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這首《沁園春》做於蘇軾從杭州赴密州任上,給弟弟蘇轍的。蘇轍當時在山東濟南為官,蘇軾請調山東密州。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由此可見蘇軾的人生理想是輔佐明君,匡世濟民。

    《江城子•密州出獵》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更見蘇軾力挽狂瀾的雄心大志!

    被貶黃州,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面對浪濤洶湧的大江,吼出胸中塊壘,吼出被壓抑的千古豪情!

    命運多舛,三起三落。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蘇軾愈挫愈勇,不改初衷,豁達灑脫。即使生病也能悟出人生哲理:“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病中游祖塔院》)

    蘇軾說,因病得閒,不是壞事。能讓人在日常的忙碌中抽出身來,有空來照看下自己的生命和靈魂。生命活得太忙碌、太焦慮了,只有“安心”才是最好的藥方。

    《定風波》,更讓人感受到蘇軾面對困窘,雲淡風輕的灑脫。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風雨也好,晴朗也罷,與我而言,有何分別?一個人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有了捨棄名利的覺悟,此生無論是怎樣的境遇都不那麼重要了。無論是回首往事還是展望未來都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蘇軾連用三典,告訴我們人生短促,為了浮名浮利,勞心費神,在這如夢一般短暫的人生裡,實在是可笑。

    時光易逝催人老,不如遠離貪慾,退隱還鄉,對著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做個閒人。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正是絕世蘇軾,遺世獨立,豪爽狂放,不媚不折,不改懷抱,純真隨性,萬古不休的寫照!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 17 # 沿流溯源

    如何理解蘇軾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蘊含的人生哲理?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是蘇軾原韻 和 蘇轍的《杯澠池寄子瞻兄》詩,而作的《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中的詩句。

    在回答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蘊含的人生哲理之前,需對當時蘇軾寫作背景有所瞭解。

    寫作背景:

    蘇軾弟蘇轍,在十九歲時被委命澠池具主薄。在蘇轍上任前中了進士,所以沒去上任澠池縣主簿的蘇轍,對澠池這個地方,有一鍾說不清的牽掛和一種真誠的感情。

    在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蘇軾出任鳳翔府籤判,蘇轍寄給蘇軾一首題為《懷澠池寄子瞻兄》詩,就提到:“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道出內心深處對澠池縣的懷舊之情。

    針對蘇轍的這份“懷舊之情”,蘇軾按蘇轍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詩的原韻,和了本文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就是蘇軾針對蘇轍的“懷舊之情”,在詩中開頭四句,發表的自已議論和看法中的首聯兩句。

    一、如何理解蘇軾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蘊含的人生哲理解析:

    1.“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此句是表達:人生追求理想,上至“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下至謀求個人生存。無論是應舉做官,還是為個人生計,在謀求理想,實現個人理想和願望而東奔西走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的行動軌跡,就若同南北往來的鴻雁,踏在雪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的印跡一樣,很快將隨雪的融化,那爪腳印很快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2.此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是:

    人的一生,在奮鬥努力的過程中,偶然留下的“行動軌跡”,甚至是可圈可點的“功德”什麼的,都會隨時間的變化而泯滅。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作為一個人,是沒有必要,過分的去懷念過去以往的東西。

    下面提供原文和原文的白話譯文欣賞。雖在回答本答題時可以忽略,但可幫助我們更好理解答題,是不言而喻的。

    詩原文: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白話譯文:

    人生(為謀生)東奔西走像什麼呢?

    應該象一隻鴻雁腳爪踏在雪泥上吧。

    (鴻雁)腳爪踏在雪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的印跡;

    (鴻雁)轉眼又飛走了,它那能記得曾留下的爪跡,更何況那爪腳印很快就會消失了。

    老和尚已死了,只留下理骨灰的新塔;牆壁坍塌損壞了,就沒理由,還能找到曾在牆上面題的詩句。

    (弟弟)你還記得,當年我們路過崤山在二陵之間顛簸的情景;

    那漫長的道路上,我們很睏乏,那跛驢子累的也在不停地叫喚。

  • 18 # 柳波

         可以看出來,目前詩評很多,但是大家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各自的看法。看似乎百家爭鳴,熱鬧非凡,實則混亂不堪,沒有章法。其實,詩文之評析,是有法則的。

         瞭解一首詩,做評析之前,必須先了解背景,揣測模擬一下作者的感受。感同身受才有助於瞭解當時作者真正的思想情緒變化,以及想抒發的是什麼樣的感情。

       關於背景

    此詩作於蘇軾經澠池(今屬河南),憶及蘇轍曾有《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從而和之。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士。他與蘇軾赴京應試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詩云: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軾因作此詩相和。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瞭解了創作背景以後,那我們就知道,這是一首唱和之詩,舊地重遊,然彈指間時光飛逝,再不是那少年時節。人世滄桑,身世沉浮,紅塵中宛若飄蓬,誰能知曉,其中多少感慨。 。所以,面對蒼茫大地,詩人向弟弟,也是向人生,發出了一聲雷鳴般的驚問,並迅速給出了閃電一般的回答。

    “在紅塵之中,我走來走去,這麼些年,悄然而逝去,這種生活,我到底怎麼說給你聽呢?哦,這也許就像天上飛累了的天鵝吧,它們落 在柔軟如泥的雪上歇息片刻,只是偶然的留下了一抹淡淡的痕跡,然後再展翅高飛,哪裡管得了什麼東西南北。對了,過去的老僧已經圓寂了,被人供奉在新的佛塔裡,往日的崎嶇猶如山路一般,我的馬曾經都累死過,我才不得已換了頭小破驢。這些你都還記得吧。雖然漫長的道路,即便是聽著驢子的嘶鳴,人也困頓不安。那麼兄弟,你該明白我所想表達的意思了吧。”

       上面就是根據文字的一種揣摩,並且對場景進行了再現。

      下面我們結合詩詞來進一步的解析詩的思想內容。分六個步驟,涵蓋了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這才是辨析詩文的規則。《知音》而言:“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就是說文學鑑賞必須從六個方面入手。

    一,體裁,即位體

        從形式上來說,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以發問而作比興。從工對形式來說,頷聯泥上與鴻飛略有偏差,但頸聯對仗工穩,符合蜂腰格,所以律是沒有問題的。律詩還有特殊的一點,起承轉合。起興之筆,多借景借事,有感而發,而後承接深入。繼而宕開一筆,縱天馬行空,也是有意而為之,結尾合,即是收束,也是點睛之筆,思想境界會拔高到極致。

    二,語言的安排,即置辭

       就是看作者能否透過合理的使用語言,把具體的內容形成感性思維,並且在頭腦中重現出來。這首詩,語言雖平實易懂,卻字字凝鍊,比喻形象深刻,具有哲理的辯證性思維。使讀者很容易理解,從而激發出強烈的共鳴。這一點我們已經在前面建立起來了,場景重現,充分的鑑證了蘇軾的高超技法。

    三,繼承和變化,即通變

       任何題材的文章,除了固有的延續之外,還要不斷的創新,只有在吸收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文學才能獲得勃發的生命力,一味泥古,不求變化,也是創作的瓶頸。

    清代紀昀:“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本色。”(《始己評蘇詩》卷三)。紀昀的論斷極為精闢,言簡意賅的指出了詩中繼承和發揚的關係。東坡所學甚雜,所以思想體系包羅永珍.筆力縱橫,汪洋恣肆是其固有的特點。兩種寫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多角度描寫,即奇正

    無論寫人寫景敘事,都儘量避免一條道走到底。正如他自己詩中所云,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這樣才能從不同的角度保持高度得統一,這即是文學技巧,也是辯證的哲學思想。蘇軾在此詩中表達人事無常,漂泊滄桑之感,就從鴻爪雪泥,老僧新塔,蹇驢倦客等多個角度入手,有對比,有烘托,有呼應。

    五,題材的選擇,即事義

    構成一篇完整的文學作品,必須安排好景物,人物,時間,事件,情節等等。這些不同的元素,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以後,就形成了作者想表達的主題思想,所以,對以上所述物事的選擇和糅合,是一篇作品的重要部分。

    六,語言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即宮商

    詩詞等韻文,對於音律協調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平仄的配合,聲調的配合,這些在吟誦和歌唱的時候格外重要,必須要朗朗上口。

    或是鏗鏘有力,或是委婉悽切,或是平淡深邃……這些都可以進一步的深化作者的主題思想。

    以上所言,就是評析一篇文學作品的基本步驟,嚴謹而詳實。對於點評來說,是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點評和讀後感不一樣,不可信馬遊疆,縱心索之,要保持必要的客觀公正,遵循章法,若自己了了,信口開河,定損學術之尊嚴。

    再次感謝,提出問題的朋友,更希望大家參與進來,一起繼承和發揚中國詩詞,讓詩詞走入全新的時代。

  • 19 # 我是伍洋

    仁宗嘉佑六年(1061),蘇軾出任鳳翔府(陝西)籤判,其弟蘇轍送他到鄭州,然後返回京城,寄給他一首詩,題為《懷澠池寄子瞻兄》。其詩如下: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史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蘇轍在此詩自注曰:”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閒之壁。轍曾為此縣薄,未赴而中第。″蘇轍這首詩,即是懷舊,又是回憶,更是惜別。回憶往昔兄弟倆經歷人生的難難困苦,數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讓人感嘆。一入仕途,尤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懷念過去兄弟倆美好的時光,感嘆美好時光不在,現在艱難孤苦啊。

    蘇軾接到蘇轍的詩後,便寫了一首和詩《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人的一生四處奔走像什麼呢?應該像鴻雁腳爪踏在雪泥之上,無非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跡,轉眼又飛走了,哪還記得這留下的痕跡。老僧己經去世,骨灰己安放進新造的小塔裡去了。當時題詩的牆壁已壞了,已不見舊時題詩的墨跡。是否還記得當年應試時的艱苦磨難:路長遙遠,人又疲乏,那跛驢不停嘶叫,這樣情景,你可還記得?

    蘇軾此詩開頭四句就蘇轍的和詩發表了一段議論。人的一生,或順利,或困苦,無非是為謀生,讀書、應試、做官,像什麼呢?像一隻鴻雁,冬來飛去南方,春天又回北方,來來去去,年年如此,偶爾停留下來,腳爪踏在雪泥上,留下幾個爪印,轉眼又飛走了,它那裡還記得這幾個爪印。這一段帶有哲理性的議論,形象生動,寄意深沉,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雪泥鴻爪″成了人們常用的成語。

    蘇軾一生,仕途生涯近40年,地方上13年半,京城近九年,而貶官12年,差不多佔其生命的五分之一時光。萬死投荒十二年,長期流放偏僻的蠻荒之地,足以毀滅一個正常的文人。蘇軾自己也說:”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如此艱難困苦的貶謫生活,並沒有摧毀蘇軾,反而激起了他的鬥志。蘇軾遠離官場是非之地,有更多的時間種地、旅遊、喝酒、寫詩畫畫,與民同樂,活得坦蕩樂觀曠達。正因為蘇軾對生活充滿熱情,有著廣泛的興趣,所以當人生困頓不順時,他可以化解,他有化解的方法,而這方法就是投入到讀書寫詩畫畫中去。在艱苦的蠻荒生活中,物質匱乏,生存艱難,蘇軾始終是保持著健康向上自由樂觀的精神狀態的。

    此詩的後四句是應和蘇轍詩中的懷舊之情。蘇軾和弟弟從前路過澠池的僧寺中投宿,題詩在牆上。而今,老和尚已死,題詩的牆也敗毀,再也找不著了。弟弟,你還記得,那一年,我們路過崤山,路途又長,人又疲乏,那跛驢不停嘶叫。仔細讀來,這幾句即是懷舊,又是詩人對弟弟希望所在。從前的艱難困苦不順都忘了吧,人生如夢,偶然苦難,不必長念心中,如今好多了,前途非常光明,我們更應該鞭策自己奮發向前吧。

    蘇軾這首詩雪泥鴻爪用得非常好,很新潁。

    古時詩人喜愛用浮雲、浮萍入詩,來表達飄泊不定,歲月蹉跎的悲喜人生。韋應物《淮上喜會粱州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白居易《京使回,累得南省諸公書因以長句詩寄謝蕭五劉二…員外》:

    雪壓泥埋未死身,每勞存問愧交親。

    浮萍飄泊三千里,列宿參差十五人。

    禁月落時君待漏,畲煙深處我行春。

    瘴鄉得老猶為幸,豈敢傷嗟白髮新。

  • 20 # 莫道疏狂

    蘇軾的人生哲理,表述的總是這麼亦莊亦禪,令人在感慨萬千的同時心折不已,鴻飛冥冥,雪上泥爪,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娓娓讀來,既有對往事的懷念,又有對未來的期望,既有對蘇轍的寄語,又有對人生的慨嘆,超逸絕倫,宛如天成。

    人生該是什麼樣的呢?已經不再年輕的蘇軾,在遠赴鳳翔為官的路上,途經曾經和蘇轍一同暫居的澠池,看著弟弟寫來的《懷澠池寄子瞻兄》,心境激盪,感慨不已,於是寫下了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作為回寄。

    共道長途怕雪泥,鴻飛那復計東西

    在鄭原野上話別時,擔心蘇軾前路難行,雪泥阻礙,蘇轍寫下了這句“共道長途怕雪泥”,和哥哥的情誼在詩中顯露無遺,溢於言表。

    同是要經過澠池,蘇軾思及青年時與蘇轍的過往經歷,對人生的感慨和對弟弟的祝福摻雜在一起,終於融成了灑脫的詩句脫口而出。在這首與蘇轍的唱和之作中,蘇軾起手便是“人生到處知何似”,像是對自己的提問。但詩人並未讓讀者久等,他接著便作出了自己的解答,用了一個生動無比的比喻,“應似飛鴻踏雪泥”,既對蘇轍的擔憂作出了迴應,又以飛鴻自喻並喻人,巧妙絕倫,令人回味無窮。

    泥上偶然留指爪,行人已度古崤西

    詩人認為,在雪泥上留下爪印的飛鴻,只是偶然為之,在踏印留痕之後,終究是要鴻飛萬里,不知何處歸去,所以他寫下了“泥上偶然留指爪”,提出了“鴻飛那復計東西”。

    與蘇軾的禪意不同,蘇轍就事論事,就詩寫詩,他在感慨完前路難行後,再度想到了家兄已經遠行翻過崤山,想到與兄長漸行漸遠,想到曾經與父親和兄長在澠池的經歷,蘇轍心裡的離別愁緒越發明顯。

    曾為縣吏民知否?壞壁無由見舊題

    兄弟兩個都提到了曾經在澠池題壁作詩,而如今,那面題詩的牆壁早已塌毀,曾經的詩作曾經的青春也無處可尋,兄弟二人的感慨似是相同又似有區別。

    蘇轍說,曾經在這裡擔任縣城主簿百姓們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牆壁上題詩。

    蘇軾灑然回覆道,曾經接待過我們的和尚都已經去世了,那面牆壁也已經毀壞了。

    這一問一答中,世事無常,滄桑變幻,人生命運的難以預料都在短短的十四個字中道盡,而平常話語寫平凡之事,更是讓人心生感慨。

    遙想獨遊佳味少,路長人困蹇驢嘶

    在尾聯,兄弟兩人描寫了不同的場景,蘇轍寫當下,蘇軾寫當時,但其中人困馬乏的情景倒是如出一轍。

    蘇轍想到兄長此去鳳翔,一個人獨遊千里,前程渺渺,該是何等的寂寞無趣,於是他說道,這一路上大概只能聽見馬匹的嘶鳴。

    蘇軾卻在繼續回憶曾經趕考時的父親兄弟,那時和現在一樣的人困馬乏,一樣的前路漫漫,與前詩連在一起,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呼之欲出了。

    但蘇軾終究壓抑住了這種衝動,詩作戛然而止,但那種往事留痕、人生短暫、漂泊不定的情感,貫穿全篇,意味雋永。

    兄弟兩人的詩,每聯各取一句,讀來倒是很有意味。

    共道長途怕雪泥,鴻飛那復計東西

    泥上偶然留指爪,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壞壁無由見舊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路長人困蹇驢嘶

    千年光陰轉瞬即逝,這時寫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的蘇軾,還沒有後來《後赤壁賦》裡面關於時空的名言,但這種亦莊亦禪的風格已經開始逐漸形成。記載青年詩句過往的牆壁已經塌毀,唯一不變的,是兄弟之間的情誼和流傳千古的名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忘記一個自己極度心懷愧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