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息心小築

    國學經典很多,個人比較喜歡被尊為‘六經之首’的《易經》六十四個符號解讀方式。易學科學價值在思維科學。從伏羲畫八卦,夏代出現《連山易》、商代出現《歸藏易》,周初經文王等人演繹整理而形成《周易》,春秋戰國期間又由孔子及其弟子寫成《周易》的十篇文章,到漢代周易被列為群經之首,易學遂成為中國人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指導思想。易學以陰爻、陽爻兩個最簡單的符號來概括和演繹萬事萬物,以及這兩個符號組合變化而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等易學符號體系,從一開始就把人類自身放在天地宇宙大自然界之中統一考察,是一種最早的樸素的系統論哲學。

  • 2 # 解字講經

    近些年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傳統文化逐漸復興,越來越多的校園裡也開始響起沉寂半個世紀的朗朗的讀經典聲。

    傅璇琮《開拓領域紮實基礎》:“國學研究,概括說來,即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傳統文化研究,應當說,範圍是相當廣闊,並大有可為的。我個人以為,文獻學應當是傳統文化研究的基礎,而文獻學基本骨幹之一的目錄、提要研究,則更一向被視為入門之學。”清代著名學者王鳴盛在其《十七史商榷》中就強調“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光明日報》2008年10月13日,第10版國學版)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瞭解中國古代的典籍。我們首先要知道的問題是中國有哪些典籍。

    國學經典主要是指中國的四部之學,即經史子集四大部,簡稱《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共收錄3462種圖書,共計79338卷,36000餘冊,約八億字,文、史、哲、理、工、農等無所不包。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籍是:

    1、 十三經:

    儒家奉為經典的十三部古籍。漢代把《易》、《詩》、《書》、《禮》、《春秋》列於學官,名為五經,唐代先合《周禮》、《儀禮》、《公羊》、《榖梁》為九經,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代又增《孟子》,到明代合稱十三經。我們可以用較簡單的記憶方法記住這些書名:易、詩、書、三禮、三傳、孔、孟、孝經、爾雅。

    2、 二十四史:

    清乾隆年間確立的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 《明史》。

    1921年北洋軍政府下令把柯劭忞的《新元史》列入正史,開明書店合排為二十五史;1978年,中華書局繼二十四史點校本成書後,又校點排印了《清史稿》,從此合稱為二十六史。

    3、 諸子整合:

    子書原來指士人所撰之書,產生於春秋戰國之際,興盛於戰國時期,又延續到後代。從內容上看,早期子書主要是談論政治和哲學思想,後來擴大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醫療、術數、宗教(道教、佛教)等。

    “諸子”指先秦各學派,到漢初有“諸子百家”之稱。民國時國學整理社編輯《諸子整合》,主要是舊注,“文革”後中華書局編輯出版《新編諸子整合》,多數為新注,還在陸續出版。

    4、 集部:

    所謂集主要指詩文集,集眾篇為一書。分總集和別集。

    總集,收集兩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個朝代(斷代)和多個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種體裁或多種體裁的作品(參看張三夕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修訂版,第55—59頁) 。

    怎樣讀典籍?

    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說:“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小學並不是今天的小學教育,而是現在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

    如果沒有文字學的知識,那就必須先解決“識字”的問題,也就是清人所說的“先識字後讀書”。

    不主張大家讀翻譯成白話文或現代漢語的典籍。

    對於初學者,可以先精讀幾本自己感興趣的經典,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這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作,由孔子的學生集體編纂而成,相關注釋本很多,可先讀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如果是想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也可以先讀王伯祥《史記》選注。前期不要貪多,一定要精讀基本,再去深入學習。

  • 3 # 雲海本命年工作室

    國學經典,必說《易經》首先要宣告一點很多人認為《易經》就是《周易》其實不是,《易經》並不是單單的一本書,它包括了《連山》、《歸藏》和《周易》3本易書,前2本均已失傳,目前我們所能學習到的只有《周易》,而這本《周易》就可以稱之為“天書”,它在很多小說和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機率很高,因為它包羅了世間永珍,其內容十分博大精深。並且這本書經常被易學研究者和中醫學者尊崇,它的地位高到無可動搖。《易經》是一本大智慧的書籍,是全世界的人的智慧寶典,它可以完美適應社會的變化,並且預知事物發展的規律,讓你更好的洞察大局,掌控先機,達到一種常人所不能及的境界。

  • 4 # 落英之舞9

    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內容的一部分,幾千年來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需要繼續傳承和弘揚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社會發展到今天,新事物替代了古老的事物,如同汽車代替了騎馬或步行一樣。但是,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國學經典中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還可以應用於當代社會。因此,解讀國學經典,就要學以致用,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古為今用,真正讓古籍活起來,讓古代人類智慧在當代大放光彩,那些翻譯成白話文的國學書籍,應當是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們研習的首選。

  • 5 # 蘆山竹老土

    要進入解讀國學經典之門,必須知道千千有個頭,萬萬有個尾。要想簡捷實效的進入,必須從沅頭入手,易經作為群經之首,解讀了易經,再順勢而為,其餘各種經典基本上就可解讀了。我的經驗,讀易要從簡(簡易)弄清楚數(此特指二進位制數)。以及易經中的數的構架(這是全息論的基礎)。熟習易所定的規則。大概地理解易的整體。然後再分段,細化結合學習前人留下的知識,用易經的理論對照實際情況,判斷,結論。慢慢地滋養自己,並開拓思維,進入創新,少點人云亦云。這樣你將會有大作為的。這樣你才能報答社會。

  • 6 # 庸言庸行

    我個人是這麼理解這個問題的:

    1、所謂國學經典的解讀?解讀的方式方面並不不在多種吧。只有註解的版本不同,沒有解讀方式上的不同。譬如:《論語》有宋代儒者的註解朱熹的《四書集註》,也有清代儒者的註解戴震的《論語正義》,還有近代人的註解,如錢穆的《四書釋義》。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部經典見解不同;或者,同一個時代的人,對同一部經典理解的有深淺。這個是理解上的差異,並不是解讀方式上的不同。

    2、說到這裡,讓我想到了兩個人。于丹和南懷瑾。《于丹講論語》和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前者把《論語》講成的現在雞湯文兒;後者把《論語》講的反人類。因此,有志於儒家經典的學者。對於丹和南懷瑾的書,忽略可也。一個是為了商業目的,毫無底線的圈錢;一個是為了虛名,巧言破義,邪說侮聖。

    3、讀國學經典的話,如果說只是做為一個簡單瞭解。那麼隨便讀一個一兩遍的正版全本,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必求甚解。第一個要綜羅百代,同一部經典,蒐羅盡它的各種人的各種註解。反覆比較,多讀熟讀。久而久之,自然有所心得,從而能總結出來自己的看法。心裡就有了一把尺子,可以裁決折中各種解釋了。

    上面,只是我個人的一個粗淺理解,僅供交流,不敢自是。

  • 7 # 李淵回

    要以經解經,經史合參的方法解讀。1.解讀經典難度之大

    要知道,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動不動就上百年,上千年。且不說經典變動與否,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變化我們就很難解決。

    比如,一本《老子》(道德經),李家註解就是李老子,王家註解就是王老子,侯家註解就是侯……殊不知,老子看了要笑掉大牙的。我就隨意說了五千多字,引來後人們不下萬字的註解!

    所以說,我們確實很難還原國學經典的原義。我們只能無限的去接近國學經典的原義。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儘可能的還原國學經典的原義呢?

    2.以經解經

    淵回認為以經解經這個方法,雖然稱不上完美。但,確實是現有解讀國學經典方法中,最能還原經書原義的方法了。

    我們還拿《道德經》(老子)來舉例子。《道德經》開篇點題,“道可道,非常道”。就這一個“道”字,你就沒辦法解決。

    有人說去查古漢語字典啊!對,可以去查字典。但是,誰能保證古漢語字典裡解釋的道字,就是老子要表達的含義呢?

    所以說,還是以經解經的。殊不知,“道”字的含義,在《道德經》後面老子又專門解釋過,大家一般都給忽略了!

    3.經史合參

    除了以經解經,經史合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僅僅是古文典籍,任何書籍思想都有一定得歷史文化背景。一旦脫離了,那個歷史文化背景。要準確理解書中的含義就非常困難,甚至會造成偏差。

    這點我們也要尤為注意!閱讀任何書籍,都不能忽略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月份的鰱鱅在什麼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