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章魚丸子湯
-
2 # 依稀說史
我小時候就曾經聽過“毛遂自薦”和“脫穎而出”的典故。那時候的毛遂是正義與機智的代名詞。在我的印象中,毛遂的形象一直都非常正面。最近《大秦賦》正在熱播,電視劇對一些人物的結局也做出了一些“改編”,比如甘羅、毛遂等。
小甘羅在歷史上的結局不確定,《大秦賦》中死於秦始皇之首。更出乎意料的是,毛遂這個相對比較正面的形象,在《大秦賦》中竟然被黑化,成了一個相對負面的形象。毛遂幫助趙偃奪得了儲君之位,害得趙國原太子趙佾為質於秦國。毛遂最後總算良心發現,親自前往秦國迎接太子趙佾。趙偃和郭開在毛遂前往秦國的路上,將毛遂射殺。毛遂就這樣領了盒飯。
《大秦賦》中,毛遂的死法非常窩囊,也可以說是“罪有應得”。《大秦賦》之所以敢這麼改編,在一定程度上因為毛遂的結局,在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歷史資料關於毛遂之死的記載也有一定出入。歷史上的毛遂究竟是怎麼死的呢?其實史料並沒有明確記載。
先秦史料相對較少,不少歷史人物的結局都記載得不是非常詳細。一些歷史上人物的生卒時間,也不是特別清楚。毛遂的大名非常響亮,但是毛遂的事蹟卻不多。毛遂最值得稱讚的事情,就是“毛遂自薦”,從成功地說動楚國出兵救趙。趙國、魏國、楚國三國聯合擊敗了秦國,贏得了邯鄲保衛戰的勝利。毛遂也因為出色的表現,而被視為上客。這是毛遂最高光的時刻,毛遂此後的事蹟卻鮮為人知。
春秋時期,這樣的歷史人物並不少見。一兩次高光之後,此後再也沒有任何事蹟,孫臏等人都是如此。毛遂只是眾多歷史人物中的一個,所以我們不知道毛遂的結局也非常正常。雖然正式史料沒有記載毛遂的死法,但是其他一些資料卻有一些關於毛遂死法的記載。這些記載,有些是地方的方誌,有些是後人文獻記載。
關於毛遂的死法,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抗燕而死,第二種說法是抗秦而亡。
邯鄲保衛戰第二年,燕國大舉進攻趙國。平原君想到了曾經有過出彩表現的毛遂,推薦毛遂率軍抵禦燕軍。毛遂雖然有一定外交才能,但是軍事才能卻不足。毛遂在昌都一戰中被燕軍擊敗。戰敗之後,毛遂羞愧難當,拔劍自刎。在這一種說法中,毛遂之死也不失壯烈。毛遂戰敗之後,沒有選擇苟活,也沒有選擇另投他國,而是保持了自己的節操。如果毛遂真的是這種死法,也算是死得壯烈。
另一種說法是毛遂死於抗秦。公元前228年,秦國發動了滅趙之戰。秦國大軍在滏陽河、雞澤一帶遭到了趙國軍民的拼死抵抗。雖然趙國軍民英勇抵抗,給予了秦軍沉重打擊,但是最終還是敗給了秦軍。毛遂也參加了這一次戰鬥,並且在戰鬥中“犧牲”。所以有毛遂“血灑滏陽河北岸”的說法。如果毛遂真得死於抗秦之戰,也算死得其所,更是死得壯烈。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毛遂都算死得壯烈,也都體現了毛遂的節操。無論毛遂是哪一種死法,都比《大秦賦》中的死法要英雄得多。無論哪一種死法也都是後世的猜測,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毛遂的死法。至於毛遂真實的死法,也許只有歷史才知道。隨著考古資料的豐富,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夠明確知道毛遂的死法。
-
3 # 理行之
沒敢看大秦賦這部魔幻片,劇情都是網上看來的,實在沒有勇氣去看。
大秦賦的這個劇情,真心是不知道怎麼說,只能說編劇為了證明秦始王統一六國的正當性,無限放大的郭開這樣奸臣的壞,以至於將歷史人物改得面目全非。
我們來看一下大情婦裡面魔改的劇情,毛遂有一個剛毅勇敢的漢子被改成了一個畏首畏尾的儒生,還被捲入了趙悼襄王奪位的陰謀之中,最後被郭開陰死。
在這個魔幻的故事裡面,幾乎所有人的形象都被劣化了,趙悼襄王也被寫成了一個大野心家,趙孝成王也變成了個糊塗蛋,這樣的改法讓郭開更加噁心人,引發觀眾的生理不適。
有時候,我們一直在譴責日本人在篡改歷史,但是其實我們自己也在糟蹋歷史裡面好的東西,但是像這種(偽)正劇上面,用陰謀論的角度來魔改劇情,汙名化歷史英雄形象,我還是勸這種編劇們善良,可別折了中華民族的氣節!
歷史上的毛遂,以其膽氣著稱,他在長平之戰失敗之後,秦國派大軍圍困邯鄲城,趙國公子平原君出發去楚國搬救兵,由於此行前途未卜,平原君直到臨行前也沒有湊齊訪楚使團人數,此時毛遂自薦隨行前往楚國。
到了楚國,平原君與楚王談判一直沒有決定,時間拖了一個上午也沒出什麼結果,時間緊迫,趙國眼看就在旦夕之間,於是毛遂以異於常人的勇氣拔劍上前,與楚王據理力爭、陳述利害關係,終於迫使楚王答應與趙國聯盟,出兵救趙,終於解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毛遂在此一重大事件中立了奇功,平原君將他推薦給了趙王,被趙王封為了大夫,然而,經歷了與強秦的兩次大戰,趙國元氣大傷,燕國想要撈一筆油水,趁機派出大將慄腹率兵攻打趙國,趙王見毛遂有勇有謀,於是讓毛遂掛帥去對抗燕國,但事實上毛遂雖然不怕死,但卻自知不是統帥兵馬的帥才,於是他一再推辭,讓趙王令宣統帥。
但是不管毛遂如何說,趙王就是不答應,他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讓毛遂出征,毛遂見趙王堅持,只能率領軍隊出征,但是以來毛遂並不會統兵打仗,而來趙國精銳已經在長平之戰損失殆盡,毛遂的軍隊毫無意外地被燕國軍隊打敗了,毛遂十分羞愧,於是在山林之中拔劍自刎,以向趙國盡忠。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大情婦裡面的毛遂,被人威逼利誘於是出了昏招,又受人擺佈最後被陰死在秦國,還成為了趙國自尋死路的藉口,這腦洞的清奇令人佩服。
寫出這段的編劇出來走兩步,用現實主義來改編史實沒有問題,只不過把一個歷史上光輝的形象改編成一個賣國賊一樣的人物,良心不會痛麼?難道要相信自己的先祖有崇高的精神跟氣節有這麼難麼?
-
4 # 土家姐姐
公元前256年,燕國派遣大將慄腹攻打趙國,派誰掛帥出征?趙王想起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遂提拔毛遂為帥,統兵御燕。儘管毛遂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但也無法抗敵,落得個一敗塗地,最後羞憤自盡。事實上這是毛遂自薦出使國外的第二年。
毛遂打了敗仗證明他無用嗎?不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也有他的短板,毛遂靠的是三寸不爛之舌,他並不是軍事家。
挺荒唐的,讓一個門客去做將領,趙國上下就沒有一個清醒的人。毛遂敢推辭嗎?不敢,但他沒辦法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他只能硬著頭皮出征,結果可想而知。
病急亂投醫。趙王也是沒辦法了,由於毛遂在出使的時候圓滿的完成了任務,讓趙國君臣產生了一種毛遂是全才的錯覺,也有可能,毛遂自我也誇大了實力。
這就叫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估計毛遂臨死前挺後悔自己不該出這個風頭,沒有那個金剛鑽就不要攬這個瓷器活!
-
5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最近的熱播的大型歷史劇《大秦賦》,著實令人顛覆認知。劇中刻畫的很多歷史人物的形象令人不能苟同。單說一個毛遂,好好的英勇人物,竟然讓編劇寫成了遭郭開算計,並被威逼利誘,最終做了違心的事,害得太子趙佾去秦國做了人質的小人,最後被趙偃殺死的悲催結局。
那麼歷史上的毛遂,真的如影視劇中一樣被人殺害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歷史上的毛遂到底是怎麼死的呢?他的結局如何呢?
毛遂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趙勝的門客,人們對他的認知多數透過毛遂自薦的典故。
公元前257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勝趙軍後又一次圍困趙都邯鄲,可趙國因為長平之戰大傷元氣,無力抵抗秦軍。於是趙孝王便聽取平原君趙勝意見,打算求助於楚國。平原君臨危受命出使楚國,出使之前,他決定從他的千餘名門客中,挑選出20名能人異士一同前往。
趙勝心裡清楚此去求助,楚王未必會答應,楚國軍隊已經敗給秦軍數次,楚王為求自保已經不敢在招惹秦國。雖然是勝算不多,但在趙國這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哪怕有十分之一的勝算也要試一試,所以挑選這20名門客,不但要能言善辯,足智多謀,還要膽量過人,擅長武藝。一旦楚王不聽勸,就武力威脅,如果失敗必死無疑。趙勝挑來挑去最終只有19個人符合要求,差一個人怎麼也選不出來。
此時的毛遂已經在平原君門下三載有餘,一直默默無聞,沒有機會施展才華。他聽說還差一人,便主動找到趙勝說願意前往,哪怕湊個數也好。
平原君聽後不以為然,他門客千人,此次任務重大,20門客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人才豈有湊數之理?於是便對平常不太注意的毛遂婉轉的回答道:“你來我這裡已經三年,並未聽人在我面前提過你有何過人之處,一個有才能的人就好像裝在袋子裡的錐子,人們很快就能發現其鋒芒的。而你三年都未曾顯露你的本事,此次使命重大我怎能帶一個沒有本事的人呢?”
毛遂聽後反駁道:“我之所以沒有嶄露鋒芒,是因為你從來沒有把我放進你的口袋裡呀,如果你早些把我放進口袋,我不僅可以露尖,整個身體都可以露出來。”
平原君覺得有道理,並認為此人英勇不凡,膽識過人,便讓毛遂加入隊伍,星夜前往楚國。楚國談判正如平原君所料,很不順利,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毫無進展,楚王前怕狼後怕虎,遲遲不答應出兵相助。20個門客除了毛遂都急的焦頭爛額,時間不等人。毛遂看好時機,手持提劍,一步跨到楚王面前,慷慨激昂,陳訴楚國出兵救援趙國利弊,與楚王談判沒有絲毫膽怯之舉。最終毛遂說服楚王出兵救趙。此一事後,毛遂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名揚內外,並受到了趙王重用。
關於毛遂的死,正史上並無記載,中國歷史悠久,很多歷史人物都只是記載了有深遠影響的關鍵性事件,對於他們的發展經歷和歸宿不可能逐一追溯,這是不現實的,因為歷史並不是某個人的人物傳記,所以才出現了編劇們筆下的毛遂,或許為了全劇的發展需要,故把毛遂這等英雄人物故意黑化,但如果毛遂後來果真墮落到如此不堪,恐怕不會有典故流傳至今吧,所以請尊重歷史,愛惜英雄人的形象吧!
關於毛遂的死,民間大致分為有兩種說法。一是,毛遂因為自薦名滿天下,受到趙王重用,後來燕國想趁機攻打趙國,趙國尚未回覆元氣,趙王慌亂,無人才可用,於是想起毛遂,讓他領兵出征。可是毛遂只是能言善辯,對行軍打仗一腔不通,於是勸解趙王另派他人,可是趙王病急亂投醫,並不聽他言語,堅持派他領兵出征。毛遂打了敗仗後,覺得愧對國家,自盡而亡。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毛遂壽終正寢,歷史上對這一說法比較贊同,因為人們覺得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就應該有一個好的結局才讓人欣慰。
無論哪一種說法,毛遂的形象千百年來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為後世所敬重。
-
6 # dx向日葵
歷史上的毛遂是怎麼死的?
毛遂,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起碼在中國,“毛遂自薦”的故事已經廣為流傳,激勵著寒門子弟拿出屬於自己的勇氣,進入風雲莫測的中國歷史舞臺。然而關於這位知名人物的去世,史書的記載卻顯得有些莫能兩可,據學者推測,毛遂應該是病逝的,不過著名作家鄢烈山曾經寫過一篇名為《毛遂之死》的故事,雖然這則故事的可信度不一定高,但是卻在現今的網路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趙王令毛遂領兵,毛遂戰敗自刎
公元前256年,北方的燕國趁著趙國元氣大傷的時候,派遣本國大將慄腹攻打趙國。在開戰之前,慄腹勸說燕王:“趙國的四十萬士兵都在長平之戰中被秦軍活埋了,如今趙國的孩子都還沒有長大成人,現在趁機攻打趙國肯定會大獲全勝。
燕王大喜,於是命令慄腹率領兩千輛戰車攻打趙國。此時趙國還沒有從戰爭的傷痛之中恢復過來,於是趙王犯愁了,派誰掛帥出征比較好呢?此時的趙王想到了因為“毛遂自薦”而出名的毛遂,於是準備提拔毛遂為大帥,出征討伐燕國。毛遂聽說這個訊息大吃一驚,急忙跑到趙王那裡推脫說:“不是毛遂不願意接受王命,而是因為我不能擔當這個重任。身為大將,就必須有統兵打仗的經驗,但是我毛遂乃一介書生,怎能擔任這一如此重要的職務?即使陛下讓我去前方做衝鋒陷陣的馬前卒,毛遂也誓死領命,但是萬萬不能讓我做一國之將!”
趙王聽到毛遂的話之後很是迷惑:他去年自薦,以一己之力挽救了趙國,現在正是他立下軍功的好機會,到了這個份上他為什麼還會推辭呢?難道是太謙虛了不成?於是趙王不顧三七二十一,強行命令毛遂掛帥出征。毛遂知道自己無法違抗王命,在離開故鄉之前對自己家的族人哀嘆說:“這次戰役必定失敗,還請你們照顧好我的孤兒寡母。”
果然,毛遂率領趙軍和慄腹交戰,無論毛遂在戰場上表現得有多麼英勇,卻還是阻擋不了趙軍的潰敗,很快毛遂的軍隊就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失敗之後的毛遂頓時感覺自己沒臉回去見趙王和陣亡的將士家屬,於是躲到樹林之中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毛遂真的是自刎而死嗎如果沒有研究過春秋戰國歷史的讀者們讀完這個故事,就會覺得“毛遂之死”聽起來還算是邏輯自洽,先前毛遂自薦成功,在楚王面前為趙國爭取了寶貴的同盟機會,從此名聲如日中天;而後來毛遂又被愚蠢的趙王送上戰場,落得一個兵敗自盡的下場,前後的反差強烈如此之大,讓讀者們在唏噓不已的時候還能悟出些許的人生哲理。
根據西漢學者漢劉歆編撰,東晉學者葛洪整理的《西京雜記》第六卷記載:在趙國有兩個叫毛遂的人,一位就是平原君的門客毛遂,另一位則是野人(普通老百姓)毛遂。有一天,野人毛遂在地裡幹活的時候不小心摔入井中淹死了,平原君趙勝聞訊痛哭道:“蒼天啊,我又失去了一個能夠幫助趙國復興的人才!”直到後來門客報告說淹死的那個人是另外一位野人毛遂,平原君才破涕為笑。
毛遂之死揭秘那麼所謂的“毛遂之死”是不是也如同“毛遂墜井”一樣,是以訛傳訛的故事呢?首先我們就要從相關史料進行分析了。公元前256年,秦國發兵滅亡了苟延殘喘的“西周國”(此西周為東周分裂而出的西周),那麼趙國和燕國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燕王喜即位之後,曾經對趙國發動了兩次進攻,一次就是大名鼎鼎的“慄腹攻趙”,一次是“劇辛攻趙”,但問題是,這兩次戰役都不是發生在公元前256年。
首先,慄腹攻趙發生在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即位之後,派遣自己的相國慄腹攻打趙國,燕軍軍隊人數在60萬人左右。此時,趙國名將廉頗率領8萬趙軍以寡敵眾,兩軍在宋子(縣名)交戰,燕軍一潰千里,廉頗率領趙軍一路追殺數百里。為了報復燕國,第二年廉頗和樂乘率軍攻打燕國,還在公元前249年包圍了燕國的都城薊。
至於“劇辛攻趙”,則是出現在公元前243年,燕王喜發現趙國趕走了廉頗,並且還被秦國步步緊逼,於是想在趙國的背後動手,於是燕王喜派老將劇辛征討趙國。雖然說起來劇辛的年齡和廉頗一樣老,但是他的本事卻遠遠不如廉頗,剛剛進入趙國就因為輕敵冒進,被趙國另一位已經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將龐煖擊敗,自己也死於亂軍之中。
綜上所述,即使是記載年代錯誤,毛遂也沒有機會登上當時趙國的軍事舞臺。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內憂外患,西方遭到秦國的步步緊逼,而東方還有虎視眈眈的燕國在背後捅刀,因此趙王在將帥之才的任命上自然是慎之又慎。即使第二次趙國攆走了廉頗,但是趙王卻將軍權交給了一位年近耄耋之年的老傢伙龐煖,因此從各種情況來分析,趙王是不會隨隨便便找人帶兵打仗的。
在戰國時代,趙國後期的名將實在數不勝數,就算廉頗下臺、龐煖沒能利用最後一次合縱的機會攻滅秦國,趙國也還有著李牧這樣的末代名將。換句話來說,就算是趙國要滅亡了,趙王也絕不會將自己的軍隊控制權交到一個沒有打仗經驗,只會逞口舌之利的毛遂手中,因為長平之戰的教訓實在是太慘烈了。
結語:所謂的“毛遂之死”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我們可以用故事的眼光去理解它,卻不可以輕易地相信這種泛泛之談。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周王室宗親姬鄭受封於毛國,封地在今河南原陽,是為毛姓發源地。歷史上的毛遂,以及一眾毛姓家族,追根溯源都要追到這裡。
毛遂祖籍河南原陽,還是山東棗莊,現在已經搞不清楚,不過,其人生經歷和最終結局,卻值得我們探究。
在電視劇《大秦賦》中,毛遂與平原君使楚求援,仗劍入殿的一番陳詞,雖然少了一些“燕趙之地慷慨悲歌之士”的凌厲和氣勢,基本還符合史實。但劇中毛遂捲入趙國王室的儲位之爭,後被奸臣郭開所殺。卻是編劇的天馬行空,無中生有。作為歷史劇,似乎就有些大大的不妥了。
(《大秦賦》中的毛遂)
那麼,真實的毛遂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毛遂在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便是“毛遂自薦”後的使楚之行。在楚王宮,毛遂慷慨激昂的陳詞,挾持並震懾住了楚王。逼迫他歃血為盟,簽訂合縱條約,派兵救趙,解邯鄲之圍。
回顧歷史,毛遂之所以能有這一路神級表現的機會,都源起於趙武靈王和平原君趙勝這對父子。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東周太廟因逞能舉鼎,砸斷脛骨而亡,年僅23歲。因為他沒有兒子,因此秦國內部爆發了激烈的王位爭奪戰。秦惠文王后和羋八子各自擁立自己的兒子,前者擁立公子壯,後者擁立公子芾。此時,遠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並非首選,毫無機會。不過,趙國仗著自己很強大,橫插一槓子,趙武靈王派兵護送公子稷回國為王,是為秦昭襄王。
時間一晃45年後,公元前262年,秦軍在野王之戰中大敗韓軍,將上黨郡與南韓本土割裂開來,使其成為飛地。韓王欲獻上黨與秦以求和,上黨郡守馮亭卻不配合韓王,竟然率軍民及十七城投趙。
(趙孝成王劇照)
此時主政趙國的是趙武靈王之孫趙孝成王。是否白撿這個便宜,趙國內部也有分歧。平陽君趙豹以為不可,何必捋虎鬚引火燒身。平原君趙勝卻認為不撿白不撿。趙孝成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議,派趙勝前去接收上黨。
而接手以後,果然惹火燒身,引發了後來的秦趙“長平之戰”,趙軍元氣大傷。長平之戰後,秦軍趁勢推進,於次年圍攻邯鄲,三年艱苦卓絕的邯鄲保衛戰由此爆發。
無論是長平之戰還是邯鄲保衛戰,秦國的在位君主,就是被趙武靈王不遠萬里送回秦國的公子稷秦昭襄王。平原君趙勝接受上黨的建議,又讓趙國惹禍上身。秦軍圍攻趙都邯鄲,三年不克,趙國也筋疲力盡。這才有了“毛遂自薦”,隨平原君及19門客前往楚國求援之事。
毛遂的楚國之行,可謂是大獲成功。不但解了邯鄲之圍,而且自己從此被平原君趙勝視為上賓,也被趙孝成王所賞識。
前來救趙的魏楚援軍的統帥,前者為“竊符救趙”的信陵君魏無忌,後者為春申君黃歇,促成“戰國四公子”之三齊聚邯鄲,也是史上一大美事!
《大秦賦》中,毛遂因捲入王室內鬥而被郭開暗算。正史上,毛遂的事蹟並不多,結局也並無明確記載。但有兩個版本流傳下來,一是抗燕而死,二是抗秦而死。
(燕王喜劇照)
公元前251年,燕國相慄腹出使趙國,為趙孝成王祝壽。回國後慄腹勸說燕王喜發兵攻趙,認為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後,其國內壯年已經喪失殆盡,而少年又尚未長成,不如趁機去撈個便宜。燕王喜於是發兵60萬攻趙。
趙孝成王欲用毛遂為將,毛遂三番五次推卻而不可,於是率軍與燕軍作戰,失敗後無顏回國,自刎於深山。
不過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歷史上明確記載,是趙孝成王派廉頗為將,在“鄗代之戰”中大敗燕軍,突進燕境500裡。慄腹兵敗被殺,燕國割五城以求和。
另一種說法是公元前228年,秦軍攻趙,趙國軍民進行了激烈抵抗,最終兵敗國破,趙國投降,毛遂也在此戰中戰死。
不過,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毛遂都死於沙場,也不失為一時豪傑。結合毛遂在楚王宮的英勇表現和強大氣場,影視劇中設定的捲入宮廷內鬥被郭開暗算的窩囊死法,明顯不符合實際情況。
抗燕或是抗秦,毛遂都死於沙場。但有一個問題,前者發生於公元前251年,後者發生於公元前228年。史官的一時疏忽,卻造就了毛遂生命23年的時間差,這實在有些荒誕。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回覆列表
關於毛遂的死,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1.毛遂因自薦聞名天下,能力得到了趙國上下的尊重和認可。公元二百五十六年,燕國由大將慄腹掛帥趁機派兵攻打尚未恢復元氣的趙國。趙王頓時慌了陣腳,不由想起曾經自薦出使並立得功勳的毛遂。
於是,趙王決定由毛遂掛帥,統兵禦敵。毛遂知道後雖極力推辭,但最終沒有說服趙王,只能率兵抵抗燕軍。毛遂是個人才,但他的專長在於外交,是個不可多得的外交型人才,讓他統兵,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昌都一戰,趙軍大敗,損失慘重,毛遂接受不了失敗的事實,覺得對不起趙王對自己的重託,心中羞愧萬分,無言面對對自己給予厚望的趙王,自刎而死。
2.毛遂是自然老死。但歷史上大多數人對於第一種說法認可的比較多。
所以,毛遂的死,不是《大秦賦》中演的,為迎回趙佾,在路上被趙偃派人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