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遠律訊

    “仁”,大家耳熟能詳,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最核心的元素之一,在《論語》中 “仁”字出現次數高達109次,是出現頻次最高的一個字,孔子把“仁”作為人的最高道德標準,是人的一種向善本性,他提倡要有“愛人”之心,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寬容待人,要互敬互愛,孟子將這種思想總結為“仁者愛人”。“仁”是由西周人所造,最初代表兩個人相親相愛,孔子首次將“仁”的含義規定為“愛人”,並且建立了一整套的仁愛理論,後世的統制者又以此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了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體系。

  • 2 # 經典緯書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孔子說的仁含義指的是作為一個領導者對待自己的百姓和下屬,首先要知道如何去管理好他們,讓他們健康平安的工作生活。其次還要經世濟民,也就是讓百姓過的安康富足。

    《管子》有一篇裡講: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管子·牧民》

    這裡面說的就是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應該如何施政,如何管理好百姓才能讓國家強大百姓生活安定富裕。

    需要強調一下做到仁的前提必須要先有德,這裡的德並不是指品德人性修養。管子說: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曰,德者,得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生出來萬物,德負責具體的塑造和分化萬物,物得之以生。所以先有道再有德,有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者必親,也就是仁者愛人。

  • 3 # 火夫

    “仁”是儒家思想裡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道德境界。如今人們對“仁”理解是:平和,穩重,安靜。象山一樣平靜穩定不為外在事物所動搖,象水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物,不憂不懼。

    孔子經常以仁智並舉,很重視智的價值,認為智者的境界是“不惑”,“惑”就是自相矛盾,“不惑”即明辨是非,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學說,提出“是非之心,智也”,並且不限於對於道德準則的認識,也指對於自然規律的認識。荀子在此基礎上認為道德原則乃是人心思慮的結果,強調思慮選擇的重要意義,並肯定人人都有道德原則的理解能力,而且肯定社會生活的實際經驗是道德原則的基礎。

    孔子對獨立意志的肯定,堅持自己的正確原則而不屈服於環境的宣示,提出了獨立人格的崇高道德標準“仁”。這對於中華民族的道德內涵的豐富起了積極作用。

    “仁心”,“仁義”不象錢和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但它的存在卻是有它的無形潛在價值。仁心不計得失,提倡的是心靈的成長和淨化,作為現代化社會中不斷追求自我發展的世人,在追求現實利益的時候,往往易迷失自我。助人不為圖名利,自有榮華賦己身。

    在這種“仁”為核心的精神境界中,確立國家,個人的價值取向。後世的華人把孔子孟子尊為“聖人”,其重要原因之一,應當是出於對他們學說的精深,人格的偉大由衷的折服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論什麼版本的更迭,為啥有人說LOL的瞎子總是賽場上的常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