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個合格的普通人

    教育應因材施教,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舉一反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優秀的品德。一個人沒有優秀的品德,有再高的學歷、再高的能力,都不可靠。

  • 2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子貢也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之一。有一天孔子問子貢:“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強一些?”子貢的回答一則說明他有自知之明,謙虛好學;二則說明做學問要以顏回為榜樣,學會聞一知十,舉一反三。孔子肯定了子貢的觀點,並非常謙虛地說:老師我也趕不上他呀!我們都應該向顏回學習。

    這一則簡短的對話,揭示了教育教學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即“聞一知十”和“教學相長”。何謂“聞一知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學會了一個知識點,可以由此散發開來,透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考,掌握與此相關的更多知識,並能靈活運用這一知識綜合解決許多現實問題。比如學習了數學上的一個定理或公式,圍繞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許許多多的變式訓練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能夠聞一知十的學生,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能聞一知十的學生,則缺乏思維的變通能力,同樣的問題,改變一下說法,或者顛倒一下順序,就會束手無策。

    “聞一知十”即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我們承認,由於學生先天秉賦的差別,在不同學科的學習中這一能力會表現出很大差異,有的學生在文科學習中能做到“聞一知十”,有的學生則在理科學習中善於融會貫通。但是,我們要相信,從“聞一知二”並非不能過渡到“聞一知十”,因為能“知十”的前提是“知二十”或者更多,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多積累知識,讓學生見多識廣,並在教學中長期堅持這方面的思維訓練,學生的頭腦就會越用越靈,“聞一知十”的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關於“吾與女弗如也”,有人曾翻譯為“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這是望文生義,曲解了聖人的本意。我們常說:“有狀元徒弟,不一定有狀元老師”,韓愈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既然弟子在某些方面勝過老師,老師為什麼不能向弟子學習呢?因此,孔子是在告訴我們,教和學作為矛盾的雙方,應當互為促進、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看到自己每一個學生都超過自己,取得比老師更大的成就,並以學生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聖人孔子深諳此理,何況我們都不是聖人?尤其是在當今時代,隨著網際網路等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和資訊的更新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有些時候,教師掌握的知識和資訊不如學生多,也不如學生新,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遇到這種情況,當老師的就要暫時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凡是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向學生當面請教,這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情,至少說明教師尊重學生、尊重真理,最終把事情搞清楚了,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個提高。相反,若固執已見,堅持把錯誤的知識教給學生,等學生將來發現老師騙了他,丟人的反而是老師自己。

    學習目的是彌補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不足,許多時候教師都在扮演著“聞道在先”的角色,當學生在某些方面超過自己、並向老師提出疑問時,老師確實有點抹不開面子。靜下心來想一想孔子和子貢的這番對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優秀教師面對學生時的開心和坦蕩,他為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感到驕傲,這是一名智慧型教師對待學生應有的態度,也是為師者的一種心胸和氣度。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如果每一名教師能以這種態度對待學生、對待同事、對待自己,孜孜以求地探求教育教學的規律,實事求是地研究教育教學內容,教育的理想何愁不能變為現實?

  • 3 # 成長的雨媽

    子貢的口才極好,富有才幹。而顏回則醉心學習,甘居陋巷。兩個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孔子問子貢,你覺得你和顏回比哪個更強些?

    子貢說,“我怎麼敢同他相比!他聞一知十,我聞一知二。”

    孔子說,“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呀!”

    我認為,子貢對顏回的評價“聞一知十”,稱讚的不是顏回的聰明,而是他的探索求知的精神。

    所謂“驥不稱其力,稱其德。”

    學習好的學生,除了天資聰明,一定還有別的與眾不同之處。

    同樣一節課,老師在講臺上講了半個小時。但同學們的收穫卻各不相同。

    大部分同學只能瞭解一個梗概,還需要後期的練習和鞏固,才能基本掌握。這是“聞一而不知一”。

    小部分同學,課前預習,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當堂就把老師講的內容消化掉。這是“聞一知一”。

    極個別同學,在日常的學習積累中觸類旁通,養成思考的好習慣。當老師講完,他不但完全領悟,還有自己的見解和知識拓展。這是“聞一知二”。

    博學、好學、會學如顏回,視學習為生命,如飢似渴。

    老師講一節課,他能學到老師言外的十節課的內容,做到“聞一知十”,這樣的學霸,千載難逢。

    大概子貢屬於“極個別”的優秀同學。而顏回這樣連老師都自嘆弗如的學生,恐怕是珍稀物種了。

    所以這個小故事對教育的啟發是,同樣都是學習,但學習出發點不一樣,學習態度不一樣,學習方法不一樣,最後結果必然會大相徑庭。

    我們普通人不求“聞一知十”、“聞一知二”,但“聞一知一”是每個學生對自己最起碼的要求。

    有了這個“一”的踏實,才知道還有“二”和“三”的妙處,你的人生才會有更多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吧服務員主管需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