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島快訊
-
2 # 金兆鑫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流傳的一句諺語,它概括了幼兒心理性格發展的一般規律。西方耶穌會也有句格言:“把孩子交給我,只要7年,我就能還給你一個男人”意思也是這樣。
當然這並非將此認為死理,3歲、7歲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也不是說小時候是個笨蛋長大後就一定沒出息。意在說明兒童幼年階段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生到三歲被稱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
3,4歲以前的小孩神經還未完全髓鞘化,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嬰兒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在3、4歲之前透過環境刺激漸漸建立了許多固定的神經傳導,一旦3,4歲過了神經髓鞘化之後就不易再改變,形成了人的性格基礎。
-
3 # 字言字語吧
3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另外,他們還發現了下面的成長規律: 1.性格: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基本上在3歲之前就已經定型,3歲之後變化不大; 2.智商: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在3歲之前就已經完成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3.學習:3歲之前是兒童的感覺、記憶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3歲之前的學習活動將事半功倍. 4.身高:3歲之前是孩子身高發展最為關鍵的階段,3歲之前對身高造成的損害將永遠無法彌補. 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後,基本上就難以重新塑造了.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變的情況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畢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改變,因此,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具備征戰一生的能力和資本. 卡斯比教授曾經強調說:在0~3歲,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也就是說,此時父母的行為準則就是模板,它直接決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據的行為準則.父母不但要在這個時期關注孩子的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願.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比較重視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著重於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並沒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發展,也不關注孩子性格的形成過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長.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從出生開始,到去世結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7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直接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夠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2】3歲看大:父母要重視早期教育 如果從生命的變化、生命的適應性和對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來看,人的功能在0~3歲這一階段實際上比3歲以後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總和還要長.從這一點上來講,父母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的教育,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孩子整個一生中任何階段接受的教育.要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父母就要及早對孩子進行教育.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嬰兒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他的話雖然有點誇張的成分,但也明確地點出了早 期教育的重要性.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予進行培養,以使孩子長大成為有競爭力的人才.
-
4 # 鶴舞72
三歲看大,五歲看老,是中國民間諺語。
我個人認為古人的智慧是無以倫比的!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給他怎樣的色彩,孩子就會成長怎樣的色彩!
孩子從呱呱墜地,就開始了人生不間斷的學習!從出生到三歲是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出長大後的心裡與個性傾向的雛形。三歲前,是孩子生理發展,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一般來說小時任性的孩子長大也會任意妄為,小時懂得感恩的孩子長大也會心懷善良。
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在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注意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把握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做好雙向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多謝耐心,多多去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才能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健康快樂的成長!
-
5 # 美妝龍哥
三、七歲只是個概數。孩子就是一顆空白光碟。越小越越容易燒錄。嬰幼兒時期教育直接關係到成年,少兒時期更能影響一輩子到老。所以要關注,要重視孩童教育
-
6 # 顛強時代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看一個人三歲的樣子,大概就知道他長大以後的樣子,看一個人七歲的樣子,大概就知道了他老了以後的樣子。具體的意思就是看一個人小時候的行為品德、性格表現,大概就能推測出他以後的做事行為,能夠預測他的未來。這說明了一個人的要有一個美好的將來從小就要特別注意培養,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做一個意志堅定,能夠把握自己未來的人。
從小如何培養:
中國民間就有一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小時候也經常從家裡的老人經常提起過,尤其是在自己不聽家裡的話,犯了錯誤時,家裡的老人就這樣說,一個人的性格的養成在三歲的時候是黃金關鍵時期,在三歲和七歲的時候這也是一個養成良好品德的轉折點。家庭方面也應該加大對這個時期孩子的培養,因為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心智開始趨於成熟,開始一個成長的階段,就像一顆小樹,如果任由他瘋狂的生長,不對他修枝減葉,他就不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所以在這個時期家庭要注意對孩子好性格的養成,培養他們養成高尚的品德,做一個對社會有作用的國之棟樑,發現在這個時期有不好的行為習慣,要及時的改正,改掉自己不好的習慣,多讀讀歷史文化知識,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來此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拓展資料:
曾經有項研究表明五歲之前是孩子腦智力快速發展的時期,如果十七歲前看做是智力水平的百分之一百,那麼四歲以前就獲得了百分之五十的智力,其餘得百分之三十就是在四到七歲之間獲得,剩餘的百分之二十就是在七到十七歲獲得,所以說孩子從出生到七歲這一段時間,是家長密切關注和把握的關鍵時期。身為家長還是要把握好三歲的黃金時期,這樣孩子才能按照本身的特點和潛能健康成長。
最後總結:
良好品德的養成關乎自己一生的健康成長,只有在自己的成長時期把控好自己,注重自己得品格的養成,才能讓自己堅挺的成長,最後才不會成為社會的寄生蟲。
-
7 # Sunny0221
三歲看大,五歲看老,是中國民間諺語。
我個人認為古人的智慧是無以倫比的!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給他怎樣的色彩,孩子就會成長怎樣的色彩!
孩子從呱呱墜地,就開始了人生不間斷的學習!從出生到三歲是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出長大後的心裡與個性傾向的雛形。三歲前,是孩子生理發展,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一般來說小時任性的孩子長大也會任意妄為,小時懂得感恩的孩子長大也會心懷善良。所以我們為人父母,要在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注意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把握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做好雙向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多謝耐心,多多去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才能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健康快樂的成長!
-
8 # 託尼的表哥
很誤導人的一句話,人生有那麼多變故,不會因為前幾年的模樣就決定了後來的自己。不然十歲以後的努力還做了幹嘛,相反,越是年長,越要相信過程
-
9 # 以畫隨出
人生三歲是初學,
是好是壞跟人做。
一到七歲能定性!
是好是壞能確定!
欲話說,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壞人變惡人!三歲時能看人長大。人七歲時就能看出他(她)以以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才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
-
10 # 李長諭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設問,似乎更應該在“教育領域”提出來。教育雖然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孩子的教育特點和性格形成的規律而言,教育領域的網友更有發言權。
一個三歲的孩子,正處在大腦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就像是一張白紙,即可以繪出最美的圖畫,也可以塗鴉成任何所想像的東西。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雖然記憶力較弱,但其模仿力是很強的。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來說都有很強的示範作用。假如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必然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讓一個三歲的幼童,整天處在家庭的吵鬧環境之中,這個孩子也必然會有脾氣暴躁的傾向。如果父母溫文爾雅,孩子也必然會性格柔和。性格不好的孩子,不僅會影響他的學業和事業,而且會影響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所以,我們應該在孩子的小時候,就給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讓他們有個和諧溫馨的生長環境,這是父母的責任。所以,“三歲看大”這個俗語,是人類社會的經驗總結,作為家長,應該重視。
“七歲看老”的說法是有科學道理的。一個人的記憶力和性格的形成,一般從四歲開始。家庭環境的薰陶,父母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處世為人等方面,都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性格決定命運,這是基本的客觀規律。試想一個性格柔弱的人,不可能在激烈的竟爭環境中處於優勢地位。同樣,一個只知道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小享受富足生活的孩子,也別指望他長大後能勤奮進取,勤儉持家。所以,“七歲看老”的俗語,符合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規律。
-
11 # 和平2018
人是學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活到學到老!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受家長,同學,老師,社會,各式各樣人情事務的應響,成熟著,進步著,還有女大十八變,
怎麼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呢,不認同。
-
12 # 鏟盡崎嶇大道平
3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另外,他們還發現了下面的成長規律:
1.性格: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基本上在3歲之前就已經定型,3歲之後變化不大;
2.智商: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在3歲之前就已經完成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3.學習:3歲之前是兒童的感覺、記憶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3歲之前的學習活動將事半功倍。
4.身高:3歲之前是孩子身高發展最為關鍵的階段,3歲之前對身高造成的損害將永遠無法彌補。
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後,基本上就
難以重新塑造了。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變的情況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畢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改變,因此,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具備征戰一生的能力和資本。
卡斯比教授曾經強調說:在0~3歲,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也就是說,此時父母的行為準則就是模板,它直接決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據的行為準則。父母不但要在這個時期關注孩子的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風”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願。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比較重視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著重於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並沒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發展,也不關注孩子性格的形成過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長。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從出生開始,到去世結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0~7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直接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夠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2】3歲看大:父母要重視早期教育
如果從生命的變化、生命的適應性和對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來看,人的功能在0~3歲這一階段實際上比3歲以後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總和還要長。從這一點上來講,父母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的教育,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孩子整個一生中任何階段接受的教育。要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父母就要及早對孩子進行教育。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嬰兒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他的話雖然有點誇張的成分,但也明確地點出了早
期教育的重要性。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父母應該從小就對孩予進行培養,以使孩子長大成為有競爭力的人才。
-
13 # 陶然雨庭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中國民間流傳的古老諺語,雖沒有上升為現代發展心理學的範疇,但卻精準地概括了嬰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體現了古老的中國智慧。0-3歲即嬰兒期,是兒童生理、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科學證明,寶寶出生時,腦重相當於成人的25%,而寶寶3歲時,已相當於成人的85%,父母能否抓住這個重要的“視窗期”,儘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4-6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第二個“視窗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對近千名兒童進行跟蹤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將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0-3歲就獲得350%,4-7歲間獲得30%左右,僅剩20%左右會在7-17歲左右獲得。同時,4-7歲,也是兒童身體發育、行為習慣、性格特點、道德養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能否透過早期閱讀、言傳身教等多種方法,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施好人生底肥,對孩子一生能否健康成長、勤奮好學、事業有成、積極樂觀等至關重要。
-
14 # 辛未家
《三字經》裡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人在最初的時候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性在最初的時候就定下了。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在最初就定下了,定下來就很難再改了。這就是三歲老大,七歲看老。
國學的智慧中,14歲是最終孩子定性的時間。這是怎麼來的呢?請往下看。
首先說三歲,三歲之前的孩子,是非常聽話的,你跟他說什麼,讓他做什麼,他只是一味的接受。在這個時期,是他最能接受事物的時候。這個時期的教育非常重要,教育不好,就會出現各類問題。
舉例:有的家長帶孩子出門,孩子不會隨意的亂跑。在家長的可控範圍內來釋放自己是孩子的天性。而在三歲沒有充分教育的,就會出現不聽話,撒潑,哭鬧,甚至動手打人的情況,然而家長認為“他還是個孩子”。這就是三歲之前的教育所帶來的影響。
三到七歲。是一個黃金時期。三歲之前沒有做好的,在這個時期尤為重要。要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慢慢的傳輸與他。不要再說“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話。
七到十三歲。在之前沒有教育好的情況下,這個時期已經發現問題了。這個時期是最好的矯正機會。用正確的價值觀,用我們自己國學的智慧,來對孩子進行矯正。不要把所有的問題最終都落到了青春期裡。影響了孩子這一生的走向。
易經裡有三才的說法。三是成數,象徵著事物的成熟與完成。這裡所說,三歲看大。七是一個週期,象徵著人的一生。所以,七歲看老。
國學的智慧是無窮的。
《易經》是群經之首,化萬物。四書五經,同樣也是孩子教育的指導方向。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才是孩子教育的根本。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
-
15 # 伏牛山人25
一個孩子的先天性不可小覷,先天聰慧,總是以各種方式展露出來,如好奇心,頑皮,淘氣,喜歡幫忙(有時是倒忙),引導得當,教育有方,必成棟樑之材。到六七歲時,已有初步的是非評判能力了,可以預測其未來的大體方向作為。但這不是絕對的,後天學校教育的影響,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
-
16 # 瑩大大說
三歲看大,7歲看老。說實話,我不贊成這句話。不可否認,人小時候養成的一些習慣,會對這人未來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我覺得,以某一小時間段來推斷整個人生,是不合理的。我反對理由有三。
第一,當代人平均年齡按70歲來計算。為什麼要說三歲就看大,7歲看老了,難道10%的人生經歷,能決定90%的人生?我覺得不見得。
第二,人是會隨著環境、成長經歷的變化而變化的。有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現在的你跟小時候的你有很大不同。喜好不同,興趣不同,習性不同。
以我自己舉例來說,小時候,附近有個鄰居,學習成績好,也十分聰明。老人們都說這孩子長大之後肯定有出息。但是,上初中的之後,這個男生跟一些混混在一起。結果小小年紀就學會了逃學,抽菸喝酒,坑蒙拐騙。
第三,沒有人能夠自信的說,看到一個小孩,就能一眼看穿他的人生。我相信,人的發展是有無限潛能的,而且也是可被改變的。
奇葩說裡,我有個很喜歡的辯手詹青雲。他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獲得了第六季的BB king。她以豐厚的知識以及縝密的思維邏輯獲得人們的喜愛。可是誰又想得到,她小時候是老師眼中的笨學生呢?
她轉過六次學,每次成績都墊底,甚至有老師跟詹青雲的父母說“你女兒考不上高中的,不如趁早去上個技校吧!”。當詹青雲懊惱自己的成績的時候,她的媽媽鼓勵她說“媽媽掐指一算呀,到了四年級,你就會成為年級最聰明的小孩”。不幸的是,到了四年級,詹青雲的成績還是沒有起色。但是他媽媽跟他說,沒有關係,我重新算了一卦,你到了初中,會成功的!正是因為父母的鼓勵與支援,才塑造出一個從小自信獨立、喜歡思考、對世界保持好奇的詹青雲。
雖然說三歲看大,7歲看老這個,這句話我不支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小時候發展的黃金期不重要。相反我覺得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最先學習的就是模仿。他會模仿家長,及看到的人,好的和不好的習慣。因此,想要孩子成才,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在身先樹立好的榜樣,以身作則。並且培養孩子獨立,愛學習,學會愛人,以及自信的能力。這樣起碼能為未來的良好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且少走彎路。
-
17 # 曉冰曉冰
天性使然吧!一至三歲是一張白紙上留下的最初的軌跡,與其期間所處環境,所處之人有關,這個時期很容易在心靈深處劃出自然的印痕,很難改變,所以有“三歲看老”之說。
-
18 # 娟娟時光
可以從這麼幾個角度來理解該句民間熟語的意涵。其隱含的潛意識表達更多的強調了人的先天所具的一些性格特徵。如人的“氣質型別說”所劃分的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所表現出來的可能與先天生理特性有綿密關聯。另外,該諺語認為小孩一些自小形成的習慣,可能伴隨一生。如果,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似乎顯示著判斷的正確性。
但,從另外的視角來看,人既是先天,又是後天的相互作用。後天教育習得、生活經歷、社會環境影響等,都將共同塑造人的個性特徵,甚至對人的性格發展帶來影響和改變。由此,我們應該看到,人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習慣,應該是動態發展,而不會是靜態不變。
-
19 # 流落江湖的雪刀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中國民間流傳的古老諺語,雖沒有上升為現代發展心理學的範疇,但卻精準地概括了嬰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體現了古老的中國智慧。0-3歲即嬰兒期,是兒童生理、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科學證明,寶寶出生時,腦重相當於成人的25%,而寶寶3歲時,已相當於成人的85%,父母能否抓住這個重要的“視窗期”,儘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對於孩子的智力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4-6歲是兒童智力發展的第二個“視窗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對近千名兒童進行跟蹤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將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0-3歲就獲得350%,4-7歲間獲得30%左右,僅剩20%左右會在7-17歲左右獲得。同時,4-7歲,也是兒童身體發育、行為習慣、性格特點、道德養成的重要時期,家長能否透過早期閱讀、言傳身教等多種方法,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施好人生底肥,對孩子一生能否健康成長、勤奮好學、事業有成、積極樂觀等至關重要。
具體的意思就是看一個人小時候的行為品德、性格表現,大概就能推測出他以後的做事行為,能夠預測他的未來。這說明了一個人的要有一個美好的將來從小就要特別注意培養,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做一個意志堅定,能夠把握自己未來的人。一個孩子的先天性不可小覷,先天聰慧,總是以各種方式展露出來,如好奇心,頑皮,淘氣,喜歡幫忙(有時是倒忙),引導得當,教育有方,必成棟樑之材。到六七歲時,已有初步的是非評判能力了,可以預測其未來的大體方向作為。但這不是絕對的,後天學校教育的影響,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
-
20 # 羅華昌中醫論健康
親子互動影響未來發展
其實父母不難發現,孩子哭鬧不見得就是要人抱,而是希望知道父母就在身邊,所以到底要不要抱不是問題,而是瞭解他要什麼,有的父母乾脆就以塞奶嘴解決,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嗎?零歲教育所以重要,就是因為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親子之間如何互動,對他未來的情緒將有極大的影響。
在零歲之前就做好孩子的人格發展,必須是父母懂得如何用對心、使對力,如此可以使你將來在教育孩子時更加省力。例如我要在上班前叫孩子起來吃奶,但孩子睡得很沉,被吵醒一定會很不愉快,所以我就想如何使他快樂地起床,經過我的觀察發現,父母當時的情緒如果是急切的、有壓迫性的,孩子也會感到不安,所以我決定在他一睜眼時,就讓他看到我的笑臉,我會抱著他去玩玩偶,抓他的手讓他去拍一拍,跟他說話,使他了解這個儀式表示要起床了,要知道跟人家問好。
所以營造好的起床氣氛很重要。另外,挑選保姆也是重要的,要了解保姆會不會笑,是不是愁眉苦臉,這樣才不會將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傳播快樂情緒
大人的笑容對孩子是一個最好的示範作用,您的管教態度也關係到他的順從與否,例如孩子討厭洗臉,父母就要懂得先把好的情緒帶給他,你可以邊洗自己的臉邊哼著歌,讓孩子覺得洗臉是件愉快的事,之後問他要不要洗,讓他產生期待的心理,進而喜歡這件事。
這個過程好像在玩,但也做到了常規該做的事,所以管教孩子不一定要一板一眼,父母不妨學些卡通的話與幻想,讓孩子感染到您快樂的情緒。
當父母覺得做這件事是快樂時,您的孩子必然也會快樂;如果您覺得不快樂,孩子也會覺得不快樂,這就是沒有用對心、使對力。
孩子在快樂的經驗中可以奠定良好的情緒及性格的基礎,並且得成功的快樂。三歲前的教育取決於父母去觀察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到處去聽信別人怎麼說,只要那個方法是可以帶來快樂,那就是可行的;如果您會覺得困擾,那個方法就不要用,因為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
回覆列表
正如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所說,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3歲和7歲,正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抓住這兩個關鍵點,就能夠使孩子的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父母應該在3歲和7歲這兩個節骨眼上多下工夫,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精力,以保證孩子有一個光輝的未來。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瞭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經做了這樣的一份報告,報告稱,透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曾經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當那些孩子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透過這些人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佔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後,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佔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入“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的幼兒長大後的性格基本和小時候一模一樣。
由此可見,3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另外,他們還發現了下面的成長規律:
1. 性格: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基本上在3歲之前就已經定型,3歲之後變化不大;
2. 智商: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在3歲之前就已經完成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3. 學習:3歲之前是兒童的感覺、記憶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3歲之前的學習活動將事半功倍。
4. 身高:3歲之前是孩子身高發展最為關鍵的階段,3歲之前對身高造成的損害將永遠無法彌補。
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後,基本上就難以重新塑造了。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變的情況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畢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改變,因此,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具備征戰一生的能力和資本。
卡斯比教授曾經強調說:在0~3歲,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也就是說,此時父母的行為準則就是模板,它直接決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據的行為準則。父母不但要在這個時期關注孩子的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願。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比較重視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著重於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並沒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發展,也不關注孩子性格的形成過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長。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從出生開始,到去世結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0~7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直接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夠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