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老師xixi
-
2 # 豔夜讀錦書
《明史》並沒有被黑化,而是現在過度的頌揚了,縱觀歷史長河,明朝前期還是非常厲害的。特別是在永樂年間,四海來朝的景象是和現代有所匹敵的,但是不能根據明朝的前期,你就涵蓋了整個明朝。明朝的中後期是真的不怎麼樣。竟然會出現皇上被抓走。和很多歷史朝代一樣的是,後期都是皇族之爭,內部之爭,宦官之爭,黨派之爭。雖然偶有一個人出來幹大事,但是也始終無法扭轉這種乾坤。很多人把明朝的滅亡歸類於小冰河時期。也就是說明朝的滅亡是天意不是人為。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可全部贊成。明末時期的確發生了很多災難。但是朝廷卻無能處理,大明朝的朝廷政局處於癱瘓狀態。除了閹黨和文官之間的爭鬥之外,皇帝卻沒有起到了梳理兩派的作用,而是聽風就是雨,誰說的對就信誰的完全沒有主見。這也就是為什麼一開始反對反抗明朝的人是漢人而不是外人。為什麼李志成能攻無不克?難道這不是人民希望的嗎?可是人民卻不知道,陰差陽錯的放了清兵入關。當天災來臨的時候,朝廷卻無法救助難民,人民吃不飽穿不暖還依然要交稅。朝政的運轉一點都不關心民生。特別是在皇家,在各個黨派之間沒有起到一個權衡的作用,使這些黨派發揮它們該有的積極作用。所以明朝的歷史並不是被人黑的,而是本來它也有不好的一面。
-
3 # 我們愛歷史
清朝修訂的《明史》對明朝確實有一定程度上的抹黑,畢竟明朝把清朝打得很噁心,而且,存在種族間的詫異。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明史》並沒有完全抹黑明朝的歷史,那一個最典型的例子,清軍在入關時。是打的為崇禎復仇的旗號,這就意味著,至少在歷史觀上,清朝修訂的明史中,崇禎帝是一個好皇帝,好皇帝當然會營造出一個好社會。
其次,朱元璋出身草根但創下大明天下,這個努爾哈赤何其相似,這大體上也是朱元璋為什麼在明史中也會有光輝形象的原因。
不管是中原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他們立儲君的觀念是一致的,那就是立嫡立長。
但眾所周知,朱棣並不是長子,甚至不是嫡子,這才有了後來的靖難之役,但巧了,皇太極也不是長子,這就導致了皇太極想要登基,就必需要有一個榜樣,這個榜樣也只能是朱棣,也正因如此,朱棣在明史中的描寫也是一個光輝的形象。
可見,清朝修訂的明史中關於明朝的描寫並不是完全的抹黑,他也有對其好的一面的敘述
-
4 # 孤燈寒門客
眾所周知,朱棣的皇位是靠靖難之役造反從侄子的手中搶奪而來。在大義、名分上都自我感覺理虧,因此朱棣做了皇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的出身正名。先是在明史中修改了其親生母親的身份(個人認為是碽妃),認已逝馬皇后為母。這樣朱棣就在名分上有了依據,因為按照祖宗的規矩,皇位傳承是立嫡立長。其次朱棣還在明史中大量更改朱元璋和朱標、朱允炆的關係,大肆渲染朱元璋在位萬年期間,多次斥責朱標,心生厭惡,反而對朱棣越來越喜歡,甚至多次想更換太子。對於朱允炆,朱元璋更是沒放在心上,認為年幼德薄。然後就是朱棣靖難之役期間,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比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鐵鉉等全部在明史中冠以汙名。其中最過分的就是處置一個叫黃觀的人。這個人是非常厲害的大神,因為他是明代第一個連中三元的奇才,由於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忠,所以被朱棣從恩科錄中除了名,這裡我也想替黃觀這位大神正下名。十年寒窗無人問,得來功名豈能否?
正是這位傳奇的一代帝王的手段,傳至後世的明史早已經面目全非。在這件事上,為了自己的目的惡意篡改、黑化史書實在是為人所不齒。而我們後世的子孫想要研究這段歷史只能從雜史、野史、筆記、傳記等一些殘本中去抽絲剝繭尋覓真相了。雖然這一過程困難無比,但我們的先人和當代有識之士仍然為此孜孜不倦地為我們找出了一些可靠的真相。歷史大勢浩浩湯湯,不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就可以更改的。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
5 # 文良自媒體
野蠻的滿清對漢人的征服就是一部血淚斑斑的漢民屠宰史。揚州連續屠城十日、八十萬揚州軍民慘死清軍的屠刀下。嘉定先後遭遇了三次屠城,僅僅是一道剃髮令,在限期內沒有得到落實。佔據全華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江浙地區,明朝又將南京設定為首都,大量的人才從全國各地遷徙到了江浙南方,該地區幾乎涵蓋了漢民族的文化精英和士族集團。與此同時,該地區也難免成為清、明兩個王朝新陳代謝的重災區。
從李闖王和張獻忠的發跡開始、到清軍入關完全征服大江南北,短短的三十幾年,漢族人口從5615萬銳減到1905萬人。3700多萬人!如此數目龐大的人口全部挾裹進明末清初的戰爭機器中碾壓消隕。
因此漢人文化精英士族和清朝官宦階層的矛盾不可調和,執政方對漢人士族的態度也一直在打壓和懷柔之間舉棋不定。既想利用他們的文才韜略來經營天下,又害怕他們作為漢人的精神領袖振臂高呼,形成規模龐大對抗力量。文字獄就是時代政治環境的產物。修明史的過程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明史的過程最終還得仰賴漢族文士來編修,但 官方肯定會在內容篩選方面施加外力。既要尊重事實,滿足漢人的審美觀,又要顧及滿清做過的某些敏感事件落筆成史,一個掌握寫史話語的政權,在歷史書中不求流芳百世,但最起碼也不能 落個遺臭萬年的名聲吧!雙方就寫史的內容沒有尋求到最佳結合點。劍拔弩張的王朝初創期的戾氣,早已在各自懺悔心理的作用下消弭。已經可以心平氣和地擱置爭議。為此明史一直處於擱淺閒置,時間的流逝慢慢撫平了一切。後世的漢族學者和執政官方終於可以就一些內容達成是實質性的共識。明史的編修就此完成,這就是前後持續了幾代人,百年之久的原委。
四川從明末300多萬人變成了清初的八萬老弱婦孺,史書說是張獻忠所為。誰又會相信,比張獻忠更為兇殘的清軍,會在如此重大的變故中獨善其身!歷史真相的謎團,終於還是淹沒在強權的重壓之下。
-
6 # 黃小莊
俗話說,毀滅一個國家,莫過於毀滅他們的歷史。歷朝歷代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正統性,都會有意識的去黑前朝。
清朝也不例外,但《明史》從順治一直修到乾隆,前後經歷了94年,處心積慮可見一斑。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明朝被黑最慘的幾個地方,看你是否相信過。
朱元璋長相
一說起朱元璋長相,我們就會想起歷史書上那張鞋拔子樣,長滿麻子的臉,很多人也會自然而然認為朱元璋就長那樣。而關於朱元璋的畫像,一直流傳著多個版本,主要集中在這兩類:一醜一俊。
所以到底哪一張才是朱元璋真實的長相呢?
關於這個話題,現代人也爭議不少。有的人說,鞋拔子那個是清朝為了醜化明朝偽造出來的,有的人說,朱元璋本來就醜,好看的官方畫像都是經過畫師美化的。
從畫像上來看呢,朱元璋的不少鞋拔子畫像都體現了清代服飾的特點。比如上方的這張畫像,朱元璋帽子上的那個白色的小方塊叫“帽正”,清朝才開始流行,在明代初期是不可能出現的。
又比如這一張,注意看朱元璋的領口,它是典型的廣字領,同樣是明朝所沒有的。
因此這兩張畫像絕對不太可能出現在朱元璋時期,最早也只能是出現在清朝初期了。
再從遺傳學上看,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各個圓頭大耳,即使沒有畫像上這麼天庭飽滿、英氣十足,但至少也是個正常相貌吧,否則郭子興也不會捨得把女兒嫁給他啊!
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明史·鄭和傳》裡面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通使西洋。”
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和炫耀軍事力量,暗諷朱棣小肚雞腸、勞民傷財。
但實際上,鄭和的七下西洋引得萬國來朝,還極大地促進了海外貿易。據學者估算,鄭和下西洋帶來的財政收入,至少也有30萬黃金、1000萬兩白銀,解決了當時明朝國庫緊張的問題。
如果鄭和下西洋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2萬人這麼大的陣仗不是擺明了通知大侄子我來找你了,亞非各國都要知道了你快躲躲嘛。
木匠皇帝天啟
“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在我們的印象裡,天啟作為一個皇帝,醉心木工、不理朝政,致使權利落入宦官手中,但看《明熹宗實錄》我們卻發現絕不是這樣的。
天啟不僅文化水平不低,頭腦也相當聰慧,對軍國大事以及能人任用等方面往往比他的大臣還要高明。天啟扶持宦官,很大程度上壓制了文官集團,使朝政處於權利平衡的狀態。
而天啟皇帝有在木工設計方面有天分是事實,但因為木工不理朝政,那都是從私人筆記裡道聽途,再在史料上胡編亂造而成。
萬曆怠政
《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明亡於萬曆的說法由來已久,文史界對萬曆的評價也很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萬曆幾十年不上朝荒廢朝政的原因。
但是不上朝的原因還真不是因為懶啊!萬曆剛登基時也勵精圖治,後來皇權與文官集團發生了衝突後,萬曆覺得這皇帝做得憋屈,才採用消極方式對待的。
且明朝的制度和清朝不一樣,明朝文官集團多年來已經形成了自動控制程式,皇帝的放職並沒有使政府體系陷於癱瘓。
萬曆對於他自己認為應該批覆的奏疏,以及應該挽留的官員都是毫不含糊的加以批覆和挽留的,
即使不算勤政,但也沒有完全不理朝政,萬曆三大徵有絲毫耽誤嗎?
蟋蟀天子朱瞻基
在好多史料裡,明宣宗因為玩蟋蟀的愛好,致使民不聊生。
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一書也有說到,“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可是朱瞻基喜好蟋蟀不假,但絕對沒有鬧到百姓民不聊生的地步。可以證實的是,他的這一日常愛好,經過在經過後人的描述,特別是改朝換代後的清朝隨筆等資料裡,被人為的放大了。
他不僅不是那個因為蟋蟀毀了一世英名的昏君,相反,在位期間還平反了冤獄,偃武修文、啟用賢臣,使明朝一時中興,這些政績不應該被“蟋蟀天子”這個汙名所遮蓋。
-
7 # 肥牛大叔
不光有預謀的黑,明史還有無腦的吹,吹明朝的皇帝。明史可信度受到影響。吹明朝是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黑是為了粉飾清朝得天下正當性。
回覆列表
如果想到了解《明史》是否客觀,我認為應該多少去讀一些主要一些本紀和傳記,現在網上很多無腦明粉,主張明朝的很多負面內容都是清朝所改,因此認為反應明朝歷史的正史書籍《明史》是清王朝有組織預謀,為抹黑明朝的為編撰的史書,至於為什麼這樣認為,他們也數道“《明史》編撰100年,同樣是二十四史的《元史》一年就編好了,這不是想法子篡改,還是為什麼原因呢”,其實有這個時間,不如自己親自翻翻查查,至少看看名人大家的評價,來的實際。
《明史》不僅沒有黑化明朝,反而美化的明朝,這樣說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服氣,其實確實是這樣的。《明史》編撰的初衷除了確立清王朝的正統地位之外,其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籠絡漢族士人集團。因此在編寫明朝歷史的時候,基本上把明朝皇帝很多不良嗜好一帶而過,功績寫一大堆,比如“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就是出自《明史·成祖本紀》中的,你覺得明朝真“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我覺得太誇張了,但是明朝遺民漢族士人看著爽就好,野史中記載的朱元璋弒殺在《明史》提及都很少,著名的朱元璋送徐達吃老鵝的故事,要想黑朱元璋,完全可以引用在《明史》當中,連英宗這樣典型的昏君,都評價為較為正面,寫道“有治平之象”,連被瓦剌俘虜,都寫成“英宗北狩”,反而是明代自己的史書,無底線的在黑明朝,什麼蛐蛐皇帝,都是明代自己人的小說筆記自己記載的,再看《明史》評價所謂的蛐蛐皇帝,沒有一句負面的。
至於為什麼明史修那麼久,主要原因是由於康雍乾三朝,民間反滿情緒還存在,統治者把大量精力旺盛的漢族文人圈起來寫書,消耗他們的精力,編那麼久是政治的原因。
《明史》是現在公認的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一部史書,要說完全不符合歷史,那也不可能,但是《明史》的考訂、引用,對事件語句的駕馭絕對是二十四史裡最好的。
有些人還倔強的說,《元史》要比《明史》質量好,我只能說,多看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