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金兆鑫

    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不僅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且是一個養生學家。他雖出身貧賤,一生坎坷,卻活了72歲,這在那“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是少有的老壽星了。

    過去,在人們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是個斯文的老夫子。壁畫上也把他畫成一個文縐縐的乾巴老頭兒。其實,他是個地地道道身材魁梧的山東大漢。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摺合現在的尺碼計算,孔子身高當在1.80米以上。孔子不僅身材高大,而且力氣過人。《呂氏春秋》上說:“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淮南子》一書曾這樣描寫孔子,說他勇猛超過著名勇士孟賁,跑起來能追兔子,用力可以推開城門。這雖然有點誇張,但並非無稽之談。所以,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他是個“千斤大力士”。

    據史書記載,孔子之所以能健康長壽,是和他注重養生分不開的。

    愛好運動,注重鍛鍊。

    孔子愛好體育,喜歡駕車、射箭、打獵、釣魚、登山、游泳等各種體育活動。《禮記》上記載了孔子射箭時的盛況:“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孔子在曲阜縣城內射箭時,圍觀者形成人牆。《論語·述而》中說孔子“手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他不用網捉魚而用漁竿釣魚;愛射天上飛著的鳥而不射落下休息的鳥。要達到如此高超的本領,需經過長期的苦練。

    孔子喜愛大自然。他晚年致力於教育事業,課餘常帶學生們去郊遊,或爬山,或游泳。

    《孟子》一書中記載孔子“登東山百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論語·先進》上記載了一段有趣的對話:孔子問弟子們將來的志向,有的想做官,有的想當司儀,只有曾皙想當個學者或隱士,以便和朋友們及兒童在大自然中嬉戲,在沂水中游泳,在田野上唱歌跳舞,過悠閒的生活。孔子獨對他表示贊同。

    胸懷坦蕩,豁達樂觀。

    孔子很重視心理健康,他教育弟子們要胸襟開闊,不要患得患失。他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也是他的座右銘。他一生不被人理解到處碰壁,但他始終“不怨天,不憂人”。他要求學生“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不論在工作崗位上還是在家裡,都不要有怨氣。

    有一次葉公向子路瞭解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怎麼回答才好。孔子說,你何不告訴他,說我“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呢!

    孔子對待挫折和失敗,總能安之若素,泰然處之。他博學多才,胸懷安邦定國之策,但他周遊列國時,未得到當權者的賞識和重用。對此,他總是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之。他主張為人處世應當“無可爭”。

    與世無爭,其樂無窮。

    對待悲痛的事,他主張要控制感情,要節哀,要求“哀而不傷”,以不傷身體為宜。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孔子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在飲食起居方面,孔子也有一套養生的辦法。他主張“食無過飽”,就是飯不可吃得過飽。即使有山珍海味,也不能暴食,有美酒也不能暴飲,要適可而止,以免傷身。這同中醫“限食長壽”的主張是一致的。

    孔子很注意飲食衛生。《論語·鄉覺》篇中記載了他的諸多不吃:“食謁而噎,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發黴的糧食和變質的魚、肉不吃;食物色不正不吃;味臭不吃;煮不熟不吃;市上買來的酒和熟食不吃。他十分重視營養和烹調技術,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居住條件上,孔子提倡“居無求安”,即不可過於安逸舒適,以免懶惰和意志消退,否則對身心是不利的。他看到一個叫宰予的學生白天愛睡懶覺,便批評他“朽木不可雕也”。

    興趣廣泛,生活充實。

    孔子除了愛好各項體育活動外,他對唱歌和彈琴也情有獨衷,並且樣樣精通。當他欣賞《關睢》、《韶》等樂曲時,常被那優雅的曲調所陶醉。他不僅會欣賞音樂,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歌手。他喜歡和別人一道唱,唱到情濃時,還要再唱一遍,直到盡興。

    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耆壽。”意思是說:有知識有修養的人,喜歡山水,動靜自若,陶冶情操,從而獲得樂趣和長壽。

    孔子主張勞逸結合,有張有弛。他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不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在操勞之餘,經常帶學生們到大自然中去鍛鍊身體,陶冶情操,正是他重視勞逸結合的表現,更是他長壽的重要原因。

  • 2 # 半島快訊

      中國人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均壽命七十一歲,上海則高達七十八歲。可是孔子時代,人均年齡僅有四十歲上下,孔子卻能活到七十三歲,符合過去“人生七十古來稀”之諺。

        孔子長壽,絕非偶然,完全得益於重視和實行養生之道。茲依其性質試分述之。

        一、體育

        孔子自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既是鄙事,必不離體力。及長,精通六藝(書、數、射、御、禮、樂),用以授徒,其中射、御就是體育。射箭需要敏銳的視力和強勁的臂力,非刻苦鍛鍊難收成效。史載,孔子射箭時招來多人圍觀似牆,可見其身手不凡。他還說自己駕車的本領更精於射箭。能駕車必能騎馬。這些都離不開體育。

        孔子周遊列國,始於五十四歲,終於六十八歲,已屆老年。顛沛流離,艱苦備嚐,歷時十四年。如果沒有一副健壯體軀和堅強毅力,何能臻此。

        二、起居

        一般人往往認為孔子在年輕時是個文弱書生,年老後是個衰頹老頭,實則不然。

        依史書記載,孔子身高折算今制應為一點九一米,魁梧高大,文武全才。生活有張有弛,在家閒居,衣著灑脫,神態安然,舒泰自如,輕鬆愉快。他連坐臥都有一定姿勢:坐得舒展放鬆,悠然自得;睡覺不挺直四肢,以免手壓胸前不利呼吸。蓋被要長過自身一倍半;坐有皮墊以保暖,吃飯時細嚼慢嚥,不多說話,以免食不知味,影響消化;睡覺時不多說話,以免精神分散,大腦興奮,影響休息。他還反對吃飽飯無所事事,或嚴肅緊張。最好找點事幹,陶情娛性,活動腦筋,免使生鏽痴呆。

        三、保身

        如果問,“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句話是誰說的,恐怕現代青少年中絕大多數都不會想到此話出自孔子之口(《禮記·禮運》)。

        孔子認為男女之道,既是生理上的本能,又是心理上的欲求。躲不開,避不了。然而必須有所節制,方利養生。其實,男女之道就是陰陽調和。如果孤陽絕陰或獨陰無陽,則調和失節,求而未遂,不免怨苦氣憤,導致疾病。然而必不縱慾不損身才能益壽延年。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論語·季氏》說得十分全面。

        年輕時,發育未熟,腎氣未固,而情竇已開。如果只圖一時之快,沉溺女色,不知節慾,則必損精傷身,貽患終生。

        壯年時,血氣方剛,每易好勇鬥狠,發怒爭吵。怒為七情之一,不能適當節制,可使氣血失調,刺激感官,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故應平心靜氣,和諧寬容。

        人到老年,原宜怡養,往往卻因自感來日無多,心理失去平衡,易生浮想妄念,貪求名利財富。求而不得則焦躁憂鬱,耿耿於懷,精神壓抑,落落寡歡。心不平,氣不順,煩惱隨之而生,所以人應知足長樂,方利健康長壽。

        四、養德

        養德與養生,互為依補,不可或分。養生莫如養性,養性莫如養德。厚德載福,心善壽長。養德之道,一言以蔽之,曰“仁者壽”。

        仁者愛人,發揚人的善性,調和人際關係。不患得患失,不怨天尤人。樂觀豁達,輕鬆自如。

        五、飲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是孔子直接說的話,但無疑是孔子的主張。這句話每被誤解以為孔子追求美餚佳饌,甚至有人給他戴上美食家的桂冠。

        《論語·鄉黨篇》在這句話後,有一大段話,講的八不食。他認為糧食黴爛變味;魚肉腐爛變臭;食物顏色不正;氣味異常;製作火候不當;不到該吃的時候;割肉不按常規部位分宰,刀法使用不當;醬醋調味品用得不恰當等等八種情況都不宜吃。

        《辭海》中說明“厭”字在古文中與“饜”字相通。“饜”字條的解釋是“飽也,足也”。因此,應可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解作不要因米精而多吃,肉細而貪吃。食而過飽,有損脾胃。照此解釋,則與孔子主張不恥惡衣惡食,安於粗菜淡飯之意吻合。

        孔子所處時代,烹調技術比較粗糙,飲食遠無今日精美,所以他所追求的不是美食,而是衛生。

        總之,孔子的養生之道集中到一點,即為中和,不太過,無不及,體現了中庸至德。

  • 3 # 春源書齋

    我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天生身體素質不錯,遺傳基因可以,另外更重要的就是心態了,比較豁達,也算早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終成一代聖人。

  • 4 # 字言字語吧

    心胸開闊以養性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他的話就是很深刻的養生經。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一個人能"解脫一切"的狀態,這時,不為世事所困擾,對一切順境、逆境都看得很開,變得眼界高超,虛懷若谷。但這又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而仍然是積極進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樂趣。所以孔子晚年還致力於編撰《春秋》,不倦地學習《易》,以至"韋編三絕",還繼續給弟子上課。有一次楚國大夫葉公問孔子的學生子路:"你們的孔夫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人。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後對子路說:"孔子這個人啊,發憤時可以忘了吃飯,高興時什麼憂愁都扔掉了。他啊,連快要老了自己還不知道。"(《論語.述而》)應該說,正是這種開闊的心境使孔子獲得了長壽。

      講究以養生

      孔子晚年很講究,有"八不食"的習慣,從現在的、衛生觀點看,大部分也是正確的,要求高的。這"八不食"分為三類:

      一、色味方面:食物變顏色了不吃,變味了不吃。

      二、食物質量方面: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時新的菜蔬不吃。

      三、製作方面: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這八不吃,對衛生的要求很全面,對當代人也是一種啟發。

      孔子還很強調吃相,他說:"食不語,寢不語"。就是吃飯時不要說話,睡覺時也不要說話。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指糧食,"膾"指切碎了的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多吃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吃的肉切得越細越好。這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症。孔子晚年堅持了這一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人,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孔子的這句話還可作另一種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美食就是經過精巧烹調,色香味俱全的菜餚,能刺激人的食慾,使人胃口大開。

  • 5 # 王父斤

    仁者壽。孔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一個“仁”字,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種思想的至高境界就是要我們變成真正的“人”。“仁人”是華夏民族最有特色的體現,跟那些總把“我”大寫的民族比起來,這種特色會讓人懂得廉恥。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非仁之人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及時吃得膀大腰圓,病害纏身者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太在乎自己,而無大仁大愛者也。

  • 6 # 中華文化圈

    孔子享壽73,在他那個時代確實算高壽了。

    一個普通人,只要沒有先天(遺傳)的頑疾,能享受多長壽命,其實取決於後天的身體管理以及情緒管理。孔子應該這兩方面做的不錯。

    相比於道家的清淨無為(估計老子和莊子都不怎麼愛運動),孔子是主張入世的,也就是積極參政議政。據說孔子最高做到魯國大司宼,按今天的話說是司法部部長了,在此之前還做過地方官,有相當的從政治理經驗,當官肯定要四處活動,到處體察民情,接待上下級活動也很多,那年代也沒什麼公車,只能乘坐牛馬拉的車,我們現在坐汽車久了都乏累,更何況那個時代,相必他一定有個好身體。

    再有他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是心態都是積極的,翻遍論語發現消極的言論少,積極的言論多,有人可能會說孔子是唱高調,但實際上,他在後來周遊列國碰壁之後,碰到接輿這個楚狂人笑話他,他都不當回事甚至主動過去溝通,說明他不僅心態積極,而且心胸寬廣,心裡負面的東西少,也是利於的身心健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一個人租房有什麼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