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究法通律

    民事行為包含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事實行為。

    01民事法律行為(以下簡稱“法律行為”)和民事事實行為(以下簡稱“事實行為”)的概念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件,即無意思表示,就不存在法律行為。說的通俗一點,行為人做這件事的事情,其心裡期望能達到法律上的一個效果。比如合同、遺囑等等

    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件,即無論是否包含意思表示,只要行為人的行為被法律認認定就可以,比如無因管理、創作作品等等

    02舉例子教大家學會辨別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

    我為了戒除我的網癮,將我的蘋果11手機拋棄進垃圾桶。15歲的王某拾到我這個手機,並找到自己的好友16歲的朱某,朱某把自己的電腦給王某,王某把這個手機給朱某。

    分析:

    1、王某拾到這個手機,從法律上講屬於“先佔”,只要有這個行為,即使王某沒有任何的意思表示,法律依然賦予其法律效果:王某取得了這個手機的所有權。先佔就是我們所說的事實行為。

    2、王某和朱某互易是兩人意思表示的結果,兩人的互易行為屬於法律行為,如果兩人沒有意思表示,是不可能完成這個互易的行為的。因此互易是法律行為。

    結語

    從上面概念和例子中,你是否明白了民事事實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了呢?

  • 2 # 學法律的小姑娘

    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是不同的。二者可以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

    民事行為屬於民事法律事實的一種,

    民事法律事實是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消滅的客觀現象。其中包括狀態、事件、行為。

    而行為進一步劃分就是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

    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件,因為基於意思表示,所以要求行為人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有能力才能做出準確有效額意思表示),法律效果依據當事人的意思發生。比如你去商店買瓶水,這個就屬於法律行為,基於你自己的意思,買什麼牌子的水,買幾瓶。基於你的意思表示和商店之間形成買賣關係

    事實行為則不以意思表示為要件,也不要求行為人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其法律效果是基於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比如甲把乙給打傷了,不管甲多大,也不管甲是為什麼打乙,把乙打了之後想不想賠償,法律都根規定,侵犯他人權益,造成損害的,要承擔侵權責任,甲需要對乙進行賠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逾期了,多長時間,平臺聯絡你?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