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實時心聲

    在這個世人皆謀己謀身之時,荀彧只能謀大義了,人之生命,不過一瞬間罷了。曹操寄來的空盒,正是一種危險的預兆。空盒?什麼是空盒?我已經是無用之人?還是空盒裡裝的,是孟德你的雄心壯志,我荀彧已經配不上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晚年的荀彧意識到他跟曹操在政建分歧越來越大,曹操已不是當年的曹孟德,當荀彧服下毒藥之時,他心中在想:孟德,我已經無法幫你了,因為我配不上你的野心,希望我這一死能喚醒你,不要稱帝,不要稱帝,給漢室保留一點忠心吧。

  • 2 # 要有成年人的亞子

    我個人是比較佩服荀彧的,荀彧軍事才能可能略遜於郭嘉,賈詡,但是他的政治才能是真的強,荀彧一直都是一個理念,匡扶漢室,這點最早跟曹操的理念也是相同的,所以兩人可以推心置腹,後來曹操勢力成長起來,慢慢的心性就變了,後來逼迫獻帝冊封他為魏公加九錫,讓荀彧明白了曹操的最終目的,也導致了兩人的決裂,後來曹操派人送給荀彧一個空盒,後人猜測為“盒中無果,請君自裁”其實曹操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說漢朝要亡了,沒有你的俸祿了,要麼你跟著我混,要麼你就自裁吧,這也算是荀彧看到空盒立馬自殺的原因

  • 3 # 歷史邂逅

    普天之下,盡是王土,往哪裡逃呢?

    荀彧之死是個悲劇,但也是必然

    一、早期荀彧盡心盡力,輔佐曹操,打下半壁江山,可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站在曹操的立場來看,荀彧有私心,這個私心就是心懷大漢,匡扶漢室。

    既然荀彧心懷大漢,明知道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為何還要輔佐呢?

    簡單說明,東漢末年的漢天下,已是滿目蒼穹,荀彧應是看出唯獨曹操可解天下紛爭,救黎明於水火,匡扶漢室而後已。

    二、為何一定要匡扶漢室?有二

    其一、為忠心侍漢,此忠心不可疑,信仰有別。

    其二、堅守既得利益,以荀彧為代表的世家大族。

    二、為何此時毅然決然呢?

    荀彧何等聰明,曹操已到垂暮之年,篡漢之心已現,寧死不屈。

    身為漢臣,死得其所,身後有榮。

  • 4 # 靜夜思160519196

    曹操討伐劉備,讓徐庶去勸說在新野的劉備投降。徐庶走後,有人擔心的對曹操說,徐元直這一走恐怕就不會回來了。曹操笑著對那個人說,不用擔心,他會回來的。果然徐庶回來了。孫權派諸葛瑾去勸說諸葛亮投靠自己,張昭擔心的說,這兩個人是兄弟,諸葛瑾此去怕是不會回來了。孫權說,我信任他,他會回來的。果然,諸葛瑾回來了。在西漢初年的時候,董仲舒在“仁義禮智”後面加上一個“信”。人以信為先,無信不立。士人重“信”,認為這是立身之本;對“義”的看重甚至重於生命,必要的時候可以捨身取義。荀彧沒有走就是受著這個思想的束縛,你曹操背棄了信義,但我卻忠於信義,我為自己的信仰而死。

  • 5 # 雁歌行

    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曹操的主要謀臣,心腹之人,但為什麼曹操晚年要殺荀彧呢?

    我認為是荀彧自己想死,曹操只不過是成全他罷了。

    從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曹操的兒子曹植非要走大漢天子專用的大門,荀彧死活不讓曹植透過,氣的曹植把劍拔出來非要殺了荀彧不可,這時曹操聞訊趕來訓斥了曹植,但是對荀彧也恨之入骨,因為曹操不想稱帝,但是確是希望自己的兒子稱帝的,荀彧竟然管到自己的兒子身上,這就觸碰到了曹操的底線,透過這件事曹操就已經對荀彧有了殺機。

    荀彧跟了曹操幾十年是深知曹操的為人的,曹操不會主動去殺荀彧的,那樣會落下殺功臣的罵名的,會遭到世人唾罵的,但是曹操會有很多方法讓一個人不明不白的死掉的,荀彧深知這一點與其不明不白的死掉,還不如自殺讓世人知道荀彧是保護大漢王朝而死的,死後世人也會覺得荀彧是個忠義之人。

    荀彧晚年終於知道曹操的陰謀,曹操雖然有生之年不會稱帝,但透過種種事情分析曹操的兒子肯定會推翻大漢王朝的,想想自己這幾十年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統一了北方,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的是想讓曹操保護好大漢王朝,結果這竟然是一個巨大的陰謀,自己幾十年的努力毀於一旦,這個打擊是致命的,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只有一死才能洗刷自己這幾十年的恥辱,所以荀彧是不會跑的,就算能跑掉他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與其苟延殘喘的活著,不如一死讓世人看到曹操真正的面目,這估計也是經過荀彧深思熟慮所做出的決定。

  • 6 # 羊女文質

    幾個答主的答案已經說的很詳細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個年邁的老人,往哪裡跑?

    我在翻閱荀彧的一生髮現,其並無愚忠漢室的特點,相反他很會審時度勢,跟隨曹操是因為他發現只有曹操雄才大略,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至於其抱負是什麼呢,也許是匡扶將傾大廈、做個力挽狂瀾之人;也許是亂世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或是認可曹操願意陪他開疆拓土平定天下。

    但最終,他因一道上疏惹來殺身之禍,縱觀曹操的氣量,不可思議,我想一定是因為荀彧個人怎麼想不重要,有和他一樣想法群體的存在才是大危機,要知道隨著曹操地位越來越高,他面臨的非議也是越來越多的,以至於他向天下發文,袒露心聲:稱天下未定,自己一心向漢,但為了自身後代、以及跟隨自己的將士的安危,權力是萬萬不可交出的,這也反應了曹操的底線——什麼都可以大度,唯獨權力不可分享。

    從曹操角度,殺一人,以儆效尤,堵他人之口;從荀彧角度,君要臣死不得不死,死一人,也警告了曹操不要做的太過分,大家都看真呢,也許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吧。

  • 7 # 樑子詡

    荀彧,字文若,三國時期不可或缺的人物,曹操帳下威望和人心最高的謀士,可謂是曹操的軍心,曹操負責在外打戰,荀彧負責留守整理政務,兩人相輔相成;同時也是對漢室最衷心的人,一心輔佐曹操只是為了光復漢室,無奈隨著曹操的勢力增大,野心也隨之膨脹,臣子的身份已無法滿足曹操對權利的渴望,面對如此情況雖有心阻止卻也無能為力,原本親近的關係一點一點越來越遠,反而成為了曹操稱帝的最大障礙,曹操採取的手段是將荀彧權利逐步架空,最後調到了倆人曾一起鎮守的鄴城,在一個晚上命人在窗外備了一瓶鳩酒,荀彧見此,已瞭然曹操的心理,未加思索一飲而盡,風光的一生在此刻永久定格,曹操對外說法是荀彧病故,從此再無人能阻止曹操對權利的進一步掌控。說荀彧逃其實也沒有逃的必要,因為那杯毒酒是命一將士放在窗外的,除了曹操恐怕沒人敢強行給荀彧灌酒,荀彧當然也可以選擇不喝甚至隨手摔碎這杯酒,只是到那個時候既愧對漢室,也無法再面對曹操,荀家四世三公之後,名聲在外,或許最後是在向後人宣告荀家始終是屬漢不屬魏,不願再苟且殘活,貞節令人可敬!

  • 8 # 雅音徐徐

    荀彧不需要逃走,他的心已經死了,就剩一個軀殼了,你讓他往哪裡逃?

    荀彧的痛苦估計諸葛亮稍微能夠體會,因為他們傾盡一生輔佐的老闆後期都變了。荀彧是大漢最後的忠臣,生逢亂世,他認定曹操是拯救大漢的人,於是死心塌地跟著他幹,前期曹操也是一心要匡扶漢室的,可是後期就想取而代之了。劉備開始也是一心要攘除奸兇、興復漢室的,分荊得益後也忘了,只想當土皇帝了。這時候荀彧、諸葛亮能怎麼辦呢?天下格局基本形成,重新再找個人輔佐?不現實。不再輔佐他?那自己辛苦了半生結果全是錯的?繼續輔佐他?那不是錯的越來越深?還好劉備死的快,諸葛亮接手了就按自己的理想做事了,荀彧可沒那麼好的命,他只有“以憂薨”的悲慘結局!

  • 9 # 靜謐光陰

    比起忠於曹操,荀彧更忠於漢室,所以才竭力反對曹操這麼做。對於荀彧的阻撓,曹操產生了反感,漸漸萌生出想要除掉他的想法。

      當時正值曹操討伐東吳,於是曹操就讓荀彧先去前線慰問士兵,不過荀彧以年老體弱拒絕了。但最終還是跟隨曹操一同前往,不過在抵達壽春的時候曹操卻故意讓他留在這裡,未讓他與大軍同行。此時,荀彧已有預感,自己的死期將至。

    不過,在《三國志》中提到的卻是“憂鬱而死”,這個說法有些含糊。荀彧的擔憂是什麼呢?或許是在擔憂自己的病情,因此也導致了病情進一步惡化難以迴轉,最終失去了性命。

      又或許,荀彧擔憂的是“九錫一事”,因阻止了曹操的稱魏王之事,遭到了他的疏遠以及冷漠態度。並且這些年他所有的付出都付之一炬了,這才會終日鬱悶,最終鬱鬱而終。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此時荀彧仍在為曹操而擔憂,這麼多年曹操在自己的幫助下建立了大業,若是今後沒有自己的幫助,曹操遇到了難題是否會感到無力?這種擔憂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曹操和荀彧也是那麼多年的感情了。

    只不過,在跟隨曹操的這些年來,並沒有對朝廷作出多大的貢獻,反而是幫助了反叛勢力。這與他的理想背道而馳,所以他哀傷的是自己不僅沒能為朝廷出力,反而還助紂為虐。

      經過“九錫一事”,他徹底明白了曹操想要的是自己稱霸,而不是甘心稱漢朝之臣。現在,死期將至的荀彧大徹大悟,才開始悔悟自己的過失來,加深了他的病情,最終病逝。

  • 10 # 凜冬之血

    荀彧的死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說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觀點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議時,話語能夠委婉一點,態度能夠和藹一點,他或許還能倖免一死,或許不能繼續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寶貴的性命,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命是最寶貴的,是應該珍惜的啊。

    他對曹操太忠心,正是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觀點,希望曹操能夠改變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沒有想到人是會變的,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他的權力也越來越大;隨著他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對於荀彧的建議,曹操不僅沒有采納,還要幹掉手無縛雞之力的荀彧。唉,可憐的荀彧!

    性格決定人生,此言不虛!

  • 11 # 冷知識分子

    純屬個人愚見。

    個人認為,荀彧不逃,是因為他的心已死,活著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意義。

    荀彧年少成名,潁川士族之首,王佐之才,立志復興漢室。而也就是在年少時,他遇到了曹操。不管後來的曹操如何僭越,當時他的心中最大的志願也只是匡扶漢室。一個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一個足智多謀,國士無雙,而且又都有著共同的目標,於是兩人一見如故,引為知己。當時的荀彧堅信,輔佐曹操,便是輔佐漢室,他找到了自己可以為之奮鬥一生的寄託。

    可是,當荀彧真的在用一生為曹操奮鬥之後,他漸漸發現,輔佐曹操只是輔佐曹操,孔融死了,伏完死了,皇后死了,曹操殺盡了漢獻帝身邊的所有人,只留下獻帝一人用來裝飾。荀彧明白,無論曹操嘴上說得多好聽,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別人是越活越明白,荀彧確實越活越糊塗。

    如果當初搶到天子的不是曹操而是其他人,漢王朝的際遇不會比現在好,也許連門面都沒得做,早就亡了。可惜,事實終究是曹操搶到了獻帝,其他人雖然也會稱帝,但要負責代漢的,始終是自己盡心竭力輔佐的曹氏。

    如果天子是一個懦弱無能,胸無大志之輩,曹氏代漢縱然大逆不道,但也是為天下而冒大不韙,因此而放棄原來的理想也情有可原。可惜,獻帝卻是一個睿智聰慧,憂國憂民的為君之才,就因為這一點光芒,讓自己始終不能下決心放棄。

    那麼為什麼不和曹操對抗呢?曹操身邊不乏智者,但任他們有多少奇謀妙計,最終的決策權都在曹操手上。唯有自己,在曹操出征時可以獨自鎮守許都。曹操如此信任自己,那為什麼不趁這個機會擁立天子呢?放手一搏,並非沒有贏面啊!

    既然不敢放手一搏,又為什麼不願意全心輔佐,卻要在曹操要封王時,百般阻撓。

    曾經的知己反目,兒子女婿的背叛,族人也因為自己受到猜忌,世上沒有人敢支援自己,甚至連天子也已經絕望,不再抱有幻想。其實只要和曹操表個態,告訴他自己不再堅持了,自己依然是魏國士族之首,是曹操最信任的人,親友族人可以榮華富貴,自己也可以安度晚年。那為什麼還要守著這一點固執不放呢?

    荀彧想不明白,也許是貪圖“忠良”的虛名,也許是受立禮教思想影響太深,也或許是不願意承認,正是因為自己為了理想拼命輔佐曹操,最終卻毀了自己理想的這種愚蠢行為。太多的糾結與困惑,讓他的心走不出牢籠,縱使逃得了人又能如何?心不安樂,身也再無安樂處。

    白首相交,反目按劍,我相信曹荀友情是真,只是造化太過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