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封的貓

    首先,我想問,你那聽到的?

    如果說解放的話,只有高中畢業算是一種解放吧,畢竟那種壓力就算在整個人生中也是很少的,特例不講。

    現在所謂真正的畢業只有大學畢業吧,碩博都算是另一種步入社會。

    大學畢業算是解放?

    大學最流行的應該是畢業就意味著失業,但我連這句話都不認可,作為一名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只能證明,這個人的失敗,教育有什麼失敗的,沒有隻能中國這種折中的教育方式,哪來這麼多年高速發展。

    我覺得,更多的人,應該感恩這種教育方式,壓力中成長,讓更多家境不好的人得到公平的競爭機會,不要談什麼教育資源,大部分其實是差不多的,所謂的好學校與差學校,不過是生源差別而已。

    我是一個農村長大的,如果沒有這種教育,或許我現在就只能隨便找個工地打工,不是說看不起打工,而是路被封死了。

  • 2 # 海天江月

    是雄鷹,就該展翹藍天。是駿馬,就要賓士在遼闊的草原。學生在學校,是學習、練習高飛的鷹,是健體強身長能力的馬。畢業,就是告別校園、飛向藍天、奔向草原,只有出了校門,才能找到施展才華、發展壯大的用武之地,學生當然會充滿信心、嚮往拼搏、不再留戀,不是解放了,是衝向新天地了。

  • 3 # 老劉分享知識

    學生畢業離校有被解放的感覺,,“我們的教育失敗了?”,“我們”您是指中國,難道國外的學生沒有這種感覺?

    學習是很累的,至少身體上的疲憊,即使喜歡學習的人也避免不了。學習是很費腦的,幹這種事情誰會感覺輕鬆愉悅呢?

    孩子從小學開始,在一所學校,“一間”教室,面對一幫同樣的人,至少是三年,比和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多得多,何況最後都要面對升學擇校的問題。

    所以,我不贊同這種觀點。

    “我們”的教育和“我們”的國情有關,即便它有不合理的地方,那也是現階段我們要經歷的,因為至少它保證了大部分學生得到了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無論貧困或富有。網上倍受熱議的“素質教育”,難道對貧困地區的學生公平嗎?能提高他們進入大學、改變命運的機率嗎?答案顯而易見,不能。

    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不顧國情,不能別人說什麼好,我們就跟風跟著跑。

  • 4 # 大樹talk

    你好,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說是教育的失敗我覺得也不為過。

    我覺得您說的解放,可能更多的指的是覺得在學校有壓力、辛苦而且壓抑的一種學習狀態,等畢業後就有種解脫了的感覺,比如大多數高三同學,大概就是這種感覺,誇張點形容就是恍如隔世,從死到生。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透過知識,掌握技能瞭解世界。本來是鳥兒探索世界的翅膀,結果學習的孩子們討厭這雙翅膀,這何嘗不是一種失敗。

    六七十千代,人們為了溫飽,為了生存,有讀書的機會就會拼命的讀書,希望透過知識改變命運。現在的孩子們,腳上穿的耐克,手上的電話手錶,一頓飯幾十塊錢吃肯德基。父母怕孩子落在人後,拼命提供物質。一到假期就是國內國外的玩,甚至有些家長把假期玩作為學習好的獎勵。小時候還行,長大了,孩子零花錢多了,還用大人的獎勵,自己就出去玩了,哪還用的著家長給動力。

    所以不得不說這是很悲哀的事。我們可以問問有幾個孩子喜歡學習的,從開始孩子就沒有找到學習的目標,哪有學習的快樂。

    不過教育是漫長的事情,是一代一代努力前進的事。信仰和目標需要慢慢培養,希望這個時間不會太久吧…

  • 5 # 教育長相守

    這個結論不太對,學習本來就是要在一個單調且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效率才會更高,當然帶來的副作用就是枯燥,有時會不快樂,但當學到了更多知識,以後就會有更多快樂。

  • 6 # 園丁梁Sir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看法(第1篇):

    看到錢老師的問題,我想您大概是指高中畢業吧,因為小學初中畢業和大學畢業都很少有這樣強烈的感覺。如果是高中畢業的話,都過了這麼多年了,我還是能想起自己那時的感覺,確實是終於解脫了,不過這種解脫裡沒有學生經歷長達十二年的教育,並且能夠掌握了大量知識後的喜悅之情!這確實是教育的悲哀!

    我們學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最後自立。

    為什麼學生畢業會有“被解放的感覺”,我想有下面3個主要原因:

    原因一:很多學生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而是為了別人——家長,老師;學習是為了獲得他們的評價。

    原因二:學生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毫無樂趣可言。他們沒有獲得過學到知識的樂趣,沒有樂此不疲,反而苦不堪言。

    原因三:學生是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學習,已經嚴重破壞了親子關係,師生關係。關係一旦被破壞了,父母、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再影響到學生。

    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說:教育的失敗是在沒有建立良好關係的時候就開始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學就是關係學,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

    既然學生的學習是個不可迴避的話題,我有幾點建議想分享給您:

    建議之一:老師要告訴孩子學習的目的是將來能為社會做貢獻,能幫助到他人。

    建議之二:學生要學習科學的學習方法,比方說艾賓浩斯遺忘曲線,WOOP學習計劃法,檢索式學習方法等現在被證明了的有效的科學學習方法。

    建議之三:老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和鼓起勇氣。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說: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任何事。

    建議之四:老師放棄用獎勵和懲罰的方法教育孩子,改用鼓勵式的方法。

    我想舉個例子解釋一下:

    當年我的很多同學,高中畢業後就不念書了,真的就解放了,現在大都已經40多歲了,過得很好的不多。也有少數上大學的,到現在也只不是工作好些而已,吃穿是不愁,而且有人已經在等著退休了。還沒聽到有什麼人幫助了別人,更別提做出了什麼貢獻,能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就已經很不錯了。這就是我們這代70後受過教育後的現狀。以我的觀點看,教育是失敗了。

    最後,我想把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說的一句話分享給您,大家共勉:

    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的氛圍,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教育就不會有多少問題。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以我70後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經驗和你一起,我們共同進行一次有深度的思考,找出一個有溫度的答案。

  • 7 # 一介書生945

    在書生看來,學生們畢業的時候,高高興興地離開學校,其實真是說明了教育的成功;特別是大學教育,如果有的學生非常不願意離開學校,多半情況下這個學生是個失敗者,最少是一個缺少自信的人。

    教育出這樣非常留戀學校的學生,應該說才是教育的失敗。

    不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對學生或者學校都一樣,就是完成一段又一段的接力賽;當學生完成小學賽段的比賽時,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是開心的,因為這說明他們成功了;然後可以進入到中學階段的比賽,而中學階段的刻苦鍛鍊,就是為了贏得大學賽段的入場券,而對每一位取得理想成績的學生來說,高興地離開這一賽段,準備進入大學階段,自然也是非常合理的。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管我們是愛心教育還是懲戒教育,只要是在學校裡,學生的行為肯定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可能任由其野蠻生長;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的時候我們明明知道天氣冷,可是但其他人囑咐我們要多穿點衣服的時候,我們就會反其道而行之,那怕是知道出去肯定會受凍,也會做出堅決不新增衣服的行為;上課的時候就盼望著下課,從週一開始就盼望著到星期五,從開學呢就盼望著放假,當然最最盼望的就是畢業,所以對很大一部分人來說,不管畢業之後面對的是什麼,他們所期盼的就是畢業,就是能離開校園,去換一種生活,換一種活法

    當然這也算不上是教育的失敗,而是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包括我們上班工作的人其實也都一樣,比如都希望有個假期,換一種生活方式;而今年的假期特別長特別長,人們不也都又開始希望去上學、去工作嗎?

    其實,畢業的學生是高高興興離開學校,還是哭哭啼啼離開學校,都不能說明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而學生畢業若干年後,讓學生描述在學校裡的教育是成功還是失敗,其實才更有意義,或者說才更加準確;因為從長遠看,學校的校風,班級的班風,或者是一個宿舍的風格,都會對學生們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有些可能當初隨意的一句話,卻會對班裡的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書生認為,只要畢業多年後的學生,願意回去看望他們的班主任,願意回去看望他們的任課老師,願意去看看他們曾經聽課的教室,願意回去看看他們曾經栽下了那個小樹如今長成了參天大樹,只要學生們感恩學校,感恩老師,那麼學校的教育便是成功的。

  • 8 # X二曰

    絕大多數學校,應該壽終正寢了。特別是普教學校。

    學校存在的意義,是為了充分利用師資而將學生集中在一起。現代網路技術已經可以更大地將師生聯絡在一起了。

    別說啥“圖書館”、“實驗室”、“體育場”等等設施,也別說同學間的交流與氛圍和老師的鞭策與鼓勵。在現在都有替代的辦法。

    新冠病毒為關閉普教學校提出了要求和實驗。幾千年的師生集中教育形式及價值有了重新思考的意義。新的普教形式有了誕生的可能。

    幼兒園、軍校等是另外一回事。

    教育,未來是要更嚴格地細分,就是知識晶片的植入,也不會全民相同。呵呵,也是會分等級和目標的。

    普通人,在科技進步的腳下匍匐吧!自己玩好就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算機行業學歷更重要一些還是技術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