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恆金542

    謝謝來請!人的主要一生是為了一個家,辛苦累操心煩惱都是為了孩子,不管男女兒,培養扶養成長,都是每個人的家長的應盡責任和義務,必須堅守原則性,管好孩子,今後總一天,走上社會生活之路,不管是否以何,好好教育,將來做什麼事情,什麼工作,勞動模範,有一個基本原則性,品德素質,道德底線……若孩子無收穫,家長盡力而為了,而只是孩子在變化,,身由己而身不由已的關係了吧。

  • 2 # 新月清寒

    與其說放棄的是孩子,倒不如說放棄的是教育孩子的信心和責任。

    浪子回頭可以一飛沖天,精英墮落可以一敗塗地。任何一個孩子都有無數種可能,但需要機遇和教育啟發者的能力。

    更何況孩子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與其抱怨“這孩子廢了”“這孩子太不懂事了”“這孩子太令人傷心了”,倒不如多多反思自己。

    孩子不學習是因為自幼就被培養厭學情緒。任何與學習有關的事情,都充滿了不愉快甚至痛苦煎熬的記憶。

    孩子不孝順是因為自幼就被培養自己優先的價值觀。只知索取從無付出,怎會培養出孝心?

    教育孩子是一項艱難而風險重重的工作,有多少家長能夠意識到呢?不向書本學習,不向教育孩子的成功人士請教,任意妄為,孩子不教育壞了就是幸運,何談教育成功呢?

    明明不懂教育孩子,卻偏偏對孩子諸多要求,還不如單純給孩子一份溫暖和關愛,讓孩子在溫馨的家庭環境中自由成長,讓孩子在家長的鼓勵和期許中自行找尋成功的方向。

  • 3 # 徐澤旭心理師

    在有的父母身上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或者說每一個父母在他的養育過程裡面,都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片刻,那就是感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孩子好像並不領情,於是內心飽受煎熬,最終很像是放棄了這個孩子。

    我該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帶著期待養孩子,孩子會本能反抗

    最直接的問題就是你允許孩子去自主的選擇自己的人生嗎?還是說你希望他過上你認為好的生活?

    在我們心裡的工作當中,會經常發現有些孩子他表現出來的叛逆,其實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當父母越是不允許孩子做某件事情,孩子就會越有興趣去反著來做,在心理學上這叫禁果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並不是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他是迫於父母的壓力,他想要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去選的,所以他就選擇了和父母相反的答案。

    父母說不許撒謊,孩子可能拐著彎的不去描述事實;父母說你要好好學習,於是當孩子放縱自己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格外的自由;父母說不要早戀,於是就像羅密歐愛上朱麗葉……

    育兒會失望,是因為我們的期待

    也許你會問,難道我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帶孩子嗎?

    當然當然,如何養育孩子是我們作為父母的選擇,可是孩子接受哪些是孩子自己的決定,隨著孩子年紀的不斷變大,可以說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孩子的選擇是我們無法決定的,我們可以影響,我們可以建議,但唯獨沒法決定。

    正所謂有希望才會有失望,當孩子拒絕我們的建議,當孩子阻止我們的安排,我們需要回看自己,究竟為什麼我會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很常見的一些現象,比如說,當爸爸媽媽小時候沒有上過學,他們就會特別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習可以改變命運。

    而這份期待,來自於父母對於自己人生當中沒有獲得的東西的渴望,當然也是遺憾,所以就變成了父母希望孩子完成自己人生未完成的事情,而自然情況下,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來完成這件事情的。

    但另外一方面也許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我們很像是想透過對孩子的養育和付出,索取孩子的未來。

    失望和放棄,反而是一件好事

    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掌控孩子,甚至很難左右他們的人生,父母會有很強烈的挫敗感,在我看來這種挫敗感反而是一種好事,好在哪裡呢?

    首先,這意味著你的孩子很有力量,有力量去拒絕,有力量去尋找真正的自己。

    其次,這也意味著父母的後退,意味著孩子有了更多的空間,意味著孩子向獨立更近了一步。

    也許你會說,同時,多了很多風險和不確定。

    我會說是的,這是必然的,同時這個過程裡面,如果我們真的充滿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擔憂,在能保護孩子安全健康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有理由去反觀一下自己的這些擔憂呢?

    或者,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孩子做個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才能夠放心呢?

    是否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向獨立呢?

    獨立意味著不依靠,不依賴,自己拿主意,自己承擔風險,自己享受選擇的好處。

    坦白講,這是每一個生命成長的必由之路,所以我會說父母的失望和放棄,在這個層面上講是一件好事。

    父母需要反思

    孩子對於父母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是一個東西,一件物品還是一個人?

    一個人是否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意志?

    我他是有獨立意志的,我們需要怎樣和他合作?

    如果只是粗魯的讓對方按照我們的期待去做,如果換作是我們自己,我們會願意嗎?

    我們的失望需要孩子來負責任嗎?如果這份失望真的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人生。

    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是孩子雖然沒有去完成我們的期待,但我們仍然能夠放心的祝福孩子呢?

    ……

    養育孩子,是父母修心的功課,我現在也是一個爸爸,雖然我懂心理學,我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反思,因為只有父母學明白了,避免只是說教,更多身體力行,那孩子自然會學到。

  • 4 # 大朋友小朋友

    第一個叫李汶霖,我第一年畢生帶的學生,我們班的紀律委員,校團支部成員。我一直寄託著某種希望就是他的文化課成績也能好起來。然而一直沒有什麼起色,多次自習課我在教室外觀察,他並沒有在學習的狀態。我就反思是不是這個班委的身份影響了他的學習。後面就跟他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自習課另有班委協助,讓他專心學習。跟進一段時間後發現他反倒出現了無所適從的狀態,他自己是很難約束自己的。

    第二個叫姚智超,去年剛考上了大學。他是那種極端偏科的學生,用他的話說“看到英語單詞如萬箭穿心”。我接觸他的時候他才初二,英語三十來分,這個分數怎麼來的想想也會清楚。我從接觸他的時候就建議家長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家長表面應下,實際上不以為然。反正我請老師來輔導他學習,不能讓“心理醫生”給嚇到孩子。初三升學考依然是因為英語進不了普高,因此建議他讀第二外語,選擇了民辦高中的日語班。整個高中都順暢極了。

    第三個是我的侄女,她因為患有艾斯伯格綜合徵,我們一家人一直都在努力把她往正常的軌道上拉。結果哥嫂的一場婚變折騰好幾年,對這個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哥嫂均再婚又各生育一個老二,這下老大更加自閉了。

    對孩子付出,無收穫而放棄,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小孩,都是無奈中的無奈。好在學習並非一條道走到黑,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熱愛學習將來要讀大學的。

    放棄一個孩子很容易,只需要不管就夠了。如果你放棄了可以找個人接替,說不定還能另闢蹊徑。如果所有的人都對其放棄了,那這個孩子真的很難了。本來就是三觀欠修整的階段又沒有大人的關照,很容易頹廢。

    有時候我們可以試試換位思考和感受這些無力感來自什麼,是期待太高喜歡攀比造成的落空還是真正的“爛泥扶不上牆”,試試調整一下心態,或許就不一樣了呢。祝安好

  • 5 # 風雲無痕TTH

    對自己孩子付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後決定放棄,這就是一種消費心理。這是把自己的小孩當成一種投資專案,而且這個投資專案的回報還不能太低。

    這樣的親子關係註定是一場悲劇,因為消費心理當中最可怕的一點就是“我是養你的人,我才有資格拿你來換取更大的利益,我有權力用你來消費,消費者是上帝,我就是你的上帝”。

    我們大家不禁要問:“那麼親情呢,人性呢,孩子畢竟不是商品呀?”

    “對不起,我的錢只養有出息的孩子”。

    拜物主義者們的冷血,您知道是零下多少度了嗎?

  • 6 # 靜思維

    對孩子付出,無收穫而放棄是什麼性格心理?

    養育孩子是選擇與責任,不是投資,不可以宣示所有權、控制孩子的人生、期待孩子的回報。如果一定要說付出什麼、收穫什麼,那麼毫無保留地對孩子付出愛意,收穫當他成長為獨立、自由、快樂、幸福的人時,身為父母將獲得的幸福感與成就感吧。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對孩子的付出遲遲得不到自己期待的迴應,就選擇不再付出,放棄孩子,只能說明這個父母內心還不成熟。

    心智不成熟的父母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希望孩子能完全像大人一樣行動,但孩子就是孩子,這樣的要求是孩子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在情緒不成熟的父母身邊成長,將阻礙孩子自我獨立人格的形成。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喜愛,而否定自己感到歡愉的體驗。他們嘴裡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父母愛聽的,舉止態度都是父母所中意的。因為,倘若他們不這樣做,父母就會面露不悅,這正是“不要做你自己”的資訊。當孩子開始放棄自己的感受方式,斷了自己心中的念頭,便會喪失自我。

    不成熟的父母,無法接受孩子萌生自我意識。因為萌生自我意識的孩子漸漸就不那麼任由父母掌控了,有時候甚至會頂撞父母。

    不成熟的父母,無法接受這種“不能隨自己心願”的孩子。也就是說,他們“只能愛那些聽自己指揮的人”。

    能夠接納別人,這是成熟的標誌。小孩子接納別人的能力較弱,他們只會主張自我。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家長的容忍能力還不如孩子,這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遺憾的是,這種情況還絕不少見。

    成熟的父母看到敢於與自己唱反調的孩子,會覺得“倍感欣慰”,因為他們見證了孩子的成長,父母就應該是這樣的。

  • 7 # homework

    撫養子女是每個父母應盡的義務,只要你把人家帶到這個世界來,你就有義務把孩子撫養成人。即使是這樣也有很多父母是不稱職的,在他們眼裡我努力掙錢,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就是最大的付出。其實不然,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的“恆河猴試驗”證明親子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當然了限於我們國情,有很多父母為了賺錢養家不得不遠離家鄉出去打工,孩子被迫成為留守兒童。

    收穫又是什麼呢?是學業有成還是腰纏萬貫,亦或是普通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想說放棄不容易,我見過因為兒子吸毒而老淚縱橫的八十歲老人,也見過因為兒女的婚姻而徹夜難眠的母親,但是他們都沒有輕言放棄。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都不期望孩子能有什麼回報,能平平安安的過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徹底放棄的我也見過,一個靠偷竊過日子的年輕人,朋友給他介紹工作,包吃住,他都不願意去,最後流落街頭。於是這個朋友聯絡到了他父母,沒想到父親說:哪天他死了,我去給他收屍,其它事別來找我。這可能就是死心了吧。

    父母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孩子,除非這孩子真的無藥可救。

  • 8 # 耄耋老翁

    對孩子付出,無收穫放棄是什麼性格和心裡?

    這個問題設計面較為廣範,恐三言兩語難以說清。

    一,首先要看父母付出的方式方法、責任出發點,是否正當、正確。

    育兒育女是一個大工程。家庭環境是兒女成長的第一要素,從三字經中的孟母三遷,龍生龍,鳳生鳳的傳說,都給人折射出很多遐想。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想很多人都不會反對,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深思明瞭的。

    無論家庭居住、生活環境的優劣,對孩子初其是沒有多大影響的。然而父母的性格、脾氣、生活方式、習慣、處事方法卻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決定孩子的一生。

    如果父母說話嗓門高,脾氣暴燥,喜歡爭吵,做事毛糟,貪玩樂,或安逸,方方面面無不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念。

    如果父母情感好,說話溫和,平時喜歡看書學習,生活有規律,處事禮儀分明,孩子的認知,思維,處事方式就會在父母的影響下,孩子的人生觀念就會健康發展。

    這是為什麼人家三四個孩子都是大學生,為什麼就有的個個不成器的原因。

    二,父母對於孩子的付出,那只是一種責任。不應要求太高,期望太大。要求太高往往適得其反,期望越大越難以隨緣。只要做好兩件事:1,健康成長。讓孩子懂得生活的內含和意義。上敬下孝們禮儀,親情手足的關係。2,因勢利導。讓孩子明白為什麼父母有要求,為什麼要學習、工作。正確引導孩子的興趣、志向。一旦孩子做錯要嚴厲,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做,錯在哪裡。

    孩子0至4歲是認知、思維階段,不要過於要求孩子。5至7歲是孩子的性格、脾氣形成階段。應明確向孩子說不,讓孩子明天什麼是不可預躍的界限。這個階段也是孩子興趣、愛好初始表現期,要注意細緻觀察。如果這個階段不能讓孩子有危懼感,那麼孩子的脾性一旦形成,這將是父母失敗的開始。有很多父母糊塗的認為,孩子還不懂事,放任自流。等孩子大了自己會明白……

    如果父母對孩子12歲之前疏於管理引導,你付出再多,將來很可能收穫甚微。為什麼人家的孩子從小到大,學習上從事不用操心,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尖子序列,而有的孩子卻任性到讓父母崩潰?就是因為你沒抓住孩子成長的重點。父母的工作、生活、學習習慣就是孩子成長的標誌。

    三,無收穫就放棄?

    如果你只看到自己對孩子的付出,而忽視自己對孩子的失職、失責,那麼你就是世上最不親職,最不負責的父母。

    在孩子青春期前後,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失職失責,就應認真對待,總結失敗原因,改變方式方法,為時不晚……

    四,在這裡結合醫學常識,談點優生優育的探索。

    我們知道自然界裡,果樹的開首結果規律是一年大年,一年小年。也就是一年結果多一年結果少。而切不同的果樹有不同的結果初年,如:桃三杏四莉五年……等等。

    我們常說天人合一。也常說優生優育,可有多少人懂得什麼是優生優育呢?又有多少人去研究天人合一,大自然對孩子的影響呢?

    平時我們都知道,女人的月經一個月偏多,一個月偏少。同是一個父母所父母所生的幾個孩子,為什麼個頭高矮,胖瘦,性格,脾氣,壽命長短會有不同。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奧秘所在。

    這些原因取決於父母懷孕的身體、生活、心情、季節、天氣、時辰有重大關係。

    1、如果母受孕時身體健康,生活有所保障,孩子生下來身體也隨之健康。有病時受孕,生活差,生下來的孩子身體就會體弱多病。

    2、母親受孕時心情好,生下來的孩子,表情甜美。心情複雜時受孕,孩子心理複雜表情多變。心情委屈時受孕,孩子生來哭相,眼淚長流。

    3、春天受孕的孩子,多性格自由,夏季受孕的孩子多性格熱情,受孕於秋天的孩子,多充滿幸福感,受孕於冬天的孩子,多冷靜,表情淡漠。

    4、晴天受孕的孩子性情開朗。陰天受孕的孩子內向。大霧雨天受孕的孩子陰鬱。大風瀰漫天受孕的孩子毛毛糙糙。雷鳴電閃受孕的孩子脾性暴烈。

    5、白天受孕的孩子,睡少精神。夜晚受孕的孩子多睡,困屯。上午10點前生的頭上漩在前,中午生的漩在頭正中,下午生的漩偏後。

  • 9 # 楊柳靜依

    對孩子的付出,當父母好像看不到一點希望,好像覺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白忙時,他們可能會有挫折感、無力感,進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

    家長這樣做,可能體現出以下幾種性格心理。

    一、完美型。這些家長無論是當學生,還是長大成人以後,都是成功者。他們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孩子,可孩子好像永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對比之下,父母就有了深深的挫折感,孩子也覺得父母永遠成功,而自己卻永遠失敗。於是孩子破罐子破摔,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而父母也認為,這孩子,無論自己怎麼付出,他還是沒長進。父母和孩子因此有可能走向對立面,這樣的結果是雙輸。

    二、放任型。父母平時一直對孩子採取放任式管理,當他們一旦嚴加管教,孩子就可能出現逆反心理。父母在花費了一些時間之後,沒見成效,於是又放任孩子不管,還美其名曰:“孩子就該自由地成長,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我是代替不了他的 。回想之前我當學生時,父母也沒管過我,我還不是學習棒棒的。關鍵是他自己的努力。”這些父母這樣做,其實是在為他們的懶於管教孩子找藉口。

    三、無力行。這型別父母可能因為文化水平低,也可能是工作壓力大,本來就不知道怎麼管教孩子,又沒有接受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講方法,粗暴蠻橫。孩子接受不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依然我行我素。父母覺得付出沒有得到絲毫的收穫,於是滿心挫敗,士氣受到打擊,從而放棄對孩子的管教。

    四、溺愛型。從孩子很小開始,無論他要什麼,父母都給予他,無限滿足孩子的要求。無原則的結果是孩子對父母蠻橫無理。當父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問題,想真正管教孩子時,卻發現“竹子已長歪”。無論他們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管不了孩子的事實,這時的父母后悔、絕望,卻再也無濟於事。

    以上是父母對孩子付出,卻無收穫而放棄的一些典型性格心理。究其原因,是父母沒有真正走進孩子的心裡,沒有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每一朵花都渴望開放,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姿態:玫瑰雍容,荷花淡雅,太陽花熱烈……請家長用心、用愛去培育孩子,耐心靜待春暖花開。

  • 10 # CRLB

    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好長時間,本以為可以常規幫你很快分析解答一下,但實在沒有想通你題面的幾個元素所指。付出的程度到底如何?收穫的判斷標準是什麼?放棄是棄事不管,還是棄人不管?

    就問題本身而言,對於父母真到了要徹底放棄的地步,就是一種非常絕望的心理。

    作為父母而言,尤其對於中國的父母而言,養育恩情來得最純粹,其實本原並沒有希望回報什麼,畢竟懷著回報的心態在當今社會帶大一個孩子的家庭應該是絕少數。所以我認為這裡的收穫也許並不是指回報,而可能是某種成長。好比種樹就希望挺拔生長,開花結果,枝繁葉茂。當看不到成長跡象或者沒有向健康的成長方向發展而延展出上邊的問題。

    如果孩子還小,那麼這句話就太重了。小孩子的成長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關注,付出的形式也要物質和精神並駕齊驅,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精神層面反而需求的更多一些;如果是大孩子的話,可以藉助第三方力量幫助,找一下身邊比較親近可以有榜樣力量的親人幫助一下。也許是迷茫期的反叛,也許是瓶頸期的無望。回想一下誰還沒有一段令他人短暫絕望的經歷?既然是孩子,他的人生就是剛剛開始,還沒有到收穫的季節。或許現在無收穫說的有點早,靜心耕耘清心守候,一定會出現你所希望的收穫!

  • 11 # 越努力越幸運麗娜

    早上好,有的是完美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的是吃過苦的父母希望孩子不要有同樣的路,有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父母就要求孩子成為她們,有的是虛榮心的父用孩子的成績來滿足自己。

    無論那種父母的心態都忽略了一點,孩子是獨立的,有著獨立思想,擁有去挑戰一切不可能的權利,哪怕是碰的頭破血流,再說了,父母過不去的坎不代表孩子過不去,他也有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權利,不是說你給了他生命你就可以主宰他的一切。

    為人父母做好自己該盡的責任就好,負責把一件事的利與弊告訴他由他來做決定,他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取決於他自己,你根本無法左右的,所以都輕鬆一點的好,彼此做知心朋友,告訴孩子選擇自己去挑戰可以,但無論他遇到什麼樣的事都回家告訴父母,父母會陪他一起面對。

  • 12 # 流雲說心理

    這主要是因為對孩子付出而無收穫這一行為,導致了父母對孩子態度和想法上的改變,即對孩子付出更少甚至放棄。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因此對待這種情況,持有客觀的態度顯得很有必要。

    父母的溺愛與忽視

    我們都知道,父母對孩子的付出是無私的,這一點我們很多人都表示贊同。無私的奉獻,造就了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然而,溺愛的另一個極端就是忽視和放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有說過:“當然,母親可能會誇大孩子是自己一部分的這種感覺,強迫孩子為實現自己的優越感目標服務。她可能還會設法讓孩子完全依賴自己,控制孩子的生活,企圖使孩子永遠留在身邊”。

    從父母的角度看,對孩子的付出,一方面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透過培養自己的孩子來實現,孩子們相當於自己夢想的延續。如果說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即自己的夢想無法實現,肯定會很失望和沮喪,因此會有放棄教育孩子這一行為。

    然而,正如社會學習理論說的一樣,父母如果沒有做好表率和榜樣,卻要求孩子去完成他們所做不到的事情,這似乎對孩子有點勉為其難了。因此,父母的付出,不一定得到孩子的認可,最終導致的只能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矛盾的爆發。

    如果父母強行用自己身份命令孩子做事,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但是當權威受到威脅後,孩子將有可能不再聽從父母的話。

    而從孩子的角度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叛逆,喜愛追求個人獨立和自由。父母強制孩子做事的方式,將會導致孩子的不順從和反抗。因此,在這個時期,父母如果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對,將會導致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將不會得到回報。因此,這個時期,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問題都束手無策,認為無法再管教孩子了。父母心理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落差,有可能導致對孩子的忽視和放棄。而父母的忽視和放棄,也可能反過來引起孩子們對父母的付出無動於衷,也不會回報父母。

    提出幾點建議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可能短時間得不到回報,因此作為父母要有這個心理準備。對孩子付出是每個父母的本能,養育孩子是一輩子的事情。父母要做好榜樣。俗話說:“虎父無犬子”。父母的以身作則,將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父母做好了榜樣,孩子才能收穫更多,父母才不會覺得自己付出無收穫從而放棄。給予孩子獨立性和自由選擇權。對孩子管控太嚴,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的反抗。因為每個人都渴望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為了證明自己成人了,對此會更加重視。
  • 13 # Kitty彤

    正常心理。

    任何人對一件事,一個人付出精力,財力的後,沒有得到反饋,都會出現懷疑,焦慮,想放棄的心理狀態。這是很正常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選擇蘋果se還是等iphon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