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燈讀歷史

    眾所周知,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和第二位皇帝趙光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全國統一大業,趙光義在完繼續成兄長的大業,而趙匡胤則是在繼續另一個人的大業,此人就是柴榮,趙匡胤正是奪了柴榮的後周才建立了宋朝,當時柴榮年僅三十九歲,突然病倒後不久就去世了,留下七歲的柴宗訓即位,趙匡胤手握重兵,"陳橋兵變"後,他逼迫柴宗訓禪讓,如此才登基為皇,建立宋朝,而後以一國實力征服各國。

  • 2 # 公子姓譚

    周世宗柴榮(921—959)後周第二代皇帝。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人,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後周開國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間,曾就恢復農業生產、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顯德元年(954),柴榮即位,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嚴明賞罰,懲治貪贓,倡導節儉,力戒奢華。經濟上,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安撫流民,招民墾殖逃戶田,編制《均田圖》,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實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動員民眾興修水利,疏浚漕運;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 3 萬餘所,敕額外僧尼一律還為編戶,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佛像銅器鑄錢,緩解了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面。軍事上,整肅軍紀。顯德元年,處決了與北漢作戰時臨陣潰逃並劫掠輜重,揚言周軍已敗的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以及中級將校 70 餘人。班師後,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募壯勇,組成了精銳的中央禁軍。周世宗還修訂刑律,修訂曆法,考正雅樂,廣搜遺書,雕印古籍。顯德二年,世宗採用王樸提出的“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致力於統一全國的大業,先出兵後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經三年苦戰,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餘縣。六年徵遼,收回燕雲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間,乘勝進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師,六月卒,年 39 歲。世宗柴榮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改革及成就,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後周世宗勵精圖治,清吏治,立法度,強軍備,養民生,拓基業,為後周打下了一個基礎牢固,國富民強的局面,而這些都隨著世宗的離去被趙匡胤繼承了。

    柴榮去世後,接班人年幼,趙匡胤手握兵權,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匡胤採用後周開國皇帝郭威的做法,即“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個做法的始作俑者其實正是郭威。

    可以說,沒有後周世宗,就沒有趙宋王朝的誕生。

  • 3 # 小太拾

    柴榮替宋朝實現中原一統奠定了基礎。

    就像當時南方唯一對五代政權有威脅的南唐就是靠柴榮打服的,而且佔領了南唐全部江北之地。

    北漢也是一樣,當時北漢有十萬兵馬,方圓數百里土地,在柴榮打擊下,北漢成了方圓百里之國,而且經濟蕭條一蹶不振,只能徹底倒向了契丹。

    柴榮與契丹兩次交戰中幾乎都取得了勝利,導致遼國軍隊一直不敢南下。

    柴榮治國也有自己一套,穩定局勢,發展生產,輕徭薄賦,使得中原大地經過後梁、後晉、後唐、後漢四代無休止的戰爭後,經濟徹底恢復了 。

  • 4 # 2許雲輝

    後周第二任皇帝柴榮為姑父郭威養子,郭威建後周三年後駕崩,柴榮即位勵精圖治,立下“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壯志,致力統一大業。

    對內,他訓練軍隊、招撫流亡、減輕稅賦、修訂各項利國利民的法律制度,使得政清人和,百姓安樂,中原強盛。

    對外,他西敗後蜀取四州,三徵南唐奪十四州,北伐遼國三關三州共取十七縣,意欲一鼓作氣奪幽州(今北京)。因突發疾病回師後,任命趙匡胤接替張永德出任殿前都點檢一職,封子柴宗訓為梁王。

    柴榮在位六年,三十九歲崩。柴宗訓即位時,年僅七歲,是為後周恭帝。次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周恭帝被迫禪位,後周亡。

    趙匡胤建宋後,平定二李叛亂,繼續執行“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策略,佔荊湖、取後蜀、收南漢、滅南唐。趙光義即位後,逼降吳越王和陳洪進,滅北漢。至此,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結束,除燕雲十六週外,北宋基本統一了中國。

    柴榮為北宋建立打好了根基:制定出一統天下的戰略目標和具體戰術,訓練出一支所向披靡的禁軍。國內生產有序,百姓安居。可以說,柴榮就是精心澆灌北宋這棵大樹的園丁,趙匡胤就是個下山摘桃者。

  • 5 # 裁縫阿郎

    公元954年,周太祖駕崩,柴榮按遺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周世宗,年號顯德。

    年富力強的周世宗柴榮,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幹出一番大事業。他曾向左諫大夫王樸發問:“朕的天命 卿能算出還有多少年否”精究術數的王樸回答曰:“臣雖學識淺薄,但以平生所學推斷,三十年應該是沒問題的。”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顯德元年(954)繼郭威為帝,對軍事、政治、經濟繼續進行整頓。軍事上,他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又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留精銳,又募天下壯士,選取優異。政治上,他嚴禁貪汙,懲治失職官吏。經濟上,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銅器佛像鑄錢,招民開墾逃戶荒田;頒《均田圖》 ,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賦,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此外,還擴建京城開封,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遺書,雕印古籍等。

    顯德二年起,伐後蜀,收秦州、鳳州、成州、階州(今甘肅武都東)。

    此後又3次親征南唐,至顯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

    顯德六年,北伐遼,收復瀛州、莫州 、易州 及瓦橋關益津關 淤口關

    顯德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勝進取幽州,卻因病不得不班師回開封。

    顯德六年六月死。

    周世宗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成就,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柴榮治世 堪比漢光武帝劉秀 心懷仁義 體恤臣民 虛心納諫 雄才大略 可惜英年早逝 不然其功績不遜唐太宗

  • 6 # 幸福教主劉

    自唐王朝滅亡後,五十多年間,中原地區前後更替了五個王朝,歷史上合稱五代,而在南方和巴蜀地區也出現了許多割據政權,他們紛紛稱王稱帝,先後建立了九個國家,加上中原的北漢,共有十國,固史書上把唐宋過渡期間的五代時期稱為″五代十國"。透過想象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混亂年代。最終後漢大將郭威勝出,(郭威,今河北隆堯縣人,也是本小編老鄉。)被重將士擁戴為皇帝,改國號為周,公元954年周大祖郭威去世,柴榮繼承皇位,即周世宗,周世宗繼位後,繼承了周太祖重農恤民政策和統一中國的大志,在經濟上安頓流亡民眾,招民墾荒,多施仁政減輕賦役,放寬各種政策養民富民,為防契丹南侵疏通河道,設險固防。在政治上,嚴懲貪官汙吏,重用人才。在軍事上,整頓禁軍,嚴明軍紀,大大提高了軍隊作戰能力,等等。這一系列改革措施,為統一天下打下有利基礎。周世宗在位期間,成功的發起了一系列統一兼併戰爭,先後平定北方,擊敗契丹、征服南唐、大敗後蜀。無耐,天嫉英才,正當周世宗開疆拓土北征遼國時,39歲的他英年早逝,最終沒能完成他“十年定天下″的鴻圖大業。

    世宗英逝後,他年幼的兒子登基,手握重兵的趙匡胤藉機重演了郭威當年黃袍加身的醜劇,自己做起了皇帝,改國號為宋。

    現在看來,周世宗在位期間隨短,但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都為大宋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大宋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統一天下。

  • 7 # 學益精舍

    柴榮 五代第一偉男子

    郭威去世後,柴榮繼位,但是仍然面臨巨大問題。當時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太原稱帝,國號仍然為漢,想取代柴榮恢復自己的統治,但是自己的力量不夠,就再次求助契丹,契丹派遣楊袞率軍來助陣,漢遼聯軍大兵壓境。這時新皇帝柴榮,本應該坐鎮開封,但是柴榮決定御駕親征,抵抗劉崇。由於劉崇輕敵,第一戰兵敗,於是柴榮下令緊逼劉崇的部隊。劉崇看到周軍人數不多,認為柴榮不會御駕親征,後悔自己不該向契丹求助,於是就動員士氣,我們漢軍完全可以打敗周軍,不需要用契丹的兵力,讓他們看看我們戰無不勝計程車氣。契丹的將軍楊袞看到周軍隊伍整齊,認為是精銳部隊,但是劉崇以為他擾亂軍心,讓他在邊上觀戰。楊袞看出劉崇想要賴賬,就在邊上觀戰,坐收漁人之利,但是看到周軍銳不可當就帶兵撤回。就這樣因為劉崇的輕敵,兵敗如山倒,一路勞累,一路驚嚇,回到晉州不久死去,這一戰柴榮一戰成名。

    柴榮並不理會,等到高平之戰結束後,柴榮在在去往晉陽的路上,受到老百姓的擁戴,於是柴榮士氣大起,決定一舉攻下晉陽,滅了劉崇,結果大敗而歸。

    失敗歸來的柴榮,磨練了柴榮的意志,就這樣高平的勝利和晉陽的失敗,造就了這位一代偉男子。這時柴榮開始重視內政,召集流民,開荒種地,試圖推行唐朝的均田圖,改革稅收,頒佈法令等等一系列措施,老百姓期待天下太平,不要再出現五代這樣的亂局。在穩定內政的同時不斷髮兵擴大領土,向西奪取後蜀的四個州,向南攻打南唐,攻佔江淮地區十四個州,統治範圍到達長江以北地區。最後柴榮決心收復被契丹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公元959年柴榮從開封出發,一路向北收復了兩關四州,最後病重去世。

  • 8 # 網鏈課堂

    柴榮是五代第一有為之君,這點無可置疑。

    因滅佛運動成為“三武一宗”之一,成為中國史上最後一位搞滅佛運動的專制帝王,固然佛家不能給他什麼好評價了,其它立場的就見仁見智了。可以肯定他滅佛是有實際政治目的的,而非全憑個人好惡。嗜殺,這個分放在什麼時期,分跟誰比。如果放在五代,他還真不算嗜殺的,如果放在太平時期,也真挺嗜殺。跟朱溫比,他可以說文明至極了;跟宋太祖比,他算狠角色;跟宋仁宗比,他就是殺人狂魔。舊五代史對他的評價,就只提到他兩個缺點“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其中後者自然就是跟宋太祖比,前者說的是他太過明察,往往事事過問,處處較真。

    至於他說的那句話,把前後文都引全才能真正看懂:

    世宗志在四方,常恐運祚速而功業不就,以王樸精究術數,一旦從容問之曰:「朕當得幾年?」對曰:「陛下用心,以蒼生為念,天高聽卑,自當蒙福。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世宗喜曰:「若如卿言,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其後自瓦橋關回戈,未到關而晏駕,計在位止及五年餘六箇月,五六乃三十之成數也,蓋樸婉而言之。

    王樸說“三十年後非所知”,實際上老天只給了他5年6個月時間,舊五代史稱這是“五六三十”,王樸明知他時間不多,卻撒了個善意的半謊(我覺得這個記載似有扯淡成分)。於是世宗就給自己規定30年時間做完一般王朝一代二代甚至到三代的事,標準定得超高,顯得十分自信,但也有點過於樂觀。

    按他的這個規劃,首先10年開拓天下就是不夠的。宋太祖在任17年解決了荊南、湖南、西川、嶺表、江南5個割據,尚有吳越、漳泉、北漢、幽薊沒有解決,但這樣的速度其實也並不算慢了,荊南、湖南是一箭雙鵰解決的,後蜀只用了66天(雖然後續平叛花了很長時間),嶺表和江南也基本上摧枯拉朽。宋太宗即位3年多,就解決了吳越、漳泉、北漢,卻在幽薊這個終極目標上吃了敗仗。也就是北宋用了20年時間解決了除幽雲外的統一問題。世宗用了不到6年的時間,首先挫敗北漢(但是最後被契丹擊敗),並將其限於一隅,然後從後蜀那裡搶來隴右4州,從南唐搶來淮南14州,削弱了南方最強兩個割據,為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若說他能用10年掃平全國,我深表懷疑。

    五代的分裂狀態從中唐以後就已見雛形。五代雖然只有50多年,但分裂狀態及外族內滲其實已經有200年,想用10年結束分裂實在是太短了。

    世宗這個人,有雄心、有理想、有作為、有魄力,這都是優點,若說其有可能算缺點的方面,兩個字可以概括——“峻急”。他似乎是預感到自己時間不多一樣,急於求成,急於求治,正因為“急”,也就容易“峻”,所以經常會衝動,衝動之後又後悔。本來王樸為他設計的是跟趙普為趙匡胤設計的差不多的先南後北,兩者的看法如出一轍——北漢個蕞爾小國,先不用管他,把南方收入囊中再來理會。其實動北漢必開釁於契丹,所以也就是先取南方7國,然後再圖北漢和契丹。但柴榮雖然用王樸之策,卻僅僅給了南方一個下馬威之後就兵鋒北向,連北漢都不理會,直取幽薊。他當然有他自己的理由——趁耶律述律這個睡王當政時,把幽州奪回,擊敗不可一世的契丹,南方與北漢必然為之氣奪,回來收拾一個也跑不了,而且這樣很可能更快統一全國。然而與契丹的大規模戰爭終究是沒打起來,後果不得而知。但是這麼做十分冒險,原因有以下幾點:1、南方未定、北漢未下,先不說有敗給契丹的可能,只要與契丹形成相持局面,就難保剛剛結了樑子的後蜀、南唐、北漢不來反攻。尤其北漢,從井陘出兵直接就可以截斷周軍後路。後周領土賦稅僅限於北方,若相持起來,能支撐多久?四面都是敵人,若相持起來,後院會安寧嗎?這種情況下真的能跟契丹決戰嗎?2、契丹是睡王當政不假,但看人不能臉譜化。要知道,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時候,邊將賀令圖認為契丹母寡子幼、主少國疑、群情不附、諸部皆叛,這政治危機看起來比睡王時期更嚴重,雍熙北伐卻成為宋初最慘的敗仗。耶律隆緒那時候,其實跟柴宗訓的境況差不多,都是母寡子幼,誰能知道蕭後不但不是符後,居然是個大BUG呢?事後之論往往只為成功者唱讚歌,為失敗者潑髒水,這都屬於迷霧。因為歷史不是棋局,對弈雙方皆掌握全域性唯較技藝高低,歷史比這複雜得多,偶然因素太多。3、周軍在戰事初期所向披靡,並不能成為他一定成功的理由,宋太宗高梁河兵敗之前也是如此。因為契丹一貫是重點防禦,沿邊都屬於緩衝區,被攻打了都不會去救援,也不會爭奪,只有幽州城下才是真正的對決。4、那時契丹雖也確實沒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軫這樣的BUG存在,但同樣不好說,因為沒真正打起來嘛,真正打起來了也說不定就冒出個耶律休弟、耶律直軫呢。若是宋太宗遲遲不與契丹開戰端,或許耶律休哥等輩也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而碌碌終老呢。還是那句話,歷史在大視角下有很多必然,但小視角里更多的都是偶然。

    5、最重要的是當時周世宗麾下眾將也並不看好這次北伐,都是想見好就收。他們普遍對契丹軍在燕山集結表現得十分忌憚,說明當時多數將領認為並未做好對契丹決戰的準備。參考以往戰績,周軍並未真正贏過契丹主力,當年高平之戰乘勝圍太原,契丹偏師入援北漢,最終在忻口擊敗周軍,迫使周軍撤退並放棄所佔北漢州縣。這同樣是睡王當政時期。因為一個睡王就把契丹想象成軟柿子,同樣不可取,至少周世宗麾下眾將對此沒有多大信心。

    所以我對周世宗與契丹的決戰不抱十分樂觀的看法。

    當然,這是我一個謹慎持重之人的一家之言。常言道富貴險中求,肯定也有人認為這樣成功機率很大的,不爭論。

  • 9 # 致閱歷史

    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又名郭榮,五代時期後周皇帝,於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在位6年。邢州堯山柴家莊(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是周太祖郭威的養子(柴榮本身是郭威正室柴皇后的侄子),是中國少數由外戚繼承宗室的皇帝,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根據史書記錄,在此時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有建樹,號稱英主。

    父柴守禮,祖父柴翁是當地望族,柴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賣茶葉,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

    柴榮自幼過繼姑父郭威為子,故又名郭榮。後漢隱帝劉承佑誅殺郭威家屬時,亦將郭榮最年長的三個兒子殺死。郭威親子都被殺害,郭榮作為養子就有了繼位的可能。

    廣順元年(951年),周太祖郭威即位,郭榮授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史載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二年,檢校太傅為相。又一年,封晉王。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判內外兵馬事,總攬兵權。同月太祖崩,郭榮即帝位。

    郭榮即位後,立刻下令招撫流亡,減少賦稅,恢復中原經濟。當時,北方及中原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爭,百姓痛苦不堪,郭榮的舉動正好使中原開始復甦,他整頓吏治,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經濟開始繁榮。

    顯德二年(955年)推行顯德毀佛,以佛寺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因為其毀佛行為,後周世宗被列入毀佛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一宗”。

    郭榮對內進行改革,對外則積極開拓疆土。顯德元年(954年)二月,北漢主劉崇乘其新立,勾結遼兵4萬攻後周,郭榮力排馮道勸阻,率軍迎戰,於高平(今山西)南大破北漢軍,穩定政局。戰後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於是軍威大振。顯德二年詔令群臣獻《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確定王樸提出的”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命兵部撰集兵法,名《制旨兵法》。他擊敗後蜀的孟昶,取得秦、鳳、成、階四州,孟昶大懼,”致書請和”;又先後三次徵南唐,建立水軍,攻下淮南十四州。

    顯德六年三月,圖舉收復燕雲十六州,一連攻陷瀛洲、莫州二州(今河北),莫州刺史劉楚信、瀛洲刺史高彥暉投降,再向北挺進,又連陷益津關、瓦橋關、高陽關三關。五月在議取幽州(今北京)時,郭榮病倒,只好撤退。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郭榮去世,年僅39歲。由年僅7歲的兒子郭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

    郭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舊五代史》稱:”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不日破高平之陣,逾年復秦、鳳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 10 # 伴君讀史

    柴榮,後周皇帝,在位6年,周世宗柴榮,對宋朝建立貢獻很大,包括他對軍事,政治,經濟,整頓,對宋朝建立穩定統治有很大幫助!五代十國,後世宗柴榮繼位,他英武勇敢,英機決策,喜愛誦讀詩書,招攬人才,在化巾屢敗南唐後,親率騎兵,準備收復燕雲十六州,後病逝,他死後,義弟趙匡胤陳橋兵變,被部將黃袍加身,篡了皇位!柴榮在位時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連年征戰,收復失地,為大宋打下基礎,他使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區經濟開始復甦,對契丹作戰時,命乏趙匡胤對軍隊進行改編,戰鬥力加強,同時提升了趙匡胤在軍隊地位!柴榮在位時對大梁,今開封城區改造,當時人口過度增長,房屋密集,民宅侵入官道,火災隱患非常大,他下令全部拆毀,重新規劃,遭到人們非議,但是整頓後的城區,適合人們長遠居住!留給宋朝做都城!柴榮對軍隊整治,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在軍隊臨陣逃脫的受到處罰,勇敢作戰的給予獎勵,招募天下壯士,選取優異,“侍衛士兵,老少相伴,強弱不分,兵貴在精不在多”在他治理下,為宋朝軍事力量強大,做出貢獻!

    後周時,寺院三萬多所,僧人數萬,部隊兵源不足,許多銅器造成佛像,造成兵器缺乏他拆毀寺廟,融化佛像為兵器,遭人們反對,他說佛家所言“有益千秋功業,手眼可佈施,何況銅像”!

    世宗柴榮是非常優秀的皇帝,做事率先垂範,精明強幹,在他治理下,後周政治清明,軍事強大,為大宋奠定了基礎!|

  • 11 # 歷史與文化縱橫

    柴榮對於宋朝的建立的貢獻是全方位的,是奠基性的。

    在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板蕩,戰亂不已,柴榮第一個有廓清天下之志,著手全國統一大業。

    1、歷史背景

    石敬瑭把幽雲16州送給遼國後,以開封為京城建立後晉,不久又為劉知遠所滅建立後漢。郭威是後漢開國功臣,但遭到後漢末代皇帝劉承佑猜忌,起兵殺劉承佑,建立後周。而柴榮是郭威養子,郭威病逝後,柴榮登基,是為周世宗。柴榮面對的形勢是西北方向有北漢的割據政權,正北、東北方向有遼國,南方有後唐、西邊有後蜀等國,都虎視中原。

    2、擊敗北漢遼國聯軍

    柴榮登基後,迎來北漢的進攻。劉知遠的弟弟,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後漢的乾佑年號,史稱北漢。北漢是十國裡唯一在北方的政權。北漢向遼國自稱侄皇帝,連線遼國。954年,周世宗柴榮繼位後不久北漢就和遼聯兵南下,打算乘後周內部還不穩定時予以打擊。而後周大多數將領都不敢作戰,只有一個宰相王溥支援柴榮。柴榮毅然率軍迎戰。

    後周軍初戰失利,損失幾千人馬,柴榮決定親征,兩軍在高平縣相遇,北漢軍被擊退,柴榮乘機追擊,雙方在巴松平原列陣相待,北漢主劉旻在巴公原排開陣勢準備迎擊。劉旻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張元徽率軍在東,楊袞率契丹騎兵在西,軍容極盛。柴榮也親臨戰場,指揮三軍作戰。右翼禁軍將領樊愛能帶領部隊與敵軍一接觸就開始潰退,還造謠言,周軍已經敗了,其他的已經投降,沿途殺害百姓。柴榮指揮不為所動,率領親兵督戰,禁軍主將張永德、偏將趙匡胤等拼力死戰不退,忽颳起南風,雙方血戰到傍晚,漢軍支援不住,紛紛後退,萬多人被趕到山澗邊,死傷慘重。劉旻只帶領幾百人慌不擇路逃回太原,從此不敢攻打後周。

    3、改革軍隊、平均稅負、整頓吏制

    改革軍隊。高平之戰中的樊愛能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幾乎致全軍大敗,形勢極為嚴重。柴榮回汴京後,立即宣佈樊愛能等70名將校罪狀,予以斬首,嚴懲驕兵悍將,改變五代歷朝對將領的姑息作風。又裁除禁軍中年老病弱,選拔年輕將領,親自檢查對禁軍的錄取考試,建立一支能打勝仗的勁旅,為後來統一奠定基礎。史稱“士卒精強,近代無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

    整頓官吏任用,查處不法,贏得民心。顯德五年(958年)十二月,擅殺降卒的楚州兵馬都監武懷恩被定罪棄市;又賜死貪汙榷稅錢五十萬、官絲二千兩的楚州防禦使張順。而北漢統治卻很殘暴,賦稅重,人民恨之入骨。北漢主劉旻逃跑時,跑錯了地方,找村民引路,本來要去太原,村民故意將他引到晉州,劉旻氣急敗壞將村民殺掉。

    平均稅賦,恢復農業。顯德五年(958年),他讀唐人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後,大受啟發,於是命人按表製成《均田圖》賜給諸道節度使、刺史,隨後又派“遣左散騎常侍艾穎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稅賦”。連歷代受優待免納租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權,照平民例納租賦。在淮南之戰結束後,下詔將淮南諸州鄉軍“並放歸農”。顯德二年(955年)三月,下詔:“應逃戶莊田,並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租稅”,對逃戶迴歸的年限有詳細的規定。促使逃戶及早迴歸和荒棄莊田的開墾利用,大大有利於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4、征討南方

    955年,柴榮派鳳翔節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向訓為將,率軍伐蜀收復了秦、鳳、階、成四州戰略要地,將後蜀封鎖在兩川的範圍內,使其不敢輕動兵端,騷擾後周的西部邊境。接著周世宗又策劃了征伐南唐的戰爭,他三次對南唐用兵,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稱號,割讓長江以北全部土地歸後周。西邊和南邊疆域已經鞏固,可以放心的進行北伐了。

    5、正式伐遼

    959年1月,柴榮正式對契丹用兵,他親率大軍自汴梁出發,到達滄州,然後統步騎數萬進入契丹境內,契丹軍非逃即降,兵不血刃,連下莫、瀛、易三州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之地,共17縣。正當周世宗準備向幽州進軍時,由於身染重病,只得班師回朝,夏天,周世宗病逝於汴梁,終年三十九歲。不久,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柴榮給趙匡胤的宋朝留下了一箇中原大帝國,只有幽雲16州還沒有迴歸,還有苟延殘瑞的北漢盤踞在太原。柴榮留給趙宋一支強大的禁軍,和人心歸附的中央政權、遼闊的國土。柴榮的貢獻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在軍事上打敗了北漢和遼國,形成了對敵的有力態勢,奪幽雲16州機會非常成熟,但是由於柴榮的逝世,使得這一戰略行動停滯,軍中臨時換帥,士氣受挫,半途而廢。此時,北漢已經疲憊,一鼓作氣當可與遼軍決一死戰,一戰可收回幽州。等到趙匡胤上臺,戰略方向變成打北漢,到趙匡義時候,雖然擊敗北漢,又以疲勞之師長途奔襲幽州,頓兵幽州城下,竟然為遼軍大敗,此後又是再戰再敗。幽雲16州自此數百年後都像一把達摩利斯劍高懸在華夏頭頂。直到明朝朱元璋北伐,情況才改觀。柴榮擊敗、削弱了後蜀、南唐,使得宋朝很順利地消滅二國,統一全國。

    2、在經濟上進行了恢復,收集流民,恢復生產、重新贏得民心,奠定統一中國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之前一直認為管理者和領導者是不同級別的,大家認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