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川總
-
2 # 漁又魚
指導學生做閱讀題可以由以下幾方面入手。1、審題,通常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度,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試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的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
2、答題,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八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
4、概括文章主旨,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可以用關鍵詞來進行回答,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5、答題經驗,在解答這些題時,考生應把握以下三點,要準確理解整個句子的意義,把選項中的詞代入句中默唸一遍找語感,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目的。
-
3 # 一眼萬界
作為一個小學老師我深切的體會到學生對語文閱讀理解題目的理解比較困難!閱讀理解題目的難度可能稍有點大,大多數同學對於語文閱讀理解題比較茫然,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對於這個問題,我在這裡做個簡單的回答首先要讓學生進行自由朗讀,這次朗讀一個就是要有行動,能給句子劃分節奏,能在段落結束後停頓下來,就是讀過後好好去想清楚自己讀到的文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同學只是讀文字不能在腦海中浮現畫面,不能想清楚這段文字的意思。所以好好朗讀,做好停頓的這種好習慣,一定要養成,同時在閱讀的時候要讓學生做好關鍵詞句的標畫,把關鍵詞句標畫下來,方便它們整體串聯,把握文章內容。第二點就是讓學生在文章中找到問題的答案,而找到答案的前提是帶著問題去閱讀。所以我的辦法是先讀文後的題目,研究清楚審清楚題目,這道題究竟要讓我們幹什麼?然後帶著問題再讀文章,在文章中尋找答案。閱讀理解題的答案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顯而易見的答案,這種答案可以標畫出來,另一種是需要在文中找到相關的語句,然後在這些語句中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提煉,用自己的話重新組織回答,要想做好閱讀理解題最主要的就是要思考,就是根據文章主題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或者是閱讀中的相同經歷,建立他們之間的聯絡,進而幫助自己來回答問題,對於這樣的方法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每一篇閱讀理解題目中慢慢培養。最後我要說的是對閱讀理解題目可以在我們平常的作文練習中進行,比如說寫一篇文章,我們先列出提綱,把握文章脈絡,找到文章中心而閱讀理解,恰恰是需要這些東西的!
-
4 # 語文研究
沒用的套話就不用講了。
一、中心思想是解答思考問題的鑰匙。
二、文章中心思想不外乎讚揚,揭露、批評、諷刺,說明道理、介紹事物這三大類。
三、中心思想大多從題目、開頭、結尾可以看出來,80%的文章結尾有表現出來。
四、從題幹入手,劃出題眼,明確在問什麼,帶著問題去邊讀文章邊動手劃出來。
五、不同問題,有不同解題思路。
-
5 # 睿狼特訓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 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 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 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 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 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讚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 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 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 章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 答:“透過…… 故事,歌頌(讚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 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 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型別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 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 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 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 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 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其中考 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 加深體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 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 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 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醜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誇張的作用是 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透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排比的作用在於 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 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 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麼作用?”,這 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物件的品質,突出了主人 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型別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麼含義?或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 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並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 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於這種型別的題目, 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對於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物件、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 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 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資料、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 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資料、作比較.分類別的作用是可 以將複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 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 和生動性.列資料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於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 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 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透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 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準確性,語言 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
6 # 向日追月
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做語文閱讀理解題?語文閱讀理解一直是學生考試的難點和痛點,作為一名有十幾年教學經驗的語文老師,我對此深有體會。我認為學生只有讀懂閱讀內容,看清閱讀題目,再加上一定的答題技巧才能完美答題。
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帶著“問題”讀文章。問題從何而來?做閱讀一定要看文章的題目,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引出思考。比如《最後的鐵匠》,中心詞是“鐵匠”,文章的內容說的是鐵匠的事嗎?“最後”,容易引起思考“為什麼是最後的鐵匠?”
拿著筆讀文章。“不拿筆,不讀書”,學生在閱讀時必須拿著筆。前面已說過要帶著問題看閱讀,那麼我們在文章中看到跟問題相關的句子,要把它劃出來。我們在閱讀得過程中還會看到優美的句子,充滿哲理的句子,概括主旨的句子……我們都要學會劃出來。當看完整篇文章時,透過這樣的有效閱讀很快就能想我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
如何指導學生看清題目?學生看題容易簡而化之,看完也可能不知所云。“慢看題,快做題”,我們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讓學生認真看提,抓住題目的要旨。比如“請結合文中語句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做這一題很容易會直接說他是一個怎樣怎樣的人。對於題目中說到的“結合相關語句”,則會遺漏!所以我們看題也要抓關鍵詞,要用筆劃出關鍵詞語。
如何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在平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恰當適時地傳授學生一些語文文體知識,比如“什麼是記敘文?它的相關特點是什麼?等等。多做閱讀訓練。在平常的閱讀題訓練時,我們要結合題目教授學生相關的一些方式方法,具體內容可以參考中考相關知識點。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對於語文老師來說,只有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才能不斷提升。
希望本篇文章能對大家有用,我們共同進步!
-
7 # 00會飛的木頭00
指導學生做閱讀題,需要根據學生年齡、基礎、學情......等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而最為常見的教學方式通常有兩種:
一、講解閱讀理解習題的兩種常見方式
1、按照文章講解閱讀題。
2、按照題型和解題技巧講解閱讀題
前者適合基礎較弱、年齡較小的學生。透過逐篇講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字詞、學會快速掌握文字內容的技巧(這個很重要)文學常識、語文常識,寫作技巧、構建簡單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表達能力。
後者適合初中、高中學段的學生。使他們在初、高中階段,能夠快速地提升閱讀答題能力,以滿足應試需要。
二、學生做閱讀習題繞不開兩個“坎”
無論做哪個級別的閱讀理解,都離不開兩種基本能力:
1對文章內容的把握。
2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不具備這兩種能力的學生,做任何一篇文章的閱讀習題,都會出問題。事實上,很多題型都需把握住文章內容和文章主題才能解答出來,比如說:文題作用與含義、人物形象分析、語段作用等等。而且這兩種能力,也是每個人學習新知的強大利器。同樣是一堂課、同樣是一篇論文、同樣是一章新知識的學習,為什麼有的人花了很長時間學習,卻抓不住重點?而有的人去可以快速地理解並抓住重點,甚至其中的一些細節也把握住了?這種差異的產生的原因並非先天智力,而是個體後天的養成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講解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學生這兩種能力培養訓練。
三、閱讀兩種核心基本能力訓練方法
如果,我們有深厚得閱讀、學習的體驗,那麼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一段文字也罷、一篇文章也罷、一門學科也罷,它們的組織和構建,都是圍繞著一些核心或特定詞語進行表述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在理解文章內容的時候,就需要把這些核心或特定的詞語抓出來才行。那麼,具體該怎樣做呢?請看下面的語段,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內容:
他手裡拿著一把形狀奇特的巨大的菜刀,站在老柳樹的下面,奮力地揮舞著。連成一片的刀光裹住了他的身體,使他的身體幾乎化成一道Phantom,在老柳粗壯的樹幹旁繞來繞去。忽然,一聲大喝,刀光不見了,Phantom又變成了凝實的軀體。他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用平淡卻略顯驕傲的語氣對早已看得目瞪口呆的學員說道:“這就是刀法——可以真正用來上陣殺敵的刀法!”
從這個語段來看,整個語段的語言,是圍繞幾個關鍵詞語來組織的:
1他 2菜刀 3學員 4刀法
所以,想要準確概括該語段的內容,必然離不開這四個詞語。事實上,我們只要理清這幾個詞語的關係就行了。
他——用——菜刀——為——學員——演示——刀法
整理一下語言,最後答案是:他用菜刀為學員演示(上陣殺敵的)刀法。
以前曾有一些講解閱讀方面的書,給出了概括的公式:誰?——怎樣?——結果?。而我建議修改一下這個公式,改為:什麼?——怎樣?——結果?
而對於學生而言,只有這個公式是不夠的,必須讓他們瞭解這個運用公式解題的關鍵操作就在於——抓住語段文章的關鍵詞語(一般多是名詞或代詞),理清詞語之間的關係才行。
當學生明白這個關鍵操作之後,一般概括簡答類閱讀題,基本上不會出
錯。
四、詞語賞析類的習題,應注重語句前後情節的因果關聯。
這類習題,在小學、初中、高中都屬於常見題型。此類題型設題多以採用人物描寫的語句。一般解題步驟可以分為四步走:1解詞、2說清方法(描寫、修辭)3作用(效果詞)4句意解析。
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前三步是沒有問題的,而第四步卻常會出現解析不準確的情況。其實,真正出問題的不是學生,而是第四步句意解析中,本身還有一個小公式,這個小公式就是——句意解析=前因(主體+特徵)後果。
具體解釋一下這個小公式。主體,是把語句視為一個情節。也就是這個情節是由誰來完成的?特徵,是這個人物做了什麼?是怎樣的?前因,則是透過文章瞭解,這個人為什麼會這樣做?會處於這樣的狀態?後果,人物的這樣行為展現了人物的什麼?
好了,我們透過一道中考題,來了解一下這個公式的用法。請看下面的文題:品析下面語句中的加點詞語:
老人一絲不苟地又一次擦拭了鈴鐺,然後把它放進一個牛皮紙袋裡(選自2013瀋陽中考題《門鈴》)。
公式:1解詞 形容做事認真
2方法 神態描寫
3作用 生動傳神(生動形象)
4句意:前因 要把鈴鐺賣給小女孩
主體 帕皮 鈴鐺
特徵 一絲不苟
後果 展現了帕皮對鈴鐺的珍惜、不捨(根據前因和人物特徵得出結論)
最後疏通語句:一絲不苟是形容做事非常認真、一點也不馬虎。該語句運用了神態描寫的方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帕皮擦拭鈴鐺時的專注認真。展現了他因為要把鈴鐺賣給小女孩,對鈴鐺的珍愛和不捨。(注:同標準答案略有不同,但不影響得分)
五、瞭解題型、講清規律。
教師應該都閱讀題型有深刻的瞭解,並能提煉出能夠用於實戰的解題規律和技巧。而每篇文章、每道題的講解,都應該是對這些規律和技巧的驗證。這樣,學生才能越做題越精準。而不會一片茫然,做了很多題,卻提不上分。
採用這種方式指導學生,一般情況下,初中三種文體的閱讀題,用時四十課時(一個半小時)足矣。
這裡有我自己的一個標準供大家參考:
記敘文:丟三分即可算作不合格。
說明文、議論文。丟兩分即可算作不合格。一般來說,大部分學生透過訓練,都可達到我的標準。個別非常優秀的學生,基本上三種文體丟分可控制在三分以內。個別時候,甚至可以滿分。而我對他們的指導,基本上都是按照上面方法進行的。
-
8 # 熱愛田園的費老師
老師指導學生做語文閱讀理解的時候,首先要學生讀懂文章,至少要弄清楚文章要表達的感情和揭示的主題。因為閱讀理解的很多題目都與主題和思想感情有關。想要讀懂文章,就必須在通讀全文的時候,劃出抒情、議論等能夠點明主題和情感的句子,認真琢磨,把握文章主題。
然後是認真審題。審準題,才能有效答題;否則就是做無用功。
比如本文是長篇小說《春》的節選,結合文字分析“春"的多重含義。(6分)
這個題目是含義的題目,很簡單,而“多重含義”至少要答出兩重含義,再看分值和分析原文,確定答題要點有三點。
①自然的春天。這樣的春天鳥鳴花香,充滿生機。
②淑英的“春天”。她掙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獲得了快樂和自由。
最後是要注意答題的套路。語文閱讀理解題是有套路可以掌握的。
比如小說閱讀題答題的套路一般是從內容上、結構上、主題上、手法上、故事情節上、人物形象上等等方面去答。
從內容上答,可以說使文章內容更充實(簡潔)。
從結構上答,可以說使文章結構更緊湊(完整)。
從主題上答,可以說使文章主題更深刻(豐富)或者是揭示主題、突出主題。
……
舉一個例子來說,小說沒有交代淑英逃離家庭的具體過程,這樣處理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文字分析。
答“藝術效果”類的題目時,仍舊可以從內容、結構、主題、手法、情節等等方面去答。
①使內容更簡潔。前面已經交代了採用覺慧離家的辦法,不必贅述。
②使情節更緊湊集中。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敘述交代。
大多數學生覺得語文閱讀理解很難,那是因為平時課外閱讀太少,沒有培養出自己閱讀理解的能力,而在做題時又太急功近利,急於事功。
如果能夠加強課外閱讀,培養語文素養,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認真訓練,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不是難事。
-
9 # 戀物筆記
四月中旬,張文宏在一個影片講座中提到孩子的早餐不能吃粥的話題。
▲張文宏醫生影片一出,立即在全網引發熱議。
那一瞬間,對自己的記憶發生了懷疑,這提醒我不要給孩子早餐喝粥的爸媽,和多年前逼著我喝粥的爸媽是同一個爸媽嗎?
這個話題的熱度之中,很快出現了不能吃粥就是不愛國,就是崇洋媚外;吃牛奶也不是人人適合,還要看個人體質等等一系列的話題和觀點。
作為一個小學“神獸”的家長,想把張文宏醫生的這段話,作為一個閱讀理解題的“樣本”,跟大家交流一下關於小學生閱讀理解答題能力的培養問題。
提前宣告,做好閱讀理解的最完美途徑是大量閱讀,有大量閱讀基礎的孩子,不需要看這篇。多讀書,僅憑語感和積累下來的理解力,就能輕鬆駕馭這類題目。
這篇主要針對閱讀量不那麼大,基礎比較薄弱的小學生而寫,畢竟咱基礎不厚實,小學語文的失分點又主要在於閱讀理解,總得想辦法找點“捷徑”應付考試吧?
回憶很燒腦,三十多年過去了,小學時是怎樣的做閱讀理解的需要慢慢梳理。一起先看題目:
1 正文:
張文宏說:“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我跟你們講,現在中國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雞蛋、牛奶,還有高營養的三明治這些都可以吃,他不吃也不行,你說非要吃,不吃了不上學。”
2 模擬問題:
我自己估計的,大概按小學四年級水平設定問題:
1. 這段話中,“你”指的是什麼身份的人?
2. 張文宏提倡早上讓孩子吃什麼?
3. 為了表明觀點,這段話用了什麼說明方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4. 這段話主要說明了什麼觀點?
5. 結合文章觀點和你的體會,說說如果讓你選擇,你早上會吃什麼?為什麼?
3答題步驟:
第一步:略讀,就是速讀。
大致瀏覽一下正文和題目要求,做到有個初步印象。如果是小學高年級孩子,在這一步就能順便完成第三步的問題(詳見第三步)。
第二步:精讀,帶著問題讀。
有針對性的對問題涉及到的部分多看幾遍,多想一下。比如第一道題,“你”是指什麼身份的人,需要在讀的過程中分析張文宏作為講話者的站位,他是一名醫生,在講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何提高免疫力,尤其是透過內容可以看出,是說“你孩子”如何如何。透過分析就可以確定,“你”是受眾,具體說是針對身份是家長的受眾。
第三步:對照問題找答案。
這一步適用於文中直接有對應答案的問題,需要認真和細心,不要丟專案,基本只要認字就不會錯。比如第二道題,可以直接從文中找到“高營養、高蛋白、牛奶、雞蛋、三明治”這些關鍵詞,輕鬆寫出答案。
第四步:調動知識儲備和理解力梳理答案。
適用於不能直接在正文裡找到現成答案、稍微有點繞彎的或者需要自己總結梳理的問題。
比如第三道題,四年級下冊有一個單元(就是有《琥珀》的那個單元),在這個單元小學生初步掌握說明文的幾種寫作手法。透過課上學習,孩子會知道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和作比較等幾種簡單的手法。
有了這個知識點儲備,看到類似題目,要在腦海中快速瀏覽自己已知的手法,帶著這幾種手法的特徵,有針對性的去正文裡對照尋找。拿我家基礎比較薄弱的娃的水平來說,最簡單的,一目瞭然沒有數字,首先排除列數字;其次看沒有像、像……一樣這一類的關鍵詞,打比方也可以排除。
剩下舉例子和作比較,透過原文“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可以看出,是用牛奶、雞蛋作為具體事例,來說明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是什麼,所以此處是舉例子手法;再向後看,就是那句引起軒然大波的“早上不許吃粥”,這是用“粥”作為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的反面例子,所以此處既是舉例子也是作比較。
第五步:答題(內容與形式同樣重要)。
以上分析中,第一、第二題直接寫答案即可。第三、四、五題,即使知道的正確答案,也不要急於下筆。內容正確很重要,但是形式也很重要,我把這個形式整理成幾個“模板”,便於對照操作。
1.問題: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模板公式:透過某某方法(手法)+生動形象(清晰明瞭)地描繪(說明)了某某景象(景色、道理)+(此項不是必寫)闡釋了某某意義。
2.問題:這段話主要說明了什麼觀點(或請總結這段*話的中心思想)?
模板公式:透過某某手法,描寫(說明)了某某內容(情節、人物、事物),(清晰明瞭)地描繪(說明)了某某景象(景色、道理)+(此項不是必寫)闡釋了某某意義。
3.結合文章觀點和你的體會,說說如果讓你選擇,你早上會吃什麼?為什麼?
模板公式:我贊同文中某某觀點,如果讓我選擇,我會選擇某某,因為某某原因(個人喜好、方便度、經歷等等原因都可以,只要存在一些內在聯絡即可)。
太囉嗦了吧,沒辦法,給孩子們講東西就是這樣。“模板化”的優勢是讓基礎薄弱的孩子,按“模板”要素去應用填充,儘量符合一個完美標準答案的樣子。劣勢是,可能會有孩子把這個“模板”應用得太好,以至於減少了自己獨立思考分析的過程。
做完這套小學生閱讀理解,我們也就明白,粥和牛奶只是為了說明論點而提出的例子,真正核心意思是要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那些斷章取義說不能喝粥的,或者認為喝牛奶就是崇洋媚外的大人,如果有興趣,也看看上邊最基本的閱讀理解訓練方法吧。
給所有堅持讀完的一朵小紅花獎勵!
第一步:略讀,就是速讀。
大致瀏覽一下正文和題目要求,做到有個初步印象。如果是小學高年級孩子,在這一步就能順便完成第三步的問題(詳見第三步)。
第二步:精讀,帶著問題讀。
有針對性的對問題涉及到的部分多看幾遍,多想一下。比如第一道題,“你”是指什麼身份的人,需要在讀的過程中分析張文宏作為講話者的站位,他是一名醫生,在講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何提高免疫力,尤其是透過內容可以看出,是說“你孩子”如何如何。透過分析就可以確定,“你”是受眾,具體說是針對身份是家長的受眾。
第三步:對照問題找答案。
這一步適用於文中直接有對應答案的問題,需要認真和細心,不要丟專案,基本只要認字就不會錯。比如第二道題,可以直接從文中找到“高營養、高蛋白、牛奶、雞蛋、三明治”這些關鍵詞,輕鬆寫出答案。
第四步:調動知識儲備和理解力梳理答案。
適用於不能直接在正文裡找到現成答案、稍微有點繞彎的或者需要自己總結梳理的問題。
比如第三道題,四年級下冊有一個單元(就是有《琥珀》的那個單元),在這個單元小學生初步掌握說明文的幾種寫作手法。透過課上學習,孩子會知道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和作比較等幾種簡單的手法。
有了這個知識點儲備,看到類似題目,要在腦海中快速瀏覽自己已知的手法,帶著這幾種手法的特徵,有針對性的去正文裡對照尋找。拿我家基礎比較薄弱的娃的水平來說,最簡單的,一目瞭然沒有數字,首先排除列數字;其次看沒有像、像……一樣這一類的關鍵詞,打比方也可以排除。
剩下舉例子和作比較,透過原文“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可以看出,是用牛奶、雞蛋作為具體事例,來說明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是什麼,所以此處是舉例子手法;再向後看,就是那句引起軒然大波的“早上不許吃粥”,這是用“粥”作為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的反面例子,所以此處既是舉例子也是作比較。
第五步:答題(內容與形式同樣重要)。
以上分析中,第一、第二題直接寫答案即可。第三、四、五題,即使知道的正確答案,也不要急於下筆。內容正確很重要,但是形式也很重要,我把這個形式整理成幾個“模板”,便於對照操作。
1.問題: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模板公式:透過某某方法(手法)+生動形象(清晰明瞭)地描繪(說明)了某某景象(景色、道理)+(此項不是必寫)闡釋了某某意義。
2.問題:這段話主要說明了什麼觀點(或請總結這段話的中心思想)?
模板公式:透過某某手法,描寫(說明)了某某內容(情節、人物、事物),(清晰明瞭)地描繪(說明)了某某景象(景色、道理)+(此項不是必寫)闡釋了某某意義。
3.結合文章觀點和你的體會,說說如果讓你選擇,你早上會吃什麼?為什麼?
模板公式:我贊同文中某某觀點,如果讓我選擇,我會選擇某某,因為某某原因(個人喜好、方便度、經歷等等原因都可以,只要存在一些內在聯絡即可)。
太囉嗦了吧,沒辦法,給孩子們講東西就是這樣。“模板化”的優勢是讓基礎薄弱的孩子,按“模板”要素去應用填充,儘量符合一個完美標準答案的樣子。劣勢是,可能會有孩子把這個“模板”應用得太好,以至於減少了自己獨立思考分析的過程。
做完這套小學生閱讀理解,我們也就明白,粥和牛奶只是為了說明論點而提出的例子,真正核心意思是要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那些斷章取義說不能喝粥的,或者認為喝牛奶就是崇洋媚外的大人,如果有興趣,也看看上邊最基本的閱讀理解訓練方法吧。
給所有堅持讀完的一朵小紅花獎勵!
一個成熟理智的社會,不需要人們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有小學閱讀理解能力就好啦。
回覆列表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
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
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
2、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讚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透過…… 故事,歌頌(讚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 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看到這種型別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
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 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覆、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