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青聊史
-
2 # 太行山脈2019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謀士如雲。郭嘉智謀定北方統一,奠定曹操基業。孔明未出山便知三分天下。陸遜智算統領江東幾十年兵權,幾乎全勝。那為何洞察一切,看清天下大勢者卻寥寥無幾呢?
李儒也是三國的高層謀士,為啥沒有名揚四海呢?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一是跟錯了人。李儒,字文優。據《曹全碑》和《後漢記》記載,在正史中,李儒為漢獻帝的博士、弘農王郎中令。後為董卓的謀士。董卓身為漢獻帝權臣,為人殘忍嗜殺,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聯合討伐。可見李儒跟著董卓是沒有什麼前途而言的。
二是做錯了事。李儒是董卓的親信,首席謀士,大小事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董卓趁亂進京,說降呂布,廢立皇帝,遷都長安等舉動,都離不開李儒的參謀之功。助卓為虐,已成朝野共識。尤其在董卓專政時期。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劉辯、何太后等人。犯下大錯,無法挽回。
三是失去了信任。董卓死後,李傕攻進長安,控制朝政,推薦李儒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後被家僕捆綁獻出,將李儒處斬於市曹之中。
這就是我對李儒的看法。
-
3 # 冷眼話文史
我的答案是:李儒只可算是一個毒士,並不能算一個合格的謀士。
李儒生平這裡不做多的解釋。只提及一點,李儒是董卓女婿之一。
為什麼說李儒並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謀士?原因有兩點。
其一,對內不能謀全域性。李儒從有歷史記載開始所出計策多為絕戶計。這些計策沒有一絲退路,完全違背了優秀的策士進可取,退可守的謀略方針。驅逐百官,焚燒長安。這些計策最終的結果是眾叛親離,如果非要把這些計策評論一下,我覺著可以統稱他們為“餿主意”。我大好的城池就這麼讓他焚為灰燼。
其二,對外不能得盟友,李儒作為一個謀士從來沒提出結盟及聯合的策略。作為董卓最重要的謀士及心腹,造成了被天下人攻擊的局面。這裡面有董卓自己的成分,作為首席謀士李儒難辭其咎。
終其一生,對內不能安邦興民,對外不能合縱連橫,出征不能運籌帷幄,入朝不能安邦定國,侍主主死身滅。李儒並不算是一個優秀的謀士,可以說是拿了一手好牌,輸了個傾家蕩產的典範。
-
4 # 生泉樓主
李儒是歷史上敢於毒殺漢少帝的人物。這個還不是最狠的,最狠的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在董卓離開洛陽的時候,將洛陽城付之一炬。
-
5 # 江寒古冷
要說在三國正史中,李儒在時中記載很少,被邊緣化了。但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李儒做為董卓女婿廉第一謀士,地位堪比後期劉備下諸葛亮一般的地位,在三國初期為董卓出謀劃策起到了舉族輕重的作用。或許由於三國後期能人謀士太多了,李儒做為三國初期首位嶄露頭角的幕僚,因效力於奸臣,而鮮有人提起。
李儒
李儒首次出場,提倡董卓趁亂名正上表朝廷進京,圖謀大業。而後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都出自他手。等董卓控制朝廷後,廢漢少帝立劉協做皇帝后,感覺少帝不聽話後,讓李儒毒死少帝。李儒豪不猶豫強行灌小少帝毒酒,可憐小黃帝只有十四歲,毒士之名由此而來。在李斯的策劃下,,董卓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李儒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開創者之一。
後來各諸侯攻打董卓,董卓抵擋不住時,李儒獻計:焚燒洛陽城,遷都長安。雖說敲詐富商錢糧,強驅民眾遷離,焚燒民屋,等一系列惹民怨的罪行,但這些作為都是為維護自己陣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後建議董卓廣招人才,為董卓尋得大將一名呂布是也。後來又識破曹操刺殺和設計曹操軍團,差點殺掉後期魏王曹操。最後要不是董卓被色情所惑,不聽李儒建議,董卓也不會在王允的連環計下被呂布殺害
不管怎樣,李儒他這一生也算是個悲劇吧。所跟的主子,目光短淺,能力支撐不了他的野心。雖說董卓死後,他想另投門庭,但由於前期的一些助紂為虐的事情,使他很難找到名主吧。最後也落得個不好的下場。
-
6 # 鶴桐qaq
李儒是三國初期最狠辣的謀士,也是三國初期的第一謀士,為什麼這麼說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是董卓的首席謀士,為董卓所親信,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董卓趁亂進京、說降呂布、廢立皇帝、遷都長安等舉動,均離不開李儒的參謀之功。漢少帝劉辯被廢后不滿,李儒奉董卓之命,親自帶人入宮,毒死劉辯。后王允使“連環計”離間董卓、呂布,李儒勸董卓放棄貂蟬而換取呂布的效忠,董卓最終沒有聽從,死於呂布之手。董卓死時,李儒臥病在家,被家僕捆綁獻出,處斬於市曹之中。
雖說董卓進京是袁紹獻計,但是李儒功不可沒,沒有李儒,董卓也許還只是一個威名赫赫的刺史。
說降呂布,遷都長安,能知道李儒嘴上功夫肯定了得,而且心狠手辣。
是不折不扣的三國初期第一謀士
-
7 # 讀史逍遙今計策一:上表進京
公元189年,大將軍何進為了除掉宦官,代皇帝下詔,讓諸侯帶兵進京。董卓正在觀望中,這時候李儒告訴他,說:“即使我們這次奉詔進京,也難免會被別人落下口實。不如您先給朝廷上表,說明我們的決心,然後再發兵。”
按李儒的意思,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是向皇帝表忠心,二是這樣我們出兵就有了合法性。
從這點看,李儒考慮問題非常全面,董卓也不用顧慮這樣會給人留下把柄。
計策二:廢立皇帝董卓把持朝政後,起了廢立皇帝的心思,就向李儒請教。
李儒說:“這件事如果要做就趕快,晚了恐怕有變故。改天我們就召集百官直接下招廢立皇帝,有人不同意就殺了他,這樣朝廷才會怕我們。”李儒不僅堅定了董卓廢立皇帝的決心,更詳細說明了如何操作。
結果正如李儒所料,“諸官聽罷,不敢出聲”。
計策三:得到呂布董卓非常喜歡呂布的勇猛無敵,一心想收為己用。李肅就獻計說用金銀財Bora收買呂布,必要時也可以給他赤兔馬。董卓聽了,就問李儒的意見。
李儒只說了一句:“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哉!”他告訴董卓,想要得到勇士收取天下,可不能連一匹馬都捨不得。
這一句就像醍醐灌頂,董卓送出了寶馬與金銀珠寶,果然得到了呂布,還成了義子。
計策四:遷都長安當時,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華雄被斬、呂布也敗在了虎牢關。正當董卓束手無策時,李儒獻計說:“溫侯剛打了敗仗,敵人計程車氣要比我們高漲。不如我們這就撤兵回洛陽,再帶著皇帝一起去長安。”
正巧,當時洛陽流傳著一句童謠,“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李儒也就藉著童謠,勸董卓遷回長安,避開諸侯的鋒芒。
計策五:大敗曹操遷都長安後,李儒又獻策:“可令徐榮在滎陽城外埋伏,如果有追兵就放過去;等到我們這裡打敗敵人,再兩頭截殺。這樣就沒人敢再追過來了。”
董卓聽從他的計策,結果只一仗,便打得曹操落花流水,曹操自己也差點死在亂軍之中。
縱觀史書,李儒不愧為東漢末年的頂級謀士之一,可以說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這五條計策,全都直指要害,大大主推了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
只可惜,李儒選錯了邊,站錯了隊,輔佐的是反賊而非明君,白白使得他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可惜,可哀!
-
8 # 歷史其韻
導語:
在較為可靠的歷史文獻中(《後漢書》、《後漢紀》等),關於李儒的記載零零散散,描述極少。在《三國演義》中,李儒在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回等九回中出現,第三回中首次登場,到第九回中被斬。
李儒作為董卓的親信,在董卓帳下盡力輔佐,為謀取天下貢獻智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李儒遇事沉著,處事果斷,頗有計謀,但卻助紂為虐,心狠手辣,濫殺無辜,是位有才無德的“毒士”。李儒在幫助董卓取得權力、濫殺無辜的同時,也早已留下了失敗的禍根。李儒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有時讓人佩服,卻又令人憤怒,可謂是五味雜陳,耐人尋味。
一、李儒擅長政治偽裝,獻計名正言順進京《三國演義》第三回,當時何進為了誅殺宦官,密詔外兵進京,早就有不臣之心的西涼刺史董卓接到詔書,大喜過望,準備帶兵出發。
這時,李儒首次出場了,向董卓建議說:“這個密詔不知真假,為了防止外人議論,咱們應該先給朝廷上表,這樣就名正言順了,大事可圖了。”
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味。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卓大喜,遂上表。
李儒提到“大事可圖”,那何為大事呢? 無疑是輔助董卓奪取天下,這簡短的四個字顯示出李儒的志向不小。果然,何進得表後,儘管多人反對,但還是允許董卓入京,這一決定為以後的進京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條件。
二、李儒的狠毒之處獻計廢立天子,弒君叛上李儒在陣營上屬於董卓一方,不僅是董卓的高階謀士,更是他的幫兇,幫助董卓走上了權傾朝野的道路。
私謂李儒曰:“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李儒曰:“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卓喜。
結果第二天,話剛說出口,當場就遭到丁原反對,險些動手。可以推測,李儒建議之時,應該沒有想到有人會不同意,所以才說,“有不從者斬之”。 但是,李儒沒有想到的有兩點:
一是丁原強烈反對廢少帝二是丁原的義子呂布,驍勇非常所以,在董卓、丁原當場差點兒動武之時,李儒看到丁原身後的呂布,知道呂布絕非常人只能冒死為董卓打圓場,於是“李儒急進”說:“今日我們不談國政,等過幾日再談論也不遲。”
李儒急進曰:“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眾人皆勸丁原上馬而去。
後來,李儒鴆殺少帝時兇惡異常,對少帝一家三口步步緊逼,“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這樣的事情都親自動手,李其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卓乃置弘農王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鴆,曰:“服此藥,可以辟惡。”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耳!?不肯飲。強飲之,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
李儒怒責太后,呵斥帝妃,催逼少帝,極其無禮;而在其他的事件中,李儒的鐵血建議,均被董卓採納,以至於朝中大臣噤若寒蟬,反者必遭誅;城中百姓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
搜刮錢財遷都之時,錢糧缺少,為了籌措軍餉,李儒想出了一個搜刮錢財的高招——他們把洛陽的土豪們都一鍋端了。洛陽的大戶人家,都橫遭此禍。
李儒曰:“今錢糧缺少,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入官。但是袁紹等門下,殺其宗黨而抄其家貲,必得鉅萬。”卓即差鐵騎五千、遍行捉拿洛陽富戶,共數千家,插旗頭上大書“反臣逆黨”,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貲。三、捨得之間,籠絡呂布舍寶馬而取呂布在李肅前去說服呂布歸降董卓之前,李肅建言以赤兔馬獻給呂布,李儒支援說:“主公欲破天下,何須吝惜一馬!” 呂布得到了赤兔馬,又加上無數的金銀財寶,眼裡哪兒還有義父丁原,又見董卓之勢強大,為了自己以後的前途,於是就斬了自己的義父丁原,投靠董卓去了。
舍貂蟬而換忠心董卓一定程度上是靠驍勇的呂布才站穩了腳跟,然而司徒王允使連環計,使董卓父子反目,可以說董卓死於呂布之手,直接原因就在於兩人因貂蟬生隙。李儒早先就說過貂蟬不過一女子,此苦口婆心地勸解董卓舍之,以換取呂布的忠心。
如果董卓完全採納了李儒的這個建議,置董卓於死地的“連環計”就會徹底宣告失敗,董卓不僅能保住性命,還能繼續保持權傾朝野的地位。可是董卓本生就是好色之徒,沒有狠下心來把貂蟬賜送給呂布,導致他與呂布的矛盾被徹底激化,最終導致殺身之禍,被呂布殺死。
四、李儒臨危不亂,棄洛陽遷都長安在關東聯軍的步步緊逼下,董卓為了儲存勢力,聽了李儒的建議,遷都長安。
而從洛陽離開之後,他料到諸侯會趁勢追擊,便提議設定伏兵,掩殺對方,保證西進順利。果然,曹操率領軍隊急忙追到,呂布大敗追兵,使曹操險些喪命。可見,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下,李儒還能運籌帷幄,說明此人非同一般。
五、雙臂有力,身體強壯李儒絕非一般人眼中的文弱書生,而是身懷武功的人,《三國演義》中有兩處可以體現。
當李儒奉命鴆殺少帝時,《三國演義》用了“怒’、“叱”、“大怒”等詞描述了李儒對待少帝的態度。在被太后激怒後,他“扯住太后,直拋下樓”,能將太后雙手拋擲下樓,可見,李儒必定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歌罷,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國立等回報,汝等俄延,望誰救耶?”太后大罵:“董賊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惡,必當滅族!”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
當呂布戲貂蟬被發現之後,董卓追趕著呂布,李儒卻與董卓胸膛相撞,將董卓撞倒於地,雖李儒為卓婿,比董卓年輕,但出身武將的董卓體形“肥大”,尚且能擲呂布的方天畫戟,且兩人都急走,董卓都能跌倒在地,可見,李儒身體素質不錯。
李儒的悲慘結局李儒雖然被董卓信任,但因董卓罪惡滔天,他助紂為虐,犯了眾怒,天下官民都不容,終於在董卓被殺之後,被自己的家奴從床上綁起來,又被“縛市曹” 殺害。
卻說當下呂布大呼曰:“助卓為虐者,皆李儒也!誰可擒之?”李肅應聲願往。忽聽朝門外發喊,人報李儒家奴已將李儒綁縛來獻。王允命縛赴市曹斬之。
結語李儒是董卓亂政時期關鍵性人物,董卓能權傾朝野,武有呂布,文有李儒,這兩人即為董卓左右臂膀,立下汗馬功勞。李儒聰明絕頂,處事果斷,每次出場都影響著董卓集團的發展走向,是東漢末年一流的政治人才。
然而,李儒作為董卓的首席謀士,面對董卓在洛陽、長安的殘暴卻沒有絲亳勸阻,反而參與其中。作為一個意欲輔君謀取天下的謀士,卻不能安撫民心,做到秋毫無犯,雖有蓋世之才,又能怎樣呢?
董卓已經喪失了民心,失敗是遲早的事,而李儒命運的可悲之處在於,他從一開始就沒有認清形勢,註定不能實現宏圖大願,和董卓共圖大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李儒的文學形象雖是反面,但也給我們帶來以無限感慨和惋惜。
-
9 # 無計登峰
李儒才高,豺狼之性,
助紂為虐,殘殺生靈,
洛陽一炬,遺屍千里,
誅殺廢帝,人人曰殺,
死於同類,罪該如此。
-
10 # 跛翁
在三國眾謀士之中,李儒可說是忠於職守,謀略出眾。縱然與郭嘉、戲志才、諸葛、徐庶、周瑜、陸遜等人相比,也是各有所長,難分軒輊。可惜所仕非人,只落得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悲局收場。
-
11 # 北歐銀狼
毒士,可惜為遇明主,如果董卓事事都聽李儒的就不會完蛋,也許真的可以篡漢自立或者割據一方了!貂蟬一事如果聽取李儒的呂布不會反叛,世家一事如果按李儒的袁家不會反叛!
如果李儒跟隨的是曹操他的成就應該高於程昱,劉曄,鍾謠等人!
-
12 # 湯音—影視剪輯
首先是為什麼三國的謀士多,不單是謀士多,他出名的武將也是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肯定是當時的歷史環境,三國鼎力,各國需要各方面的英雄,需要謀略的,當然更需要去執行謀略的人,能執行軍事謀略的人,那只有是武將。
很多人公認的三國第一謀士是郭嘉,曹操在赤壁大敗的時候依然懷念郭嘉,魏蜀吳,都由自己第一謀士,但是好像曹操的謀士多了一點,也更有名一點,因為三國演義的原因,很多人大都透過電視傳播,知道的這些謀士生平故事,真正讀過原著的其實並不多,但是透過演義傳播的東西,藝術加工之後,很多都已經脫離了真正的歷史。
東吳的謀士是周瑜,其實在歷史裡面真正指揮赤壁之戰的是周瑜,而非諸葛亮,當時的劉備只是盟軍,而三軍統帥是周瑜,把曹操大敗於赤壁的周瑜,這樣的軍事戰績,肯定不是瞎吹出來的。
李儒是東漢末年的謀士,更具體的是董卓的謀士,更具體是董卓的女婿,在演義中董卓有兩個女婿,一個近乎於白痴,被斬了首級,另一個就是李儒,在董卓前期一系列操作之中,離不開李儒的從中謀劃,董卓趁亂進京,毒殺漢少主劉辯,用一馬幫董卓收服呂布,從結果看,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但是看事態的發展,就算董卓不死於呂布之手,也會終結在李郭樊張等等之手。
曹操少有的大敗就是在滎陽,董卓焚燒了洛陽,欲西遷長安,在這個緊要關頭,應該一舉滅掉董卓,但是袁紹等諸侯坐山觀虎鬥,都在隔岸觀火,只有曹操帶著自己的嫡系部隊去追趕董卓,但是孤軍深入,董卓自然不是潰敗,而是在有序退兵,滎陽太守徐榮滎陽埋伏了伏兵,還被射中了一箭,曹操大敗,逃回來的只剩幾百士兵。
亂世的文人總是脆弱的,董卓失敗,也許李儒很早就猜到了自己的結局。
-
13 # 書劍談
不知題主的三國是羅貫中的,還是正史中的呢?
如題主所說,如果是在我們所知演義小說中,以《三國演義》中展示的謀士風範,以及在漢分魏蜀吳以及又歸一統中的亂戰中,謀士的作用可謂極其重要,也精彩粉塵。
李儒在正史中出現的頻率並不多,議論記敘三國最多的《三國志》中甚至對他沒有片言隻語。
在《後漢書》中也是一筆帶過“明年,山東義兵大起,討董卓之亂。卓乃置弘農王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鴆,曰:"服此藥,可以辟惡。"
編年史《資治通鑑》也只說"癸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鴆殺弘農王辯。"
所以正史中,內容太少,無法來講述李儒這個人。
《三國演義》中李儒在《三國演義》中,李儒絕對可稱為董卓手下的第一謀士,他的光華可謂四射 。董卓的成功,不得不說,其手下的這兩大能人文則李儒,武則呂布,缺一不可。
董卓入京城,李儒一句“今雖奉詔,中間多有闇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這差不多就是他的第一個有著戰略意義的計謀。
王允用美人計時,眼光毒辣的李儒提前判斷,“仰天嘆曰:“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結果又讓其言中,董卓和呂布皆毀於貂蟬之手。
不過李儒在三國演義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手段有些窮兇極惡。
遷都長安,李儒建議董卓“今錢糧缺少,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入官。……”結果,本來就貪虐成性的董卓就聽了他的話,“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貲”。
李儒這樣的做法顯然還是有問題,雖然解決了錢糧問題,但是,董卓就此對於小地主階級、富戶以及民心可就大大的失去了。這點,使得董卓比起梟雄劉備在人眼中的仁義可就差遠了。
當然,這些事情,本就符合董卓的性格特徵,暴虐貪婪。所謂一拍即合。
結語《三國演義》中,李儒胸懷大志,但其擇人確實有問題,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一個殘暴之人,結局自然不會太好。
這點,呂布說的好,“助卓為虐者,皆李儒也!
-
14 # 天晴愛睡覺
三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這些謀士中有各有不同,郭嘉謀全域性,卻病弱,不能臨陣前,屬於全體奶;程昱性格剛勇,有謀有勇,屬於能奶能打,輸出奶;荀彧精於國政,善於統籌國力,屬於支援奶;賈詡善於謀深,精通毒計,單體輸出高,屬於單體毒奶;荀攸,類似於郭嘉荀彧各半。
李儒這個人剖去各為其主不說,其人其行類似賈詡,智謀深密,手段毒辣,如果董卓能言聽計從,未必有曹操什麼事情。
-
15 # 萬事之始
後漢三國時期涼州出了兩位“毒士”,一位是賈詡,另一位就是李儒。相對於賈詡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李儒就顯得不那麼出眾了。可是,這並意味著李儒 不是人才,可以這麼說,李儒是後漢三國前期,絕對不能被忽視的謀士,只是董卓沒有聽取他的建議,最終敗亡。李儒作為董卓的心腹,自然就沒有什麼好下場。
李儒究竟是董卓的女婿還是牛輔的女婿?在《三國演義》中,董卓有兩個女婿,一是牛輔,掌管董卓從涼州帶來的部曲。李傕、郭汜、張濟、董承都是他的部下;另一位就是謀士李儒。從二人在董卓團體中發揮出的作用而言,牛輔就是個草包,而李儒絕對稱得上是智囊,董卓如果能夠聽李儒的建議,也不會敗得那樣慘!
在《三國演義》中,關於李儒的身份介紹是“卓婿謀士李儒”,後人對這段描述有兩種爭論意見:一是,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兼謀士;二是,李儒是董卓女婿牛輔的謀士。筆者認為,從古文的行文來看,李儒應該是董卓的女婿,如果是牛輔的謀士,那麼就應該是“卓婿輔謀士李儒”,再從李儒一直在董卓身邊來看,他也不可能是牛輔的謀士。
李儒其人那麼,歷史上的李儒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中,絕大多數人物都是有其歷史原型的。以李儒在“董卓之亂”中發揮出的作用而言,絕對不會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人物。翻看《後漢書》,李儒無傳,只是在其他人的傳記中有著一鱗半爪的記載。《後漢書 何皇后記》中記載,李儒在“董卓之亂”中擔任郎中令,在關東聯軍討董卓時,董卓派李儒鴆殺弘農王劉辯;在“董卓之亂”時,李儒竟然脫逃了性命,以筆者的估計,應該是李儒此時逃到了李傕軍中,所以,在李傕、郭汜犯長安時,李傕才會向漢獻帝建議,封李儒為侍中,被漢獻帝嚴詞拒絕。
西涼軍中其實是有高明之士的,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後漢書》、《後漢紀》等書的記載,都有李儒、賈詡這兩個謀士的身影。不過,這兩位謀士雖然進策、判斷無一不準確,但都屬於陰謀詭計,也因此在歷史上沒有留下什麼好名聲。
在《三國演義》中,透過羅貫中老先生的生花妙筆,李儒在“董卓之亂”前簡直就是先知般的存在。
李儒都做了哪些事?其一、力勸董卓進京
李儒勸董卓進京,是認為何進無謀,袁紹少計,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家族的勢力發展,因此,此時進京才會為西涼集團爭取到最大的利益,事後證明他判斷正確。
其二、招降呂布
董卓敗於丁原後,李儒認為呂布才是董卓最大的威脅,因此進言招降呂布,事後證明他判斷正確。
其三、廢立之事
董卓進京後,世族們對其持有強烈地牴觸情緒,董卓自稱為董太后一族,但也仍然沒有獲得世族和名士們的認可。當時的陳留王劉協是董太后撫養長大的,如果廢掉弘農王改立陳留王,董卓就可以以董太后家族成員身份獲得漢獻帝的好感,進而獲得朝廷大權。所以,李儒建議董卓行廢立之事,是解決董卓當時困境的高招。事後證明,李儒的判斷是正確的,董卓透過廢立攫取了漢朝的最高權力。
其四、勸說董卓送貂蟬給呂布
王允在董卓和呂布之間行“美人計”,計劃接近成功之時遇到過險情。鳳儀亭事件發生後,一面是倚為軍中長城的呂布,一面是嬌滴滴的貂蟬,究竟應該如何妥善處理,董卓也陷入到矛盾之中。李儒進言要董卓把貂蟬送給呂布是當時最為明智之舉,如果董卓聽了李儒的建議,不僅可以化解危機,獲得呂布更加衷心的擁戴,以呂布的為人,他很有可能將事情的原委向董卓和盤端出,王允等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其五、遷都長安
董卓行廢立之事後,關東聯軍討董卓,聲勢浩大。李儒建議董卓遷都長安,以避聯軍鋒芒。以李儒對漢末袁紹之流的瞭解,他很清楚,如果董卓在洛陽,關東聯軍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會同仇敵愾。可是,如果遷都長安,以避其鋒芒,聯軍失去了討伐的物件,時間一長,就會自相殘殺。從事後聯軍的解散、分裂、自相殘殺的結果來看,李儒判斷的非常正確。
其六、預見呂布反噬
關東聯軍解體後,董卓聲勢日盛,加上王允等別有用心的大臣的捧殺,使得董卓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野心極度膨脹。呂布沒有得到貂蟬,也對董卓心還不滿,此時的董卓身邊危機四伏,可董卓卻不自知。因此,在王允以漢獻帝要禪位給董卓的誘餌引誘董卓離開郿塢到長安時,李儒就預見到了董卓必敗,下手殺董卓的人必是王允和呂布。可是,此時的董卓已經聽不進李儒的進言了,於是,李儒稱病不出。果然,呂布殺死了董卓,應驗了李儒的判斷。
結論由此可以看出,李儒是後漢三國前期,絕對不能被忽視的謀士,只是董卓沒有聽取他的建議,最終敗亡。李儒作為董卓的心腹,自然就沒有什麼好下場。
-
16 # 文字拾荒人
李儒是《三國演義》中第一位出場名以“謀士"的人,其在董卓帳下盡力輔佐,立有大功。李儒聰明絕頂,處事果斷,頗有計謀,但卻助紂為虐,心狠手辣,是位有才無德的人物。
李儒的人生軌跡正史史料中關於李儒的描述極少,且極為零散,僅在《後漢書》、《後漢紀》以及《曹全碑》等中有零星記載,陳壽《三國志》中甚至沒有提及。
李儒字文優,又名李孝儒,生卒年不詳,東漢末年博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李儒為漢少帝時王國郎中令。董卓立靈帝次子協為帝后,命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劉辯)等人。《後漢紀》有記:卓使郎中令儒進醯於王。
王允、孫瑞、呂布等人誅董卓後不久,李催、郭汜等人把持朝政,欲舉儒為侍中,反被獻帝欲以鴆死少帝之名加罪,幸而得儺保護免遭禍患。《後漢紀·後漢孝獻皇帝紀》中書:初平三年,冬十月,李催舉博士李儒為侍中,獻帝詔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誠宜加罪。”辭曰:“董卓所為,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也。”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李催為曹操所敗,後李儒之事無有記錄。
而在《三國演義》中,李儒的“戲份”增加了不少,不僅身份變成了董卓之婿兼首席謀士,而且政治天賦較高,董卓每每做出重要決策之時必然少不了李儒,成為影響東漢政局的關鍵性人物。李儒在演義小說中出場十餘次,先後參與策劃了幾件大事,見證了整個董卓集團的興滅過程。與史料中記載不同的是,李儒並沒有歸順李催,而是在董卓被殺之後被家奴綁縛來獻,王允斬之於市曹。
《三國演義》中的李儒形象分析李儒自第三回中首次亮相,到第九回中被斬。《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李儒在其中只有七回出現,並非全書的主要角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次亮相,但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頗有計謀,擅長輿論
董卓既得詔令,迅速點兵東進入京平亂。《三國演義》中,凡主要人物出場大多有細節描述,而李儒作為董賊親信,出場則十分地簡單和直接,僅用“卓婿謀士“”四字說明李儒的身份而已。出場雖簡,但畢竟不能掩蓋李儒的卓越才能。他深知“名不正則言不順”的道理,於是曰:
“今雖奉召,中間多有闇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
何為大事?無疑是奪取天下於董氏,簡短的幾個字顯示出李儒之志不在小也。果然,何進得表後允許董卓人京,為以後的奪權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條件。
李儒不僅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也具有了一定的軍事素養。當孫堅進攻洛陽時,李儒獻計遷都長安。而離開洛陽後,他料到諸侯會趁勢追擊,便提議使用誘敵之計掩殺對方,保證西進順利:丞相新棄洛陽,防有追兵一一若有兵追來,可竟放過;待我這裡殺敗,然後截住掩殺。令後來者不敢復追。”
結果如李儒所料,曹操部隊急忙追到,呂布、徐榮軍大敗對方,曹操死裡逃生,董卓等順利遷都長安,保留了較為完整的軍事力量 。
(二)處事果斷,隨機應變
李儒遇事冷靜,能夠做到審時度勢。董卓廢除閹黨勢力,奪取何進兵權之後,皇帝年少,各路諸侯羽翼也尚不豐滿,正是穩定大局、一錘定音之時。由於陳留王在北邙山還都之時給董卓留下的良好印象,董卓欲廢帝立陳留王。李儒果斷配合響應:
“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於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
時宦官方除,政局不穩,各路諸侯皆有可能取而代之,把持朝政,如猶豫不決,則容易生變,剛性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比較有效的做法。“遲則有變”、“有不從者斬之”表明李儒當機立斷,做事幹脆利落的性格。
(三)捨得之間,運籌帷幄
政治鬥爭中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李儒頗懂捨得之道,王允使連環計間隙董卓父子,可以說董卓死於呂布之手,直接原因就在於兩人因貂蟬生隙。李儒早先言貂蟬不過一女子,舍之可以換取呂布的忠心,勸董卓:“以蟬賜布,布感大恩,必以死報太師”此乃舍美色而換忠心。
李儒屢獻良策於董卓,卓對李儒也是言聽計從,無有相悖。董卓聽取了李儒建議,得到呂布,從此眾諸侯不敢再輕舉妄動;保有三軍,使得董卓能夠繼續秉政。但董卓因為貪圖美色,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拒絕了李儒賜送貂蟬的建議,並因此而導致殺身之禍。
(四)心狠手辣,強取豪奪
李儒雖名“儒”,但在《三國演義》中卻有“毒士”之作風。很多重大的成功都是以濫殺無辜,犧牲百姓為代價。李儒之毒,體現在幾件事情上:先是議論廢帝時,建議董卓“有不從者斬之”;後鴆殺少帝時兇惡異常,“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再後來遷都長安時無有財貲,建議洛陽富戶極多,可籍沒人官。但袁紹等門下,殺其宗黨而抄其家貲,但在搶奪過程中又謬殺無辜,使得洛陽富戶“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貲”;關公溫酒斬華雄後,李儒為防袁氏內外接應,故而攛掇董卓誅殺袁紹之叔袁隗,結果袁隗家“不分老幼,盡皆誅絕”……
小說中刻畫了一個殘暴、冷血的反臣形象,怒責太后,呵斥帝妃,催逼少帝,極其無禮;而在其他的事件中,李儒的鐵血建議,均被董卓採納,以至於朝中大臣噤若寒蟬,反者必遭誅;城中百姓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李儒的心狠手辣,巧取豪奪形象可見一斑。
總結
李儒是董卓亂政時期至關重要的人物,董卓能成事,武有呂布,文有李儒,兩人即為董卓左右臂膀,缺一不可。李儒聰明絕頂,處事果斷,每次出場都影響著董卓勢力的發展走向,是董卓亂政時期一流的政治人才。
他有宏志,不拘泥於小節,能做到審時度勢,伸縮自如,奠定了他在東漢末年的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忠心耿耿,對萬人唾棄的董卓不離不棄,處處為主人考慮,為謀取天下而奉獻智慧;他遇事沉著,做事周全,善於調和各方關係,使董卓能夠順利奪權併成功退守長安;他心狠手辣,濫殺豪奪,在董卓取得權力的同時,早已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
17 # BM大嘴
三國“毒士”李儒的生死沉浮!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李儒是何許人也?以及李儒究竟做了什麼事情,讓後世稱其為“毒士”?李儒這個人主要出現在《曹全碑》和《後漢紀》等歷史典籍的記載中,是東漢末年的政治人物。
在東漢末年時,李儒最初為劉辯的郎中令,在董卓專政時期,李儒投靠了董卓成為了董卓身邊的第一謀士,之後李儒奉董卓之命,入宮毒死了劉辯。李儒為董卓的親信,董卓的大小所有事宜都有李儒的參與,堪稱董卓的首席智囊。根據《魏書》的記載,在後來呂布刺殺董卓時,董卓派李儒等人帶兵阻隔。然而李儒並沒有在董卓敗亡時被殺,董卓死後幾個月,西涼軍首領李傕殺死了王允,控制了朝政。之後李傕推舉博士李儒為侍中,但被漢獻帝拒絕。
透過以上關於李儒的分析和講述,我們知道了李儒是一個心思縝密,有謀略的一個謀士,也可以用“毒士”二字來形容。
-
18 # 古今注
對於李儒我的評價是,足智多謀,聰明絕頂,處事果斷,但為人沒有立場,有才無德,心狠手辣,殘忍弒君,是一位被歷史遺棄的頂級謀士。
根據歷史記載,李儒在當時是一位非常有才氣的讀書人,他當時在京城的名聲極大,被人稱作為博士。漢少帝劉辯即位,他被任命為郎中令,郎中令九卿之一,掌宮廷侍衛,負責皇帝的保衛工作,可以說是與皇帝比較親近的高階官員,而當時漢少帝劉辯也喜歡向李儒請教學問,李儒也悉心解答,所以他們兩人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
這種關係一直延續到董卓進京,宦官之亂,董卓奉命進京勤王救駕,乘機霸佔京師洛陽,從而一舉獨霸朝政。這時的李儒看到了機會,董卓這麼一個實權靠山可比天子要強太多啦,李儒立刻做出選擇,率先投靠董卓,董卓為其才能所折服,就將李儒奉為上賓,正是由於李儒的投靠,導致董卓快速掌控朝廷,穩坐相位。《三國演義》中甚至將李儒刻畫成了董卓的女婿,當然這也和李儒多次獻計於董卓有關。李儒被董卓奉為首席謀士以後,立刻就向董卓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針,共議廢黜少帝,改立陳留王為帝,袁紹等人反對,董卓欲殺之。也是李儒勸住董卓,對其言明利害,曹操想要刺殺董卓也是李儒將其識破;同樣的在董卓兵敗以後,也是李儒提出遷都長安,遠離中原以避其鋒芒。
以上這些都可以表明李儒的智謀絕不是浪得虛名,他的計謀一次次奏效,多次為董卓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可惜李儒太過奸滑,他將政治投機作為自己升官發財的手段,這並不可恥,可是他身為漢臣,不知道報恩,反而投誠,更甚的是李儒竟然親手結束漢少帝劉辯的生命。
《後漢書》記載,關東兵起,十八路諸侯共同伐董,董卓大怒,將劉辯置與閣上,讓李儒獻上毒藥,劉辯不肯飲,李儒就和董卓一起強行逼迫少帝喝下。不說李儒本就侍奉少帝兩人私交不錯,就衝著他能狠心毒死自己的曾經的主人,這樣的人人品實在有些底下。讀史到此,又怒又憤,追求榮華富貴這並不可恥,可是做人一旦沒有了底線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董卓之死後,李儒又幫助李傕打敗呂布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李傕想要拉攏李儒,就向漢獻帝請旨封李儒為侍中,李儒很是得意,但是漢獻帝不同意,用漢獻帝的話來說就是“李儒侍奉我哥哥時做了郎中令,可是他沒有報恩,反而恩將仇報殺了我的哥哥,現在你竟然還想讓我給他官中,我會記恨他一輩子的。”李傕只能尷尬的上表推辭說“董卓所為,非儒本意”可惜錯了就是錯啦,這不是可以靠才華可以挽回的,汙點就是汙點,他也不會因為才華而消失。
從此之後歷史的舞臺失去了李儒的身影,《三國演義》中說他被呂布所殺並非事實,而是李儒就此失蹤,再無音訊。或許他是覺得自己再無出頭之日,或許他是良心突然發現,再或許他已經厭倦了這種勾心鬥角,誰知道呢!但不會改變的是李儒曾經的所作所為,儘管知識淵博,但做人做事沒有底線。這樣的人我不會喜歡,他註定要被歷史選擇遺棄。
-
19 # 灰色手術刀
李儒的形象分為兩種,一種是史書上的,一種是三國演義的藝術形象。
據《後漢書》記載,李儒最開始不是董卓的手下。本身就在朝中為官,漢少帝(弘農王)劉辯時任郎中令。等到董卓從西涼蓆卷而來,控制政權,李儒這才加入董卓。郎中令這個官作為九卿之一,基本負責了宮衛,宮禮啥的。所以很榮幸的被董卓派去進毒藥給少帝,當然作為入夥證明,李儒有點強迫少帝喝藥。等到董卓不行了,李儒還派人阻止過呂布殺董卓,可惜沒成功。等到李傕佔領長安,推薦李儒當郎中,漢獻帝因為李儒殺了少帝而不同意。等到李傕被曹操打敗,李儒也就沒了下文,估計也被曹操收拾了,畢竟曹操還要考慮一下漢獻帝的感受。可以說李儒最輝煌的就是給一位皇帝下了藥,逼迫他自殺。
三國演義中的李儒就厲害多了,就算整本書來說李儒也是前十五的謀士。他本身就是董卓的女婿,自家人加上才智過人,是當仁不讓的董卓手下第一謀士。董卓的決策和所有活動,幾乎都有李儒的痕跡。
一,獻計董卓趁亂揮師關中,以勤王之命,迅速剷除閹黨和何進勢力,牢牢把握關中。二,集合百官,殺伐果斷,對董卓不滿的直接殺掉,不留一點兒隱患。三,立威過後就是施恩,勸董卓放過袁紹,招納蔡邕等名流堵天下之口。四,曹操獻刀,李儒一眼識破,嚇的曹操連夜逃跑。五,劉辯對董卓不滿,李儒當機立斷獻計毒死少帝,立更小根基更薄弱的劉協,進一步加強董卓對中央朝廷的控制。六,敏銳意識到洛陽在亂世中的地利缺陷,勸董卓退居關中,取得地利優勢。七,退兵過程中,留計徐榮大敗追擊而來的曹操。
八,識別王允的連環美人計。但是這一次,董卓第一次對自己的女婿的建議給予了否認。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何況是貂蟬這個上下五千年都能排上號的美人。董卓不聽,李儒去勸呂布,更加英雄的呂布就更加不會聽了。看破前路的李儒從銳意進取的謀士一下變成了意境闌珊的文人,就一次,董卓就這一次沒聽李儒的,整個垮掉。呂布和董卓火併,董卓死後呂布以所有計策都出自李儒為由,斬了李儒。
史書上的李儒因為弒帝而留名,演義中的李儒因才智做出了比弒帝更留惡名的留名!
-
20 # 秉筆春秋呂書生
李儒只是個小人物,最大的事蹟是鴆殺了劉辯。
李儒最開始只是個博士
《郃陽令曹全碑·碑陰》“徵博士李儒文優五百”董卓入京,李儒奉命幹了件大事,他奉命鴆殺了劉辯,還是強迫的。
《後漢書·皇后紀》:卓乃置弘農王於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鴆,曰:"服此藥,可以辟惡。"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耳!?不肯飲。強飲之,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宴別。再往後,董卓死,李傕、郭汜挾持漢獻帝,要封李儒為侍中,畢竟李儒交過“投名狀”,勉強算是個老鐵吧。侍中這個官職很重要,負責聯絡皇帝內宮與朝臣,後來荀彧就長期擔任這個官職,但是劉協還記著李儒乾的破事,還要追究李儒的責任,但是李儒顯然不認罪。
《漢孝獻皇帝紀》:初平三年,冬十月,李傕舉博士李儒為侍中,獻帝詔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迫殺我兄,誠宜加罪。”辭曰:“董卓所為,非儒本意,不可罰無辜也。”。再往後,就沒李儒的事了,淹沒在塵埃裡的小人物罷了。
回覆列表
三國謀士如雲,你怎麼看待李儒這個人?
三國謀士如雲,你怎麼看待李儒這個人?
可以說李儒是三國頂尖的那一批謀士也不為過,但是唯一可惜的就是跟了董卓。
早期李儒本是漢朝大臣,作為僅次於三公的郎中令,李儒顯然並不滿足,一直在尋找機會證明自己,於是在董卓進京後李儒看到了機會,選擇不顧一切的去幫助董卓,很快李儒就成為了董卓的頭號謀士,董卓對於李儒的話更是言聽計從。
董卓我們都知道,一個實打實的暴君,但是李儒卻可以讓此人對自己言聽計從可見其本事非凡,李儒也確實沒有辜負董卓對自己的信任,共為董卓獻出四計,計計狠辣,計計藥到病除:
第一計:合法進京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再加上皇宮內部出現十常侍之亂更是雪上加霜,大將軍何進只好向各路諸侯求救,董卓作為西涼霸主,早就有了不臣之心,但是一直苦於不能名正言順的出兵,如今時機來了卻思考要出多少兵馬合適,因為太多容易引起懷疑,太少沒有太大作用。
這個時候就體現出李儒的不一般了,當知道董卓苦惱的事情後李儒就直接告訴董卓帶多少兵馬都會引起懷疑,但是在出兵之前先行上書表明自己的來意,這樣名正言順誰也不會阻攔且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於是董卓按照李儒說的就大搖大擺的進京了,確實沒有人阻攔這個打著勤王名號進京的董卓。
第二計:殺雞儆猴董卓進京後很快就掌握了大權,畢竟入京勤王的只有他董卓兵馬最多,在掌握大權後董卓看當時的漢少帝不順眼想立劉協為皇帝,但是害怕出現問題就找來了李儒,李儒就又獻出一計,現在朝廷並沒有強大的實力,所以廢帝另立新帝很容易,但是在另立新帝的時候叫上百官,這樣還可以樹立威信。
果然當然百官雖然生氣但是敢怒不敢言,對於董卓只有更加的畏懼,看達到目的的董卓就又想到,只把漢少帝廢了是不是太簡單了,萬一東山再起怎麼辦?李儒自然明白董卓的意思,最後親手解決了漢少帝。
第三計:智降呂布呂布最早是丁原的部下,並且尊丁原為義父,董卓跟丁原是對立的,於是董卓的部下吃了不少呂布的虧,對此董卓是更加喜歡呂布,認為此等英雄不能為自己所用實在遺憾,這時候李儒又出場,並說這算什麼問題。
在觀察了呂布的習性後李儒就從董卓那要來了赤兔馬,再加上無數的金銀財寶,呂布看到這些東西后眼裡哪還有義父丁原,在收了董卓的東西后直接手刃了丁原,並且奉董卓為義父,招降呂布,李儒功不可沒。
第四計:伏擊曹操在十八路諸侯的威脅下董卓不得不放棄洛陽前去長安,但是因為訊息走漏遭到了各路諸侯的追殺,一路上但凡掉隊的都沒有一個好下場,看著越來越少的隊伍讓董卓無計可施,這時候李儒就再次獻出一計,既然逃不掉,為何不伏擊敵人,這讓不僅減少損失還可以震懾各路諸侯。
此時的董卓對於李儒的話是言聽計從,當即下令在滎陽設下伏兵等待追兵前來進行伏擊,最早來到這裡的還是後來最為出名的曹操曹阿瞞,當時的曹操兵不多將不廣,於是一場大敗在所難免,如果不是援軍及時出現,恐怕歷史改寫了,經過此戰後諸侯再也不敢追擊,董卓遷都成功。
結語關於李儒的記載並不多,但是從這四個計策中就可以看出李儒非庸俗之輩,有相當高的才華,每次都可以讓董卓化險為夷,從被動變為主動,只可惜跟錯了人,如若李儒跟隨的主公是其他人,我想恐怕此人會有更加精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