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黑雜談
-
2 # 樗寮
且不說大眾對元朝的陌生,就歷代文學高成就有兩漢史記,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我們義務教育時間不長,科目不少,語文方面能涉及到的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高中畢業後我對大眾讀書讀古典文學情況不樂觀。涉及到的這一部分裡唐詩宋詞元曲是相對短小的,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中元曲還是有的,除了一些小曲外其他選段都是有前後情節聯絡著的,不像唐詩宋詞那樣只詞片語可以拿出來賞玩。其實按大家的文學常識元曲四大家之類的常識大多人還是知道的。
-
3 # 新沂之神
無論唐詩宋詞還是元曲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都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愛惜他們決不放棄…唐詩宋詞元曲的特點各不相同,適應能力也不相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古代的文化取捨有輕有重,非常正常。元曲主要是戲劇作品,在生活中的使用沒有唐詩宋詞的隨意,所以導致多數人不能在生活中運用…
-
4 # 午夜櫻花語
元曲,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由於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很多時候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在古代,戲曲最初是僅供貴族娛樂的東西,它的從業者稱為“優伶”,是貴族階層豢養在家族中以供娛樂的工具。後來雖然戲曲表演也走向民間,但藝人所處的社會地位仍然非常低下,甚至不如娼妓。所以戲曲及其從業者,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人看來,是恥於提及的東西,難登大雅之堂。
清代趙翼《陔餘叢考·九儒十丐》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娼)、九儒、十丐。”可見讀書人在元朝地位低下,甚至連娼婦都不如。由於科舉無望仕途無望,不少讀書人只能寄情於戲曲的編寫,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光彩。
個人覺得這就是元曲雖然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位,卻往往比較少被人提及的原因。
-
5 # 識海泛舟
元曲,是起源於宋末元初的一種文學形式,主要包括“雜劇”和“散曲”,其中“雜劇”的影響要更為深遠一些。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曲主要興盛於元代,流行於當時元大都北京一帶。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又一種文學形式,也是中國古代文化歷史上的一塊瑰寶。但是正如題中所問,元曲的知名度相較於唐詩宋詞來說確實低了一些,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這裡我簡單分析一下我的觀點。
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唐詩宋詞的興盛起源於中國古代封建文化最鼎盛的時代,唐朝的文化影響之深遠甚至沿襲至今,宋朝的國力昌盛人民豐衣足食因所以文化生活也是十分繁榮,且唐宋兩朝都是持續時間較長的王朝,因此也給唐詩宋詞的廣為流傳提供了時間條件。
而元曲起源於元滅宋以後,興盛於元朝統治時期,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因此對於中原文化是有一定打壓排擠,所以文人只能改變舊的創作形式因此才有了元曲,但是當時漢人尤其是民間百姓早已習慣了傳統形式的文學,因此元曲的群眾基礎相對於唐詩宋詞來說就稍微差了一點。另外也是由於元朝統治中國只有近百年時間,而且統治時期內戰亂頻仍,沒有充裕的時間給元曲的流傳和創作創造條件。
表現形式的不同唐詩宋詞大家十分熟悉,是中國漢文化中傳統的文學形式,唐詩講究對仗工整,節奏韻律感很強,文字精煉傳情,讀起來朗朗上口;宋詞是唐詩的延續,繼承了唐詩的韻文字的文化又不同於唐詩的創作形式,婉約派詞作讀起來情感深切,豪放派詞作讀起來慷慨激昂;因此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在形式上更加符合漢人文化的喜好。
元曲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很多時候散曲需要配合一定的音律來朗誦的,而雜劇更偏向於戲劇形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也會有不同的腔調,因此在傳播效率上是不如唐詩宋詞的。
綜上所述,唐詩宋詞固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巔峰,元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力確實不如唐詩宋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元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元曲的興起對於中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因此我們也應該懷有同樣的欣賞眼光去對待每一種文化形式。
-
6 # 翰墨中原
其實並不是很少提及元曲,而是與唐詩宋詞相比較,唐詩宋詞由於絕大多數句子整齊、短小韻味十足,非常容易記憶。
俗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就體現了自古至今唐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和優勢,就連宋詞也難以和唐詩媲美。
元曲主要流行於元代,由於朝代太過短暫,所以可能影響度真沒有唐詩宋詞那麼深遠,所以造成了人們的一種假象。
實際上元曲由於時代的因素,也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曲目,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關漢卿的《四塊玉·別情》,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還有關漢卿的代表作《竇娥冤》,可謂雜劇代表作,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
我們再來體會下元曲的魅力所在。
《天淨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
7 # 山中論道
本人認為主要是下列因素所致:
1.總體藝術水平。文學角度來看,唐詩宋詞元曲,確實是一代不如一代。因為唐詩是文字最精簡的文學體裁,卻蘊含了博大精深的畫面意境和內容解說。而從宋詞到元曲,格律是越來越松、文字是越來越多,所要表達的思想生活內容卻沒有什麼增加。
2.年代背景影響。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綜合國力最強的朝代,宋朝則是封建文化最鼎盛的時期,這兩個朝代產生的文學作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上乘的。而且兩個王朝的歷史都比較長,本朝的文人有時間和財力對這些文化進行整理和流傳。元代則不一樣,元代歷史較短,連本朝的歷史記載都不夠全面,文化上更談不上了。
3.藝術形式所限。漢人對藝術的欣賞習慣與喜好,在唐詩宋詞中表露無遺。元代藝術形式主要是戲曲劇本,現在流傳下來的是劇本的詞的部分,這些詞是配合著相應的音樂來演繹的,有特定的唱腔和曲目。而且元曲多是語言晦澀難懂,篇幅太長,不易傳播。
-
8 # 熙地港灣
再以漢文化為基礎的封建王朝,原本是異族入侵,從現代人的觀點壓抑了元代的文藝,元代的戲曲,等文藝作品,也是結合唐宋的文化積累,古代的民族融合,而形成有自己體系的藝術形態,所以說以現代漢族文化觀點,也是必然的。
-
9 # 驛外梅花雪
唐詩宋詞元曲雖並列而稱,但不可否認,日常中,比較而言,我們接觸唐詩宋詞比較多,也更為各個階層所接受,無論老幼婦孺,誰都能隨口說出幾個諸如李白、杜甫、李賀、白居易、劉禹錫等唐詩大家的名字,即便是學齡前兒童也隨口就能背誦幾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晴天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等口齒留香的唐詩;宋詞亦是如此,蘇東坡、辛棄疾、陸游等宋詞名家為百姓所熟知,那些蝶戀花、清平樂、沁園春等風花雪月般的詞牌名字更是脫口而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楊柳岸,曉風殘月”“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等名詞佳句,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名聞世界。說到元曲,似乎除一首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外,就沒有太出名的了。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個人認為:
其一,中國五千年文明,其中有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歷史,這是一部漢族為主導的歷史悠久的高度集權封建王朝史。發展到唐宋時期,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高,經濟得到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倉廩實而知禮節”,從統治者至廣大勞動群眾,自上而下,在基本吃飽穿暖之餘,開始追求精神上的豐富和滿足,唐詩宋詞應運而生,也應運而發揚光大。厚積薄發的詩詞作品,隨時光的流轉而大浪淘沙,為後世,為今天留下了璀璨奪目的詩詞文化。元曲,顧名思義,是盛行於元朝的散曲,儘管元散曲也因其與唐詩宋詞一脈相承,取得了與唐詩宋詞並列而提的地位,但由於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族,對漢文化採取了排斥和壓制的態度,而且蒙古族是個馬上民族,常年四處征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統治者對文化教育採取放任甚至限制的做法,文化衰退是其必然結果。這些因素同時發生作用,對文化發展進步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沒有唐詩宋詞那樣肥沃的土壤,是元曲沒有像唐詩宋詞那樣發揚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元曲,規範稱謂為元散曲,脫胎於元戲曲,較比唐詩宋詞更加深入底層社會,多了些民俗化、口語化,沒有了唐詩宋詞的凝練精緻、優雅大氣和華麗高貴。也是元曲不如唐詩宋詞生命力強、廣受上層社會和讀書人喜愛,得以大量流傳的原因之一。
其三,元明時期,隨著白話文的普及,文學逐步走下了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神壇,話本、戲曲、雜劇、小說等文化形式贏得了以底層勞動者為主體的廣大民眾的欣賞和歡迎。元曲,在歷史車輪的快速前進和文明文化文學的快速發展中,被更加迎合人民群眾需要的淺顯易懂、簡單易學的話本、戲曲、雜劇、小說而取代。名動古今的戲曲大家如湯顯祖、關漢卿、王實甫的戲曲成就不是唐詩宋詞代表人物所能代替的;流傳至今的如《桃花扇》《竇娥冤》《長生殿》等戲曲名著亦非唐詩宋詞名篇可以比肩。
總之,社會在進步,文化在發展,文學形式從貴族範兒、格律嚴謹的唐詩發展到靈動精緻、走向街頭巷尾的宋詞,再從宋詞發展到廣受大眾喜愛的元曲、雜劇,是歷史的必然。
-
10 # 五十子
觀點:多種因素造成的。
1.藝術因素
元曲這種文學形式,較之於唐詩,宋詞的小巧而言篇幅較長,字數較多,記憶難度大。特別是散曲和雜劇,相當於戲劇大劇本。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元曲的流傳。
2.歷史因素
唐朝300年,兩宋加起來400-500年,客觀上為詩詞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元只有幾十年,時間本身限制了元曲創作傳播。
3.民族因素
元后的明,對蒙古民族入住中原建立的元朝有排斥情感。自然對其文化藝朮有天然的排斥。阻礙其發展傳播在所難免。
-
11 # Mr劉仙聲
因為 元曲是和唐詩宋詞並列的中國文化瑰寶,但華人對詩詞更為熟悉和重視,對元曲沒有那麼上心,也更不為人所知。
-
12 # 使用者波多
唐詩宋詞元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作為可讀性和易傳播性來看,作為一種戲曲,需要唱打作的表演形勢,是戲曲藝術,所以,在廣泛傳播方面,自然無法同眾人喜愛的唐詩宋詞相比。在教育方面,先生只會教授詩詞賦,不可能教授戲曲,這也是根本原因!
-
13 # 我家有兩個小仙女
首先,相信元曲流傳下來的應該不少。而元曲提及很少的原因,我以為有以下幾種:
1.蒙元是馬背上的民族,在成功入主中原後,對漢文化肯定是持打壓的態度。這便導致能夠廣泛傳唱的經典肯定很少,而能流傳至今的,能放到教科書裡給孩子們學的肯定更少。
2唐詩宋詞,在當時的朝代,那叫賦詩、填詞。是文人才能玩的高階遊戲。而元代,且不說文人本來就少,質量還不高。寫不了多少能傳唱千年的經典。就只說,元曲,一聽就是藝伎們的謀生技能。而元代,相信藝伎們不會有唐宋時期的地位,也就不會有多少文人大家專門給她們寫曲填詞了。
3.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曲,是要用唱的。但是唱法,包括字的發音,全都失傳了。現代人能學的也只有詞了,曲根本就不會。就像一首歌,你有歌詞,但沒有曲,你根本就不會唱。沒有曲的詞,有的可能根本就不押韻,有的可能描寫無物,有的可能就是大白話,所以除了極少的精品詩詞外,就沒有教學的必要。也就是導致人們感覺元曲很少提及的原因。
-
14 # 獨吟黃昏
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
元曲是中華民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在民間廣為流傳,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元曲以北京和杭州為中心在南北地區開始流行。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又有較大的靈活性。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學形式,它既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又直指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元曲描寫愛情也比詩詞潑辣,大膽。
元曲對於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元曲有四大家,分別是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但也有人把王實甫替換了鄭光祖。
元曲的代表作有《竇娥冤》,《牆頭馬上》,《漢宮秋》,《倩女離魂》等等。元曲有許多非常好的作品,讀元曲不同於讀唐宋詩詞,要有耐心,因為元曲篇幅較長,且不易記,但一旦深入其中,便難以自拔。
-
15 # 半葦渡江
元曲欣賞難度更高,而且高了很多,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藝術細胞。元曲相當於藝術和文學作品的合集。絕大部分人沒有這個欣賞前提。還有一個很主要的是元朝所代表的,不是純正的漢文化。
-
16 # 白溪釣客
採擷十首元曲,請君欣賞:
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〇 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一一【元】倪瓚《人月圓》
鸞輿三顧茅盧。漢祚難扶,日暮桑榆。深渡南瀘,長驅西蜀,力拒東吳。美乎周瑜妙術,悲乎關羽雲殂。天數盈虛,造物乘除。問汝何如?早賦歸歟!
一一【元】虞集《折桂令•席上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
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迢,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
一一【元】陳草菴《山坡羊》
題紅葉淸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淸淸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一一【元】盧摯《沉醉東風•重九》
新秋至,人乍別。順長江水流殘月。悠悠畫船東去也!這思量起頭兒一夜。
一一【元】貫雲石《落梅風》
雲山有意,軒裳無計,被西風吹斷功名淚。去來兮,再休提!靑山盡解招人醉,得失到頭皆物理。得,他命裡;失,咱命裡。
一一【元】劉致《山坡羊•燕城述懷》
倚欄杆不盡興亡,數九點齊州,八景湘江。弔古詞香,招仙笛響,引興杯長。遠樹雲煙渺茫,空山雪月蒼涼。白鶴雙雙,劍客昂昂,錦語琅琅。
一一【元】張可久《折桂令•和酸齋韻》
靑薹古木蕭蕭,蒼雲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
一一【元】張可久《天淨沙•魯卿齋中》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掐玉箏?隔江和淚聽,滿江長嘆聲。
一一【元】張可久《憑欄人•江夜》
山色投西去,羈情望北遊,湍水向東流。雞犬三家店,陂塘五月秋,風雨一帆舟。聚車馬關津渡口。
一一徐再思《梧葉兒•革步》
-
17 # 雁長
元曲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又獨具時代特點的文學形式,其與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並舉,共同成就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學巔峰。
元曲之所以少被各類書籍、教材、大眾等提及,多是因為其表現形式的特殊性。
元曲,分為雜居和散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失其一而獨立存在,則失去元曲街巷言子的藝術魅力。
單論散曲,其更接近宋詞長短句的音韻和意境,但元散曲更多的是在元雜居中作為:串詞、對話、詠歎、議論、劇情轉折楔子等形式存在。其往往有承接上下文,前後對話呼應,俚語村言穿插的特點。
故而元曲既不同於唐詩宋詞幾成當世顯學,為一代文學主流;又不同於明清小說,以描寫人物個性與經歷,劇情特色鮮明。雖元曲也多有反應社會現實之作,如《竇娥冤》,反應男女愛情之《倩女離魂》等,但其文學表達形式,多以戲劇言詞與通俗對話為主,其中散曲作為對話、議論出現,以前後劇情彰顯其藝術魅力。
而雜劇,普遍是劇情短促、故事單一成文,且題材有限。雖然其反應一代社會之現實,彰顯一代文學之特色,但因其形式上不易教授、難以普及到啟蒙教育或青少年教育中,這自然造成了其在當今文化體系中的一種缺失感。
雖現今大眾文化中少有元曲的地位,也很難再次形成傳唱,但元曲早已深入中華文化,形成了華人骨子裡的文化習俗,如:“梅花三弄”、“鳳求凰”、“平沙落雁”等耳熟能詳的詞語,皆來自元曲。
讀元曲,只讀散曲宮調是很難完整的掌握其意境,也難以體味元曲之獨有魅力的。當以雜劇研讀、或雜劇演繹為主,散曲為輔,身臨其境,自得元曲三味。
明人朱權纂《太和正音譜》,詳述元曲戲曲理論、史料、及雜劇的曲譜,且對散曲各調皆有品評,實為元曲詮釋第一書,欲解元曲、當讀此書。
-
18 # 秋軒夜話
元代不足百年 作品存世數量少,俚俗不入碩儒名流之眼
附一首 自度曲
山野方是風月主,市井中有甚閒趣味兒?向日間,身困牢籠。今日裡,似生了雙翅兒!且任我捉清風,且看我弄孤月。莫道我、老大不更事,誰不寒窗讀兩字兒?為著個苦生計,消磨了幾陣陣兒!也該當我尋個消遣、做些快意事兒!
回覆列表
你好我是老黑的胸肌,我來解答你的疑問。
首先您陷入了一個誤區。從您提這個問題看,您是不是隻把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當做元曲了呢?
其實元曲包含很多,包含了雜劇和散曲。《天淨沙.秋思》是散曲。散曲始於宋盛於元。王世貞曾說“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湊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生以媚之。”也就是說,宋詞不適合新的市場了,所以元曲開始興盛。
主要的還是,蒙古入主中原後,文風不盛,大家都喜歡更通俗易懂的東西了。
而元曲並不少被提及,前面說了元曲包含了雜劇和散曲。比如《竇娥冤》。
只是不可能像唐詩宋詞那麼普及,畢竟一般人是背不下全本竇娥冤的。而散曲也就幾十年光景,精品自然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