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華有意
-
2 # 小楊品史
大爭之世,能人出人頭地的機會多,但相應的,出錯的地方也就會多,一旦君王覺得沒有了應用價值或有了新人替代,就會毫不猶豫地拋棄。
孫臏與龐涓孫臏、龐涓這對師兄弟,前半生相愛相殺,後來的結局都不太妙。
龐涓是師兄,率先出山,在魏國當上了大將軍,站穩了腳後跟,孫臏出山後,就打算在師兄手底下混口飯吃,無奈龐涓心胸狹隘,惡意陷害,孫臏被砍了雙膝蓋,終身殘廢。
逃出生天的孫臏決意報仇,在田忌手底下,一心一意的輔佐齊國。桂陵之戰中,孫臏設計抓住了龐涓,當時齊國國力不夠,只好把他放了;馬陵之戰中,孫臏再次設下妙計,一箭解決了他的姓名。
馬陵之戰後,齊國的生存環境大大改善,隨即開啟了內鬥模式,孫臏的東家田忌被相國鄒忌陷害,被迫出逃到楚國,至於孫臏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有的說被殺了,有的說到大山裡隱居了……
張儀與蘇秦張儀、蘇秦這對師兄弟,倒是挺和睦(張儀入秦,蘇秦提供了很多幫助),只是最終兩人命運都不大好。
先說蘇秦。蘇秦和燕王母親有一腿後,害怕燕王砍他,找了個藉口跑到了齊國,到齊國後,陷入了齊國的內鬥中,結果被齊國大臣暗殺了(電視劇《大秦帝國》中,說他是間諜,被齊湣王車裂了,極慘)。
再說張儀。張儀在秦惠文王時代,混的是風生水起,先後在秦國、魏國、楚國當上了相國。秦惠文王去世後,秦武王上位(也就是舉鼎被砸死的那位),秦國改變了策略,崇尚刀劍,嘴皮子功夫不吃香了,張儀被冷落,只好回到了魏國,一年後就鬱鬱寡歡的掛了。
魏冉與范雎魏冉是宣太后的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大半輩子為大秦帝國當牛做馬,晚年想撈點好處,結果被范雎死死咬住,被迫下野,回到了封地。沒有了昔日的風光,就像失去了精氣神,不久就病死了。秦昭襄王之所以對他舅舅動手,主要還是他們姐弟太過於戀權,秦昭襄王當了40多年君王,還要被處處牽制,太憋屈了。
范雎趕走了魏冉,著實風光了一把,甚至把秦國的超級名將白起都幹趴下了,可他沒想到,一個人最風光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白起走了,秦國能打的人沒了,他舉薦的王稽、鄭安平,一個通敵,一個投敵,范雎被牽連了,之後的結局歷史記載的不太清楚,有的說在封地苟延殘喘,有的說被秦昭襄王殺了……
回覆列表
感謝提問,我個人認為為什麼能人不能善終,這個問題涉及很多方面,不光戰國,封建王朝幾乎都是這樣。
第一點他們過於出類拔萃,影響啦當時各國的實力的平衡,甚至威脅到王權因此會遭到來自國內外的反對勢力的打壓,甚至遭到國王的猜疑和不滿。結果可想而知。
從你選取的代表人物,全都是當時想噹噹的人物。蘇秦張儀合縱連橫的代表人物,都是,出自鬼谷門下,蘇秦憑藉出眾的遊說能力聯合戰國七雄對抗秦國,而張儀卻剛好相反,作為秦國的相國力破七國連橫局面。范蠡則是越國大夫,才華出眾,出謀劃策,扶持勾踐完成霸業。都是國內的可以說頂樑柱。
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他們屬於金子塔尖的人物。名噪一時,左右一國甚至多國的命運,在敵國眼裡是眼中釘,肉中刺;在本國高層眼裡,是個危險品,能力出眾,功高蓋主,容易遭人誣陷和上級的猜疑。因此他們的命運不會很好,容易遭到對手的暗害和國內的人迫害。有兩句金典名言適合這/類的生活,一句: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另外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歷史上諸如此類的案例數不勝數,肱骨功臣荀彧反對曹操稱帝,曹操賜死荀彧;趙構杯酒釋兵權,朱元璋建國後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劉伯溫,藍玉等等
蘇秦遊說六國放棄紛爭聯合抗秦,結果因為燕齊之間的矛盾,被齊國大夫暗中安排刺客暗殺身亡,死於政治漩渦;張儀大破六國合縱局面,惠王死後失去信任,叛逃魏國,相比范蠡功名身退躲避一劫,就幸運很多。
另外一點,他們智力超群,情商和眼界狹隘。因為有才能,位居高位,舉足輕重,容易威脅王權和同僚的利益。如果不及時放手,便會早來的殺生之禍。所謂共患難易,同甘苦難。張儀和范蠡的結局證明這一點。
最後一點,古代的帝王術都是,抓住雙方的把柄,謀求國內局勢的平衡。一方的力量的崛起,意味著平衡被打破。帝王的眼裡意味著威脅產生啦,結果只能是處置而後快。康熙廢除明珠和索額圖的例子是最好解釋,唐朝後期著名李黨和牛黨之,牽連大批官員,影響朝政的穩定。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今天,正真的能人不光要有出眾的能力,還得有過人的人際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