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嘻嘻哈哈小董
-
2 # 我可以啊
經典電影可以和看經典書籍相提並論嗎?
經典電影是由經典書籍拍攝出來的,兩者能相提並論嗎?因為每個人的體會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個人的感覺是,電影比較有感官,聲容並茂!感覺很熱鬧,看出的境界是不一樣的,安安靜靜的細細品味著書中的每段話,琢磨著每個人物形象的內心境界,這些東西有時候是沒有辦法在熒屏上體現出來的!
-
3 # 普卡修
語文學習的範圍非常廣,除了日常在課堂上跟著老師學習之外,我們應重視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常見的兩個延伸,一是看書,二是看電影。這兩者如果運用得當,都能很好地培養語文素養,但兩者的差異也很大,需要我們恰當的把握。
1.一部電影的時間很有限,規格有限,承載內容受限
看電影時,經常看到這樣的字樣:根據某同名小說改編。這是電影藝術得以實踐的一種常見方式。所以,和原著相比,電影常常攫取原著中最精彩、高光的部分,進行再加工、再潤色,以符合電影自制作的原則。
比如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就是根據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改編而成的。但因為電影藝術的時間限制(一般在90-120分鐘之間),導致只能從中選擇精華部分,而對原著中更為遼闊的背景、複雜的情節等做一定的刪節,這就導致電影內容只能承載原著的一部分內涵,難以承載其全部。
電影《歸來》,改編自《陸犯焉識》
如果我們以“系統觀”來比較電影和原著的差異,那麼電影可以稱之為一個“精華系統”,並非原著的“整體系統”,所割捨的內容並不意味著不好,它們是一部作品生命力的有機構成,只是受到時間限制,只能無奈地割捨。
當然,即便電影是直接來自劇本,不是出自對原著的改編,編劇也必須首先考慮電影製作的時間長度和規格,從而使其承載的功能相對有限。所以,90分鐘對電影而言已經結束或接近尾聲,而對看書而言,好戲才剛剛開始。
就這一點而言,似乎電影的學習指數要遜色看書許多。
2.電影依賴於演員的表演,而書籍依賴於文字的表現,兩者都尋求“精確表達”——這一點上兩者不相上下
電影和書籍,都需要精確的表達
電影是表演的藝術,所有的故事情節都需要演員表演出來;其它的部分則可以透過細膩的景緻和精美的音樂等進入觀眾的心中。但再高超的演員,有時也難以表演出文字特有的張力帶給讀者的印象——總有些資訊的傳遞,只能透過文字來表達,這是文字特有的一種表現力。
有經驗的讀者在讀書過程中,能從文字中提取出大量的資訊、豐富的意蘊,這不是電影畫面可以替代的。在優秀的電影中,優秀的導演可以用富有底蘊的畫面,更好地向觀眾傳遞豐富的資訊和精彩底蘊——許多電影的經典畫面,就是這樣留在觀眾心中的。
就追求表達的精確而言,兩者是不相上下的,只是方式有較大差別。
3. 看書是面向學習,看電影是面向欣賞。不同的面向造成了顯在的差別。
電影面向欣賞和娛樂
雖然書籍和電影都可以作為學習的材料——一個厲害的電影研究者,可以透過電影研究出內在的學問和規律,但對大眾而言,電影首先是用來欣賞、給人愉悅的,所以我們在觀影的時候,是帶著一份輕鬆快樂的享受心情,去欣賞一部好電影的。尤其是想看自己喜歡的演員的表演,這是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
比如電影《黃金時代》,許多觀眾想看的不是“蕭紅”,而是扮演蕭紅的湯唯如何表演;有的觀眾想看的不是魯迅,而是看王志文如何詮釋“魯迅”這個角色。這種強烈的觀看心理,導致了看電影是一種欣賞性前置的行為。
但讀書不同,當讀者開啟一本書,湧起的不是“欣賞”,而是學習。很少人讀《紅樓夢》是想看王熙鳳如何管理榮國府的才能;也不是欣賞林黛玉、薛寶釵等人的才華。這在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尤其體現的清楚:一種整體的、複雜的收穫感會充實讀者的每一個毛孔,那是一種學習完畢的收穫滋味。如果要欣賞書中某個人物,也是可以的,往往是集中找出某些段落,去重新閱讀。
也就是說,把“自己”當做一個主體,當這個主體在看電影和看書的時候,其心態的不一樣的。看電影的心態常常是放鬆的,選擇電影去看時,許多人就帶著這樣的一種心態——如果一部電影不能讓我放鬆,身心愉快——則我寧願不去看。
4.電影體現出一種視覺敘事的藝術,須化複雜為簡單,以迎合觀眾;而經典好書不懼複雜,促使讀者走向深閱讀
電影《一九四二》
連續的動態畫面構成了電影的過程,這是一種視覺藝術的生動表達,從而將複雜的主題分解成一個個情節,變成相對簡單的故事,這恰恰是觀眾所需;而經典好書則不會刻意簡單化,它以作者的組織才能,能將簡單的故事結構成複雜的敘述過程,構建一個系統。
一般而言,經典好書能帶領讀者進入深閱讀,而看電影則屬於淺層次“閱讀”——即使主題非常“深刻”的電影,拍攝出來的畫面也要相對輕鬆一點,除非不考慮廣大觀眾的感受。
5.看電影和看書都是非常好的學習工具,兩者兼顧是可行的。
-
4 # 一屯慶
不能相提並論,各有各的好處。
電影是導演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拍攝而成的,有畫面的、有聲音,把人物刻畫出來,詮釋了書籍內容的思想和感情,更能讓人沉浸下去,就像本貓苘愛看的喜劇片《家有喜事92版》,使我們的身心受到了娛樂和放鬆,這是書籍無法取代,但電影都是導演組他們自我閱讀理解出來的,屬於他們的看法,並不是我們的看法,只是我們在理解他們的看法所表達出來的意思。
而看書也能使你感到快樂。不但能夠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增加你的寫作靈感,讓你會變得更聰明,順便還能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有些書籍被電影翻拍並不能把書籍裡面的內容詮釋出來,我們只能看到書籍裡的部分內容,這也是看書的好處。
不過本貓苘更偏向於看書,因為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以獲取到不少知識,所以本貓苘就有個習慣就是把看影視劇時間改成了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過了就不再看它了,剩下的影視劇明天再去看,於是就有多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拿來看書。
-
5 # 姬韶
首先,你說的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嗎?如果是,那麼兩者也不能劃等號。因為首先電影是要放映的,受眾面比較大,改編之時已經算是第二次創作了,很多電影表達的意思甚至和原著小說完全不同。有些改編是超過了原著小說,有些則不如。再者來說,電影的篇幅比較短,沒辦法像小說那樣詳細,細緻深入的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這也是電影不如原著小說的一個地方。還有的就是原著小說和電影關係不大,電影只是選擇了原著小說的背景。比如流浪地球,這電影和原著小說的關係就不大,電影只是取了原著小說的背景,故事比電影要深刻很多。流浪地球的電影和小說相比,表達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也不一樣,小說裡面所展現的人性思想等在電影沒有任何表現。總的來說,大多數原著小說會比改編的電影表達出來的更多,更黑暗,也更深刻。如果電影不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那就更不用說了。
回覆列表
看電影和看書能相提並論嗎?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的人還是會覺得文字比較有吸引力,怎麼說呢!我們一起看看。
我花了三天時間,一口氣看完了《射鵰英雄傳》每一次黃蓉出場,那位我喜歡的姑娘就走進我的腦子裡,穿著白衣踩著一葉扁舟,把手裡的打狗棒揮出一片光影,王府樹下摘桃花,臉頰映著一輪白月。
我把一本盜版的《血色浪漫》翻了不知多少遍,每次看鐘躍民說話,我就想到自己:想我穿著將校尼,在北京深秋肅殺的街邊看著玩主們的腳踏車呼啦啦騎過,想我坐在沙發上聽《六月·船歌》想我玩世不恭地開著計程車,看著那個神奇的時代一天天改變著,想我放著宏大的歡樂頌開著吉普車穿越羅布泊。
我也喜歡看《哈利波特》,喜歡到甚至每當我感到對身處的世界悲傷失望時,都會開啟書,試圖鑽進那個神奇的魔法世界,在字裡行間一遍一遍溫習我在我的世界裡感受不到的友情,熱愛,犧牲與快樂。我看過些很棒很棒的書,因此也看過這些很棒很棒的書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
電視劇裡的黃蓉很漂亮,卻讓我感到陌生,她不再聰明,不再美麗得讓我心馳神往,我看她說話,看她笑,卻分泌不出一點荷爾蒙,心都不會多跳一下。熒幕裡的鐘躍民呆呆傻傻,他的身上我找不到自由,他的眼裡我看不到熱愛,他不會思考,也不會聽柴可夫,他只是個念臺詞的機器。
熒幕上的魁地奇比賽裡只有會飛的勞動工具,鳳凰社不過是一群法力高強的演員,伏地魔莫名其妙地萌得可愛,而愛與奉獻,快樂與幸福,不過是一段配樂與現在來看顯得劣質的電腦特效。
一開始我訝異於導演想象力的貧乏與演員演技的拙劣,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終究沒有誰,會比我自己更瞭解我自己。
翻開一本書,我是讀者,我是作者,我是導演,我是演員,我會用最炫的方式切換鏡頭,也會用最美的光影來襯托女主。
我不需要動畫,也不必依賴特效,翻開書我雖只能讀文字,卻在腦海裡不斷為畫面加持,成為最有想象力的造物主。
那些印刷廠敲出來的鉛字,在我和作者之間造出一座橋,於是我們共同創造了一個矗立在審美頂峰的世界。
而坐在熒幕前,我只是個吃爆米花的觀眾。
其他網友也有另外的見解。
如下:兩者沒有誰更高階的問題,而是怎麼看的問題。你要是看電影看到跟方舟子一樣能寫出《美國電影史話》,那自然是動腦子下功夫的,比看點閒書收穫要多得多。當然,你認真地讀一些好書,系統地豐富你的知識體系,也比我晚飯吃撐了找個電影看看打發時間,收穫要多得多。我的理解裡,任何一件事,要達到有收穫的程度,一定是要以研究的心態系統地去做才可以,走馬觀花、打發時間、裝門面、跟風,都只能算是一種休閒方式,談不上誰好誰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