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軒老彭
-
2 # 橘子心甜
“千古才女”
自從《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熱播以後,很多人開始對這首詞的作者李清照進行深挖。
剛開始是挖她的詞,李清照的詞自然是沒有話說,那是名垂千古,“千古第一才女”這個稱號也不是浪得虛名。
她的詞我已經在前面給大家分享過了,今天就不聊這個了,今天我們來聊她的家世。
很多人把李清照的家世炒得很玄乎,什麼前宰相之後,還和蔡京、秦檜都攀上了關係,好像如果不是這樣的家庭背景,李清照就不配成為一代偉大詞宗似的。
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本末倒置,也就是從結果去倒推原因,好像這樣才會顯得更加順理成章。
比如說吧:李清照和趙明誠婚後生活很幸福,而且還收藏了很多古玩字畫,於是有人就認為他們是典型的“富二代”和紈絝子弟。
不錯,他們是富二代,但這個富二代來得並不容易,而且有些風雨飄搖。
宋朝的帝王之術就是讓文臣們互相制衡,永遠不使一方坐大。這樣,皇帝的位子坐起來才會更加安穩。
在這種體制下,一個官員要想在朝堂上永遠屹立不倒,那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經常會看到宋朝的官員一會兒升遷,一會兒貶謫,好像是家常便飯。
李清照和趙明誠即使是富二代和官二代,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順利,實際情況是:李清照的童年過得是非常清苦的,而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也是在他們小兩口成婚之後才做到大宋宰相高位的。
而沒過多久,趙挺之就因為和蔡京爭權而被罷黜氣死,趙明誠夫婦的日子也瞬間變得江河日下。
而關於李清照的身世,就傳得更加神奇了。
有人說:李清照是大宋前宰相(宋神宗元豐年間)王珪的外孫女。而王珪的家世在當時可謂顯赫一時,他的一個孫女嫁給了後來徽宗朝的宰相蔡京,另一個孫女嫁給了南宋高宗朝的宰相秦檜。而蔡京的兄弟蔡卞又是王安石的女婿,你說這關係得有多複雜?
但是,從王珪和李清照的年齡來看,這種說法似乎有問題。王珪生於公元1019年,而李清照生於公元1084年,兩人相差65歲,而李清照的母親又是王珪的大女兒(取自這個版本自己的說法)。
這樣看來:兩人之間至少不止隔一代,起碼都是兩代,所以我對這種說法持否定態度。
另一種說法是:李清照的母親是前狀元(宋仁宗天聖年間)王拱辰的孫女,王拱辰生於公元1012年,這樣看來,兩人的年齡差比較合理。所以我支援這種說法。
狀元的孫女也應該不錯啊?但是在宋朝,由於黨爭,只要你站錯了隊,說不定比平民還慘。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就因為跟著蘇軾混,而弄得狼狽不堪。
我們都知道:蘇軾曾一度混得不錯,但最終還是因為得罪了王安石的新黨而慘淡收場,所以李格非跟著蘇軾也好不到哪裡去,只不過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李格非和廖正一、李禧、董榮一起被後世稱為“蘇門後四學士”,而“蘇門四學士”則是大名鼎鼎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
這樣看來:李清照的家世雖算不上大富大貴,但還是擁有很高的清譽的。李清照真正的富貴生活,實際上是在和趙明誠家成婚之後才開始的。
殊不知,趙明誠家後來也落難了,而且,恰巧又碰上了“靖康之恥”,災難,從此降臨這個小家庭。
-
3 # 煤礦一哥們
才女李清照,家庭條件雖不是富甲一方,也是一般店家土豪鄉紳可比的,父親是蘇軾最喜愛的學生,文采自然也是不可小覷,母親更是琴棋書畫件件精通,清照出生於這樣的文藝家庭,從小耳聞目染,自然是不同於常人
-
4 # 北小河書房
宋朝時社會要求女子具備六德,對女子的婦道看的要比她的學識、古典修養多的多。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詞人、藏書家和古物鑑賞家,如果她的父母嚴格遵守儒家教義的約束,她絕對寫不出那些充滿強烈情感的純美詩詞。
她出身於一個思想非常開明的非傳統計程車大夫家庭,少女時代就以才智過人而出名。父親是禮部員外郎李格非,蘇門四學士中的晁補之與李格非交情很好,李格非自小就讓女兒李清照向補之學詩。出身書香門第,又有名師指導,再加上天賦異稟,李清照雖然居住深閨,才華和見識卻異於常人。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曾經寫了一首長詩《讀中興頌碑》,歌頌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豐功偉績,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玉環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
潼關戰骨高於山,萬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鐵馬從西來,郭公凜凜英雄才。
舉旗為風偃為雨,灑掃九廟無塵埃。
元功高名誰與紀,風雅不繼騷人死。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師筆下龍蛇字。
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磨蒼崖。
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
百年興廢增感慨,當時數子今安在?
君不見,荒涼浯水棄不收,時有遊人打碑賣。
而十幾歲的李清照居然寫了《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應和,其中幾句如: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
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
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南韓皆天才。
花桑羯鼓玉方響,春風不敢生塵埃。
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
去天尺五抱甕峰,峰頭鑿出開元字。
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醜深如崖。
西蜀萬里尚能反,南內一閉何時開。
可憐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
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後專,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
與張耒的詩開頭就是女色誤國不同,李清照尖銳地指出奸臣誤國,外戚參政,統治者未能吸取教訓,其中多個典故信手拈來,沒有熟讀史書萬不能做到。
十幾歲的閨閣少女如此犀利地質疑權威,表達思想,簡直有如平地起驚雷,在士大夫之間引發轟動。而她描寫少女生活的詩作不同於男人們寫閨怨詩,不僅清新自然,還有著鮮明的個性,在男詞人主導的宋朝文壇“驚起一灘鷗鷺”。
-
5 # 土木砼鐵皆列陣前
李清照出生於貴族書香世家。
父親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與廖正一、李禧、董容同具文名,被稱為“後學四士”,官至提點京東刑獄、禮部員外郎。後因黨爭籍名。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婆家: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趙明誠乃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第三子。精研金石,好藏文物古籍,知識淵博。
趙明誠,李清照和歐陽修皆為金石學代表人物。
-
6 # 江山js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詞派代表,被美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家世非常顯赫,書香門第,家裡藏書萬卷,她從小就熟讀詩書。所以說,才女肯定也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後來嫁給宰相之子趙明誠也是很有學問,夫妻經常詩詞唱和,生活美滿。但趙明誠需要離家做官,不能長期與李清照在一起,所以李清照的詞多為寫一些閨閣之事或是對遠行丈夫的思念。
-
7 # 梅西塢文化
李清照的詩文詞賦多旁徵博引,非常博學多才。可見她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生長在貴族書香世家,父母都有很高的文學的素養。祖父與父親在齊魯一帶頗負盛名,俱出於韓琦門下,韓琦在當時名重一時,與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領兵的朝廷重臣,全稱韓範。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 他好學、愛竹,在其屋舍南軒種竹,名為有竹堂。李清照有這樣一位父親,不論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教育,把她雕塑成一個莊肅有禮,好學不倦的女子。
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屬於最高層計程車族,乃系出名門,王氏的祖父是王狀元拱辰。王氏的祖父是漢國公王準,父親是岐國公王珪,王珪曾做過丞相。王珪的文章,典麗有西漢之風,他與黃庭堅結識。王珪的父親準、祖父贄、曾祖父景圖,皆曾登進士第,有孫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是其中之一。
李清照,被譽為“詞國皇后”,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在文學史上給予她的評價是極其高的。
-
8 # 藍色菸圈998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計程車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李清照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由於家庭,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李清照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李清照(5張)(11張),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於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裡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划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忌",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薰染。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當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歎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期,即從公元1127年起,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蒐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縋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並於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心情鬱郁,後死於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舟(一作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Phantom。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 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
李清照在文學領域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
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
李清照最為人所稱道的一種精神體現在她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裡,這不僅是一種深沉的愛國情懷,還有一種慷慨灑然的傲骨。
-
9 # Sunny0221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詞派代表,被美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家世非常顯赫,書香門第,家裡藏書萬卷,她從小就熟讀詩書。所以說,才女肯定也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後來嫁給宰相之子趙明誠也是很有學問,夫妻經常詩詞唱和,生活美滿。但趙明誠需要離家做官,不能長期與李清照在一起,所以李清照的詞多為寫一些閨閣之事或是對遠行丈夫的思念。
-
10 # 森嶼嶼
千古才女-李清照,她的家庭教育背景是怎樣的?
首先我們都非常清楚,李清照是婉約詞派代表的女詞人,1084年3月13日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計程車大夫家庭。那麼什麼是是大夫呢?是古代中國對社會上的人事和官吏的統稱,總而言之,他們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又是社會上文化藝術創造者和傳承者,更加準確的說,士大夫就是擔任政府官員的文人。
可以說這樣的家庭背景奠定了他的文化基本素養。
接下來我們談談他的家庭成員:他的父親是李格非,李格非的文化素養是什麼樣的?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當官做到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此人藏書甚復善於文學,功與詞章,奠定了李清照宋詞的背景。至於是蘇軾學生這一角色,我們不得不提一下蘇軾,我們都很清楚蘇軾曾一度混的不錯,但最終還是得罪了王安石的心長而慘淡收場,儘管李格非備受影響,但詩詞文化頗深。
他的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兒。在此強調一下,王拱宸是文狀元,那麼他的孫女也很有文學修養。
又有人說李清照是大宋前宰相王歸的外孫女,而王歸的家是在當時顯赫一時,他的一個孫女嫁給了輝宗朝的宰相蔡京,而另一個孫女嫁給了南宋高宗朝的宰相秦檜,而蔡京的兄弟蔡甸又是王安石的女婿,你說這關係有多複雜?那麼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所有的關係網內文化底蘊都很高。
而他的丈夫趙明成同樣是一個官富二代。說到趙明成,就不得不講講他的父親趙挺之,在宋朝趙挺之位高宰相,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宰相呢?這樣直接奠定了李清照在出嫁之後的家庭文化背景是什麼樣的?
這樣看來李清照從上兩輩開始,家庭背景很雄厚,教育背景很優秀,包括父母的生活環境都在文化的薰陶內,後來出嫁趙明成,也沒有逃出文化薰陶,那麼就有了後來的“千古才女”李清照。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指正補充,謝謝!
-
11 # 全峰山
千古才女李清照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身為進士,著名學者,富有學術大夫之氣。母親王氏為翰林學士之後,知書達理。李清照就是在這樣的官宦書香之家讀書成長的。
李清照十八歲前,接受父親母親的教育是非常多的,特別是父親的學問非常嚴謹精細,對她的影響是巨大的。再加上家庭氛圍和諧寬鬆,李清照的思維方式得到了充分發揮,因此才有了她後來的傑出成就。
李清照填詞的主要特點是以″情真、自然、精煉、精緻、細膩之風格″。如《醉花陰》中″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精煉而又含蓄,活托出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婦形象;又如她的《聲聲慢》一開頭就用了十四個迭字,深刻細緻地表達了作者遭國仇家難後,弧寂無依無靠的悽苦情懷,真摯感人,受到後人的擊節歎賞。
-
12 # 來自海洋的傳說
李清照出生於北宋計程車大夫家庭,其父是濟南歷下人李格非,進士出身,並且是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同時家中藏書豐富且工於詞章。李清照的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也很有文學素養。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在北宋滅亡之前,那時她受父親李格非的影響便開始工詩善詞這個時期她的身心都放在了文學藝術深造與金石文字的研究收集上。
但是好景不長,公元1127年女真(金)南下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婦二人隨難民流落江南同時多年收集的金石字畫散失殆盡對李清照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李清照在目睹了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後繼續編撰《金石錄》,但是李清照最終在無依無靠,顛破流離中寂寞的死在了江南。
-
13 # 陳年往事1222
李清照(1084一一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市)人。父親李格非曾任禮部員外郎等職,博通經史,能詩善文,很受蘇軾賞識。母親也工詞輸,善文章。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藝薰陶。她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善長於詞,亦工於詩文,通曉音律,能書善畫,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多才多藝的女文學家、藝術家。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是宰相趙挺之子,歷任州郡行政長官。他們婚後的生活很優裕,蒐集了大量的書畫金石,共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著有《金石錄》。靖康二年(1127)金統治者佔領汴京,毀滅了她的美滿生活,南渡不久,丈夫又病逝,在顛沛流離中,珍藏的金石書畫喪失。晚年過著孤寂愁苦的生活。最後,忍恨離開人間。
李清照的詩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主要的成就是詞。她的創作生活,以1127年金統治者佔領汴京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表現少女丶少婦的歡樂生活以及與丈夫離別後所產生的淡淡哀思,多屬閨中生活和詠物之作,南渡後,因與百姓為伍,輾轉於兵火間經歷了社會的大變亂,國破家亡,許多痛苦湧上心頭,寫了一些反映離亂生活的痛苦以及對故國的思念的具有時代面貌的作品,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李清照詞的成就主要表現語言藝術方面。她善於用樸素清新的語言表現她對周圍事物的感觸和刻畫比較細膩的心理。她用典故不多,不追求詞藻的華麗,而且有時還採用口語入詞,故常常寫得形象生動,富於感情色彩,具有清新流利、明淨自然的風格
。詞著《瀨玉集》(後人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宋代女詞人,婉約派詞派代表,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
-
14 # 馨雅閣主
千古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計程車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李清照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由於家庭,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李清照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李清照(5張)(11張),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
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去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於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裡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划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忌",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薰染。 李清照和趙明誠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在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當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歎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蒐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縋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對其心灰意冷,並於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烏江時寫下有名的《夏日絕句》,贊項羽諷明誠,趙明誠自感羞愧,心情鬱郁,後死於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舟(一作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Phantom。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 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汙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看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個電視劇之後,就特別喜歡李清照的詩詞,也想了解這個千古才女不平凡的一生。
-
15 # 融合安心
從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可以看出來,小時候的李清照,已經非常有才了。這就能說明,她是從小就接受教育的。那麼,為什麼李清照的生活與同時代的許多女孩子們完全不一樣呢?不但可以自由出行,還能接愛教育,其實是因為李清照有一位思想開明的父親。
-
16 # 言者青青
李清照是中國南宋女詞人。她的詞獨步生輝,是“婉約派”代表。其詞風震古爍今。
為什麼李清照能取得如此令人仰慕的文學成就呢?這與她的家庭背景影響與教育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她是怎樣的家庭背景呢?
千古才女李清照。
一、李清照的父親。李清照的父親是李格非,齊州(山東濟南)人北宋文學家。公元1076年中進士。
公元1086年,李格非專心著作,文采名聲逐漸映現。公元1091年,“再轉博士,以文章受知於蘇軾”(《 宋史 · 文苑傳》)。公元1089年,李格非升官大學正。
紹聖二年(1095年),李格非為校書郎。同年他撰寫了《洛陽名園記》傳世名文。紹聖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禮部員外郎。
以上是李清照18歲之前還沒出嫁時,其父李格非官場與文旅的背景簡述。
二、李清照的母親。李清照的母親王氏,開封府鹹平(今河南省通許縣)人。她知書能文,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時期著名詩人王拱辰的孫女。王拱辰北宋開封府鹹平(今河南省通許縣)人。北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十七歲考舉進士,獲得第一。後出任懷州(今河南省沁陽市)通判,再以後入集賢院,歷任監鐵判官,修起居注(宋代官名)。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為翰林學士,又御史中丞,又為官武汝軍節度使。數次朝拜論事,剛正強直。
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受祖父王拱辰影響,知書懂禮,能詩能文。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
三、李清照的丈夫。李清照丈夫是趙明誠,山東諸城人。趙明誠,是中國著名金石學家、文物收藏鑑賞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
趙明誠青少年時期跟隨父親趙挺之(北宋宰相)居住在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後來,趙明誠先後出任地方州官。在這期間,趙明誠抽空,把自己所收藏的文物進行研究,並撰寫了流芳千古的《金石錄》。
四、李清照婚前生活。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能文潑墨,李清照又一直跟隨父親在汴京或其它地方,肯定間接或直接受影響。但是,李清照母親則是直接影響著她,因為李清照母親王氏一直照料著她的生活,同時,指導著她學習。
李清照較早的一首詞《如夢令》就是在閨中寫的,可見李清照文才出類拔萃,非同一般。
李清照父親李格非。
總之,李清照能成長為“千古才女”,與她的家庭背景是分不開的,與家庭教育更是密不可分的,當然,更重要的是她的文學天賦。父親是官人又是舞文弄墨的才子;母親又是才女,是知書能文的大家閨秀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丈夫又是著名金石學家,宋朝宰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這就是李清照的家庭背景和濃厚的文化教育氛圍。 -
17 # 黃土情愫
李清照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受父親的影響頗深。她聰穎靈慧,喜歡詩詞,所以飽讀詩書,為她此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家門遺風對李清照的影響。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約1045年一1105年),字文叔,齊州章丘人,北宋文學家,詞宗蘇軾門生,代表作有散文《洛陽名園記》。李格非尤工於詩詞,《全宋詩》中,收錄其作九首。
李格非深受蘇軾的影響,為官清廉,為人正直而不事阿諛。宋代有兼職兼薪的制度,李格非在鄆州任教授時,郡守見他清貧,欲讓他兼任其他官職,多拿一份奉祿,他卻斷然謝絕,表現出了他清正廉潔的操守和品質。
李清照生於這樣一個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影響,詩書典籍琳琅滿目的書香之家。她所受的家庭教育自然是儒家正統思想的全面灌輸。正如她在北宋覆亡之際所作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她以寥寥數語,直抒胸臆,把她心中的浩然正氣,凜然風骨和家國情懷錶達得淋漓盡致。這與她所受的家庭教育,顯然是分不開的。
二,李清照自身所具有的天賦才華。李清照(1084年一約1155年),齊州濟南人,北宋末年人,經歷了北宋與南宋之交的戰亂時期。宋代婉約派詩歌的代表,中國詩歌史上最傑出的女詩人。
李清照出生時,正是國家富裕安定,家庭生活優裕之時。她家又藏書頗豐,父親李格非整日或研讀詩書典籍,或作文賦詩,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對她的影響極為深遠。李清照本身就頗具天賦,又聰穎靈慧,才思敏捷,領會感悟自然也就非同尋常。
常言,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書香之氣和天賦靈氣的感應,家庭教育和自身愛好的結合,使李清照脫穎而出,十六歲,她就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中國古代男權社會的大背景下,優裕的家庭環境對李清照的成長和詩歌創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不亞於是成就“天下第一才女”的一塊沃土和樂園。 -
18 # 章小飛魚
李清照,是我最拜的古代女詞人。喜歡她的詞外,也格外關注她的各種情況。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詞人。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她的父親李格非,曾官至禮部員外郎,是宋代齊、魯一帶知名學者。她的母親王氏,溫文爾雅,知書善文,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由於家庭,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李清照家庭生活優裕,通曉音律,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是當之無愧的才女。李清照的成長,深受她的家庭及生長的自然環境的影響。
當時的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很少能夠接觸整個社會。但她也不是非常閉塞,她時常划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偶爾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些,使她的精神得以充盈和豐富,同時也陶冶了她的情操,她的許多作品,都能體現出這些特點。清照詞被稱為易安體,廣為流傳。
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
她的丈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夫妻二人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
李清照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少女、少婦的生活,多寫閨情,流露了她對愛情生活的嚮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
南宋時,李清照的作品與前期相比變化較大,表現出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主義精神,表達了自己堅持民族氣節的決心。
-
19 # 使用者天府另類生
李清照的家庭教育背景很好,是高大上的官二代,遠不是草根家庭能比的,一般的小知,員外,處級以下的背景都不能與其相比。
回覆列表
李清照的父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蘇軾的學生,李清照的母親書香門地出身,另外他們都主張給孩子好的教育,家庭的環境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