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枕上書史

    其實明末書上明軍野戰擊敗清軍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奴酋攻克清河”的當天,馳援清河的參將賀世賢“自靉陽馳赴遇賊剿其一柵斬首一百五十一顆”,而“奴酋攻陷鐵嶺”,總兵李如楨、賀世賢等“聞報馳援比至鐵嶺已失乘奴惰歸斬獲虜首一百七十六級”。

    不是不能打,但無一例外的是,都是小規模衝突。也就是說,只要明朝那邊擺出陣勢,聚個萬兒八千的打,那就必敗無疑。

    這種詭異的事,說明什麼呢?說明明軍的組織度已經弱化到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了,說明明軍已經快不知道如何指揮八萬十萬人的大陣仗了,從戰略到後勤,再到整個戰役的把控排程,都是一坨漿糊,只有千把人這種連小規模戰役都算不上,只能稱為“戰鬥”的情況下,明軍才能得勝。

    有句話叫“人多了亂,龍多了旱”,明軍到最後就出現了這種詭異的事。所謂堂堂一億多人口、百十萬兵馬的的國家,沒有了這種排程能力,那就沒有絲毫的戰爭潛力,正如歷史上遼事那樣,添油戰術,葬送進去十萬,再填補十萬新的,再次葬送,再填補……

    你說明軍不能打嗎?不一定,但明軍沒有了靠譜的指揮體系,沒有了組織能力,那種“將十萬兵,橫行朔漠”的能力消失了。

    這種情況下,“雖關、嶽束手”。

    用家丁打仗,是明朝戰爭趨於小規模的現狀而發展出現的。明朝最後一次集結數萬精銳兵馬開動,差不多是成化年間幹建州吧,從那之後雖然北邊、兩廣也是連年用兵,但都是小規模衝突,對付內地叛亂比如劉六劉七等人,也不需要集結幾十萬軍隊精銳。

    因為人數增多,對於將領的後勤及指揮的協調能力是個非常大的考驗,而現實又是明軍用不著一次出動十幾萬的部隊,甚至五萬人都不需要,千把人就足夠,那麼明軍將領自然更擅長帶著千把人的精銳來打,因為這樣指揮排程的難度低,而且也能夠達到預期目的。

    而同時,作為明軍主要兵源地的各地衛所,也漸漸出現“階級固化”,各軍鎮的總兵基本上就是九邊那幾個軍鎮的將門家族來回換防,這導致將領對於自己家族的舊部漸漸產生一種依賴關係——畢竟打仗這事熟人用著更放心。

    反映在現實中就是,指揮層面,明軍開始出現“將門”現象,父子承襲、兄弟相援;作戰層面,家丁作為絕對主力,地位越來越重要。而這兩個使得明軍更加趨於內斂和小眾化——將門攏共就那些,家丁也不可能成千上萬。

    大抵從中期時期開始,這種事就越來越普遍了,到了五十多年後萬曆時期,我們發現明朝似乎突然出現了一波“名將”潮,還是家族性質的,所謂西麻東李也開始在這個時候名聲大噪,而榆林尤家、榆林王家、延安杜家、大同王家、馬家、西寧柴家也逐步興起,並在萬曆末期開始到南明,互相交織出一張軍界的脈絡網,幾乎壟斷了明朝的軍事將領。

    這很難說是一個好事,家族之間子承父業,兄弟之間互為倚援,甚至家丁都是父子世襲的,打來打去,就是一群人系統內部的自嗨,花花轎子人人抬,你西寧柴家的人來我榆林當副總兵了,我們好說好商量,因為我榆林尤家也有個侄子在西寧當參將,大家都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商業吹捧一下好早日謀個左都督才是正事。至於潛下心來研究研究如何“將十萬兵橫行朔漠”,第一我用不著,第二我沒地方用,第三別人也不會讓我用。

    迴圈往復下,小規模明軍能打,大規模明軍就是渣的詭異事情,應運而生。面對著組織度高處好幾個檔次的新興軍事集團八旗的時候,明軍將領才感受到了什麼叫力不從心。

  • 2 # 執筆寫流年青春不散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成立的,明朝用火器還是打了好多次勝仗的,在寧遠之戰中,努爾哈赤親自督戰,結果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中,沒過多久就死了。繼任的皇太極吸取教訓,一邊打仗,一般挖牆腳,好多製造火器的能工巧匠被拉入了他的陣營,久而久之,在火器製造技術上就不分伯仲了,加上滿清士兵英勇善戰,打贏明朝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紅衣大炮在清朝繼續改進,就有了後來的大將軍。

  • 3 # 光明左使丶

    首先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明朝早期的火器確實超過同時期世界各國100多年,但是跟清朝末期八國聯軍的火力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明成祖建立的神機營威力無比,但是封建王朝的侷限性就在這,頑固不化、固步自封,實行海禁政策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明朝初期的火器威力長時期停滯不前,整個世界卻在大航海的帶動下,不斷積累財富和磨練火炮技術,歐洲各國經過不斷的火器戰爭,火槍技術不斷更迭,此時已經把明朝的火槍技術遠遠的甩在了身後了,明朝後期,朝綱腐敗,經濟衰退,士兵也疏於訓練,火槍和火藥質量也經常以次充好,曾經看過一本書《從丹藥到槍炮》,戚繼光可以說是明末軍隊戰鬥力的巔峰了,他們被派去北方對抗後金八旗軍的時候,裡面詳細的寫到火藥質量太差,槍械都有問題,歷史總是驚奇的相似,這跟清末的甲午海戰可謂異曲同工。

          政治腐敗,軍隊戰鬥力渙散,士兵們根本無心打仗,不然堂堂大明王朝不會被一個外夷軍隊從北到南一觸即潰,所到之處基本上沒有實質性的抗擊,雖然當時明朝還有號稱幾十萬的軍隊,但是真正有戰鬥力的又能有多少呢?

            其實我們不要對清朝八旗軍誤解了,不要僅僅以為他們是使用冷兵器的騎兵隊伍,在清朝軍隊裡面已經有很強大的火器了,所以在這方面,清朝的軍隊絲毫不落下風,隨著大量的明朝軍隊倒戈,清軍的火器力量越來越強大。

  • 4 # 齊天大猴

    武器是打贏一場戰爭的重要保障,但他絕不是打勝仗的唯一因素。戰爭打得永遠都是綜合能力。

    明朝末年的火器能不能比八國聯軍的強,但是在努爾哈赤時期,明軍的火器給後金帶來了爆米花似的打擊,連努爾哈赤本人也在寧遠城外被炸成超級爆米花了。

    但是明朝後期的國事不堪,人心渙散。國內有各路起義軍此起彼伏。外有後金虎視眈眈。明王朝的朝廷裡還存在嚴重的黨爭,文官集團腐敗到了安徽開掛的程度。這樣的情形下。能組織一場有效的戰鬥都做不到。

    俗話說人比人的死,貨比貨的扔。明軍裝備和起義軍的鐮刀鋤頭比起來先進的多,但是比起後金軍隊來,實在是不堪一擊。後金的弓箭殺傷力非常大,薩爾滸戰役時,明軍將領劉挺杜松中箭受傷,盧象升中四箭,士兵的護甲更是棉甲,哪裡擋得住。

    有材料記載:明軍的火槍,颳風不響,下雨不響,不颳風不下雨也經常不響。畢竟工部建個王宮都能塌了。造的槍炮怕是還不如老百姓做的鞭炮好使。有人想學習西方建造武器時,卻被黃道周懟“在德不在器”。和晚清對西洋的評價是“奇淫技巧”一樣。大明的官員依舊死腦筋的認為德是無敵利器,但是縱觀中華歷史,儒家終究沒有發明德這種精神攻擊法擊敗對手。最終都成了抱殘守缺的神經病。

    再舉個例子,北洋水師實力遠超日本海軍,結果被端了窩。抗日時期,小米步槍怎麼消滅的三八大蓋。朝鮮戰場上裝備土的掉渣的志願軍,怎麼打得飛機大炮武裝起來的聯軍魂飛魄散的。

    《亮劍》裡李雲龍有一句話,狹路相逢,哪怕不如對方,也要敢於亮出劍來,勇往直前。

    武器重要,誰掌握武器更重要。

  • 5 # 葉飄刀

    這是胡說了

    如果說1840年鴉片戰爭的時候,明朝的火器,有可能還能勝過,但說是八國聯軍,那就是吹牛了。

    以甲午戰爭為例這還發生在八國聯軍之前,當時的清朝有北洋水師這樣的鐵甲艦,有後裝巨炮,開花炮彈,明朝能有?

    當時的清軍,擁有手搖加特林機關槍,當時稱為格林快炮,這個明朝能有?

    從1840到1900,武器進步飛快,飛速換代,要說明朝能裝備有清末的武器,這就開玩笑了,這還是清軍裝備的,沒說八國聯軍的。

  • 6 # 小劉號角

    多方面原因,一、明朝的內部腐敗。二、軍心不齊。三、指揮失當。都是多年積累下來的舊患。想打一場戰爭,必須軍民合心,指揮有方,糧草充足。才能應對外敵。

  • 7 # 條頭津津有味

    在1637年6月27日明崇禎十年,明軍就同英國人威德爾率領的商船交過火,30分鐘明軍炮臺被潰。明軍的虎門炮臺配置的是佛朗基小火炮,炮彈一磅,比英國商船火炮級別差了一個世紀,先進嗎?

    明軍用的紅夷大炮是進口貨,紅夷指的是洋人,大炮重炮威力強大,還轟死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被轟死後,皇太極看好大炮這個東西,努力挖掘人才用了幾年時間,自己的兵工廠也造出了優良效能的紅衣大炮,據說還進口紅夷大炮,還請了洋教官培訓炮兵。

    皇太極與明將洪承疇松錦決戰,明軍三千多各式火炮與清軍37門火炮對仗,明軍佛朗基小炮多,射程近,自制大炮效能差,只有6架活力強勁的紅夷大炮。互相射擊中明軍雷聲大炮彈小,打不到清軍,清軍炮彈,在明軍陣地遍地開花。大軍潰敗傷了明朝根基。

    清軍入關後與南明的搏殺中,炮戰是雙方的利器,史可法杭州抗戰中,造出了超級巨型紅夷大炮,巨炮一轟千餘清軍傷亡,清軍也是調集火炮集中攻城,雙方炮聲隆隆火光沖天,城破史可法壯懷激烈,陣亡,南明被滅了。

    八期兵的兵器冷嗎?明朝的火器效能可能比八國聯軍時期兵器強大嗎?

  • 8 # 蒹葭不再蒼

    我們知道,火藥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最早是術士們煉丹的產物,後來用於煙火作為娛樂。最早的火器出現在南宋,用竹子做槍筒,裝上火藥,面對來敵,點上火藥,用噴出的火焰來沙殺傷敵人。

    經過歷代改進,明朝的火器也有長足的發展,並在永樂時建立當時世界第一支火器部隊—神機營。神機營配備有火槍和火銃,在土木堡之戰中,神機營因為宦官亂政,幾乎損失殆盡。明中期,透過澳門通商口岸,外國先進火器傳入中國,特別是受佛朗機和鳥銃的影響,明朝的火器做了各種改良,效率大大的提高。萬曆年間又從荷蘭引進紅衣大炮,並進行仿製,明朝當時的火器應該在世界上也算比較先進的了。

    初期神機營人員配備: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神機營火器裝備: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杆(多管火銃)、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銃)和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明朝火器經過長足的發展,為何面對清軍還是打不過?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時的明朝內部腐敗,皇帝昏庸無能,各種黨派互相爭鬥。明朝各部門互相推脫,辦事效率很低,當時的武器生產根本就沒有保障和驗收,導致當時的火器質量非常差,發放到士兵手上的火槍和彈丸甚至都不配套,武器連發射都難,簡直成燒火棍了,更不用提用來戰鬥了。清軍當然也不是清一色的冷兵器,在與明軍交戰中知道了火器的重要性,逐漸加強了火器的裝備,配合清軍彪悍騎兵的進攻,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明軍也無力還擊了。

  • 9 # 史徒生

    八旗軍可不僅僅是使用冷兵器的軍隊。

    以葡萄牙火繩槍和佛郎機炮為代表的西洋熱兵器早在十六世紀中葉就傳到東亞了,別說大明和後金,就連日本在十六世紀末侵入朝鮮時也已經是一支大批次裝備火繩槍的部隊了。

    而到了1618年努爾哈赤公佈《七大恨》公開反明時,火器已經在東亞發展了接近一百年。在這種國際背景下,試想當時野心勃勃的努爾哈赤怎麼可能還放任自己的八旗軍停留在騎馬砍殺的原始時代?

    即使在前期火器與明軍有差距,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非常重視火器的發展,薩爾滸之戰被稱為明清戰爭的轉折點,不僅僅因為明軍戰死了很多人,更因為此戰讓後金軍隊繳獲了大量火器。“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後金軍就是透過這種以戰養戰的方式讓自己的火器裝備水平不斷髮展,到了明清戰爭後期,其火器已經追平明軍,有些方面甚至超過明軍。

    比如1621年後金軍進攻遼陽時,有明軍相關記錄稱“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已”。

    再比如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的明朝工匠成功仿製了大明的“紅夷大炮”(後金更名為“紅衣大炮”),這種火炮曾讓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折戟沉沙,明朝至此再也沒有能夠威脅後金的火器力量。

    除了後金對火器發展的重視,明朝大量的部隊整建制的投降,也對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產生了影響。比如1642年洪承疇、祖大壽等兵敗降清,讓明軍失去了3683門火炮、16門紅夷大炮、1519支火槍,對遼東明軍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此外,明朝自己內部也存在一些原因,導致其在明清戰爭前期,即使擁有先進的火器,仍然無法戰勝後金。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大明太窮,有技術也沒錢給軍隊裝備足夠的火器,有點像今天的俄羅斯。尤其是到了崇禎年間,別說製造和裝備火器了,就連最基本的軍餉都已經發不出來了,所以很多軍隊都譁變甚至投靠清軍。

    此外還有一些原因,比如將帥指揮不當、前期輕敵導致失敗、自然災害和土地兼併導致民變等等不勝列舉,總得來說,明朝當時是一個老帝國,內部階級矛盾已到臨界點,非常容易爆發;而後金作為新興的勢力,佔據東北平原大糧倉,還有八旗制度對武力的保障,尤其是努爾哈赤抓住了戰爭初期撫清、薩爾滸幾次大戰中明軍失誤的機會取得了勝利,一舉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為此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那為什麼八旗軍會給我們留下一種火器方面落後的印象呢?這主要是因為清朝統一全國以後,尤其是康雍二帝透過多場區域性戰爭奠定了鼎盛時期的清朝版圖以後,在這種版圖之下大清地緣政治環境過於安逸,以至於康雍的繼任者們失去了發展武器裝備的動力。

    上圖中是康雍時期清朝地圖,從圖中可見其東臨大海、西接新疆荒漠和青藏高原、北部則是人跡罕至的西伯利亞、南部是東南亞諸小國,當時沙俄和歐洲殖民力量尚不能越過地理阻隔對大清安全造成很大影響,也間接形成了阻礙軍事技術交流的封閉空間。

    所以整個清朝兩百多年,除了大型火炮得到一定發展外,單兵手持火器發展基本停滯,明末時中國就已有比火繩槍更加先進燧發槍出現,但清朝時期這種燧發槍卻始終用作皇族獵槍,沒有裝備部隊。

    到了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是從彈藥技術、擊發技術、槍管技術都更新換代過幾輪的火槍,而清軍仍然裝備明末時期的火繩槍(鳥銃)如此代差必然導致慘敗。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可見,明清戰爭時期那支八旗軍是一支在十七世紀火器裝備水平較高的軍隊,再加之大明自身的內外部因素掣肘,使得清軍能取得最後勝利;但清朝統一中國後火器發展就基本停滯了,導致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歷次戰爭中淪為落後的一方。

  • 10 # 付二代他爹

    明朝軍隊怎麼能跟八國聯軍交戰?這不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嘛!大明的腐敗是爛到骨子裡了,自上而下都是貪汙腐化,真正為國捐軀,為民請命的沒幾個,上面的人都貪生怕死,貪圖享樂,怎麼還讓下面的官兵去賣命?大明軍隊敗給清八旗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 11 # 你要好好的過活

    明朝火器處於發展起始狀態,穩定性及威力都有很大侷限性,就如同秦有穩定的規模化青銅器,六國剛開始用鐵器,又如同網際網路初期頻寬都不夠,你搞出來王者榮耀也沒用,不匹配

  • 12 # 玄坎

    首先,說明朝火器強卻打不過八旗軍的,大都是唯武器裝備論者,戰爭的勝負,自古以來都不是武器裝備決定的。

    以明朝末年為例,

    其一,明王朝內部,自上及下,貪腐成風,層層盤剝,導致百姓賦稅很重,生存艱難,可謂民不聊生。經濟凋敝,國庫也基本被掏空,朝廷無銀,駕馭不了百官。

    其二,由於,經濟凋敝,貪腐成風,造成民不聊生,故而導致農民大起義,國庫又空虛,無銀平叛,不得不依重部分權臣,但大多權臣無心平叛,一心貪腐,內部更無法控制。

    其三,當時的滿清自上而下,同心協力,滿清在北方主要以狩獵放牧為生,馬上功夫肯定強,故而騎兵驍勇善戰。當時皇太極,多爾袞算是有才能的領頭人。東北已經被滿清佔據,有豐腴草原,就會有數不完牛羊和駿馬,還有遼河平原糧倉。

    總之,當時的大明是內憂外患,就是沒有滿清入關,早已經被農民起義軍攻破京城,火器精良又有什麼用呢?再者好的武器裝備還要看是什麼人在用,在冷兵器時代,關乎勝敗的財力,後勤,兵器戰馬,還有人的因素。其中人的因素最為關鍵,人的因素有包括將和兵,將的謀略和兵的英勇都是因素。所以,僅僅拿武器裝備比較優劣,太膚淺了。

  • 13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比八國聯軍強?

    明朝火器就很發達了,還趕在西方二百多年前!

    明朝先進的是還屬於火門槍的三眼銃?

    還是後來動不動就炸膛的鳥銃?

    槍支

    火繩槍→燧發槍(前膛槍、後膛槍)→火帽槍。

    明初戰鬥力最強,也都是火繩槍,拿著火銃這種東西打燧發槍,是活的不耐煩了嗎?

    明中後期的火器已經落後於歐洲

    明後期,歐洲已經批次使用火繩槍,而明雖發明了火繩槍,但由於技術工藝不過關,炸膛極其頻繁,根本無法大量應用,故仍在使用三眼神銃等火門槍。

    明的紅衣大炮又叫紅夷大炮,其實名字已經說明了一切,是外購及仿製歐洲大炮。

    而且材料一直都不過關,容易炸膛。

    而且乾隆時代的自生火銃就能自己生產,沒有普及燧發槍,根本原因是燧發槍與火繩槍都是無膛線的前裝槍,在射程,威力,精度等關鍵效能上兩者其實沒有太大區別,燧發槍還貴的多。

    加上清朝沒這個動力,火繩槍加八旗綠營可以吊打周圍各方勢力,沒必要花費大量錢財輪換燧發槍。

    打敗清朝的主要是刺刀跟火藥,刺刀工藝複雜,無法量產,加上抬槍太長,裝上刺刀也也溜不動啊!

    而且當時清朝的火藥成份,槍械的工藝製造和西歐無法比較。

    清朝在一鴉時用本國火槍裝填英軍火藥,威力是平常二倍,並射有四百米遠,是平常一倍。

    而且清朝的時候的火藥就是明朝的那種老式黑火藥,而不是化學火藥,你就是槍再好,你的火藥不行還不是去填人命!

    當時的滿人可不是有冷武器

    這張《乾隆大閱圖》上面左側騎兵背的不是火槍是什麼?

    火銃也不是什麼高技術的東西,後金早把明朝的工匠挖的七七八八了,早能生產,誰叫明朝開不出工資!

    後金紅衣大炮打了以後,開始挖明朝的工匠,而且更新速度相當快!

    八旗中佟養性漢軍火炮特別是紅夷重炮在大淩河長山之戰中,把明軍的火炮壓制下去,才取得大淩河的勝利。

    天命八年(1624)四月初一,努爾哈赤派兵往牛莊以東駐防的命令:每牛錄百名披甲內,著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矛三支。再將九十甲分之,著以四十甲作紅巴牙喇,攜炮十門、矛二十支,又十人攜盾車二輛、水囊二個。黑營五十甲,攜炮十門、矛二十支,又二十人攜盾車二輛、梯一架、鑿子二把、錛子二把、攀鉤二個、鐮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領、叉二支、連枷棍一根、水囊二個及一月用之木炭、綿甲十五身。每甲喇攜大炮二門。牧馬時,五牛錄合於一處,各處漢兵之馬亦合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第5冊,天命八年四月初一日,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0年,2175-2177頁。)

    而且三眼銃裝槍極慢,射程沒有弓箭遠,穿透能力也不行,而八旗兵鎧甲相當的好。

    鳥銃要好點,但是火藥易受潮,颳風下雨用不上。

    加上明軍的機動能力很差,而八旗軍隊的機動能力非常的強,加上重灌鎧甲,明軍的熱武器功能差了很多了,八旗一個衝鋒就到跟前了。

    所以袁崇煥,以堅城而抗,是看已弱點而定的。

    綜上所敘

    明清交接的時候,大家都半熱半冷的裝備而已。真以為後金只有大刀長矛了!

    所謂後金騎射得天下。

    所謂的騎射不過是加強體力和機動能力,現代的高科技下面這還要打軍體操呢!還要加強體能訓練,一個道理。

    軍隊要一種精神力量(大明未年就稀缺)要死不活的,什麼仗也打不了呀!

  • 14 # 共跳滴水線子

    明朝火器比八國聯軍強這個還真的沒有聽說過!或許又是滿遺在造謠生事吧!

    但明朝在末期和西方几個海上強國荷蘭,葡萄牙,英國都有過戰爭,明朝引進和改進了這些國家的先進火器並大敗這些西方海軍強國的入侵。在朝鮮,幾萬明軍打的小日本二十萬舉國精銳滿地找牙,這說明明朝火器還是不弱的。

    還有明朝也不是打不過滿清八旗,事實上努爾哈赤自1616年反叛明朝,直到1644年李自成滅亡明朝,幾十年時間,當時處於崛起強盛時期的滿清都沒有能力滅掉經過天災人禍瘟疫橫行和官場腐敗已經極度衰弱的明朝,努爾哈赤自己也死於明軍炮火之下。這和明朝大量裝備火器是分不開的。而滿清不過是在明朝滅亡後竊取了一個極度虛弱的中國而不是靠自身戰鬥力。

  • 15 # HuiNanHistory

    已知:清朝打不過八國聯軍的火器;清朝能把明朝吊打十個來回。

    問題:明朝和八國聯軍到底誰強誰弱?

    這種問題一看就是明粉想出來吹噓大明朝的。歷史上的明朝,無論是國力,還是火器,都不值一提。

    明朝的火器,最初都是從外國引進的“佛郎機”,這是古代波斯、阿拉伯人對法蘭克人的稱呼,源於波斯語فرنگ(Farang),後來引申為對一切歐洲人的稱呼。

    因此,明朝對葡萄牙人的舊稱是佛郎機,對葡萄牙人鑄造的火器也稱為佛郎機。最早的一批佛郎機,就是廣東那邊的官員在擊退葡萄牙海盜時俘獲的。

    明朝那會的火器,既然源於歐洲,就不可能比八國聯軍時代歐美的武器還要先進。

    除此以外,這個問題也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誤以為八旗軍不用火器。

    恰相反,清朝從努爾哈赤時期起,就在使用火器這種武器,所以才能把明朝打得落花流水。

    等到皇太極時期,清朝的火器實力已經要比明朝還要強大了。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純屬無理取鬧。

  • 16 # 北洋海軍炮手

    版本一

    這個版本是醬嬸兒的:左宗棠在甘肅鳳翔挖出了明朝的開花大炮,比洋人還先進。後來以這個謠言為藍本,各種衍化版全出來了。

    好了,既然從源頭扒,那麼可以看看左宗棠原文是怎麼說的。

    根據《左文襄公全集》,左宗棠發現明朝大炮時候是這樣寫的:嘗嘆泰西開花炮子及大炮之入中國,自明已然,……,然則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幾十年。左文襄公的本意分明就是吐槽,吐槽當時,也就是明朝時候沒人重視,才導致洋人縱橫海上。至於是否比洋人先進那也不用說,只要長腦子得都能判斷出來,畢竟一個15、16世紀水平的前膛炮有什麼先進可言,而且過了兩百多年估計早就爛成渣了。

    另外根據《左文襄公奏牘》,左宗棠羨慕的是當時西洋後裝大炮。只不過造謠者故意混淆兩個時空,把左宗棠羨慕的西洋後裝大炮強行給變成明朝的火炮。

    版本二

    版本二是這樣的,也就是下圖,明吹說這是明朝改進的佛郎機,當然也不忘吹一波比洋人先進。

    怎麼樣,這外形各位是否覺得熟悉,我想只要有點常識的都會覺得熟悉,因為這貨的真身是下面這個玩意。

    這玩意其實是清末淮軍裝備的57毫米山炮,屬於當時一款比較不錯的火炮,當然屬於洋務運動引進的產品,和明朝沒關係。明吹就是剽竊加篡改,把清朝的東西篡改成明朝的。

    實際上明吹剽竊最多的就是清朝的火器,把清朝的火槍火炮剽竊過去,篡改一番就吹成明朝的,比如這個清朝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就經常被明吹剽竊。這種下三濫的手段騙騙沒見過世面的愚民還行,遇見有點真才實學的就立馬被拆穿。

    好了,明吹的謊言拆穿了,關於清軍得火器裝備率我也不多說了,因為說過很多次了。我就這麼說吧,清軍在鴉片戰爭之前相當於歐洲三十年戰爭的水平。

    三十年戰爭歐洲方陣

    清軍九進十連環,和三十年戰爭對比,這兩個方陣是不是神相似

    而明朝呢,說不好聽的,明朝這個連火繩槍和前膛加農炮都沒普及的選手有什麼資格和清朝這個火器帝國相提並論。

    全文完

  • 17 # 籤天

    發這個問題的人不是腦子有問題就是更不不懂歷史,明朝發時候出來神機營之外其他部隊都是以冷兵器為主火器是展比較少的,而且明朝那會還在用火繩槍就是開槍還要用火點燃引線才能開火的槍,就這種武器怎麼會比八國聯軍的栓式步槍對抗,這更不不是一個等級的,而且明軍被清軍多次擊敗主要是明朝派出的是其他部隊而非神機營而且神機營在和蒙古的對抗中已經損失慘重不可能作為進攻部隊和清軍對抗 失去了最大的王牌,又因為內奸明朝兩大精銳都損失慘重,在加上內部的李自成起義明朝就滅亡了,不夠當時清前期確實用的是冷兵器,這主要是當時火器還沒普及,但後期火器開始普及了清的水平也更這上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的你是否還有顆創業的心,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