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點水981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表達的是愁緒滿懷、悲涼哀傷、憂國憂民之情。

    這句詩出自唐代杜甫的《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

    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音書漫寂寥。

    這首詩的大意是:

    冬季晝長夜短光陰荏苒,

    夜幕下的大地在霜雪的映照下明朗如晝。

    黎明時兵營中傳來的戰鼓號角聲顯得悲壯淒涼,

    璀璨的星光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

    聽到又要征戰的訊息千家百姓的慟哭聲響徹四野,

    少數民族的歌謠時不時地從漁夫和樵夫所在的幾個地方傳來。

    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聖賢最終也都變成了黃土,

    人情世故與音書也就只能任其寂寞了。

  • 2 # 海峰99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這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譯文】

    歲末時節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夔(kui)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晝。

    破曉時軍營中鼓角聲更顯得悲壯淒涼,銀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擺不定。

    戰亂的訊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夫樵夫不時在深夜傳來“夷歌”之聲。

    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最終也成了黃土中的枯骨;人事與音書,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臥龍:指諸葛亮

    躍馬:指公孫述。字子陽,扶風人。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憑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號“白帝”。這裡用晉代左思《蜀都賦》中“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提到。這句是賢人和愚人終成黃土之意。

    人事:指交遊

    音書:指親朋間的慰籍。

    漫:徒然、白白的。

    “臥龍”兩句,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而引出無限感慨。

    一世之雄,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這兩句,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

    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是賢是愚,都已經逝去了。現實生活中,征戰、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這點寂寥孤獨,根本算不了什麼。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全詩氣象雄闊,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向來被譽為杜律中的典範性作品。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連年不息,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先後死去。感時憶舊,他寫下了這首詩。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

    “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3 # 莫道疏狂

    導語:“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出自杜甫的詩作《閣夜》,是全詩的尾聯。《閣夜》向來被稱為杜甫律詩的經典之作,全詩從詩人夜裡的所見所聞所感出發,由景及情,氣象宏偉,尤其是最後的“臥龍”一句,從古蹟古人到今人今事,時空的滄桑感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我們先來看《閣夜》全詩。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從全詩來看,《閣夜》表現的內容較多,詩人從夜間景物出發,結合個人經歷,深刻用典,抒發情感,具有較為深沉的內涵。下面,我結合全詩從三個方面分析詩人在《閣夜》中表達的情感。

    1.《閣夜》的寫作背景及前後聯絡

    2.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具體解析

    3.尾聯中用典表現的情感

    一、從詩文內容來看,《閣夜》應該是寫於五更天。詩人在天未明時,聽見早起操練官軍的悲壯號角,望向所處山城的四周景物,想及兩位古人的是非功過,感慨自己的身世寂寥,有感而發,因情而作。

    本詩之所以叫做《閣夜》,是因為在寫作時,詩人杜甫正寓居於夔州西閣,這時是唐大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

    在公元765年離開成都後,杜甫到夔州度過了生命中最後一段較為平靜的時間,在這約兩年的時間裡,從人生經歷來看,已經進入暮年的詩人在詩歌的技藝上已經爐火純青、臻至大成,一應詩作或激情澎湃、或情緒起伏、或憂國憂民、或感慨自身,其中多首詩作都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閣夜》就是其中之一。

    在來到夔州的路上,杜甫曾寫下一首同樣經典的《旅夜書懷》,我們與《閣夜》對比一下: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之前我分析過《旅夜書懷》的內容和情感,這裡就不再贅述。單提的一點是,《旅夜書懷》與《閣夜》相比,詩人雖然同是先近後遠、先景後情,但前者側重於自身,後者側重於家國,這是最為明顯的一點區別。

    在夔州,詩人的創作激情和創作能力在量和質的方面產生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兩年的時間裡,他足足寫了430首詩。然而雖然生活上相對安逸,但暮年詩人的心境卻愈發低沉,他對於漂泊的預感,對於壯志難酬的苦悶,對於家國民族的希冀,在這一時期融為一體、揉成一團,就如同《閣夜》中所寫,內容極為豐富,氣勢或雄壯或淒涼,內容或時間或空間,似乎容納大千、包羅永珍,所以像是以《閣夜》為代表的夔州詩作,讀起來都十分有激情,易於產生共鳴。

    這一時期的杜甫,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心情從以往的不好變成了糟糕,因為詩中再難有比較振奮的詩句,除了氣勢宏達,就是愁緒滿懷。我們再看一首同一時期的詩:

    白帝

    白帝城中雲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從結構和手法來看,這首詩和《閣夜》極為相似,雖然意象有差別,但總體的情感是類同的,這也充分說明了杜甫的夔州風格,為我們更好的分析《閣夜》提供了基礎資訊。

    二、我們可以用所聞所見所感將《閣夜》全詩分為三個部分,其中“五更鼓角聲悲壯”是所聞,“天涯霜雪霽寒霄”和“三峽星河影動搖”是所見,“歲暮陰陽催短景”和“人事音書漫寂寥”是所感,“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作為意象,“臥龍躍馬終黃土”作為論據,與詩人的聞、見、感融為一體,共同構建了本詩的情境。

    按照詩中順序和上述劃分,我們逐句來看這首《閣夜》。

    首先,清晨驚醒再難入眠的詩人,在走出西閣時,第一時間看見的是“天涯霜雪霽寒霄”的場景,這裡的天涯指詩人目前所在的夔州,用以突出漂泊之意。解釋起來就是,在下完雪的夔州寒夜裡,月亮照耀下的天地一派清光。

    正因為見到了冬夜裡難得一見的場景,詩人想到了光陰似箭,轉眼已經在夔州過冬了,不禁感慨道“歲暮陰陽催短景”,這裡的歲暮按字面意思解釋為年末,陰陽指的是日月。本句詩中最為突出的是“催”字,用來表示日月輪轉,年光飛逝,而日月本無情,詩人將其擬人化,寫的頗為生動。本句可以解釋為:光陰轉瞬即逝,年關又到了眼前。

    在一見一嘆之後,詩人聽見了“五更鼓角聲悲壯”,夔州應該是沒有戰事的,這裡的軍隊鼓角聲或是用來報時或是用來集合訓練,之所以悲壯,也都是受詩人心境影響,寓意中原大地的連年戰亂,可以解釋為:五更時軍隊悲壯的鼓角聲從遠方傳來。

    在聽聞鼓角聲之後,詩人再次將筆鋒轉為所見,“三峽星河影動搖”意為在滿天星光照耀下,長江上映出了天上星斗,勾勒出一副壯麗的景象。

    看著身周壯麗的景色,聽著遠方悲壯的鼓角,詩人的思維發散開來,也就有了“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這兩句。這兩句採用了倒裝手法,用正常的順序是“聞戰伐千家野哭,起漁樵數處夷歌”,解釋起來就是:當聽到征戰的訊息,數以千計的鄉野人民痛哭失聲,從漁民樵夫處傳來多少民間的悲歌。這兩句是凸現詩人家國情懷的重點,充分展現了對戰亂的深惡痛絕和對底層群眾的深刻同情。

    最後是尾聯,詩人用典,表示任你文采風流任你稱王稱帝,也只不過一抔黃土,像我這樣,也就讓人事音書寂寥下去吧。這句內容含義較多,我們下面再說。

    上面對《閣夜》詩句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解析,從所聞所見所感三個方面重點講解了情境,應該說,詩人要表達的內容很多,但邏輯是清晰的,我們可以看見脈絡,並隨之摸清詩人的意圖,體會詩人的情感。

    三、杜甫在詩歌史上佔據了重要位置,與李白齊名,合稱“李杜”。但在身後才作為偉大詩人名揚天下的杜甫,曾經也是兩位歷史人物的崇拜者,其中一個是同代的李白,另一個就是諸葛亮。

    自入川以來,從成都到夔州,杜甫在詩句中用典最多的就是諸葛亮,在成都期間,還特意寫了一首流傳後世的名篇《蜀相》來讚美諸葛亮。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在夔州期間,杜甫也曾寫詩表達對諸葛亮功業未成的遺憾: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之所以崇拜諸葛亮並頻繁的提起,這裡面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諸葛亮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其軍事、政治、思想、文化和個人人格都有一定影響力,從三國到杜甫時期的五百年間,一直為歷代所敬仰,杜甫同樣敬仰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諸葛亮治蜀期間,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雖然功業未竟但卻不曾放棄,如今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幾乎到了崩潰邊緣,杜甫渴望有諸葛亮似的人物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再深一步,杜甫甚至希望自己就是諸葛亮,能夠平亂匡正,為國建功。

    杜甫用“臥龍躍馬”的典故,就是為了說明歷史的無情和客觀性,無論是誰都將化為一抔黃土。這裡還隱含著詩人對知交逝去的無奈,在寫下《閣夜》的766年,李白、嚴武、高適等人均已去世,對於暮年的詩人而言,真可謂是知交零落。

    所以在最後一句,詩人滿腹沉重的說到,像是諸葛亮、公孫述這等人物無論賢愚都不過是化成黃土,像是我自己的人事和音書又算什麼呢。孤寂的心情溢於言表,令人感慨萬千。

  • 4 # 亦有所思

    如果這個世界忘記了你,你能怎麼辦?

    這就是這句詩的終極含義。

    當時杜公已老,昔年好友一個接著一個離去,尚活在世上的已然都在遠在天邊,孤苦零地的一個人住在一個破舊的房子裡,看著夜色,聽著濤聲,想著一生。

    詩裡所有的典故和出處都在襯托一個酸楚的事實。

    悲傷!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歲暮,歲末,延伸為年邁之意,可以理解為日薄西山。《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裡就有歲暮一詞,尾句可以解之“盪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

    陰陽,名為日月,實暗指人事變遷。

    短景,杜公年邁,暗指剩下的歲月已然不多。

    天涯,遠方之意,同時完美契合杜甫流浪四川。

    霜雪,可以借指白髮,也可以指人生際遇。

    寒宵,寒冷之夜,也可以指孤獨之夜,更指清貧之夜,否則為何無爐,家貧難置耳。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五更,時辰名,實際反襯作者徹夜無眠。

    鼓角聲悲壯,鼓角者,戰伐之聲也,然而卻妙在悲壯二字,為何悲壯?自然是盛唐不再,戰亂未平。

    三峽,作者居於蜀中。

    星河,即夜景銀河,

    動搖,實為作者在院子中不停走動,但是更多情況下像是在船上,由於船身動搖,所以看上去像銀河翻轉一般,宋朝的時候,李清照曾經借用過這個創意寫下千古名篇《漁家傲》“星河欲轉千帆舞”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野哭,流離之哭。恐怕還指向孔子“若哭其野,孔子惡野哭者”,這裡的野哭是指沒有禮儀或不合禮儀的哭泣,這裡面存在一個潛臺詞。戰亂不平,百姓飢不果裹,要禮儀何用?

    戰伐,戰事。夷歌,民歌,指當地的民歌。數處,在許多地方聽到,或聽到許多次,暗指蜀中地區的和平。漁樵,漁人和樵夫,借指平凡生活,閒逸生活。出句說慘,對句說平和,反而更顯得時事的可悲。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臥龍是孔明,躍馬是公孫述。一為忠臣一偽帝,卻都是同樣的結果。

    黃土,人皆有一死,杜公是想做忠臣的,更想做諸葛亮,可是在這一句根本就沒有了這個想法,因為時間已經不允許了,不論做什麼樣的人都不允許,因此這一句極為消極。

    人事音書,指訊息和親友的書信

    寂寥,訊息和書信越來越少了。

    而越來越少的原因,就是自己要被這個世界所遺忘!

  • 5 # 世說新觀

    作者杜甫當年寫這首詩的時候軍閥混戰(西川軍),吐蕃不斷挑起邊戰,杜甫的偶像李白,朋友高適又都死去了,心感悲涼,就算當年諸葛亮都已經成一抔黃土,那些人事音書只能任其寂寞,無人再續。可以想象當時詩人心情憂憤之情了。

  • 6 # 揹著芝士走世界的傳播

    尾聯寫道:“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臥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這裡,詩人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詩人運用典故,在比較中含蓄而深沉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終黃土”即最終都死去,同歸黃土。上句的意思是說,(詩人)極目遠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廟與東南的白帝廟,一世之雄,他們也成了黃土中的枯骨。“人事音書”即人情世故。“漫”即隨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說,人事與音書,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們從最後兩句來看,透過對“臥龍躍馬終黃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正如沈德潛《唐詩別裁》中所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說,象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他是賢是愚,都煙消雲散了。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獨,也就算得了什麼。這與《茅屋為秋風破歌》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詩人一貫的人格與品質的最好表現。

    出自杜甫《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注

      ①臥龍:指諸葛亮。

      ②躍馬:指公孫述。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後漢書·公孫述傳》:公孫述,扶鳳人。王莽時為導江卒正。更始帝劉玄立,他自恃蜀中地險眾附,時局混亂,自稱白帝。

      ④人事:指自身生活。

      ⑤漫:任憑。

      ⑥寂寥:蕭條冷落。

      參考譯文

      年中白日的光陰逐漸縮短,寒夜霜雪籠罩著荒遠天涯。

      破曉時軍營中鼓角的悲壯,星河的影子在三峽上盪漾。

      荒野中的人家為戰爭痛哭,遠處傳來漁夫悲悽的歌聲。

      英雄的業績最終成了黃土,我何必介意書信音訊即少。

  • 7 # 團山子3

    臥龍是諸葛亮的代稱,一生征戰殺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積勞成疾歿於五丈原,終歸泉下,黃土掩身。世間的人和事,無論你說過什麼,做過什麼,留下那些記載,都會被時間所淹沒,遺忘,歸於寂寞。表達了作者對過往事情的看法,存有失落之感。

  • 8 # TeaC

    不熟悉這首詩,從前面的回答看,才知道是杜甫的句子。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就此刻的理解,一半帶揣測,我是這樣看解釋:

    任你一生做過什麼樣的大事,立下過多大的功勳,成就了多大的偉業,比如像諸葛孔明、公孫述,被世人譽為“臥龍”、“躍馬”,最終誰也逃不過一缽黃土掩此身。

    所以,何況我輩不如他們的人呢。

    那麼,我們遇到的這個那個的人啊、事情啊,相互之間的你來我往啊、交流寒暄啊,也都只是一時一刻的片段,如同白駒過隙、倏忽流音。

    後來的蘇東坡有名句:“人生……何所似,誠如飛鴻踏雪泥。”(不準、需要查證原詞)說的也就是這個心境。

    漫寂寥: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人生就是如此況味,所有的一切終歸沉寂。

    個人以為“漫寂寥”這三個字,字字都很值得品味。它所表達的意思,包含著一個概念,這個概念之於人生境界,有點像現代熱力學的“熵”的概念之於自然界。

  • 9 # 直又直

    這是唐代杜甫《閣夜》的結聯。他是透過寫冬夜的景色,抒發了自己傷亂、感時、憶舊、思鄉的苦悶感情。他的朋友不管是文的、武的逐個相繼死去了。當時的事態,連年的戰火不斷,面對這些悽慘的,想起了當年那些了不起的友人,有:鄭虔、嚴武、李白、蘇源明、高適等人都先後死去了!自己也已不中用了,在此情形下,心也徹底淡了!這一聯即是全詩所引發的感慨!"臥龍"即比喻諸葛亮,"躍馬"是引用"公孫躍馬而稱帝"的詩句。(西漢未年戰亂動盪的局勢,割地立帝)。杜甫以此兩人作比例,說明像這樣的兩個人,無是中奸,皆為一世之雄,最後也是一堆黃土!我又算得了什麼呢?最後一句是說,人事已蕭條,一切音書也已斷絕,只有聽憑沉悶和寂寥來吞誣著自己了!然而,對他的這兩句,也不難發現有種矛盾心理,更顯現得他對時局的,難於描寫的憂憤之情。

    此詩被譽為杜甫的經典之作。

  • 10 # 杜象應

    明代胡應麟讚譽過杜甫的一首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說此詩為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這就是杜甫所作的《閣夜》,原文如下: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寞

    縱觀全詩,既在天地之間,也言語民苦國傷。引古喻今,氣象萬千,乃雄闊有餘意。

    那“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寞”何義?

    簡單一點是說有業績的英雄們終歸黃土,我何必介意書信和音訊少了呢!

    然而細心分析一下,似乎哲理性頗深,具有應該是這樣的:

    臥龍:誰是臥龍?《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徐庶……謂先生曰:“諸葛亮孔明者,……臥龍也。”

    躍馬:該是公孫述。晉.左思《蜀都賦》中有言,說他在西漢末年乘亂世據蜀,自稱白帝。

    為啥杜甫獨說此二人呢?原來此詩作於四川夔州,且諸葛亮和公孫述都有祠廟在夔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杜甫常思賢明忠人,當然包括諸葛亮和公孫述等。

    人事:指交友。

    音書:親朋之間的慰籍。

    漫:即徒然、白白的。

    固此,不難理解:(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人物,無論忠賢都命歸黃土,我眼前的寂寞又算什麼呢(親朋好友有的已死去、有的杳無音訊)。

    大家都知道杜甫一生窮困潦倒,且抱負大又難以如願,既然寫出了“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寞”,又怎麼可能是直抒胸臆?

    這或許能讓我們從此詩的創作背景中得到一些瞭解:

    《閣夜》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冬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四川各地軍閥混戰不止,吐蕃兵也不斷侵襲蜀地。而杜甫的一些好友,如李白、嚴武、高適等人也相繼過世,其他的也杳無音信了。

    在此種心情狀態下,寫就“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寞”,可謂一石二鳥。不僅僅是借喻諸葛亮和公孫述歸黃土來說明自己眼前的寂寞不算什麼,而且側重點應是對照此二位忠臣感慨,抒發了心中的志向遇挫。

    說直白了,這兩句話看起來是自我安慰,找到了解脫的理由,實際上反映了詩人心中的矛盾與苦惱:“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由此觀之,詩人此句言內之意是悲涼哀傷之情,假他人之終結了自身的寂寞。然言外之意曠遠,有一種壯心不已、超然無窮盡的姿態。

    綜上所述,“臥龍躍馬終黃土”是人生中最後必然結果,然“人事音書漫寂寞”僅是其中的一個過程。想來這一切,既然都免不了,又何必甘寂寞而不奮進呢?!

  • 11 # 桃花塢裡桃花扇

    這首題為《閣夜》的七律詩,是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戰事紛紜,經年不息。而杜甫的好友李白、嚴武、高適等都已相繼離世。觸世紆摯、又感傷懷惙之餘,寫了這首詩,以示己心的沉重和不悅!(請恕省略此詩的鋪展!)…………開頭二句“歲暮陰舊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晝短(夜長)。使人覺得歲序逼人,時光嗟悚。天涯,指夔州已淪落意。當霜雪方止的寒夜,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此淒涼之夜,格外感至悽楚哀愁。…………“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寫夜中所見所聞。軍中鼓角聲響亮,值五更黎明之時,愁人寐警,更顯得悲壯催迫!這兒烘托夔州一帶不太平,遠處的軍隊矗纛風威,士兵已早起集訓。…抬望天穹玉宇無塵,三峽被天空群星映照,銀河又顯得格外澄澈,景色煞是很美妙!可用偉麗來比喻。…………“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野哭”二句,寫杜甫客寓此地,聽到漁夫樵子不時在夜深傳來“夷歌”之聲。“夷歌″,又指附近少數民族唱的歌謠。野哭是指每聞戰伐就會千家慟哭,傳徹廣野。說明該民族熱愛和平、痛恨戰爭與亂世的心態。而夜哭和夷歌,一個極具時代感,一個素含地方性。對杜甫這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來說,這二種聲音都讓他倍感哀悲痛徹!…………最後聯尾句的“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臥龍″指諸葛亮。“躍馬”指公孫述。這兒詩人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謂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拈蜀稱帝。杜甫在《白帝城》詩中曾詠他“公孫初據險,躍馬意何長”?…“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上白帝城二首》)“終黃土″,即最終都會死去,同歸黃土。…(詩人)此際,又極目遠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廟與東南的白帝廟,皆稱一世豪雄,他們最終也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人事與音書,到頭來也只能任其寂寞了!流露出詩人憂憤感傷的情調。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風雲人物,不管是賢是愚,是好是壞,都將會同歸於盡(輕輕一抹如鴻毛)!而現實生活中(杜甫的唐代),怔戍、誅掠、餓挨等更是造成老百姓天天都在死亡,我杜甫眼前這一點孤獨寂寥、辛酸苦挫,又算得了什麼呢?……這一層的思忖,雖系屬明智,然看似自遣詞意上,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愴然和苦惱,為一種有志者的(幽遠)矛盾!…………這首詩被譽為杜律中的上品!又稱為史上七律詩的“千秋鼻祖”!………………[灰字伴鳴梭,料抵客中過,半世疏狂笑橫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零基礎如何自學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