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媒探劇情

    中國畫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為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

    西畫指區別於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簡稱西畫。包括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鉛筆畫、等許多畫種。傳統的西洋畫注重寫實,以透視和明暗方法表現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並要求表現物體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的色彩效果。

    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五個異點:

    (一)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二)中國畫注重意境,西洋畫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俱、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傢俱、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三)中國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

  • 2 # 樗寮

    偉大的藝術總是相通的。

    很多人對國畫和西畫的印象比較極端,覺得國畫寫意,西畫寫實,畫筆,顏料這些只是工具的差別,並不是本質。國畫中有像南燻殿藏的歷代帝王帝后畫像的寫實,西畫中也有畢加索那樣的抽象,表現不通,表達最終都殊途同歸。

    這種說法太含糊了,雖然國畫中有沒骨畫,西畫也會打線稿,國畫的精神還是線法,而西畫色彩的表現弱化了線,很多是面。

  • 3 # 資料完善度低

    本質上都一樣,都是表現“人性美”或“自然美”。區別在於表現形式和意境不同。

    比如,國畫的“仕女圖”表現的“人性美”較含蓄。西畫的“裸女圖”更完美表現了”人性美”中的線條和曲線美,更直接丶開放,這充分表現了“東方文明”的含蓄丶糊塗特性;而西方的直觀丶理性丶直白。

  • 4 # 如婷書畫

    一、以表現方式分:

    中國畫更注重寫意,西畫更注重表形。雖然從根本上來講都離不開對大自然的刻畫,但透過對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名畫來看,都是經過了畫者內心的提煉,所以中國畫內心的成分更多。而西畫特別是早期的作品雖然有大量的神話類作品,但細看都和實際的人或者景色相同,他們更注重的光影、層次等。

    二、繪畫工具分:

    中國畫主要使用毛筆、水墨(還有天然顏料,現在是合成顏料),上千年來基本不曾改變。而西畫隨著時代變化也比較大,鵝毛筆、排筆、鉛筆等等很多,而且由此衍生的繪畫種類也特別多,油畫、水彩、素描,甚至現在圓珠筆畫等。反觀中國畫,基本不變。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落後,毛筆可以寫意,可以工筆,可以線描,一筆多用。

    三、以繪畫題材分:

    西畫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特別是人物是西畫中的靈魂。而中國畫分山水、花鳥、人物幾個大類,每個大類都有側重。

    一百多年的落後捱打,讓中國在各個方面嚴重落後。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差距,所以在很多方面特別仰慕西方白人,比如我們把英語當成了和國語和數學一樣重要的地位,繪畫也不例外。現在考藝術類繪畫都是素描油畫。但40年的改革,經濟的發展也讓我們重新拾取了信心,對待祖宗的東西我們又開始重新審視,才發現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和傳承的,這些東西是華夏名族的靈魂和根基。我們更應該讓自己和下一代不僅吸收先進的東西,更發揚自己名族傳統,創新並留給後人。

  • 5 # SY43625156

    國畫和西畫完全是東西方兩種不同思想的表述方式!

    中國人的繪畫講究形象思維。繪畫是透過對場景、對物細緻入微的觀察。把眼前看到的景和物裝入自己的大腦。然後透過大腦的疏理把實景壓縮、變形去除多餘的。把看到的實景重新組合成一幅完全由自己理解而創作的一個腹稿。再透過畫筆躍然於紙上。我們看到的宋元時期的山水畫的群山疊嶂,在自然界中多數是找不到實景的。都是被古代的藝術家們運用他們的造山造景的藝術創作透過藝術造化中的平遠法、髙遠法。進而昇華了藝術作品的高古雋永、險峻、徒峭、深幽空靈的中國特有的山水畫特點。中國畫的特點是:以寫入畫。講究一個神似而非西畫的形似。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西畫技法,現在隨便找個人問西畫學什麼?我們都會得到一個答案是:素描和油畫。

    西畫講究《造型》。造型是西洋畫的基礎和靈魂!西方繪畫必須對景、對物。透過對景、對物獲得景和物的圖象、色彩和光影效果。

    三百年前的清康熙年期,義大利米蘭人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清代宮廷畫家朗世寧先生。朗世寧在中國宮廷從事繪畫50多年。他把所學的西洋美術光影和色彩的技法,結合中國傳統的繪畫。透過中西合壁派生出另一種不同的中國工筆畫。不得不說在當時他首創的技法豐富了傳統中國工筆畫的繪畫形式。

    中西繪畫洋為中用也要用得冾到好處!傳統中國畫的繪畫語言不能變,"根鬚"必須保留。就象日本江戶時期的日本畫,經過數百年的磨勵。日本畫世終萬變不離其宗一樣。中國畫的面孔的模子不能變!至於西洋畫如何發展仍然要看西方!

    中國人努力做好自己的功課!把傳統中國畫發揚光大是每一箇中國藝術家們的必然之路。

  • 6 # 若憶閣

    國畫和西畫最本質的區別,我覺得是技法和意境的不同。

    首先是技法。國畫表達景物一般都用散點透視,使所畫景物看起來更加的立體生動;而西畫一般都用焦點透視來表達景物,注重對光影的把控,這樣的景物看起來就只在一個點上,沒有那麼具體。國畫的方法在筆墨紙硯上都很有講究,再一個是對技法的講究,比如皴擦就有很多種方法;而西畫只是在素描的基礎上進行創作,需要把控的技法不是很多。

    再說意境,國畫講究一個“氣”字,其意境是悠遠、是綿延的,整幅畫看起來能讓人無限遐想,具有思維的延伸性;西畫表達的意境則沒有這麼悠遠,看西畫就彷彿是在看一張照片一樣,沒有多少意境可言。

  • 7 # 詩苓說

      其實近年來很多都對這個問題持有疑問,其實東方藝術和西方藝術由於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底蘊不一樣,所以表現形式也不一樣,我國的國畫一般注重的就是畫出食物的神韻加上自己的主觀意識;而西畫多注重的是形似,兩者的具體區別基本也就一下幾點。

      1、線條

      中國畫多用線條來代表物象,如人物的臉龐,就會用一條蛋形線條來表示,事實人的臉上並沒有這個線條,這個線條的作用就是劃分臉和背景的線條,或臉上的鼻子也是用線條勾勒出來的,當然鼻子上也沒有這個線條,這就是一個劃分鼻子和臉的界線。這點西畫和國畫就會有很大的區別,西畫跟實物很像,而且西畫上各物之期間沒有線條作為界限。

      2、透視法

      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畫就相反,對透視畫非常重視。西畫對寫實的要求很高,一般都力求和真物肖似,所以非常講究透視法。這點可以透過西畫中的房屋、傢俱、人物等看出,都非常相似,跟真的一樣。中國畫就不然,不喜歡畫房屋、傢俱等立體的物件,而是特別喜歡話山水等願望平面的東西,雖然有時候也會描繪房屋,但是也不將就透視法。

      3、解剖學

      畫中國畫不會去將就解剖學,但是西洋畫對解剖學很注重。這裡解剖學指的就是人體的骨骼經絡的表現形狀。之前也有人說過,學習人物的西畫,首先要了解人物的構造,先研究解剖學,因為西畫寫實,需要描繪的如同真人一般。但是中國畫的人物畫,主要表達出人物的意境特點,對人物各個部位的比例和尺寸沒什麼要求,國畫主要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神似就好,不求形似。

      4、背景

      中國畫對背景的要求不高,西畫卻很注重背景。如中國畫中的梅花,基本都是一直懸掛紙上,也沒什麼背景;人物畫也是如此,一個人懸掛在紙上,周圍都是白紙,所以中國畫的畫紙上留白的部分特別多。西洋畫將就所有物都有背景,畫紙全部填塗,沒有留白。

      5、題材

      中國畫的題材很多都是以自然中的山水魚鳥蟲等為主,西畫則以人物或者立體的物件為主。

  • 8 # 大墨蒲公英素質美育

    1、內涵與形式區別:國畫為中國本土繪畫藝術,歷史遙追數千年,為中華傳統藝術之瑰寶。油畫為西方繪畫藝術,清代始流入中國。比起西畫,國畫除了繪畫工具的不同外,尤是以其詩、書、畫、印的作品構成以及畫作本身含就的中華文化底蘊是別於西方繪畫藝術的最大特質。

    2、繪畫工具材料區別:國畫用的毛筆是圓錐形的,分軟硬毫。羊毫、兼毫屬於軟筆,狼毫比較硬。畫紙是特製的宣紙。顏料是水溶性礦物質,主要用墨作畫,墨分五色。 油畫要用到的筆很多,鉛筆、扁平筆刷、還有用來刮顏料的刀具。在帆布、亞麻布上作畫。顏料是油性的礦物質,用蓖麻油調顏料。

    3、文化信仰區別國畫和油畫的區別在於兩種畫種形成的人文,文化,信仰,自然等環境照就的對畫採用的工具,色彩,形式和內涵的不同。

  • 9 # 獨到文化

      這個問題挺宏觀的,不過我個人對繪畫藝術比較喜歡,也懂一點點國畫和西方畫的原理。今天,我就國畫和西方畫在形式上最顯著的區別,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雖然大家都說——藝術不分國界。也就是排開形式不看,藝術是能引起全人類共鳴的。但,國畫和西方畫在形式上還是真是有很大區別的。另外,西方畫的種類也很多,為了比較好說明,我就拿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油畫做代表與國畫做對比。首先,從繪畫工具上看。  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比較清楚。  國畫使用的是:毛筆、宣紙(絹)、墨、水,這是國畫特有的繪畫工具。  而油畫的工具有:畫刀、畫筆、油畫布、亞麻油……還挺多的。其次,繪畫從題材分類上看  國畫主要分為:花鳥、人物、山水畫。  油畫分為:風景、靜物、人物畫。

      這個也比較明顯,不用過多解釋。

    再次,從繪畫的表現形式上看  國畫從表現形式分類主要有:寫意、工筆、白描三大類。  寫意畫是國畫裡比較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繪畫形式,它不講求形似,而講求神似,這在後面說中國畫神韻的時候,還會提到。近代國畫大家齊白石曾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可見,寫意畫的精髓就是在似與不似之間。  寫意畫的主要作用是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趣,因此畫裡的主體並不是依照其物件的真實寫照,而是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就如寫意山水畫——中國人受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影響,對山林生活格外向往——中國畫家筆下的山川無不是空靈飄渺,如夢似幻的,若要真按照畫裡的形象去找到這座山,恐怕只在作者的意念裡,現實中大多不存在的。  相對來說,工筆畫較為寫實,但它的意境也跟油畫不一樣,我們後面再說。  白描是一種功能性質的畫,大多用於記錄、練習以及草稿等,不過作為國畫形式的一種,它也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兒。  而油畫從表現形式上可以主要分為:寫實與抽象畫。  寫實主要是依照客觀主體進行描繪,不用多說。  而抽象畫主要是依據作者的主觀意識進行創作。抽象畫的情趣跟我們國畫的寫意畫有那麼一丟丟的相似,但抽象畫似乎邊界更加模糊,沒有什麼特定的規矩。而中國畫的寫意畫,怎麼說還是有神形兼備的要求的,而且在章法上也是有規矩的,這會這下面的結構和佈局中談到。第四,從繪畫技法上來說  國畫主要以線條為主,不論是沒骨畫法還是工筆、寫意,線條都是國畫的主要表現形式。而且國畫大多透過線條的疏密、濃淡來展現事物的各種形態。而畫線條的技法,又有運筆方式不同與筆鋒走向不同分為:提筆、顫筆、頓筆、轉筆、首筆及中鋒、側縫、散鋒等。同時,還有濃淡、乾溼等等的技法。  如唐伯虎的這幅“拈花仕女圖”,用清淡柔軟的筆觸勾出仕女面部和手部輪廓,表現出仕女肌膚的柔潤細膩,而用淡雅剛勁的筆法畫出仕女的衣服紋理,表現出衣服清透垂墜的質感,又用濃烈而遒勁的筆法畫仕女的飄帶,讓錶帶的灑脫雋逸躍然紙上。他線條勾勒運用了諸多手法,抑揚頓挫、疏密粗細、快慢虛實、濃淡乾溼、無不顯現著畫家的才思、功底。這是中國畫裡線條生命力的完美展現。  而油畫主要是點、線、面的結合,寫實畫更是與照片差不多,透過點線面的組合表現物體質感和明暗、遠近等空間結構。與中國畫的技法相似,點線面的技法也各有許多不同,這裡就不一一介紹。第五、從畫的結構佈局看  中國畫講究章法,既然是章法就是規矩,老祖宗傳下來的一套模式。比如梅花,從紙的八個方位出枝,不能錯。構圖要虛實結合,有立有破,而且畫面要講求“氣”的聚散、堵瀉,這些都是又規矩的,如果不按規矩來,畫出來不好看也就罷了,被行家看笑話也是丟臉的。  另外,中國畫的很大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嚴格的“透視”規矩。例如,我們可能在一幅山水畫中同時看到山腳、山上和山背後的景色。這也就是國畫裡所謂的“三遠透視法”,在油畫中是極少見到的。還有,像《清明上河圖》這種整條街上的景色都近乎同一比例呈現在紙上,我們稱之為“散點透視法”,油畫中恐怕也絕無僅有。  因此,以寫實為主油畫,絕大部分是嚴格按照真實場景裡的透視比例來畫的,明暗對比比較規範,所見即所得。

      另外,油畫構圖審美主要應用現代數學和物理的相關理論,如:黃金比例,九宮格佈局,三角形,螺旋型等等。這與國畫經驗式的章法有也不太一樣。

      還有,國畫的提子、落款、鈐印都是畫的一部分,與畫面相得益彰,而油畫沒有這個講究。

    第六,從顏色來看  國畫以墨和水為主,而墨就分為“濃……”五色,比較老到的國畫家,僅用水和墨就能表現出物體豐富的形態和光影效果。如這幅墨荷,僅一片荷葉,墨的五色就運用得淋漓盡致,並且僅靠墨和水的調和,荷葉的向背、明暗、形態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卻又充滿禪意。  另外,經典的國畫顏料普遍比較淡雅,色調偏灰,有人說國畫顏料是高階色——莫蘭迪色,但莫蘭迪色是在顏料裡新增灰色,因此會有點反白,而國畫色卻不會有反白的效果,相反國畫顏料因經常與墨調和,因此國畫顏色整體會偏暗,更顯沉穩內斂。剛才說過,國畫更多的是作者內心的世界,因此顏色也並不一定要寫實,只要能表現出作者的想法即可。因此,我們才會看見如《千里江山圖》裡那種絢爛的山水情景。  不過,隨著技術發展,現在的國畫顏料也越來越豐富,色彩也越來越鮮豔。  油畫顏料必須要用特定的油及調和劑來清洗與調和,顏色也很豐富。油畫的用色,尤其是寫實派,畫面的色彩儘量會與實際場景保持一致。當然,不同作家也會根據自己的洗好,對畫面的色相和色調進行調整,但色彩的變化還是以現實為主。第七,從氣韻來看  國畫的繪畫和欣賞都講究氣韻,而油畫對氣韻的要求似乎不太明確。  何謂氣韻,就是神氣和韻味兒。如中國畫裡的人物,不要求跟真人一樣,但要有神氣,有韻兒。如這幅畫裡的鐘馗,筆觸十分簡練,色彩也很淡雅,但作者透過動作和神態刻畫讓一個凶神惡煞、威武剛勁的鐘馗躍然紙上,同時又充滿一種誇張的天真爛漫的童趣,讓人忍不住要多看幾眼。這就是氣韻。當然,這裡的氣韻不但只是人物畫,山水、花鳥畫同樣講究氣韻,只是表現方式不一樣罷了。  油畫寫實派講究寫實,人神態與真人差不多,誇張成分較少,韻味就沒那麼濃。而抽象畫對形象的誇張描繪又沒有邊界,有時甚至認不出畫的是人是物,也就無所謂氣韻一說。  其實國畫和西方畫在形式上的區別還蠻多的,這裡只是對其中的一部分做了些自己的粗淺的描述,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 10 # 曾銳教授

    本質區別在於:國畫是表現藝術,西畫是再現藝術。其他的不同之處不少,但都歸屬於“本質”這一範疇內,理解了本質區別,其他區別的理解和認識迎刃而解!

  • 11 # 桃花樹下溫桃花酒

    個人覺得 ,作畫工具不同:油畫作畫工具有顏料、松節油、畫筆、畫刀、畫布、上光油、外框等;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

    2、風格不同:油畫顏色多次覆蓋,普遍較厚,有抽象,具象和印象;國畫有的有留白,有的有題字,講究意境,大多不寫實。

    3、裝裱不同:油畫有框,沒有玻璃鏡片;國畫有的是玻璃框,有的就是卷軸,無框無鏡片,可以捲起,方便攜帶。

    4、起源不同:油畫起源於歐洲國家,通常的說法是1581年利瑪竇攜天主、聖母像到中國後,才開始了中國的油畫;國畫歷史悠久,宋朝以前繪圖在絹帛上,材料昂貴,因此國畫題材多以王宮貴族肖像或生活記錄等,直至宋元朝後,紙材改良,推廣與士大夫文人畫興起等,讓國畫題材技法多元,在畫作上題詩,為書畫同源之始。

    擴充套件資料: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 12 # Aimee老師學畫畫

    藝術都是相通的,就像文學一樣,上百年上千年,其實當大家看到此情此景的時候,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就像中國的孔子與西方的蘇格拉底。再像中國的壁畫與西方的溼壁畫。都會讓你駐足驚歎。

    非要說區別就是西方油畫與中國國畫。油畫與國畫都是上千年的歷史演變。都是歷史發展思想轉變的見證。西方油畫最早的寫實階段與中國的白描,再到印象派與中國山水畫。到現在西方與國畫都出現綜合材料繪畫。

    最大的區別就是畫材帶來的不同點。西方繪畫透過調色油與厚重顏料用刮刀在油畫布上展現藝術之美,而國畫透過毛筆與國畫顏料在宣紙上浸染中國畫之韻。這大抵就是它們最根本的區別吧。

  • 13 # 寧波文叔

    在我看來中西繪畫的本質區別有兩點:

    首先,國畫的基礎在哲學;西方繪畫的基礎在科學。西畫主“眼見身臨”的實景,所以重視感覺,須有對生活的熱情。國畫重意境,所以重視感悟,需要靜觀。西方繪畫和攝影的原理是一樣的,固定視點,畫面是靜止的,是一瞬間的,是時間、眼睛一秒所見的定格。而中國畫的視覺原理是動態的,是符合人的情感原理的,同樣也是符合視覺原理的,因為人的眼睛是不可能固定在一個點的,是時刻在變化的,畫出點景也是變動的,是隨心變動的。

    再者,中國畫注重精神,西畫注重在寫形。由於文化傳統的不同,寫作材料不同、技法、作風、思想意識上種種的不同,使得形式內容也出現了兩種表現形式。中國畫常在表現形象中,重主觀者的心理描寫,即所謂“寫意”西畫則從寫實的基礎上,求取形象的客觀準確。中國畫描寫以線條為主,西畫描寫以塊面為主,這是在技法上的大致區別。在起初學習繪畫的過程中,不論中西繪畫,都要經過寫形的練習。西畫的素描速寫的練習方法,要比中國畫的臨摹線描的基本方法要更精密和科學。中國畫的“丈山尺樹,寸馬分人”不如西畫的遠近透視,毫釐可計,中國畫的“石分三面,墨分五彩”不如西畫的陰影、光線、色調各有科學根據。中國畫雖不居於形式,但必須從形似到不拘於形式的好;從形似到神形一致,更到出神如花=化。中國畫講筆墨,做到“使筆墨不可反而問筆使,用墨不可反為墨使”。

  • 14 # 阿豪詩畫

    國畫與西畫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我認為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中國發明瞭毛筆、墨、紙(或絹)這三種大殺器!

    這種繪畫工具決定了中國畫的很早就走向了輝煌,也是因為這種工具使得中國畫沒有向多元化發展。

    我們來看看中國畫在筆、墨、紙三種黑科技的加持下是如何領先西方併產生差異的。

    一、毛筆讓中國畫領先於西方

    毛筆的發明和筷子的發明一樣,讓中國人向文明世界邁出了一大步。你能想象中國人優雅的用筷子夾起一塊肉放到嘴裡時,西方人還在用手撕下一塊肉大口咀嚼然後再去舔拭手上的油滴。中國人己經把寫字玩成了書法,西方人還剛拔下一根羽毛沾點墨水用來寫字。

    公元前2000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毛筆,戰國時期蒙恬改進了毛筆,讓它在生活中普及起來。中國人用毛筆來寫字和作畫,東晉時期(公元五世紀)顧愷之己經創作了傳世名畫《洛神賦圖》。油畫是公元十五世紀尼德蘭畫家揚·凡·艾克發明的,中國畫足足領先油畫一千年。

    二、中國畫以線為主,油畫以面為主

    我們觀察一下毛筆,無論多粗的毛筆,最終都聚成一個筆尖。這種由圓到點結構的工具,註定畫線很方便。而油畫筆呢?(英文brush就是刷子的意思)形狀扁平,這種結構,註定大面積平塗最方便。所以中國畫以線為主,平塗只是填補兩條線之間的空缺。油畫以面為主,線條只是表現塊面之間的轉折。

    三、油畫取寫實,中圖畫取寫意

    油畫最初是為宗教服務的,畫家本人也都是建築師,畫家結合自己的建築知識,在教堂的牆上繪畫時採取了一種符合視覺習慣的透視方法,用於表現教堂寬敞深遠。採用油畫筆作畫時,使用的力量較大,由於筆刷較硬,手可以明顯感受來自畫面的支撐,很容易長時間作畫。油畫顏料很粘稠,可以層層覆蓋,很適合表現陰影和體積。

    中國的畫家大都是文人,文人作畫往往是寄託自己的閒情逸志,所以採取的方法是託物言志,不會刻畫具體的實物。毛筆柔軟,落在紙上,薄薄的紙和柔軟的筆尖給手的反作用力很小,容錯率很低,畫錯後很難修改。墨很稀薄,不能反覆塗抹,表現物體的明暗變化有一定的難度。墨色的濃淡只是表現物體的陰陽虛實以及畫面的節奏,不表示光線的暗部或陰影。

    所以,油畫顏料粘稠,適合表現寫實的效果,不容易表現稀薄,空靈的效果。中國畫呢,因為墨的流動性好,可以表現一種空靈,通透的氣韻感。

    四、畫的裝幀形式決定了畫的構圖方法

    油畫的裝幀很簡單,就是一幅畫加一個畫框。那種寬大古典的畫框,都是四角往裡傾斜,無意中讓人的視線沉浸在畫中。在油畫展廳裡,看這幅畫時,視線深入其中,看另一幅畫時,視線又進入另一幅畫裡,每一幅畫都是一個獨立的空間世界。中國最初去盧浮宮參觀的人都這樣描述:感覺象在打仗。

    中國畫的裝幀方法樣式很豐富,中堂,掛軸,長卷,扇面,冊頁,插圖等,不同大小,不同埸景均可。畫面形式很重要,比如長卷,觀賞時是徐徐開啟的,人的視線象看電影一樣,一幀幀瀏覽,視覺的焦點是跳躍的,所以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其實我是不喜歡這個詞的,應叫作散點構圖,不應強加什麼透視。)

    所以,中國畫的構圖本身沒有侷限性,八面透氣。人們在觀賞中國畫時沒有侷促感,人的視線可以在這幅畫和那幅畫之間自由的跳動,在不同的畫面中瀏覽一點兒不會產生不適應,只是感覺象電影切換了不同的場景而已,這是油畫所不能提供的體驗。

    結語 工具的不同決定了本質的不同

    綜合以上四點,我認為中國畫和油畫因為創作的工具不同,所以在繪畫技法,表現方式,畫面效果等均產生了不同的走向,隨著時代的發展,兩個畫種都吸取了彼此的長處,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中國畫應該大膽在技法、工具上做相應的改進,不要固步自封,要放眼於未來,放下身段,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中國畫。

    (現在一些中國風格的動漫對中國畫的推廣效果很好,很受年輕人的喜愛,只有年輕人喜歡中國畫,才能更好的把中國畫發揚光大。)

  • 15 # 品美有術的演真

    本質上說,中國畫與西畫在藝術情感表達和成就上並無區別,中國畫在表現技法上也有大寫意、小寫意、工筆、工兼寫等,而西畫也劃分為不同主義流派,中國畫有寫實主義,西畫也有抽象和表現主義,雙方並不能按照某個既定假設的對立場予以一概而論,中西繪畫雙方既互相包含,也互相印襯交叉,通常我們所談論的東西方繪畫的區別,是需要特別限定為中國畫與西畫的具體某種題材與表現形式的,比如中國寫意山水畫與西方古典寫實主義風景畫、中國工筆人物畫與西方古典肖像畫等等。而且,雙方的所謂本質區別,通常也是針對各自的繪畫思維邏輯形式與技術技法側重而論的:

    中國畫(山水)

    西畫(風景)

    (1)透視關係上,中國畫有多個視點,即散點透視,而西畫則是焦點透視,即一幅畫中只有一個縱深角度。這是因為中國畫講究人在畫中游,在一幅畫中同時表現可以行走,可以居住,可以瀏覽,可以仰望的多種時間和空間;而西畫注重眼前物、眼中像的真實再現。

    近大遠小的西畫透視關係

    (2)表現思維上,中國山水畫講究筆墨的趣味性,技術痕跡是個性與情緒的主觀表達;而西畫側重於對自然真實和科學理性的再現,線條與用色為自然結構服務。中國畫注重表現內在的精神氣質,要求要投入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與之相別,西畫追求光照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變化,在畫與“我”的關係預設上,屬於冷靜旁觀的物我兩分。

    中國畫的遠山,用抽象的筆墨,突出趣味性與抒情性

    (3)哲學邏輯上,中國畫傾向於浪漫主義表達與理想主義架構;而西畫體現出更多的科學精神與現實主義精神。中國畫在畫面形象之外,往往引入傳統哲學觀點與情感,強調“我的存在”,突出“我”在物像之上,突出地映射出中國人獨特的理想自然觀與哲學審美觀,具體表現為對文學意境的營造和對書法藝術的攀延與勾連。西畫更加講求客觀理想地駕馭和處理物件,突出“我”在物像面前。

    國畫墨竹,充滿東方哲學趣味的象徵主義與浪漫主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明白人,現在該不該囤積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