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去溜去

    劉禪和孫皓都是亡國皇帝,但後人對於他們的評價完全不同。劉禪主動投降,把劉備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給了曹魏,而且也徹底斷送了漢室的血脈。但後人對劉禪基本上沒有太多負面評價,好像蜀國滅亡同劉禪並沒有太大關係一樣。孫皓就完全不一樣了,孫皓投降被殺不說,還留下了一堆罵名,究竟為何他們二人的評價差距如此之大呢?劉禪雖然沒能繼承劉備的才幹,但始終抱有一顆仁慈的心,這點就比孫皓強太多了。

    我們一說到那些被滅國的帝王,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落下什麼好的結局,可是劉禪卻不一樣。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時局特別混亂,在那時,參與爭霸的蜀漢還有東吳,曾經是那麼的強悍,最後還是滅國了。可是同樣是滅國的帝王,劉禪和孫皓的結局卻一點都不一樣,其中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遭遇到的待遇不一樣,劉禪的結局算是很好了,甚至是他的孩子們也都成為了官員,可是孫皓的結局卻很慘,他在投降以後沒過多久就被人給殺了。還有就是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不一樣,雖然同樣是滅國的皇帝,劉禪在死後一直都受到人們的尊敬,可是孫皓卻沒有人懷念,反而是人們都很恨他。

    之所以他們受到的待遇不一樣,其實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劉禪在滅國的時候是主動投了降,而孫皓卻是被迫的。在當時,劉禪要投降之時,並不是沒有一點選擇的,在那個時候,跟隨他的人還有很多,他其實可以讓那些人拼死抵抗,然後得到戰爭的勝利,但是他沒有那麼做。他選擇了去主動投降,這也給了對方很大的好處,以至於他在投降之後能夠得到別人的善待,可是吳國君主卻是選擇了跟別人以死相抗,最後,真的是沒有了辦法才被迫選擇了投降。

    還有一點就是兩個人在投降的時候,時間都不一樣。劉禪在投降之時,魏國還沒有能力能夠統一天下,在那個時候想要贏過蜀漢其實很難做到,就更不用說其他的大國勢力了,劉禪在這時選擇了投降其實正好為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馬昭能夠好好的善待他,一部分原因也是想著給其他的勢力看。可是在孫皓投降之時,天下已經快要統一了,所以無論他怎麼選擇,都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善待,因為已經不需要做給別人看了。所以說他們兩個人命運不同,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時機不一樣。

    最後一點就是他們兩個人的地位不一樣,即使魏國從來都不認同蜀漢和東吳這兩個國家,可是劉備怎麼說都算是來自漢室,劉禪能夠受到別人善待,也是這個原因。可是東吳不一樣,它就只是個稱霸的諸侯國,所以沒人想要善待孫皓,所以說,從他們兩個的身份就決定了他們所受到的待遇。還有就是連普通人人對他們的評價都不一樣。雖然兩個人都是滅國的君主,可是。劉禪在蜀漢的百姓心中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可是東吳的百姓卻特別的恨孫皓。雖然蜀漢滅亡了,可是人們覺得那並不是劉禪的錯,因為他投降是為了老百姓們的安危,是一個真正的善良的人。可是人們覺得東吳有一個很殘暴的君主,要不是他東吳也不會滅亡。

    人們對他們兩個人的評價不一樣,也是有原因的。第一點就是他們兩個人的能力不一樣,很明顯,劉禪要比孫皓強很多。即使我們都知道劉善是一個昏的君主,可是不可以否認的是,在諸葛亮死後幾十年裡,他依然能夠穩定了蜀漢的局面,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他其實是一個實力很強的人。可是孫皓在當皇帝的時候,朝廷很是混亂,管理的國家也很混亂。而且她們兩個人在用人的方面差距也特別的大。劉禪對於所有的官員都特別的寬厚,也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雖然有一些人的實力很強讓她很是害怕,可是他卻依然會採取他們的意見。可是孫皓和他完全不一樣。

    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兩個人對待百姓的態度也不一樣。劉禪是一個很善良的君主,他從來都不壓迫自己的百姓,也從來都不想去北上征戰,可是他本人特別的愛戴諸葛亮,所以才沒有拒絕。再後來,諸葛亮死了之後,他馬上就讓所有人不再去北伐,他的這個做法,真的不適合做一個有野心的君主,可是讓百姓卻很是愛戴。最後在要滅國的時候,還是一心為了百姓們著想,所以最後,即使滅了國,百姓們還特別的尊敬他。

    孫皓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很殘暴的君主。在他當皇帝的時候,經常做惡事,百姓們對他都很不滿意,甚至是憎恨。所以從各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們兩個人之所以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原因來自於很多方面,但是小編覺得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劉禪本就是一個善良的人,他能夠善待別人,最後才能讓所有人都善待了他。而他是一個真正的殘暴的君主,即使作為一個滅國的皇帝很是值得讓人可憐,可是他先前的暴行讓人們對他很不滿意,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就了他最後悲慘的結局。

  • 2 # 歷史邂逅

    三國後期,由於政治經濟軍事發展的不平衡,最終勝利的天平朝著有利於魏晉的方向發展。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奇襲蜀漢,攻克成都,劉禪率眾臣投降。自此由劉備、諸葛亮等建立的蜀漢政權,至此滅亡。蜀漢蒸政權滅亡之後,蜀漢後主劉禪以及一些大臣,都被司馬昭遷往洛陽居住。

    劉禪獲封安樂公,一直生活至去世。公元280年,吳國末帝孫皓聽從大臣胡衝的建議,效法蜀漢後主劉禪做法投降晉國,同時頒發勸降信書信給各地臣僚,以利於晉國接收。投降之後的孫浩同樣被安置在洛陽,獲封歸命侯。同樣是投降,為何待遇不同呢?

    第一,血統不一樣。雖然劉禪和孫皓都是割據政權的皇帝,但是劉禪為公認的漢室之後,具有皇族血統。當年,劉備被漢獻帝親口承認為皇叔,就證明了這點。而孫皓的祖上,是東吳孫權之後,名義上是臣。

    第二,投降時間不一樣。劉禪是被鄧艾偷襲,不得已率群臣投降。那是,國內的支援度比較高,尚有姜維等大將在,劉禪能夠一時間勸降。同樣的,劉禪的投降給孫吳以後的選擇,提供了示範和榜樣。因此待遇要更好一些。

    第三,名聲不一樣。劉禪投降後,整天裝瘋賣傻,樂不思蜀,給晉國留下了良好的歸降形象;但是,孫皓的形象從一開始就不是很好,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整個晉國都很害怕。這樣的人,論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中,一定夠不上公爵。因此,劉禪被封安樂公;而孫皓只能獲得“歸命侯”。

  • 3 # 晉人今語

    劉禪和孫皓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身份血統不一樣

    劉禪的父親劉備一直以漢室宗親自詡,強調自己地位的合法性,世人也稱劉備為“劉皇叔”,所以,蜀漢一直以恢復漢室為終極目標。

    劉禪繼承他父親的皇位之後,在很多人眼裡,尤其在蜀漢百姓眼裡,他也是漢室的繼承者。(所謂根紅苗正)

    孫皓的爺爺是孫權,就血統而言,孫家只是江東的一個世家大族,長期盤踞在地方的豪強勢力。

    二、繼位方式不一樣

    劉禪是父死子繼,合理合法,朝中有先朝遺臣諸葛亮, 姜維等人的輔佐,初期,還算得上君臣和諧,蜀國的國力沒有因繼承人削弱多少。

    孫浩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本來沒機會登基的, 但東吳內部政局錯綜複雜,宗親之間互相殘殺,最終把他推上皇位。可以說,他的上位是多放政治勢力博弈的結果。所以他上位之後,大肆屠殺政敵,試圖加強自己的權利,以至於消耗量太多東吳實力。

    三、滅國時,選擇方式不一樣

    蜀漢是在曹魏時期滅國的,當曹魏大將鄧艾兵臨成都時,蜀國還有一站的實力,因為此時姜維還領兵在外,如果抵抗,等到援軍,戰況如何也未可知。可是劉禪選擇投降,讓百姓免收戰爭之苦。

    吳國則是在司馬氏建立晉朝之後滅國的,而且是積極抵抗晉軍,直至戰爭最後一刻,才選擇投降。

    四、投降之後的待遇不一樣

    劉禪投降之後被封“安樂公”,世襲子孫,並且賜給大量田產,待遇真是極好。善終於世,儘管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笑柄。

    孫皓投降之後被封“歸命侯”,這個稱呼就帶有點侮辱性質了,並且司馬炎在給他準備的酒席期間說,在這裡等他好久了,而他竟然回懟:我在江東也給你準備了位子。司馬炎儘管沒有發作,但只怕心裡已經紮了根刺。最後,投降四年後去世。

    五、百姓對他們的評價不一樣

    劉禪雖然沒什麼本事,但為人還算寬厚,尤其是最後選擇主動投降,避免生靈塗炭。所以,儘管亡國,百姓對他還是沒有多少恨意。

    孫皓則濫殺無辜,搞得國內怨氣騰騰,百姓也是對其恨之入骨,把亡國之罪扣在了他的頭上。

    綜上所述,這五個方面就是劉禪與孫皓不一樣的地方。

  • 4 # 肥肥大狗熊

    三國魏蜀吳三國鼎立,各自征戰,直到鄧艾奇襲姜維所佔的天險劍閣,直接打到蜀國成都,此時蜀國大勢已去了。劉禪只能出城向魏國軍隊投降,三國之一的蜀國政權滅亡。 當時的取代魏國的西晉晉武帝派出幾路大軍攻吳,幾路晉軍在東吳的王都建業合擊,將已經無力反擊的吳國皇帝孫皓逼迫到領群臣投降。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至此完全結束,三國範圍已經都讓晉國所有,完成了統一成就了西晉王朝。

      但是值得史學家探討的是都是亡國君主,劉禪和孫皓在晉國抓獲後的待遇卻是完全不同,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晉國晉武帝是一個有作為的帝王,他在繼承已經滅掉蜀漢的晉國政權後又消滅了在江南割據的東吳,徹底完成了晉國的統一大業。而且,司馬炎時個比較寬仁的皇帝,他不但沒有將曾經的帝國君王斬盡殺絕,反而對蜀漢和東吳的君王和臣子寬待有加。雖然劉禪和孫皓之間的待遇有很大的差距,但這在歷史的王國之君中都是難得的結局

  • 5 # 史海清流

    大致沒有區別,他們都是亡國之君,對國家都沒有什麼顯著貢獻。

    但有一點區別!劉禪在位四十二年。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而孫皓呢?他是孫權的孫子,孫和的兒子。在位期間,專橫殘暴,奢侈荒淫無道,不得民心。據《三國志》記載,孫皓初立時,下令撫卹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令主。但很快他便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另外,他也把擁立自己的家臣殺掉(據說他們後悔擁立孫皓,被他知道而被殺) ,又曾遷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漢),大興土木。

    孫皓即位的次年,曹魏的曹奐“禪讓”,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司馬炎本來打算立刻攻伐東吳,但國內贊成及反對徵吳的兩派發生紛爭,使吳國在這段時期得以苟延殘喘。

    自此,蜀國吳國相繼滅亡。

    劉禪昏庸,可以評價為一個昏君。

    孫皓暴戾,可以評價為一個暴君。

    因此沒什麼特殊的區別,兩個飯桶,劉禪沒孫皓吃得多罷了……

  • 6 # 敏哥說歷史

    1,血統不一樣。雖然劉禪和孫皓都是割據政權的皇帝,但是劉禪為公認的漢室之後,具有皇族血統。當年,劉備被漢獻帝親口承認為皇叔,就證明了這點。而孫皓的祖上,是東吳孫權之後,名義上是臣。

    2,投降時間不一樣。劉禪是被鄧艾偷襲,不得已率群臣投降。那是,國內的支援度比較高,尚有姜維等大將在,劉禪能夠一時間勸降。同樣的,劉禪的投降給孫吳以後的選擇,提供了示範和榜樣。因此待遇要更好一些。

    3,名聲不一樣。劉禪投降後,整天裝瘋賣傻,樂不思蜀,給晉國留下了良好的歸降形象;但是,孫皓的形象從一開始就不是很好,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整個晉國都很害怕。這樣的人,論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中,一定夠不上公爵。因此,劉禪被封安樂公;而孫皓只能獲得“歸命侯”。

  • 7 # 漯河小史哥

    關於劉禪和孫皓的區別,我整理了主要有以下三點。

    其一:【劉禪更天真,孫皓更耿直】

    我們都知道我們可能都聽說過,樂不思蜀的典故,就是說劉禪在被司馬昭宴請的時候,想試一下劉禪是否有叛逆之心,然後司馬昭問劉禪:“你為什麼這麼開心?想念不想念你的蜀國?”而劉禪是怎麼回答呢?他說:“此間樂,不思蜀也。”然後左右都笑了。這個樂不思蜀了成語就流傳了下來,人們口口相傳,由此可見劉禪是一個天真的人。

    而同樣的司馬昭也曾經用類似的方法試探過孫皓,而孫皓是怎麼回答的呢?我們看一下歷史記載。

    帝謂皓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皓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你看人家孫皓多耿直,直接回懟了司馬昭一句,而司馬昭也並沒有因此生氣,原諒了他的耿直,並沒有因此而殺了她由此可見,孫皓相比劉禪是一個耿直的人。

    其二:【劉禪是不作為,而孫皓是亂作為】

    為什麼說劉禪不作為呢?他實在是太聽話了,自己一點都不想動腦子,全都是依賴別人的。聽諸葛亮的,聽蜀漢四相的,聽姜維的,聽郤正的,聽黃皓的,聽譙周的。他的昏庸在於言聽計從,等到自己做判斷的時候幾乎就是不知所措,回答問題需要人教,大敵當前需要人教,他自己啥也不想幹。平庸之主,但能放權,尚值得稱道。但是論護國心志,則不如他兒子北地王。只是想當個富家翁罷了

    看而孫皓的話。其實孫皓比劉禪爛,劉禪是無作為,孫皓那是亂作為,不但亂作為,而且是特別的殘暴。孫皓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有名的暴虐之君。據史書記載,他在位時:驕橫暴戾,忠諫者誅,虐用其民,窮兇極欲,被他濫施刑罰,不可勝數。造成群下人人惴恐,朝不謀夕。魯迅先生都稱他是“特等的暴君”。

    他這一些正好和劉禪是想反的,劉禪是昏而不暴,孫皓正好是暴而不昏。

    孫皓影視形象

    其三:【孫皓比較有骨氣,而劉禪比較軟弱】

    對於滅國之戰,孫皓的抵抗力度比劉禪強多了,即使長江上游不在,丞相張悌戰死的情況下,孫皓還想組織人抵抗一波,並沒有想直接投降。

    雖然孫皓也是末代皇帝,但是他在他的統治期間可以說完全是個人慾望的體現。他把吳國的一切權利都集中在自己手上並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運用。而在其他朝代中,末代皇帝往往大權旁落,自己的生死都不由自己掌握。如果孫皓沒有司馬炎這樣的強敵,自己又沒有過分的為所欲為的話,是不會落到滅國的下場。

    而劉禪在還有能力反抗的時候就直接投降了,由此來看的話劉禪比較軟弱,不過蜀漢後期國力衰竭和人才凋敝都是事實,他投降保民即成全了自己也成全巴蜀,也算有些可取之處。

    劉禪影視形象

  • 8 # 京荊劉

    劉禪和孫皓區別太大了。雖然兩位都是三國末期的亡國之君。但兩位皇帝的才能卻大不同。

    先談談劉禪。劉禪,蜀後主。是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共計41年。劉禪207年出生於荊州亂世之中,不到一歲,就發生了赤壁之戰,曹操大軍橫掃荊州。直到公元271年去世,是活到壽終正寢的皇帝。沒有大智慧,是做不到的。

    1,劉禪有大智慧。

    一個小小年紀的皇帝,能把諸葛亮這種曠世奇才籠絡在身邊,充分讓他發揮特長,用人不疑。在蜀國亡後,也能裝傻,卸掉晉國皇帝的擔心,讓自己又多活了8年,壽終正寢。

    2,劉禪極其仁慈。

    在位期間,很少殺臣民。《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其父被判入獄,因劉禪執法是公平的,更多的是仁慈,愛護老百姓。所以陳壽在寫書時一點都不恨蜀國,客觀的寫了三國,很多方面都是向著蜀國的。249年,以前的敵人夏侯霸來投奔,劉禪不僅沒有殺他,還拜為車騎將軍,充分利用人才。

    3,劉禪胸襟寬廣。

    諸葛亮把軍權政權全部抓在手裡時,劉禪一點也不起疑心,也沒有找機會出去諸葛亮。一代帝王,沒有寬廣的胸襟,是做不到這樣的。期間,很多大臣要求說諸葛亮的壞話,要求降職諸葛亮,劉禪把這些在民間議論的人員抓起來,不讓諸葛亮在前線分心。

    4,劉禪治國有方,用人比劉備還聰明。234年,諸葛亮死後,劉禪把大權全部收回來,取消丞相一職。北方,東方和西南方,安排好得力大將鎮守,尤其是東邊,吳國陸遜和他的兒子陸航,一直想著奪下涪陵(今重慶)這一帶。但劉禪啟用的鄧芝鎮守,數十年安寧無虞。劉禪在沒有諸葛亮的30年裡,一樣保持了蜀國的穩定和繁榮。

    再來談談吳國末代皇帝孫皓。

    孫皓(243年—284年),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

    在位初期,還能施行明政。但沒幾年,就開始沉溺酒色,殘暴無仁,跟劉禪沒法相比。他極其喜歡殺戮,昏庸暴虐。名聲很大,驚動華夏,令晉武帝感到惶怖 。 天紀四年(280年),西晉攻破建康,他的也學了劉禪投降,封為歸命侯。過了不到四年,公元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一共活了42歲,跟劉禪也沒法比。

  • 9 # 真好看66

    首先都是亡國之君,還有就是兩位也具有一定的智慧。

    劉禪在諸葛亮死後能坐穩皇位四十年,還分化了朝中丞相的權力結構,治理的蜀地安樂祥和,

    東吳孫皓在位16年,即位之初也做了些令人稱讚的事,恤民開倉振貧等,只是後來性情大變,暴君的特色允分體現出來;

    兩人不同之處也是性格的不同,

    劉禪是自己投降,

    孫皓是拼命抵抗過不得已而投降;

    劉禪有大智若愚隨遇而安的釋然,當然最後得以善終,

    孫皓就算投降嘴上也要抵抗保持顏面,最後是值得懷疑的病故;

    劉禪投降之後還有姜維攪盡腦汁奮力挽救,還有南中割據都督霍代奮力抵抗,並向魏主提出條件,要自己投降就得善待己降的劉禪,後來再被晉武帝奪位也封劉禪為安樂公,有頤養天年的機會,

    孫皓是不得人心,就算晉武帝司馬炎不來滅東吳,而東吳臣民也想把他滅了;

    兩人都有相同的地位,同為一方君主,只是在勝利者的第三眼中同屬於偽政權,但劉禪起碼還有大漢以來的皇室血統,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挺名正言順,比起東吳孫皓更多一些法理性。

  • 10 # 當代曹植

    劉禪是一位仁慈的君王,而孫皓卻是一個暴君。

    其實劉禪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君主,在諸葛亮主政蜀漢時,劉禪運用自己的智慧妥善處理他和諸葛亮的關係,使諸葛亮鞠躬盡瘁為蜀漢出力。

    諸葛亮病死後,劉禪親自主政,廢除丞相制度,將丞相的權利分散。

    劉禪主政蜀漢時期,沒有發生過動亂,人民的生活比較安定。

    蜀國的滅亡不是劉禪的責任,而是客觀因素造成。諸葛亮和勞師動眾的北伐,使蜀漢民生凋敝,諸葛亮病逝後,阿斗執政二三十年,讓民眾得以休養生息。

    劉禪在位期間,很少殺臣民。249年,以前的敵人夏侯霸來投奔,劉禪不僅沒有殺他,還拜為車騎將軍,充分利用人才。

    劉禪治國有方,用人比劉備還聰明。234年,諸葛亮死後,劉禪把大權全部收回來,取消丞相一職。北方,東方和西南方,安排好得力大將鎮守。劉禪在沒有諸葛亮的二三十年裡,保持了蜀國的穩定和繁榮。

    孫皓(243年—284年),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264年—280年在位),吳大帝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

    在位初期,還能施行明政。但沒幾年,就開始沉溺酒色,殘暴無仁,跟劉禪沒法相比。他極其喜歡殺戮,昏庸暴虐。

    結果,很快使得東吳走向衰落。最後在公元280年,東吳繼蜀國之後被西晉所滅,孫皓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

    其實,孫皓才是真正“扶不起”的阿斗。孫皓不但才情比劉禪低很多,智力也比劉禪低很多。

    正是因為孫皓的口無遮攔和大不敬,最終在晉國只活了四年。

    身為囹圄,明哲保身才是第一要務,孫皓卻逞一時之口舌之快,最終落得不得善終的下場。這和劉禪投降後處處裝傻形成鮮明瞭的對比,而兩人的智力高低也不言而喻了

  • 11 # 用已在

    三國魏蜀吳三國鼎立,各自征戰,直到鄧艾奇襲姜維所佔的天險劍閣,直接打到蜀國成都,此時蜀國大勢已去了。劉禪只能出城向魏國軍隊投降,三國之一的蜀國政權滅亡。 當時的取代魏國的西晉晉武帝派出幾路大軍攻吳,幾路晉軍在東吳的王都建業合擊,將已經無力反擊的吳國皇帝孫皓逼迫到領群臣投降。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至此完全結束,三國範圍已經都讓晉國所有,完成了統一成就了西晉王朝。

      但是值得史學家探討的是都是亡國君主,劉禪和孫皓在晉國抓獲後的待遇卻是完全不同,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晉國晉武帝是一個有作為的帝王,他在繼承已經滅掉蜀漢的晉國政權後又消滅了在江南割據的東吳,徹底完成了晉國的統一大業。而且,司馬炎時個比較寬仁的皇帝,他不但沒有將曾經的帝國君王斬盡殺絕,反而對蜀漢和東吳的君王和臣子寬待有加。雖然劉禪和孫皓之間的待遇有很大的差距,但這在歷史的王國之君中都是難得的結局。

    蜀國劉禪是最先作為王國君主被羈押在魏國都城洛陽的,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曹奐對其也是善待。當時的權臣司馬昭對劉禪也很不錯,劉禪還得封安樂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還有許多其他的賞賜。而且即使是在劉禪死時,都得到了晉國高規格的對待,對劉禪的死去稱呼是隻有諸侯和有爵位的王公才能稱呼的“薨”,“公泰始七年薨(hōng)於洛陽”。 但是孫皓被俘獲到洛陽之後的待遇和劉禪相比就差的太多了,司馬炎稱其是走投無路才前來歸降的,所以只是前次詔書答應他不死,但是他是被迫歸降,所以只是給他一個歸命侯的稱號。這稱呼其實有很明顯的侮辱意思,是晉武帝專門用來嘲諷孫皓的,和劉禪的正式爵號“安樂公”相比,有很大差距。

      而且晉國只給了孫皓“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這些和劉禪比較差距明顯。同時不但是帝王,就是昔日的東吳皇族在晉國混的都遠不如蜀國。只有孫皓的曾經太子孫瑾拜中郎,其他大都只是得到個虛職。 而且孫皓死後在《三國志》中記載中僅一句“(太康)五年,皓死於洛陽。”不鹹不淡的一筆就帶過。

    為何蜀漢和吳國君主在晉國的待遇差距會如此之大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劉禪的能力暫且不談,卻是一個真正的和善皇帝,幾十年的執政生涯幾乎極少殺人,這一點上和東吳孫皓反差巨大。孫皓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在三國至歷史上都是少有。他執政的記錄簡直就是一部殘暴史。兇狠至極,他不但對政敵下手,也對宗族和忠臣下手,只要是看不順眼的都會被他毫不猶豫的處死。 所以在宅心仁厚的晉武帝眼中,自然對孫皓是很難有好感情,對其是相當得冷淡,而且若不是考慮到東吳的人言,估計司馬炎早就想將孫皓殺死了事。

  • 12 # 等待和希望2009

    來看看劉禪。

    提起劉禪,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樣一句典故: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是劉禪的小名,之所以說他“扶不起”,原因很簡單:阿斗有諸葛亮這樣的蓋世奇才相輔佐,結果因為重用小人,最終淪為亡國君。

    同時,世人公認為劉禪的“智力”低下,原因是他降晉後,一次宴席司馬問他想不想念蜀國。劉禪答了7個字:“此間樂,不思蜀”!就是因為這7個字,劉禪被戴上了超低智慧的帽子。

    但現代專家卻為劉禪平反,說他“扶不起”完全是強加給他頭上的,蜀國的滅亡不是劉禪的責任,而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和歷史趨勢所逼。客觀因素就是指諸葛亮和姜維勞師動眾的6次北伐和9次北伐,要知道劉備因為夷陵之戰大敗而病逝白帝城,此時蜀國已被折騰得千瘡百孔。劉禪繼位後,他牢記劉備叮囑,視諸葛亮為“相父”,把朝中大權都交給他。諸葛亮病逝後,阿斗還單獨執政30年,期間他固然重用了黃皓這樣的宦官和小人,但這並不是左右蜀國滅亡的主因。

    總之,劉禪一生共執政41年年,足以證明他並非“扶不起”,相反,他是頗具治國才能的。而他被迫投降後,說的這句“此間樂、不思蜀”也不是智力低下的表現,而是足智多謀的表現。畢竟當時他已是寄人籬下,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他這樣說,徹底打消了司馬昭對他的提防和顧慮。也正是因為這樣,他被封為安樂公,劉禪最終得以善終

    看孫皓。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孫皓本來沒有資格繼位的,但因為孫權最為寵愛和器重的太子孫休早逝,其它兒子因爭權奪利,百死即傷。最後,無奈之下,孫權只好從孫子輩中尋找繼承人,最後選中了孫皓。

    殊不知,雄才大略的孫權這回看走了眼,因為孫皓才是屬於真正“扶不起”的。孫皓繼位後,剛很快就沉溺酒色,殘暴殺戮,結果,很快使得東吳走向衰落。最後在公元280年,東吳繼蜀國之後被西晉所滅,孫皓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

    劉禪投降後封為公,而孫皓僅僅是侯呢?

    有人認為,劉禪和孫皓面對的君主不一樣。蜀國滅時,魏國的掌政者是司馬昭,而到了東吳滅亡時,執政者已換成了司馬炎,君主不同導致他們的投降後的地位和職級的不同。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孫皓才是真正“扶不起”的阿斗。孫皓不但才情比劉禪低很多,智力也比劉禪低很多,有事例為證。

    孫皓投降後,可能是借鑑司馬昭對劉禪的策略,司馬炎弄了一次宴會,宴請孫皓和吳國的舊臣。結果酒過三巡,司馬炎要求孫皓以《爾汝歌》作首詩,以助酒性。

    孫皓也不是白丁,頭腦一轉,很快他吟道: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詞裡的“汝”便是指司馬炎,堂堂的一國之君,怎麼能讓屬臣稱“汝”呢?孫皓的詩顯然是對司馬炎的大不敬和大侮辱!司馬炎聽後十分氣恨,但題目是自己出的,他又不好發作,只好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吞。

    無獨有偶,還有一次,晉朝的大臣賈充問孫皓:“聞君在南方,每鑿人眼目,剝人面皮,此何等刑耶?”這裡面當然是批判孫皓在東吳執政的殘暴不仁。而孫皓也不是省油的燈,馬上反駁地說了15個字:“人臣弒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意思就是說,對於弒君的亂臣賊子,就應該鑿眼剝皮!其中暗指賈充幹過的“惡舉”——弒君之罪。原儼賈充曾經弒殺過曹魏的皇帝曹髦,他也因此成為司馬家的心腹人物。

    也正是因為孫皓的口無遮攔和大不敬,最終只活了四年便“突然離逝”了。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他死亡的內因,但史學專家推測,孫皓之死的幕後兇手很可能就是司馬炎或是賈充。畢竟司馬炎和賈充為了聲譽沒好直接對孫皓下毒手,於是選擇了暗下殺著。

    身為囹圄,明哲保身才是第一要務,孫皓卻逞一時之口舌之快,最終落得不得善終的下場。這和劉禪投降到晉後處處裝傻形成鮮明瞭的對比,而兩人的智力高低也不言而喻了。

  • 13 # ClearListen

    三國演義中還是魏國的時候,蜀國亡;而晉推翻魏後又拿下吳這才使天下歸一。劉嬋和孫皓是當時兩國的君王,劉禪兒子孫加官進爵而孫皓早早地被殺,為什麼他們投降以後待遇懸殊呢?

    第一,拜劉禪所賜,姜維當時要準備大幹一場,沒想到劉禪直接投降了,這算是主動投降,當時蜀國還是有兵力可以與魏國抗衡,雖然可能做不到完勝,但是退一步東山再起絕對沒問題,而孫皓卻是拼盡全力被迫投降的。

    第二,投降早也是個好事,當時誰都沒有一口氣能統一全國的能力,當然魏國實力還是稍勝一籌,劉禪的主動投降無疑是給其它君王做了表率,而厚待劉禪能讓其它君王看到亡國並不一定待遇變差。

    第三,身份差距,畢竟劉禪是漢室宗親,而歸降以後我們知道的典故“樂不思蜀”也為他以後富裕的人生奠定了基礎。很多人都說劉禪昏庸,其實我不這麼認為,一個昏庸的人可以在諸葛亮死後在位29年嗎?一個昏庸的人可以在司馬兄弟底下過著富裕滋潤的生活嗎?我覺得劉禪不昏庸,他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用什麼方式才能活的長久。

    第四,民眾反饋不同,劉禪雖然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但是也並不是個暴君,孫皓則不同他是有名的暴君,早期還可以到了後期沉迷酒色,專於殺戮。

  • 1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劉禪和孫皓都是亡國之君,要說區別嘛,就應該從二者的風評來說了。

    劉禪是誰?那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第二代君王,雖然劉禪總被世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但劉禪能在諸葛亮死後獨立執掌蜀漢政府數十年,把姜維,費禕,蔣宛這些能人玩弄於鼓掌之中,在蜀漢滅亡後又能裝傻充楞,安享晚年,這已經很難得了。

    至於孫皓呢?這個就是徹底的暴君了。

    孫皓是東吳的末代皇帝,和劉禪是難兄難弟,但是孫皓在位期間,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後期更寵信佞臣岑昏,整天飲酒作樂,朝政昏暗,大失民心,在國內只能用暴君來評價。西晉滅亡東吳後,孫皓被司馬炎封為歸命侯,居於洛陽。283年,孫皓病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對因病誤課的學生開展網路教學、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