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絕對歷史

    漢武帝能打敗匈奴的原因如下:

    1、西漢經過近七十年休養生息,積累了雄厚的財富,為漢武帝徵匈奴提供支援。

    2、任用桑弘羊理財,鹽鐵官營,將大量財富集中以供軍需。

    3、以春秋九世之仇為大義,凝聚人心,使舉國上下團結一心,迎戰匈奴。

    4、戰略及用人得當,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功不可沒。

    5、鼓勵養馬,並以此建立了可與匈奴匹敵的騎兵部隊。

    6、從西域引進新的技術,打造更加鋒利和結實的戰鬥武器技術,幫助前線官兵在攻打匈奴時取得勝利。

  • 2 # 徐州房產資訊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為什麼要打匈奴。

     首先,匈奴在邊境地區日益強大,對王朝造成了巨大威脅。(為什麼要打)

      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就有過邊境少數民族入侵的事件,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後被犬戎入侵,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北方的匈奴為患,秦統一六國後,修築長城(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國家修築過),為的是抵禦匈奴入侵,連秦始皇這樣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的人都覺得匈奴是隱患,漢王朝更是如此了。劉邦建立漢朝後,也曾多次攻打過匈奴,但沒有很好的效果,最終在白登之圍後覺得用武力難以平亂。於是採用和親的方式。

      從漢朝建立之初就有匈奴為患,西漢王朝幾乎一直與匈奴有摩擦,漢武帝時期也是如此,因為遊牧民族的各種資源有限,所以經常侵擾漢朝邊境,匈奴一日不除,就一直是一個威脅。

      其次,漢朝有資本與匈奴對抗,憑藉漢武帝時期的國力,足夠打上幾十年(能夠打)

      漢武帝登基時,漢朝已經建立60多年了,天下基本上安定,經過多年的發展,漢朝已經兵強馬壯,並且漢武帝也是非常幸運,國內出現了像衛青、霍去病這類的大將。經過文景之治,漢朝經濟迅速發展,為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除此之外,匈奴在歷經了冒頓單于的統治巔峰後,逐漸衰弱,最終也逃不過盛極必衰的封建統治規律,此消彼長,這也給了漢朝攻打的機會。最重要的是漢武帝的雄才偉略,俗話說,敢不敢打看皇帝,打不打得過看將領,能不能打看經濟和人口,而漢武帝時期這些條件都具備了。

    且不說你賠款給匈奴人會不會讓匈奴人老實,一個巨大的威脅對手正在日益衰落,你不想著乘機削弱他,難道還要賠款資助它重新崛起嗎?

  • 3 # 漢南之家

    漢武帝在武力上佔優勢多能打贏,匈奴打不贏就退縮遷移,本來匈奴就窮,漢也只是打勝後就撤回邊境。漢打仗保境安民是主要原因。

  • 4 # 歷史邂逅

    積怨已久

    匈奴跟華夏衝突由來以久,戰國時秦國、趙國、燕國為防止匈奴入侵修築長城,趙武靈王因為匈奴軍隊強悍的戰力而要“胡服騎射”,學習匈奴,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安排蒙恬率精銳部隊鎮守北邊,沒有讓蒙恬參與征伐六國。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困在一個叫白登的地方,給單于老婆送金銀珠寶吹枕邊風讓放自己一馬,劉邦死後匈奴單于調戲呂后“你也是單身,我也是單身,不如你嫁過來”,這口氣呂后和漢朝的文武大臣忍了下來,漢文帝(劉徹的爺爺)和漢景帝(劉徹的父親)時期也只能送宗室公主過去和親,到劉徹這兒已經是忍了60年的屈辱,對匈奴可謂有深仇大恨。

    帝王之心

    帝王之心: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否會對本文明發起攻擊。邊患對於古代的封建王朝來說是心腹之患,如果不乘自己強大的時候打擊對方,將來王朝弱勢時會有傾覆之危。在後世的例子中,在金比較弱的時候遼有機會消滅金,遼沒有去做,結果金滅遼,金有機會打擊蒙古,金沒有去做,結果蒙古滅金和南宋。明代表面亡於李自成農民起義,實則亡於東北部的後金(即後來的清)。漢武當然無法知道後面發生的事情,但一個強大的對手的存在對自己及子孫政權的威脅是可以感知到的。

    匈奴之患,像懸在頭頂上的劍一樣,讓漢朝的君臣寢食難安,說不準什麼時候就給你來個燒殺搶劫。因此,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未免將來自己勢弱被匈奴欺負,不如趁自己兵強馬壯將匈奴擊垮。

    太子劉據是漢武帝劉徹最鍾愛的兒子,劉據是劉徹和衛子夫的孩子,性格比較溫和仁厚,常常勸諫父親不要連年征伐。漢武帝說“我如果不為漢家訂立制度,後代將沒有東西可以依鑑。這些武力上的事情我幫你做了,你就可以做一個太平天子。”可見,為子孫後代計,劉徹也必須打擊匈奴。

    條件成熟

    那有沒有攻擊匈奴的條件?

    打戰需要有錢有糧,漢初採取無為而治的方針,與民休息,經過“文景之治”之後,糧食堆滿倉庫,錢幣放在國庫裡生鏽。

    打匈奴需要有騎兵,組建騎兵需要有馬,漢武帝派人到西域引進“汗血寶馬”,鼓勵民間養馬,得馬數萬。

    打戰需要有將領,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衛子夫的外甥,這倆不是一般能打仗的是劉徹自己老婆娘家人,還有難封侯的李廣等人,領兵打仗的將領有。

    統領全域性,排程全國力量給予支援的雄主有沒有?當然!秦皇漢武雄得不能再雄。

    錢、糧食、馬、將、君主,條件都已具備,此時不出徵,更待何時?

  • 5 # 橦霖

    漢武帝出兵匈奴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漢王朝經歷了漢高祖,惠帝,高後,文帝,景帝60多年的統治,這段時間裡一直採取對內無為而治,對匈奴和親獻貢的政策。因為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國力比較弱,經濟貧窮,甚至連4匹相同顏色的馬都找不到。這時候如果出兵攻打匈奴的話,對國內的百姓無疑是空前的壓力和災難。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王朝的經濟水平已經大大提高,綜合國力也強盛了許多。這時候出兵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無疑是最好的時機。

    其次,匈奴政權在漢高祖劉邦時期最為強盛,冒頓單于曾率30萬精騎將高祖圍困在白登,劉邦只有靠賄賂單于的閼氏才得以逃脫。後來冒頓單于給呂后寫了一封帶有性騷擾性質的信,呂后還是選擇了隱忍,送給匈奴美女和財物。文帝和景帝時期,匈奴的統治者是老上單于,軍事實力依舊強盛,而漢王朝正處於恢復期,所以文景二帝還是選擇了和親政策。等到武帝年間,老上單于去世,軍臣單于臨終時傳位給兒子於單,卻被族弟伊稚斜奪走了王位。於單降漢,匈奴內部經過一場政變,實力大減,此時漢王朝的國力卻到了鼎盛時期,所以這時候出兵是最明確的。

    其實,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不是一代皇帝就可以完成的,歷史也證明了,直到漢宣帝劉詢時期匈奴的威脅才徹底解除。漢武帝把幾代人才能解決的問題全部集中到自己身上,結果事倍功半,晚年漢朝實力大減,不得已下了罪己詔。但是,漢武帝出兵匈奴,為中華民族開疆拓土奠定了基礎,中國的版圖也是在漢武帝時期基本定型的。

  • 6 # 人生就是兩個字

    一拳打得開,免得百拳來。

    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別指望透過談判得來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

    這三句話說的就是能用拳頭解決的事,就不要逼逼。

    從國家層面來看,帳不是這麼算的。不解決匈奴問題,邊境的防禦,每年被搶掠所損失的人口、賦稅等等,以及國際地位。這都得算。

    賠款這種事情,一旦習慣了就徹底完蛋了。你賠一次款就意味著你好欺負,意味著欺負你有好處。那隻會讓人越欺負越上癮。今年賠點款,明年又侵略再賠款加和親。過一年又來搶掠直接打破州縣,然後賠更多款多送幾個公主。再然後,人家威脅你不把長城毀了我就打到長安,這是連年賠款已經支撐不起大戰,再把長城扒了,以莫須有把衛青殺了,把匈奴人要求的皇后和太后都送過去。沒個頭。這種政權,遲早要完蛋。

    如果打匈奴的一拳結結實實打出去了,不但解決了邊境危機,還獲得了豐茂的河套地區,還掌控了西域,或得大量的經濟利益和國際地位。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都來自於打出去的這一拳。共和國一窮二白尚且打出抗美援朝這一拳,一拳打出後幾十年間無大戰。而宋朝無論是跟誰打都是打輸了賠款打贏了給錢,這麼大撒幣撒著撒著自己就沒了。

    賠款、和親、打仗,都是達成戰略目標的手段,但賠款和親能維持和平也是建立在實力上的。如果漢武帝透過作戰無法證明漢朝的戰爭實力,那麼邊境安全,開疆拓土,聯絡西域等等事情都沒有談的資本。真正的辦法是像北韓戰爭以及如今的貿易戰一樣,邊打邊談,你不打到聯合國軍覺得肉疼他不會和你公平談判,你不打到美華人覺得肉疼他的貿易戰枷鎖只會越收越緊。同樣,你不和匈奴打,匈奴幾十年南下搶掠越來越狠。

    賠款這種事情不是不可以。漢初有和親,唐太宗有渭水之盟,勾踐有過侍奉夫差,本朝也有韜光養晦隱忍的屈辱時光。但,得明白問題最終要怎麼解決。漢和親獲取休養生息的時間,但最終解決問題還是要滅了匈奴,唐太宗渭水之盟爭取到時間反手覆滅突厥,勾踐忍辱負重最終解決是無薪嘗膽最終復仇。所以賠款只能拖,不能解決問題。韜光養晦必須明白最終目的是有所作為。漢韜光養晦已久,文景之治積攢下解決問題的本錢,已經到了有所作為的時候了。

    所以漢武帝肯定要打,而且要狠狠的打。打到匈奴滅亡為止。

    匈奴跟華夏衝突由來以久,戰國時秦國、趙國、燕國為防止匈奴入侵修築長城,趙武靈王因為匈奴軍隊強悍的戰力而要“胡服騎射”,學習匈奴,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安排蒙恬率精銳部隊鎮守北邊,沒有讓蒙恬參與征伐六國。

    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困在一個叫白登的地方,給單于老婆送金銀珠寶吹枕邊風讓放自己一馬,劉邦死後匈奴單于調戲呂后“你也是單身,我也是單身,不如你嫁過來”,這口氣呂后和漢朝的文武大臣忍了下來,漢文帝(劉徹的爺爺)和漢景帝(劉徹的父親)時期也只能送宗室公主過去和親,到劉徹這兒已經是忍了60年的屈辱,對匈奴可謂有深仇大恨。

    邊患對於古代的封建王朝來說是心腹之患,如果不乘自己強大的時候打擊對方,將來王朝弱勢時會有傾覆之危。在後世的例子中,在金比較弱的時候遼有機會消滅金,遼沒有去做,結果金滅遼,金有機會打擊蒙古,金沒有去做,結果蒙古滅金和南宋。明代表面亡於李自成農民起義,實則亡於東北部的後金(即後來的清)。漢武當然無法知道後面發生的事情,但一個強大的對手的存在對自己及子孫政權的威脅是可以感知到的。

    匈奴之患,像懸在頭頂上的劍一樣,讓漢朝的君臣寢食難安,說不準什麼時候就給你來個燒殺搶劫。因此,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未免將來自己勢弱被匈奴欺負,不如趁自己兵強馬壯將匈奴擊垮。

    太子劉據是漢武帝劉徹最鍾愛的兒子,劉據是劉徹和衛子夫的孩子,性格比較溫和仁厚,常常勸諫父親不要連年征伐。漢武帝說“我如果不為漢家訂立制度,後代將沒有東西可以依鑑。這些武力上的事情我幫你做了,你就可以做一個太平天子。”可見,為子孫後代計,劉徹也必須打擊匈奴。

  • 7 # 一頓飯的味道

    看過《漢武大帝》的人都知道,那是華夏最為頂峰的時候,也是軍事實力最強的時代。

    當時衛青霍去病兩位將軍率領軍隊多次出擊匈奴,收復了河套和河西走廊等多處地方,把匈奴打得潰不成軍。特別是最後的漠北決戰,更是徹底解除了匈奴對漢朝邊境的威脅。

    但漠北決戰後,漢武帝明明知道匈奴人已經沒有實力來侵擾大漢邊境了,可為何還實行對匈奴的進攻戰略呢?

    當時衛青也老了,而且疾病纏身,霍去病沒幾年就死掉了,朝廷裡面沒有什麼將軍了。況且,多年的戰爭,已經讓整個西漢國庫裡十分空虛。可既然如此,為何漢武帝還要對匈奴窮追猛打呢?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太子劉據實在是太平和懦弱了。漢武帝劉徹想的就是,一定要把匈奴問題徹底解決,這樣以後自己死了就太平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漢武帝已經充滿了征服世界的野心,所以不僅對匈奴,哪怕是大宛國,漢武帝也是要去進攻。而且當時漢武帝讓很多煉丹的人給自己弄長生不老藥,他想著可以長生不死,因此就沒有什麼顧忌了。

    可那麼多的戰爭,使得文景時代積累的財富都被消耗了。而且搖役繁重,農民要成為士兵為戰爭服務,便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到了漢武帝晚年,已經認識到國家連養軍隊的錢都沒有了,更何況打仗呢?

    所以,漢武帝便下了一個罪己詔,又讓田千秋做了丞相,這算是向天下人表明態度,那就是不打仗了,也不再以武治國了。

  • 8 # 歷史影像庫

    因為漢武帝時期的國力經過休養生息已經和劉邦時期不可同日而語了,劉邦的時期,想找幾匹同樣顏色拉車的馬都找不到,可以想象漢初國家窮成什麼樣子。

    漢武帝時期

    1、西漢經過近七十年休養生息,積累了雄厚的財富,為漢武帝徵匈奴提供支援。

    2、任用桑弘羊理財,鹽鐵官營,將大量財富集中以供軍需。

    3、鼓勵養馬,並以此建立了可與匈奴匹敵的騎兵部隊。

    4、從西域引進新的技術,打造更加鋒利和結實的戰鬥武器技術,幫助前線官兵在攻打匈奴。

    從漢朝劉邦起,漢朝一直是對匈奴和親,再就是貢獻財物,以換來邊境的安寧。幾代天子都延續這一政策,主要還是國力不行。

    而匈奴的騷擾幾乎沒有停止過。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匈奴又提和親的事,漢武帝雖然不甘,但和親是祖上已經定好的延續政策,還是同意和親的。當然他是一面和親,一面厲兵秣馬。後來隨著兵力強盛,朝臣形成了主戰、主和兩派。主和的人數最多,主戰的雖少,但是得到漢武帝的支援,這樣形勢就朝主戰的方向發展。

    主戰的代表是大將軍王恢定下馬邑之計,來誘殺匈奴,因為訊息保密措施沒做好,失敗了。匈奴知道漢朝的企圖後,開始變本加厲對內地進行侵擾。漢武帝沒有辦法,只得不再忍耐!他積極備戰,一面整頓軍備,在邊郡委派重兵防守;一面派使者到大月氏聯絡,想從東西兩個方向對匈奴形成夾擊之勢。當一切準備停當,漢武帝終於開動戰爭機器,對匈奴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征伐。經過對匈奴的多次打擊,使匈奴受到重創,從此不敢騷擾內地。

  • 9 # 歷史迷小段

    第一,漢武帝在位時期,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糧草充足,又有眾多名將拱衛疆土,他有充足的打匈奴的資本。

    ▲漢軍騎兵衝鋒

    第二,選擇打匈奴是匈奴遊牧的生活習慣造成的。為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漢武帝必然需要讓北方邊境保持穩定。而匈奴的遊牧屬性決定了這是一個以優質草場為導向的民族,北方的草場被牲畜吃沒了,荒蕪了,必然就要南下尋找新的優質的草場。南下就必定會侵擾大漢邊疆。所以,打匈奴是單選題,而不是多選題。

    第三,在北擊匈奴之前,匈奴曾經多次侵擾漢朝疆土,雙方互有勝負,也曾經向匈奴提供過金銀財寶以求北方太平。但前文說過,匈奴是個遊牧民族,除了放羊養馬,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產出糧食,也沒有能力累積財富。大漢的“賠款”只能供匈奴消耗一時,不能讓北方穩定一世。

    寫到這我想起曾經看到過的一個詞“地緣大錘”。“地緣大錘”有四個鮮明的特點:所處地區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低,窮困,故而有強烈的戰爭願望;內部軍民高度一體化,兵源充足,組織良好;文明程度低,極易被煽動,形成共振,領導者容易激起民眾狂熱;攻擊方向是從內陸到沿海,逐步蠶食。

    這樣來看,匈奴就非常符合“地緣大錘”這個概念。

    ▲匈奴西遷

    綜合來看,漢武帝選擇打匈奴是斬草除根之舉,其目的在於徹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順便開疆拓土

    從後世的結果來看,北擊匈奴的目的也達到了。匈奴人被擊敗,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人逐漸遷入中原與漢族同化,北匈奴人被漢軍趕走之後一直向西遊牧,所到之處少不了燒殺搶掠,後來這一支匈奴部落還出了個英雄叫阿提拉,這哥們兒帶著浩浩蕩蕩的匈奴鐵騎一路向西,包圍了君士坦丁堡,踏平了多瑙河,攻破了的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為後世持續十個世紀的歐洲中世紀鋪平了道路。

    ▲漢武帝時期疆域圖

    而大漢經此一役後,“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國土範圍大幅度增加,清代趙翼講到漢武帝時期的疆域說:“統計武帝所闢疆土,視高,惠,文,景時幾至一倍,……所增地,永為中國四至,千萬年皆食其利。”

  • 10 # 魚羊讀史

    匈奴是大漢王朝唯一的勁敵呀,而且在漢武帝之前,大漢的各任帝王都是受匈奴的氣的。大漢從建國之初,劉邦的時候,就開始選擇和匈奴和親了。和親的時候,大漢不但把皇帝的公主嫁給他們,而且還會帶去大量的陪嫁品。就這匈奴還不說漢朝的好,他們什麼時候想來,連招呼都不打一聲,就直接到了大漢的邊界,搶劫一空就走,這是漢武帝最不能忍受的。

    ▲漢武帝 劇照

    下面我們細數一下,漢武帝之前的漢朝皇帝是如何受匈奴的氣的?

    第一個就是劉邦,劉邦當年想和匈奴作戰的時候,帶著三十二萬大軍被匈奴冒頓單于給圍困在了白登山,這一次若不是陳平用了一個說不出口的計策,說不定劉邦就死在這裡了。

    還好,最後冒頓單于讓出了一個口子來,故意讓劉邦逃跑了。

    劉邦回去之後,此生再也不說打匈奴的事情了,最後,他選擇了和匈奴和親,這件事才算瞭解。

    到了劉邦死後,呂雉統治的時期,冒頓單于又開始找事了,他挑釁大漢是從一封情書開始的,這封情書就是冒頓單于寫給呂后的性騷擾信,大致的意思就是說,呂后新死了丈夫,應該挺寂寞的,正好他冒頓單于也是孤家寡人一個,他問呂后看看他們兩個人能不能在一起搭夥過日子。

    這對於呂后和大漢來說是奇恥大辱呀,呂后可以說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吧,但是,當他看到冒頓單于給他寫的信之後,他也是不敢發火,原因就是打不過人家。最後,呂后又給冒頓單于回了一封很有禮貌的信,這件事才算完。

    到了漢文帝時期,匈奴又開始進犯大漢了,最嚴重的一次,匈奴人可是差點就打到了漢朝的都城長安呀。要不是這一時期漢朝出了一個叫周亞夫的名將,說不定大漢的宿命就會提前終結了。

    這一次匈奴的進攻,就是因為周亞夫駐軍細柳營,最後匈奴才沒有得逞,而是乖乖的退回了去的。

    漢景帝的時候,匈奴也是隔三差五的來侵犯漢朝的邊界,但是,漢景帝都選擇了隱忍。

    你看匈奴就是這樣欺負漢武帝的先祖的,漢武帝當了皇帝,有了和匈奴一戰的資本後,你說這個仗他要不要打。

    他肯定是想把匈奴人給剿滅的,因為只有這樣做,他才能為祖先報早年的一箭之仇。

    綜上所述,這就是漢武帝不得不打匈奴的原因。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漢武帝這個時期有打敗匈奴的實力。

    1、西漢經過近七十年休養生息,積累了雄厚的財富,為漢武帝徵匈奴提供度支援。

    漢初的時候,由於中原連年混戰的原因,導致了大漢的國力一點都不強盛,這時候的劉邦不敢和匈奴開戰也是情有可原的。

    可是,到了漢武帝時期,距離漢朝初期已經過了七十多年了,這一時期,漢朝的國力大大的增強了,尤其是經過文景之治之後,漢武帝有了可以和匈奴決一死戰的條件。

    要知道打匈奴一定要用騎兵,和匈奴交戰是在荒漠之中,速戰速決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在那種鳥不拉屎,雞不下蛋的地方,若是打持久戰,不是被渴死,就是被餓死。

    這就是劉邦不敢和匈奴交戰的原因,因為劉邦沒有騎兵。

    恰恰在漢武帝時期,漢朝的馬已經多到不勝數的地步。

    面對這種情況,對於漢武帝來說是一個為先祖復仇的機會。

    2、任用桑弘羊理財,鹽鐵官營,將大量財富集中以供軍需。3、以春秋九世之仇為大義,凝聚人心,使舉國上知下團結一心,迎戰匈奴。4、戰略及用人得當,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功不可沒道。5、鼓勵養馬,並以此建立了可與匈奴匹敵的騎兵部隊。6、從西域引回進新的技術,打造更加鋒利和結實的戰鬥武器技術,幫助前線官兵在攻答打匈奴時取得勝利。

  • 11 # 5有5

    漢武帝劉徹,諡號“ 孝武皇帝”,古代諡號原則:威強睿德曰武。很符合漢武帝的氣質。漢朝與匈奴的淵源秦帝國時,對匈奴採取防禦策略。劉邦建立漢朝後,為解決北部邊患,北擊匈奴,由於輕敵冒進,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後用陳平之計,賄賂單于閼氏,才得以解困。因國家初定,百廢待興,劉邦回朝後,採用婁敬的建議:與匈奴和親。此後,漢朝邊疆獲得了短暫的安定。後繼者文帝、景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國力逐漸恢復,並出現了富裕景象。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史稱“文景之治”。

    “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節選自漢書•食貨志

    洗刷和親政策給漢朝帶來的恥辱

    在武帝北擊匈奴以前,匈奴經常騷擾漢朝邊境,漢朝為了維護邊境穩定,就派人與匈奴和親。武帝在少年時期就不滿和親政策,立志要改變這種局面,為以後的攻打匈奴提供了思想基礎。

    為了維護漢朝邊境的長期穩定和親只能帶來暫時的穩定。匈奴伊稚斜單于繼位後,長期對漢朝輸出作戰,漢朝邊境不勝其煩,為徹底解決邊境問題,漢武帝決定發動對匈戰爭。這一戰爭一直持續了四十四年。最終以漢朝取得勝利結束。國庫充盈,人才濟濟“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政治支援。張騫出使西域,一段期間被困匈奴,瞭解匈奴現狀,也帶回家別的國家的意見。漢武帝想要擴大漢朝的影響力,就必須打敗匈奴,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衛青,霍去病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漢朝軍隊的指揮能力;改革軍事,發展自己的騎兵,改變了以前依靠步兵的單一作戰方式。縮小了兩方的軍事差距,為後期的千里奔襲提供了軍事保障。匈奴自身資源有限,只能發動區域性戰爭,面對大規模的軍團作戰,持久作戰,人力、糧草補給不足。

    不把匈奴打服了,給錢得給到何年何月?即使漢武帝不打,後繼之君未必不打。再者與其把錢給匈奴,不如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一次性徹底解決。漢武帝時期,匈奴實力逐漸衰弱,基本上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

  • 12 # 九井散人

    1:匈奴人是草原民族他們是不講信用的。如果漢武帝選擇賠款,估計大漢剛把匈奴王放回去,立馬匈奴就會集結大軍侵犯大漢邊境,至於賠款肯定就不會給到大漢手上了。

    2:持續削弱匈奴的人口和實力對大漢帝國更為划算。在古代人口的多少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軍事經濟實力。大漢帝國5000萬人口,匈奴才幾百萬人口,只要不停的削弱匈奴的人口數量,那麼大漢和匈奴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匈奴人口連續被減少後,大漢就能徹底擊敗匈奴,恢復北方邊境的安寧!

    3:漢武帝本人極為自負,一心想建立一個強所未有的大漢帝國,超越劉邦的功績!畢竟劉邦被匈奴圍困過,如果在漢武帝手上能夠擊敗匈奴,那麼他就有比劉邦更大的功績!相對於足以讓漢武帝青史留名的功勞,區區一點錢財對擁有九州的漢武帝來說是可以放棄的籌碼!

    4:漢武帝一直對他年幼時自己的親姐姐被迫與匈奴和親一直有一種強烈的報復欲。漢朝前期出於恢復國力,一直推行和匈奴的和親政策,文景之治後,漢武帝有了攻打匈奴的經濟和軍事基礎。所以有能夠徹底消滅匈奴,自己小時候的願望得到滿足的機會,是不會為了區區錢財之物就會妥協的!

    所以漢武帝選擇打匈奴而不是選擇賠款

  • 13 # 龍哥侃歷史

    漢武帝劉徹誓滅匈奴,第一次主動出擊,大將衛青就直搗匈奴龍城

    眾所周知,漢朝之所以威名赫赫,漢武帝劉徹是功莫大焉。我們知道,漢高祖七年,劉邦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包圍,之後屈辱和親,送錢送物送女人。

    將近過去了60年,大漢帝國經歷了漢高祖、漢惠帝、呂后、漢文帝、漢景帝這五世。在這期間之內,漢朝國內沒有大亂,經過文景之治的盛世積累,漢朝的國力已達到了非常強盛的地步。

    漢武帝劉徹性格剛強,胸懷遠大,對於匈奴他已經是忍無可忍。所以在他繼位之後,表面上還是延續和新政策,實際上他已經做好了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準備,想要一雪前恥把匈奴擊垮。

    漢武帝時代在位的匈奴首領叫軍臣單于。這個人是冒頓單于的孫子,老上單于的兒子,祖孫三代百年之間悉心經營,繼續擴張,這個時候的匈奴確實是國力強盛。因此軍臣單于這個人跟他的爺爺和爸爸一樣驕橫跋扈,年年他接受漢朝給他自己送來的美女,金銀財寶以及衣物和紡織品。

    他歲歲年年也是一直闖入漢朝的邊境,殺掠漢人,只要漢朝對他的勒索要求稍有猶豫,他馬上在秋天闖入漢地,蹂躪莊稼,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因此出於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在漢武帝劉徹的少年時代,就立下大志——誓滅匈奴。

    公元前135年,匈奴又要求和親,也就是說漢朝你又該給我美女了。趁此機會,漢武帝大開朝會讓群臣商議該怎麼辦,最終漢武帝在群臣的建議之下,準備對匈奴動武。可惜第一次動武,漢武帝在馬邑(今天的朔州地區)準備了30萬人馬埋伏等待。

    由於戰爭之前匈奴抓到一個漢朝邊境小軍官,得知自己差點進入埋伏圈,軍臣單于知道這個訊息也是嚇得魂飛魄散,30萬漢朝大戰正埋伏等著自己,馬上下令全軍撤回。因此這一次勞師動眾,30萬多漢軍算是無功而返。馬邑伏擊雖然沒有成功,但漢朝和匈奴之間完全喪失了國與國之間的互信,雙方算是真正撕破臉皮。

    漢武帝經過悉心準備,在元光六年派遣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各率萬騎四路分擊匈奴,也就是說4萬多騎兵分路進擊匈奴。這次出擊也是漢朝建國曆史上第一次主動進擊匈奴,意義非常重大。

    出身外戚的衛青,也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衛青也在這次戰役當中脫穎而出,開始建立他赫赫戰功。這次漢朝四路大軍的出軍結果是不一樣的,衛青率兵殺至龍城,龍城是匈奴單于祭天的地方,斬殺匈奴士兵700多人。公孫賀一路上根本就沒看見匈奴,所以說一無所得。公孫敖看著匈奴了,但是卻被匈奴打敗了,損失了7000人馬。

    李廣的一萬騎兵一出雁門,卻遭遇到匈奴的主力,寡不敵眾,他也是被匈奴打敗。因為李廣這個人名聲太大,所以單于就下令活捉李廣,被匈奴兵用繩索弄個大網,置於兩馬之間,抬著拖著,想把他生擒。半路之上,神勇的李廣突然一躍,騎上本來壓著他的匈奴兵的馬背,奪到匈奴兵的公馬之後,策馬南奔,因此他就逃出來了。

    歸朝之後,漢朝派出的四路大軍有功有過,實際上只有衛青立得大功,就被漢武帝封為關內侯。公孫敖和李廣屬於慘敗,本來是下獄當斬,但按漢朝的法律,你只要有錢就可以把命贖出來,因此他贖為庶人。此次出擊就等於是兩路兵敗,一路無功,只有衛青立了功,這也是和漢武帝計劃不周大有關聯。

    不管怎麼說漢軍這次出兵的兵力不過四五萬人,可以視作是大規模出擊匈奴的熱身賽。衛青這一戰能夠深入匈奴腹地,顯示出漢軍是有非常強的作戰能力,也讓漢武帝備受鼓舞,決心收復被秦朝蒙恬率軍佔領的河套以南地區。

  • 14 # 當代曹植

    漢朝經歷了漢高祖,惠帝,高後,文帝,景帝60多年的統治,這段時間採取對匈奴和親獻貢的政策。

    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國力比較弱,經濟貧窮,無力出兵攻打匈奴。

    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王朝的經濟水平已經大大提高,綜合國力也強盛了許多。這時候出兵解除北方邊境的威脅,無疑是最好的時機。

    其次,匈奴政權在漢高祖劉邦時期最為強盛,冒頓單于曾率30萬精騎將高祖圍困在白登,劉邦只有靠賄賂單于的閼氏才得以逃脫。

    文帝和景帝時期,匈奴的統治者是老上單于,軍事實力依舊強盛,而漢王朝正處於恢復期,所以文景二帝還是選擇了和親政策。

    等到武帝年間,老上單于去世,軍臣單于臨終時傳位給兒子於單,卻被族弟伊稚斜奪走了王位。於單降漢,匈奴內部經過一場政變,實力大減,此時漢王朝的國力卻到了鼎盛時期,所以這時候出兵是最明確的。

    漢武帝在位時期,國力強盛,百姓富庶,糧草充足,又有眾多名將拱衛疆土,他有充足的打匈奴的資本。

    賠款這種事情不是不可以。漢初有和親,唐太宗有渭水之盟,勾踐有過侍奉夫差,本朝也有韜光養晦隱忍的屈辱時光。但,得明白問題最終要怎麼解決。漢和親獲取休養生息的時間,但最終解決問題還是要滅了匈奴,唐太宗渭水之盟爭取到時間,反手覆滅突厥,勾踐忍辱負重最終解決是無薪嘗膽最終復仇。所以賠款只能拖,不能解決問題。韜光養晦必須明白,最終目的是有所作為。漢韜光養晦已久,文景之治積攢下解決問題的本錢,已經到了有所作為的時候了。

    所以漢武帝肯定要打,而且要狠狠的打。打到匈奴滅亡為止。

    匈奴之患,像懸在頭頂上的劍一樣,讓漢朝的君臣寢食難安,說不準什麼時候就給你來個燒殺搶劫。因此,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未免將來自己勢弱被匈奴欺負,不如趁自己兵強馬壯將匈奴擊垮。

    匈奴的遊牧屬性決定了這是一個以優質草場為導向的民族,北方的草場被牲畜吃沒了,荒蕪了,必然就要南下尋找新的優質的草場。南下就必定會侵擾大漢邊疆。

    綜合來看,漢武帝選擇打匈奴是斬草除根之舉,其目的在於徹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問題。

  • 15 # 九月讀歷史

    正如毛澤東主席詩詞中所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儘管漢武帝的文學才華略差,但也是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人物。而且,漢武帝的“武”就有著勇猛的意思,這樣的人物,你讓他賠款,這是不現實的事。

    漢武帝為什麼要攻打匈奴

    秦漢時代,和匈奴的爭鬥從來就沒有停過。從戰國時期開始,趙王派李牧去抗擊匈奴,到秦朝,嬴政讓蒙恬北擊匈奴,取得了

    “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的良好戰績。但是,秦朝後期,忙著對抗國內的農民起義和舊六國之間的戰爭。加上二世即位,命令蒙恬自殺,北方匈奴藉此機會,迅速發展起來。

    到了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出兵抗擊匈奴,卻被圍困在白登山。最後還是陳平用計勸說了單于的愛妾閼氏,劉邦才逃回一命。

    之後漢朝再也沒有對匈奴出兵過,而是採取“和親”政策,企圖換回北方的穩定。漢朝前期施行的是黃老學說“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因此沒有出兵攻打匈奴。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前期“文景之治”的積累,可以說是國富民強。國家富強了,而且大漢王朝剛好出現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大將,現在不把匈奴打殘、打怕,還想等到什麼時候。

    前期送公主去和親,這是多麼屈辱的事情,現在有實力了,肯定要打回來,不打,還以為大漢好欺負呢。因此,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徵匈奴,收復了之前被搶走的土地,把國家版圖由原本的長城沿線擴充套件到漠北之地。

    明朝抗擊北元

    為什麼要說明朝抗擊北元,因為它是和漢武帝攻打匈奴一樣。元朝被朱元璋滅亡之後,殘餘勢力退到北方長城之外,但它仍然會時不時的侵擾元朝邊境。

    因此朱元璋派出徐達,藍玉等大將,準備征討北元。徐達是朱元璋取得天下的第一大功臣,因此徐達出馬,必定可以肅清北方。經過前後幾次征討,最終消滅了北元的殘部。

    等到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當時的北方各部已經四分五裂。實力比較強大的有韃靼部、瓦剌部,以及阿魯臺部。朱棣本著友好相處的原則,派人出使韃靼部要求“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讓朱棣沒想到的是,他派出的使臣被殺,朱棣大怒,他連自己侄子都敢打,何況一個小小的韃靼部族。

    朱棣派出淇國公丘福帶領十萬大軍出征韃靼部,沒想到卻全軍覆沒。因此朱棣決定自己御駕親征,第二年,朱棣帶領大軍五十萬,御駕親征。他本來就很有打仗的天賦,在“靖難之役”便可看出,因此大敗韃靼部,然後又順手解決了阿魯臺部,阿魯臺投降,被封為寧王。之後瓦剌部逐漸強大,而且不肯朝貢,明軍再次出兵,瓦剌同意恢復對明的朝貢。

    但歷史證明,一時的勝利是沒用的。果不其然,到了英宗時期,瓦剌再次入侵,打到了北京城下,還俘虜了皇帝。儘管之後明朝打贏了,但這也證明了,只有他們打怕、打殘,他們才不敢再次進犯。這可能也是漢武帝攻打匈奴的原因吧。要斬草除根,他們才不能再次進犯。

    清代割地賠款

    漢武帝為什麼選擇攻打匈奴,而不是賠款,清朝政府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人的慾望是不會得到滿足的,你越順從他,只會丟的更多。

    清朝後期,因為閉關鎖國,加上軍隊實力弱,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之中,屢次慘敗。而清政府選擇的就是割地賠款,前後一共割讓土地181萬平方公里,大約是今天中國領土的五分之一。而賠款,只能增加百姓的負擔,百姓活不下去,只好起義造反。先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再是之後的義和團,都是因為賠款帶來的影響,最終種種影響之下,清朝滅亡。

    儘管漢武帝時期,國家財政充足,但用這些錢去裝備軍隊不好嗎,軍隊強大了,便沒有人敢再入侵。賠款,這是不現實的,賠款只是一個國家軟弱的表現,這麼丟人的事情,漢武帝當然不會幹了。

  • 16 # 生活之路一帆風順

    漢武帝打匈奴的原因:第一,漢武帝的性格。漢武帝是個熱血型人格,這型別的人不甘於平庸,做事衝動,彷彿有用不完的精力,他的同父同母的姐姐十四歲也遠嫁匈奴單于。雖然身份地位並未受外虧待,但這種城下之盟定下的婚姻,讓漢武帝難以接受。

    匈奴一直挑釁漢王朝,再加上“白登之圍”給漢朝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漢武帝強烈渴望一雪前恥。

    第二,主戰思想佔據主流。漢朝立國初年,礙於國力,主和派佔據主流,“文景之治”以後,漢朝國力增長,主戰派開始崛起,漢武帝因勢利導,進行兩次辯論,主戰派佔上風,加上漢武帝本人主戰的意願。

    第三,國力支撐。“文景之治”後,漢朝生產力得到恢復,人口大幅增長,已經具備了對外用兵的實力。投巨資提升戰鬥力,還從後勤保障方面加以完善,改良軍馬。正是漢武帝不斷對匈奴用兵,才使匈奴政權在宣帝年間徹底被擊潰。

    漢朝自建立,漢高祖“白登之圍”之後對匈奴一直屈辱和親,送錢糧,換回得是匈奴變本加厲的對漢王朝的騷擾,到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後國庫充盈,國力強盛,又有衛青,王恢,韓安國主戰派佔上風,而後霍去病更是對匈奴狠狠的打擊,這就是熱血男兒本色,用自己的熱血捍衛國家的尊嚴。

  • 17 # 舍我談歷史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與和是根據當時的漢朝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作為一個國家對外作戰也是根據實力變化來選擇的。歷史上中原王朝面對北方民族政權採用的方式大體分為軍事對抗、和親、割地及稱臣納貢等幾種方式。漢武帝選擇直接對匈奴開展軍事行動是基於以下情況考慮的:

    首先,漢匈實力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在漢初,漢武帝劉徹的老祖宗劉邦就曾經因為在北上匈奴的時候被圍困(白登之圍)而讓漢朝顏面掃地,知道匈奴厲害的漢朝,不敢和匈奴對抗,選擇和親這種在當時來講比較屈辱的方式來,在劉邦死後,匈奴單于還曾經羞辱劉邦的皇后呂雉,鑑於實力不如對方,呂后也只能選擇忍氣吞聲。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歷經文景之治,國力逐步恢復,內部的劉姓封國問題也得到完全解決。這個時候匈奴的國力相對在下降,在張騫出塞以後,對西域國家的整體控制不如之前。因此漢武帝敢打說漢朝的實力一定超過匈奴,至少漢朝內部是這樣認為的。

    其次,漢朝國家安全的考慮。一個強大的匈奴給漢朝的安全帶來來很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自西周時候就已經存在,到漢朝時,隨著封建制國家的建立這種安全威脅越來越大,不對匈奴採取軍事措施將威脅漢朝的國家安全。另外,漢朝建立以來,多次出現了大臣叛逃匈奴的情況,包括歷史上有名的韓王信。在成功解決同姓封國叛亂的漢王朝,面對的威脅主要是匈奴。多方面因素要求漢朝必須對匈奴採取措施,接觸北方面對的威脅。

    第三,屈辱的歷史讓漢武帝不能忍受。漢武帝是歷史有名的一代雄主,他對於權力有很強的控制慾望。和親和賠款在他心目中是無法接受的。事實上,對於中原王朝,和親和賠款在整體利益角度上看,是最划算的。北方民族大部分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大本營,想徹底打敗他們很難,耗費的國力很大。但和親和賠款對於至高無上的帝王心目中是屈辱的,割地更是不允許。所以漢武帝必須要打這場對匈奴的戰爭。

    最後,匈奴走向逐步弱勢。漢武帝初期對匈奴的作戰大都屬於試探性質,張騫出塞前後,漢朝基本摸清了匈奴底牌,匈奴已經開始走下步路。匈奴和後來的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結局差不多,最終都是強大到讓中原王朝稱臣,到最後由於內部問題沒有處理好,逐步分裂瓦解,究其原因是這些遊牧民族政權化建設不好,沒能形成後來遼金元等建立的政權。

    漢武帝時對匈奴作戰,直接改變了中原王朝和遊牧政權的力量對比。匈奴逐步衰落,並且後來分裂為南北匈奴兩部分,南匈奴內附中原王朝,北匈奴被迫西遷。就漢王朝來講,消除匈奴這個心腹大患後,政局相對穩定,並且西漢和東漢在其延續了300餘年。從這個角度看,漢武帝打匈奴是漢朝強盛的奠基之戰。

  • 18 # 千古張小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作為千古一帝的漢武帝,他最讓人稱讚的莫過於在他的統治時期征服匈奴,將匈奴打的四分五裂。在電視劇《漢武大帝》的開頭曾這樣評價漢武帝:“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這個名字,就是漢。

    我們看漢朝的前幾任皇帝,無論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還是之後的幾任皇帝都是採用了和親賠款的方式來穩定匈奴,使得保持穩定。然而到了漢武帝這裡卻開始霸氣的與匈奴開戰,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漢武帝沒有像前幾任皇帝那樣選擇和親賠款呢?

    匈奴與漢朝的恩怨糾紛: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與草原部落就有著恩怨,在秦始皇時期修建長城正是為了抵禦匈奴,當然這種敵對關係早在周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周天子分封諸侯正是讓諸侯守衛邊疆拱衛周室。

    草原部落因為天氣以及思想文化上的各種差異,經常的入侵中原,搶奪財物。在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時候,就曾經有過白登山被匈奴圍困的事情,漢朝又是賠人賠財的才讓劉邦安全回來了。所以說匈奴與漢朝的關係並不友好。

    雙方的開戰是在所難免的,然而漢朝剛剛建國不久,並沒有充足的國力來對抗匈奴,所以,漢朝為了保證統治的穩固,必須要養精蓄銳,臥薪嚐膽,所以漢武帝之前的幾任皇帝都是在大力的發展民生,為以後攻打匈奴做鋪墊。

    漢武帝本人的熱血以及準備:

    作為文景之治的繼任者,漢武帝的父輩已經給他打下了良好的國家基礎,而不用像自己的父輩們一樣潛心發展了。在史書中記載到:當初盧綰在教育漢武帝的時候給他看了匈奴單于曾經寫給呂后的信:“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意思大概就是說,我們兩個人都是沒有伴侶的君主,不如我們兩個互補,結為夫妻。可以說,這封信對於漢朝的侮辱是巨大的,絲毫不將漢朝放在眼中。這讓年輕的漢武帝見了感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於是在心底埋下了征討匈奴的種子。

    並且漢武帝本人作為一個剛剛繼位的熱血青年,作為名傳千古的漢武大帝,漢武帝的霸氣是前所未有的。自從秦始皇定下了皇帝的稱號之後,皇帝的身份就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存在,而對於帝王而言,帝皇是不允許受到制擎的,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漢武帝本人是絕對有這份霸氣的,再加上匈奴一直在漢朝的邊境進行掠奪,使得漢朝有必要向匈奴展示一下自身的力量。

    所以說漢武帝攻打匈奴除了父輩已經給自己留好了財產,有開戰的底氣,漢武帝本人的仇恨是非常強烈的。

    並且在當時漢朝,盛行的儒家學派是公羊學派,它們的中心思想就是大復仇主義,俗話說“九世仇,尤可報”,所以,國內百姓對於出征匈奴也是有著非常強烈的意願的。

    再加上匈奴經過了冒頓單于的統治後,逐漸的匈奴的國力慢慢的下滑,不勝以往。再加上漢武帝本人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存在,漢武帝根據國庫的財產百姓的意願以及軍事力量的強大使得漢武帝與匈奴進行開展。

  • 19 # 曉偉的生活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做皇帝時間比較長的一位。在位五十四年當中和匈奴的交戰打了四十四年,所以漢武帝跟匈奴用兵時間之長是空山前的。這件事情在後代也是爭議最大的。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和匈奴打仗呢。

    匈奴民族原本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到秦朝時期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單于政權,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西漢初年,匈奴經常南下騷擾漢朝邊境。

    高祖七年平定韓王信叛亂,結果被匈奴圍在白登,困了七天,最後還是採用了陳平的一個計策才得以脫身。所以漢高祖劉邦算是領教了匈奴的軍事力量的強大,事後他採取了劉敬的建議和匈奴和親。每一次和親的時候,陪公主去的有很多工匠、奴僕,還帶去很多禮品。和親說白了就是討好匈奴給他們錢之類的。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匈奴的要求,所以在漢高祖劉邦得時期,漢朝還是比較安全的。

    在漢文帝時期,繼續採取漢高祖劉邦得政策,但是不是太順利,漢文帝一身經歷了匈奴三代單于。

    一、冒頓單于給漢文帝制造了很多麻煩。在漢文帝前三年,冒頓單于大聚入侵,一直打到現在的甘肅,當時叫作河南之地。漢文帝當時派了一名老將叫灌嬰去和匈奴作戰,持續了一個多月,最後才結束。

    二、老上單于帶領十四萬軍隊大規模的入侵漢朝,這次入侵可以說力度非常大。一直打到甘泉宮,離當時的長安已經很近了。

    三、軍臣單于在建文帝后六年再一次入侵。

    當然這幾次入侵最後還是被抵擋住了。

    漢景帝即位後,漢朝和匈奴的關係還是不錯,但是還是發生了一件事,就是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的時候趙國就勾結匈奴,匈奴也想趁著漢朝內亂入侵。但是這件事最後沒有做成。

    明白了這一段歷史,就可以知道漢武帝之所以堅定不移地和匈奴一直打下去。就是從漢高祖劉邦和親以來,經過漢文帝、漢景帝這幾代皇帝,匈奴出爾反爾使得漢武帝十分痛恨,說白了就是仇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次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實力雄厚,兵強馬壯,有資本和匈奴打仗。這就是漢武帝為什麼要和匈奴一直打下去的原因。

  • 20 # 對話歷史

    首先,那個時候還沒有賠款一說,最早的賠款是北宋時期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每年給歲幣30萬絹;

    其次,西漢前期,百廢待興,歷代統治者致力於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所以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即找宗室女冒充公主遠嫁匈奴,靠聯姻來減少匈奴南侵,維護邊境的穩定;

    再次,漢朝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國家富裕,人口興旺。而匈奴雖然有和親政策,但是依然多次南下燒殺搶掠,始終是個隱患,所以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用兵,透過武力打擊匈奴,消除邊患;

    最後,雖然漢武帝多次大規模出擊匈奴,給予重創,但是匈奴依然強大,所以漢武帝時期並沒有解決匈奴問題,一直到了東漢時期才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迫使其西遷。

    另外,漢武帝作為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再加上國力強盛,軍隊雄壯,自然不會低聲下氣給匈奴送錢,而且為了帝國的延續,他必須武力解決匈奴,為子孫後代營造一個太平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工作和辭職哪個更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