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人生就是兩個字

    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下長期生存發展就形成其文化與歷史,並且文化與歷史具有獨特性。這些獨特性形成後內化在該民族每一個人身上,稱其民族性,影響人一生。

    文化決定了思考的方向。在不同文化下,面對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相異。西方文化是積極向前進取,遇到問題都是對於前面去解決,這種解決的結果就是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滿足我們的要求,這是生活本來的路向。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遇到問題不是要求解決,改造局面,而是在這種境地上求自我滿足。例如,一個人需要住房,可是隻有一間破房子,存在危險性,西方的解決方案是重新修建一間好房子,雖然當時成本很高,但是徹底解決了問題,而中國的解決方案是修補,雖然當時成本很低,但是危險性還是存在。

    文化具有屬性,支配著人的價值取捨行為,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一種文化屬性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強者獨立,奮鬥;弱勢文化造就弱者,弱者依靠,巧取。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就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為流行品種。行賄就是一種弱勢文化的體現,透過腐化官員獲得特權,贏得市場競爭。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皇恩浩蕩的文化,你要為我做主。沒有主,何來民主,這就是熊培雲在《一個村莊裡的中國》裡探討中國基礎民主推動不了的原因所在。為什麼窮?窮就窮在幼稚的思維,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有的地區甚至接納了貧窮文化,不求改變,在代際之間傳遞。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致富靠貴人……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不能靠自己。社會發展,市場競爭必然會產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去地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弱勢群體在底層貧困中迴圈,扶貧也未必是得救之道。轉變文化觀念,適應社會,市場,生產力的發展也許是唯一出路。

    歷史決定了思考的深度。歷史事件的發生不是單維度的,每一件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因果關係,當代發生的事可能是多年前一項措施的結果。歷史的發展如一條向外延伸的弧線,不斷地連續地向外擴充套件,偶有岔路,不久又會修正,回到既有的趨勢上。例如,中國的發展就有大一統的趨勢,因為只有統一的中央政權才能治理黃河,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侵。故中國分久必合。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氣憤地指責歷史上因為某個壞人做了某件壞事而導致這個民族受難。

    歷史長期具有合理性,遇一時危機,不因過分悲觀。人類總是在進步的,即使西方有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封建的黑暗時代,但是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之後,建立起現代文明國家,強盛至今。

    中華民族雖經萬千磨難,可也延綿四千年(雖然總是說有五千年文明歷史,但是有據可考者只有大約4200年,從商代開始)。不過其歷史邏輯之錯誤層出不窮,此取一例敘述,傳統歷史評王朝盛衰,常因一人之故,遇一紅顏禍水可覆一國,出一聖人則王道天下。此皆大謬,王朝興衰有其複雜緣由,不是一言可道明,望諸君勤奮研究,找出錯誤,使悲劇不再重來,興盛得以長久。

    從大歷史來看,個人及其民族國家的思維具有慣性。當遇到問題時,在思考與設想解決方案時會不自覺地受到文化與歷史的影響。問研究這些有什麼用?個人溝通,商業合作,國家交流都有大用,只有認識過去才能看清未來。

  • 2 # 鞏凌金剛經道德經雙百

    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值得學習研究和傳承,如何去研究挖掘,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首先要喜歡歷史文化

    其次要懂得歷史文化的價值

    第三要有針對性,因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浩如海洋,所以必須選擇有針對性的課題去學習和研究。

  • 3 # 不二秀才

    歷史是一面鏡子,是前人之鑑。不懂歷史也就看不到未來。

    今日讀舊史,正所謂“披沙揀金,往往見寶”。

    研究歷史,不但要研究中國古代史,還要研究世界史。中國古代史有《二十四史》,民國時代,柯劭忞所著的《新元史》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現在該稱《二十五史》了。

    世界史和中國史必然是融合貫通的,不可能單獨存在。然而研究歷史要合之而見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

    現在研究史學,最重要的應該是求真。所以中外史結合可以很好的驗證一些史書典籍是否準確。

    中國通史上說:研究歷史,其(一),是要有科學的眼光。便是現存的材料,都要用科學方法去整理他。其中最緊要的有兩層:(一)是把不關於歷史之學的析出,以待專門家的研究;譬如天文、律、歷。(二)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種種科學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說明社會進化的現象。

  • 4 # 不染紅塵

    歷史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是非常珍貴的瑰寶。

    作為學術屆,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是進行的比較透徹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祖先給我們就下的是無數的財富。可以從歷史裡面瞭解到文學,數學,技術,音樂,哲學以及風俗禮儀等等。這個是非常全面而且非常具有考究價值的。

    作為普通人研究歷史文化的話,應該取其中的一小段,自己喜歡的朝代歷史。去研究這樣的一段歷史,可以豐富自己的學識。作為同興趣愛好的知道談資。

  • 5 # 湖南李燕書畫

    有些人喜歡研究歷史,研究文化史,研究文明史。歷史物質文明也是可以作做的,比如日本就有人弄假的出土文物,文字文章更容易弄虛作假或者被篡改。

    不忘歷史,研究歷史是在歷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人性的發展規律,研究人的不同思維方式對心理人性的發展規律,對歷史發展規律的影響作用,當下的責任在成功中總結不足,使自己進步,在失敗中刨根問底研究問題的根源。

  • 6 # 羅華昌中醫論健康

    應多種方法去研究歷史。

    1。階級分析法:就是分析歷史人物所處的階級,比如評價李鴻章,可以叢他是地主階級的代表看出他的某些作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是由於其階級利益決定的

    2。背景分析法:就是分析人物所處背景或歷自史事件的背景

    3。從一個事件的政治、經濟、文化多角度看待一個歷史時期,比如研究唐朝時

    4。社會變革角度:比如秦商鞅變法是廢除奴隸制,確立封建制的知變法、英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確立資本主義專政。。。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其實歷史研究是很道有趣的。

  • 7 # 桃花樹下溫桃花酒

    簡要談點個人心得;

    一;首先必須尊重歷史;

    這是研究歷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國歷史是國家聖器,是中華民族的人生歷程,是中國的國家尊嚴,是民族的體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國歷史,像安撫和關心親人一般地愛護她是對喜愛中國歷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網路現實卻很遺憾,總有那麼一些人夾帶著濃厚的偏見,情緒和性格化來’咒罵研究’歷史,並且‘振振有‘義正詞嚴’,只要他們一開口侮辱,謾罵,抨擊,羞辱,詆譭中國歷史,王朝,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言語就源源不絕而來,比如有人辱罵宋朝是‘慫朝’,清朝是‘蟎清’,漢族是’綿羊,軟蛋,慫漢‘,更甚者辱罵‘靖康之恥’時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雞’,聽到這樣殘忍無情的言語,血都要噴出來。在中國古代皇權和皇族就是國家的象徵,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徵。我們的祖先都曾經無怨無悔地為王朝,為國家流盡自己最後一滴血,拋下一顆頭顱,祖先用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守護民族自尊。這些辱罵中國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國家情感何在?對得起那些流血犧牲的祖先嗎?

    中國王朝政權在後人眼裡永遠是一個靜態存在,因為他們所有的一切功過是非,大惡大善都融化進了中國歷史,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份,成為中華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沒有尊重的心態就不要說研究什麼歷史,最好的選擇是連歷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二;客觀,公正的立場研究歷史;在用心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是研究歷史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歷史是過往,曾經的事件,人物,政策,作為等一切都是過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過善惡都成過去,所以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點必須放置在歷史的天平,重點考察對歷史的影響,其次是把研究物件放置在他們對當時的時代影響,以歷史影響高於當時影響為決定標準。

    而研究物件往往又具有複雜的兩面性,一正一反,一榮一辱,一功一過,一善一惡,因此不能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來判定,而是結合歷史行為綜合比較,權衡之後,最後得出結論,是功大於過,或是過大於功。

    比如對秦始皇的歷史評價,應該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基中國本部版圖,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權,完善郡縣制,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罪在當代;‘焚書坑儒’毀滅先秦時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時也是罪在千秋],嚴刑酷法,耗盡國力民力修建阿房宮和秦始皇陵,不重視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安定民心,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站在後人角度和立場一比較,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秦始皇功大於過。

    三;用串聯的思維研究歷史;

    研究歷史非常忌諱那種僅以一點,一事,一言,一行確定歷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維’。應該把某人,某事用歷史串聯起來進行比較,區分和判斷。

    比如網友攻擊漢武帝的‘罷黷百家獨尊儒術’是錯誤的決策,而應該延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國策,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歷史問題,缺乏對歷史的綜合考量。

    思考視角要放置到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較。

    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大戰亂時代的獨特歷史產物,是百家各展所長,激烈角逐政治統治思想的產物,從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代已經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爭鳴的狀態依然繼續延續,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秦始皇統一了,也不會有漢朝的誕生了,漢族也不會出現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法家成為秦國的絕對主導

    政治思想,隨著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率先走上封建社會制度的國家體制,實現富國強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國家大一統後,社會本應由大亂走向大治,與民修養,愛惜民力,恢復生產,增加人口,建立社會秩序,建立人文倫理觀念的最好時機,但法家卻反其道而行,逆社會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動。

    法家首開中國歷史文字獄,‘焚書坑儒’,毀滅先秦以來大量中華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惡論’和‘法,權,術,勢’作為治國理念,而嚴刑酷法,徭役深重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巨大災難,導致農民起義,秦國經歷30年就滅亡。

    法家豈能贏得當時民心?

    豈能在當時社會潮流前站穩統治腳跟?

    法家自此成為輔助儒家,區居第二的統治理念,也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漢初70多年一直執行‘黃老之學’的觀念治理國家,道家清靜無為,講究無為而治,重視休養生息,愛惜民離,恢復生產,增加人口,這是道家治國思想的優點。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國境界。

    道家之長在哲學,而不在政治觀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超脫境界是和‘大一統’理念背道而馳的。漢初政治面臨重大問題,國家統一和行政管理面對破壞,郡縣制面臨嚴峻挑戰,國家面臨再次分裂的危險。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武帝時期的淮南國之亂就是明證,劉嚊和劉安就是‘黃老之學’的忠實信徒。再次;墨家

    後人看來,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確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卻問題多多,兼愛,非攻,選君,選賢。什麼意思?兼愛,就是無條件的愛,非攻,就是不打戰,反對戰爭,這和不拘手段的統一主張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觀’,假如墨家成為治國理念,中國可能就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了,墨家主張‘天選君’,即天子透過天選舉確立,這種主張是直接和皇權對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裡最早消亡的。

    最後研究儒家,漢武帝時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綱領,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觀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的修身觀,教育人的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契合了當時社會需要安定和統治者治國的實際需要,由春秋戰國經秦,漢初延續幾百年大亂的徹底結束,大亂走向大治儒家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政治思想的確立給完成文化,疆域,社會,民族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在大一統理念的指導下漢族誕生了。漢族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從學習歷史到研究歷史的過程可以看出,歷史帶來的最大作用;

    一;中國歷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續性,任何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靜態的眼光去看待,認為是想當然的結果,事實並非如此,而是經過漫長的不斷演變,運動,角逐和轉化最後才成為必然的結果。

    二;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文,影響一直延續至現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國情’,即使在西方價值觀念不斷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來事物,無論是先進或落後,首先都必須面臨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考驗。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展望未來。

  • 8 # 七星文理

    “歷史文化”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存在一定歷史價值的文化,既包括物質文化,又蘊含精神文化。這種文化,對研究過去,指導當代,未來發展,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影響。研究歷史文化,一定要慎真,慎細,慎微

    一是要慎真。“真”是指認真,真實。“慎真”就是研究歷史文化,必須要慎重,認真,真實的去做,去研究。所謂“研究”,是要當作一種事業,而不是一件事情。如我們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文明燦爛,研究我們中國歷史文化,必須要沉下去,用真心,付真情,去研究,去探討,去發現,要耐得住寂寞,而不是浮光掠影得出一個結論,要還原歷史的真實。

    二是要慎細。“細”就是仔細,細化。要認真仔細的去研究,推敲,要細化成可操作的方案,要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物,燦若星辰,所以在研究的時候要細之又細,實之又實,條分縷析,不能怕麻煩,不能犯急躁冒進。

    三是要慎微。“微”就是要見微知著,研究入微,從橫向,縱向,多作比較,甄別,將歷史文化研究透徹,尋找出歷史規律,研究出歷史價值,能夠為當代乃至後世具有指導借鑑意義。這也不失研究的本質。

    結語:研究歷史文化,要尋求真實,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 9 # 幸福擺渡人—甄珍東哥

    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歷史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是非常珍貴的瑰寶。

    作為學術屆,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是進行的比較透徹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祖先給我們就下的是無數的財富。可以從歷史裡面瞭解到文學,數學,技術,音樂,哲學以及風俗禮儀等等。這個是非常全面而且非常具有考究價值的。

    作為普通人研究歷史文化的話,應該取其中的一小段,自己喜歡的朝代歷史。去研究這樣的一段歷史,可以豐富自己的學識。作為同興趣愛好的知道談資。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0 # 絹書孟子

    歷史文化都寫在書上

    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書

    最使人愉悅的事情是古書的收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垓下之戰前韓信卻一直不與項羽正面交戰,而讓劉邦正面硬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