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錄歷史人生
-
2 # 甲申十七年
自朱元璋罷黜丞相之後,終明一朝,明朝的權力始終在皇帝、內閣和六部之間轉移,如果再細分一下,皇帝的皇權中可以分出來外戚和內廷這兩個方面,那麼就是五方勢力在博弈。五方此消彼長,互為攻守,如果一方勢大則其他幾方會短暫的聯合起來與之抗衡,這也是為什麼在明朝辦點事卻格外難的原因。
回到景泰年間,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時期的五方力量又是怎麼樣呢?
皇帝自然是景泰,朱祁鈺這個人機緣巧合登上大位,自身卻只不過是個守成之君,並非擁有雄才大略,與明朝二祖比起來自然是遠遠不如。景泰一朝,共有5件大事,分別是郕王登基、北京保衛戰、瓦剌議和、英宗南歸和易儲,其中前4件可以說都是于謙的意志所為,這也證明了皇帝皇權的不堪使用。
太后是孫太后,她是朱祁鎮的生母或者名義上的生母,雖然平常並不出現在第一線,但當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倆起了爭鬥時,她的態度無疑變得關鍵的多,也讓事情簡單的多。
內廷因為王振勢力的倒臺,太監權勢大減,在這期間可以忽略不計。
整個景泰朝共有內閣閣臣10人,都是平庸的太平宰相,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終景泰一朝,于謙任兵部尚書,但始終沒有加上閣臣銜,從中也可以得知內閣的權力並不大這一事實。
從永樂朝開始,六部以吏部、戶部、兵部為首。到了景泰朝,因為戰爭的特殊原因,權力主要集中在兵部身上,當時的兵部並不僅僅是管兵,而且管政,實際上是軍政合一。而於謙,作為兵部尚書,無疑是擁有左右朝政的力量。
分析完景泰朝的權力分配,我們大致可以得出結論,太監和內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皇帝能起的作用有限,太后平常不管事,但要是涉及自己的親兒子,她的傾向不言而喻,于謙實際上掌管朝政,當朝政由他說了算時,國家還算太平,但是當他不發話時,自然有人接過權力的接力棒,于謙代表的是景泰皇帝的勢力,而接力者則站在了于謙的反面,屬於正統皇帝的代言人。兩位皇帝勢力的此消彼長,為後來的“奪門”產生了可能性。
讓我們再回到“易儲”這件事上。剛才提到了,景泰朝共有5件大事,其中前4件都秉承于謙的意志,實際上“易儲”這件事朱祁鈺也諮詢了于謙的態度,于謙明知朱祁鈺不對,但他考慮自己並不應該在非本職工作上發表意見,於是默默從眾。以于謙的威望,以朱祁鈺對於謙的信任,如果當時他可以出一言,那麼事情完全會是另外的局面。于謙這裡的不發一言,最終也讓自己的生命走向了完結。
于謙在景泰朝初期如定海神針一般,自然引起了別人的妒忌,再加上他不畏權貴,不趨炎附勢,得罪了朝裡的大臣,這些大臣,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已經改名叫徐有貞的徐珵,因為提議遷都而被于謙不客氣的駁斥;還有石亨,于謙單純的從國家的觀點阻止他提拔私人。這裡再介紹一個事例,有個內監叫曹吉祥,和于謙一起掌兵,于謙處處不顧及曹吉祥的感受,使得他深恨于謙。以上三人,就是因為于謙的關係而走向了朱祁鈺的對立面,新一輪的朝廷政權洗牌即將開始了。
景泰四年(1453年),剛剛被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死了。此事給朱祁鈺的打擊極大,也給朝廷上帶來了另外一場風暴。
按照封建倫理的君臣父子關係,朱祁鈺的兒子死了,如果他沒有別的兒子,那麼最符合帝位要求的就是原太子朱見深,其血緣距離明宣宗朱瞻基最近。但這正是朱祁鈺所不能接受的。
從這一年起,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復立朱見深為太子。景泰皇帝大怒,一方面嚴懲上書者,另一方面報復似的削減南宮的日常用度規模。本來南宮裡就吃不飽穿不暖,這下更加糟糕。朱祁鈺對哥哥的虐待,已經觸犯了封建倫理道德的底線。于謙不發話,太后和六部的其餘人等心裡頗有別的想法。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朱祁鈺參加祭祀後染病,病勢漸沉。正月十五日,召于謙商議迎立外地襄王世子。這件事讓所有心向朱祁鎮的大臣都感到難堪,對陰謀家來說更是難以接受。于謙自己也覺得此事不對,準備在後天,也就是正月十七日大朝會時上書建議朱祁鈺復立太子朱見深。然而這一切都來不及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密謀擁立太上皇。正月十六日,石、徐二人取得孫太后的懿旨,名義上師出有名。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帶兵控制長安左門,然後砸開南宮的大門,與徐有貞、曹吉祥進入南宮,迎接朱祁鎮。隨後,一行人從東華門進入皇宮。史載在東華門時稍遇阻礙,守門的衛兵喝止,朱祁鎮高呼“我太上皇也”,士兵隨即放行。
朱祁鎮進入奉天殿,徐有貞敲鐘召集等待上朝的百官。等到他們上朝,看到坐在上面的是已經復辟的朱祁鎮,都目瞪口呆,隨後在徐有貞的安排下列隊跪拜,接受這個事實。風雲變幻,此時距離朱祁鎮上一次坐在這裡,已經隔了9年了。
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病倒了。
他想了好多好多,想到了他的爸爸宣宗皇帝,想到了于謙、王振,甚至想到了也先,他想到了土木堡的刀光劍影,想到了隨後一年的塞外生活,也想到了後來在南宮的幽禁歲月。他還想到了弟弟朱祁鈺,想到了登基以前他和弟弟偷偷從御膳房拿一塊烤餅分著吃的情景,那時兄友弟恭,想到了年幼的弟弟向自己一本正經的行禮,他突然輕輕的笑了,似乎又聽到了“北狩”回來後在東華門外弟弟嘴裡那喃喃的一聲“哥”,他的眼淚悄悄的流了出來。
他轉頭看著跪在床邊的兒子,他想說話,卻說不出來,只是伸手拉著朱見深,千言萬語,就只凝聚成了一句話——
“祁鈺和于謙,就交給你了。”
他37年的生命,有7年太子、22年皇帝和8年的囚禁生涯,他知道,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他留下遺詔,自他起,廢除嬪妃殉葬的制度。他希望後世的人提起自己時,能稍稍減輕一點土木堡的遺憾吧。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在重新執政7週年的日子,朱祁鎮去世,廟號英宗。留給世人的,只有一座簡陋的彩繪牌坊,講述著一場貿然親征的故事。
注: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二月,成化皇帝朱見深下旨恢復朱祁鈺的帝號,定下5個字的諡號,並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其5個字的諡號雖然低於明朝其他皇帝的17字諡,但在一定程度上承認的朱祁鈺的功績。至南明弘光時期全面平反,諡號升至17個字,廟號代宗,不過那時大明的江山已經風雨飄搖了。
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成化皇帝朱見深下旨為于謙平反,恢復于謙的官職,皇帝親寫誥文並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諡忠愍,賜墓建祠。萬曆十八年(1590年),改諡忠肅。終明一代,其祠堂四時祭拜。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另: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多爾袞進京,有明朝官吏看多爾袞相貌服飾奇特,猜測紛紛。或曰,此英宗北狩後代,特為毅宗皇帝報仇耳。
-
3 # 小軒講故事
1449年,在宦官王振的陪同下,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結果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于謙等人擁立其弟朱祁鈺,大力抗擊瓦剌也先的入侵,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1450年,明帝國與瓦剌和解,朱祁鎮被釋放回國。1457年,朱祁玉病危,宦官曹吉祥、副都御史徐有貞發動政變復辟,朱祁鎮上臺,史稱“奪門之變”。朱祁鎮因自己的莽撞無能失去帝位,到重回帝王寶座,歷時八年。朱祁鎮雖在軍事方面能力有限,但在帝王權術上不糊塗、有手段。
之所以成功復辟,原因有三:
一是朱祁鎮韜光養晦,暗通款曲。他把失敗被俘的責任歸於王振等人,檢討自己誤聽讒言,表示要安分守己,不貪戀權力,在麻痺于謙一派的同時,積極與曹吉祥、徐有貞等舊臣聯絡,積蓄力量。
二是搶抓時機,行動果斷。朱祁鈺一病不起,後繼無人。于謙、王文等人正為政權交接忙得焦頭爛額,無暇他顧。曹吉祥、徐有貞集合私人武裝,於黎明時分,奪取宮門,升殿復位。朱祁鈺病中一驚而逝,文武大臣只好接受這個現實。
三是抓住繼承人問題做好文章,營造輿論。以陰謀迎立外藩的罪名(襄陽王朱厚熲的兒子入承大統),將於謙、王文等朱祁鈺舊臣逮捕下獄處死,為平穩接管權力掃清了障礙。
-
4 # 好史不死
“奪門之變”可以算得上古今最“懵”的一次宮廷政變了,政變的發起者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懵”的是竟然那麼容易就成功了,受益者朱祁鎮“懵”的是他們竟然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真成事了,而於謙等手握重兵的大臣竟也讓人大跌眼鏡的服軟了,這風雲突變的一夜出乎所有人預料,因而留下重重疑點。
主謀石亨為何要反了對其恩寵有加的朱祁鈺,轉投朱祁鎮能獲得什麼?明英宗喪權辱國,讓大明顏面盡失,安全返京已屬僥倖,為何在奪位成功後幾乎沒有太大阻力就重新登基?而明代宗臨危受命,且在位八年,政績斐然,為何遇到政變以後幾乎沒人選擇效忠,甚至於他最信賴和器重的于謙等重臣都選擇匍匐在新皇帝的腳下?自“北京保衛戰”之後,對大明又再造之功的于謙,無論是聲望還是權力,都是無人匹敵,並且心腹爪牙無數,為何對石亨等人政變前後的策劃一無所知?解決了這些疑點,我們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了,一切的“果”,早就種下了“因”,豐收不過是水到渠成。下面我們就從這些疑點來入手,看南宮奪門之變成功和順利進行的原因。
明代宗無法實現石亨等人的政治野心石亨可以說是“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因為在戰爭中作戰勇猛,屢立奇功,打退瓦剌後還被封侯,並且加封太師,可謂當時的武將之首。可他的功勞再大,也大不過於謙。同樣經此一役,于謙的聲望和權力都達到了頂點,而且對代宗有擁立之功,取得了明代宗的完全信任。于謙雖為兵部尚書,卻常常插手其他職司之事,內外軍政皆出於一人之手,事實上已形同宰相。
石亨這個人有很大的政治野心,就想巴結于謙,謀求更大的利益。奈何于謙為人性情剛烈,剛正不阿。對於石亨的諂媚行為很是反感,還在代宗面前批判了他。而代宗對於謙當時幾乎是“唯命是從”,自然而然不待見石亨。石亨也明白即使自己再怎麼努力,只要代宗當皇帝,自己永遠都被于謙踩在腳下。惱羞成怒的石亨後來只好把目光轉向了後來被瓦剌放回來的太上皇。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本身也都是唯利是圖的奸佞小人,自然也不受于謙待見,處處受于謙壓制。共同的敵人和利益自然而然讓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為了謀求更大的政治利益,只好鋌而走險,密謀政變之事。同樣,也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導致了下面要說的結果。
明代宗在位期間幾乎沒有心腹,且執意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飽受非議明英宗自從在土木堡兵敗被俘虜,讓大明幾代人的心血毀於一旦。可以說人心盡失,顏面無存。在被瓦剌放回來後,雖有不甘,但也只能灰溜溜的蹲在南宮,頂著“太上皇”的大帽子,老老實實當“囚徒”。而他的弟弟明代宗卻在危急存亡關頭,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即倒,延續了大明的國祚。並且在他當皇帝的時候,也是政績斐然,受到朝野稱讚。
但代宗卻在其政治地位穩定後,公然違背之前的約定,執意要廢掉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親兒子朱見濟當太子。後來自己的兒子不幸夭折後,他仍然不願復立朱見深的太子之位。這一舉措,成了他的一個汙點,飽受朝野非議。而且代宗因為太過信任於謙,導致其他大臣都成了可有可無的隱形人,其他大臣自然而然沒法對代宗有太深的感情。而情商超高的英宗連敵人的弟弟都能忽悠成自己的粉絲,面對一群本來就對代宗心懷不滿的大臣,忽悠起來那不是小菜一碟。甚至連代宗倚為肱股的于謙都沒做多少掙扎,就拜立新君了。
于謙醉心國事上,奪門之變猝不及防我們先來看看,奪門之變發生的當夜,為為國事日夜操勞的于謙在幹什麼。當夜,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重臣還在商議,決定聯名奏請復立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但他萬萬沒想到,這一夜竟會風雲突變。一切都來的那麼突然,讓人猝不及防。《國榷》中評論道:“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可見這次政變也把于謙給驚懵了,來不及應對,就成定局。同時也說明於謙事前幾乎沒有察覺,關注的重點不在這群狗膽包天的的奸佞小人身上。
而且在於謙心目中,他忠於的是民,而不是君。當時的代宗已然油盡燈枯,如果為了他再兵戎相見,同室操戈,讓無辜的人流血,導致國家再次動盪不安,百姓陷於戰火之中。他是不願意的。畢竟當皇帝的還姓朱,而且他奪回的本來就是屬於他自己的東西。所以,即使他手握兵權卻甘願接受,即使這樣會危及到自己的地位和性命。
英宗復位後,清理完朝中一小撥潛在的威脅後,便開始報復那個讓自己淪為囚徒的弟弟。在代宗死後,廢了他的帝號,並下詔斥責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竭盡所能的詆譭這個給他補鍋的弟弟,抹滅了他的一切功績。
《明史》對這次政變的評價是“甚無意義”,即使不政變,以代宗的身子骨也撐不了太長時間了,到時候太子復位,英宗一系重掌政權只是時間問題。並且在這之後,石亨、徐有貞等奸佞小人把持朝政,還殺害了于謙,讓大明的政局再次變得混亂不堪。基於上述的種種情況,我認為“奪門之變”是一次糊里糊塗,卻又不可避免的無意義事件。
-
5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明代宗景泰八年,“土木堡之變”後被瓦剌放歸明朝,但被弟弟明代宗囚禁於南宮中將近八年的明英宗在曹吉祥、石亨、徐有貞三人的組織和發動下,發動“奪門之變”,從南宮進入皇宮,這場宮廷政變無比順利,明英宗重新奪回皇位,政變發生六天後,明英宗殺于謙,一個半月後,明代宗在軟禁中亡故。好歹也是一場政變,不說刀光劍影吧,可全程沒有死傷一人的政變還是很少見的,“奪門之變”為何會如此順利?原因其實很多。
一、明代宗無能為力明代宗在“土木堡之變”後火線上位,是因為他年長,所以被文、武官員集團推出來做吉祥物,早前藩王的身份讓他在朝廷內沒有多少心腹,至“奪門之變”時,已經做了八年皇帝的明代宗依舊沒能鎮住群臣,以至於他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都需要賄賂群臣,政變發生前後,都沒有一個人給他報信,他又恰逢病重,唯一的親兒子早夭,很多人擔心他一病不起,需要趕緊找出路,所以,明代宗被所有人輕鬆拋棄。
二、政變發動者代表了大多數政變的三個主要發起者曹吉祥、石亨、徐有貞,分別代表了宦官集團、武將集團和文官集團,這三大集團都參與到政變中,足以代表所有的勢力,孤家寡人般的明代宗就算知道有人要政變,對此也只能是毫無辦法,這些人還都不是明代宗提拔起來的,全是明英宗時期的老臣,明代宗當政八年,沒有拉攏到任何一個集團完全倒向他,政治上很失敗。
三、明英宗生母孫太后的策應明代宗雖然住在皇宮中,但並沒有掌控住這片禁地,特別是明英宗的親生母親,同樣也是明代宗名義上的母親的皇太后孫太后還在皇宮中,並且在政變之前就知道了這個事,孫太后對重新擁戴親兒子上位的政變當然是擁護的,《明史》中記載:“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有孫太后在皇宮中做內應,皇宮對政變者幾乎不設防。
四、于謙的不抵抗明代宗當初雖然是百官擁戴,但最主要的功臣是于謙,並且,于謙在明代宗當政的八年中一直手握大權,其中還包括兵權,可於謙在得知有人試圖讓明英宗復辟時,有能力挫敗政變圖謀的他卻沒有任何阻攔之意,根據相關史書中的記載,當於謙的兒子來彙報時,他當時的反應是:“自有天命,汝第去”,政變後,明英宗在於謙政敵的慫恿下要殺他,他同樣放棄反抗:“亨等意耳,辯何益?”。
故而,掌握朝中相當一部分大權和兵權的于謙的不抵抗,也是政變能夠成功的一大關鍵原因。于謙到底怎麼想的?有很多猜測,但明英宗的身份本來就是名正言順的帝王,恐怕是于謙不願意介入的主因,于謙有自己的操守,他不願意參合進皇家的內鬥,哪怕某個勝利一方對他抱有很深的敵意,也依舊堅持原則。明英宗幸虧是遇見了一個沒有野心的于謙,否則“奪門之變”能否成功還真難說。
以上四點是從南宮中走出來的明英宗能順利結束“奪門之變”,迅速掌握住權力的主要原因,明英宗的這次上位,和歷朝歷代的政變不同,明英宗是唯一的一個做過皇帝的政變發動且成功者,他在滿朝有大把的支持者,明代宗後來知道被政變後,也只能感嘆:“好、好、好”,這幾乎是最乾淨的一場宮廷政變,沒有多少血腥,除了事後被殺掉的于謙,以及有可能是被明英宗害死的明代宗外。
-
6 # 小丞相說史
明朝真是一個有故事的朝代,像南宮之變這樣一場皇權爭奪戰,前後持續沒幾天,幾個大臣商量著就把皇帝給換掉了,這真是絕無僅有的。
那麼作為老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鈺就沒有一點察覺嗎?怎麼讓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他們這麼就把自己給趕下臺了呢?聽小子慢慢道來:
一、奪門黨趁朱祁鈺病重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病重,這是一個重要導火索。石亨這個狗東西在“土木堡之變”後,受朱祁鈺恩惠,一路提拔,封伯封侯。
沒想到他看到朱祁鈺並重,心裡一想,小朱皇帝一死,大朱皇帝還這麼健康,萬一他一復位,自己不是殘了。這狗東西腦子一轉,幹嘛不直接擁立大朱皇帝復位呢?自己企不是又有擁戴之功啦!
他倒是立說立行,好的想法不過夜,馬上就辦,一出宮門就去找合作的小夥伴了。這一切病重躺在床上的朱祁鈺都沒有絲毫察覺。就這麼的,糊里糊塗地就被哥哥朱祁鎮從病床上拉下來了。
二、朱祁鈺違背諾言失去人心導致自己的隊伍不強大說完了朱祁鈺被打了措手不及,那麼又一個問題來了。自己病重不知道,難道身邊的人就不知道嗎?
朱祁鈺做人太差,因為哥哥朱祁鎮莽撞,自己撿了個皇帝來當。當就當吧,畢竟當皇帝容易上癮。可是哥哥回來了你得還給他啊,朱祁鈺不,他不僅不還,還要違背滿朝文武的一致意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這就徹底的把滿朝文武給得罪了,更悲催的是,自己立的太子沒過多久就死了,讓整個朝廷都覺得這是天譴。
搞清楚了這個背景。那麼開始的問題就好回答了。對於朱祁鈺身邊的人有沒有知道。答案是,要麼不知道,要麼不想管,要麼還樂見其成。
不知道的是于謙一幫人。他們正直,但是奪門一黨肯定嚴防著他們,不讓他們知道。事實上,如果不是上了朱祁鈺這條賊船,于謙他們也不一定會支援朱祁鈺。因為于謙這幫人也很反對朱祁鈺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
不想管的是太常寺卿許彬等人。奪門黨曾經找過他,但他說他老了,更明顯,這是首鼠兩端的做法。
樂見其成的是後宮。孫太后是朱祁鎮的親媽,他當然願意讓自己的親兒子回來當皇帝,本來就應該是自己兒子的,讓你臨時主持一下工作你還死皮賴臉當了這麼久。朱祁鈺的皇后,也估計是樂見其成派,她曾極力反對朱祁鈺立他的兒子為太子,被朱祁鈺給廢了。
從上可以看出,朱祁鈺做人有多差,權力真是一劑毒藥。
三、奪門黨成員來自關鍵崗位,巧妙地就打通了各個環節奪門黨的成員雖然不多,但卻個個都是掌握實權的人物。
石亨,深受朱祁鈺信任,掌握軍權,手裡有紫禁城鑰匙。
曹吉祥,早年投靠王振,經營太監隊伍十幾年,早就籠絡了一批乾兒子。
徐有貞,左副都御史,太平年代的左副都御史手掌監察大權,更何況,他還把他的上司左都御史楊善給拉上了。
王驥,久經戰場的沙場老將,受朱祁鎮拔擢之恩,帶著三個也是久經沙場的兒子,帶著數萬人的隊伍,一起來助陣,作為斷後力量。
從南宮到紫禁城,都可以如入無人之境,不成功都難。
可憐的朱祁鈺,就這麼被廢了。
-
7 # 角聲
朱祁鎮被禁錮,皇太子也已更換,祁鈺父子傳承皇位似乎是沒有問題了,但實際並非如此。朱見濟立為皇太子後只一年多,於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忽然病死,而朱祁鈺又只有個兒子。這樣,“再建皇儲”就成為大臣們所關心的問題,在朝的不少官員主張復立朱見深為皇太子。景泰五年五月,御史鍾同和禮部郎中章綸先後上疏,請“還沂王於儲位,定天下之大本”。但朱祁鈺大怒,當時天色已晚宮門已閉,從門隙中傳遞出景帝的命令,立即逮捕鍾同和章綸下錦衣衛獄,“掠慘酷”,逼問主使及交通南宮(朱祁鎮)的罪狀。鍾同、章綸“瀕死無一語”。 鍾同被杖死,章綸被關在錦衣衛獄,直到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後才被釋放。
朱祁鈺一方面嚴厲壓制奏請復立沂王為皇太子的官員,同時嚴密防範朱祁鎮在南宮的活動。朱祁鈺總把朱祁鎮看成是一個隱患,而在朝廷中也確實有這樣一種傾向,正如給事中徐正密奏景帝所說的:“今日臣民有望上皇復位者,有望廢太子沂王嗣位者。”他建議祁鈺把沂王出至沂州,增高南城數尺,伐去城邊高樹,南宮宮門的鎖則灌上鐵。朱祁鈺表面上要顯示自己的寬厚,要篤親親之誼,把徐正謫戍鐵嶺衛。實際上則更警惕地監視著南宮,把南宮及其附近的樹木皆砍伐掉。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而皇太子尚未定,宮廷內和文武官員都十分憂懼。十一日,都御史蕭維楨同百官在左順門外“問安”,探問景帝的病情。太監興安對大家說:“公等皆朝廷股肱耳目,不能為社稷計,徒日日問安何益?”群臣領悟了興安要大家上奏建立皇儲的用意,便各回家去準備奏章十四日群臣會議於朝廷,大多數官員同意復立沂王為皇太子,惟大學士王文、陳循、蕭鎡等不同意。蕭鎡說:“沂王既退,不可再也。”王文說:“今只請立東宮,安知上意誰屬?於是就以“早擇元良請”。但朱祁鈺死也不肯放棄皇帝的寶座,看了群臣的奏疏後,傳諭說:“朕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
十六日,王直、胡淡、于謙會諸大臣請復立沂王,推商輅主草,當疏稿寫成時,已日暮,尚未上奏,當天夜裡就發生了英宗復辟的奪門之變。發動奪門之變的是石亨、徐有貞等人。十二日,朱祁鈺支撐著病體到南郊齋宮,召石亨至病榻前,要他代行郊祀禮。石亨看到朱祁鈺病勢沉重,沒有康復的希望,回來後就與其同黨都督張軏、左都御史楊善及太監曹吉祥等謀議。石享認為“請復立東宮,不如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可得功賞”。
張輒、曹吉祥等也都同意這一主張。他們又到太常卿許彬那裡去商議。許彬認為“此不世功也”,但又認為自己“老矣,無能為,徐元玉(徐有貞字)善奇策”,讓大家和他去計謀。十四日夜,石亨等聚會在徐有貞家裡,徐有貞問石亨、張軏說:復辟計謀“南城(朱祁鎮)亦知之乎”?石亨和張軏說:“一日前已密達之。”徐有貞認為:“俟得審報乃可。”十六日夜,石亨、張軏等又到徐有貞家聚會,張軏急不可待地告訴徐有貞:朱祁鎮的回報已經得到,“計將安出?”
於是徐有貞裝模作樣地到屋頂去觀天象,過了一會下來說:“事在今夕,不可失。”適邊吏報警,徐有貞說:“宜乘此以備非常為名納兵入大內,誰不可者!”陰謀已定,就去會合王驥、楊善、陳汝言等人。徐有貞在和他的家人分別時說:“事成社稷利,不成門族禍。歸,人;不歸,鬼矣。”活現出一個政治投機者在官場中作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會徐有貞預令張軌調兵千人等待於長安門外,石亨收了各城門鑰匙,夜四鼓開長安門放張軏所率領的軍士進入皇城,守衛計程車兵驚愕不知所為。徐有貞復將城門鎖好,以防遏外兵,並把門鑰投入水竇中。徐有貞、石亨、張軌等率領士兵急速向南宮進發。
石亨、張軏心中感到惶惑,問徐有貞事情能辦成嗎?徐有貞說必成無疑。直抵南宮,門錮不可開。徐有貞命軍士取巨木懸置起來,用幾十人曳木撞門,又令士兵爬牆進去,內外合力毀牆,牆壞門開,石亨、張軏進入南宮。朱祁鎮在燈燭下單獨出見,石亨等一起對朱祁鎮說:“請陛下登位。”呼士兵舉輦,士兵驚慌不能舉,徐有貞等幫著一起推輓扶朱祁鎮登輦以行。朱祁鎮問徐有貞等是誰,各人報稱自己的官職姓名。到東華門,守門的衛士喝令他們停止行進,朱祁鎮說:“朕太上皇帝也。遂入。
眾人擁護朱祁鎮到奉天殿,扶朱祁鎮升座,徐有貞等立即高呼萬歲,敲響鐘鼓,大開諸門,此時已是正月十七日的黎明當時,群臣都等在朝房中準備景帝臨朝,忽然聽到宮殿中的呼噪聲,正感到驚疑,接著又聽到鐘鼓聲,隨著諸門大開,徐有貞出來大聲說:“上皇帝復位矣!”催促大家去朝賀。朱祁鎮宣諭復位,“眾始定”。當日,英宗朱祁鎮命徐有貞以原官兼學士入內閣預機務。第二天(十八日)逮捕少保于謙、王文,學士陳循、蕭鎡商輅,尚書俞士悅、江淵,都督範廣,太監王誠、舒良、王勤、張玉下獄。升徐有貞為兵部尚書。二十一日,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明史上稱這一事件為“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也稱“南宮復辟”,因當時英宗被禁錮於南宮。
-
8 # 阿沐傳語
明朝的“南宮奪門之變”會如此順利的進行並且成功,原因有三
1、朱祁鈺病重,且無合法繼承人
當時的朱祁鈺,已經病得連祭天都起不來了,可見情況不容樂觀,必須考慮國家繼承人的問題了。但是朱祁鈺的獨子早夭,自那之後國家就沒有指定的繼承人。
2、朱見深年幼
按照正常情況,皇位也是朱祁鎮或者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二選一而已。
但朱見深不過是個10歲毛孩,繼位了恐怕還得朱祁鎮出來主政。這時候,既然朱祁鎮主動出擊奪回帝位,搶本來就會事他的權力,誰沒事出來攔著呢是吧。
3、朱祁鎮做過皇帝,是正統
朱祁鎮是先帝朱瞻基的正統繼承人——正統的嫡長子,正統的皇太子,正統的奉先帝遺詔繼位。
-
9 # 楊角風發作
公元1457年,正月的一天,石亨、曹吉祥、張軏、徐有貞等人擁立朱祁鎮復位。政變出奇得順利,到了奉天殿,百官高呼萬歲,如此這般,朱祁鎮重新成為皇帝。
既然是政變,必然會受到阻礙,那麼為什麼奪門之變卻如此順利呢?
一、徐有貞策劃有方
政變這種事情風險極大,回報也極大,所以只有聰明絕頂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我們來看看奪門之變的幾位策劃者,石亨是北京保衛戰的大功臣,打仗石亨很在行,衝鋒陷陣沒有問題,術業有專攻,但要搞起權謀詭計,石亨差得太遠了。
張軏官至都督府右都督,他哥哥就是英國公張輔,張軏位高權重,掌控兵權,張軏在奪門之變中主要負責執行,並非策劃者。曹吉祥雖說身為司禮監宦官,但文化水平有限,他的責任是裡應外合,負責宮內政變事宜。
當初,石亨等人準備擁立朱祁鎮,石亨很清楚自己水平,於是他們先找到了太常卿許彬,許彬以年老為由,推薦了徐有貞。可見政變集團雖說擁有相當強大的資源,但沒有核心靈魂人物。如果石亨真的有很高的權謀水準,何苦還到處去求人,直到徐有貞到位,這才算是天時地利人和具備,
史料記載:
“聞之,大喜,曰:‘須令南城知此意。’軏曰:‘陰達之矣。’令太監曹吉祥入白太后。”
不論人品好與劣,徐有貞的確是個人才。景泰四年,徐有貞奉命治理張秋黃河決口問題,徐有貞統籌謀劃,分步實施,完滿地完成了任務,景泰七年的時候,山東大水,只有徐有貞修築的堤壩完好如故,這很能說明問題。
徐有貞身負大才,但沒有機會,直到石亨找到他,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首先,讓張軏暗中通知南宮的朱祁鎮,再讓曹吉祥入宮徵求太后的同意,再定好時間,率兵入城。石亨、曹吉祥、張軏就好比電腦的硬體,而徐有貞就是那枚CPU,只有CPU合格,整臺計算機才能順暢地執行。
所謂富貴險中求,徐有貞這回是賭對了,在他智慧與魄力之下,朱祁鎮才能成功復辟。
二、于謙沒有阻攔
朱祁鎮被瓦剌俘虜,朱祁鈺攝政,當時王振已經死在了土木堡,朝堂之上,眾朝臣把仇恨的目光投向了王振的餘黨。王振餘黨,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卻在此時呵斥文官,這激起了眾人的憤怒,於是大家赤膊上陣,馬順就這麼被大臣們活活打死了。
朱祁鈺很恐慌,準備逃走,被于謙攔住道:
“順等罪當死,勿論。”
意思就是馬順本就該殺,請赦免群臣的罪責,關鍵時刻,于謙的一句話,救了滿朝文武,此時的于謙已經積累了極高的威望。
在瓦剌兵臨城下之際,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可以說當時天下的兵權都在於謙一人手中,所有的軍隊調動命令,全部由於謙一人做主。為了京城防務,于謙還改革了兵制,設定了十二團營,直到嘉靖年間才廢除。
大戰一觸即發,于謙命陶瑾、硃瑛、石亨、孫鏜等將領,分列城外迎敵,于謙還發布死令:
“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在於謙的英明指揮下,在將士們英勇奮戰下,北京城得以保全。
當時的于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因為是戰時,一切以效率優先,而戰後于謙仍是軍隊的掌控者。徐有貞團伙又是帶兵入城,又是攛掇太后,這麼大的動靜難道于謙會不知道嗎,可想而知,于謙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是時,景泰帝朱祁鈺已身患重病,一方面由於朱祁鎮回來的關係,令他心神不寧,一方面因為皇儲問題,讓朱祁鈺無法心安。也許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定數,朱祁鈺這皇帝也是做到頭了。
三、朱祁鈺有些不得人心
自古政變大多血腥異常,成本也極大,政變對國家的傷害、百姓的傷害都無以復加,比如黃巢起義,八王之亂,哪次不得落得個屍山血海的結果方才罷休。
朱祁鈺在即位之初的確可圈可點,是他堅持抗戰,是他任用於謙,是他挽救了明朝的國運,但隨著皇位的穩固,朱祁鈺也在發生著改變。
朱祁鈺對此卻不以為然,他並不希望哥哥回來,這無疑是的皇權的最大威脅。所以朱祁鈺屢次阻攔使者出訪,什麼禮物、國書,能沒有就沒有,能簡單就簡單。然而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楊善,靠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竟把朱祁鎮帶了回來。
史料記載:
“御史高平亦言城南多樹,事叵測,遂盡伐之。時盛暑,上皇嘗倚樹憩息。及樹伐,得其故,大懼。”
朱祁鈺很鬱悶,接待禮節一切從簡,還把哥哥安排在了南宮。南宮這個地方破破爛爛,環境也不佳,這些朱祁鎮都忍了,不過朱祁鈺還經常派人前來監視,甚至在最熱的夏天,把周圍的樹木都砍了。
俗話說長兄如父,朱祁鈺這麼做往大了說就是不孝,雖說他有權力虐待他哥哥,但大家都看在眼中,這必定會激起群臣的反感。在朱祁鎮被俘之後,孫太后留個後手,先立了朱見深為太子,在心底裡,孫太后還是偏向朱祁鎮的,這也好理解,畢竟朱祁鎮是親生兒子。
景泰三年,朱祁鈺還是廢掉了太子朱見深,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朱祁鈺的用意很明顯,下一代皇帝要遵從他的血脈。儲君可是國家的根本,萬曆皇帝皇帝想換太子,可是折騰了十幾年都沒有成功。朱祁鈺在換太子這事情上,有違正統,而不久之後朱見濟就去世了,這好像又是天意為之。
在處理哥哥朱祁鎮和太子的問題上,朱祁鈺犯了無法挽回的錯誤,這讓群臣把目光又投向了朱祁鎮。
朱祁鎮即位或許並非人心所向,但於情於理大家還是多投了朱祁鎮一票,於是朱祁鎮復辟變得得順理成章,毫無違和感。
-
10 # 歷史宴
奪門之變,石亨、徐有貞等奸佞小人的陰謀能夠順利得逞,原因很多,如:景帝病重、景帝無太子無心腹等。但我覺得這些還不是重點。
那麼重點是什麼呢?我個人認為是于謙壓根不想動手!
必須指出的是,政變之前于謙是知道自己的危險處境的。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談遷《國榷》卷三十二。
《國榷》裡面的這段記載,是引用萬曆年間浙江才士屠隆寫的私家著述,我認為這條史料是靠得住的。很簡單,于謙是何等人?北京保衛戰時,潛伏在北京城內的瓦剌奸細于謙都能一個個將他們揪出來肅清。以于謙的能力,徐、石等人陰謀他不可能一點察覺都沒有!
如果《國榷》的這條史料可靠的話,那麼當時于謙可是兵部尚書兼總督軍務,手握重兵,真要滅了徐、石等人,那簡直就是摧枯拉朽!
然而,于謙並沒有做出任何應對,而是束手就擒,讓人覺得不可理解。
于謙為何主動服軟?我個人有兩點看法:
一、于謙這一生以為國家為社稷為生民謀利為理想,搞政變並不是他所追求的。
二、石、徐等人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辟,于謙如果起兵征討的話,那麼將至太上皇於何地?況且會不會引起國家的動亂,會不會造成英宗與景帝之間的手足相殘等,于謙自己也說不準,如果造成這種局面,那無疑是嚴重違背了于謙畢生的理想。因此,于謙只能用自己的一死,來儘量避免英宗與景帝的手足相殘以及國家的動盪。
不得不說,于謙真的值得萬人敬仰。
于謙這個人,工於謀國,不屑謀身。請注意,他是不屑謀身,而絕非不善謀身。正因為于謙身上有這種高貴的品質,南宮之變,石亨、徐有貞等奸佞小人的陰謀才能進行得如此順利並且成功!
-
11 # 朝史暮想
“奪門之變”,你需要知道,除了明面上的“功勳三人組”(曹吉祥,徐有貞,石亨)之外,還有一大群勢力已經背叛明代宗朱祁鈺,或者打算觀望,多多少少都有在為明英宗朱祁鎮的復辟服務。
太后一黨。孫太后是朱祁鎮的生母,當初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後,郕王朱祁鈺被擁護上臺,即後來的明代宗,孫太后就與朱祁鈺簽過一個協議,意思就是朱祁鈺只能幹一屆,要立侄子朱見深也就是朱祁鎮的兒子,孫太后的親孫子為太子。只是後來隨著朱祁鈺地位的越發牢固,被毀約了。孫太后的身份象徵意義極大,當皇權出現問題的時候,太后的懿旨幾乎可以算是國家的最高聲音。曹吉祥之流的,嚴格來說可以算是半個孫太后的人,除了掌握兵權之外(曹吉祥掌管京軍團營),他也負責聯絡朱祁鎮和大內的聯絡。朱祁鎮復辟登基之後,用的就是孫太后的名義來宣示自己的正統性,廢除朱祁鈺。而朱祁鈺最後的死,據野史流傳,也是被一個太監勒死的。
錦衣衛系統。南宮復辟本質上就是一次兵變。從朱祁鎮被困的南宮進入大內禁宮,有重重大門。駐守的人就是錦衣衛。史書說,朱祁鎮每遇到宮門阻隔,就在門外大喊自己的身份,因為眾人的愛戴,這些守衛和太監自發地打開了大門。真實情況當然不是如此。記得後來的錦衣衛指揮使門達嗎?他就是朱祁鎮在錦衣衛系統裡的暗樁。因為有門達的存在,朱祁鎮才能順利地透過一道道宮門,不然你真的以為考石亨偷偷帶進來的那點兵力,能夠攻下禁宮?
文官集團。這個不用多說了,兩面派。這裡說的文官集團,不是特指徐有貞這群積極謀求復辟的官員,而是那些兩方得利觀望的官員。比如以胡濙,王直為首的朝臣們。當初朱祁鈺登基的時候,就是他們得利。景泰朝短短八年時間,封出去多少爵位,給出去多少賞賜。後來朱祁鎮復辟了,還是這群人,最後牢牢把控了朝堂的話語權,李賢最後也是這個集團的一分子。這群人最後對於朱祁鎮事實奪權的預設,對於功勳三人組打壓于謙等人的縱容,才是這個王朝變天的最後一擊。
除此之外,還有王振餘黨,一些被于謙等新興貴族佔了位子的落寞舊貴,而徐有貞的謀略,串聯能力,曹吉祥和石亨的軍權,則是戰術上的一系列舉措。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
12 # 九九扒史伊
“南宮奪門之變”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倒向了英宗。首先當時景泰帝重病,太子之位懸著,這種形勢對英宗復位極其有利。
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登基。當時內憂外患不斷,導致他寢食難安,雪上加霜的是他唯一的兒子,太子朱見濟夭折了。他沒有別的兒子繼位,整日忙著造人。國事煩勞和後宮享樂的雙重煎熬下,景泰七年,景泰帝的身體每況愈下,積勞成疾,竟是越來越重。
皇帝病重在床,皇位繼承人尚未確定。太子是社稷的根基,根基不穩朝廷內外十分憂慮。
有日群臣入宮探病,景泰帝親信太監興安對眾人說:“諸位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不為社稷大計考慮,天天問安,徒勞無益。”一席話提醒眾臣要考慮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了。本來經過“復儲之議”無人敢再提建儲之事,但景泰帝這一病,迫使大家不得不再次考慮此事。後來,群臣在朝集議立儲問題。有人就提出請沂王復位東宮。也有人表示反對,認為既廢不可再立。最後大家覺得不如只提議建儲,具體人選由景泰帝自己定奪。所以奏疏中只說“早擇元良”。
景泰帝見疏,不允所請,並說自己不過是偶感風寒,之後更是當臨早朝,以安臣心。這時,傳說有人要把襄王之子迎接入宮,立為皇儲。十六日,主持政務的王直、于謙等人在一起議論請沂王朱見深復位太子一事,推舉大學士商輅起草奏稿,寫成以後,見天色已晚,決定明日早朝時再奏。
然而就在當天夜裡,發生了一場宮廷政變:英宗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2.其次,此事如此縝密的謀劃,並取得成功,參與的人有哪些?
謀劃英宗復位的都是在景泰帝朝鬱郁不得志的一群人。首先,牽頭的是武清侯石亨,
此人在北京保衛戰期間立了些功勞,掌握了部分兵權。石亨此人野心很大,于謙掌了兵權,對他難免壓制,讓他難免有些抑鬱不得志。這時,他見景泰帝病重,不覺動了謀取大功的念頭。之後,他找到親信張銲及太監曹吉祥等人商量:景泰帝這病看是不得好了,現在朝廷上下都在策劃擁立各自尊崇的人為新君。我看擁立沂王,不如直接擁立太上皇復位,這樣爾等可建立不世之功。
他的這番話等到了大家的認同。於是他們去找英宗親信許彬,許彬推薦了徐有貞。此人很有才,善謀略,更重要的是他也是有志難展。他聽了大家的計劃大嘉讚賞:當年太上皇出征,是為天下赤子之故。現在天下離心,請上皇復位,人心必悅。“於是大家策劃了一番。大家分頭各自忙開了。
3.南宮奪門行動開始
首先,張銲暗中將準備擁英宗復位之事通知南宮,以便英宗有所準備,同時太監曹吉祥等人將情況密報孫太后,很快等到了太后的首肯。之後,曹吉祥等人又預製了一道孫太后的懿旨,以備起事之用。
他們知道景泰帝十七日臨朝到時候可能對立儲一事做出決定,這樣對復辟不利,於是決定在十七日之前發動此事。
這時候,適逢邊塞示警,徐有貞對擔任掌軍都督之職的張銲說:你正可乘此機會,以加強京師及皇宮戒備為名,調動兵力,做好準備。
十六日晚,必須舉事,為鼓動人心,他爬到房頂上仰觀天象,然後對眾人說:“時在今夕,不可失也”。於是他與石亨等人拿出太后的懿旨,調軍向皇宮出發。當夜四更,由曹吉祥等人開啟長安門。石亨等人率兵闖入皇城。不等守兵有反應就將城門反鎖。將鑰匙投入井中,以防外兵進入,然後直奔南宮。
南宮的城門緊閉難以開啟,徐有貞令人翻牆而入,與外面計程車兵合力搗毀宮牆。很快牆倒門開,只見英宗一人獨自走來,眾人趕緊下跪:“請陛下復位。”於是,叫士兵推過御輦,眾人就這樣帶著英宗往奉天殿去。
到東華門前守門者喝令停止,這是英宗喝道:朕太上皇也。守門之是英宗不敢阻攔。隊伍順利進入內宮。擁著朱祁鎮至奉天殿,山呼萬歲。
黎明時分,群臣忽聞鐘鼓齊鳴,又見諸門開啟,十分詫異。這是徐有貞跑來大喊:“太上皇已經復位,還不快來叩賀。”眾臣面面相覷,無人反對。一起到奉天殿覲見。朱祁鎮親自向大家宣佈自己復位,群臣這才跪下山呼萬歲。
就這樣在這些“有心”之臣的擁護下,朱祁鎮得以復辟。當然這些人也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功名利祿。
回覆列表
奪門之變表面上雖沒有武門之變來的那樣兇殘,但其爭鬥激烈程度也不遜於午門之變。明代宗在極短時間內登上皇位,逼得英宗妻兒退居冷宮並廢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位。明朝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在接回因“土木之變”中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將英宗的皇太子朱見深貶為沂王,以自己唯一的兒子朱見濟代為東宮皇儲,引起朝中大臣紛議。不料不足一年,朱見濟病逝,大臣們因此多番要求重立朱見深為皇儲,但屢次遭到代宗拒絕。
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突然病重,皇儲問題再次被提上議程。據《明史記事本末》記載,這年正月十六日,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聯名上奏請復立朱見深為太子。定議之後眾臣見天色已晚,決議次日清晨代宗臨朝之時,再遞交奏疏。不料這一夜風雲突變,形勢的發展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暮色降臨後,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貞會合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御史楊善以及老將王驥等趁夜色率領大隊京營兵向皇城進發。四更時分,石亨因職取到鑰匙開啟長安門,張軏藉口抵禦瓦剌保護皇城騙過城門守軍,順利率領部眾進入皇城。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1457年),漢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朱祁鈺在位八年間,知人善任,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英明之主。
此時烏雲密佈,夜色驟濃,伸手不見五指,眾人驚慌,徐有貞以精通天象之名安撫眾人大事必濟。石亨等人安下心來,趁夜黑順利抵達明英宗居住的南宮,士眾用巨木撞擊宮門,宮牆震坍後將驚慌失措的明英宗架起直奔大內。
此時烏雲散盡,月明星稀,又順利迎取英宗,士氣大漲,眾人順利簇擁著英宗從東華門進入到舉行君臣朝會的奉天門。一路上守門士兵、殿內武士因見英宗逃出南宮,驚慌失措而不敢阻攔,英宗就這樣兵不血刃的再次登上奉天殿寶座。隨即“鳴鐘鼓、啟諸門”,召群臣覲見時,百官見龍椅上竟是英宗,驚慌失措之餘也只能跪倒參拜。
明英宗復位之後,便大肆封賞石亨、徐有貞等擁戴之人,將在病中的代宗廢為郕王,逮捕處死時任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並貶斥代宗朝于謙提拔和迎合代宗之意的文武褚臣,政變到此取得完全勝利,史稱“奪門之變”。
網路配圖
疑點重重
此次政變過分容易,改朝換代這等大事竟無死傷流血,而且政變原因史書上僅僅一筆帶過,但細細深究有眾多疑點有待深究。
其一是主謀石亨為何要發動政變?代宗對其一直恩寵有加,甚至在病重時讓其代為祭祀,石亨寵渥優待到如此地步竟背叛代宗,同時起事如此草率為何能一舉成功?
其二是明英宗喪師被俘,國體顏面盡失,能安全返京已屬僥倖,再登寶殿幾無可能,為何在政變之後幾無一人反對,奇怪的是根本無人替代宗反擊,就連於謙等代宗重臣都是跪倒參拜?
其三也是最令人詫異的是于謙自“土木堡之變”後聲望隆重,深得代宗信任,此後執掌兵部八年,六部之事均有介入,爪牙四布,為何在政變前後謀策之時毫無知覺?
石亨蓄謀政變還得從保衛京師說起。土木堡之變後,當時的郕王在群臣簇擁下登基,以主戰派兵部尚書于謙為首,整頓吏治,籌調軍備,將國家機器調動起來。將二十萬餘二線入衛佈防軍交由石亨等八位將軍指揮,列陣於京城九門外於也先激戰。在擊退瓦剌迎回英宗後,石亨因功大被封為武清侯,後又奉詔佩鎮朔大將軍印,加封太師,浩然已成武將之首。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漢族,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
同樣經此一役,于謙的聲望達到頂點,力保代宗上位而得到全權信任,甚至代宗想提拔某人都會私下詢問他的意見。于謙此時雖僅為兵部尚書,可常介入六部之事,內外兵事政務幾乎均出於一手,事實上已經形同宰相。但于謙此人性情剛烈,重節輕利而又依靠代宗信任,朝中諸官都受其壓制不敢有私心。石亨雖為武將之首,也受代宗信賴,但始終處於于謙之下,受到于謙節制。
德勝門一戰擊敗瓦剌後,石亨得到世襲侯爵後,因知自己功不如於謙而內心有愧,便上書推薦于謙之子。石亨本想投桃報李,熟料于謙不近人情,不僅僅全部推辭還在代宗面前數落了他一番,此舉令石亨極其憤怒。
景泰三年十二月,于謙主持選京師三大營十萬人編為五團營,後又再增兵五萬,合稱十團營。之前三大營由石亨主掌,獨立於兵部之外,改為團營後雖仍以其為提督,可是團營已屬兵部掌控,石亨就必須得受到于謙的節制。
網路配圖
因此石亨雖受代宗感激和信任,但這些都是排在於謙之後,而於謙作為上司過於剛直嚴苛,石亨處處受壓對於謙是又恨又怕。但于謙深受代宗信賴,御史言官多次彈劾都被代宗壓下。
就連在“奪門之變”後代宗問左右是否是于謙起事,因為滿朝文武之中有權有能力發動政變的只有于謙,所以石亨想在代宗朝躋身於謙之上,擁有更大的政治權力已是不可能。
景泰八年,代宗出巡郊外,病重不起,由石亨代為祭祀。石亨見狀覺得時機已到,便聯合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御史徐有貞等密謀迎立英宗,並將此事告之孫太后。這些人都與于謙有過節,主謀徐有貞此前因提議南遷被于謙駁斥而臉面盡失,隨後又求于謙提拔但被代宗壓下,因此對於謙最為仇恨。
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以及已經賦閒在家的老將王驥等都與于謙在工作上有過節受到壓制,妄圖藉此良機爭取更大的政治權力,因此都積極投入到英宗復辟之中來,王驥七十餘歲還親自率領子孫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