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現影視

    因為梁懷吉在宮裡介紹自己的時候,說的字犯了皇帝的名諱,所以被打。

    粱懷吉剛剛進宮的時候叫做梁元亨,而且他也是個非常機靈的孩子,所以在宮裡小小的嶄露了頭角,但是在他說自己名字的時候,唸了一個字,這個字就是元亨利貞的貞字,貞和禎字是同音字,而宋仁宗的名字就叫做趙禎,雖然小懷吉當時並沒有多想,但是在一旁的都知卻是變了臉色,因為他說的字犯了皇帝的名諱。差點就要被趕出宮去,最後還是曹皇后救了他,把他留在了宮中繼續擔任差事。

    之後皇后還將他的名字改成了懷吉,讓他儘量不犯忌諱,因為在宮裡犯忌諱就是死罪,粱懷吉之後也算是紅人了,他跟之後長大的公主兩個人感情非常的好,從小一起長大也算是青梅竹馬。

  • 2 # 年輕未必識淺

    因為他不懂避諱。

    在中國古代,普通百姓的名字或者說的話是不要有皇帝名字裡的字。

    比如說,康熙的名字叫玄燁,故宮以前有個門叫玄武門,後來改成了神武門。

    宋仁宗叫趙禎,元亨脫口而出“元亨利貞”,這不就沒有避諱麼?

    但是我想,他一輩子都會記住這件事,小心翼翼的。

  • 3 # 蘅蕪一水

    因為梁元亨在回答自己的名字時忘了避諱。他說元亨利貞時貞同音於官家宋仁宗名字中的禎。後面梁元亨改名在梁懷吉也是因為這個。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特有的一種制度或習慣,其主要特點是臣屬或晚輩在言談或文章中,不論談的是古事還是今事,都要避免直呼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就是與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同音的字也要避免使用。如必須用這些字時,要採用改動本字的方式表示。無論古事還是今事,都要改動。避諱之制由來已久,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此後歷代有所發展,至清代最為嚴重。在清初的“文字獄”中,“犯諱”一項是其中的重要案件。因此,在歷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避諱之事,這些避諱之事為文獻製造了一定的混亂,也為研究文獻和歷史的人增添了不少的困難。初學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的人,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應當對有關避諱的知識有所瞭解。今扼要介紹如下:

    1、避諱的方法

    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改字法、缺筆法和空字法。

    (1)改字法 改字法是用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以用同義字為最多。此法在秦漢時期已經使用,後代繼續沿用。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時,改“正月’稱“端月”。這是因為秦始皇名政,與正月之“正”同音

    ,因而避諱。漢武帝名徹,漢朝為了避諱,將二十級爵的最高一級“徹侯”改稱“通侯”。

    (2)缺筆法 缺筆法是用本字而省缺筆劃。此法大約始於唐初,宋代以後頗為盛行。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寧碑》為避諱,書“世”作“世”孔子名丘,為封建統治者奉為聖人。清雍正以後,規定書孔子之名作“

    丘”。

    (3)空字法 空字法是將本字空而不寫,或畫以“□”,或書以“某”字,或直書以“諱”字。如漢景帝名劉啟,在立他為太子時,有司因避諱而曰:“子某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史記·孝文字紀》)

    唐高祖李淵祖父名虎,唐追尊為景皇帝,廟號太祖。唐人撰《隋書》,為避諱,書隋將韓擒虎作“韓擒”,空“虎”字。同書為避李世民諱,書王世充作“王充”,空“世”字。後人有不解避諱之意者,在傳抄或翻刻時,誤為“韓擒”、“王充”。

    2、公諱

    對於帝王或聖賢之名,眾所共諱,稱為公諱。公諱所涉及的範圍很廣,主要有如下幾種:

    (1)改姓 為避皇帝之諱而改姓。如東漢明帝名莊,班固撰《漢書》,稱“莊子”為“嚴子”。師古注:“嚴子,莊周也。”稱西漢的學者“莊忌”及其子“莊助”為“嚴忌”和“嚴助”。又如宋朝著名的宰相文彥博,祖上本姓敬,在後晉時,因避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姓“文”。至後漢,複姓“敬”。入宋,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趙敬(趙匡胤稱帝后追尊為翼祖)諱,又改姓“文”。

    (2)改名 為避諱,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隻稱字、號的。如西漢末年的孔莽,為避王莽之諱,改名孔均。《漢書·蒯通傳》:“蒯通本與武帝同諱。”師古注:“本名為徹,其後史家追書為通。”南齊人薛道淵為避齊

    高帝蕭道成之諱,改名薛淵。《南史·謝裕傳》:“裕字景仁……名與宋武帝(劉裕)諱同,故以字行”。

    (3)改官名 改官名包括了改爵名。此類事在西漢時已出現,上述漢改“徹侯”為“通侯”之事,即為改爵例。改官例如隋文帝楊堅父名忠,隋時,將與“忠”同音官名一一改名,如“侍中”改“納言”,“中書”改“

    內史”等。唐朝為避李世民諱,將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稱“戶部”。又為避高宗李治諱,將“治書侍御史”改稱“御史中丞”。

    (4)改地名 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三國時,吳黃龍三年(公元234年),由拳縣野稻自生,統治者認為嘉禾,因改縣名禾興。孫權之孫皓(hào)即位,避其父和諱,又稱禾興名“嘉興”。今

    之江蘇省南京市在西晉時名建業,後改名建鄴(yè業),建興元年(313年),因避愍(mǐn敏)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

    (5)改年號 前朝的年號與本朝君主犯諱,亦要避諱。如宋仁宗名禎,宋人撰《新唐書》,將唐太宗年號“貞觀”寫作“真觀”或“正觀”。

    (6)改干支 中國在漢代即已用干支紀年,紀月紀時的時間更早。干支名稱有固定的字。唐高祖李淵父名昞,唐追尊為元皇帝,廟號世祖。唐人修《晉書》、《梁書》、《北齊書》、《北周書》等“八史”時,凡“丙”

    字,都書作“景”,如“丙辰”作“景辰”,“丙子”作“景子”等。

    避諱涉及的範圍除了上述幾個方面之外,還有很多。如為避諱而改變物品名稱的事例就有不少。

    3、家諱

    對於父、祖之名避諱的,稱為家諱。此種習俗主要盛行於文人和官僚士大夫之中。如司馬遷父名談,他在撰寫《史記》時,凡遇“談”字都改用“同”字。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父名正,他為避父諱,書“正月”作“初月”或“一月”。南朝宋人范曄父名泰,他撰《後漢書》,改“郭泰”作“郭太”,或只稱其字“林宗”。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父名閒,他的詩中無“閒”字。宋代王安石父名益,他所撰《字說》中無“益”字。蘇東坡祖父名序,他凡遇“序”字都改用“敘”。唐朝還規定,如官名犯父、祖名諱,應提出申請調任他官。如父、祖名常,不得任“太常”之類。

    4 、其他避諱

    除了一般公諱、家諱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型別避諱。有為權貴避諱的。如唐代武則天父名武士彠(huò獲),彠與華的音相近,因避諱,改華州為太州。其他朝代亦有為外戚避諱的。

    避諱本來是臣屬或晚輩對君主或尊長表示尊崇而為;可是也有因對某人、某事厭惡而避用有關字的。如唐對安祿山的叛亂十分痛恨,曾改安定郡(今甘肅涇川北)為保定郡。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大起義,明朝的一些姓李的官僚們為了表示恥於與李自成同姓,因改姓為“理”。

  • 4 # 黃軒說電影

    大家好!我是文軒娛樂,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梁元亨是目前熱播的古裝劇《清平樂》中的一個小內侍,在宮規考核中,元亨雖然各項表現良好,但在自我介紹時,被任都知打了一巴掌,原因是他回答:梁元亨,“元亨利貞”的“元亨”。正好“貞”字與當朝皇帝趙禎的“禎”同音,元亨回答時沒有避諱,按照規矩,是應該被重罰的,但因苗娘子產下徽柔公主,皇后不僅赦免了他,而且還給他賜名“懷吉”。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特有的一種制度或習慣,其主要特點是臣屬或晚輩在言談或文章中,不論談的是古事還是今事,都要避免直呼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就是與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同音的字也要避免使用。如必須用這些字時,要採用改動本字的方式表示。無論古事還是今事,都要改動。

    避諱之制由來已久,大約起源於西周時期,此後歷代有所發展,至清代最為嚴重。在清初的“文字獄”中,“犯諱”一項是其中的重要案件。因此,在歷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避諱之事,這些避諱之事為文獻製造了一定的混亂,也為研究文獻和歷史的人增添了不少的困難。初學中國古代、近代歷史的人,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應當對有關避諱的知識有所瞭解。

  • 5 # 滿月尋桂子

    昨晚的《清平樂》剛好播放這一段,內東門勾當張茂則給新入宮的小黃門講宮門出入之宮規,任督知來考驗。小黃門都是八九上十歲的小孩,在緊張的狀態下很難將這些繁文縟節複述下來。

    梁元亨口齒伶俐,一字不錯地複述了一遍,張茂則和任督知很滿意。然而,梁元亨在回答自己姓名後,卻捱了一個大嘴巴。因為他說:梁元亨,元亨利貞的元亨。

    梁元亨犯了大諱,因為當時的皇上就叫趙楨。這是犯了國諱,犯了大不敬之罪。

    古人避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諱分囯諱、私諱。國諱包括皇帝的名、字,還有皇帝的祖、父、皇太子的名和字,連同音也不行。

    只有十歲的梁元亨不知避諱,直接說出“元亨利貞”,任督知大怒,罵他:小崽子,不知道避諱嗎?又問梁元亨的父母,答:父母俱亡。

    如果梁元亨不是父母俱亡,那就要追究罪責了,因為皇帝趙楨已經在位十幾年了,卻不知避皇帝諱,才教出這樣不知避諱的孩子。

    盛怒的任督知很可能會說杖斃梁元亨,自幼隨侍皇上受皇上影響的張茂則宅心仁厚,趕緊說:苗娘子生產在即。這是皇上的第一個孩子,宮中忌諱血光。任督知命暫押柴房,然後逐出宮門。

    張茂則就是拖延一下時間,等苗娘子生下孩子必大赦天下,到時梁元亨就無罪了,關鍵是張茂則不想讓梁元亨被逐出宮。

    苗娘子誕下公主後,張茂則帶梁元亨去求見皇后,說梁元亨已經是個去了勢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出了宮能幹什麼,很可憐。

    皇后問梁元亨可知錯,元亨道:知錯,表面是沒有避諱,然而敬於中而禮於外,禮沒周全便是內心敬得不夠,元亨以前在鄉野,粗鄙沒有教養,內心沒有時刻想著忠君,才會忘記避諱。

    看來張茂則這幾天沒少對梁元亨教導,元亨才能答的如此之好。關鍵是元亨聰明,口齒伶俐。皇后很滿意,說他這幾天的反省有用,還誇他聰明、乾淨利落。

    最後皇后說:不過你這個名字,確實容易讓人犯諱,給你改個名叫梁懷吉。

    簡單說一下元亨利貞:這是《易經》乾卦,“元”為始,引義為善長,為春。″亨”為通,引義為嘉會為夏。“利”為美利,引義為和為秋。“貞”為正,引義為幹事,為冬。元亨利貞代表仁、禮、義、正。古人信占卜,所以梁元亨會脫口說出元亨利貞。

    其實元亨利貞還可以分開領會:元亨、利貞,是大吉,吉占的意思。出土的甲骨文考證都有這個意思,那麼皇后給他改名梁懷吉正對應。

  • 6 # 於小小

    元亨就是梁懷吉,《孤城閉》中的主線人物,終於在公主出生之前出現了。

    他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孩子,當初本有一個還算美滿的家庭,在他剛出生的時候,父母經營著一家糕餅店,雖收入微薄、父親常年生病,但一家人在一起還算和美。

    沒想到卻因為宋仁宗趙禎一個舉動,全家人的命運發生了變化。

    趙禎在得知生母是李順容後,連夜去永定陵看望母親,卻被晏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攔下了。他沒有見到李順容,卻得到了一個秘密——李順容擅長做的、喜歡吃的糕餅是在梁懷吉家學的。

    於是,趙禎開始頻繁去梁懷吉家裡買糕餅,這個舉動被不明真相的大臣效仿,結果幾乎整個皇城的貴人們興起了吃糕餅熱,從而導致做糕餅的一味藥材脫銷。

    而懷吉的父親所服用的藥中恰巧有那一味不能更換的藥,就這樣,懷吉的父親死了。幼小的懷吉被母親抱著投靠了舅舅家,沒多久,舅舅和母親先後去世,懷吉被送往了宮裡。

    元亨是梁懷吉的本名,他出生在市井,從小沒有機會和世家、貴族接觸,對於有著至高皇權的今上忌諱什麼、宮裡忌諱什麼,即便是他再聰明,也是無從得知的。

    因此,當被 任守忠問到叫什麼時,他脫口而出說自己叫元亨。

    正是元亨二字犯了管家的大忌諱,才招致他被打了一頓,然後被關進柴房等候發落,如果不是張茂則及時阻攔的話,他恐怕當時就被亂棍打死了。

    後來,是徽柔公主的出生,仁宗大赦天下,在張茂則的幫助下,梁懷吉才得以在宮中生活下來。也許在這個時候,他和徽柔在冥冥之中已經結下了緣分,讓他們在今後的歲月中發生了一段苦戀。

    “元亨”究竟犯了什麼忌諱?

    元“元亨利貞”為《易經》中的四德,“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這四個字在一起代表著天道生長萬物的四中德行。

    宋仁宗貴為天子,才用了“元亨利貞”的其中一個字,還是同音不同字,而懷吉自己就用了“元和亨”兩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欺君犯上,當時打殺、治罪都不為過。

    元亨因為名字被任守忠打了,好在,他遇到了心懷善念的張茂則,因此,張茂則在元亨心裡一直是如父兄般的存在。

  • 7 # 圓滾滾的蝸牛先森

    《清平樂》中,嬰兒梁懷吉終於長成7、8歲孩童,並在宮中出現了。

    初入宮廷時,梁懷吉還叫元亨。在一堆小內侍中,梁元亨是少有的聰明。

    他只聽張茂則講述了一遍管理宮門的制度,就爛熟於心,可以一字不漏地複述出來。

    這不僅讓任都知和張茂則眼前一亮,還讓其他小內侍羨慕不已。

    可惜,當被問叫什麼名字的時候,梁元亨犯了御諱。

    他說,自己的名字是“元亨利貞”中的“元亨”二字。

    想來,任都知聽到這句話,一股怒氣胸上心頭,而張茂則為這個聰明伶俐的孩童倍感可惜。

    因為“貞”與仁宗的名字“禎”同音。遇到這種情況,必須避諱。

    避諱自古有之,源於先秦時代。到了宋朝,相對之前,更為嚴格。

    避諱方式有多種,比如改字、改音、缺筆等。

    比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每每寫到母親賈敏的名字,都減少筆畫,讀到“敏”字,都改讀“密”音。

    梁懷吉直接說出仁宗名諱,自然要吃苦頭的。幸而遇到公主降生,才得以逃過罪責。

    避諱的優點僅僅凸顯對君主、長輩的尊敬,其弊端則處處可見。

    以梁懷吉為例,原本是個少有的人才,卻因為一句口誤,差點毀了一生,甚至丟掉性命,實為可惜。

    此外,因為避諱,導致很多字都要替代。然而,每個字的存在都有其作用,替代難免引發歧義,導致理解偏差。為此,避諱也遭到了一些名人的反對。

    仁宗朝,理學家朱瑗曾經為皇帝講乾卦,既然講乾卦,就難免會提到“元亨利貞”。講到“貞”時,仁宗面露難色,但是朱瑗不為所動,反而解釋為“臨文不諱”。

    劇中,設定梁懷吉因沒有避諱而遭受懲罰的劇情,作用十分明顯:

    1.為他日後與公主的感情線做出鋪墊。

    梁懷吉能得到豁免,是借了公主的光,加上他只比公主大上幾歲,又聰明伶俐,最適合陪伴公主。

    為了公主,將宮門制度背得滾瓜爛熟的梁懷吉後來卻因此獲罪。

    2.為張茂則和梁懷吉的感情線鋪墊。

    張茂則為梁懷吉的事情積極奔走,專門去求皇后,第一次不巧沒有見到皇后,他又有了第二次。但從這點來看,張茂則不僅愛才,而且有仁愛之心。

    之後,張茂則一直對梁懷吉照顧有加,對其視同子侄。梁懷吉拜在他門下,對師傅的情義讓讀者動容。

    3.表現皇后的聰慧與仁德。

    梁懷吉因沒有避諱而遭受懲罰,張茂則有心救他,卻也只能求皇后。

    面對這種問題,皇后其實是為難的。

    如果直接豁免梁懷吉,難免引發言官爭議,甚至有可能引發仁宗的誤會。

    如果堅持懲罰梁懷吉,心中又難免不安。

    借公主降生豁免梁懷吉,併為他改名,說明皇后不僅聰慧,而且心懷仁慈。

  • 8 # 元二使安西

    簡單說,元亨被打是因為自我介紹時說了“元亨利貞”四字,“貞”與官家的名字“禎”同音了,在古代,這都是要避諱的,否則是對帝王或者長輩的不敬。

    除了同音需要避諱,有時候字形也要避諱,忘記是哪位名人的故事了,為了避諱尊長,寫到某個字的時候是要增減筆畫的,這不是錯別字,而是為了表示尊敬。

    不過,《清平樂》中,設定元亨犯了避諱而被責罰的劇情,並不太恰當。

    一則元亨名字不犯禁,只是引申到元亨利貞才不妥,平常注意,便沒有問題,不必改名;二則仁宗朝非常寬容,沒有過多避諱,當時民間有蒸餅,“蒸”與“禎”也是同音,本應該避諱,但老百姓難以改口,仁宗也沒有計較,同理,宮人一次意外口誤,當罪不至死,不值得過多計較

  • 9 # 花眼看娛樂

    清平樂中,梁元亨自我介紹時說自己叫元亨,元亨利貞的元亨。然後就被任督知狠狠的抽了記耳光,讓人拖去柴房,還打算過一陣子趕出宮去。用張茂則的話說,一個去了勢的小孩兒,趕出宮去,無異於殺了他。

    當時我也覺得一頭霧水,這個名字到底哪裡犯了忌諱。於是求助了萬能的百度。原來犯忌諱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解釋——元亨利貞,“貞”字犯了宋仁宗趙禎的名字。頓時大感汗顏。本來還覺得宋朝是一個風氣開明的朝代,茶堂酒肆可以掛皇帝的畫像,平民百姓也可以說皇家的是非。但是這個犯忌諱的“貞”字是真真的讓我汗顏了。難道因為宋仁宗趙禎名字帶禎,就“真假”不論,“蒸煮煎炸”都沒了?那老百姓該怎麼說話?越較真兒就又越有些懵圈兒了。

    其實避諱對宮裡的宮人來說,是很需要的。任督知打梁元亨其實是在救他的命。他在上司面前很自然的介紹自己“元亨利貞的元亨”,這說明在過去他也一直這樣介紹自己,並沒有人教過他要避諱。

    就像任督知說的:“若只是無知的鄉野頑童,打動板子也就了事了。”但是進了宮做了內侍,還不懂得避諱,就是要命的事了。

    所以救了梁懷吉的,不只是張茂澤和曹皇后,還有任督知的這記耳光。在未來宮裡當差的日子裡,“避諱”二字定然會深深的刻在他的心裡。

  • 10 # longsuixin

    看到元亨被打,頓時 感覺到《清平樂》這本來一片形勢大好的劇情,一下子蒙上了宮中那陰森的氣氛,提醒了我們這還是一個宮庭劇,一些規矩是絕對不可以亂的。

    而這個小太監,本名叫元亨,因為張茂則給他們講一些宮規時,他說得特別好,就讓任督知表揚了,然後問了一下名字,他說了一句“元亨利貞的元亨”。這裡的貞,跟當今聖上的趙禎,發音相同。

    所以就犯了忌諱,被打了一頓。本來還是要打板子的,還有可能 會被逐出宮去,由他自生自滅去了,但是,我們宅心仁厚的張茂則,非常同情這個小太監,他也知道,他已經去了勢,再出宮去,他又有什麼出路呢?

    於是給他求了情,讓他繼續留在宮裡,而皇后,也非常慈善地給他改個名字,省得以後 再牽扯出這種事,他就從此叫懷吉了。

    感嘆一個小孩子,本來還是良家少年,卻被無辜的牽扯到這麼一道遭遇來,真的是太慘了。可憐啊!看到小小的年紀,被打,被教訓,還在宮裡做各種雜役,真的是無比可憐!
  • 11 # 雨天論娛樂

    梁元亨被打是因為他不懂避諱,說話不知道避著皇家。

    《清平樂》中,任督知讓元亨複述,元亨一字不差的複述下來。當時任督知的表情可以看出,對元亨還是比較滿意的。誰知道,問元亨名字的時候,元亨回答:“梁元亨,元亨利貞的元亨”。聽到這句話之後,任督知勃然大怒,直接大量元亨大嘴巴,並且要把他趕出宮去。估計很多觀眾看到這的時候,都有一種疑惑,怎麼說翻臉就翻臉呢?其實這不怪任督知,而是元亨的回答有錯。

    當時的皇帝叫做趙禎,而元亨回答的時候,直接把元亨利貞說出來,很明顯有一種元亨和貞並列的感覺。也就是說,“元亨”這個名字與“禎”這個名字並列,相當於元亨與皇帝平起平坐,這是犯了大忌諱的。在古代,皇家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更是無人能及。很多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哪位大臣立了大功,皇帝可以賜給他和皇家同樣的姓,這是莫大的榮耀。

    可是如果沒有皇帝親賜,自己使用皇家的姓氏,那是對皇家的不尊重,是大罪。而元亨這種,雖然沒有叫梁禎,可是元亨既然和貞一同說出來,也是不可以的。如果元亨不是父母雙亡,這一句話是要追究父母教養之責的,甚至說坐牢、殺頭也有可能。

    任督知的責罰看似嚴厲,實則也是在保護元亨。一方面是讓元亨長記性,正如任督知所說,在宮中不知道避諱,那就是死路一條。另一方面如果這件事不處罰元亨,很可能被某些人拿出來說事,如果真的被人揪著不放,很可能會比現在嚴重一萬倍。

    看到這裡,不禁讓人感嘆,現在的生活真好。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一說,其實伴君實則比伴虎還要危險,因為可能一句話就引來殺身之禍,甚至可能給家族帶來滅族之禍。而現在,我們生活在了自由的時代,可以隨意的起名字,可以隨意的說話,當然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過,不論什麼時代,說出去的話都是要負責人的,不能空口白話隨意的說,應該多說一些正能量的話。

  • 12 # 麥穗日記

    《清平樂》元亨因家境貧寒,在出生之前就死了父親,婆婆和母親在當時糕點生意成本昂貴,家破人亡。

    在11集時,元亨作為剛入宮的小太監出現,他長的白白淨淨,十分溫婉的模樣,是眾多同入宮太監中,膽量、學識、模樣較為出眾的一個,當時因為張茂則來教這些剛入宮太監規矩,負責掌管城門的開閉,恰巧任都知來檢驗。任都知說要隨機檢查剛才這些小太監的學習掌握情況,提問第一個小孩子,他結結巴巴回答錯誤,任都知大怒罰他不能晚飯,面壁思過。而提問的第二個就是元亨,令人欣慰的是,元亨一字不漏的答了出來。

    任都知大喜,問其姓名,他說自己叫做梁元亨,元亨利貞的元亨。

    話未說完,任都知便從越凳而出,一巴掌打了元亨,元亨委屈的捂著臉,並未曉得自己錯在何處。只聽任都知說:

    你小小年紀,看著十分乖巧懂事,若說你是鄉下的野孩子,不知避諱,也就饒了你,但看你說話流利,帶著少許讀書氣兒,說你不知避諱,我就不信。在這深宮裡,不避諱就是死罪。

    在這裡,任都知明確點出了元亨被打的原因,即犯了避諱。

    什麼避諱?

    元亨說的“元亨利貞的元亨”中,有一“貞”字,犯了當今皇上趙禎的名諱。

    而在公主徽柔誕生後,逢到大赦之時,張茂則帶著元亨見皇后,皇后只問他知錯沒有,並未給他懲罰,而且又給他起了新的名字——懷吉,寓意幸運吉祥。

    在這裡,《清平樂》也給大家普及了一個歷史知識,就是在古代,平民不能與皇帝同名同姓,因為皇帝地位尊貴,要避諱。

    不僅如此,古代皇帝因為自己的名字與城市名字有一字相同,也改了地名。

    如隋煬帝李廣,當時的廣州中就含“廣”字,於是改為“番州”,但等到隋朝滅亡後,又改了過來。

    而這一隱形的風俗也慢慢的延續下來,在現代,很多家裡人給孩子起名字,都不會與上輩人重字,這樣也會犯了避諱。

  • 13 # 曉霜文史論述

    很開心看到這個問題,今天早上剛剛看過這一段,現在我來簡單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一天,任都知和張茂則先生兩人對新進宮的內侍進行培訓。隨後任都知問道:“你們可記清楚了”。

    眾人回答道:“記清楚啦!”

    任都知就隨手點了一個小內侍,這個小內侍不知是緊張還是不會組織語言,回答的毫無邏輯,人都只一氣之下就把他罰跪去了。而且不準吃飯。

    第二個被點名的就是梁元亨。他對答如流,把張茂哲先生所講的知識點都一點點的說了出來。任都知和張茂則對他都很滿意。

    張茂哲就問:“你叫什麼名字?”

    答曰:“梁元亨。元貞利亨的元亨。”本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語言卻遭到任都知嚴厲的斥責,還說要好好查查宮規,看看如何處置他。

    看到這裡。如果你不懂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歷史。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會有點蒙圈了。讓我來跟大家說說元亨為什麼會被打?

    首先:梁元亨不知避諱犯了大忌,元亨利貞的貞與當時宋仁宗的名字趙禎同音。

    元亨說自己的名字是元貞利亨的元亨,貞與禎同音這可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莫不說古人,即便是現在的我們在給新生兒起名字的時候,也是要避諱長輩的名字不能同字、不能同音、有時還不能同形。更遑論是有著嚴苛制度的封建社會。

    古人避諱講究:尊者諱、親者諱,為賢者諱、國諱等等。其中國諱包括當朝皇帝的名和字,還包括皇帝的祖父、父親、母親、皇太子等這些人的名和字。

    所以,梁元亨解釋自己的名字時候,說是元貞利亨的元亨。完全不避諱當朝皇帝的名諱,是大不敬之罪。而任都知僅僅是打了他一巴掌。實際上也是看他年紀小不忍心責罰。

    後來任都知又問:“家裡還有什麼人”。這就是要問罪父母的意思了。

    答曰:“父母俱亡”。

    如果他的父母還健在,必然要追究責任父母管教不嚴之罪,甚至有可能會被誅滅九族。

    張茂則想到再有幾天苗娘子就要臨盆,提醒都知宮中不宜見血。所以就把梁元亨暫時關在柴房裡思過。

    梁元亨是趕上苗娘子即將臨盆的好時候。不然必定是要挨一頓板子的。

    後來張茂則可憐梁元亨已經被去了勢,如果出宮也是舉步維艱。懇請皇后娘娘可憐他年幼救他一命。

    苗娘子誕下公主以後,皇后娘娘命張茂澤則領著他來宮中覲見。

    皇后又問:“你可知自己錯哪啦?

    答曰:“知道錯了,表面上看是沒有避諱皇帝名稱。然而敬於中而禮於外,禮沒周全便是內心敬得不夠,元亨以前在鄉野,粗鄙沒有教養,內心沒有時刻想著忠君,才會忘記避諱。”

    這裡梁元亨給出了他被打的第二個原因:因為他內心不夠尊敬,所以才會犯了避諱;因為出身鄉野,心裡沒有時刻想著遵忠君愛國,所以才會犯錯。

    中國人歷來講究五行八卦、人倫綱常。避諱先祖姓名由來已久。直到今天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猶記得的我家孩子起名字的時候,改了許多次,第一次是因為和我大伯的名字同音不同字;第二次是因為和孩子奶奶的名字有一樣的字;第三次是因為和我岳母的名字同音了。

    中國人起名字講究金木水火土。往往根據孩子的出生日期、時間再三斟酌,還要考慮不能和近親的親人有同音、同字。所以孩子的名字往往勢讓父母傷腦筋的一件大事。

    最後皇后娘娘想到他的名字,實在容易犯錯誤。就給他改名為梁懷吉。懷吉與元亨都好有吉祥之意,也算沒有抹去他父母為他取名字的初衷。

    最讓我不解的是:在中國古代的電視劇中,在宮廷服務的人都是沒有名字的,一般都是以小涼子、小李子、為稱呼。為何北宋時期,他們可以有名字?並且有姓的呢?如:張茂則、任都知、梁懷吉。

  • 14 # 影視根號三

     

    據我所知這部劇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關於戲裡面有個劇情是元亨被打,有些不明真相的小夥伴可能會有點懵逼,為啥元亨會被打?今天我在這聊聊我的見解吧。

     

    首先呢,梁元亨並不知道自己犯下了大忌,要知道元亨利貞的貞,和當時的宋仁宗的名字趙禎同音,而元亨當時並沒有注意這個忌諱,直接說自己的名字是元貞利亨的元亨,貞和禎同音了,這可是犯下了大不敬的罪名呀。先不說古人了,即使是現在我媽給新生BB起名字都會避忌與長輩不同字、同音和同形了,更可況是當時如此嚴苛制度的封建社會。古人特別避諱講究:尊者諱、親者諱,為賢者諱、國諱等等。其中國諱包括當朝皇帝的名和字,還包括皇帝的祖父、父親、母親、皇太子等這些人的名和字。因此,梁元亨當時直接說自己是元貞利亨的元亨,是完全沒有避諱當朝皇上的名諱,屬於大不敬之罪,而任都知僅僅是打了他一巴掌,實際上也是看著他年紀小不忍責罰太重,之後任都知還問他“家裡有什麼人”,言下之意是要問罪父母的意思了。當時梁元亨回答“父母俱亡。”試想如果父母健在,應該是要追究父母教管不嚴之罪了,更嚴重的還可能會被誅九族。

     

    其二是,梁茂可憐梁元亨失勢,出宮舉步維艱,於是懇請皇后救他一命,當時皇后問梁元亨是否知錯,梁元亨回答說“知道錯了,表面上看是沒有避諱皇帝名稱。然而敬於中而禮於外,禮沒周全便是內心敬得不夠,元亨以前在鄉野,粗鄙沒有教養,內心沒有時刻想著忠君,才會忘記避諱。”這裡梁元亨也說到自己因為缺乏敬重之心,所有才會犯下避諱,還因為出身鄉野,內心沒有時刻尊忠君愛國,所有才會犯錯。最後皇后娘娘想到他的名字,確實容易犯錯,於是就賜予他新的名字,改成梁懷吉。懷吉和元亨都是吉祥之意,也算沒有抹去他父母為他取名字的初衷吧。

  • 15 # 桑梓說娛

    實際上這也是宋仁宗當時鬧脾氣種下的苦果。

    元亨就是那個誓死要保護徽柔公主想做他影子的梁懷吉,那既然如此為何梁懷吉連叫本名的權力都沒有?這還要從一個藥材醃製果脯的故事說起。

    宋仁宗的親生母親善做果脯特別是會在小時候當官家喝完藥之後,給上一把蜜餞。幼時的記憶總是深刻,又何故這位故人的淵源可不止送果脯這麼簡單。可惜,宋仁宗對於大娘娘一直窩火,於是故意以果脯輔以藥材製作,引得達官貴人跟風追隨。以致不僅果脯價格偏高,連本來廉價的藥材都開始讓尋常百姓家買不起。

    元亨的父親久病纏身好不容易找到一副價錢偏低的藥材做替代品,不想卻因為宋仁宗的一個小小舉動讓元亨父親病重而亡。他母親又沒有賴以生存的能力,投奔孃家哥哥,可不想最終也離去,只剩下元亨和他的哥哥元生。

    元亨的舅母將還沒長大的元亨送往宮中當了太監。韓琦感念梁家境遇,上諫官家,官家對此頗感愧責,元亨一家便成為宮裡人不可言說的忌諱。

    可既然入宮需得有個名諱,姓名詢問是太監掌管必備的指責,元亨這孩子並不知情,如此以下犯上,被打已經是輕的,而極有可能最終都不知埋骨之地。所以說當時的統治階級,對於整個禮節約束方面極其森嚴。

    索性這孩子還運氣挺好,張茂則知道以後,特地去求曹丹姝一個恩典,又因為徽柔的誕生,保了元亨一命,元亨請曹丹姝賜名,曹丹姝以“懷吉”為意,希望他事事順暢同時,能感恩徽柔。

    也因此註定懷吉和徽柔的緣分,可就算是普通人已經希望渺茫,對於一個統治階級最低層的人來說,或許成為影子才是真正為徽柔所好。

  • 16 # 李風神愛影視

    《清平樂》元亨因為犯了忌諱被打。

    梁元亨,元亨利貞的元亨。

    宋仁宗,趙禎。

    犯了與天子名同音的忌諱。

    早在第一集中,梁元亨就已經出鏡了。

    那天宋仁宗在八王叔處得知,自己的親生母親不是劉氏,而是守皇陵的李氏。不顧宮規,執意去見。

    晏殊極力勸阻,才不情願的回城。在路上路過樑家,正撞上韓琦與收錢的惡霸對峙。

    宋仁宗不忍一身正氣韓琦受泔水淋,出手阻止。

    為了答謝宋仁宗,請他進門一敘。兩人就百姓該不該在居住區開鋪子辯論,宋仁宗耐心聽韓琦訴說。

    要怪就怪天下最大的官,官家。

    韓琦以梁家五口人為例,七八歲孩童每日跟著婆婆做點心,剛生產完的婦人也不得閒,要不是惡霸來鬧,也要幫著做工。

    家裡的梁父卻得病咳血,只能臥床休息,她們之中誰能每天早上去坊市上攤?

    力陳百姓之困苦,期望能有人改變這種狀況。

    因為宋仁宗想吃李氏做的蜜餞果子,導致京中貴族爭相效仿,梁家因此受累。

    宋仁宗與太后鬥法,借郭皇后的手,春暉碟子盛來李氏曾做過的蜜餞,想要諷刺劉氏。

    沒想到,京中愛跟風的王公貴族,見皇后大張旗鼓的做蜜餞,爭相效仿。

    導致一些平價藥材賣出天價,其中有幾位正是梁父的藥方中的幾味。

    平民百姓哪有那麼多錢,只得換了方子,梁父因此病死。

    妻子不得已,只得帶著兒子們投奔兄長。

    大兒子梁元生回京都做夥計,聽聞舅舅家鬧瘟疫,一個月都沒音訊,立刻回去探查。

    哪知,舅舅與母親早就因病去世。狠心的舅母串通本縣縣令,把弟弟梁元亨販賣至宮中,做了小黃門。

    如此,命運多舛的梁元亨,進入了規矩森嚴的皇宮。一個差錯,差點送命。

    多虧張茂則念舊情,求皇后救他。等徽柔公主降生,便被赦免,並改名梁懷吉。

  • 17 # 氣靜於蘭

    1⃣

    當初因宮家的無心之失導致家破人亡的梁家,丈夫死後,妻子帶著梁元亨投奔了聊城的兄弟,後因疾病又相繼去世,10歲的小元亨被舅母勾結官府賣進了宮,成了一名小內侍。

    初入宮,元亨就展現出了“別人家孩子”優秀的一面。

    這天,張茂則教一群小黃門宮門開閉的規則,他只聽了一遍,就已爛熟於心,在任都知提問的時候,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

    任都知和張茂則投來了讚賞的目光,還讓其他小夥伴羨慕不已。

    誰知,在被問到姓名的時候出了差錯。他說,他叫梁元亨,“元亨利貞”的“元亨”。

    任都知一聽大怒,因為“貞”與仁宗的名字“禎”同音,是必須避諱的。

    張茂則為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感到惋惜,有心想要保他周全,就以苗娘子生產在即,不宜責罰為由,暫時先關起來聽候發落。

    後來,張茂則向曹皇后替他求情,曹丹姝聽完了前因後果,便答應張茂則會斟酌著處置梁元亨。

    不久,仁宗的長公主徽柔出生,宮裡大赦,茂則接出元亨,帶他去見曹皇后。曹皇后給了他改過機會,為了不再犯忌諱,還給他改了名字,叫梁懷吉。

    2⃣

    避諱,自古有之,是封建社會時期,君王或尊親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

    避諱之風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至唐、宋和清朝,極為盛行。

    比如,陸游編著的《老學庵筆記》有一故事: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寫佈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

    如果有人不小心犯了忌,是要受到處罰的。

    元亨直接說出宋仁宗的名諱,就是死罪,只因一句口誤,差點毀了一生,甚至丟掉性命。

    元亨是幸運的,遇到公主誕生這樣的大喜事,國有喜事普天同慶,也是最忌諱打打殺殺之類的血腥事件的,才得以逃過一劫。

    3⃣

    這一段情節的設定,給後面劇情的開展做出了鋪墊。

    1、觀眾從中得到一個資訊,宮門開閉是有規矩的,任何人如果破壞了規矩,就是違反宮規,是不被允許的,是要受到刑罰的。這就為日後徽柔公主夜扣宮門事件埋下伏筆。

    2、為日後懷吉和公主的感情線作出鋪墊。

    懷吉能夠免罪,是因為公主出生的緣故,在他聽到曹皇后說起公主的時候,他的表情充滿感激和期待,一顆小小的種子已然悄悄在心裡種下,他願意為了她,做任何事。

    3、為懷吉和茂則的感情做鋪墊。

    茂則欣賞懷吉,愛他的才華,為了他四處奔走,對他照顧有加。後來懷吉成了他的徒弟,師徒情分也是非常感動觀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背古詩詞真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