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上個世紀20年代,戰敗後的德國利用國際社會矛盾,積極展開外交活動,走出了戰敗國的陰影,並在國際貸款的援助下,戰後僅7年就恢復了大國地位。但是,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當下最需解決的還是溫飽、社會動盪和經濟發展等問題。

    與歐洲不同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卻是一片繁榮的景象,人們過著富足的生活。一個普通工人4個月就能買一輛汽車,生產流水線是越來越長,女人們的裙子卻越來越短。然而,好景不長,一場災難不僅摧垮了整個世界,還成為二戰爆發的誘因。

    這就是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

    一戰後的美國,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分期付款的超前消費方式被大眾所接受,人們肆意透支著明天的收入,來享受當下的美好生活。而經濟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股市的繁榮,投機心理充斥著整個市場,“一夜暴富”成為人人嚮往的事情。

    1929年的一天,股市“泡沫”終於引發了市場恐慌,人們瘋狂地拋售股票,指數像“過山車”似的往下跌,大多數人“一夜之間回到瞭解放前”。而用銀行貸款來炒股的人,更是賠掉了他們一輩子也掙不回來的錢,自殺在當時不再是新聞。

    更可怕的是,股市崩潰最先波及的是銀行,大蕭條期間共有一萬多家銀行倒閉,佔總數的一半,企業籌不來錢進行生產,到期的債務還不上,一半的企業又破產,1700萬失業的人成了當時最不穩定的群體,貧窮、饑荒成了大蕭條的代名詞。

    這對依賴美國貸款過日子的歐洲,更是雪上加霜。很快,演變成一場波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排隊領救濟的人們排出了幾條街,因飢餓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嚴格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卻進一步加劇了世界經濟的惡化。

    在經濟危機中,各國的採取的措施無外乎提高關稅、限制進口限額、貨幣管制等形式,而這些又引發了各國間的經濟摩擦和國家間的緊張關係。更讓各國政府焦頭爛額的是,成千上萬的災民、流浪漢需要救濟,還有不斷地罷工和遊行。

    奇怪的是,蘇聯非但沒有受到波及,還因此一躍成為第二大工業國。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受內戰的影響和西方社會的封鎖,可謂是元氣大傷。儘管與德國建交,出口糧食、引進工業裝置,經濟開始平穩回升,但“窮幫窮,還是窮”,由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經濟“任重而道遠”,直到爆發經濟危機。

    為什麼蘇聯能夠躲過經濟危機呢?一是本來就很窮,下降空間很小;二是西方國家的封鎖,反而讓蘇聯適應了自給自足,並沒有多少外債。更難得的是,儘管是窮國,但手裡的一點閒錢讓其成為美國羨慕的物件,蘇聯工業化的程序開始加速。

    首先,美國限制進口,卻鼓勵出口。大量的企業倒閉,裝置成為沒人要的廢鐵。與其放在那裡,不如低價賣出,而蘇聯自然希望引進先進的裝置和技術,實現工業化。雙方是一拍即合,蘇聯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美國大量的工業裝置和技術。

    讓美國人吃驚的是,蘇聯的胃口很大。往往是整條生產線和工廠被拆解運往蘇聯,在其進口額中90%以上都是機器裝置。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技術專利,從此蘇聯有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制造廠。如著名的吉斯150汽車就是仿製美國的。

    其次,聘請大量的外國專家、工程師。在美國失業的工程師和工人,把蘇聯當成了“淘金地”,紛紛移民到蘇聯去工作,成了扶持其工業化進展的中堅力量。當時,僅來自各國的“專家級”工程師,就多達6800人,其中大部分是美國人。

    更厲害的是,他們要的是整個工業生產體系。蘇聯出資20億美元與美國最大的工業製造商卡恩公司合作,打造一個從原材料供應,以及備件等下游企業一應俱全的工業王國。儘管蘇聯產品以“傻大笨粗”而聞名,但已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換句話說,蘇聯的整個工業體系,都是美國人幫忙建設的。要知道,這些都是生產汽車、飛機、坦克、火炮的必備條件。所以說,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與利益比起來根本就是“不值得一提”,“沒錢的,巴結有錢的”,實力說了算。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duh23333

    因為一戰後德國迅速恢復的工業生產。那時蘇聯剛成立就決定將一個落後的蘇聯建設成一個工業強國,於是大搞全國工業化。蘇聯用農產品從當時的德國換取了工業化急需的大型工業裝置和機床,使其工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 3 # 股市快快報

    “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受內戰的影響和西方社會的封鎖,可謂是元氣大傷。儘管與德國建交,出口糧食、引進工業裝置,經濟開始平穩回升,但“窮幫窮,還是窮”,由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經濟“任重而道遠”,直到爆發經濟危機。

    蘇聯能夠躲過經濟危機,一是本來就很窮,下降空間很小;二是西方國家的封鎖,反而讓蘇聯適應了自給自足,並沒有多少外債。更難得的是,儘管是窮國,但手裡的一點閒錢讓其成為美國羨慕的物件,蘇聯工業化的程序開始加速。

    首先,蘇聯引進先進的裝置和技術,實現工業化。蘇聯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美國大量的工業裝置和技術。往往是整條生產線和工廠被拆解運往蘇聯,在其進口額中90%以上都是機器裝置。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技術專利,從此蘇聯有了自己的汽車、拖拉機制造廠。如著名的吉斯150汽車就是仿製美國的。

    其次,聘請大量的外國專家、工程師。在美國失業的工程師和工人,把蘇聯當成了“淘金地”,紛紛移民到蘇聯去工作,成了扶持其工業化進展的中堅力量。當時,僅來自各國的“專家級”工程師,就多達6800人,其中大部分是美國人。

    更厲害的是,他們要的是整個工業生產體系。蘇聯出資20億美元與美國最大的工業製造商卡恩公司合作,打造一個從原材料供應,以及備件等下游企業一應俱全的工業王國。儘管蘇聯產品以“傻大笨粗”而聞名,但已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

    換句話說,蘇聯的整個工業體系,都是美國人幫忙建設的。要知道,這些都是生產汽車、飛機、坦克、火炮的必備條件。所以說,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與利益比起來根本就是“不值得一提”,“沒錢的,巴結有錢的”,實力說了算。

  • 4 # 心靈季節

    一戰以後蘇聯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的原因如下:

    1)強權統治,國家強盛的第一要素是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局面。

    2)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電動機

    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果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蘇聯迅速掌握。

    3)蘇聯人口多,國土面積大,自然資源多

    4)斯大林採取了剝奪農民利益優先發展工業的政策。加快了工業的發展。

  • 5 # 財經C觀點

    先簡單說說大蕭條發生的原因吧,總所周知,資本家透過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盈利。而剩餘價值=產出-工資-其他成本,這就存在一個根本問題,社會的主要消費人群還是大量工人,而工人的工資不可能消費完所有的產出;資本家的社會消費有限,不可能用全部利潤購買剩餘的產品。

    這就導致市場上就會出現滯銷的商品,當滯銷越來越嚴重,利潤逐步減少,資本家就只能減少產能,解僱工人,工人失業了,就更沒錢消費了,於是陷入惡性迴圈,經濟危機就發生了。這個問題在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生產力極大提升後越發嚴重。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上述問題,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世界進入大蕭條年代,基本讓全世界的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近乎崩潰,其破壞力超過了一次大戰。

    美國的工業水平幾個月就倒退到19世紀的水平,股市下跌之快連自動顯示器的跟不上,410億存款去擠兌60億現金,大量銀行倒閉。美國總統的支票都無法兌現。德國失業人口加半失業人口達到歷史性的60%。英國就算遭遇一戰也咬牙頂住的“金本位”,就此成為了歷史。

    在這個黑暗的年代,全世界看起來還有希望的國家只有一個——蘇聯。蘇聯的誕生,正是先賢們看透了資本主義荒誕性的結果,憑啥用老百姓的命來消耗生產力,回頭讓資本家繼續發財?世界大戰打了幾年,死傷無數,各國倖存的人民都開始回過味來,俄國走的最遠,在列寧的領導透過十月革命下建立了共產主義政權。

    其實列寧和斯大林的共產主義政權在今天來看,粗糙的令人髮指,也鬧了不少笑話,整天折騰,肅反、清洗、集體化、拍著腦袋搞工業,但莫非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一個辦法笨而有效,那它就不笨。

    蘇聯人因為看不慣資本主義的荒謬所以走了一條新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公有制。企業所有人民共有的,產品也是所有人按需分配。商品生產出來,可以質量不過關,可以樣子難看,但恰恰不可能為了賣不掉髮愁——大不了用“計劃”分配掉便是。你可以批評這種做法不經濟,不效率,資源配置不合理,不符合市場規律……都沒錯!但人蘇聯絕不會出現產品的積壓,甚至可以無限擴大產能。

    蘇聯的經濟政策或許很笨,但它抓住了工業化的要害——增長。資本主義主導的市場無法容納工業化創造出來的驚人生產力,最終只能透過戰爭來解決這個矛盾,蘇聯輕鬆吃下這些過剩的生產力。

    大蕭條時期美國把機器當廢鐵賣,蘇聯當寶貝。大量工程師、技工在美國失業,蘇聯高薪聘請。蘇聯駐美國的大使館門外排著長隊要簽證,蘇聯照單全收。直接在經濟上的反應就是蘇聯的工業每五六年就翻一番,西方諸強卻關閉了大量工廠。別人大蕭條,蘇聯卻收割了全世界的生產力為己用,至於說會不會貪多嚼不爛,那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沒有任何殖民地的情況下,蘇聯奇蹟般的成為了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 6 # 股市研究觀察室

    1924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到蘇聯衛國戰爭前夕,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蘇聯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為什麼斯大林可以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讓蘇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呢?

    一、人才第一

    有的資料顯示,1932年在蘇聯各部門工作的外國專家有2萬人。這些專家的工作受到蘇聯政府的高度重視,他們被委以重任,有的專家還擔任了總工程師、總建築師等要職,不少人還得到蘇聯政府的獎勵,有的還獲得了蘇聯最高技術獎-列寧勳章。1931年,僅頓巴斯煤礦就約有2千名外國工人。而熟練的技術人員,正是先進技術發揮作用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二,蘇聯的前身——沙俄留下良好的工業底子

    不同於1949年一窮二白的新中國,繼承了沙俄的蘇聯,並非一無所有,相反,俄國本來就是工業強國,在一戰前,俄國的工業在全世界排名第五,歐洲則佔據第四名。

    雖然經過戰爭的破壞,但是,俄國的工業基礎和工業人才仍在,這也為蘇聯經濟的復甦和發展奠定了最為關鍵的基礎。

    三、蘇共的高壓政治體制加速了蘇聯快速崛起

    921年,列寧又頒佈了“新經濟政策”,對經濟進行了改革,使經濟開始復甦。1922年,蘇聯正式成立,而兩年後列寧去世,繼任者就是斯大林。這位強權主義者註定要帶領列寧創立蘇聯走向不一樣的方向。斯大林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發展。憑藉著這個發展模式的確立和貫徹,蘇聯也從此騰飛,成為社會主義陣營最強的一股力量。

  • 7 # 廷加財經

    一戰後全球經濟危機,蘇聯憑什麼成第二大工業國?

    可以說主要是三個原因。

    1、蘇聯與世界經濟的脫節。

    鑑於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等等概念容易引發爭論,我更願意形容蘇聯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完全掌握政權的國家。因為政治體制的不同,也因為傳統的大國競爭,歐美對於蘇聯是非常排斥的。可以說,歐美將蘇聯人排除在世界經濟體系之外。

    在1929年大蕭條發生時,因為蘇聯與世界經濟脫節,並沒有遭受嚴重衝擊。

    2、蘇聯獲得了國際資本和先進技術的幫助。

    比如,著名的美國大企業家阿曼德·哈默,就在20年代的蘇聯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哈默以200萬美元的售價賣掉了製藥公司,而花了十幾萬專美元買下一座野戰醫院以及與之配套的醫藥用品和醫療器材,還花了1.5萬美元買了一輛救護車,在車身側面刷上“美國赴莫斯科醫療團”字樣。他要把這些作為見面禮物送給蘇聯人。當時的蘇聯與大多數西方國家隔絕,因此在許多人看來,哈默此行無異於到月球上去探險。哈默在莫斯科度過了將近10年,蘇聯成了這位億萬富翁的發跡屬地。與此同時,蘇聯獲得的經濟發展更是非常無法估量的。

    蘇聯領導人是知道本國與歐美先進國家的差距的,因此出於現實主義的考慮,引進先進技術和國際資本,總體上對後發優勢有比較充分的利用。

    3、蘇聯本國對工業發展的大量資源傾斜。

    一個國家中的正常經濟發展是平穩和均衡的。但是在一戰後蘇聯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面對惡劣的國際環境,蘇聯政治制定者選擇了在經濟發展中向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大量傾斜資源,優先發展。

    蘇聯並沒有海外殖民地,優先發展工業時主要是極度榨取農業。不管是非常嚴厲恐怖的餘糧徵集制,還是之後負擔略微減輕的糧食稅,蘇聯當局對農民的壓榨是非常嚴重的。極限壓榨農業,資源向工業傾斜,自然為工業異常高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4、一戰、蘇俄內戰之後的經濟恢復增長。

    俄國在一戰中,蘇俄在內戰中,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時間進入20世紀20年代,蘇聯迎來了難得的和平時光。在蘇俄內戰結束擊退外國干預到二戰爆發德國入侵前,蘇聯整體處於和平建設時期。原本逃亡和流離失所的民眾可以繼續從事生產活動。停產廢棄的工廠可以重新啟用。

    5、蘇聯全面的經濟建設中高昂的奮進精神。

    在經歷了一戰、內戰,擊退外國干涉之後,蘇聯全面開始了經濟建設。蘇聯的國民精神,特別是工人和中層、基層幹部、技術專家,都保持著旺盛的鬥志。這類似於1949年之後中國整個社會充滿的豪邁的拼搏精神,致力於經濟建設。

    蘇聯在經濟建設中,高度依賴各行各業的專家,相對新中國建立之後的政治掛帥、群眾運動,效率更高。儘管蘇聯的經濟體制是比較僵化的,但是在初期尚未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幹部、專家、群眾高度熱情的投入工業建設,在相當大程度上克服了經濟體制的問題。當然,這種時代精神不可持續,但是在短期內確實工業發展很快。

    以上5點是我總結的一戰後全球經濟危機,蘇聯成第二大工業國的原因。這是歷史非常特殊的時期,是其他國家、其他時期無法借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音樂藝術行業將會發生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