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功始於勤奮9

    在原始文獻盤庚第一篇說到遷都的理由是:“重我民,無盡劉。”意思就是說,為了重視民眾的生命,免得遭遇滅頂之災。在第二篇中又說到:“殷降大虐。”就是說商帝國遭遇到巨大的災難。什麼災難呢?蠻族的威脅。西部的戎人勢力正在不斷地增強,對商帝國的威脅越來越大。盤庚所面臨的困境:西部蠻族的勢力正迅猛擴張;原本拱衛中央的諸侯不再聽從調遣;國內政局混亂,商帝國已經陷入到空前的危機之中。

    此時盤庚的最佳選擇,是把帝國首都遷移到東部,以避開西部蠻族的兵鋒。盤庚的策略是以退為進,先建立起一個穩固而牢靠的大後方,然後重振商帝國的雄風。如盤庚第一篇所說:“紹復先王之大業,厎綏四方。”盤庚遷都的背後,是懷抱著偉大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復興先王的偉大事業,安定四方。所謂安定四方,就是消除帝國內部的紛爭,重新得到諸侯的支援,降伏蠻族部落,這是三位一體的事業。

    為了遷都,盤庚一再向民眾宣傳:第一,遷都是為了保護民眾的利益,免受巨大災難的威脅。第二,占卜的結果顯示舊都不適合居住,得遷新都。這裡之所以要強調占卜的結果,是因為商代乃是最為迷信的時代,什麼事都得占卜。第三,援引商代遷都的歷史,說明這是順應天命。第四,只有遷都才能重振先王的偉大的事業,才能安定四方。

    在政府執著不懈的耐心勸導之下,多數民眾最後還是服從盤庚的命令,陸續渡過黃河遷往新都殷城。他還對民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我的先王為了開拓事業,曾經遷徙到山上,以消除災難,振興國家。如今我的百姓流離失所,沒有一個永久的居住地。你們也許會責備我說,為什麼要擾動萬千民眾來遷都呢?我必須明確地回答你們,這是因為上帝要重振我高祖的事業,恢復我家族的榮光。我抱著篤敬之心,順天承命,要把這個新的都城建成永久的居住地。”

    從盤庚的講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雄心壯志。遷都對他來說,是重振商帝國雄風的第一步。他曾多次強調,這次遷都乃是一勞永逸,這裡將成為永久的居住地。在遷都這樣事上,盤庚在首都選址上是非常理想的,對帝國的未來是有長遠規劃的。因此,從盤庚遷都到殷,一直到殷商滅亡,帝國之都再也沒有變更過。這也使得政府有了更大的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解決各種危機與隱患。

    根據史記的說法,盤庚遷都後,“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繼太戊與祖丁之後,盤庚實現商帝國的第三次中興。商都東遷到殷,確實是商代的一大重要事件。正是因為政治中心穩固下來了,才有了商代後期燦爛的文明。創作不易,路過的小夥伴們給個贊吧!

  • 2 # 慕慕說歷史

    “盤庚遷都”是商朝的第五次遷都,準確的說,是商朝建立之後的第五次遷都。為什麼怎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商朝是推翻夏而建立的,在商朝建立之前,商只是一個部落,光是商部落就已經遷都過八次了。

    商部落的八次遷都分別是毫遷到蕃,蕃遷至砥石,砥石遷至商,商遷至商邱,商邱遷至泰山,之後又到商邱、殷和最開始的毫。

    商朝正式建立後,在商朝的歷史上,一共又發生了五次遷都。

    據《竹書紀年》中記載,商曾五次遷都:商王仲丁自毫遷至器,河甲自器遷於相,祖乙自相到庇,南庚自庇遷往奄,盤庚使奄遷至北蒙,曰殷。

    瞭解完商朝遷都後,想必不少人對商朝遷都了幾次,從哪裡開始遷都的有了大概的瞭解,那麼問題來了,商朝為何如此頻繁的遷都呢?換句話說,導致商朝多次遷都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商朝為何頻繁遷都這一問題,史學界有多種說法。

    一、洪水氾濫,都城盡毀

    黃河中下游地區,時常發生水患,而商朝的都城除殷之外,都靠近黃河,當時的他們又依賴河水進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黃河呢,又時常氾濫,所以時常發生洪水淹沒的事情。

    在當時的環境中,洪水是最具有威脅的因素,據考古學家證明,在商朝的幾個都城都有洪水氾濫的遺蹟。

    在當時,人們沒有辦法與洪水抵抗,洪水一來,百姓被沖走,房屋沖垮,肥沃的土地也被洪水一起帶走了。

    二、農業落後,土地耗盡

    商朝人口眾多,人口一多,耕種肯定較多,土地資源就是一個大問題。

    當時的農業也不發達,土地的利用度肯定不夠,無論多麼肥沃的土地,使用過度後,都會糧食產量降低。

    再加上洪水的泛濫之類的問題,遷都,在當時來說是一個辦法,其他地方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建設都城都比被洪水侵犯的國都要好,於是商朝開始遷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

    三、貴族奢侈,王位紛爭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自仲丁以來,廢礆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於是諸侯莫朝。”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指從仲丁到陽甲的九王在位期間,商朝發生了連秒的王位爭奪。

    在商朝時期,王位是先由弟弟繼承再到孩子,而“九世之亂”的時期,商朝又在不斷遷都,很可能這個王位的爭奪是商朝遷都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貴族的奢靡,貴族在舊都或許奢侈,導致舊都負荷不堪,遷都是為了節儉。

    四、尋找青銅

    也有不少人認為,商朝之所以不斷遷都是為了尋找青銅。

    我們都知道,商朝時期,青銅器是非常發達的。據已經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在當時青銅器的鍛造已經達到高超的水平,逐漸形成了後世之人所著稱的“青銅器文化”。

    從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現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正是因為這些青銅器的存在,所以有人猜測商朝的遷都很可能與青銅器有關。

    無論商朝遷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起碼,遷都帶來了一定得好處。正是因為遷都,商朝在文化上有了更大的發展,給歷史留下更多遺蹟,給後世之人留下尋找商朝的痕跡。

  • 3 # 華嚴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同時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盤庚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

    盤庚遷殷的背景可以說是天災加人禍。在中國古代,定都和遷都都是國家大事。自湯至盤庚共有五次遷徙。《尚書·盤庚篇》說:“視民利用遷”。“今其有今罔後,汝何生在上?”,“失於政,陳於茲,高後丕乃崇降罪疾”,“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等等。說明遷徙的原因是為了民眾躲避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

    水患的同時,商朝內部也是“王位紛爭”不斷。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從中丁至陽甲正好九王,先秦典籍中“幾世”即指“幾王”,這“九世之亂”與商都屢遷,在時間上符契,它應是促使商都屢遷的客觀原因。而在《尚書·盤庚》中篇裡也有記載。盤庚追述先王遷都原因時說:“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厥攸作,視民利用遷。”《孔疏》認為“大虐”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就是指以王位紛爭為中心的“九世之亂”。政治上的動亂和紛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災禍,先王並不懷戀他們手造的基業,為人民的利益來遷徙。

    遷都過程

    盤庚遷殷幾乎遭到舉國上下的反對,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很厲害。 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樹起“天命”和“先王”兩面大旗,宣稱為人民打算來爭取民心。在當時,“天命”和“先王”無疑是有威力的,因此盤庚得以遷殷。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家。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你們想要改變我的主意,這是辦不到的。”將遷之時,盤庚發出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就是說,有奸詐邪惡,不聽話的人,我就把他們斬盡殺絕,不讓這孬種遺留在新邑蔓延滋長。可見盤庚企圖透過遷都打擊貴族。

    遷都的效果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安陽小屯村)。既遷之後,盤庚重申:“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與商王血緣的遠近,造罪就處死,立功便封賞;並宣稱自己有權“制乃短長之命”。這說明透過遷都,鎮壓了異己,商王權威上升了。

    從此,商朝的都城就永久地固定在殷城,盤庚在殷整頓商朝的政治,商朝在這時政治上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和文化因此有了更大的發展。之後,又經過武丁時代的繁榮發展,到了殷代中後期,這裡以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都城之一。 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

    透過遷都的背景,過程以及遷都的效果來看,盤庚的確是一位能幹的君主。

  • 4 # 白水老哥說歷史

    盤庚遷殷,是第13次遷都。

    商湯滅了夏朝之後,建立了商朝,定都在了亳,就是今天河南省最東部的商丘。縱觀商朝的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商朝人特別喜歡遷都,前前後後一共遷了13次,稱為前八後五。為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個原因,是商朝對王位的繼承,沒有明確的規定,有時候是兒子繼承,有時候又是兄弟繼承,所以內鬥不斷。史書記載,商人有“九世之亂“,所以造成了頻繁遷都。

    第二個原因,當時黃河水患頻發,土地被淹沒。

    第三個原因是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

    《竹書紀年》記載,到了第19代商王盤庚的時候,“自亳遷於北蒙,曰殷”。就是商人把都城遷到了北蒙,被稱為殷。所以,商朝也被稱為殷商。地點在今天河南省的安陽。“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273年,更不徙都”。就是說,商朝的都城,自打遷到北蒙以後,就再也沒有動過。

  • 5 # 付貴寶1

    “盤庚遷殷”是第六次遷都。前面有五次。分別是:

    1中丁從毫遷都器(今河南省鄭州市附近,一說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

    2河亶甲遷都於相(今河南省內黃縣境內)。

    3祖乙由相遷都耿(今河南省溫縣東)。

    4因洪水毀壞,祖乙又遷都於庇(今山東省定陶縣)。

    5南庚由庇遷都至奄(今山東省曲阜市)。

    因為,發生了九世之亂——商王中丁後,“兄終弟極”與“父死子繼”相結合的王位繼承製度遭到破壞,王朝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紛爭。使得王朝中衰、諸侯離叛。這一動亂歷經商朝九王,直至盤庚遷殷後才結束。

  • 6 # 迷鼠

    盤庚遷殷是指商朝時期盤庚為擺脫困境,避免自然災害,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市小屯村)的歷史事件。盤庚認為殷自然條件良好有利發展農業生產,而且還可避開周邊叛亂勢力的攻擊,有利於加強鞏固統治地位。於是決定把都城遷到殷。

    商族在盤庚以前,是經常遷徙流動的,自契至湯,共十四代,有八次遷徙;自湯至盤庚,共十代,有五次遷徙。商族的遷徙,有記載的前後達十三次之多。

    歷代王朝遷移都城,無非是適應生態環境的改變或者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

    商遷徙的原因大多是為了躲避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在躲避自然災害的同時,商朝內部也是“王位紛爭”不斷。政治上的動亂和紛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災禍。

    當時遷都無非以下三個原因:第一、相比於眼下都城,新都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和眼下的都城 比起來,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展農業生產,都會比眼下的情況要好;

    第二、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緩和;

    第三、遷都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都城比較安全,外部的干擾少了,統治就可以穩定很多。

    為了王朝的統治能夠繼續,所以不得不選擇遷都。

  • 7 # 漁人文史

    盤庚遷殷是商的第十三次遷都。自商人始祖契至湯,共十四代,其間八次遷徙;自湯至盤庚,共十代,有五次遷徙。商族的遷徙,見於記載的前後達十三次。

    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的轉折點。自從遷至殷後,商朝穩定發展,不久後出現武丁中興。而此前頻繁遷都時,也正是商朝的中衰期。由此可推知,商前期數次遷都與商朝的不穩定有關。

    下面說說商朝前期的不穩定局面:

    一、王權弱小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伊尹放太甲”,誠然這是段佳話,原本是無道昏君的商王太甲在被伊尹流放到桐宮為祖父商湯守陵,三年後反省錯誤而被伊尹迎回,成為一代賢君。

    但這足以說明商初王權的弱小。伊尹品格高尚,這便是段佳話,若是碰上奸臣,恐怕就成了政變,甚至大亂。

    之後,從第十代商王仲丁開始,王室內部連續爆發王位之爭,商朝前期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製度遭破壞。當繼位之弟死時,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還給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廢嫡面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的混亂局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陽甲在位時期,共經歷五代、九王,史稱九世之亂。

    到九世之亂後期,商王陽甲已無法控制內亂的貴族勢力,司馬遷《史記》中載:“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陽甲在絕望中去世後,弟弟盤庚即位,有感於貴族之難制,盤庚遂決心遷都。

    說回盤庚遷殷這件事本身,盤庚就受到了貴族勢力的極大抵制。因為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宗室、貴族勢力離開了經營已久的大本營,必會受到抑制。遷都也使商王避開叛亂勢力的攻擊,貴族們再難干預王權,插手政治。最終,盤庚以強制手段實現遷都,商朝自此復興。

    由此可知,都城所在與貴族勢力息息相關,盤庚以前都城屢遷正是由於王位爭奪的激烈,以及商王和宗室貴族矛盾的尖銳。

    二、生產落後

    商朝處於中國農業由遷移農業向定居農業過渡的時期。

    何為“遷移農業”?就是刀耕火種的粗放種植,先以斧劈、火燒等方法開墾出一片荒地,然後隨意播種,不特意施肥。幾年後地力下降,產量降低,又另尋新地開墾。

    商朝已具有了相對高階的社會形態,耕作技術已有初步發展,但在商初仍十分有限,這是商人頻繁遷徙的經濟原因。

    到盤庚所在的商朝中期,商人的生產技術已大幅進步,包括對農業生產的認識,也包括農具的製造。總之,隨著農業的精耕細作化,商人的定居習俗得以鞏固,遷都不再必要,也不再方便。

    最後,再講遷都的地理因素

    商朝發源於華北東部,位在黃河下游地區,而黃河下游的泛濫和改道極其頻繁。

    例如:商王祖乙在位時,都城相(今河南內黃)遭洪水,祖乙把國都遷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遷至耿的第二年,因發生河患,耿城被摧毀而遷都至庇(今山東鄆城)。

    盤庚選擇的殷,位於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不會經常遭受黃河水患,相對此前的都城而言比較安全。殷附近有漳水、洹水、淇水等,雖然也有水患,但遠較黃河為輕,又能保證都城用水,從地理因素看相對適宜久居。

  • 8 # 蒼海巫山

    商朝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只有兩個,一是商湯王滅夏建商的開國都城毫(今河南商丘),一是盤庚遷都的殷(今河南安陽)。毫,經歷了商朝九王。殷,經歷了十一王。湯傳位到十代商王仲丁時,開始了第一次遷都,自毫遷至於囂(今山東曹縣),第二次是十二代商王河甲(河亶甲)自囂遷至相(今河南內黃),第三次是十三代王祖乙自相遷到邢(今邢臺),因水患嚴重,又遷至庇(今山東鄆城),第四次是十八代王南庚自庇遷至奄(今山東曲阜),第五次就是商十九代王盤庚,自奄遷都於殷,學術界推斷應在公元前1298年,距今大約3318年。商自定都殷後,未再遷都。

    近年考古發現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都城四個遺址,除安陽殷墟都城外,其餘三個和文獻,古籍記載均不吻合。

    頻繁遷都原因有各種分析,主要集中在王室內亂原因上,其次是水患。以王室內亂為例,自仲丁始,為爭奪王位,五代九王爭伐不息,史稱"九王之亂”。因為商初,王位繼承製的原則是兄終弟及為主,中後期以父終子繼為主,再加上嫡庶長幼關係的演變,都加劇了叔侄和兄弟之間的矛盾,造成政局混亂,國家衰敗。遷都,繼位人可以遠離叛亂分子的進攻,可以尋找肥沃的土地,有利於發展生產,有利於轉移矛盾,緩合矛盾。

    盤庚遷殷,是商代最有實際意義的遷都,為商代中興奠定了政局穩定的基礎,盤庚之侄22代王武丁繼位後,實現了中興。都城再沒發生變化。

    由於夏商周屬斷代史,史料缺乏,事實依據不足,每個歷史事件在時間上,人物上,結果上都有爭議,實屬正常,本人的回答有錯誤,也是在所難免。

  • 9 # 時時樂天天樂

    在中國古代,遷都是關乎王朝命運的國家大事,為了穩定政權,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持都城的穩定。 但也有許多王朝遷移都城,為適應生態環境的改變和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商王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盤庚遷殷的背景可以說是天災加人禍。商族在盤庚以前,是經常遷徙流動的,從契至湯,有八次遷徙;自湯到盤庚,有五次遷徙。商族的遷徙,見於記載的前後達十三次,“盤庚遷殷”應該是商王朝的第十三次遷都。

    盤庚是個能幹的君主。為擺脫當時的困境,避免自然災害,他決定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到殷(今安陽)。因為盤庚考慮到商王朝把都城遷到殷去有三大好處:

      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和眼下的都城 "奄"比起來,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展農業生產,都會比眼下的情況要好;

    第二,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緩和;

    第三。遷都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都城比較安全,外部的干擾少了,統治就可以穩定很多。

    遷都總體來說避開了水患和宗室內部鬥爭的混亂局面,穩定了商朝中央的統治,為以後的商王朝中興奠定了基礎。使得殷商這個奴隸制國家擺脫了困難的處境,穩定了國家不安的局面。

  • 10 # 清山雅舍

    前言

    回答第一個問題,盤庚遷殷是第五次遷都。第二個問題,殷商為什麼要不斷遷都,這個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按照遷都的君王來統計,商朝一共遷都五次,從史料推測可能是政治和環境因素導致的。具體我們在下面探討。

    內亂水災,五次遷都

    商朝自商湯立國以來,首都最開始定在亳。後來從第十一任君主仲丁開始,便開啟了遷都的歷程。具體情況梳理如下:

    •第一次遷都:商朝的第十位君主仲丁繼位初年,因為黃河決堤,亳受到了大水衝擊,不得已仲丁遷都到了囂。

    •第二次遷都:河亶甲為了緩解王族內部的鬥爭,不得已將都城從囂遷到了相。

    •第三次遷都:祖乙因為黃河水患從相遷到了耿,不過不到一年耿就被洪水摧毀了,因為時間較短所以一般不將之視為正式的都城。之後再次遷都到邢。不過後來邢也被洪水衝擊了,因而祖乙再次遷都到庇。祖乙算是遷都次數最多的商王了,都是因為黃河水災的緣故,不斷騰挪輾轉,最終落腳在了庇。

    •第四次遷都:南庚時期,商朝進一步衰落,為了緩解內部矛盾,使得國內形勢能夠得以好轉,南庚將國都從庇遷到了奄。

    •第五次遷都:盤庚繼位後,商朝經歷九世之亂已經疲敝叢生。盤庚是一位有作為的君王,他決心勵精圖治,逆轉頹勢,於是將國都遷到了殷。盤庚的這次遷都的確是找到了好地方,使得商朝煥發出了新的活力,此後二百多年商朝就再也沒有遷過都城。

    商朝為何遷都頻繁?

    從上面五次遷都的大致經過,我們不難總結出商朝的這幾次遷都無外乎兩個主因:內亂和水災。但是我個人覺得總結起來應該是有三點:

    1、水災氾濫

    這一點不用多解釋,黃河氾濫成災是人類發展到現代依然很頭疼的事,何況是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2、內亂不止

    商朝的內亂,亂得有些特別。弊端是由“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產生的。這一繼承製度使得各王族勢力之間爭鬥不休,誰的勢力大誰就有資格上位,最終釀成九世之亂,加劇了商朝的衰弱。而遷都可以有效地轉移內部矛盾,暫時性地降低內部鬥爭烈度。

    3、生產力低下

    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使得國都的建設水平遠不及後世,國家的抗災能力更是疲弱。這從夏朝也多次進行遷都就能看出端倪。因而,當時的都城一旦遭受大災便會失去重建的價值,而被捨棄。

    結語

    歷史上的商朝經歷了多次遷都,這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我想二者都是同樣重要的。就像盤庚在遷都的同時,厲行改革,與民生息,加之遷往了水患規模可控的區域,所以日後兩百多年都能夠相安無事,不再遷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何看待未成年孩子在國外受西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