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刀筆傳神

    1.涿鹿之戰,是說距今大約4600年前 ,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2.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3.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4.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5.漠北之戰在這場戰鬥中,衛青捕獲和斬殺匈奴軍1.9萬餘人,凱旋而返。這時霍去病亦率軍與匈奴左賢王之軍作戰,追至兩千餘里,把匈奴軍逐出居胥山(今蒙古德爾山)以外。在戰爭中,霍去病使匈奴軍死傷70443人。匈奴元氣大傷,聞風喪膽。

  • 2 # 沉140769451

    太多。有興趣,可以去看一看英國富勒將軍的《西洋世界軍事史》,解放軍軍事革命學院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歷史上的應該夠耳熟了。

  • 3 # 肥肥大狗熊

    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 4 # 使用者清風細雨

    古代歷史著名戰役很多。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最負傳奇色彩的,結果最出人意料的當屬淝水之戰。

    公元371年,前秦滅前燕,373年佔領東晉益州,376年攻滅前涼和代國,382年又控制了西域,從此,前秦統一了長江以北,成為北方強國。

    而此時的東晉,建國時間.短,國內各階層矛盾尖銳,經濟薄弱,兵力不足。從哪個方面都不是前秦對手。

    公元383年七月,前秦天王大單于符堅起兵83萬,符堅話說得好:每人把馬鞭投水,就能使長江阻流,這就是投江斷流成語的由來。而東晉起全國兵馬也只有8萬人,不足前秦的十分之一。由謝安和謝玄指揮。兩軍對陣於淝水兩岸。謝玄派人到秦營,求秦兵後退讓出一點地方,晉軍好佈陣對決。秦軍本打算半渡擊之,就下令退後。誰知秦軍一退便便不可收拾,爭先撤退,人踩馬踏,一下死了不少人。晉軍乘勢攻擊,勢如破竹,大獲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 5 # 史客不輕鬆

    1 牧野之戰

    商朝末年,政治腐敗,階級茅盾尖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討伐商朝,雙方在牧野展開交戰。商朝士兵不滿紂王殘暴統治,紛紛倒戈,引導周兵攻入殷都。紂王自知大勢已去,當晚倉惶逃回朝歌自焚而亡,商朝滅亡。牧野之戰是我國著名的戰役中,它終止了殷商王朝將近600年的統治。

    2 長勺之戰

    長勺之戰發生於公元前684年,齊國興師伐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擴張齊國勢力。此戰中,齊擁兵三十萬,魯三萬,魯由曹劌率兵,軍陣穩固、鬥志昂揚,曹劌深具謀略。等到齊軍疲備不堪、士氣沮喪時,才率部隊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將齊軍逐出魯境。成語“一鼓作氣”也是由此而來。

    3 長平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攻打趙國。趙國的將領廉頗被換成趙括,就是那位著名的“紙上談兵”將領。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圍殲坑殺了趙國40萬降兵,剩餘240個小兵回趙國報信,趙國在此戰中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4 鉅鹿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207年,秦國名將章邯率兵20萬在鉅鹿與項羽的5萬精兵交戰。項羽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他的決心和勇氣鼓舞了將士們計程車氣,個個奮勇死戰,一以擋十,九戰九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敗秦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而項羽以5萬破20萬之名成就了“西楚霸王”,自此千古留名。這也是“破釜沉舟”的典故。

    5 垓下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206年,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最後勝利的果實,進行了殊死決鬥。當時漢軍約30萬,由韓信親率,且精力充沛,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只有10萬,久戰疲憊,飢寒交迫,連戰連敗,最後項羽見大勢已去,突出重圍後到了烏江,心灰意冷,無顏隻身再見江東父老,便拔劍自刎了。一代英雄,就這樣血灑烏江之濱,時年31歲。垓下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折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四面楚歌”的典故便是由此出處。

    6 官渡之戰

    發生在公元200年三國時期,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南下進攻許昌,曹操以兩萬兵力迎戰,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沉著應變,烏巢燒糧,趁袁紹軍心動搖,發動猛烈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直至被曹操完全剿滅。官渡之戰,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為曹操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7 赤壁之戰

    發生在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餘萬大軍南下,孫權和劉備聯軍五萬人在赤壁大戰。孫劉聯軍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利用“周瑜打黃蓋”之計火攻遭船,曹軍傷亡慘重,大敗而逃。赤壁之戰,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粉碎了曹操一統天下的美夢,初步奠定曹、孫、劉三方鼎立的局面。

    8 淝水之戰

    發生在公元383年,東晉以不足8萬之兵,瞬間將號稱百萬的巨人前秦擊倒,遍觀人類歷史,堪稱獨一無二,空前絕後。在這次戰役中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均源出自淝水之戰。

    9 滅東突厥之戰

    發生在公元629年11月—630年3月。唐軍在李靖的統帥下,長途奔襲、以寡擊眾,於茫茫草原之地,一舉戮滅不可一世的東突厥帝國。這是中原農耕文明繼西漢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後再次於戰略上全面壓倒北方草原文明的標誌性戰役。由此開啟了中國帝制歷史中,最為輝煌絢爛的盛世之門。

    10 黃天蕩之戰

    發生在公元1130年正月,南宋名將韓世忠率軍8000人、戰船百餘艘在鎮江,與金兀朮水上決戰。韓世忠夫人梁紅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幾丈高的樓櫓擊鼓指揮作戰,宋軍士氣高漲,越戰越勇,大獲勝利。此戰,宋軍以少於金軍10倍的力量把金軍圍困48天之久。沉重的打擊了金兵的囂張氣焰,扭轉了南宋軍總打敗仗的局面,大長了宋軍抗金救國計程車氣。後金軍從此再也不敢輕易渡江,南宋半壁江山暫時得以保全。

  • 6 # 浮光掠影史海波瀾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決定了雙方的國運。

    戰爭起因: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將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切斷,韓國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罷兵。

    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攜百姓一併謀劃願歸於趙國。

    趙孝成王與大臣商議後最終決定接受上黨,同時派廉頗駐守長平。

    秦國不滿,出兵攻趙。

    戰爭經過:公元260年,秦將王齕率兵攻佔上黨,繼續進攻長平,趙軍數戰不敵,退守丹河東岸,廉頗依據地形修築壁壘固守,兩軍形成曠日持久的對峙格局。

    此時趙國當政的是趙孝成王,見戰局不利,遣使向秦求和,秦國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和解,防止各國出兵救趙,但戰場仍步步緊逼。

    戰場背後也是國力的競賽,廉頗固守,部隊所需給養甚多,國力不繼,趙王對於廉頗久拖不決頗為不滿。

    秦國藉機施行反間計,導致趙王換將,派遣趙括替代廉頗,改變戰術,主動進攻秦軍。

    秦王得知訊息後,暗調戰神白起為上將軍赴上黨接替王齕,王齕為副將,但軍中仍樹立王齕帥旗,迷惑趙括。

    白起用計假裝潰退,引誘趙括追擊,派兵截斷趙軍後路,命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分割及切斷糧道,一夜之間改換帥旗為白起,趙軍膽寒,原地固守待援。

    秦王親到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十五歲以上青壯年到長平戰場,合圍趙軍,攔截援軍和糧運。

    趙軍斷糧四十六天,無法突圍,趙括親率精銳強行突圍,失敗被亂箭射死,趙軍投降後被活埋坑殺,只將兩百多名年紀尚小計程車兵放回。

    戰爭結局:趙國共被斬殺及坑殺約45萬人,元氣大傷,再無力與秦抗衡;秦國傷亡約20萬,為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 7 # 風輕雲淡品趣史

    中華文明泱泱五千年,如果說著名的戰役,那就太多可以說的了,每朝每代,無不是經歷了多場戰爭,或大或小,而每次戰爭都或多或少的影響了歷史的程序!說歷史,咱就說點不一樣的,今天說戰爭,我就說一場特殊的,最憋屈的戰役,土木堡之戰!

    為什麼說憋屈,咱先來對比,人數:五十萬(也有說二十萬)對三萬,結果:被全殲!明朝當時基本處於鼎盛時期,這種結果正常是不可能發生的,到我們分析看,結果卻是必然的。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以大明拒絕和親為由,不斷騷擾明朝北部邊疆,朱祁鎮年輕氣盛,在王振的鼓動下御帥親征,與其說去打仗,不如說去顯擺,浩浩蕩蕩幾十萬人,在沒有充分準備,朝野上下一片反對聲中踏上了征伐的道路,行軍多日也沒碰到蒙古軍,自己的後勤保障卻出現了問題,最後只能班師回朝!這是我們想想都明白也先是不會和明軍正面硬磕的,他又不傻,但他卻一直在暗處虎視眈眈的盯著這支慢慢疲勞匱乏的大軍,等待時機,伺機而動。

    要說朱祁鎮也是給力,回來你就老老實實的回來唄,在王振的教唆下,向北走了一條迂迴的路線,只為王振回家鄉顯擺,藉此光宗耀祖一下,這就正中也先下懷,就在行軍至土木堡時,被蒙古軍包圍,被切斷了水源,斷了後路,明軍本來就疲憊不堪,軍心直接瓦解,也先趁機突襲,明軍大敗,這一役致使明朝精銳毀於一旦,文臣武將死傷無數,朱祁鎮被俘,明王朝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敗,鼎盛的帝國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是于謙力排眾議,輔佐新君,力挽狂瀾帶領百姓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明王朝可能提前二百年進入南明時期了!

    再說說我的觀點,歷史上把這次的責任大部分都推到了王振的身上,我覺得有些不妥,我覺得朱祁鎮年輕氣盛是根本原因,明朝當時經過朱元璋到他爹的經營,已經到了鼎盛時期,而老朱家裡流淌的是好戰的血液,可以說他從小到大是聽著朱元璋,朱棣和他爹御駕親征的故事長大的,所以金戈鐵馬,馳騁戰場一直是他嚮往的,但他並不知道戰爭另一面的殘酷,而這就是代價。1457年,朱祁鎮復位稱帝,仁政愛民,任用賢臣,廢除殉葬制,成為明君,得到善終,這些無不和土木堡之變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如果說成熟需要代價,這種代價太大了!

  • 8 # 探尋歷史奇聞

    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有很多,在這裡先說下最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三大戰役。

    第一: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孫劉聯軍擊潰曹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南北,從而率領號稱是80萬的水軍南下剿滅孫權和劉備,而孫劉兩方兵力加起來都不到10萬。為此曹操以為勝券在握。然而令曹操想不到的是,此時孫劉已準備聯合抗曹操。並定下火攻曹營的計策,最終孫劉聯軍火燒曹營與戰船,曹軍傷亡大半,退回北方,此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第二: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敵強的戰役。交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曹操對袁紹非常瞭解,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官渡之戰是在公元200年曹操率領2萬精兵與袁紹的10萬大軍在官渡展開戰略性的決戰。勝著吞併地盤,敗者趕盡殺絕。官渡之戰中曹操用計謀出奇招,偷襲了袁紹在烏巢的糧倉,袁軍軍心渙散,繼而被曹軍所滅。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第三: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發生在秦朝末年。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的數萬楚軍和秦朝名將章邯、王離所率領的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戰略性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鉅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激勵士氣並身先士卒率部先發制人猛攻秦軍,從而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敵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這三大戰役是歷史上最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重要戰役!

  • 9 # 歷史的達人

    沙苑之戰,兩萬人大勝二十萬

    沙苑之戰是發生在南北朝時期的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此戰西魏以一萬部隊戰勝了東魏二十萬兵馬,俘虜8萬,繳獲鎧甲兵器18萬件。此戰之後,東魏的戰略優勢喪失殆盡,中國北方東西對峙的局面開始形成。

    看這場戰役的經過。

    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乘西魏丞相宇文泰攻佔恆農之際,為雪潼關戰敗之恥,率20萬大軍進攻西魏。同時派高敖曹率兵3萬圍困戰略要地恆農,高歡渡過黃河,洛水,兵鋒直指長安。宇文泰則親率近萬精兵自恆農回師迎戰。

    他為阻止東魏向西進逼長安,企圖在附近尋求決戰。於是他在渭水架設浮橋,攜帶三日糧秣,率輕騎渡過渭水。十月初一,進至沙苑,與東魏軍僅距60裡。宇文泰聽從了將領李弼的建議,避開地勢平坦的地方,在沙苑以東10裡的渭曲設伏,背水列陣。

    第二天,東魏軍果然進入伏擊區,見西魏軍兵少,未等列陣便爭相進攻。宇文泰立即下令出擊,伏兵從渭曲泥濘的蘆葦叢中殺出,李弼率重騎兵橫向衝擊,將東魏大軍截為兩段,隨後猛衝猛打,將東魏軍隊衝散。高歡退卻後,企圖重整軍隊再戰,可是部隊早已逃散,高歡無奈狼狽撤退,逃到黃河邊時,由於船離岸較遠,他只能騎著駱駝上了船,渡過黃河向東逃去。

    高歡以巨大的優勢兵力慘敗於宇文泰之手,確實讓人不可思議,就如戰前東魏將領彭樂所說:“我眾賊寡,百人擒一,何憂不克!”一百個人抓一個人,何愁不能勝利呢?

    一場本來可以無腦A過去的戰爭,怎麼就出現了這樣的結果呢?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第一,東魏輕敵。其實,從戰爭開始,輕敵的情緒就已經在全軍瀰漫開來。東魏的一個主要將領彭樂認為這是一場抓俘虜的戰鬥,一百個人抓一個。

    另外,戰鬥開始時,東魏並沒有列陣,而是放縱士兵一哄而上,真的把對手當成烏合之眾了。

    那麼,東魏為什麼會輕敵呢?僅僅是因為西魏兵力少嗎?不是的。我們看看戰前的情況。當年,西魏發生了大饑荒,已經到了不能支援的地步,所以宇文泰率精兵冒險去攻弘農糧倉。高歡趁關中空虛,抓住時機,率大軍向西爭奪長安,此時的東魏,確實佔據了巨大的戰略優勢。

    第二是高歡的決策嚴重失誤。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的弔詭,高歡的決策層提出了多個合理的決策,但都被一一否決,最終選擇了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

    高歡的謀臣薛琡獻計:關西大饑荒,我們只需要大軍圍住弘農,把西魏人逼進關內。他們求戰不得,求糧不得,不是餓死,就是譁變,到時候出兵就可以輕取對手。

    大將侯景建議:分前後兩軍,相繼而進,互相照應,前軍勝利,則後軍跟進前軍失敗,則後軍救援,可保萬無一失。

    都督斛律羌舉建議:牽制宇文泰主力,分精騎去襲擊長安,可以一戰而下。

    甚至連高歡本人也考慮用火攻的辦法,防火燒西魏埋伏的蘆葦叢。但此時的高歡也嚴重的輕敵了,聽從了侯景的建議:燒死宇文泰,太便宜他了,應該活捉然後當眾處罰。

    可以說,這四種計策不論用了哪一個,都可能取得勝利,至少不會慘敗。

    但是歷史不能重來,決策失誤就要付出代價。一路高歌猛進的高歡,在沙苑被扼住了喉嚨,由於實力大大受損,在東西爭霸中,東魏漸漸落了下風。宇文泰似乎是高歡的剋星,十年之後雙方的玉璧之戰中,高歡十萬大軍,被宇文泰數千人擋在玉壁城下,付出7萬人戰死的代價。高歡憂憤發病。一天夜裡有大星墜於營中,高歡驚懼,解圍撤退,不久,高歡就病死在晉陽。

  • 10 # 磐龍觀史

    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瓜分去荊州的一部分。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軍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人,號稱百萬人,進抵白溝河,謀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聞訊,率馬步軍20萬人迎戰。二十四日,燕師自蘇家橋循河而進,遭到建文帝將平安所部萬餘人伏擊,先鋒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燕師死傷慘重,引軍而退。次日,朱棣復率軍渡河求戰,平安所部擊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率精銳數幹人冒矢突入陣中,殺傷建文帝軍隊甚眾。是時,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出燕師背後,實施前後夾擊。燕王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作戰,幾被瞿能所獲。傍晚,瞿能復率兵搏戰,俞通淵、指揮滕聚也領兵赴戰,燕師驚懼。時適旋風驟起,吹折李景隆將旗,軍中為之相視而動。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斬殺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平安為朱能所敗,建文帝軍隊潰散,死傷10餘萬人。燕師追至月樣橋,再敗其軍,殺溺蹂躪死者數萬人。李景隆率餘眾逃往濟南。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蒲松齡的一幅著名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將項羽的破釜沉舟與勾踐的臥薪嚐膽並列。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薩爾滸之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 11 # 安向向

    中國歷史上十大著名戰爭

    1.黃帝族與九黎族之戰。九黎人若不敗,中國的中原人將會像九黎人的後代苗、瑤人那樣生活來。

    2.周族人與商族人之戰。商族人若不敗,中國將沒有周禮那樣的窮規矩。

    3.秦與六國之戰。若秦敗,中國不至於如此獨裁專制,倒黴至今。

    4.漢與匈奴之戰。若漢敗,中國早就成為野源蠻矇昧的國家了。

    5.晉朝的百八王之亂。內戰引起外患:五胡亂華,一亂幾百年。黃河流域文化、古蹟被徹底消滅。

    6.唐朝的安史之亂。中國從開元盛世的頂峰跌下來,至今未能恢復。

    7.五代的晉、唐之戰。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度契丹,使得包括北京在內的這個地區淪為異族統治數百年,直到朱元璋才收復。

    8.金蒙之戰:中國歷史問上最殘酷的戰爭,兩個野蠻民族對撞,使得中國北方90%的人口被消滅。此後的宋蒙之戰使得中國第一次完全淪為異族統治。

    9.滿洲征服中國之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答悲劇--亡國、亡天下。中國從此陷入恥辱的深淵。

    10.太平天國之戰:死人最多的戰爭。人口總數下降1.7億,超過兩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之和。

  • 12 # 角聲

    戰爭藝術,血戰遼陽,不得不服努爾哈赤。遼東經略袁應泰聞知後金大軍進遙瀋陽,便命總兵陳策、童仲投等率領川、浙兩軍由遼陽北上增援,又通總兵字秉誠、朱萬良等他和童仲投以及大將暖金、張明世等領北兩營努爾哈赤攻佔瀋陽後,整頓人馬,準備乘勝南進攻打遼陽。當他得漬此支明軍。他親統大軍企圖一舉滅。乘勢南下,可是行至陣前明軍皆執丈五竹柄長槍、大刀、利劍、鎧冑之外,冒以綿帽綿被。鬥旺盛。努爾哈赤見明營正在佈陣,命右翼四旗兵進攻。

    明”諸將奮勇擊,敗白標兵(即白旗),又敗黃標兵(即黃旗),擊斬落馬者二三。由於川兵營甚堅,明撫順降將李永芳,將從瀋陽剛剛繳獲的大炮和俘虜的炮手用之,“親釋其縛,人賞千金,即用以攻川兵,無不立碎者。"加之後援軍已投入戰鬥,嚮明營發動袁見龍奪橋西奔,俱走入營。努爾哈赤殲滅橋北明軍後。立即揮兵渡河,進攻橋南的明軍浙兵明總兵陳策、童仲挨、張照世、金等將領沉著應戰,積極佈陣。列軍總兵李秉誠等率領的明軍,努爾哈赤深怕兩面受敵,便採取圍點打的戰術,首先把橋南的際策部團團圍困,同時命令皇太極率軍迎戰來奉集堡的明軍明總兵李秉誠、武請營總兵朱萬良等將領,貪生怡死,畏敵如虎雖然和陳策等同時受命援沈,由泰集堡至瀋陽,只有從遼陽到瀋陽一半路程。

    由於進軍緩慢,卻落在來自遼陽的陳策部的後面。他雖率領騎兵三萬。卻營於白鋪。觀望不前,來而不援,“既不能解瀋陽之圍、又不能救南兵之覆,當呈太極行軍到達白塔鋪時,見朱萬良等三總兵則在統眾佈陣。沒有設防。於是兵進擊,朗軍“俱執又五長槍及銛鋒大刀,身著盔甲,外披棉被,頭戴棉盔,其厚如許,刀槍不入”,令人不船的足這樣一支幾萬人的大軍。卻”來攜不能敵,大驚而道,後金兵”追四十里,沿途斬首三千餘級,乃還與此同時,努爾哈赤命左翼四旗進攻陳策的明軍淅兵陣地,戰鬥非常激烈,後金兵將朗軍“圖之數重,明軍”營中發火器,多殺傷,已則軍奮戰,陷入重圍。此時後金兵”萬矢環集,策、仲挨等猶揮刃產突,各殺十餘人乃死”,餘眾皆各自為戰,無一投降,直至最後浙兵全亡,故魏源的《聖武記》記載:·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方題空環用國共擊法買後,收裡,西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九員戰將。十八日,他召集已拔,敵兵大敗,今即宜乘勢,率眾長驅,以取遼陽。"

    遼陽為明代遼東都司的治所,它的得失關係到遼東地區形勢的變化。遼陽以“瀋陽、奉集二城為藩蔽,而沈東捍建州,西障士蠻,較奉集更重。瀋陽既陷,奉集失犄角之勢,亦沒。時驍將勁卒皆萃沈、奉遼兵不滿萬”[128],“皆真保山東之兵,身無介冑,器不精利,以守十餘里之城,分城佈列且難,況於捍敵”[129]。此時,瀋陽已失,陳策部在渾河橋全軍被殲,李秉誠部於白塔鋪被擊潰,殘兵敗將逃回奉集堡,遼陽完全暴露在後金兵的刀鋒之下。因此,遼東經略袁應泰,巡撫張銓,見此危急形勢,一方面迅速傳檄各路兵馬聚守遼陽,主動放棄奉集堡、威寧營等地,將明軍撤回加強城防;另一方面立即派遣一支明軍,引太子河水於遼陽城壕,用水防禦後金兵攻城。隨之,袁、張二人不是以守城為主,卻以岀城與敵對陣為先,命總兵李秉誠、侯世祿、梁仲善、姜弼、朱萬良等率領五萬人馬,離城五里佈陣迎敵。

    十九日,努爾哈赤統率八旗大軍,一路無阻浩浩蕩蕩到達遼陽城郊,得探報城西北有支明軍結陣,他立即率左翼四旗往擊,又命皇太極領右翼兩旗衝擊明營左側,充分發揮了八旗兵善於野戰的優勢,明軍遭到後金兵突然兩相夾擊,陣腳大亂,紛紛潰逃,傷亡過半。當兩軍接戰時袁應泰又派一支明軍出西門援助,努爾哈赤命後備的兩紅旗迎擊,明軍觸即敗,相爭入城,人馬自相蹂踐,死者相枕藉。努爾哈赤首戰告捷城外明軍全部被殲,準備攻城。

    努爾哈赤久經沙場,足智多謀,攻城前偵察有無明朝援軍到來,並親自察看遼陽城。遼陽城“周圍二十二里二百九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周圍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城門九,左南門曰安定,右南曰泰和,正西曰肅清,前東曰平夷,後東曰廣順,正北曰鎮遠,外北曰無敵,外東曰永智,外西曰武靖,角樓四座,東南曰籌邊,東北曰鎮遠,西北曰平胡,西南曰望京,”是一座高大磚石堅城。特別是袁應泰命明軍掘開太子河,引水入城壕,使護城河面寬水深,渡河攻城困難很大,必致大量傷亡。

    二十日,他得探報四周未見明朝援軍,於是命右翼四旗的兵去堵塞東面水的入口處,左翼四旗的兵去掘開西面洩水的閘口。袁應泰見後金兵堵水掘閘,以放護城河水,十分驚恐,便派支明兵出東門,“列槍炮三層,連發不已”,阻止右翼兵“囊土運石壅遏水口”。此時左翼掘閘亦受阻,派人馳告曰:“掘閘口難,不若奪橋易。”努爾哈赤根據新的情況,立即改變了戰術,命左翼諸將說:“橋可奪,試奪之,若得,亟來告吾,當進攻此門。”自領右翼四旗,前阝綿甲軍,遂佈列楯車,進擊東門外明軍,明營連發槍炮阻擊,此時壅遏水口將涸,後金兵涉水渡壕,明兵奮力抵抗,兩軍鏖戰不退,於是命紅甲護軍和兩白旗兵,集中兵力,猛擊明騎兵,當明騎兵被擊潰後,又命白甲護軍配合前軍,奮射而入,夾擊明步兵亦敗,潰敗的明軍望城奔逃,傷亡慘重。與此同時左翼兵奪取了武靖門橋,“分擊守壕之兵,明兵隱於屋垣,舉炮發矢,連綿不絕,城上亦放火箭,擲火罐。”左翼兵“奮勇衝突,豎梯登城,遂奪城西面”,兩軍在城內進行激烈巷戰,一直血戰到天明。

    二十一日晨,努爾哈赤整兵列楯,向遼陽城發動總攻,並命令右翼兵亦登城,“八旗同集一處,沿城追殺”,許多明軍百姓死於刀下,放火燒了小西門的火藥庫,響聲震耳,火光沖天,全城籠罩在一片刀光火海之中。遼東經略袁應泰見大勢已去,在鎮遠樓上自縊身亡,僕人唐世明縱火焚樓而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縊,總兵朱萬良、副將梁仲善、參將王豸、房承勳、遊擊李尚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乾等陣亡,遼東巡撫張銓被俘。中午,努爾哈赤和諸貝勒大臣率軍從西門入城,以原遼東經略衙門為臨時行宮。遼陽既為後金佔領,遼河以東的明軍不戰自潰,海州、耀州、蓋州、復州、金州等,“大小七十餘城俱剃髮降”。

  • 13 # 鍥大爺

    必須是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次後趙國一蹶不振,六國再無可以與秦國相匹敵,相提並論的政權存在,為秦始皇統一中原奠定堅實基礎。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趙王由於戰爭接連失利,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再加上廉頗兵敗城毀使趙國蒙羞,趙王便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 14 # 山青河003

    古代歷史著名的戰役,個人認為楚漢戰爭中最後的“垓下之戰”是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爭,最後的結果是劉邦大獲全勝,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而死,從此,劉邦定都長安,開啟肇始,史稱西漢。

    要說“垓下之戰”得先從《鴻溝之約》開始。

    漢高祖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楚漢相爭之際,劉邦派侯公向項羽求和,項羽同意了,雙方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史稱“鴻溝之約”。

    鴻溝之約簽訂的時候,項羽已經兵疲糧絕,劉邦本打算退兵,但是謀士張良和陳平都建議劉邦乘勝追擊,於是劉邦乾淨麻利脆地撕毀了盟約,在公元前202年的1月,以封地封賞籠絡韓信、彭越等人,與已經十分疲憊的楚軍在垓下,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沱河的北岸展開了決戰。

    漢軍的戰略決策是:韓信率領軍隊從中間進攻、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

    當時劉邦這邊70萬人,項羽只有10萬人,就看這陣勢,看漢軍這領導階層的將帥、謀士,再加上氣勢宏大的兵士,勝負就早已看出了端倪。

    韓信開始揮軍進攻,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進攻之後不久就詐敗,引兵後退,接著左翼和右翼包抄上來攻擊楚軍的尾巴部隊,這樣就把楚軍分成了兩部分,隨後韓信再率軍反擊,加上劉邦和斷後的軍隊,打的楚軍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楚軍無奈退守到了壁壘,在被漢軍重重包圍之下,人心向背。接著韓信又命令漢軍士卒唱起了楚歌,歌裡唱到:“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

    悽悽清清的歌聲嗚咽瀰漫進了楚軍的帳篷,楚軍計程車兵心情沮喪,思念家鄉,軍心徹底瓦解崩潰,項羽沒辦法,只能率領殘餘部隊突圍到了烏江的江邊,最後只剩下28人跟隨在其左右,無奈之下,項羽和心愛的虞姬,在烏江邊雙雙自刎而死,至此項羽全軍覆沒,劉邦的垓下之戰大獲全勝。

  • 15 # 星辰百事通

    有柏舉之戰、長平之戰、鉅鹿之戰、淝水之戰、薩爾滸戰役等。

    1、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端進攻戰。

    在戰爭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回奔襲、後退疲敵、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66361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

    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4、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 16 # 追逐日光11

    官渡之戰,東漢末年,曹操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奠定魏國的關鍵之戰。

    建安五年(200)袁紹率十萬大軍優勢進攻許都討伐曹操。敵強我弱,曹軍部將多認為不可敵。曹操也信心不足,謀士郭嘉上書十勝論,分析敵我優劣,堅定信心。面對袁軍兵多,謀士荀攸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然後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於是曹操率輕騎,張遼,關羽做前鋒衝殺,關羽斬殺顏良,袁軍潰敗。文丑為亂軍所殺。袁軍雖擁兵眾但銳氣挫傷。

    退守官渡(今河南延津西北至滑縣以北),雙方互有攻伐,相持不下,曹軍糧草殆盡,軍心不穩,不少將領暗自投書袁紹,曹操心生退意。時逢袁紹謀士曹操舊友許攸跨過戰壕前來投奔,許攸獻計奇襲烏巢,燒燬糧草輜重,袁軍自己敗亡。眾人疑慮,擔心中計,謀士荀攸力勸曹操接納許攸計策。曹操親率步騎五千,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暗夜出發過小橋走小路,一路疾馳,沿途遇盤問,詐稱奉袁袁紹令前去加強守備。抵達烏巢,立即包圍袁軍營寨,四面同時放火圍攻。袁紹獲知緊急增援,曹操趁援軍到達前,嚴令拼死衝殺,全力攻破營寨,淳于瓊被殺,全部糧草輜重被毀。援軍眼見烏巢被毀,甚為恐懼,旋即被擊潰。烏巢糧草被燒的訊息傳至官渡前線,袁軍內部分裂,軍心動搖,張郃被餡,臨陣反叛。大軍潰敗,袁紹倉皇帶八百騎退回河北老巢。

    官渡一戰,增強了曹操一方的實力,徹底扭轉了敵強我弱的局勢,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曹操以兩萬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紹十萬大軍。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也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名揚萬代。

  • 17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我是侯小侯,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認為最好的古代歷史著名戰役是漢中爭奪戰,這場戰鬥的原因是曹操為打通進入益州要道而進攻漢中,劉備為了解漢中之圍,也解除曹操對於益州的威脅,因此派出兵士奪取漢中。就此之後,劉備奪取了益州。劉備也因此成功邁向了自己事業的巔峰,

    下面筆者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漢中爭奪戰。

    漢中爭奪戰是劉備走向人生巔峰一戰。第一,曹操和劉備為何要奪取漢中地區,因為它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漢中雖然小,但是戰略地位卻極為重要,漢中原來是益州下轄的一個郡,但漢中太守張魯和益州牧劉璋二人不和,有間隙,因此,漢中等於是一個獨立的割據政權。

    為何曹操和劉備都要爭取它那?主要有兩點:

    ——其一:漢中位於益州東北部,是從益州到政治中心長安和中原洛陽的必經之路,如果要從中原南下益州,或從益州北山中原,必走漢中,這也是為何漢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原因。

    ——其二:此刻的劉備已經取得了益州和荊州,實現了諸葛亮為他量身打造的《隆中對》基本戰略目標,有了這片地區的控制權,劉備就可以兩路出兵攻打曹操,一路走荊州,一路走益州,在加上孫權的東吳兵,三路合擊曹操,曹操必然難受,因此,曹操必定要加速奪取漢中,形成對於劉備軍的阻擋。

    圖一漢中的地理位置圖,圖二,漢中城內

    第二,曹操奪取漢中,得隴不望蜀。

    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奪取了益州,因為初來乍到,百業待興,劉備還騰不出手來,去攻取漢中,曹操看好時機,先發制人,率領大軍,親自討伐漢中張魯。

    張魯見曹操前來,慌張死了,想投誠於曹操,但是遭到了自己的弟弟張衛的反對,張魯沒有辦法,只好聽從張衛的話,張衛自己以為自己本領高強,結果在陽平關,讓曹操打的丟盔卸甲,這一敗,使得張魯下定決心一定要歸順於曹操。

    在這個過程中,張魯做了一件事情,使得曹操對於張魯是稱讚有加,張魯決定投誠之前,張魯的部下要將倉庫裡的物資全部燒燬,但是卻遭到了張魯的阻止,張魯對於部下說到:我已有歸順朝廷的意願,一直未嘗如願。今天我們離開,不過是避開鋒芒,並沒有別的意圖。寶貨倉庫,應歸國家所有。”於是將寶物都妥善藏好才離去。

    曹操知道這個事情後,對於張魯很是讚許,封他為鎮南將軍,他的兒子們也相應得到了封賞。

    得隴不望蜀

    漢中到手以後,打通益州的道路也就通了,幕僚司馬懿此刻進言曹操,讓曹操趁勢攻取益州,拿下劉備,但是曹操卻說,既然得了漢中,隨時都可以取蜀地,何急於一時那!

    曹操的話,使得司馬懿無言以對,就這樣,曹操罷兵回朝,只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留守漢中地區,

    《三國志·張飛傳》: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

    遠在益州的劉備看到這情形之後,部下法正和黃權都來進言劉備,兩個人的意圖很明顯,進攻漢中地區,拔掉這顆益州前面的獠牙。就這樣一場曠日持久的漢中爭奪戰即將打響。

    《三國志·法正傳》: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曹操率軍拿下漢中地區第三,漢中爭奪戰,夏侯淵先死,魏軍後敗,

    劉備深知漢中對益州的重要性,自然不肯善罷甘休,於是出動大軍,非要把漢中拿到手,劉備進軍漢中,屯兵於陽平關,另外又派出張飛,馬超屯兵於下辨,前期劉備的軍事行動,並沒有什麼戰果,數次的進攻都被魏軍擊潰,劉備沒有辦法之後請諸葛亮從成都來馳援。

    就這樣雙方僵持了一年多,劉備逐漸掌握主動權,在謀士法正的設計下,劉備揮師從陽平關移師定軍山,藉機誘使夏侯淵出戰,此刻的夏侯淵不知是計,草率迎戰,被老將黃忠斬於刀下,至此,曹軍潰敗。

    《三國志·夏侯淵傳》:二十四年正月,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自將輕兵護南圍。備挑郃戰,郃軍不利。淵分所將兵半助郃,為備所襲,淵遂戰死。

    好在有張郃和郭淮出來收拾局面,才止住了魏軍的頹勢,兩人率領魏軍與劉備相持於漢水兩側。也在這個時候,曹操親率大軍趕到,和劉備打起了持久戰。

    圖一夏侯淵被黃忠斬殺,圖二劉備和曹操率軍相持第四,趙雲萬人敵,曹操知道大勢已去,回師北撤,至此,劉備問鼎漢中王。

    曹操和劉備在相持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趙雲在尋找逾期未歸的老將黃忠的時候,與曹軍打了個照面,打了個遭遇戰,趙雲以少勝多,如天神下凡,大殺四方,使得魏軍無人敢上去,後來劉備知道此事,稱讚趙雲:子龍一身是膽也。

    《三國志·趙雲傳》裴注《雲別傳》: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將張著被創,雲復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就這樣,雙方相持了近多月,曹軍士氣一日不如一日,很多士兵都在夜裡悄悄逃跑,曹操權衡利弊,知道在打下去,沾不上什麼便宜,知道漢中已經無法在守,便回師北撤

    經過劉備兩年的苦戰,劉備終於取得了漢中,完成了《隆中對》佔據荊州,益州的基本戰略目標,也將三國鼎立的最後一片拼圖完成,劉備至此問鼎漢中王,這也是劉備事業的最高巔峰。

    圖一,萬人敵趙雲,圖二劉備問鼎漢中王

    綜上闡述,我認為的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戰役為三國時期的漢中爭奪戰,這場戰役使得劉備據有了完整的益州,真正完成了《隆中對》中,跨有荊州,益州的基本戰略目標,也讓他達到了生平功業的最高峰,而我們所稱呼的三國時代也就此來臨。

  • 18 # 雲胡說史

    中國古代的戰役數不勝數,下面我們就說說三國中著名的三大戰役,透過講解這三大戰役,讓我們再次回到那個金戈鐵馬,群雄逐鹿的時代。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三國第一場戰役,對陣雙方分別是袁紹和曹操。

    彼時的袁紹佔據青幽並冀四州,兵馬糧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漢朝末年的第一大諸侯。反觀曹操,迎奉天子後,改許縣為許都,自封司空。曹操坐擁兗州、豫州和徐州,論實力,是當時的第二大諸侯。

    雙方圍繞著天下的控制權在官渡地區進行了爭奪,於是爆發了著名的官渡大戰。

    戰役初期,雙方進入僵持階段,袁紹憑藉著綜合實力的優勢逐漸佔據上風。數月後,曹操糧草即將枯竭,有撤退的想法,於是寫書信給留守許都的荀彧,荀彧回信建議曹操堅守待變。

    在荀彧的建議下,曹操繼續和袁紹在官渡對陣,正在此時,袁紹幕下的謀士許攸,因為家人在鄴城犯法被抓捕,於是當晚逃離袁紹投奔了曹操,並且建議曹操派兵焚燒袁紹的糧草大營,這樣袁紹必敗無疑。

    曹操當晚率領騎兵在烏巢襲擊了袁紹的糧草大營,並且殺死看守糧草的淳于導。糧草一失去,袁紹軍心大亂,曹操趁機掩殺,大敗袁紹。袁紹當晚率領殘兵逃回河北,自此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完勝而告終,曹操也取代袁紹成為漢朝末年實力最強悍的諸侯。

    二、赤壁大戰

    曹操統一北方後,率領大軍一路南下,荊州劉表病死,將荊州牧傳給自己的小兒子劉琮。面對曹操大軍,劉琮選擇投降曹操。此時身在荊州的劉備和近在咫尺的江東孫權立馬感受到了危機,於是在諸葛亮和魯肅的聯合下,雙方達成一致,形成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

    曹操多為北方人馬,不識水戰,於是將收繳來的船隻全部用鐵鏈固定,這樣在船上兵馬能夠如履平地。現在看來這就是北方人缺乏水戰的表現,沒有考慮到江面船隻固定後的龐然大物就會失去靈活性。

    孫劉聯軍的黃蓋發現了這個缺陷,於是向東吳大都督周瑜提出用火攻來擊敗曹操,並和周瑜一起使出苦肉計用來詐降曹操。

    曹操信以為真,同意了黃蓋的投降,並約定晚上進行會面。當晚黃蓋在船上載滿火油、乾柴等易燃物,等到接近曹軍船隻時,突然點火衝向曹操。

    曹操船隻巨大,難以快速移動,於是帶火的燃料衝向了曹操大船,頓時曹操軍營全部一片火光,軍士們紛紛落水,不是被燒死就是被淹死。

    曹操捨棄船隻,率軍狼狽出逃。孫權劉備派兵一路追殺,從而擊敗曹操,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

    三、夷陵之戰

    天下三分之後,荊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最後被東吳孫權殺害,義弟張飛報仇心切,更落得慘死。身為兄長的劉備,既為了奪取荊州, 也為了替兩位兄弟報仇,於是傾全國之兵,討伐東吳。

    劉備水陸並進,進入湖北秭歸後,連破數陣,東吳連連敗退。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頗具謀略,又是東吳本地士族,面對劉備咄咄逼人的氣勢,選擇以退為進的戰略。

    陸遜將營寨都留給劉備,將其引入到夷陵山脈之中。此時,天已十分炎熱,劉備將軍士移入到山林之中,本意是為了避暑。但是這種做法的弊端也十分明顯,南方天氣炎熱,山林中的林木猶如干柴,一旦著火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陸遜發現這個隱患後,當晚率兵採用火攻的方式,向劉備駐軍處投入大量的火把,藉助著風力,軍中頓時一片火海。劉備此役大敗,倉皇逃走,東吳軍士拼命追殺,幾十萬的兵馬最後就剩幾千餘人。

    劉備最後逃亡白帝城,心想自己縱橫半生,卻不敵後生陸遜,在羞愧之餘,鬱鬱而終,最終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也結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總結

    三大戰役在三國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渡之戰使得曹操成為了北方霸主,赤壁之戰,孫劉崛起,成為三國中的另外兩方,夷陵之戰也宣告了劉備的慘敗,並最終逝去。

  • 19 # 周煬

    古代著名戰役及結果

    前言:戰爭是政治鬥爭的繼續和最高表現形式,一系列戰爭為更朝換代創造了條件,戰爭也不斷改造著各種政治力量,戰爭更是民族關係的一種表現形式,一些戰爭也捍衛了民族的利益,為統一國家的形成和鞏固創造了條件。

    民主與奴隸的對決:馬拉松之戰

    馬拉松戰役是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對雅典發動的戰爭。雅典方面參戰的一萬一千人全部是重灌步兵,他們按照慣例在馬拉松平原的西側排出八行縱深的密集方陣。此時正值雨季,馬拉松平原只有中間地勢較高,兩邊都是泥沼地,雅典利用地形靠智謀獲得了勝利。波斯軍隊共陣亡6400人,雅典方面僅僅陣亡192人。雙方陣亡數字的懸殊差距充分體現了希臘密集陣對波斯方陣的壓倒性優勢。

    名稱:馬拉松戰役

    地點:馬拉松平原

    時間:公元前490年9月

    參戰方:波斯帝國,希臘聯軍

    結果:希臘聯軍獲勝

    (馬拉松之戰)

    (希波戰爭)

    進軍東方:伊蘇斯之戰

    伊蘇斯戰役是公元前333年秋季,在亞歷山大東征中,馬其頓軍隊(3—4萬人)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軍隊(12—13萬人),在奇裡乞亞(小亞細亞)古城附近的伊蘇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侖北)進行的一次交戰。

    馬其頓軍隊攻佔了幾乎整個奇裡乞亞後,沿海岸向敘利亞北部,朝腓尼基進發。波斯人透過阿曼山口前出至其後方,佔領伊蘇斯,從而斷絕了馬其頓軍隊的交通線。此舉出乎亞歷山大意料,但他沒有驚慌,在探明訊息後,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決定擊潰大流士的軍隊,為此將自己的軍隊折向伊蘇斯。兩軍在皮納爾河附近(伊蘇斯地域)相遇。大流士的軍隊排成長達4公里的兩個橫隊。馬其頓軍隊的戰鬥隊形由3部分組成:右翼是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指揮下的重騎兵,中央是重步兵方陣,左翼為色薩利騎兵、伯羅奔尼撒人等盟軍。馬其頓方陣的堅決突擊決定了交戰的結局,這個方陣首先擊退了波斯人的左翼,爾後與色薩利騎兵協同,合圍並殲滅了處於大流士軍隊戰鬥隊形中央的希臘僱傭兵。波斯人逃竄。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軍隊開始追擊敵人,但是過遲,因而使波斯人免遭全殲。

    名稱:伊蘇斯戰役

    地點:土耳其的伊蘇斯

    時間:前333年11月5日

    參戰方:馬其頓王國,波斯帝國

    結果:馬其頓王國勝利

    (伊蘇斯之戰)

    中西方的大對決:怛羅斯之戰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怛羅斯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蔥嶺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的相鄰邊境、塔拉茲地區。怛羅斯之戰發生時間在天寶十年(751年7月-8月),葛邏祿突然叛變,導致唐軍失利。這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此戰對唐朝、阿拉伯雙方的疆域幾乎沒有影響。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並且繼續擴張。

    名稱:怛羅斯之戰

    地點中亞怛羅斯

    時間:751年7月—8月

    參戰方:安西都護府、呼羅珊總督區、石國、康國、火尋等

    結果:阿拉伯帝國獲勝

    (唐朝前期形式)

    (怛羅斯之戰)

    羅馬的崛起:布匿戰爭

    發生於公元前264~前146年,由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進行的三次戰爭。公元前241年3月,羅馬取得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並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公元前221年,迦太基為了奪回失地,任命25歲的漢尼拔為主帥,又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羅馬進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

    第一、二次布匿戰爭是作戰雙方為爭奪西部地中海霸權而進行的擴張戰爭,第三次布匿戰爭則是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布匿戰爭的結果是迦太基被滅,迦太基城也被夷為平地,羅馬爭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權。

    名 稱:

    地 點:非洲,伊利比亞,義大利,高盧,西地中海

    時間:公元前264年

    參戰方:

    結 果:迦太基失敗

    主要指揮官:漢尼拔,雷古盧斯

    主要勢力:羅伽元老院,巴卡,西庇阿家族

    (第一次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

    喋血長平: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國軍隊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最後以趙軍的失敗告終,秦國進佔長平,坑殺趙國約45萬降兵。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用反間計使趙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秦國則暗中換上名將白起,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是戰國曆史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中文名稱:長平之戰

    參戰方:秦國、趙國

    參戰方兵力:趙軍約四十五萬、秦軍約六十萬

    傷亡情況:趙軍死亡45萬,秦軍傷亡約20萬

    地點: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

    主要指揮官:秦國:白起、王齕,趙國:廉頗、趙括

    時間: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

    結果:趙國幾乎全軍覆沒,秦國慘勝

    秦之滅亡: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公元前207年)是以楚軍為首的各諸侯義軍與秦軍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戰役。最終義軍以少勝多大敗秦軍,秦朝主力盡失。 項羽在此戰中破釜沉舟,確立了他在各路義軍中領導地位。鋸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走向最後勝利的關鍵性一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為徹底埋葬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導火線:秦軍攻趙,諸侯救援

    戰爭性質:秦軍主力與各路救趙起義軍總決戰

    參戰方兵力:秦軍四十萬楚軍五萬,諸侯聯軍數十萬

    名稱:鉅鹿之戰

    戰爭起因秦末農民起義

    地點: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

    主要指揮官:秦章邯、王離;楚:項羽

    時間: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

    參戰方:以楚軍為首的各諸侯義軍,秦軍

    結果:義軍殲滅王離軍,章邯軍投降

    大明崛起:鄱陽湖之戰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鄱陽湖大戰是中國歷史上繼赤壁之戰後的又一個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名稱:鄱陽湖之戰

    地點:鄱陽湖水域及南昌近郊

    時間:8月30日-10月4日,1363年

    參戰方:

    明軍,漢軍

    結果:朱元璋獲得勝利,陳友諒陣亡

    參戰方兵力:明軍200,000人,漢軍650,000人

    傷亡情況:明軍1,346人陣亡,11,347人負傷

    漢軍或死或降,陳友諒陣亡

    主要指揮官:朱元璋,陳友諒

    (朱元璋)

    大明轉折點: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名稱:薩爾滸戰役

    地點:薩爾滸

    時間:1619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五

    參戰方:明朝、葉赫部、朝鮮;後金

    結果:後金大勝,掌握戰略主動權

    參戰方兵力:明軍約十一萬;後金約六萬

    傷亡情況:明軍及附屬軍隊死傷約5,0000

    主要指揮官:楊鎬、杜松、劉鋌;努爾哈赤

    戰爭,自古一來都不曾消失過,就如那供奉戰神雅努斯的神殿,象徵羅馬脫離戰亂狀態的神廟大門在羅馬從共和到帝國的七百年時間裡,僅關閉過非常短暫的兩次。

    不為戰爭和毀滅效勞,而為和平與諒解服務(海塞)

  • 20 # 東秋妮

    "即墨之戰"是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遙遠的救世主》中,如果芮小丹不死她跟丁元英的結局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