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木三分
-
2 # 徐爸愛生活
作為家長,我兩邊都不幫,如果他能真的在為一個東西而吵架我會先把東西沒收。然後告訴他們為什麼我會沒收。你們應該怎麼做。如何做我會把東西還給你們。作為這件事你們都用錯我要懲罰你們。
在孩子中間我們必須要做到公正公平,沒有誰先錯,誰後錯。但是家長也應該先聽兩個孩子為自己辯解一下。然後再告訴他們正確的方式。
沒收東西我覺得是最好的方法。首先這樣會讓倆孩子能安靜下來。然後你在跟他們講道理。告訴他們爭吵是不對的,對於你們的懲罰,這個東西我要沒收一天,如果以後還這樣,我會用同樣的方法。
沒收了不代表這件事就完事了。你必須會當和事佬。等孩子心情平復些,先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做一些遊戲。你可以在做完有以後跟倆孩子講講剛剛做的事哪裡錯了。以後應該怎麼做。我不說家長也應該知道怎麼跟孩子說吧!
有人會問了為什麼不直接跟孩子們講道理呢。因為小孩子都是叛逆心很強的,剛開始都認為自己沒有做錯,誰還會聽你說的理由,你越說他越氣,反而聽不進去,適得其反。
教育孩子需要策略。有時父母的權威不是打出來,也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
3 # 暖寶寶的spring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為了一個玩具,一起爭搶。這個是孩子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一些人際關係處理。作為家長,我覺得先要觀察,不要過多的干涉孩子們之間來處理問題的方式。只要兩個孩子沒有在危急對方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讓兩個孩子自己去解決。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觀察孩子們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自己透過自己的方式解決了,那就不要過多的參與。因為,孩子都會經歷一個“物權意識敏感期”在2歲多的時候,我家寶寶自己的玩具,別的小朋友是不能碰的,別的小孩子來拿一下都是不可以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尊重孩子,不要過多的強制和干涉孩子。
二、如果兩個孩子為了爭搶一個玩具,哭鬧的時候,我們可以拿一個別的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樣可以避免再次發生衝突。
三、孩子過了這個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到了三歲自然會懂得分享,也能聽懂家長的話,可以及時做溝通,告訴孩子一些簡單的道理。比如,這個玩具你是不是也想玩,每個小朋友都可以玩的,先不要著急,可以再等一下。如果這個東西是別的小孩子的,家長可以引導讓寶寶用自己的玩具去交換著玩。
作為家長我希望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先去解決問題。如果需要家長參與,可以正向引導孩子去處理。
-
4 # 丘園宋宋
兩個孩子爭東西的行為,一般是從兩歲半左右開始,三歲到四歲之間是多發鼎盛期,如果沒有得到合適的引導,爭搶行為可能會延長和加重。
爭搶剛開始時,是個很好的成長變化,因為他們開始有物主意識了,在爭搶中他們可以感受到——
什麼東西是我的?
什麼東西是你的?
東西什麼時候可以歸我?
為什麼有的東西我得不到?
我怎樣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看看,這是一個可以讓孩子的物主意識和交往磨合能力不斷裂變成長的過程。
所以家長不用太擔心,做到兩個部分就好!
一、避免爭搶中的傷害
注意給孩子剪指甲,避免他們在爭搶中互相抓傷;
注意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避免他們互相咬傷和推撞。
二、用平和心去關注,公平引導
如果兩個孩子都哭,可以都抱抱,然後問他們發生了什麼事,東西是誰先拿到的,每個人都說,要有耐心聽孩子自己說,哪怕孩子說得磕磕巴巴的,也要鼓勵孩子用嘴巴說出來,然後再商量輪流玩的規則,再執行規則,耍賴的孩子要大人幫著執行規則,把玩具輪流出去,但大人可以擁抱耍賴哭鬧的孩子,說理解他只想自己玩的心情,但要和朋友一起玩,就得輪流或者友好合作。
如果一個孩子弱勢處於被欺負的狀態,一個孩子很強勢,依然要抱抱他們倆。擁抱可以給弱勢孩子力量,給強勢孩子柔軟。然後再參照上一段去執行。
當大人的心是公正的時候,孩子也會感受到交往規則的有效力量。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矛盾,都是他們習得能力的最佳時機。
-
5 # 一月女生
喜歡把周圍的東西據為己有,還會搶別人東西,這讓大人很是尷尬,內心崩潰之餘還要耐心應對。
不管吧,聽之任之,孩子可能發展成一個聽不進外人之話的自私任性兒,或是反過來成為被搶的“乖乖兒”。
為什麼孩子搶東西?
小孩子是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剛進入幼兒初期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簡單率真,感性又隨性。
他們不懂大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於是乎怎麼想就會怎麼做,並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因此,就會出現搶東西等佔有行為。
美國有一首有趣的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歌詞句句正反映幼兒對於物權的認識: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很多大人看完這首兒歌的歌詞,無奈地笑哭了。無論你認同還是反對,這就是幼兒的強盜邏輯,也是屬於幼兒的物權法則,不可謂不經典。
孩子搶東西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搶東西的行為時,既不需要小題大做,也不要把孩子看做是不可理喻的自私熊孩子。
大人能夠及時對孩子進行適時、適當的教育就可以了。
一、灌輸健全的物權意識
讓孩子分清楚你的、我的、他的,並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自己做主,別人的東西別人做主。
健全的物權意識,從家開始。
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他的,哪些東西是媽媽和爸爸的,如果孩子想要別人的東西,包括爸爸媽媽的東西,都要經過對方的同意。
爸爸媽媽也不要每次孩子一開口就同意,有時也要學會拒絕,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別人並沒有義務讓孩子有求必應。
二、引導孩子學會借與互換
孩子喜歡別人的東西這是正常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讓孩子壓抑自己的需求,而是學會用積極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標。
害羞的孩子,也可以從家開始練習借和交換行為。
1.爸爸媽媽和孩子區分物權,可相互交換或借用。同樣的,偶爾大人也要拒絕一下。
2.出門帶上孩子的玩具,找準機會鼓勵他主動去跟別人商量,就像在家裡一樣。
三、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當孩子學會了借與交換,那麼就可以讓孩子嘗試著分享了。
化被動為主動,讓他們從自發地認為這麼做是快樂的,大人可以設法讓孩子進入這種分享與合作的情景中。
四、尊重孩子的物權
一個懂得分享的孩子很容易就能交到朋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需要對所有人都有求必應。
孩子對於周邊的人有自己的判斷,請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果你感到疑惑,不如問一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鼓勵他說,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你會離他的世界更近一步哦!
-
6 # 範範仔仔
這真是個難題,雖然平常我覺得對待兩個孩子都公平了,都是兩份,而且環境比如另一半雙方父母的想法不一樣,老年人信奉的是大的要讓小的
-
7 # F樊凡凡
我的兩個朋友的孩子只差兩個月,我們經常會一起約著出去玩,兩個孩子也經常為一件東西起爭執,我覺得我兩個朋友的做法很贊。
我兩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兩歲半左右,出去玩雙方也經常會為小玩具起爭執,因為小朋友沒有什麼安危意識,所以他們在起衝突的時候,兩位家長會先抱住各自的孩子,然後問他們幾個問題。
1.你想要把你的玩具借給(分享給)妹妹(哥哥)玩嗎?
2.那你可以好好跟妹妹(哥哥)說你可以玩一下嗎?
3.如果你很想玩那可以拿你最喜歡的玩具跟妹妹(哥哥)換一下玩嗎?
4.沒有關係,你不想分享那你就保護好你的玩具可以嗎?
5.哇,寶貝分享了自己的玩具給妹妹(哥哥),你真棒。
首先他們適時制止孩子之間的衝突
其次跟孩子好好溝通協商,完全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並且不管分享不分享,他們都會以尊重孩子並鼓勵孩子的方式去解決
兩個孩子都教的特別好,我覺得他們育兒很成功[愉快]
-
8 # 小橙媽媽話育兒
一、孩子之間為什麼會爭奪同一個玩具
1.孩子的新鮮感
比如說我家兩個孩子,在大寶出生後我就給他買了很多的玩具,慢慢的大寶已經玩膩了這些玩具,我就把這些玩具收起來了。二寶出生後,我把哪些收起來的玩具又拿出來了,大寶看到又以為是我買的新玩具,就開始會跟二寶搶玩具。孩子玩玩具的新鮮感不會超過三天就玩膩了,不想要,看到別人玩又不肯,就會產生搶奪。
2.孩子的物權意識萌娃,強調“我的”
孩子在兩歲左右,物權意識就開始萌娃,其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一直強調“我的,我的”。其中玩具就是孩子最明顯的爭奪物件,當其他的小朋友或者自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想要玩玩具,也要徵的她的同意。要不然就直接搶過來。
二、孩子間出現爭奪怎麼辦?
1.幫理不幫親,大人保持中立態度
因為無論大人幫哪一個孩子,另外的孩子就會難過,甚至是哭鬧,覺得爸媽不愛自己了。所以這個時候中立的態度就很重要。
2.做好玩具分類
其實孩子之間搶奪一個玩具那就說明家裡的玩具比較少,可能兩個孩子的玩具都混在一起了。我們可以把兩個孩子的玩具做好分類,哪些是大寶的,哪些是二寶的。然後在固定的一天把玩具交換一下。這樣大家都能玩到所有的玩具。
-
9 # 愛小豬的媽媽
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不可能一直單獨地生活著。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喜歡玩,需要玩伴,但“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才還有說有笑地玩著,一會兒功夫,就有哭喊的了;大人有時還為此爭得臉紅脖子粗子時,說不定,吵鬧的小孩子又在一起玩得親密無間,不分你我了。瞧,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的反覆無常。
小明和小浩年齡相仿,由於居住相隔不遠,平時就愛在一起玩。這天,他們跟著自己的媽媽,又在路旁的空地上玩著。那兒有鄰居蓋房子剩下的一小堆沙子沒有處理,結果卻成了附近孩子們的樂園。瞧,他們挖的挖,鏟的鏟,一個個幹勁十足。媽媽們也不在跟前看著,樂得遠觀敘敘家常話了。
不一會兒,小明哭著跑過來了,″媽媽,小浩非要我的鏟子,我不給他,他就把我蓋的小房子踢了"。媽媽趕緊安慰他:″沒事,沒事,踢了我們再蓋一個就好了"。這邊正安慰著,小浩也跑過來了,一邊跑一邊氣呼呼地喊:″真小氣,你房子都蓋好了,鏟子都不借我用一下!上次,我都給你小車玩。"瞧,兩個小朋友為了一把小鏟子爭得個面紅耳赤。
明明媽媽摸摸孩子的頭說:″是呀,房子都蓋好了,為什麼不把鏟子借給好朋友用一下呢?好朋友要相互幫助的,對不對?"看著孩子低下了頭,她又回頭對小浩說:″明明現在已經同意借鏟子給你玩了,我們一起去蓋房子吧!"說完,拉著兩個孩子的手朝沙堆走去。小浩媽媽也接著說道:"浩浩,你問別人借東西,要徵得別人同意,哪能別人不借,就踢人家的房子呢?以後再這樣的話,就沒人願意和你玩了,知道了嗎?"浩浩小聲說:"知道了"。看,經過媽媽們耐心的引導,兩個剛才還相互指責的小朋友有和好如初了。
看似一件平常小事,卻可以看出家長的教育方式。爭東西的現象,在孩子間經常出現,像剛才明明媽媽和小浩媽媽的處理方法值得借鑑。
那麼,我們日常帶孩子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事情,有哪些好的解決方法呢?
一、像上文中的家長那樣,要多和孩子講道理,教育孩子懂得謙讓和換位思考。
二、身教勝於言傳,家長在處理類似事情時,三思而行,切忌急躁動粗。
三、多看書,讀書以明理,讓孩子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接受薰陶,明白道理。
總之,當孩子之間出現爭吵,發生矛盾時,家長要問清事情的原委,及時調解,正確處理。切不可簡單粗暴,急躁發怒。要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往往會化干戈為玉帛,粗暴的解決方法只能帶來暴雨後的摧殘。理智的家長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
10 # 蝸牛媽媽說育兒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是心理學愛好者,今天我結合心理學來回答您的問題。
01爭一個東西背後真正的原因首先我們家長都來問自己一個問題:孩子為什麼爭同一個東西?真的只是我們看到的他們在爭同一個東西的表象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二孩子家庭都被這樣的問題困擾。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爭同一個東西背後隱藏的原因是——爭寵。也就是希望自己更多的獲得父母的關注。
兩個孩子的家庭難免會有競爭,還有那種為了維護權利的策略性的互動與隨時反擊的動作,以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讚揚。
02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能站隊支援其中一方,是做父母的大忌。
比如你看到兩個孩子在掙搶一塊蛋糕,你看到後要求大寶讓小寶。這時你的參與就把普通的矛盾升級到了手足競爭。
這種干預會加劇爭執的挑釁行為,你對他們的互不讓步而情緒失控,你可能會大吼大叫。
你的情緒化反應也會對此推波助瀾,不但升級了手足間的矛盾,還傷害了和諧的親子關係。
03做個智慧的家長父母要對事物保持接納的態度,不執著於“事情應該如何”的先入之見。
我們要放下預期,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而不是去試圖使它們成為我們想讓它們成為的樣子。
要有洞察力,不要作出誰對誰錯的判斷。
不偏袒,別讓任何一個孩子覺得不公平。
-
11 # 卡朵媽育兒路
關於孩子們爭搶東西的問題太常見了!無論是在戶外和玩伴爭搶,還是在家裡和兄弟姐妹爭搶,這時候真的很考驗家長的引導能力了!
無論孩子多大,關於爭搶玩具這個現象,就是孩子面對社交難題時的狀態了,如果一開始發現及時引導,孩子在以後的生活遇到相同問題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一、靜觀其變
當大人發現兩個孩子爭搶時,不要著急干預,聽兩個孩子對話和動作,看事態如何發展,有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自行解決,即使你自己孩子每次都處於弱勢,情願把自己玩具主動讓給對方,你也不能著急上火去阻止,讓孩子自行解決,這個過程中只要孩子沒哭鬧,沒有來求助你,就讓孩子解決吧!
二、長幼有序
如果兩個孩子有年齡差爭搶玩具怎麼辦?尤其二胎家庭中,哥哥姐姐大了,小寶寶不超過三歲的情況下,我建議必須給大寶定規則:忍讓任何不超過三歲的寶寶!,畢竟不到三歲的寶寶是非判斷能力沒有建立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在愛和包容中長大,即使他不懂事搶走了哥哥姐姐的東西,哥哥姐姐應採用分散注意力或者好言相勸甚至以物換物的方式去讓小寶寶把東西還給自己,一定不能粗暴惡言相向!
三、無奈求助
大人不管有沒有看到孩子們爭搶的過程,只要孩子來求助你,大人第一時間蹲下來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了?”,即使大人已看見事情發展的過程,也要鼓勵孩子說出來,根據孩子的描述,大人再把事情經過說一遍,尊問孩子“是這樣嗎?”,其實這就是疏導孩子因為爭搶玩具而生氣的過程,然後根據孩子描述的情況問孩子“那你想讓我幫你做什麼?”,再根據孩子的要求,一起去找對方孩子協商解決的辦法!
四、靈活處理
做到三次引導說明問題後,其實也讓對方孩子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前奏,接下來讓對方孩子說說為什麼會爭搶?無論是哪一方違反了規則,甚至是其中一方的玩具不想讓另一方玩了,那我們可以採用尋找另外一個玩伴,或者尋找新的玩具......等等方式,讓傷心難過的孩子暫時緩解情緒轉移注意力,如果總是自己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那麼我們更要積極引導,那是別人的不能讓我們玩了,我們可以請求對方讓我們玩,而不能去搶!或者說,我們去買個新玩具或者帶一個好吃的來跟對方交換玩......
綜上所述,搶玩具不可怕,如果能每次爭搶肯定是大人引導方式不對,導致孩子會每次不知所措,所以大人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
12 # 山風且雲
你沒有資格干預
1、東西買回來,你應該給孩子講東西的歸屬
2、孩子拿到東西以後,有他自己的處置權
3、憑什麼你想給誰就給誰,你想不給就不給
4、無論多大的孩子,他都是有自主權利的,你有什麼資格干涉
5、任何時候,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灌輸你自己的想法,就不要要求孩子以後有創新
-
13 # 靜水流深4699
兩個孩子爭東西,家長不能幫任何一邊。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家長可以把孩子爭的東西拿過來,告訴孩子們如果再爭就沒收,誰都不可以玩了,如果孩子能商量出一個他們都接受的辦法,就把這個東西給他們。
-
14 # 我家的可愛三寶
在多個寶寶的家庭裡面爭東西大概是每天都會上演的戲碼吧,不同階段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措失吧。我家大寶和二寶相差一歲半,二寶一歲半以前,兩個搶東西,一般都會讓大寶讓著二寶。二寶一歲半以後,開始能交流了,就不再單純的讓大寶讓著了,不能慣著二寶。上了幼兒園以後,再搶東西就自己解決。解決不了,大人再出面。家裡的東西,是孩子共有的,要麼他們自己商量出一個解決辦法,要麼直接沒收,兩個都得不到。
-
15 # A鑽石氣質
我會兩邊都不幫,我兩個孩子一起教育。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你們都需要玩具,你們可以自己商量誰先玩或是以後玩兒。不應該兩個人爭搶玩具。
-
16 # 文文小廚尋味記
我是兩個孩子寶媽,兄弟倆之間相差七歲,在我看來,年齡相差多了也是有好處的,哥哥特別知道謙讓弟弟,他們之間很少有爭吵,這一點我很欣慰。
但是偶爾會遇到搶東西之類的事情,首先我會偏向老大一些,讓他在這件事情上稍微有點優勢,畢竟有了弟弟妹妹後多少會忽略他,等這件事情解決了之後,我會耐心的給他講解兄弟之間該如何相處的道理,告訴他作為哥哥應該有怎樣的擔當,還好,兒子能聽得進去我的話,每次爭搶過後他都會反過來再讓給弟弟,那我會讓弟弟謝謝哥哥,或者給哥哥道個歉,我覺得,只有讓哥倆都懂得了謙讓才是最好的相處方式。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不要緊,重要的是作為父母該如何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一味的偏向一方是最不好的辦法,這樣對哪個孩子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教育孩子方法最重要!
-
17 # 沐陽乙
我是因為感興趣才回答這個問題的,因為我只一個孩子沒有經歷,但作為從事教育孩子的我談點看法,供參考。
兩個孩子爭一個東西?作為家長幫誰?幫有道理的那一個吧!哪個應該得到那個東西,就給哪一個。比如哪一個比較懂事?哪一個曾經做過貢獻?哪一個年齡大一點?哪一個上一次已經得到過類似的東西了?等等,或者講一講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小的學會尊敬大的,把東西讓出去。
當然,家長這時候很重要,不要一旁只是觀看。說服教育很重要,以理服人、以愛育人。相信會有效果的。
當然,兩個孩子的教育要在爭東西之前。日常生活中在家裡,孩子必須懼怕一個家長,爸爸或者媽媽當中的哪一個都可以,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個唱黑臉的、一個唱紅臉的”。兩個都怕沒有愛,不可以;兩個都不怕,孩子會被寵壞的。要讓孩子懂得,遇見問題,尤其是遇見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可以不管不顧的據為己有,要聽家長的分配,哪一個應該得到就給哪一個,當中可以講一些道理,可以講一些條件的,可以做一些承諾,但一定要記住,大人一定要說話算數,一定要守信用,不要食言,不要輕易的就毫無道理的偏向於哪一個。比如這次把東西給老大了,那下次有類似的東西一定歸老二,有過這樣例項之後,孩子們就知道家長大致怎麼解決了,也就不爭了,也就等待家長來分了;或者孩子自己就差不多知道這次的東西應該歸誰了。
這樣看來,說家長幫著哪一個?就不是很確切了,說“幫”,似乎有種偏向之疑。我想孩子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家長偏心,尤其兩個孩子年齡差不多,不偏向他都可能誤解,而且這種誤解,可能伴隨孩子長大,在孩子心裡根深蒂固。我姐家就是,外甥都三十多歲了,如今說起話來還認為母親一直偏向長他兩歲的姐姐,事實絕不是他想像的那樣。所以,家長不容易啊!方法太重要了。
-
18 # 喜歡美食的蠟筆小新
當兩個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在沒有安全問題的前提下。大人應該做的是旁觀。儘量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問題。比如他們搶玩具。也許他們搶著搶著就能想出輪流玩的方法。你提前的橫插一槓子,就讓孩子們失去了一個思考解決方法的機會。
當他們實在解決不了時,你再登場。你只需要告訴他們,要是你們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玩,那我就要暫時把這個的玩具收走。1周之後才能還給你們了。一碗水很難端平。但是儘量,別灑!
多鼓勵孩子之間正向積極的表現
我們多為孩子創造更多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多鼓勵他們相互之間積極的表現。
當老大為老二做事情的時候,哇,會幫弟弟拿水瓶。好能幹啊。
當老二為老大做事情的時候,會幫哥哥拿鞋子。好厲害啊。
而你的鼓勵也會變成正能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作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價值感和歸屬感。
讓爸爸均攤陪伴孩子的責任
家有兩個孩子,最累的一定是老母親。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想給每個孩子更多的愛和時間。
而是,真心給不過來啊!可看在孩子眼裡就是,媽媽不愛自己了。她更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了。嫉妒的小火苗就會漸漸噌噌噌。面對這種情況,分頭行動,輪流作戰才更最明智。
當你陪伴小寶貝的時候,讓老公去陪伴大寶貝。當你陪伴大寶貝的時候,讓老公去照顧小寶貝。讀書,講故事,做遊戲,玩玩具,戶外活動等等等。不管陪伴誰,陪伴的過程一定要專心。手機扔一邊,電視先關掉。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的愛從來沒有飛走。而是一直留在我身邊。
孩子之間,並不會因為姓氏相同,爸媽相同,關係就親密無間。因此,既然你選擇了生二胎,就要多關注,多陪伴,多給予他們正向的鼓勵和引導。給孩子儲備一個可以依賴的親人!
-
19 # 專我君
誰都不幫,既然孩子不能和平解決,商量著來,我只能把這個引起紛爭的東西拿走,兩人再去尋找下一個玩耍的目標,如果一件事情上 ,肯定是幫理不幫親,讓孩子的價值觀要端正
-
20 # 佛系天蠍慢生活
兩個孩子爭一個東西,先要看看爭的東西是誰的?是什麼?如果是其中一個孩子的,那麼另外一個孩子就要學會怎麼禮貌性的從別人手機借來自己喜歡的東西玩兒!如果都不屬於,是公共的,那麼首先就要告訴他們,搶沒有用,要自己研究出一個規則,來決定誰先玩兒,玩兒多長時間。千萬不能大的讓小的,偏袒任一方!
回覆列表
如何解決幼兒搶玩具的狀況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兒的童年中基本上都是在玩中度過的,而幼兒和玩具遊戲的時間佔大部分,因此在玩玩具時,就易出現爭搶玩具的狀況。 爭搶玩具易導致意外地發生,也會破壞幼兒的人際交往等情況,因此如何解決幼兒搶玩具的問題應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幼兒搶玩具的原因 1、幼兒並不懂得物品歸屬的含義 也就是說幼兒對物品歸屬的概念不清晰,不懂得別人的東西不能成為自己的。 2、幼兒非常喜歡這個玩具想要成為自己的玩具 幼兒在非常喜歡這個玩具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這個就是自己的玩具,不願意再還給小朋友。 3、幼兒覺得在玩時玩具就是自己的 幼兒再借別人的玩具玩時,在沒有玩完之前自己認為玩具就是自己的。 4、幼兒太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幼兒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不懂得分享,形成了“唯我獨享”的 心理 二、幼兒搶玩具反映出的問題 1、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好 2、幼兒在家太過嬌慣 3、幼兒沒有建立好規則 三、解決幼兒搶玩具的方法 1、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2、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3、在必要的情況下進行冷處理 四、如何改善幼兒搶玩具的狀況 1、在教師方面: 1)教給幼兒正確的方法 2)在玩玩具時確立好規則 3)注意培養幼兒分享的習慣 4)在出現問題時應正確的引導 2、在家長方面: 1)教幼兒怎樣正確的與小朋友交往 2)在家中與幼兒遊戲時也要確立好規則 3)及時的幫幼兒解決問題並教與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總結 幼兒搶玩具的現象一般在兩歲左右,如果超過這個年齡我們應該注意透過老師家長的共同努力儘快的幫他改正,學會正確的與人交往,尊重別人。 六、教研總結 透過本次教研和老師之間的討論讓我學到了更多的改善幼兒爭搶玩具的方法如:玩玩具前的小兒歌,每個人每次玩玩具的數量、種類,教師的任務引導建立規則等,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問題:聲音小,有點緊張,在問題解決的方法上不夠全面,沒有進行擴充只對中、小、託進行了分析,沒有擴充到大班孩子的爭搶別的東西時應該怎樣解決,所以在以後的教研中我應該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在以後遇到問題時要在解決和分析方面再加強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