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大千雲閣

    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一般第一首比較熟悉,前兩句當指第一首前兩句。

    千里黃雲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日暮黃昏,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這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盡力以景渲染,則見下文轉折之妙,接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良苦,友情深摯,別意淒涼。

    《別董大二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詩人與董大久別重逢,經過短暫的聚會以後,又各奔他方的贈別之作。

    第一首詩勾勒了送別時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現了詩人當時處在困頓不達的境遇之中,既表露出作者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第二首詩寫老朋友相逢連買酒的錢都沒有,自是窮困不堪,但詩人沒有因此沮喪、沉淪,而是想到要奮翮高飛,其慷慨豪放之氣自不可掩。全詩語言質樸,格調豪邁。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送別的物件董大的身份尚無法確定。敦煌寫本《唐詩選》殘卷題為《別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學者認為,董大就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天寶六年春,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天寶六年冬,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作《別董大二首》。

  • 2 # 亦文人文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首句“千里黃雲白日曛”,開篇即寫了全景。陰雲籠罩,風起處黃沙彌漫,天地之間一片昏黃,象徵了離別時遏抑不住的憂傷和迷茫;漫天的昏黃之中,嵌著一輪慘白的日頭,光芒大半被遮掩住,不再刺眼也不再溫暖;此處的“曛”是昏暗之意,著重點出了全句的氛圍。而以白日一點,襯千里黃雲一面,更加註目地勾勒出和強化了昏暗的天氣,當然也是昏暗的心情。

    此句一出,讀者彷彿置身狂風四起的沙漠,心中滿溢的,都是黃沙烏雲一般的愁悶。

    次句“北風吹雁雪紛紛”,在全景之上,再添點綴。北風凌厲,寒雪紛紛,給上句的昏黃增加了一重寒意,滿天舞動的雪花是對烏雲飛沙的點綴,昏暗與寒冷並作,讓讀者在視覺感官的基礎上,遍體生涼。

    與上句相同的是,本句也採用了“先面後點”的描寫方式,在悽風冷月之中,點綴了“雁”這一景物,如此時節,大雁南歸,又遇風雪,其苦可知。而雪中徵雁,又正是對出行遠人的暗喻。有詩云:天空一雁比人輕。

    而遠去的遊子,既如同大雁,江湖風波險,前頭行路難,不過又是幸運的,有親人好友的牽掛,一路相隨。

    前兩句著力渲染了陰寒的氛圍:在風沙陰雲冷雪的統治之下,曾經溫暖的紅日,變得慘白;南歸的大雁,風雪兼程。此時的友人,即將踏上遠去的路,心情與自然的統一,助長了的,彷彿不只是離愁。優秀的詩人都是利用景物渲染心情的高手,幾個簡單意向的羅列,卻產生了複雜的化學反應,讀罷這兩句,讀者的心情已被詩人引領到了一個孤獨冷寂愁苦傷別的境地之中。這也為後兩句詩中意思突轉豁達豪邁打下了埋伏。

    後半首,作者筆鋒一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陰霾盡掃,境界全出,彷彿揮手間,煙雲皆散,而上兩句愁苦的意向,更反襯得豪言雄奇,狀語鏗鏘,讓這風雪之中的送別,充盈著莽莽蒼蒼、頂天立地的豪情。

    另一首著名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和本詩的寫作手法類似,不同的是,王詩中先以清新雅緻起筆,再以傷感惜別結句,同樣起到了烘雲托月,柳暗花明的效果。

    無論是“莫愁前路無知己”,還是“西出陽關無故人”,千年已降,前賢我輩,離別都是永恆的主題。當漫天風雪之中,千里黃雲之下,友人遠去,一步步隱在天地之間,那杯送別的酒,喝不盡、飲不完,回味在胸中的,是友情的醇香,還是離別的苦澀?

  • 3 # 三目巨人說文史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雲什麼是黃色的?因為太陽照著上面,照了個半透,所以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而是黃色。黃色說明雲層還不厚,鋪蓋的也不嚴密,因為還能看到太陽。但是像這種情況能下雪嗎?而且大雁南飛,吹的是北風,說明這是深秋季節。不管是在中國的哪個季節,深秋時候烏雲還沒有鋪滿天的情況之下是不會下雪的。下雪的時候一定是烏雲滿天,風起雲湧。所以我們只能這麼理解,在這兩句之間隔了很長時間。在這段時間裡,烏雲漸漸佈滿了天空,遮住了太陽。這段時間是比較長的。

    詩人把這兩句都擺出來,暗示我們,他和董大已經相處了很長時間。沒有說在喝酒,也沒有說折楊柳什麼的,也沒有長亭短亭,這些意境裡的空白,我們都可以去想象來進行填充。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離別的時候為什麼相處那麼久?答案只有4個字:難捨難分。作者表現的比較隱晦,我們要經過分析才能夠知道。到這兒就可以正式回答你的問題了:黃雲的沉重,大雁的悲鳴,科學的陰囊都在襯托一種難捨難分的淒涼情景。這也用了教科書上的那句話,作者不可能單純的去寫景,景物總是表現他自己的心情。

    結合後面兩句,作者的心態就非常明白:壓抑住自己難捨難分的心情,還要勸朋友看開一些,向前看,前方自然會有知心朋友。

  • 4 # 莫道疏狂

    導語:《別董大》共有兩首,作者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高適。高適的邊塞詩一向以雄渾大氣著稱,這與他本人的出身和經歷有著密切聯絡。題主所指的是《別董大》其一中描寫景物的兩句,也就是“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秉承了高適一貫的詩風,也是一首流傳至今的經典送別詩。

    我們先來看《別董大》其一全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一中首二聯的景物描寫雄渾蒼涼,盡顯北地氣概和壯士風采;尾二聯的抒情豪邁不羈,勇氣和信心蓬勃迸發,極其富有力量。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解析高適的《別董大》。

    1.詩文的背景和主要內容

    2.寫作手法及情感分析

    3.從《別董大》二首看高適的詩作風格

    一、在北地的風刀霜劍中,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面對千里黃雲和人生萬事,詩人感慨萬千,以雄壯的筆力寫下了這首送別的經典詩作。

    作為盛唐邊塞詩人的代表之一,高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齊名,他們具有相似的詩作風格,但個人經歷的差異又讓他們在細節上互有不同,高適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相比其他詩人更為渾厚。

    《別董大》中的董大,是指天寶年間頗負盛名的琴師董庭蘭,她與高適以音樂相交,頗為友善。此詩寫於公元747年,董庭蘭因房琯被貶而離開長安,與高適相會在睢陽,離別時,高適寫下了《別董大》兩首。

    我們先看其一的內容:

    天上的日頭高照,萬里黃雲堆積,讓人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這時凜冽的北風將滿天大雪吹落,雲中的大雁愈發單薄。我親愛的友人,你前去遠方不要憂愁沒有知音,這天下的人都知曉你的名聲。

    本首送別詩並無太多需要解釋的名詞,唯一一點是首聯中的“曛”字,指的是在日頭照耀下的黃雲泛出的顏色,給人以一種昏沉的感覺。與眾多詩作的手法相當,首二聯寫景,尾二聯抒情,並無特殊之處。接下來,我們重點分析詩文中的幾個點和情感表達。

    二、《別董大》其一淺顯直白,詩人直抒胸臆,用景色和情感交織成對友人的不捨和祝福,真摯且感人。

    我們先來看題主所說的詩中首二聯渲染的氣氛。

    詩人在首聯開頭先用了個量詞“千里”,用來描述“黃雲”,再配合上隨後的“白日”,詩人要表達的“曛”的感覺就呼之欲出了。這種場景北方人應該更能理解,初春的沙塵暴天氣導致天地昏沉的感覺最為明顯。詩人在這裡突出描述天氣情況,是為了營造離別壓抑的氣氛,我們在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也能看到同樣的描寫。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李賀的這句景色描寫,在一定程度上與高適的“千里黃雲白日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接下來的頷聯,詩人緊接上文,先寫“北風”,再用“雁”、“雪”兩種景物,融天地景色為一體,在雪紛紛中的大雁似是比喻董大,也似是比喻自己,淒涼悲愴的情感顯露無遺,與上文的景物形成了明顯的呼應,將離別的外部環境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依依惜別的真摯情感在環境的襯托下更顯感人。

    在寫完外部環境後,詩人轉入正題,深刻抒發自己與友人的情感,與眾不同的是,詩人並未直接表述,而是對董大用了直白的讚美,而且是極為經典的讚美。

    “莫愁前路無知己”是對董庭蘭的祝福,也是充沛的自信和豪邁,體現了高適軍旅中人獨有的氣魄。“天下誰人不識君”則是更為坦然直白的稱讚,詩人毫不掩飾對友人的欣賞,既是讚美也是勸解,為友人提振堅持前行的信心。

    與其二相比,《別董大•其一》雖然為離別而寫卻氣魄雄偉,毫無小家子氣,這是高適這類邊塞詩人獨有的氣質,這種雄壯的氣質讓這首詩讀來氣勢十足與眾不同,也使這首詩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作。

    三、在詩歌殿堂中,送別詩佔據了其中很重要的板塊,我們今天讀到的很多經典詩作,送別詩不在少數。與詩歌史上更為名聲鼎盛的詩人相比,高適或許整體實力稍遜,但《別董大》二首著實是送別詩中的佳作,這與詩人的整體風格是密不可分的。

    在《別董大》其一中,詩人以其深刻的筆觸描述了離別的情境和對友人的祝福,下面我們將內容擴充套件一下,再談一談其二自己高適的詩風。

    其二的內容又與其一截然不同,高適面對淒涼的現實,剛剛提振的豪氣一掃而空,令人感慨萬千。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從對友人離別的悲傷,變成了對自己處境的慨嘆。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已經離京十餘年的詩人依然囊中空空如也,面對和友人的相逢離別,居然沒有酒錢來踐行消遣,這是何等的無奈和悲嘆。但是從高適的履歷來看,詩中描寫情境的可能性極小,詩人只是藉此來表達對功業未成的感慨。

    這也是邊塞詩中常見的風格,高適以邊塞為主,融合了多種內容,主要包括反映民生疾苦、諷時傷亂、詠懷等內容,但總體來說是雄渾質樸、豪爽大氣的,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心意暢快。

    說到送別詩,曾經年少的我也在與友人相逢離別時寫下過幾首,這裡把當時大學畢業參加公考面試前所寫的貼出來,為博大家一笑。

    世事幾回夢,人生酒新涼。

    向晚非唯我,遊園此獨鄉。

    往來憑客問,不敢言短長。

    元是無憂事,何必求杜康。

    千杯平日月,胸膽尚開張。

    飲罷乘風去,匆匆車馬忙。

    裁盡灞橋柳,別過秣陵霜。

    執手兩相看,紛紛淚成行。

    餘蔭本有數,更需勇且狂。

    誰言將相種,不聞甘羅郎?

    結語:《別董大》二首中,高適的情懷顯露無遺,這種美好祝福是我們嚮往而且求之慾得的。人生中離別無數,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自古至今都在不斷經歷,在這裡,我不想再談論詩文中的情感,只希望所有的離別都有歸宿,所有的友人還能重逢。

  • 5 # 國學古韻

    《別董大》一首送別詩歌,送別的物件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 6 # 字言字語吧

    黃雲蔽天,綿延千里,太陽黯淡無光,呼嘯的北風剛剛送走了雁群,又帶來了紛紛揚揚的大雪。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物件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 7 # 書法外語古文融合學

    前兩句渲染了送別後友人將進入曠遠、蕭瑟、孤寂的環境,其實是暗示前路艱辛,而我(作者)不能多伴行,既不捨,又關切之情。

  • 8 # 醫說新語

    先說說董大何許人也,董大是當時著名的七玄琴(一種古老的樂器)師董庭蘭。而盛唐時盛行胡樂,鮮有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彼時的吏部尚書房琯是其一,故而招攬董大為門客,然而就在高適寫這兩首作別詩的半年前,房尚書被貶出朝,董大迫於生計離開長安。恰恰在這個時候的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雲遊,類似於採仙草,煉仙丹。天寶六年冬天,當時同樣落魄的高適與董大短暫相聚後寫了兩首詩揮別。本詩是其第一首。被廣為傳誦。此為背景。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這兩句以其內心之境,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

    落日黃雲,四野茫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

    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則不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 9 # 愛新覺羅小怪獸888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燻,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是一首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送別自己的朋友,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因其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稱董大)而寫的一首送別詩。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描寫了送別時的景色:

    黃昏時分,北風呼嘯,大雪紛飛,黃色的雲覆蓋千里,大雁在風雪中飛往南方。

    這兩句寫景之句渲染了環境的悽苦寒冷和詩人的離愁與不得志之情。

    而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肯定和鼓勵。也表現了詩人的灑脫豪邁。

  • 10 # 己悲物囍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話可能越來越少的人能懂了,在這個微信QQ縱橫的年代,再也沒有這樣悲徹痛摯的離別情。但前幾天背《別董大》,聯絡到前兩句再讀全詩: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內心突然被觸動,千古縱橫,懂了古人的情

  • 11 # Mrs文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 12 # 皓橘

    《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一共有兩首,我們常說的“千里黃雲白日燻”就是其一。

    別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其二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我國有著許許多多優秀的送別詩,如果將這些送別詩歸納在一起,也可自成一個流派。儘管在這樣浩瀚的詩詞海洋裡,高適的“天下誰人不識君”依然流芳千古。

    本篇文章我們主要是賞析其一,我想你所提問的別董大的前兩句應該也是廣為流傳的其一吧。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賞析這首詩:

    1.文章翻譯:

    數千裡黃雲遮天蔽日,太陽的光芒別的暗暗昏昏,北風吹著南歸雁,大雪紛紛飄落。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您呢?

    ⑴董大:名不詳。或以為指董庭蘭,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⑵黃雲:天上的烏雲,在陽光下,烏雲是暗黃色,所以叫黃雲。白日曛(xūn):太陽黯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⑶誰人:哪個人。君:你,這裡指董大。

    2.創作背景:

    想要了解一首詩,就一定要了解他是在怎樣一種背景之下創作的,嘗試將自己代入這種背景,才能更好的體會到詩人的感受。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送別的物件董大的身份尚無法確定。敦煌寫本《唐詩選》殘卷題為《別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學者認為,董大就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天寶六年春,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天寶六年冬,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其實現代人更多瞭解的是董庭蘭的音樂成就,其實他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學者,也曾寫過不少的詩,其風格和高適有相似之處,都是書寫邊境戰亂之苦。

    3.作品賞析:

    在賞析之前我有個小小的疑問,為什麼你想知道前兩句呢?這首詩真正內容的重心和情感的抒發點都在後兩句,雖然看似淺顯易懂,實則是在平淡之處見真摯。

    送別董大的地點在現在河南省商丘縣,地處中原,即便是冬日裡,也很難見到“千里黃雲”的景象,我認為這是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大其實了當時的天氣狀況,那麼目的很明顯,就是因為詩人即將離別好友,心境不佳,所見之景即便是美好都不能夠體會出來,更何況說是在黃雲蔽日的天氣呢,這是在借景抒情。

    中國人的詩句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直接的描寫感情,不會痛哭流涕的訴說不捨,他會把不捨的感情放在別的事物之中,讓你自己的體會。

    有時陰天不見太陽,人的心情都會變糟,更何況所面對的是千里的黃雲,陰沉沉的壓在天際,抑鬱之情,更勝直接表達。

    第二句讀起來讓人更感覺淒冷,不像是中原,倒像是邊疆的蠻荒之地,大雁紛紛趕往南方,迎著刺骨的北風,還有漫天飄落的大雪。

    即便是面對自然的逆境,生命依然不屈,這南歸的大雁像不像是即將離別的友人呢?

    在如此淒冷壓抑的天氣之中面臨著分別,但詩人並不能體現出太大的傷感,因為中國人往往喜歡收斂自己的感情,越是分別,越是故作灑脫。如果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在此也表現地故作瀟灑,既是在寬慰友人,也是在寬慰自己。

    所以寫下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誇讚董大名氣的同時,也舒緩了此時緊張的氛圍。堪稱佳作,值得細細尋味。

  • 13 # 九日文談

    高適五十歲才做官,短短的十五年,從一介布衣官至正二品的軍政大員,在唐代詩人中是破天荒的獨一個。巜別董大》的前兩句,詩人以冬日黃昏、北風狂號、大雪紛飛、大雁離群的愁人景色作為離別之背景,渲染了離情悽慘、卻更顯友情深厚之氣氛。

    高適少時家境貧寒,年過四十尚躬耕,五十歲考中科舉進入仕途,一路高歌猛進,官至正二品大員,進封渤海縣侯。從一介布衣至軍政大員,他是唐代詩人中的翹楚。

    高適的父親做過廣東韶州長史,父親去世後,一家人無以為生,只好遷回河南定居。高適二十歲時到長安參加考試,沒有考中。後又到北方邊塞從軍,不得意而返。

    高適在詩中慨嘆“蹇躓蹉跎竟不成,年過四十尚躬耕。”高適家窮,長時間辛苦勞作,這些讓高適更多地接觸了當時社會底層的生活,他渴望為國建功,不甘心虛度一生。

    唐玄宗天寶八載(749),高適在五十歲時考中科舉,做了封丘縣尉。縣尉這種屈意奉迎、跑腿聽喝、無所作為的官職,顯然不是高適所願。

    高適辭官後,到各地漫遊,有人推薦他到當時朝中大將、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任掌書記一職。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強迫年老有病的哥舒翰率兵出潼關迎敵,大敗。

    高適在唐玄宗逃往四川的途中追上玄宗,坦率地向玄宗指出潼關大敗的原因:一是不固守潼關,反而出兵迎敵;二是應派兵直搗安祿山的河北老巢。

    後來,唐玄宗派諸王子分守各地,高適多次勸諫此法不可,玄宗不聽。不久就發生了永王璘的叛亂。在平定叛亂中,高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高適不僅有抱負,而且還是一個有謀略和政治眼光的人。

    至此,高適的仕途顯達,高歌猛進,歷任諫議大夫、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四川節度使,官終左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候,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

    高適熟悉邊塞生活,他的許多邊塞詩,雄健蒼涼,含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氣骨,與岑參齊名,世稱“高岑”。他的送別詩《別董大》,情深而不悽,天開地闊,直抒豪邁胸臆,有一股俠氣,開一代詩風。

    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天上的烏雲在陽光下已是千里一片昏黃,天氣陰沉,怒號的北風送走向南飛的大雁,又吹來紛紛揚揚的大雪。

    千萬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怕自己找不到知己,你已經名滿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不用太傷感我們今天的分別。

    高適作此詩時,自己正處在困苦淪落之際,鬱悶不得志,四處遊歷,與董大貧賤相交,有同病相憐、惺惺相惜之感。但他生性有氣骨,胸懷寬闊,所以把依依惜別的悽情寫得慷慨富有激情,讓離別之人頓生一種向上的熱力。

  • 14 # 清風巖塘

    董大是何許人?

    董大(約695年—約765年),本名董庭蘭,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隴西(今甘肅省)人,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

    董大從小酷愛音樂,特別是七絃琴,彈的得心應手。但是這種古老的琴種,在極其開放的唐代,懂得欣賞者甚少。當時社會上最吃香的是從西域傳來叫篳篥的樂器。於是董大拜師學藝,全身心投入到篳篥的演奏中,不久就“玩”得爐火純青。他整天走街串巷,受到人們的歡迎,成了家喻戶曉的演奏家。

    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中渡過的。天寶中期,他得到同是酷愛音樂的宰相房琯的厚遇,成為宰相家的門客。關係猶如高山流水的伯牙子期。詩人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樂求知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可見關係的確不一般。

    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高適等都成了他的好友。李頎在詩中描繪了董庭蘭的精湛技藝:“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復睛。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描寫篳篥聲悲咽淒涼,幽咽纏綿,彷彿使生靈都窒息了。

    誰給董大寫的送別詩及前兩句渲染的氣氛

    公元747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重新過起流浪賣藝的生活。 這一年冬天,董大與高適會於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這時高適的日子也不好過,互吐衷腸,惺惺惜惺惺。分別時,高適寫詩贈別,題曰《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是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

    詩人在詩中,用北風、黃沙、灰濛的天空,還有群雁南飛後,天下著大雪等荒寒壯闊的環境,來渲染人的悲涼心情,為後面詩句轉折襯托場景,打下基礎,一悲一激,從而起到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作用。

    接著看後面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對朋友的勸慰,也是對自己的安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也勉勵自己,要看到困難是暫時的,未來是美好的。

    此詩成為後人傳頌的千古名詩,特別是“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常常作為朋友送別的經典名句。

  • 15 # 跪射俑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悽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物件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 16 # 雲隱

    《別董大》是高適所作的一首著名的送別詩,詩人透過“比、興”的手法,以 “黃雲、日曛、北風、雁、雪。”等景緻,描摹出一種“離別、傷感”的情緒。為三、四句的起興醞釀了感情氛圍。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詩人在前兩句中,透過“比、興”的運用,比擬壓抑、愁苦、孤獨、分別的景象。

    曛,本義是日落時的餘光,在這裡也有昏暗的意思。而千里黃雲和北方吹雁,是典型的“比”。透過漫天昏暗日落下,餘暉暈染的黃雲來比喻詩人的心境,再以北方呼嘯中,獨自前行的孤客,歸雁、飄雪,進一步渲染這種愁緒。讓人讀完這兩句,就能同感到詩人與朋友間斷斷不捨之情。

    而這兩句景緻的白描,也為下句的高潮而鋪墊,一落一揚,一比一興,吹散了這離愁。詩人豁達的心境,彷彿也感染了離人,讓這壓抑的景色、時間突然停止,而人不再離傷。

    這是詩不僅是送別詩,更是自己內心的吶喊。

    這首詩寫於唐玄宗天寶六年,此時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庭,而作為其門客的董庭蘭(董大)被迫離開長安。《別董大》就是高適與董大久別重逢,又各奔東西之際的贈別之作。

    董大作為名琴家在當時是極負盛名,李頎曾作《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寫到“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且晴”,盛讚董庭蘭超高的琴技。

    高適與董庭蘭之間因為琴而惺惺相惜,短暫的相聚又別離,未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再見面,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在這分別的時日,卻落日曛昏,遍野蒼茫,呼嘯北風夾雜著雪花的侵分,大雁艱難的歸去。高適在此淒涼的環境下,送別著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琴家董大,難道不是對自己處境的一種感嘆?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不再是悲傷,這兩句充滿了鼓舞與慰藉。充滿了朋友與知音間的相知與肯定。不用為未來擔心,天下誰都知道你董大。這兩句詩不僅僅是對友人的安慰,亦是對自己的一種鼓舞,是詩人內心中對自己的吶喊。

    《別董大》以蒼茫如野的色調,發自肺腑的真情而有別於通常的贈別詩。詩人用自己的豪放之情,散開了這漫天的飛雪,融化了離別的愁緒,成就了千古的佳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的包心菜幾個月就可以吃了?什麼時候種植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