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魚一丹
-
2 # 名字已線上
“知行合一”這個問題,我只能就我對此的一點想法和大家分享。首先說明,我沒有到網上去瀏覽、去參考,這裡所說的觀點僅僅是個人對“知行合一”的一點心得體會。對於錯還請大家諒解包涵。
“知行合一”我認為首先在於“知”,其次在於“行”,但兩者之間在具體的“合一”時沒有高下之分同等重要。“知”做名詞是意思是“知識”,做動詞時可以理解為“知道、理解、明白等”。
在人生中,“知”是精神境界寬度、廣度的體現。比如,一個人知識豐富、理解問題深刻。“行”是“知”在對待具體事物時“知”的表現。也就是說,我們一切行為上的表現是“知”發揮作用表現的結果。比如,我們喜歡美味的食物,我們可以用勞動或者使用貨幣交換來獲取。而不能透過“偷竊、搶奪”等,不法行為來獲得。就是因為我們知道“法律”的存在,以及違反法律引發的後果。這就是“知”在我們具體行為上的指導意義。再比如,孝順父母的問題上。父母老年後,出於思維和身體的衰老,在生活上常會和子女發生一定程度的衝突。做為子女我們也都會以理解寬容的角度,來看待父母的上述行為。因為我們知道父母當年,是如何含辛茹苦的養育我們,把我們撫養成人。這也是“知”在孝順父母時的指導意義。由以上可知,“知”是我們一切生活行為的前提。“知”可以使我們的“行”更加合理和規範,減少生活中錯誤行為的發生。
以上這兩個小例子,只是生活中眾多事務的一個方面。實際上在我們的一生中會發生的事物很多很多。這就要求我們在人生中要具有一個寬廣和深層次的“知”。就世界上所發生的事物而言,可以說我們對人生中“知”的要求是無窮盡的。當然,我們也是不可能把世界上的一切“知識”全部瞭解和掌握。那麼,怎麼才能避免因為我們“無知”,而導致的人生中不良“行”為的出現呢?
在這個問題上,如果按照世界上事物的紛繁複雜性,我們窮其一生恐怕也難以瞭解掌握所有的事物。於是我們聰明的祖先,給我們的“所知”找到了另外一條相對容易的道路。即,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外界客觀環境的紛繁複雜性後,獨從個人的主觀上去下手解決人生的“所知”問題。從儒家、釋、道到王守仁的“心學”,都是先賢留給我們解決人生中“所知”問題的經驗。也許有朋友對此有不同的意見,但從我們民族的歷史看,正是這些先賢的典籍指導了我們華人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和生活。故此我認為,我們也是可以從中找尋其中所蘊含的道理,用來解決我們人生中的問題。
“知”的問題解決了,剩下來就是“行”的問題。“行”的問題首先在“知”、在人的思想和觀念上,但也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比如說,為了新中國捨生忘死的革命先烈,他們/她們不知道其中的危險嗎?但他們/她們仍然義無反顧的投入到偉大的革命事業裡拋頭顱灑熱血。這就需要一種超越自然、超越“所知”的精神。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的也正是這樣一種為了理想,超越個人“所知”範圍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使我們的人生完成超越的根本條件,也是能“行”的關鍵,“知行合一”的關鍵。
所以,人生中我們生活上要“謹言慎行”,因為我們“無知”。如果解決了“知”的問題,請“知行合一”,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
-
3 # 今古雜壇
知即認識,知識;行即實踐,行動。知識是引領行動的方法,行動是領悟知識的途徑。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陽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現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來叫陶知行,後改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後。他一生對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
知行關係,也就是指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與行是統一的,不能截然地分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從知到行,即從認識到實踐。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做到怎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執政之基。 應當實事求是地去為群眾辦事,惠利於民,最後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
4 # 微塵子3
道理!
做到……
平時怎麼才能做到!?
一句話,想想如果沒做到會產生什麼後果就好了……
回覆列表
“知行合一”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屬於科學實踐理論。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回到實踐,這是認識論的一個過程。
知行合一,網上詞典的翻譯是“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意思是“知識和行動的統一”,這個翻譯沒有大問題,不過用來翻譯心學的知行合一,卻是值得商榷。
而我認為“知行合一”是一種內在的認知、內在的知識,重點在於指引人的行動,範疇是人的道德本質、人與世界的關係。內在的知識,在西方哲學中,也有信仰、道德、靈性的內涵。
知行合一,應該翻譯為“The unity of Inner knowledge and action”——–內在的知識和行動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