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和言悅色

    觀世音菩薩說: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融於大道。

    修行修的是什麼?從學道修道悟道合道契道,就融於大道了。佛即心,心即道,道即佛,所以我的要學佛修道。

  • 2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此問必須自答,不可探討,只因問題的關鍵不在誰答,而在信不信,你的信心才是你要的答案!下面借事喻理,閒聊幾句,供參考。

    【1、盲人射箭喻】

    一人生盲,聞師善射,央求拜練。師問:“汝不見物,何言能射?”盲曰:“無憂,能射而已!”師大笑,堅辭不受。

    評:世人皆好道德,多聞其妙,心嚮往之,卻不懂“修為何事,道為何物”,只是附庸風雅,談玄論高,旁觀聖教,葉公好龍,終究自娛自樂,百無一用。同理,修行的目的必須自問,證道的意義也必須自答,不能問誰。為何?修行如飲食,證道如成長,無人能替代,必須親歷親為,豈能求人?

    【2、蜜蜂忙碌喻】

    世上有蜂,終日勤苦,來去喧鬧,號曰釀蜜,但多蜜歸人,己未曾得,終日不明其勞,妄昧心力。

    評:世人畢生操勞,忙來忙去,總以為所做有值,卻不知常在為別人做嫁衣,自己最終並不能獨得所獲。同理,若不悟修行之義,修有何用?不如不修;若不問證道之實,得也復失,徒勞用功。人不要到臨死才去想“修行和證道的重要性”,這件事越早明白,人生才越有意義,而不至於虛度。

    【3、照鏡自笑喻】

    門前有鏡,凸凹各半,人近見己,胖者言瘦而樂,瘦者言胖而憂,無事生非,自尋煩惱。

    評:人閒生事,人求生惱,欲如羅網,投溺不覺其苦,是人生最大的悲劇。聖賢出世,只為喚醒迷人,無慾離苦,無心能樂,自破幻障,自解自救,故對能修行的人說“修行之理”,對能證道的人說“證道之理”,靈活施教,對症下藥,沒有一律。所以,修行、證道之類的事重在自覺,不在人言;己若痴迷,誰能救之?

    【4、今哭三國喻】

    人好三國,三句必談,樂此不疲。一日又讀,為句所傷,暗自落淚,旁皆笑之。

    評:讀書不可死執,行事不能偏激,如古語所說,書為路牌,義全在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若食古不化,沉迷過去,忘記現實,不如不讀!同理,聖教的價值在落實,不在言談和遐想,“修行和證道”到底是怎麼回事,親自試試不就明白了,哪用問誰?即便問了,也永遠不會真的明白。

    【5、垂釣無餌喻】

    一人野釣,只做釣狀,鉤不置餌,舉止莫名。人問:“釣將何為?”答曰:“無他,唯釣耳!”人竊笑之。

    評:世上有種人自視清傲,不屑於聖賢之教,也不屑於凡夫之事,詡耀高明,處處與人相異,以顯出眾之別,卻不知實為愚痴自縛,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真正的高人善於隱藏,徹悟的智者反而普通,外無痕跡,內無所求,行如凡夫,不露真面,絕不做“弄巧成拙”之事。

    總之,道不遠人,人自遠之;修行無難,只是反省。人迷,修也無用;人智,不修也慧。可見,真修不必多說,真道不必探討,看緊自己腳下,勝於萬語千言。

  • 3 # 淨心顯性

    修行不證道,就會盲修瞎練。修行就是為了證道,是為明白證悟“因緣果規律”,見諸相能看破諸相,不執著,無掛礙,當下就能解脫出離愚痴心性的惡道輪迴,這樣的修行才是真諦法身修行。

    若不證道就看不破因緣果規律,就會出偏差,走火入魔,“修”入惡道也是常有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生活起早貪黑的做只能勉強的養家餬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