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媒探劇情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註釋】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約小孔子20多歲。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單用“侍”是陪伴者站著。用“侍坐”指雙方都坐著;陪侍長者閒坐

    2.率爾:輕率地、毫不思索地樣子。

    3.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能出車千乘的國家,在當時是一箇中等國家。

    4.攝:迫近。進而作“夾”講。

    5.師旅:古時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後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

    6.饑饉:谷的不熟為“飢”,果蔬不熟為“饉”。

    7.比(bì)及:等到。

    8.方:正道。這裡指辨別是非的道理。

    9.哂(shěn):笑。這裡略含譏諷的意思。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方圓。計量面積或體積的一種單位。面積一方即一丈見方。方六七十,即國土邊長為六七十里。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

    11.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其中以祭祀祖宗為代表。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

    12.如會同:或者在諸侯的盟會典禮中。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會同:諸侯會盟。

    13.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裡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14.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15.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後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16.撰:述。

    17.莫(mù)春:指夏曆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莫:通假“暮”。

    18.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髮、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19.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20.浴乎沂(yí):到沂河裡去洗洗澡。乎:介詞,用法同“於”狀語後置,乎沂是狀語。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人浴。

    21.風乎舞雩(yú):到舞雩臺上吹吹風。風:吹風,乘涼。名詞活用作動詞。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曲阜縣南。“雩”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

    22.與:讚許,同意。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老師閒坐。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瞭解我呀!’如果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輕率而急忙地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他,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他們的禮樂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修養更高的人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的司儀。”

    “曾點,你怎麼樣?”

    (這時曾點)彈琴的聲音(逐漸)稀疏了,鏗的一聲,放下琴起身,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穿上已經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虛數,泛指幾個)位成年人,六七個(虛數,泛指幾個)青少年,到沂水河裡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後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問:“您為什麼笑子路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國家了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間的大事那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麼誰能做大事呢?”

  • 2 # 朱家堂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爾而對”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與點也”,“點”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於淡泊,嚮往優遊生活。

    4.孔子說“吾與點也”的內涵:表現出孔子對實行禮樂的太平盛世的嚮往和淡泊的情懷,以及他理想無法實現的悲哀和從政之態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三人的用世治國之道。子路:“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個性:孔子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於路魯莽,不夠謙虛;冉有、公西華隨機應變,謙虛謹慎;曾皙恭敬、淡泊。

    7.文章善於透過語言、神態、動作及記敘來表現人物的特點:記錄人物語言,能逼真地表現出入物的身份和個性。敘述不多,但用詞準確精練。如用“率爾而對”表現子路直率豪爽的個性,用“夫子哂之”表現孔子聽了子路發言後的神態,用“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記敘曾皙發言之前的一連串動作,表現其從容瀟灑的氣度,都十分傳神,顯示出遣詞造句之妙。

  • 3 # 元艮閣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首先言外之意是孔子一直宣講的禮制,眾弟子侍坐孔子,體現了秩序,禮儀;其次眾弟子性格不一,本色出鏡,孔子作為優秀的導演,不做一言堂,講求弟子之間發乎情止乎禮,垂範後世!再次孔子明確理想與曾皙同,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更為後世的教育工作者樹立工作正規化:不隨意否定學生,但要確立學生中的標杆!最後引申的外層之意:也是對歷史的經驗性歸納“老師當時最看不上的學生,往往是現實社會中最有出息的學生,也是老師在關鍵時刻最能託付的學生!“

  • 4 # 茂哥國學館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釋、道就是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的合流,這三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不是三足鼎立,從漢代開始,儒家思想就是無可爭議的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儒家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

    《侍坐》出自《論語》“先進篇”, 這是《論語》中最長的一段對話,記錄了孔子與他的四個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一次暢談理想的對話,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孔老師給四個同學上的一堂理想教育課。五個人中老師年齡最長,已進入晚年,應該是60多了,學生中子路最大,比孔子小9歲,冉有小29歲,曾皙小20多歲,公西華最小,小孔子42歲。下面我對《侍坐》作較為詳細的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落坐。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些,不要因此就有話也不說了。 以上我們概括為孔子問志。孔老師和靄可親,循循善誘,孔老師提出問題,掃除學生表達障礙,讓學生暢所欲言。從這段話我們能看出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了。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一個“率”字,我們就能看到子路自信、爽快、張揚又有些魯莽的性格。“由”是子路的名,子路叫仲由,子路是字,還有一字叫季路。子路出身貧寒,為人率直,勇武好鬥。子路曾在衛國權臣孔悝手下做官,以政事見稱。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大亂,蒯聵父子爭奪國君之位,為救孔悝,子路被想做國君的蒯聵殺死,砍成肉泥!子路這個人直腸子,孔子也常常得依仗他(子路勇武),但孔子對他的批評也最多,我覺得這跟生活中因性格好關係近見面就互掐是一回事。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小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對他示以微笑。這個微笑表示對他的政治抱負的認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評了他的輕率魯莽。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求”是冉有的名,子有是他的字,冉有是個謙虛謹慎的人。是春秋末年著名學者,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其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相當於季大夫手下的主管。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就回答說:"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冉有說完孔子沒有任何表現。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公西華,複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於辭令,是東周時期魯國的學者。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麼,但願意學著做些事情。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點”,曾晳,又稱曾點,字子晳,曾在魯國做官,是宗聖曾參的父親。曾參,即曾子,就是那個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大家。曾皙懂禮愛樂,灑脫高雅。文中“舞雩”即舞雩臺,位於 山東曲阜城南三里的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臺,原為周魯國祭天的祭壇。孔子問他的時候,他還在彈瑟。 孔子問,"曾皙,你怎麼樣?"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為政的才能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曾皙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耕之事完畢。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裡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唱著歌回家。"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以上內容,我們概括為學生言志。三個人的志向各有側重,子路的理想側重於強國(有勇知方);冉有的理想側重於富民(可使足民);公西華側重於禮樂教化,(宗廟會同)。共同點是積極入世,都願意在仕途上創一番事業。曾皙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這種景象正是孔子心目中禮治的終極目標,“無為而成”,堯舜氣象,他“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也有人認為曾皙的這段話,表達了隱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隱約觸動了孔子周遊列國屢遭失敗、心力交瘁而想過平靜無為的生活,體現了孔子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以及“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隱居的思想。所以贊同曾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後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怎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的事,不是國家大事呢?” “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 “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麼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麼,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呢?”

    最後這部分,我們們概括為孔子評志。孔子首先委婉的批評了子路的不懂謙讓,對冉有的理想也表示了肯定,對公西華只能做個小相表示了惋惜之情。總體上還是體現孔子以禮制國的思想,強調了教化的重要性。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主題明確,層次合理,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後教”“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 5 # 紅孩唉

    《侍坐》全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孔子認為,前三個人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讚賞曾點的主張,就似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這一章,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負,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 6 # 吾乃李先生0

    我們從多個方面來分析並理解

    1.四子排序的依據是什麼?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顏回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歲;曾參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參父曾點字皙,沒有年齒的記載;公西赤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

    清朝人金鍔認為,公西華少孔子三十二歲為合理。

    錢穆先生推斷髮生在魯定公十一年(前519年)前後,孔子擔任魯國中都宰時期,“時孔子年五十三,子路年四十四,曾皙年當三十,冉有年二十四,則子華年二十一也。”

    2.孔子期盼怎樣的回答?

    徐英《論語會箋》:蓋誘之盡言,以觀其志,而聖人和氣謙德於此亦可見矣。

    孔子是問弟子想做什麼什麼?做到什麼地步?能把國家治理到怎樣的境地?並且要弟子們暢所欲言,不要因為孔子在場而有所顧忌。

    3.從子路“率爾而對”能看出什麼?

    子路第一個回答問題,這是他性格使然。《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陵暴孔子。”

    “率爾”是一個評價性詞彙,並非客觀性詞彙。是誰對子路的評價呢?從文字中可知,夫子喟然而嘆後三名弟子都離開,曾皙與夫子間的問答,應該只有他們二人得聞。自唐柳宗元以來,許多學者多疑心《論語》是由曾參的學生所編定,因為《論語》記錄曾參的言行特別多,而且凡提到曾參必稱曾子。

    柳宗元《論語辨》:“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號之也……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

    所以“率爾而對”很可能是曾皙或曾參對子路的評價。

    4.四子之志是一個連貫的治國方略。

    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治國。強兵、富國、外交當然也很重要,但治國為了什麼?國家的盛衰最後體現在哪裡?曾皙比前三人高明之處在於他的目光投到了國家發展的根本目的上。但曾皙的志向想要實現,必然要經過子路、冉有、公西華的鋪墊。

    5.孔子否定了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嗎?

    孔子認為,子路可以做千乘之國的三軍統帥,冉求可以做一個千室之邑規模的國家的行政首長或百乘那樣規模的大家族的總管,公西赤錦袍玉帶立於朝堂,風度翩翩,善於迎來送往,接待貴賓,有外交之才。

  • 7 # 秀雲涵天

    《論語》中的《侍坐》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範例,記述了孔子和四個學生的一次談話, 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的志向、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第一部分寫孔子向學生問志。第二部分寫四個弟子對於孔子的問題做出的不同應答。第三部分寫子路、冉有、公西華離開後,孔子單獨和曾皙談話,說出了自己對前三個人的評價。

    《論語》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隻語,惟《侍坐》篇結構完整,首尾呼應,形象比較鮮明。代表了全書的文學成就 ,甚至可以說是魏晉時那種速寫式軼事體小說的濫觴。

    《侍坐》一開始,孔子就開門見山對四個弟子明確提出這次談話的中心——談談各自的理想。子路性急,孔子話音剛落,他就搶先發言。冉有、公西華則是在孔子點名之後,才發表自己的見解。曾皙所說與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只是刻劃一個場景,曲折地表達出自己的理想,從頭不迫,逍遙自在,甚至有點狂放不羈,但卻引起孔子的無限的讚歎,表明了孔子思想的傾向。

    曾皙的高明之處正在於他能將政治和道德兩種思想熔為一爐,春風沂水,春暖和煦,如沐春風。既可以理解為政治上的理想寄託,也可以道德上的修養,使讀者大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索餘地。

    孔子為什麼獨獨讚賞曾皙,歷來意見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說法:一孔子與曾點者,以曾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二是突出了儒家的禮樂治國之理想。

  • 8 # z尹天仇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註釋】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曾皙:姓曾,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約小孔子20多歲。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單用“侍”是陪伴者站著。用“侍坐”指雙方都坐著;陪侍長者閒坐

    2.率爾:輕率地、毫不思索地樣子。

    3.千乘(shèng)之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能出車千乘的國家,在當時是一箇中等國家。

    4.攝:迫近。進而作“夾”講。

    5.師旅:古時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一“旅”,五旅為一“師”。後因以“師旅”為軍隊的通稱。

    6.饑饉:谷的不熟為“飢”,果蔬不熟為“饉”。

    7.比(bì)及:等到。

    8.方:正道。這裡指辨別是非的道理。

    9.哂(shěn):笑。這裡略含譏諷的意思。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方,見方,方圓。計量面積或體積的一種單位。面積一方即一丈見方。方六七十,即國土邊長為六七十里。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

    11.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其中以祭祀祖宗為代表。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

    12.如會同:或者在諸侯的盟會典禮中。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係。會同:諸侯會盟。

    13.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裡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14.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15.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後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16.撰:述。

    17.莫(mù)春:指夏曆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莫:通假“暮”。

    18.冠者: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要舉行冠禮,束髮、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19.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

    20.浴乎沂(yí):到沂河裡去洗洗澡。乎:介詞,用法同“於”狀語後置,乎沂是狀語。沂,水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南。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故暮春時即可人浴。

    21.風乎舞雩(yú):到舞雩臺上吹吹風。風:吹風,乘涼。名詞活用作動詞。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曲阜縣南。“雩”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時要伴以音樂和舞蹈,故稱“舞雩”。

    22.與:讚許,同意。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老師閒坐。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認為這樣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瞭解我呀!’如果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子路輕率而急忙地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幾個)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他,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麼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他們的禮樂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修養更高的人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麼樣?”

    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事務中,或者在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時,(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的司儀。”

    “曾點,你怎麼樣?”

    (這時曾點)彈琴的聲音(逐漸)稀疏了,鏗的一聲,放下琴起身,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

    孔子說:“有什麼關係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點)說:“暮春時節,穿上已經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虛數,泛指幾個)位成年人,六七個(虛數,泛指幾個)青少年,到沂水河裡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一路)唱著歌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成曾點啊!”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後面。曾皙問:“(他們)三位的話怎麼樣?”

    孔子說:“也就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問:“您為什麼笑子路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求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國家了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間的大事那又是什麼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麼誰能做大事呢?”

  • 9 # 冷雨似箭

    用現代理念解析《論語》中的巜侍坐》。“侍坐”“侍”者,站在一旁陪伴長者之意。“侍坐”則是陪伴長者,與長者一起坐的意思。從巜論語》中《侍坐》一章,孔子所用的教學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現對當代教育者有所啟示。巜侍坐》章中孔子及眾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張有很重要的意義。《侍坐》章中孔子和四位弟子的言語、性格特徵有著很深的社會意義。巜侍坐》章的教育學意義。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所謂“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之稱。孔子的教育思想即是透過巜論語》中的隻言片語表現出來的。巜侍坐》章記敘的實際是一次以政治理想為主題的討論。其中孔子使用的教育方法,對於今天的教育者有很大的啟發。巜侍坐》章中,孔子的言行起到了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開篇語:“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之也,如或之爾,則何以哉?。”這段話起到了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放鬆了學生的精神,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寬鬆的談話氛圍;不要因為我年齡比你們大,在你們面前,你們就有壓力,有什麼話儘可以暢所欲言。二,提出談論的主題:你們平常總說沒有人賞識,如果有人重用你們的話,你們會怎麼做?果然,在孔子的鼓勵下,幾個學生相繼開始談論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對於學生的適時引導也非常重要。這種引導關乎學習是否可以進行下去,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孔子巜侍坐》中的政治學意義。孔子教授弟子們的四門學科,分別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其中“政事”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古人有“半部巜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巜論語》的政治學意義。

    巜侍坐》章的中心內容,是孔子引導學生談論各自的政治理想。子路是從強兵和“禮治”方面著手的,“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常受外國軍隊侵犯,加上內部又有饑荒,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冉有是從社會經濟生活方面著手的:“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修明禮樂,那就只得另請高明瞭。”公西華是從制禮作樂方面著手的:“我不敢說能夠做到,只是願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別國的會盟中,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透過文中對話,無論是子路、冉有、還是公西華,都是正面闡釋自己的治國方略的,雖然在各自的長處不同,但本意上並無不同。巜侍坐》章的社會學意義從言語中看見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和特徵。“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一句話打消了弟子們的思想顧慮,態度親切,平易謙和,循循善誘,老師也很嚴格素質是很高的。孔子作為兩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但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說明古代的思想家與我們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巜論語》體現了孔子儒家思想的經典,包含著多方面的意蘊,貫穿了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方面值得我們借鑑和深入研究。

  • 10 # 趙恆逸講國學

    關於“侍坐”,南懷瑾老先生在《論語別裁》498頁中如此解釋:“侍坐”,是過去的禮貌,學生晚輩在老師長輩面前,不敢隨便就坐,只有站在旁邊。這是記載子路等四個高材生站在孔子旁邊。孔子就說,你們不要以為我比你們大幾歲,就認為我了不起,我也和你們一樣。“毋吾以也”,不要把我看得太了不起。孔子以這樣誠懇的心情自我表白是一個大宗師的氣度,這就是所謂的“滿罐子水不響”了。他又說平常你們在背後說“不吾知也”!認為我不瞭解你們,假使說了解你們,那你們又將怎麼樣呢?你們把自己的心意講給我聽聽看。

    我個人認為,南懷瑾老先生解釋的很貼切!

  • 11 # 江湖夜雨92

    咱們先來看看曾點有多牛。他一邊彈琴,一邊聽自己的師兄弟們談志向,連老師對子路的微微譏笑都覺察到了。這讓我們想起了三國的龐統,魯肅,諸葛亮給他寫的介紹信,他沒拿出來,劉備只給他安排了一個小小的縣令。他到任之後,只管喝酒,每天都是醉醺醺的。張飛來視察,他才升堂,一邊聽訟詞,一邊批公文,一會就把積累月餘的公文處理完了。

    當老師問到他時,他才鏗然停下,說,我的志向和他們都不一樣。暮春時節,大人小孩一起,去河邊洗洗手,洗洗臉,到樹木凝碧的高臺去吹吹春風。這就是我的志向。

    曾點希望,人人都沐浴在春光中,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東周天子名存實亡,各國互相征伐,戰亂頻繁,民不聊生,曾點的回答符合孔子“老者安之,少者懷之”的願景。只有沒有戰亂,沒有壓迫,統治者實行仁政,進行禮樂教化,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自由舒適的生活。你看曾點在幹什麼?在彈琴,在孔子的鼓勵下才談了自己的志向,師生之間,心有靈犀,孔子馬上明白了弟子的高遠理想。

    孔子認為,為人要謙遜,宰相起於州部,猛將拔於行伍,遠大理想是從一步步做小事中體現的。

    志大才疏,是一般人的通病,我們不去考慮怎樣把手中的事做好,而總是在抱怨老天太不公平,感嘆自己大才被小用,感嘆自己機遇不好。實際上,很多成就大功業的,都是先從小事做起的。前日本郵政大臣野田聖子,高校畢業後,在一家大酒店當最普通的清潔工,開始她也很憋屈,尤其是洗廁所,使她這個文弱女生很難為情。當看到一位老清潔工刷完馬桶後,很從容地從中舀一杯水喝的時候,很受震撼,從此,改變了做事的態度,在小的事,也要把他做到極致。

    在說說冉求,口氣沒那麼大,只是在一個方圓五六十里的小國執政,三年後能使百姓富足,再看看現在,那一個國家都要強調振興經濟,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經濟富強了,才能談精神文明。冉求說的是根本問題,為什麼孔子沒有肯定呢?

    還有公西華,他更低調。他說我不一定能做的好,但我願意去多學習,我想做一個主持外交和祭祀的司儀官。古代,抓這方面工作的位列三公,也屬於國家要員。所以,孔子認為,他們這幾位的志向太高,有點不切實際,要接地氣才行。孔子自己本身就是從一個管理牲畜的弼馬溫才一步步做到相國的。

    結束語:總之,孔子有很高的政治理想,他認為實現的途徑重點在於禮樂教化,實際上,並不切合實際,這也是他四處碰壁的原因。你有什麼不同看法嗎?

  • 12 # 條貳

    有三方面的現代意義,第一,教育學意義。《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現可對當代教育者有所啟示。第二,政治學意義。《侍坐》章中孔子及眾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張有很重要的意義。第三,社會學意義。《侍坐》章的社會學意義,在於其言語中見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徵。

  • 13 # 追夢老學生

    《論語·侍坐》是《論語》中的重要篇章。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文中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同孔子坐著進行的對話。孔子逐個發問,讓他的四位學生各抒己見,談談各自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志向。爽直的子路率先回答說,如果讓他治理一個內憂外患的千乘之國,只要三年就可以人人有勇氣個個懂道義。穩重的冉求回答說,如果讓他治理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等到三年可以人民富足,不過禮樂文化需要賢人君子施行。謙遜的公西華回答說,自己願意學習做宗廟祭祀或者國家會盟時的小儐相。灑脫的曾皙不緊不慢地彈奏完瑟曲,說自己嚮往暮春時節和朋友童子,在沂河邊洗浴在舞雩臺吹風,遊性盡罷唱歌返回。孔子聽後,神態不一,有的譏笑,有的讚歎,最後借曾皙詢問而加以點評。整篇文章,有問有答,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夾敘夾議,既洋溢著師生之間親切祥和交流探討的輕鬆氣氛,又彰顯了儒家學子瀟灑自在安邦治國的入世情懷。

  • 14 # 待曉兒

    《論語》中的“侍坐”一則是一個有頭有尾的完整故事,這在《論語》當中是比較少見的,而對它的理解卻很有爭議。

    表面來看,就是孔子和四個弟子之間的一次閒聊,孔子讓大家說說自己的理想,然後他進行了簡單點評而已。

    但如果瞭解當時的文化背景,就能知道,這幾個弟子之間的志向在根本上是有很大差別的,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孔子會“喟然而嘆”,說“吾與點也”了。

    “侍坐”到底講了一件什麼事兒?

    話說有一天,孔子和四個弟子閒聊。這四個弟子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分別是子路、冉有、公西華和曾皙。

    孔子說,我只不過是比你們大一點罷了,可能有所謂的代溝。平時你們可能認為我並不能很好地瞭解你們,那麼今天大家就暢所欲言,講講各人的志向。

    孔子話音剛落,子路就應聲回答: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什麼意思呢?

    子路做了一個假設,就是說一箇中等國家,外有大國壓迫,內有饑荒災害,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境地。但是,子路表示,如果讓他來治理,不出三年,就可以讓這個國家的民眾變得更為勇敢,並且還能遵守秩序。

    子路一向如此莽撞,正是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思考,所以也表現出他所講的是真心話。

    孔子聽了之後的反應很有意思,有點嘲笑子路的感覺,大概就是表達果然就是這樣的含義,子路的反應應該是孔子意料之內的。

    於是,孔子問:“冉有,你來講講。”

    冉有知道子路犯了莽撞和不懂謙讓的毛病,夫子不太喜歡,於是就這樣講: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冉有的意思是,既然子路犯了“自大”的毛病,那我就小一點,說一個小國,方圓六七十里的那種,我只可以在這樣的國家進行治理。但是隻能達到百姓富足的程度,至於恢復禮樂,那就等更有能耐的人來完成吧。

    說得很謙虛了吧,孔子聽後沒有反應,直接又問公西華。

    公西華一看,子路是有點草率,那冉有都夠謙虛了吧,怎麼夫子還是不太高興啊,於是他就更謙虛了一點:

    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公西華說,我也沒什麼本事,就想在實踐當中多學習學習,宗廟祭祀、君主會面等等場面,我就做個打雜的開開眼界就行了。

    孔子聽了同樣沒有表示,直接問曾皙。

    結果曾皙想了一下,知道孔子為何不高興了,但是又不好得罪同門,就說自己和大家的志向不太一樣。

    孔子也明白了,曾皙是真的懂得自己的意願了,於是就讓他說一說,不用考慮太多。

    於是曾皙就說出了那句讓後世有誤解的話: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這句話乍一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很瀟灑?其實一點也不瀟灑。

    如果能知道曾皙在描述一個什麼樣的場景,做什麼樣的事,就能知道曾皙為什麼說自己和其他三人不一樣了。

    孔子的態度為何如此鮮明:嘲笑子路,無視冉有、公西華,贊同曾皙

    四個弟子,說了四種志向,其中兩個人說了真話,兩個人說了假話。

    子路說的是真話,孔子認為其草率,並且治國的思路不對,子路雖然是這樣想的,也認為自己能做到,但孔子卻認為他做不到,給他的評價是: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意思是說,治國要靠“禮”來教化百姓,但子路呢只是追求讓民眾變得勇敢,守規矩,這是不對的,他的表現也是缺乏謙讓的品質。但這也是符合子路這個人的性格,所以孔子也就是一如既往地嘲笑了一下,並沒有太生氣。

    但是,冉有和公西華的志向,孔子直接就無視了,為什麼呢?要知道這兩個人都是什麼人才。

    冉有,在孔門四科中屬於“政事”,其處理國家事務的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在述說自己志向的時候,過於謙虛了;

    公西華,“嫻於辭令”,他說自己在這些場面中只能當個打雜的,這更顯得虛偽了一點。

    孔子對自己這些弟子很瞭解,他們一開口,孔子就知道這些人沒說實話,一味地謙虛。所以不予置評。

    那麼,曾皙到底在說什麼事兒呢?

    表面來看,曾皙說自己只是想在暮春時節,大家穿上“盛裝”,和五六“冠者”,六七“童子”,一同去參與了一個儀式。

    這個儀式叫做“舞雩”。

    幹什麼的呢?求雨。

    曾皙說的很明確,服飾有要求,人數有要求,地點有要求,知道那個年代的背景就應該知道,這是求雨的儀式,在漢代依然盛行。

    王充《論衡》當中對這一條進行過解釋:

    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

    這樣一來就明白,為什麼孔子贊同曾皙的志向了。在這一階段求雨,是為了讓百姓豐收。曾皙的志向才是最大的,也是最為符合儒家觀念的。

    孔子的欣慰:曾皙與其他三人的立足點是不同的

    四個人說完自己的志向,就要出去了,曾皙留了下來,問孔子如何來看待這三個人的說法。

    孔子的點評是: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嘲笑子路,是因為他不懂謙讓,但是冉有和公西華又有什麼不同呢?

    冉有的方圓小國,公西華的祭祀會晤,這些事情在他們口中都以為是小事,那什麼是大事?這是在說這兩個人的不誠實。

    更為讓孔子不高興的是,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的立足點都在於邦國,也就是他們都想著為統治者做事,而沒有像曾皙那樣,真正地為普通百姓來考慮。

    這也是為什麼孔子非常贊同曾皙的觀念。

    諸子百家的學說雖然都為貴族學說,都希望透過對於上層社會的改變來使得亂世得以終結,但儒家等學說,對於普通百姓的生活尤為看重。

    那麼,子路等人的志向沒有從這一點出發,只有曾皙明白了儒家的真意,所以其志向看似只是一個儀式而已,遠遠不如其他三人那麼遠大、崇高,但是其所蘊含的一顆“仁義”之心,卻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孔子為何認同曾皙的理想,其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忘記儒家的初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篆體書法大有學問。為什麼懸和縣兩個字的篆體字是同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