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眾所周知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其政治、經濟、文化方略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壯舉,然而這樣一個王朝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
4
回覆列表
  • 1 # 九月讀歷史

    秦國的短命是不是因為秦始皇大開郡縣制導致的,答案並不全是,秦國的短命主要和二世有關

    (胡亥劇照)

    秦朝郡縣制

    郡縣制是什麼,是以郡治縣的一種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盛行於整個封建時代,可以說,後世的地方管理制度基本都是以郡縣制為基礎而施行的。如西漢時期的郡國並行制,春秋時期,楚國最先實行縣制,而秦國則是最早實行郡制。經過法家改革與完善,最終形成了郡縣制。在郡縣制之前,則大多是以血緣關係的貴族統治,這種統治是世襲的,不利於君主的統治。因此,在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郡縣制。其中各郡長官由皇帝親自任免,類似於今天的省長。這樣做的好處是,皇帝可以完全控制國家,但也有一定的弊端,如果皇帝不行,那可能就會造成所選官吏的不堪。胡亥就是一個不行的皇帝,國家大權全部由趙高把持,這才造成了秦朝的短命。

    秦朝短命的原因

    秦始皇一統六國,可以說是居功甚偉,他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紛爭,並且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還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因此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一點也不為過。但如此輝煌的秦帝國,卻在二世這裡戛然而止,不得不令人惋惜。二世胡亥,是嬴政的小兒子,嬴政東巡路上暴斃後,趙高李斯更改詔令,逼死扶蘇和蒙恬,讓二世登基做皇帝,然後國家大權掌握在這兩人手中。之後趙高又弄死了李斯,獨自掌握來國家大權,但他一個宦官,目光淺短,怎麼能讓秦國這艘巨輪開下去。而胡亥在他的蠱惑之下,整天沉迷遊樂,不理朝政,致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這才紛紛揭竿而起,一起推翻秦二世的暴政。

    【結語】

    秦國短命,和郡縣制有一定的關係,但秦國短命的主要原因還是二世暴政,昏庸無能所導致。

  • 2 # 雨沐青辰

    秦朝短命,有很多原因,如:

    秦崇尚法家,制訂了嚴刑厲法,實施連坐,使百姓敢怒不敢言;大興土木,並動用了過多的勞力,百姓不能兼顧農事,苦不堪言;秦始皇為奸佞矇蔽,逼死了扶蘇,繼承人出了大問題;奸臣當道,對亂民暴動處置失當。

    不過這些並不是根本原因。

    秦朝初立,實行郡縣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社會大變革。此前夏商均為部落邦聯國家,而周朝採取分封制,中國從未真正統一過。因此,秦朝所面臨的是一個全無前朝經驗可借鑑全新局面。

    在秦朝建立之前,秦國採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變法成功,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嚐到甜頭的秦國繼續採用法家治國,直到統一六國之後,仍然沒有針對新的情況,對國家治理的理念進行深入探討,以至於不能應付新的情況。

    秦朝的短命,也可看做是一個歷史的必然。當社會發生巨大變動的時候,人們的認識往往滯後於現實情況,歷朝歷代無不如此。

    中國歷史有一個看似有趣的現象,就是往往一個強大持久的王朝之前,往往有一個短命王朝。唐朝之前,隋朝立國僅38年;今日強盛之共和國成立之前,中華民國也僅存在了38年。

    這難道是偶然嗎?我認為這種現象之後有深刻的歷史必然性。請看這三組朝代更迭時期,都是社會發生了大變動的時期。秦朝的情況前已述及,隋朝建立之時,中國北方已歷經了幾百年的民族紛爭、戰亂與融合,社會情況與漢朝時已大不相同。隋朝之所以開創了科舉制,也是因為社會結構發生了大變化,舊有貴族體系走向崩潰,平民階層開始崛起。

    與秦朝類似,隋朝也是先趟河試水深,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為其後唐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中華民國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這裡不再贅言。

    歷史看似由一系列的偶然事件組成,不過只要我們去深究其後的規律,就能發現推動歷史程序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3 # 愛美人更愛歷史

    題主好,秦國的短命和秦始皇大開郡縣制有著很深切的關係,可以說郡縣制直接導致了秦王朝的二世而亡。秦朝實行的徹底的郡縣制,使得在中央政權危急之時,得不到地方上的救援,而且由於未採取分封制,皇室宗親並未掌權或有實際領地,不得不依賴於中央,使得皇帝可以任意處置。更重要的是,因為沒有實行分封制度,又拒絕為被滅六國中的王室提供恰當的安排,導致豢養的門客流向社會,這是一股極其不穩定的力量。

    不信請看劉邦建立漢朝之時,並未採用秦王朝的郡縣制,而是吸收了周朝和秦朝兩者的優點,採取郡國制。皇帝控制中央和部分郡縣,其餘均分封給同一家族有血緣關係的人,異姓王幾乎被剪除乾淨。這樣即使地方造反,中央無力鎮壓,各分封王室也可以提供支援。

    其實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問題

    我國曆史上出現過三種治理國家的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和郡縣制。井田制起於夏朝之前,大禹治水之後,為防止人們爭搶土地,將土地分割成塊,像井字那樣,把土地分給人們耕作,分到土地的人們只能耕種,禁止轉讓和買賣,井字中間那塊地作為公田,八家合力耕種,收穫的糧食上交。這更是一種經濟制度。分封制度起源於夏,興盛於周。周朝建立後,為了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諸侯尊周天子為君,服從天子的命令,為天子鎮守疆域,繳納貢賦,並在必要時派兵協同作戰。郡縣制是分封制度之後,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任命官員的以郡統縣的地方管理制度。盛行於整個封建時代。

  • 4 # 狐伊子

    事實上秦的短命與郡縣制有所關聯,但關係不大。

    秦的短命主要是以下三種原因。

    1.是因為秦朝的暴政?--(×)並非此原因

    秦始皇一昧以武力征服,重刑法律,自然是不能讓被征服者信服。

    秦王的暴政時本來就飽受戰亂之苦的老百姓們更加苦不堪言。

    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風氣不正,搶劫的十分常見,所以秦始皇制定嚴格的刑法是可以理解的,並不能稱其為暴政!

    正所謂: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

    2.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更加加劇了秦朝的滅亡。

    此時縱使秦末王嬴子嬰再有抱負也迴天乏力。

    再說,此時的秦朝賢能之士死的死,走的走,留下一班飯桶,如何能阻止秦的滅亡!

    3.皇位爭奪--(√)

    皇位爭奪,也可以說是貴族勢力過大。

    秦始皇死後,皇位爭奪,導致朝綱被把持,奸臣當道,君主昏庸,政令無用。

    當時又適逢災荒,百姓就更苦了,各地民亂迭起,這是滅亡的先兆。

    4.秦始皇太急於功利

    秦始皇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下令修築長城。

    這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導致老百姓抱怨連天。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太急於功利,不同於漢朝的以柔克剛。

    以上就是秦朝短暫的最主要的三個原因

    但是,秦朝就像一顆流星,雖然短暫,但其影響不可小瞧。

  • 5 # 我聽見風在笑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建立起來後的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其統治,但是如此強大的帝國卻二世而亡,不得不讓人感慨萬分,究其原因,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成也法家敗亦法家。

    在秦朝建立統一帝國的過程中,秦朝依靠著一個重要的的思想基礎,就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中“法“”術”“勢”思想,尤其是法家的霸術思想適應了秦國需要強大起來的政治需要。典型的就是依靠這種理論而使秦國強大起來的商鞅變法,在法家思想主持下的這場改革,秦國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使得秦國強大起來並且最終統一六國。

    但是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後,秦朝統治者繼續發展這種思想,並且將其逐漸的向著極端化的方向發展。為了加強其統治,在法律上嚴苛峻法,導致民眾和大臣深受其害;在政治上剝奪貴族特權,尤其是六國貴族的特權,使得上層官僚集團心生不滿;文化上的“焚書坑儒”,使得思想上瀰漫著敏感而又恐懼的氣味。這些過度極端化的法家思想的發揮,使得秦朝看起來強大,也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其統治,其實上統治集團已經出現了危機。

    這種危機在秦始皇的威望下還可以隱藏起來,一旦秦始皇去世,繼任者如無法提出解決好這些問題的重要措施,或者沒有強勢帝王手段的話,這種危機就會隨時爆發,甚至會來得兇猛異常。而史實也確實如此。

    二、極力戍邊而忘其內。

    在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認為六國舊貴族已無大礙,反而擔心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為此,秦始皇在北方派駐大量的軍隊,讓蒙恬率領軍隊北擊胡人,並且廣發徭役修築長城構建軍事防線。這使得統治區域內的軍事駐防減少。到了秦二世胡亥統治時,為了其統治,不但沒有撤回北方軍隊,反而隨時警惕防範著蒙恬手下率軍回來。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時,北方軍隊無法及時回來鎮壓,錯失良機。

    三、秦二世的無能荒政。

    在秦始皇統治晚年,秦始皇信任李斯趙高等人,將公子扶蘇派往蒙恬手下,當秦始皇駕崩以後,李斯趙高等人密謀立胡亥為繼任者,將大將蒙恬以及素有賢名的公子扶蘇賜死。繼任者秦二世胡亥,無才德,又荒於朝政,大權掌握在趙高手中,即便趙高“指鹿為馬”,秦二世也只會唯唯諾諾,不明所以。這樣的繼任者,已經失去了臣心民心,再加上社會矛盾的激化,最終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四、六國舊貴族隱於暗。

    六國雖然滅亡了,但是六國舊貴族並沒有消失殆盡,他們隨時準備著顛覆秦朝統治,而秦朝統治者的一些措施,使得這種顛覆心理與日俱增。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廢除了以往的分封制,剝奪貴族特權,尤其是廢置了六國舊貴族,“收天下兵,聚之咸陽”,“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讓他們處於嚴密的監視之下,並且加強思想文化上的控制,“焚書坑儒”,防止六國舊貴族起來反抗。

    當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這些六國舊貴族也加入到顛覆秦朝的隊伍中,併成為了後期反抗中的主力。

    從以上可以看出來,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不僅僅是制度上的改革導致,其滅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 6 # 史海星槎

    橫掃宇內、一統六合的秦朝僅僅延續了十五年便告消亡,雖然郡縣制的實行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客觀上加速了這一結果。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國家政權採用何種組織形式一時間不敢輕易決斷,於是在朝廷內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辯論,辯論的題目就是師古還是師今。

    以大臣王綰為代表的一派還是站在分封制的立場上,藉著辯題側面說這分封制的好處,建議仍然授予各地貴族世襲的諸侯名份。法家人士李斯則是站在了反方的觀點,力排眾議建議全國範圍實行郡縣制。

    其實這場辯論只不過是走一個形式而已,秦始皇真正的用意當然是高度的專制和絕對的統一。自周朝就開始一直實行的分封制,被秦始皇認為是造成諸侯混戰的根本原因。有了李斯的公開倡議,秦始皇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

    設立之初,全國共設有36郡,到公元前214年,秦征服了百越,並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朝郡縣數量最終定格在四十八郡.

    郡下再分設縣或者道,這是郡縣制中關鍵的一環,然後縣之下又設有鄉、裡、亭為基層行政組織。推翻了秦朝建立大漢王朝的漢高祖劉邦就曾經做過沛縣泗水亭的亭長,一個可以管轄十里範圍內行政事務的小官。

    郡縣制的積極作用在於抑制了舊貴族階段的勢力,加強了秦王朝的中央集權,郡縣官員直接由中央任命,使中央政府能最大限度的調動一切資源。 從而保證在全國順利實行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車軌、遷徙富家和移民戍邊等政策,維護國家大一統局面。可以說郡縣制開闢了後世的行政區劃的先河。

    秦朝自始皇起至二世胡亥,一貫推行酷政治國,刑罰天下,又焚書坑儒,禁止私學,對農戶更是苛捐雜稅,徭役太過嚴重,令他們苦不堪言,秦統一後,先後造阿房宮、建驪山墓,修建長城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統一六國之前的諸侯殘餘勢力也不會一夜之間消失殆盡,在等待著時機試圖東山再起。這些原因積聚的起來,終於導致秦末的暴亂。

    而此時,剛剛實行不久的郡縣制反而成為加速秦朝滅亡的加速劑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郡縣制的實行雖然很好地打擊了舊有的貴族階級,但因這一制度實行的時間過短,中央對郡縣的直接控制力度還比較薄弱,各個郡縣之間近乎完全隔離,爆發動亂後,整個秦朝的地方政權發生大面積崩潰,猶如一盤散沙。這也是秦朝在秦末農民起義中迅速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 7 # 歷史大片

    有關係,但是郡縣制影響不大!

    秦二世而亡的核心原因在於:百姓苦不堪言,而朝廷卻還在不斷壓榨民力,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春秋戰國幾百年戰爭,百姓期待的是安寧的生活,而不是大興土木,徭役難堪!最後導致秦到處都是農民起義!

    周朝八百年統治,均是以禮治國,社會秩序是天子—士大夫—諸侯—百姓,百姓根深蒂固的認知是忠於諸侯,諸侯能決定他們的命運!秦直接將士大夫和諸侯取消,郡縣制直接變成天子—百姓,中間缺少階級緩衝地帶。百姓直接將矛頭指向了皇帝。

    但是核心點還是在於秦的土地政策和社會政策沒有讓社會逐漸恢復!所以漢朝前面四代君王都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但是政治體制基本承襲了秦的郡縣制!這才得到百姓支援,創造大漢朝輝煌!

  • 8 # 老崧

    具體來說,秦亡於趙高。

    趙高懂法,並且成為二世師。

    始皇在時,法為統用;始皇不在時,法為執法者的私慾而用。

    原來有丞相李斯位於趙高之上,法可用;卻因近臣壞序,二世學法卻不知法之上的統,如同持枝末以求根本,妄也。

    拋開趙高,秦之亡,是始皇以情害理,留趙高以禍天下,終是因為趙高用順手了,喜歡順手的這種感覺。本來依秦律,趙高已離宮,不至於禍害大秦。所以自古皇家稱孤道寡,唯獨不能有長情,否則必害理。

    日本許多企業也曾經如此,資歷制度讓過去的功臣變成了腐臣,只是因為情長必害理。

    無論什麼政府,堅持原本優秀的制度的貫徹,是維持繼續強盛的保障,否則大人物的小錯必定會產生天翻地覆的後局。所以古朝必設諫官,以防鼎革之漸至。

    一孔之愚,供君玩笑。[捂臉][我想靜靜]

  • 9 #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任何朝代的滅亡,都是民心煥散,離心離德所致。任何朝代多數人擁護,難以滅亡。少數人再兇,能打的過多數人嗎?二十個人能打倒鐵板一塊的八十個人嗎?朝代的滅亡,都是在法規上偏向少數人的利益,因為少數人為自己利益制定法規。致多數人利益於不顧,奴役,壓榨,多數人供少數人享受生活。人為製造不平衡,多數人忍無可忍,憤而反抗,推翻朝代。

    要想朝代永固,法規必需為多數人能接受,而且必需監管公正有效,任何人服從法規。法規是至高無上的權力。

    如果秦朝健全了法規,一個趙高,能亂了天下嗎?如果法規順多數人民意,不把,陳勝,吳廣等人逼到絕路上,會大澤鄉起義嗎?如果順多數人民意,會風起雲湧,摧枯拉朽推翻了朝代嗎?

  • 10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秦王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政治、經濟、文化方略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壯舉,建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舉措更是為後世建立大一統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這樣一個強盛的王朝,卻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準確得說應該是14年。

    秦朝短命是因為始皇帝推行郡縣制導致的嗎?還是有其他原因?

    郡縣制

    實施郡縣制操之過急,6國殘留貴族勢力依然十分龐大。

    從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到戰國七雄,6國貴族中能存活下來的都不是省油的燈,每一位都在各自的地盤上經營許久,關係盤根錯節,影響力巨大。儘管這些勢力在秦滅6國的戰鬥中遭遇打擊,失去了以為掌握的特權,但他們依然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而且秦國攻城略地並不是如篩子一般將每一寸土地都細細曬過去,一座一座城玩命的打,經常就是打下一座城,然後就會有許多城池聞風而降。何況圍城本來就是一場消耗戰,如果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再多計程車兵都不夠打的。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秦國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那麼多的城池,但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管理的忠誠於秦國的人才,秦國臣子的門客們在外地也是根基淺薄,如果某座城池掀起反抗,恐怕也很難鎮住場面,那麼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先用投降的那一班人馬進行管理,待到天下穩定了再逐步替換掉。

    楚漢爭霸

    而秦也是這麼做的。待到統一六國,秦開始替換那些遺留貴族,最終出臺的便是郡縣制,郡直屬中央統領,郡以下設直屬的縣或道,縣以下設鄉、裡和亭,看起來確實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而且郡的長官“守”和縣的長官“令”均由國君任免,保證了統治機構的最高統治權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只不過郡縣的長官是皇帝直接任免,但鄉、裡和亭不是啊,只要能掌握鄉、裡和亭的職位,郡縣長官不就架空了。這些殘存勢力到底是耕耘已久,要做到這樣的事情並非難事,因此也掌握了大量秦朝的基層官職。

    而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大亂,這些人馬上就跳了出來,而且一呼百應,出現了一大票戰國殘存勢力建立的楚、漢,以及雍、塞、翟、韓、西魏(魏)、常山(趙)、代、齊、河南、殷、九江(淮南)、閩越、建成侯彭越、陳餘、韓信、臨江等軍閥勢力。

    孟姜女哭長城,最有名的故事

    新興帝國百廢待興,但天下沒有得到休養生息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耗資鉅萬,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

    大戰過後百廢待興,而且新建立的王朝還有許多的不穩定之處,因此對秦始皇來說,鞏固自己的統治是當務之急,而建立萬世無窮的基業也是秦始皇深思熟慮之後所提出來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定都咸陽,修建通向六國的交通幹線——馳道,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確立新帝國的內部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另外,面對匈奴的侵擾,秦始皇派蒙恬和公子扶蘇北修長城,防止北方匈奴的入侵,也是當時的迫切任務。還有擴建都城,建築阿房宮、秦始皇陵等等,也是為了提高新帝國的威嚴。

    阿房宮圖

    本來這些都沒毛病,但問題就在於當時百廢待興,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秦應該做的是恢復經濟發展以安民心;消除秦國與六國人民因為長期戰亂征伐造成的對立情緒;消除六國殘留貴族對秦國地方統治的影響,彌合內部裂痕等等以安天下。

    而修建馳道、長城、擴建都城、建築阿房宮、秦始皇陵都是大工程,在當時沒有如今各種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全部依靠人工和畜力,那麼必然要徵調大量人口。修阿旁宮和秦始皇陵時秦王朝就“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這70餘萬人去種地服徭役不好嗎?

    我們都知道秦朝也是農業社會,糧食生產是國家根本。但是當大量青壯勞動力征調去幹工程了,那地裡的糧食怎麼辦?沒有糧食就吃不飽飯、交不上稅,交不上稅意味著必然要受到法律懲罰,長此以往老百姓也就沒了活路,要麼餓死要麼造反。

    秦始皇

    皇權過度強化,成為奸臣手中殘害忠良的利器

    秦始皇為了自己的王朝能夠千秋萬代,不斷強化皇權權威。這本身無可厚非,當時天下初定,只有維持一個無上權威,維持一個皇帝才能維持穩定的統治,防止天下大亂。但前提就在於,掌權者必須是明君而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強化的皇權便很容易出事情。

    而且在皇權非常強大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副產品:一個人只要待在皇權身邊,只要得到皇權特許,或者利用皇權特許,就能享受類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待遇,無論多麼荒唐多麼不合情理的行為都可以暢行無阻。

    所以趙高儘管只是一介宦官,但因為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得到了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得封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儘管不是大權在握,也結不了什麼朋黨,但掌管著皇帝印璽,又背靠皇權權威,實際上也是位高權重之人。

    公子扶蘇

    而胡亥只是秦始皇少子,繼承帝位怎麼都輪不到他,何況此人並非帝王之才,但有掌管皇帝印璽的趙高支援,又是皇室子弟,在皇權權威至高無上之時,自然也就很容易能夠獲得帝位。

    秦始皇駕崩後,兩人便利用掌印權和皇權權威至高無上的便利,即便秦始皇在駕崩前詔命公子扶蘇即位,但依然敢發動沙丘政變,有膽子逼迫宰相李斯偽造詔書。

    也是因為皇權權威至高無上,儘管長子扶蘇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而且為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深受百姓臣民愛戴和始皇帝的喜愛,但在接到詔書的時候,依然毫不懷疑,反而向蒙恬表示:“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隨後自殺。

    扶蘇一死,趙高當即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

    趙高、扶蘇、蒙恬、胡亥畫像

    誅殺宗室子弟也十分輕鬆,經過與趙高共同策劃,胡亥羅織罪名,首先將6位公子殺戮於宮,隨後又在咸陽的市上,公開處死12個公子;公子將閭等3人,自知二世不會放過他們,被迫含恨自殺;公子高自知難逃一死,主動為秦始皇殉葬。其他皇室公主等人也皆遭殺害。

    殺李斯、蒙恬兄弟這類朝中棟樑之才更沒有受到什麼大的阻礙,想殺就殺,還捏造罪名殺死了其他一批大臣。中央郎官以上、地方郡縣守尉也被殺掉和撤換了一大批,並換上自己的親信。朝中文武百官自然也是戰戰兢兢。這就是皇權權威至高無上惹的禍,也成為後世宦官干政的重要起點。

    二世殘暴,奸臣當道,天下又能好到哪裡去?

    焚書坑儒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在秦國這輛橫掃中原一統天下的戰車上,法家絕對是最重要的發動機。“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理念是法家的基本思想,而法家也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改革社會、富國強兵、重視耕戰、嚴刑峻法和中央集權等理念,為秦國強盛一統天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秦王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儘管秦靠法家起家,但後來卻逐漸扭曲了法軍的基本思想,過度強化中央集權,過分信任身邊的大臣和家人。

    有一次,趙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違背律法,要按律處他死刑,趙高巧言令色,最終使秦始皇赦免了他並復其原職。這也導致了奸臣趙高當政,暴君秦二世上臺。

    指鹿為馬

    而秦二世上臺後更是將法家講究的嚴刑峻法發揮到了極致,徹底拋棄了法家講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理念,對內捏造罪名誅殺大臣宗親,任人唯親,司馬遷便在史書中記載:“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

    在秦始皇死後,他繼續大量徵發全國的農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地,調發五萬士卒來京城咸陽守衛,同時讓各地向咸陽供給糧草,而且禁止運糧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陽周圍三百里以內的糧食,必須自己帶糧食。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

    秦朝靠法家起家,卻完全曲解了法軍的理念,導致人民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戰爭之後好不容易迎來太平盛世的時候,卻依然揹負著稱重的負擔苦不堪言,反抗也是早晚的事情。

    陳勝吳廣起義

    綜上所述,實際上秦朝短命不只是因為始皇帝推行郡縣制導致,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秦朝的統治者統治無方,忽略了當時社會上的尖銳矛盾,忽視了老百姓最樸實最迫切的需要,忽視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最基本的道理,最終導致統治階級失去民心,失去統治的基礎,最終僅14年就覆滅。

  • 11 # 浮華的滄桑

    秦王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政治、經濟、文化方略是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壯舉,建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舉措更是為後世建立大一統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這樣一個強盛的王朝,卻只有不到20年的歷史,準確得說應該是14年。

    秦朝短命是因為始皇帝推行郡縣制導致的嗎?還是有其他原因?

    郡縣制

    實施郡縣制操之過急,6國殘留貴族勢力依然十分龐大。

    從春秋時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到戰國七雄,6國貴族中能存活下來的都不是省油的燈,每一位都在各自的地盤上經營許久,關係盤根錯節,影響力巨大。儘管這些勢力在秦滅6國的戰鬥中遭遇打擊,失去了以為掌握的特權,但他們依然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而且秦國攻城略地並不是如篩子一般將每一寸土地都細細曬過去,一座一座城玩命的打,經常就是打下一座城,然後就會有許多城池聞風而降。何況圍城本來就是一場消耗戰,如果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再多計程車兵都不夠打的。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秦國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那麼多的城池,但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管理的忠誠於秦國的人才,秦國臣子的門客們在外地也是根基淺薄,如果某座城池掀起反抗,恐怕也很難鎮住場面,那麼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先用投降的那一班人馬進行管理,待到天下穩定了再逐步替換掉。

    楚漢爭霸

    而秦也是這麼做的。待到統一六國,秦開始替換那些遺留貴族,最終出臺的便是郡縣制,郡直屬中央統領,郡以下設直屬的縣或道,縣以下設鄉、裡和亭,看起來確實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而且郡的長官“守”和縣的長官“令”均由國君任免,保證了統治機構的最高統治權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只不過郡縣的長官是皇帝直接任免,但鄉、裡和亭不是啊,只要能掌握鄉、裡和亭的職位,郡縣長官不就架空了。這些殘存勢力到底是耕耘已久,要做到這樣的事情並非難事,因此也掌握了大量秦朝的基層官職。

    而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天下大亂,這些人馬上就跳了出來,而且一呼百應,出現了一大票戰國殘存勢力建立的楚、漢,以及雍、塞、翟、韓、西魏(魏)、常山(趙)、代、齊、河南、殷、九江(淮南)、閩越、建成侯彭越、陳餘、韓信、臨江等軍閥勢力。

    孟姜女哭長城,最有名的故事

    新興帝國百廢待興,但天下沒有得到休養生息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耗資鉅萬,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

    大戰過後百廢待興,而且新建立的王朝還有許多的不穩定之處,因此對秦始皇來說,鞏固自己的統治是當務之急,而建立萬世無窮的基業也是秦始皇深思熟慮之後所提出來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定都咸陽,修建通向六國的交通幹線——馳道,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確立新帝國的內部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另外,面對匈奴的侵擾,秦始皇派蒙恬和公子扶蘇北修長城,防止北方匈奴的入侵,也是當時的迫切任務。還有擴建都城,建築阿房宮、秦始皇陵等等,也是為了提高新帝國的威嚴。

    阿房宮圖

    本來這些都沒毛病,但問題就在於當時百廢待興,老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秦應該做的是恢復經濟發展以安民心;消除秦國與六國人民因為長期戰亂征伐造成的對立情緒;消除六國殘留貴族對秦國地方統治的影響,彌合內部裂痕等等以安天下。

    而修建馳道、長城、擴建都城、建築阿房宮、秦始皇陵都是大工程,在當時沒有如今各種挖掘機、裝載機等大型工程機械的情況下,全部依靠人工和畜力,那麼必然要徵調大量人口。修阿旁宮和秦始皇陵時秦王朝就“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這70餘萬人去種地服徭役不好嗎?

    我們都知道秦朝也是農業社會,糧食生產是國家根本。但是當大量青壯勞動力征調去幹工程了,那地裡的糧食怎麼辦?沒有糧食就吃不飽飯、交不上稅,交不上稅意味著必然要受到法律懲罰,長此以往老百姓也就沒了活路,要麼餓死要麼造反。

    秦始皇

    皇權過度強化,成為奸臣手中殘害忠良的利器

    秦始皇為了自己的王朝能夠千秋萬代,不斷強化皇權權威。這本身無可厚非,當時天下初定,只有維持一個無上權威,維持一個皇帝才能維持穩定的統治,防止天下大亂。但前提就在於,掌權者必須是明君而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強化的皇權便很容易出事情。

    而且在皇權非常強大的時候,會產生一個副產品:一個人只要待在皇權身邊,只要得到皇權特許,或者利用皇權特許,就能享受類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待遇,無論多麼荒唐多麼不合情理的行為都可以暢行無阻。

    所以趙高儘管只是一介宦官,但因為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得到了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得封中車府令掌皇帝車輿,儘管不是大權在握,也結不了什麼朋黨,但掌管著皇帝印璽,又背靠皇權權威,實際上也是位高權重之人。

    公子扶蘇

    而胡亥只是秦始皇少子,繼承帝位怎麼都輪不到他,何況此人並非帝王之才,但有掌管皇帝印璽的趙高支援,又是皇室子弟,在皇權權威至高無上之時,自然也就很容易能夠獲得帝位。

    秦始皇駕崩後,兩人便利用掌印權和皇權權威至高無上的便利,即便秦始皇在駕崩前詔命公子扶蘇即位,但依然敢發動沙丘政變,有膽子逼迫宰相李斯偽造詔書。

    也是因為皇權權威至高無上,儘管長子扶蘇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第一順位繼承人,而且為人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深受百姓臣民愛戴和始皇帝的喜愛,但在接到詔書的時候,依然毫不懷疑,反而向蒙恬表示:“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隨後自殺。

    扶蘇一死,趙高當即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

    趙高、扶蘇、蒙恬、胡亥畫像

    誅殺宗室子弟也十分輕鬆,經過與趙高共同策劃,胡亥羅織罪名,首先將6位公子殺戮於宮,隨後又在咸陽的市上,公開處死12個公子;公子將閭等3人,自知二世不會放過他們,被迫含恨自殺;公子高自知難逃一死,主動為秦始皇殉葬。其他皇室公主等人也皆遭殺害。

    殺李斯、蒙恬兄弟這類朝中棟樑之才更沒有受到什麼大的阻礙,想殺就殺,還捏造罪名殺死了其他一批大臣。中央郎官以上、地方郡縣守尉也被殺掉和撤換了一大批,並換上自己的親信。朝中文武百官自然也是戰戰兢兢。這就是皇權權威至高無上惹的禍,也成為後世宦官干政的重要起點。

    二世殘暴,奸臣當道,天下又能好到哪裡去?

    焚書坑儒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在秦國這輛橫掃中原一統天下的戰車上,法家絕對是最重要的發動機。“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理念是法家的基本思想,而法家也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改革社會、富國強兵、重視耕戰、嚴刑峻法和中央集權等理念,為秦國強盛一統天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秦王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儘管秦靠法家起家,但後來卻逐漸扭曲了法軍的基本思想,過度強化中央集權,過分信任身邊的大臣和家人。

    有一次,趙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違背律法,要按律處他死刑,趙高巧言令色,最終使秦始皇赦免了他並復其原職。這也導致了奸臣趙高當政,暴君秦二世上臺。

    指鹿為馬

    而秦二世上臺後更是將法家講究的嚴刑峻法發揮到了極致,徹底拋棄了法家講究的“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理念,對內捏造罪名誅殺大臣宗親,任人唯親,司馬遷便在史書中記載:“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

    在秦始皇死後,他繼續大量徵發全國的農夫修造阿房宮和驪山墓地,調發五萬士卒來京城咸陽守衛,同時讓各地向咸陽供給糧草,而且禁止運糧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陽周圍三百里以內的糧食,必須自己帶糧食。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

    秦朝靠法家起家,卻完全曲解了法軍的理念,導致人民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戰爭之後好不容易迎來太平盛世的時候,卻依然揹負著稱重的負擔苦不堪言,反抗也是早晚的事情。

    陳勝吳廣起義

    綜上所述,實際上秦朝短命不只是因為始皇帝推行郡縣制導致,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秦朝的統治者統治無方,忽略了當時社會上的尖銳矛盾,忽視了老百姓最樸實最迫切的需要,忽視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最基本的道理,最終導致統治階級失去民心,失去統治的基礎,最終僅14年就覆滅。

  • 12 # 小北最光陰

    這應該是秦朝早亡的原因之一,先前我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那個問題是為何漢朝往後的朝代都是實行分封和郡縣並舉的制度,我便是用秦朝舉了例子!

    如此而來,不可避免的會造成一個現象,區域性地區定然會有一個手握重權之人!

    這樣的人誰能擔當,肯定是自己人最為保險,什麼人是自己人,皇族至高無上,只有皇族宗室之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畢竟只有皇族之人才是真正的與國同休之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保障皇族在天下各地的存在感以及重大利益!

    秦朝若是將宗室之人分封天下,定然能夠加強對於關東之地的掌控力度,若是有人謀反,大秦便也可以及時將其鎮壓,而不會像歷史上那樣,讓叛軍以極快的速度便席捲了江東之地,成就了天下皆反的大勢!

    可能有人要說了,即使不分封諸王,也可以讓大臣大將來鎮壓天下!

    其一,但是我們要知道一點,古時候都是皇族和士族共治天下,士族的節操想必都加都知道,“天下只有千年的世族,而無千年的皇朝”,這一句話便能說明士族先家後國的本質,他們是不會為了國家利益而放下家族利益的!

    若是有人造反,他們肯定不會出死力,甚至是暗中勾結或者是也加入到謀反的行列之中都有可能,只有皇族才會奮不顧身的鎮壓叛亂!

    畢竟這天下只有落魄計程車族,而無落魄的皇族,皇族若是失國,都不會有好下場的,等待他們的必會是無情的清洗和鎮壓!

    不要過高的估計士族的節操,只有出身皇族的人才會出死力鎮壓叛亂!

    其二,大漢和大唐後期的諸侯割據,都能說明一個問題,不能讓外人執掌大權,否則必會成為大患!

    若是在天下各地分封諸王,雖然也有諸王叛亂的事情,但是別忘了,這些人也算是皇族,即使是這些人叛亂了,也不會改朝換代,這個可以參考明朝的例子,即使是打生打死,打到最後還是自家人做皇帝。

    這應該也是皇族的一個考慮。

  • 13 # 凱哥說史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偽命題,郡縣制成為後續很多大一統朝代的國家體制,大多政權存在幾百年,所以秦朝的短命實際上是與郡縣制無關,如果硬要強加於此的話,也只能說,大一統的秦朝推進郡縣制不夠成功,退一步講,如果真的如過去的秦國那樣,成功地實施了郡縣制,也就不會導致秦朝兩代而亡的悲劇了。

    也許,有的朋友聽糊塗了,你說的到底有沒有關聯呢?簡單地說,大開郡縣制沒毛病,只是沒有把這個郡縣制真正的實施好,才是導致秦朝快速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沒有實施好,其實不僅是郡縣制,秦一統江山之後的很多舉措都沒有實施好,作為一個前無古人後有來者的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經驗和套路供當政者照搬照抄,管理這樣一個從春秋戰國時代走出來的國度,秦始皇一開始就毀在了急功近利的“快”車道上。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豐功偉績一身的始皇帝追求速度,急於求成,應該是這個短命王朝的主要因素。統一後的秦朝,迫不及待地推廣了一系列的措施: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馳道等等。

    按照歷史的軌跡看待這些舉措,應該公正地說,這真的體現了始皇帝的能力和水平,不愧是千古一帝,但是,他也許真的是生不逢時,在缺少天時地利人和狀態之下,失敗總是難免的。

    而天時地利人和是需要時間去營造和發展的,如此快速地但實施新政至少原來六國的人難以如此快速的接受,因為生活在已經實行了幾十上百年乃至幾百年的分封制度下,始皇帝想快速打破這種格局,重塑新的社會體制,這是很難的一件事,土地易得,人心難求,面對不僅王公貴族反對,甚至舉國民主反感的局面,強行的推行,結局從開始就註定了。

    六國叛亂的藉口之一就是廢分封,行郡縣,可見一斑。退一步講,如果始皇帝不急於求成,穩紮穩打,穩步推進郡縣制的話,中國的歷史真的會改寫……

  • 14 # 伴月行樂

    在我看來,秦的短命不是一個原因促成的,而是以下幾個原因綜合一起導致的。

    過於苛刻的嚴刑酷法

    急功近利導致的民怨

    中央軍力的嚴重不足

    千古一帝的華夏格局

    趙高的胡作非為

    上面五條缺一都可能不會滅亡我們拆開來一條一條。

    1. 過於苛刻的嚴刑酷法

    大家都知道秦國是依法治國,但是法律太過嚴苛。例如陳勝吳廣起義,只不過因為天氣延誤了行程,按律就要處死。依法治國沒問題。但你依嚴刑酷法治國,在特殊時期可以,但在已經天下一統的帝國中顯得過於不近人情。百姓心中自然有怨言。試想一下如果陳勝吳廣延誤行期的處罰如果是罰十幾軍棍或者之後幾個月的軍餉,是否結果會不一樣呢。

    2.急功近利導致的民怨

    始皇帝統一天下後,車同軌,書同文。對於後世的確是千古功績。但對於大秦確實極為不利。通常後世的王朝在建國後,多少都會最終一下被滅的王國。例如參拜他們的皇陵,述說一下他們的末帝多麼昏庸,所以我才迫不得已,依天命奪取了天下,而且很多地方官員開始都會任用前朝官員。而秦始皇剛剛滅了六國,不先收買人心而是要求統一文字,貨幣,各種度量衡。這種措施不僅僅會使百姓懷念故國,也會導致士大夫階層的牴觸心理。相當於把除了秦人的所有人全給得罪了。而即使這樣,始皇也不知收斂,還大量征伐農民修建長城。本就心有怨言的百姓又要大量承擔徭役。怎能不懷念當年的故國。

    3.中央軍力的嚴重不足

    始皇稱帝后,蒙恬、蒙毅帶領30萬人和太子扶蘇在北部邊境。趙陀帶領50萬人馬在南越。試想一下,如果這80萬精銳以及這幾員將領都在中央的話, 叛亂初起,就能把叛軍消滅在萌芽之中。可惜這些部隊都不在,導致秦國中央空虛。地方起義不僅毫無阻攔一路北上,還在北上途中不斷壯大,最終鉅鹿之戰也不至於用囚犯拼湊出一支部隊作戰了。

    4.千古一帝的華夏格局

    其實這裡還有著始皇帝的不凡格局。當年秦始皇派出南北邊軍的時候據說過,如果中原內亂,邊軍也不要班師。要封鎖國界防止外族入侵。秦可滅,華夏不可亡。正是有著如此胸懷的決定,才保證了秦末的紛爭中沒有外族的出現。放眼看看之後的漢朝,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北面先後是公孫瓚,袁紹,曹操抵禦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西面也多次出現羌人入侵的情況。而到了兩晉滅亡,王國沒有了抵禦外族的能力。於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後人稱之為五胡亂華。而五代十國也多有外族人建立的王朝。秦始皇早就看出只要華夏一亂,外族必然入侵,所以對邊軍的命令看出了他維護華夏的決心和格局。

    5.趙高的胡作非為

    如果說秦國的滅亡沒有趙高的功勞是怎麼都說不過去的。趙高對外更加嚴刑酷法,徭役,賦稅更加繁重,導致民不聊生。對內排除異己,假傳聖旨幹掉了被大家寄予厚望的扶蘇,以及帝國軍神蒙恬,蒙毅兄弟。導致最有可能轉變秦朝命運的幾個人都被幹掉了。

    秦國滅亡的原因在我看來就是上面這五方面共同導致的。試想一下如果趙高沒有胡作非為,仁慈的扶蘇順利即位,再文有李斯,武有蒙氏兄弟,也許又會是一個不一樣的歷史。至於郡縣制,並不是滅亡的原因,畢竟後面的西楚霸王再次分封沒幾年就被漢王打敗。而不論是劉邦的同姓封王還是朱元璋的大封子嗣。結果一個八王之亂,一個靖難之役。

  • 15 # 新莽傳奇

    首先,郡縣制可以說一直到現在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曾經分封制和郡縣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並存過,主要是(漢初、明初、清初),但是最終郡縣制可以取代說明它非常的有效。因為它特別利於中央政府的統一施政,垂直管理。

    其次,郡縣制不像分封制那樣容易形成地方強於中央的局面。由於實行分封制漢、明、清初期均發生過地方王國反叛中央的歷史事實。

    最後,周時期的分封制最終出現了春秋戰國的局面。唐時期的藩鎮在後來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變成類似分封制的那種情況。使得國家陷入了分裂和戰亂之中。

    所以按照歷史發展的規律看郡縣制是不錯的政治制度。那麼秦為什麼會速亡呢?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秦統一六國以後,沒有適時的調整治國方針。很快就把秦國時期的施政方針直接套用到原六國地區。過於激進,勢必會導致這些地區的貴族、百姓充滿怨恨和反感。

    2、上馬了太多的大型工程:連線燕、趙、秦的長城(現今萬里長城的前身),修建秦始皇陵、修建阿房宮等等,百姓的徭役非常沉重。原本以後六國統一以後,不會再有戰亂之苦的百姓看不到希望,加重了對秦的反感。

    3、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目的是要鞏固全國大一統的局面。但是對百姓而言兵役和徭役的雙重疊加,更加苦不堪言。

  • 16 # 當代曹植

    是!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秦統一六國以後,沒有適時的調整治國方針。把秦國的施政方針直接套用到原六國地區。

    上馬了太多的大型工程:連線燕、趙、秦的長城,修建秦始皇陵、修建阿房宮、修馳道及六國城等等,百姓的徭役非常沉重,致民窮財盡,百姓苦不堪言。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對百姓而言兵役和徭役的雙重疊加,民不聊生。

    六國貴族尚在,無時無刻不想恢復故國。

    綜上,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與通訊落後,難以直接管理廣大的地區,尤其是邊遠地區,行政成本奇高。

    中原地區,應由中央直轄,邊遠地區,應該推行分封制,將宗室、功臣與六國貴族分封到邊遠地區,讓他們建國統治,定期向中央朝貢即可。另外,將這些虎狼分封出去,中原地區也能安定點。

    輕遙薄賦,與民休息,教勵生育,發展生產。不修阿房宮、六國城與始皇陵。原燕、趙、秦三地男丁,就近到長城戌邊,其餘地區不用都長城戌邊。

    設秘密立儲制度,建軍機處,減少宮中用度,與功臣良將聯姻。

    如此,必能為大秦續命。

  • 17 # 鼎列治史

    這個答案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歷史已經做出了答案,從秦始皇建立帝國開始到亡國,總共不到十四年,若非這是一個從上到下完全失敗的政權,又怎麼可能會亡的這麼快,亡的這麼幹脆?

    而這個失敗的政權中最失敗的一項政策自然就是強行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

    我之前在其他的回答中也說過這個問題,秦廷內部對於建立全國政治制度並不是清一色的都推崇郡縣制,甚至於推行郡縣制都可能只是秦始皇和李斯少數幾個人的想法,無非是因為最高權力在他們幾個人手裡,所以後來才能強行推進。

    而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一個重要規律就是:

    如果以階級的觀點來看待社會組織,那麼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鬥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因此可以這麼說,始皇帝和李斯幾個人強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說到底還是因為這麼做有利於他們自身,可問題是有利於他們幾個人不代表就有利於其他人,甚至是大部分人。

    郡縣制本身就不是一種單獨的制度,而是配合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一種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推行郡縣制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集權到中央,那麼權力到了中央之後呢?自然又會集中到皇帝手中。

    所以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說直白點就是,打天下時人人出力,可坐天下時卻只能是秦始皇一個人,而別的人包括秦國宗室在內,都無法真正分一杯羹。

    當然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分到的,比如以王家和蒙家為首的一些軍功貴族和李斯這樣的帝黨心腹靠著兼併戰爭多少還是拿到了點殘羹剩飯。

    雖然照著後世的角度看,他們拿的也不算少,但問題就在於,當時的君權還沒有真正神聖到不可侵犯的地步,先秦那種“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觀念也並不只是儒家一家的想法,畢竟法家那種想當君主奴才的奇葩在當時只是少數,不代表所有人。

    因此秦始皇在時還能勉強靠著幾個狗腿子以及幾家軍方貴族穩住天下,但隨著始皇死後幾個狗腿子互相內鬥,以及蒙家被徹底打翻在地。

    於是,震古爍今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便應運而生了。

    這句話如果翻譯成大白話那就是,憑什麼只能你嬴政一個人就能坐天下,憑什麼只能你一個人享受無上權力,憑什麼我們大家不能?

    其實類似這樣的觀念,在當時的秦帝國從上到下非常之多,如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當時還是亭長的劉邦便有了“大丈夫當如是”的想法,而一介白身的項羽更是毫無遮掩的表達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勃勃野心。

    所以說到這裡大家就應該明白秦始皇真正的問題在哪裡了,那就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裡強行推行了一個錯誤的政策,同時自身又沒有構建出一個足夠保衛這個政策的利益集團,於是自我毀滅就成為了必然。

    歸根到底,一個政權能夠長久的存在下去最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利益集團願意支援這個政權,而如何組建這個利益集團就成為了每一個統治者最應該考慮的問題。

    秦始皇或許是因為對新帝國的治理缺乏政治經驗的緣故,或許也是因為他被李斯和少數幾個軍方家族給綁住的緣故,導致他和他麾下的那些人從開始就沒有努力去構建那個支撐帝國存在下去的利益集團。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當秦帝國發生叛亂之時,地方大員沒有一個能站出來主持大局的,少數幾個抵抗一下的也很快就投降了,而至於秦廷中央,從李斯到趙高、再到最應該是這個帝國守護者的秦國皇族,更是沒有一個人去盡力維護這個帝國,大家都是想的如何從這個帝國的殘軀身上攫取一點養分。

    雖然之後項羽和劉邦也都相繼採用了郡縣制,只不過不是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其中項羽是分封制為主導的霸王郡國並行制,而劉邦則是在項羽的基礎上結合秦制構建出了新的皇帝郡國並行制。

    這其中項羽時間太短的原因,所以沒有機會組建那個利益集團,可劉邦之後卻是煞費苦心的去打造那個屬於漢帝國的利益集團。

    從最初的異姓封王到同姓封王,再從開國功侯到宗室功侯以及外戚功侯,或者用劉邦晚年下達的那封詔令中的內容就是:

    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親,或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賦斂,女子公主。《漢書·高帝紀》

    看看人家劉邦多聰明,自己都說了不是他自己打天下的,而是“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所以人家劉邦就願意主動分出自己的利益給大家,只要你有功,只要你願意支援漢帝國,就給你足夠多的利益,甚至你在你的封國內自己任命官員,自己收取賦稅也都是可以的。

    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漢帝國雖然建國時磕磕絆絆,但人家不管遇到什麼么蛾子,卻都能一直穩如泰山。相反秦帝國別看一開始強大的不可一世,但卻無法經歷一點大風大浪。

  • 18 # 炒米視角

    “郡縣制”體現了中央集權的需求,他代替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是必然。如今堪比正史的《大秦賦》也是要表達“實現中央集權,完成統一大業”觀點。

    無論劇中晚年的嬴稷;壯年的嬴異人、呂不韋;和青年的嬴政、李斯,都是帶著使命感去努力拼搏,實在這一偉大理想的。

    但是“分封制”歷經夏、商、周,也曾經歷上千年,歷史的慣性還是非常強大的。當時雖然東周已滅,但是正如劇中荀子和李斯的對話,“分封制已經深入世人、士大夫的人心。”

    而支撐起秦國東出函谷、併吞六合的,除了“秦法”架構起來的軍功制度外,實際上實現上層利益分配的,仍然是血統以及圈層的力量。而逐漸這些圈層的,恰恰就是那些已經將分封制深入己心計程車大夫。

    “郡縣制”遠非專屬於秦,也不是戰國末期出現的新事物。“郡”制源於秦,而“縣”制源於楚。為什麼垂直治理地方的制度,源自於秦和楚?

    就是因為這兩國不斷的征服吞併新的地方,不斷有新的國土納入到自己的管控範圍,而對於這種新收服的土地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理,當然是中央直接派官員去,而不是說直接封給誰來實現間接管控,而官員的任免權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這種制度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所以秦國統一六國,實際上也是郡縣制延伸發展到全國的過程。並不是統一了以後再開始實行一個全新的政策,而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改革。

    但是在秦國國內並不認可這個做法。原因很簡單,當初每個人努力打仗,征服新的土地,是為了得到封邑。也就是說新徵服的土地暫時是實行的郡縣制,慢慢把它變成秦國的國土。但是成為自己國土之後,那這一塊地是會被分封到成自己的私有領地的。

    但現在告訴你不分了,而且郡縣制不單要執行,還要強化執行,最終把所有的權力全部收歸到秦王手裡。藉助這個制度,整個天下所有人都是替秦王打工,秦王可以一杆子插入民間,調集所有資源,集中力量,幹前無古人的大事情。

    其實無異於得罪了曾經幫助秦王奪得天下的所有利益集團,本來大家都坐等分紅,結果告訴大家不分了,而且你們都已經沒有機會成為股東。

    所以郡縣制只是個表象,背後利益的分配的失衡,才是創業艱難的根本原因。

  • 19 # 流風小築

    秦始皇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除盡六國殘餘舊貴族勢力。

    經過數百年的征戰,九州大地上形成了一大批職業半職業的軍人,亦兵亦農。而這些半職業軍人多數都是依附著春秋戰國時期遺留的舊貴族生存。

    待天下歸秦之後,既沒有除盡舊貴族勢力,也不可能殺盡所有的職業軍人。帝國上下成百上千萬的半職業軍人依舊依附在舊貴族勢力之下生存。這些舊貴族逮住機會當然就想著復國,恢復往日的貴族特權和財富。

    實際上可以把他看成,陳舊農奴分封制的一次復辟。

    然後在楚漢相爭之後,漢朝開國初期實行半封建半分封制的管理政策,然後經過一番權謀爭鬥,最終走向了完全的封建社會。

  • 20 # 寒江三也

    體制的建立很不容易,但是作為與體制相配合的文化建設更加不容易。當年毛主席總結歷史經驗,頒發郭沫若的論李自成,提出建立新中國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堅巨,更偉大。社會發展是全國人民的事,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奴隸創造歷史?是一個根本問題。封建君主專制進入死迴圈,長也好,斷也罷,都不是以民為本,稱不上真正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納妾的成本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