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戈爾吉吉

    在明朝末期的時候,由於連年戰亂再加上天災,明王朝已經到了內憂外患的地步,李自成領導的軍隊一路從陝西打到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從此大明滅亡。每逢看到這裡的時候不少人會疑惑,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逃跑呢?只要他移駕南京,他仍然是大明朝的皇帝,南京仍然保留了完整的行政機構,足夠他再整朝綱。

    第一個說法是崇禎皇帝崇尚儒家思想,而南遷是主動後退,這個是每個皇帝都不能接受的,如果南遷就會造成威信喪失。而且歷史上比如趙構就是南遷的代表人物,雖然保留了部分江山,但是自己的父母仍然在敵國做奴隸,被後來的史官毫不留情的痛罵。崇禎太崇尚氣節,所以做不出這種事,從他臨死前披髮遮臉就可以看出來。

    第二個說法是錯過了時機,崇禎皇帝也想南遷,但是話不可能從自己嘴裡說出來,崇禎的一貫做法是讓大臣提議,然後看看文武百官的意思,自己再出面定奪。但是大臣們都學精了,誰也不敢開這個口,崇禎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崇禎其實還想和李自成議和,當時找了陳演和魏藻德商議,結果這兩人堅決不同意議和,氣的崇禎把龍椅踢了。最後南遷也不成,議和也不成,乾坐在紫禁城等死。

    崇禎若是南逃,他將成為南逃軍中的最老道的君主,他可以得到那些忠心之臣的擁護,國家既不因為主少而國疑,又不因為國君老弱昏庸而錯殺後代。崇禎其實是一個和金哀宗有一拼的君主,簡而言之就是“祖宗作孽,正逢其在位之時”,所以說錯不在他,而在於他高祖父、祖父和兄長三位國君。崇禎可以使清朝失去他不應得的天下,告訴清朝韃虜:“敢犯中原,雖遠必誅!”

  • 2 # 好WU志

    李自成率軍攻入京城,崇禎爺敲響上朝鐘,卻無一朝臣來上朝,崇禎爺破口大罵奸臣誤國,以至於大明江山毀於一旦,隨即上吊而死,死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那麼為何崇禎不南遷呢?

    一 京城告急,南遷無望

    話說李自成的起義軍包圍了北京城,崇禎爺終於決定遷都,找來駙馬鞏永固商量,駙馬卻說到:“沒有辦法了,我沒有人手啊”。崇禎又說到:“那讓家丁護送太子到南方去”。駙馬爺道:“家丁怎麼能打過強賊啊,何況我從來不養家丁,不要說家丁,為了避嫌,我常年身邊半個武器都沒有”。崇禎爺沒辦法了。

    二 性格缺陷,言官激烈反對

    崇禎頁生性多疑,主要表現在文武官員的任命上,在位期間換了17位刑部尚書和50位內閣大學士,使得不少有志之士不敢也不肯請纓效命。長期以往,那就變成了誰也不主動承擔責任,害怕出問題要背鍋,皇帝如此,大臣就更不用說了。在這種情況下,崇禎本有南遷的意思,於是把問題丟擲來給大臣,好讓自己不背上丟失京城的責任,可是當時的大臣們都是老油條了,激烈的反對。無奈,崇禎也只好放棄南遷的想法。

  • 3 # 飛哥說史

    安史之亂時,面對來勢洶洶的安祿山大軍,唐玄宗選擇逃往蜀中避禍;金人南下時,康王趙構也選擇南逃。

    皇帝逃跑是很丟國威的事,但不論怎麼樣都比亡國要好。唐玄宗逃跑,避免了大唐被滅國的厄運,他還可以召集天下兵馬征討安祿山,雖然用了八年時間才平定了安史之亂,但至少延續了大唐國祚。

    北宋選擇了和金人抗爭,導致都城被破,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製造了大宋慘案靖康之恥,康王趙構選擇了南逃,最後在南方建立南宋。同時他組織大宋子民和金人抗爭,避免了大宋被金人吞併。

    崇禎皇帝也可以學趙構,在面對李自成的威脅時,南逃在南京建都,然後再組織各地兵馬征討李自成。崇禎也許也可以複製唐朝安史之亂時期的壯舉,延續大明國祚,他也能避免成為亡國之君。

    崇禎面臨的威脅,主要是關外的大清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這些對手大多位於北方地區,而大明的南方比較穩定,可以做崇禎的立足之地。同時,南京是大明的陪都,官僚機構都很健全,所以崇禎可以暫時以南京為國都,然後組織兵馬征討李自成。

    從當時的情況看,崇禎也應該遷都南京,因為李自成西安起兵後一路勢如破竹,明軍阻擋不了,攻到北京城後,北京城破也是指日可待之事。若崇禎南逃南京,至少可以給自己爭取時間,方便他調集天下兵馬征討李自成。同時崇禎是皇帝,他有很多李自成不具備的優勢。

    崇禎選擇了堅守,不過他內心是想南逃的。

    崇禎想南逃到南京去建都,但由於他不願背上丟棄國土的罪名,所以他不肯主動提出遷都之事。

    崇禎想讓大臣提出此事,早朝的時候大家一商量,他再迎合群臣意見遷都南京,這樣既能達到遷都的目的,保全自己和大明,他還能不背上丟棄國土的罪名,不影響他明君之名。

    崇禎如意算盤打著不錯,但可惜事情沒有按照他的設想走。

    李自成快逼近北京城時,左中允李明睿和左都御史李邦華上書勸說崇禎遷都南京,李明睿為了說服崇禎遷都,還舉了晉朝、宋朝等例子,勸說崇禎以大局為重,這說動了崇禎。

    為此崇禎詢問了李明睿遷都步驟和費用等。

    但遷都是件勞民傷財的事,需要鉅額開支,這筆費用當時的大明拿不出來,因此崇禎又陷入了猶豫。他將此事拿到朝堂與大臣商議,但李明睿的提議,隨即遭到了內閣首輔陳演等人的強烈反對。

    大臣拿明英宗時期的“土門堡事件”舉例,認為現在的情況遠沒有當時的情況危急,所以沒必要遷都。

    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斥責遷都是“邪說”,內閣首輔陳演還主張讓崇禎殺了提出遷都的李明睿,“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朝堂上,反對遷都派的聲音壓制住了遷都派的聲音。

    朝中還有不少大臣選擇了沉默,他們雖然知道遷都是正確之舉,但是他們都不願替崇禎背丟棄國土的罪名。

    崇禎喜怒無常、刻薄寡恩,現在他們勸說崇禎遷都,局勢穩定後,崇禎可能會將遷都丟棄國土的罪名安在他們頭上,從而殺了他們為自己洗脫,所以大臣害怕崇禎將來報復,不願勸說崇禎遷都。

    同時,這些大臣的財物和土地都在北方,所以他們也不願丟棄財富逃到南方。急忙遷都,他們的財產肯定帶不走。而留下來,即使李自成奪了天下,他們只不過是換一個主子,他們依然擁有著鉅額財富。

    最終,大明群臣在喋喋不休的爭吵中,南遷的退路被李自成切斷了,這讓崇禎失去了自救的最後一根稻草。

    很快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留下一句“諸大臣誤我”後,在景山自殺了,大明王朝也就此倒下了。

    不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臣為了私利,不願勸說崇禎遷都,但是他們在李自成手下,也沒有獲得安生,他們的財富被李自成搶去。同時,他們還遭到了李自成部下的燒殺搶掠、酷刑折磨等。

    也算罪有應得。

    崇禎為了個人名譽,不願提出遷都,錯過了遷都的良機,他也成了一人誤一國的亡國之君。換個角度想,若崇禎選擇遷都,或許他可以和南宋、大唐一樣,建立南明延續國祚,但他為了虛名,錯過了這個機會,史可法等人建立的南明,也由於缺少主心骨,在內鬥中被清朝所滅。

  • 4 # 謙尋木

    北京是首都。北京是國家根本之地,是祖宗陵寢所在地,一旦輕易離開,對民心的打擊很大,更有愧於列祖列宗。丟下京城逃跑這種事情,他是絕對幹不出來的。下面這段話足以說明崇禎為什麼沒有南逃:

    “祖宗辛苦百戰,定鼎於此土,若賊至而去,朕平日何以責鄉紳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謝先經失事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獨去,如宗廟社稷何?如十二陵寢何?如京師百萬生靈何?逆賊雖披猖,騰以天地祖宗之靈,諸先生夾輔之力,或者不至此。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不久他就在隆隆的炮火聲中,逼迫他的嬪妃們自殺,又親手砍殺他的女兒們。最後他跑到煤山上吊自殺。可歌可泣……

  • 5 # 菜雞互啄呢啊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攻佔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

    對於上述這段歷史,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不過這裡卻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那就是在崇禎皇帝殉國以前,明朝在南方還有百萬大軍。在陪都南京還有一套備用的中央機構。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保留火種以求東山再起呢?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1643年就有人提出過了,當時明朝面臨的形勢已經非常兇險。北方的滿清步步緊逼。而南方的農民起義軍又成烽火燎原之勢,官兵在各路戰場上節節敗退。朝廷中有官員建議崇禎皇帝在此時應該前往山東祭孔,然後南巡至南京。當然,祭孔和南巡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說的直白點就是北京快頂不住了,皇帝趕緊逃到陪都南京吧!

    當時明朝面臨什麼樣的情況,崇禎皇帝自己心裡大致也有數,所以對於這個南巡的提議,他也是很感興趣的。可是,朝廷上一群東林黨大臣卻堅決反對,他們提出的理由自然是義正言辭,比如天子應該鎮守京師,在此形勢之下萬萬不可逃離。崇禎是個死要面子的皇帝,你說勸他南巡是可以的,你說他逃離京師,那他的面子怎麼掛得住。

    提出南遷建議的大臣眼看既然皇帝不願走,那就勸太子去南京吧。可這下崇禎皇帝不樂意了。太子如果去了南京,萬一北方形勢告急,南方的大臣擁戴太子即位,不管他老子的死活,那崇禎帝到時候可就徹底涼了。這種事情在宋朝的時候就發生過。因此,南遷之事就這樣沒有下文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初二,李自成率起義軍主力誓師東征大明王朝的心臟——北京。此時,崇禎皇帝如果決定南遷的話,依然還是有充足時間。不過,皇帝和大臣之間還是在走和不走的問題上相互扯皮,這一扯就把最後的機會都丟失了。

    崇禎皇帝之所以要顧全面子,不堅持南遷,也是有他的底氣。

    首先,北京城固若金湯,在明朝歷史上曾有多次被敵軍包圍的情況,但最後都能化險為夷;其次,京城周邊有遼東、薊州、宣府、大同、昌平、密雲,共六大軍鎮,裡面駐紮了戰鬥力強悍的戍邊官兵。如果李自成的軍隊膽敢進犯京師,那麼正好可以裡應外合,將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圍一舉殲滅。

    不過,這次崇禎皇帝徹底失算了。首先是他想不到李自成的進軍速度如此迅速,僅僅過了一個月時間,李自成的部隊離北京已近在咫尺了。而且李自成還派兵截斷了崇禎帝南逃的路線,這下崇禎是不要面子也走不了了。

    其次,在崇禎眼裡戰鬥力強悍的戍邊官兵,此時已不堪一擊。大同、宣府、昌平三大軍鎮官兵舉城投降。崇禎急命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密雲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進京勤王。結果,遼東總兵吳三桂帶兵緩慢行軍,山東總兵劉澤清謊稱墜馬負傷來不了,密雲總兵唐通雖然把軍隊帶到了,但還沒開打就全軍投降了。

    最後,崇禎皇帝認為固若金湯的北京城又是什麼情況呢?李自成的起義軍三月十七日抵達西直門開始攻城。十九日凌晨,內閣首輔魏藻德和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城門,迎李自成入城。崇禎皇帝在絕望中自縊殉國。

  • 6 # 朕的書房

    崇禎心裡有這個想法,但是他不好意思提出來,因為這等於他要放棄北方的國土,以及朱家的皇陵。

    一直以來,崇禎想要振興大明,到現在居然被流寇奪去了江山,對於他而言,這是恥辱。

    可是事情危急,南遷也是萬不得己的下下策了。若是儲存了實力,再排程兵力合力剿滅李自成,大明江山也可以保下來。

    崇禎召開御前會議,心腹大臣領會皇上意思,提出了這個方案,可是立馬招到其他大臣的反對。他們說南遷是背棄祖宗,大罵提議者。這頂大帽子一蓋,崇禎也不好再說什麼。

    他只好表態:且朕一人獨去,如宗廟社稷何?如十二陵寢何?如京師百萬生靈何?逆賊雖披猖,騰以天地祖宗之靈,諸先生夾輔之力,或者不至此。如事不可知,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既然崇禎不能南遷,為了以防萬一,有人提議讓太子南渡。如果崇禎為社稷而死,那麼太子可以繼承大統,至少大明皇室儲存了血脈。

    但是這個方案,崇禎不滿意。如果太子南渡,在那邊自立稱帝,自己就成了沒有實權的太上皇。歷史上發生過太子逼父皇退位,自己登基的事情。

    崇禎權衡之下,沒有同意這個方案。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7 # 中州一龍xy

    性格決定命運,崇禎作為大一統明朝的最後一皇帝(不算南明小朝廷),繼承帝位也是想力挽狂瀾,扶將傾之江山的。

    他當政之初也是以果斷而有謀略的除去魏忠賢閹黨集團,給人意氣勃發,耳目一新的感覺。

    他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勤勉皇帝,為政兢兢業業,無有遊樂之行。可以說是有勵精圖治之心,卻無治國安邦之才的一位皇帝。

    其人為過於猜忌寡恩,剛愎自用,性格急切,人臣大將多有誅殺(殺總督11人,尚書5人,巡撫12人)使下屬離心離德。用人也出現失誤,忠奸不分,賢愚不明,重用奸臣溫體仁等,殺袁崇煥自毀長城,孫傳庭等皆是能力挽狂瀾的大將,卻不能用好,

    其人眼光不夠遠大,或說決策不夠果敢。在李自成勢成攻進京城之時,大臣李明睿建議南遷,他也有南遷避敵之意。這個方案是當時緊急情況下切買可行的最佳方案。但面對一些守舊短視的大臣勸阻便打消了念頭,關鍵時刻意志不堅,猶柔寡斷是為為政臨戰之大忌。

    當時南京城有一套完整的帝國官僚機構,又曾為大明開國都城,城防堅固,經濟繁榮。更有南中國大片腹地和江南富庶之地作為以後收復故都的資本。若遷都南京,避敵之鋒芒,重新收復失地,東山再起也是可能,至少有半壁江山可守。

    崇禎帝為了一個所謂的朕之面子,放棄了南遷機會,以死社稷之心等死,讓後人十分惋惜。

  • 8 # 小五閒聊歷史那些事兒

    崇禎皇帝難逃是有一定的優越性的,因為明朝最初定都南京,之後朱棣稱帝才遷都北京,明朝在南京始終有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崇禎如果難逃要比宋朝趙構條件優越的多,因為趙構還要重新建造政治體系。

    那麼有這麼多好條件,崇禎帝為什麼不逃呢。我根據史料分析,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明朝的言官的天下,明朝的言官是可以罵皇帝的,言官都是讀過書的人,深得儒家思想,認為逃是一件可恥的事,是動搖江山社稷的事,所以這些言官是堅決反對皇帝難逃。

    第二個原因,明朝有一段可以說讓從明朝皇帝到大臣都扎心的歷史,那就是土木堡之變,當時明英宗被俘,明景帝繼位。當時北京被蒙古兵團團圍住,當時就有人建議南逃,主張南逃的大臣以徐有貞為首。當時遭到了大臣于謙的堅決反對,力主死衛北京,最後北京保衛戰勝利。所以,在明朝,于謙是國家民族英雄,而徐有貞,雖然不說他是奸臣,因為他後來又幫助明英宗奪回了皇位,但是在明朝人的心裡,都認為他是奸臣。因為這個歷史原因,所有人都鄙視主張南遷的人。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在崇禎時期,北京城被圍困過好幾次,都是有驚無險,所以朝野內外,對於這件事都有些麻木了,認為還是能逃一劫,誰知道終沒有逃過去。

  • 9 # J老師百分課堂

    崇禎皇帝在他最後的幾年裡經常做一個夢:有人在他手裡寫了一個:有。太監王承恩說:“大明”各少一邊就是“有”,大明要少一半的疆土。這是最早預示著南遷的兆頭。

    崇禎十六年十月,就有人提出皇帝去山東祭孔,然後南巡南京(說白課就是南遷),當時明朝已經抵擋不了農民起義軍,但是把持朝政的東林黨堅決不同意,說天子應當鎮守國門,不應道逃離京師,說“南巡”皇帝還可以接受,說“逃離京師”皇帝面子上掛不住,這件事就暫時擱淺。皇帝不去南京,太子去總可以了吧!?這裡皇帝也沒有同意,為什麼,我想他也想到了宋朝南遷(大臣擁立趙構為皇帝,誰還去管徽欽二帝),太子去了南京誰還管你這個太上皇,這個建議也就算了。

    可以肯定的是崇禎皇帝確實是有南遷的念頭的,但是作為一國之主哪能自己說出口啊,只能透過大臣覲見,自己再做做樣子然後的“無奈”同意,但是明朝末期的大臣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忠臣”,誰都不願當“棄國南逃”、丟半壁江山的罪臣,抱著天塌下來有皇帝頂的原則,明知道“南遷”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沒有一個提出來。實際上各種史實證明崇禎皇帝是個優柔寡斷卻急於求成,想做救世之君卻又缺少擔當,勤於政事卻又亂殺大臣,最後南遷不成,最後吊死在煤山上也是自己性格造成的。例如崇禎一朝換了50個內內閣大學士,11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殺了7個總督,11個巡撫大臣,如此高官的罷免率和死亡率,不能不說在崇禎皇帝手底下幹活風險很大!做得好口頭表揚,做得不好輕的罷官免職,重則殺頭問罪,就這樣大臣寧願們悶不吭聲,明哲保身,誰也不願做出頭之鳥,萬一南遷事宜出現什麼問題,背鍋是跑不了的,殺頭也是跑不了的!

    所以呢,皇帝和大臣彼此不信任,誰都不提南遷的建議,也就是說誰都不願意承擔南遷的責任。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崇禎皇帝臨死前說“諸臣誤我”,“文臣人人可殺”我想他自己也有一大半的原因。

  • 10 # 經典守望者

    最後想逃,沒成功。明代皇帝的戰略佈局本身就是南京北京兩套政府班底,到了南京之後,國家不僅可以維持正常的運轉,而且還可以憑藉長江的天險固守一時。只不過之前的崇禎皇帝為清流所誤,錯判了形勢,所以失去了南遷的最好機會,等到最後他想要逃離北京都已經不可能了。

    據《明史》記載:“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復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這時北方的局勢還沒有失控,如果崇禎皇帝決定南遷,這就是最好的時機,可惜被他自己生生的錯過了。

    此外,李自成的戰術是典型的流寇作戰方式,四面八方共同出擊。他在進攻北京時期的路線也是如此,“三月庚寅,賊至大同,總兵官姜瑰降賊,戊戌,太監王承恩提督城守。己亥,李自成至宣府,監視太監杜勳降,甲辰,陷昌平。乙巳,賊犯京師,京營兵潰。丙午,日晡,外城陷。”進軍如此快速想必也在崇禎皇帝意料之外,而且北京外圍的幾座重鎮也都失陷。更為要命的是京營軍竟然一觸而潰,這樣更使得崇禎皇帝喪失了信心。所以,在幾重壓力和打擊之下,只能無奈的選擇自盡這一條路。

  • 11 # 宕聰容

    崇禎皇帝想逃跑,但是沒好意思直接說出口,主要還是性格使然,優柔寡斷。

    崇禎皇帝一開始想跑到南京去,就暗示心腹大臣提了一下,被其他不知情的大臣們一頓猛K,以為皇帝試探他們呢!一個個說著自己都不信,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崇禎皇帝一看,以為大家還有信心,就抓瞎了。只好硬撐著,再不好意思開口了。真是好面子害死人啊!

    直到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敲鐘號召大臣上朝,一個人都沒來,這才發現原來大臣們,早就準備跳槽到李自成那裡了。當時他就坐蠟了,沒奈何殺了嬪妃,自己跑到煤山上吊了。

  • 12 # 夢枕清風V

    崇禎皇帝是有機會南遷的。而且,因為歷史的原因,在當時的南京保留下來了比較完整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如果崇禎皇帝南遷,歷史也許會改寫,但是歷史就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不能讓我們有那麼多的機會進行遐想。他沒有最終選擇南遷,是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造成的。首先、是他沒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沒有把南方作為戰略大後方的準備。其次、是他個人性格中的優柔寡斷以及對人的不信任造成的,沒有把南遷最為必須執行的一個決定去行動。第三,是宗廟社稷,祖宗牌位的狹隘思想沒有突破。第四、朝臣的反對、他們都從自身家族利益出發,沒有考慮國家利益。總之,在內外交困的綜合因素下,崇禎皇帝喪失了南遷的機會,而不是他不選擇南遷。

  • 13 # 午夜影子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南逃?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明思宗朱由檢人生經歷。

    1620年朱由檢的父親朱常洛駕崩,16歲的哥哥朱由校登基,朱由校做了七年的皇帝也駕崩了。這時候的朱由檢才17歲,從小在哥哥的羽翼下長大的朱由檢,對官場之道和帝王之術一竅不通。被一群官場老狐狸牽著鼻子走,登基沒多久,自己羽翼未豐就迫不及待的把魏忠賢和他的黨羽剷除殆盡。這時候的他才發現自己完全沒有可用之人,以至於讓他養成了,孤僻、狐疑、不自信,對身邊的大臣不信任。

    真是因為他生性多疑、優柔寡斷,使得他中了後金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袁崇煥。以至於滿洲女真日益強大、終成大明心腹大患。

    崇禎皇帝朱由檢,剛愎自用、謹小慎微、極要面子。

    在李自成尚未包圍北京城的時候,他想過遷都南京,南京作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機構。只要崇禎帶著文武百官南下,馬上可以重整旗鼓。那為什麼朱由檢不遷都南京呢?原來明朝的祖訓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害怕自己提出遷都南京,會被天下人唾罵。

    他想讓底下那幫大臣提出南遷之事,可是會有哪個大臣敢擔這樣的風險,等南遷之後皇帝就可以拉自己出來當替罪羊。我們的崇禎帝這樣的事情可幹的不少!

    讓朱由檢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還在和京城這幫大臣相互打太極的時候。李自成的進軍速度如此之快,等他終於反應過來的時候,李自成已經攻到北京城下。這時候南遷已經來不及了,自己逃出北京成也不可能了,還不如自盡做個有骨氣的大明皇帝!

    就這樣大明朝最後一位正統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這都是崇禎皇帝自己造成的,想南遷又沒有那種氣度和決心,最後落個藏身煤山的結局。

    所以說歷史的發生必它的必然性,歷史沒有如果也不能重來。

  • 14 # 老梁有看法

    崇禎皇帝這個人物在整個執政的過程中是比較苦逼的,他不是不想南下,而且這個事情早在1643年就是有人提出來的,當時的計劃是這樣的,就是安排崇禎先去山東祭孔,然後由山東去南京。因為明朝南遷的條件可是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好的不得了,它在南京有一套現成的班子。本來,也是說好了的,可是這是就有人說了,那這次祭孔什麼的費用應該用內帑來支付,內帑就是皇帝自己的小金庫。崇禎一聽就瘋了,什麼,要我自己掏錢,我可沒錢啊,這是什麼情況?門都沒有啊!這可能也是老朱家的傳統吧,一提錢,簡直就像挖心挖肺是的。於是崇禎提議上朝議,這一上各朝議要是通過了,那不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由國家掏錢了嗎。可是這一上朝議就麻煩了,那大臣什麼心態的沒有呀,這個說,走,咱去祭孔。那個說,什麼祭孔,不就是看現在形勢危機,逃命罷了,哪有這樣的皇帝,不能走,君王死社稷嘛!爭來爭去,居然沒個定論,這個事就被耽誤下來了,後來又有人提議說,那皇帝你自己不走,不行就讓太子先過去,你看行不行?崇禎也是很生氣,啥意思,讓老子在這擋槍子,兒子去南京當皇帝,你們這些大臣,腦袋裡裝的是屎嗎?這樣的話也能提出來,心裡的恨就甭提了,他不樂意,那誰還敢在提,不也就耽誤下來了嗎。

    看這個過程,不是崇禎不想走,是沒法走呀。崇禎這個人,真不知該怎麼說他,你說他勵精圖治,他也算,你說他兢兢業業,也沒問題,但是實際上大家看,他勵精圖治,卻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他兢兢業業,卻使得自己舉步維艱。這個人實際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樣,他舉賢任才,卻疑神疑鬼。他銳意改革,卻不想擔責。他明知局勢艱難,卻不能沉著應對。他明知非常時期應嚴己寬人,卻對每一個人都刻薄寡恩。崇禎說,本朝文臣皆可殺,實際在我看來,崇禎是死在了自己的性格上。

  • 15 # 九九扒史伊

    明末和宋朝的情況不一樣。當時宋朝“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擄走是個意外。而明朝的情況要複雜的多。當時天災人禍太多,導致民不聊生。所以有那麼多人扯起大旗造反。不南遷當然也有其它的一些原因。

    明朝的祖訓很豪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皇帝也很硬氣。當年“土木堡之變”時,瓦剌一度打到了北平城下。當時也有人提議南遷“以避刀兵”。于謙曾經說過:京師乃天下根本,萬萬動不得,否則大勢去矣。宋朝南渡,導致北方門戶大開,敵人得以長驅直入,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不過話雖如此,但是南遷這個問題崇禎不是沒有考慮過。

    其實在崇禎十六年十月的時候,就有人提出過了。當時明朝面臨的形勢已經非常兇險,北方的滿清步步逼近山海關,而南方的農民起義軍又成烽火燎原之勢,官兵在各路戰場上節節敗退。當時明朝面臨什麼樣的情況,崇禎皇帝自己心裡大致也有數。所以崇禎也有想過南遷的。當時提議南遷的大臣說的比較委婉,不叫南遷叫“南巡”。

    只是朝廷上一群東林黨大臣堅決反對,他們提出的理由自然是義正言辭,比如天子應該鎮守京師,在此形勢之下萬萬不可逃離。“逃離”這太沒尊嚴了,要面子的崇禎怎麼可能拉下臉來去“逃”。

    提出南遷建議的大臣眼看既然皇帝走不了,那就勸太子去南京吧。可這下崇禎皇帝不樂意了。太子如果去了南京,萬一北方形勢告急,南方的大臣擁戴太子即位,不管他老子的死活,那崇禎帝到時候可就徹底涼了。這種事情在宋朝的時候就發生過。因此,南遷之事就這樣沒有下文了。

    崇禎當時也有他留下的資本,首先,北京城固若金湯,在明朝歷史上曾有多次被敵軍包圍的情況,但最後都能化險為夷。

    其次,京城周邊有遼東、薊州、宣府、大同、昌平、密雲,共六大軍鎮,裡面駐紮了戰鬥力強悍的戍邊官兵。如果李自成的軍隊膽敢進犯京師,那麼正好可以裡應外合,將李自成在北京城外圍一舉殲滅。

    不過,這次崇禎皇帝徹底失算了。首先是他想不到李自成的進軍速度如此迅速,僅僅過了一個月時間,李自成的部隊離北京已近在咫尺了。而且李自成還派兵截斷了崇禎帝南逃的路線,這下崇禎是不要面子也走不了了。

    在崇禎眼裡戰鬥力強悍的戍邊官兵,此時已不堪一擊。大同、宣府、昌平三大軍鎮官兵舉城投降。崇禎急命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密雲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進京勤王。結果,遼東總兵吳三桂帶兵緩慢行軍,山東總兵劉澤清謊稱墜馬負傷來不了,密雲總兵唐通雖然把軍隊帶到了,但還沒開打就全軍投降了。

  • 16 # 笑話哈

    闖王合圍之前,大明皇帝有大把的機會出逃,但皇帝心懷幻想,行事優柔,一拖拉,闖王來到了城下。

    待北京城給圍成了鐵桶,皇帝便想逃也逃不了了,晚嘍!

    跟散戶炒股一個道理,莊家要收網了,心存僥倖,不逃,堅決不逃。等莊家把網都拖上了岸,方才如夢初醒。

    皇帝是朝廷之主,逃與不逃,都在皇帝,又怎可一味歸咎大臣呢?

    即便城圍,大明皇帝也有大把機會身先士卒,鼓舞軍民作殊死一搏,以待勤王之兵。

    奈何上吊,真“性格決定命運”也。

  • 17 # 心向青山

    這個問題要從明清議和說起。

    因為一個人――陳新甲,朝臣知道了崇禎的為人。

    1,公元1642年,松錦戰敗,大明在遼東門戶大開,怎麼辦?

    崇禎是想跟清朝議和的,但他不明說,便暗示陳新甲瞞著群臣私下去談。

    可是有一天陳新甲的家人將他與清朝來往的信件當成軍報發往了京城,於是輿論大譁。

    可是,崇禎死不承認有跟清朝議和之事,便說是陳新甲私自議和,之後又一刀把陳新甲給砍了。

    朝臣不傻,陳新甲之死,讓他們明白了崇禎的性格,死要面子又會不承擔責任。

    2,1644年,李自成攻向北京

    這一次,崇禎想要南遷,但他還是不說,他要面子。他暗示朝臣提出來,他想否決幾次後再南遷。

    可是,這一次朝臣都便聰明瞭,全部表示要死扛到底,絕不南遷,他們不想做第二個陳新甲。

    崇禎氣的跑下去一人一腳,但還是沒用,朝臣誰都不鬆口。

    於是,時間就在崇禎和滿朝文武的互相推諉中過去了一個月,而這一個月的時間也讓李自成將北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這下崇禎慌了,他想自己跑,但已經沒有了可能,朝臣們可以投降,他是真的走投無路了,只剩下自殺一條路可走。

    3,崇禎確實想做一個有為之君,中興大明,可是他的才能支撐不了他的雄心,做一個太平天子尚可,但他確實沒有能力挽救大明。

    崇禎疑心太重,17年換了50位閣臣,18位首輔。明末名將輩出,即使到了最後,尚有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當世名將,可是崇禎卻不能盡其才,反而逼死了這兩位名將。

    傳庭死,而明亡矣!

    崇禎有中興大明之心,但若非崇禎,大明可能也不會亡的這麼快!

  • 18 # 棲鴻看紅樓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有宋室南遷的先例,幾百年來一直被斥為“懦弱”“賣國”,才有崇禎死守北京、不知變通的愚昧。

    其實北宋末年,與明朝末年,情況是不一樣的。北宋是整個皇室、政府包括京城的官民,整體性的不戰而降。南遷的是一個流亡在外、碩果僅存的皇子,被打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一跑倉皇南逃,才建立了南宋。

    而明朝末年,在李自成還沒有打到北京城下的時候,崇禎還是天下共主。再人民渙散,也沒有大臣敢站出來公開反對。這時候如果南遷,是戰略轉移,而不是怕死逃跑。

    可是,偏偏就有一幫子大臣,天天搖舌鼓唇,反對南遷,而且一來就跟宋室南遷比較,可沒人站到大局角度分析兩者的異同。崇禎這個一會兒清醒、一會兒糊塗的傢伙,又吵不過許多大臣。

    明朝的滅亡,不是實力的衰竭。很大程度上,它是滅亡於不正確的輿論導向。而可憐的崇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作為國家的領導人,被輿論綁架,不能保持清醒的判斷,不能堅持自己的主張,也沒有行之有效的政府與心腹,才會導致國家的滅亡。

  • 19 # 一葉輕舟渡紅塵

    雖然明朝是歷朝歷代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退不讓,但是也非常可惜的把江山斷送給後金,崇禎應該負主要責任,為何不南遷,從幾點分析:

    一、缺乏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從誅殺魏忠賢來看,雖說是為民除害,但是造成朝局以東林黨人為首的文管體系一家獨大。明朝出現很有意思的一個分權體系,文官集團甚至可以否決皇帝的決議。而東林黨人黨爭利益高於國家利益,這時候崇禎至少應該扶持太監體系來制衡文官,或者在文官內分化另外一派互相制衡。以至於後期變成崇禎和文官體系的爭鬥,造成崇禎沒人敢信。從上而下的互相猜忌造成整個國家管理體系的低效和崩塌。

    二、缺乏戰略思維。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明末農民起義造成國力的大幅衰退,內戰才給了後金機會。而在李自成、張獻忠做大過程中有機會招安,甚至李自成願意封王后去打後金。先攘外再安內,是當時比較明智的作法。再者李自成已經快兵臨城下,還沒有備份方案,明顯對局勢誤判。

    三、性格缺陷。在和平時期,崇禎的勤勉可能會是一個好皇帝,但在明末亂世,要解決問題必須是要有一個充分決斷力和執行力的領導人,如果換成像祖先朱元璋或朱棣,未嘗沒有翻盤的機會。只能說在錯誤的時間上了一個錯誤的領導人。

    崇禎有心南遷,但沒有國家管理體系的支援,自己也缺乏獨斷專行的氣質,重大問題不敢決策,不敢拍板,也算是自食其果。

    當然歷史不能改寫,後人也只能折腕長嘆,歷史的車輪總是按照應該前行的軌跡前進,沒有如果,也沒有為什麼。

  • 20 # 徐大乎

    從內心來說,崇禎帝特別想南遷,而且私下也為此做了一些準備,但為什麼最後沒有成行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被朱棣先皇“天子守國門”祖訓道德綁架了,致使心理受羈絆,不敢公開喊話南遷。當初朱棣說此話是為其北遷找理由,沒想到此話卻成了子孫南遷的阻礙,害了自己的子孫,亡了社稷。二是安土重遷,計較個人得失,不願南遷的駐京大臣,拖了崇禎帝南遷的後腿。三是完美主義性格導引出來的,不願對錯誤負責、不肯為臣下背鍋、功在己過歸人的性格和作風,寒了人心,失道寡助。

    當初,要是聽了周皇后和眾大臣的勸,哪至於此啊,即便不南遷,如果君臣“不失和”,還可以找出許多生存之路,“議和”之路,就明明白白擺在哪,就是不用,你有啥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大兒子指責希拉里毒死愛潑斯坦,是否為成誹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