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丹丹跟你說
-
2 # 巴依Wang
1.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國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949-06-05
姓名: Kenneth Martin Follett(肯·福萊特)當代大師級通俗小說作家、歷史小說作家、驚悚小說作家。代表作《針眼》《聖殿春秋》等。其父親是當地稅收局職員,1968年,他與瑪麗·艾瑪·露絲·埃爾森(Mary Emma Ruth Elson)結婚,育有一女一子。1970年,福萊特畢業之後當過通訊員,在加的夫《南威爾士回聲報》(South Wales Echo)上擔任流行音樂專欄作家。1973年,他在倫敦《晚間新聞》(Evening News)擔任了一年的犯罪報道記者。之後,他從新聞業轉向小說創作。
真正讓福萊特名聲大噪,奠定地位的是《風暴島》,故事講述了二戰期間盟軍準備諾曼底登陸計劃,圍繞德國間諜代號“針”在英國本土活動獲取情報的線索展開,跌宕起伏,人物刻畫細膩。
2.創作特點
福萊特作品最大特色是擅長宏大的世界觀與敘事背景,內容都有史實根據。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與小說中的虛構角色融合,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情節鋪陳高潮迭起,細節描繪精緻準確,讓讀者與歷史時代共浮沉,和歷史人物同悲喜。福萊特還擅長描寫愛情,用纖細動人的筆觸,捕捉男女間微妙的感情變化。
3.“世紀三部曲”
之所以可以稱之為世紀鉅著,其作品所展現時間跨度由1911年一直延伸到2008年。故事線貫穿了整20世紀的美、英、威爾士、德、蘇(俄),一個個小人物的命運在“蘇維埃政權,希特勒上臺,蘇聯的秘密警察,原子彈爆炸,東西德分裂,柏林牆倒塌,肯尼迪遇刺,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古巴導彈危機,彈劾尼克松”這些歷史大事件中徘徊穿梭,講述著他們在紛繁複雜的歷史變遷中各自不同,卻註定無法擺脫的命運,或彷徨,或迷茫,或恐懼,或掙扎......
4.被拍成電影的可能性
我個人認為《命運三部曲》被拍成電影的可能性不太大,1.首先受電影的時長和表現形式所限(就算計劃成系列),很難展完整展現出原著中的核心精髓內容。2.太過考驗編劇和導演的能力,如果誰要是把“命運三部曲”編劇編好,那他絕對是“大神”,不可思議的大神,要具有超越福萊特作者本身的勾劃能力才能駕馭如此宏大的世界觀。3.投入過大,成本太高,題材對於成本回收不大可控。
反而,我更覺得NETFLIX,HBO,等更容易駕馭這個題材或作品,完全可以運用他們擅長的製作方式來回收成本投入,比如:採用線上線下結合,場景搭建後直接把各類衍生產品開發出來,形成一個類似於“完美世界”的主題商業旅遊區,等等。總之我們期待著“世紀三部曲”的展現形式。
-
3 # FK看電影O影視剪輯
大家好
我是瘋狂看電影
至於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曲》會不會拍成電視劇?
我覺得未來肯定會拍的,因為是經典,下面介紹一下我看書的過程
第一部是在2016年9月4日購買的。前前後後,有一年左右的時間。當然,也包括等待期了。第二部和第三部基本上是連看了。
總體來個評價,第一部9.2,第二部9.0,第三部8.5。如果說打分比較嚴格的話,那既然大家都說這是歐美的金庸小說,我就拿金庸小說的範疇來做的比較打出來的分數。當然,大家心目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先來說說第一部。可以說,開了一個非常好的頭。節奏緊湊,歐美5個家庭,他們的故事,在肯爺的播種下,慢慢的生根發芽。沒有看過原版,所以對於修辭手法上來說,完全是按照譯者的體驗來評論的。可以說,還是比較樸素的。沒有讓人顫慄的描寫,也沒有花哨的修辭(當然,人家肯爺要是用英文咱也看不到),也沒有通篇的介紹人物(這是我讀小說最最詬病的一點)。現在的網路小說,人物和背景都要通篇介紹,就像20世紀英國偵探小說,第一章總是讓人昏昏欲睡。包括阿婆。好了不扯遠,繼續我們的第一部。他將一戰前後發生的社會軼事,透過五個家庭的種種表現,精彩的畫出了一副通篇圖。有兒女情長,有諜戰風雲,有Continental火併,還有社會斑斕。真的是將整個歐美世界融合在了一本書中,加上劇情的緊湊,人物刻畫的飽滿,社會背景的描寫,讓人真的欲罷不能。由於我們並非歐美人士,因此也不知道這些內容是否比較真實,因此在暫且相信肯爺的情況下,至少讓我是科普了一把當時的各種人文社會歷史地理。比利,茉黛,沃爾特,格斯杜瓦,菲茨,格雷戈裡,列夫。描繪的無與倫比,這就是為什麼書比電視劇好看的原因,他們會在你的腦海中上演精彩的橋段,會在你的印象中採擷相應的演員,他們的面孔是有標籤的,成熟的,深沉的,有血有肉,我想這就是小說的精華所在吧。為什麼那麼多人評價說他是歐洲的金庸呢?因為,他的人物,會透過各種劇情最後很巧合但是又很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說是五個家庭,其實最終變成了一個故事。最後,看到一戰結束,在心裡放下了一塊大石,意猶未盡卻不禁要淚下。終於,要結束了。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會不會翻譯第二部第三部?現在來說說第二部。我個人在世界史上,最喜歡的就是二戰時期那一段。可能是時代比較近,內容較多可進行分析,不但在書面文獻,而且在影視作品上都能獲取到刺激和興奮。那是人類歷史上軍事行動的極致了吧。同樣,肯爺在保留第一部文風的前提下,將時代拉入到二戰時期。不得不說,二戰的內容實在太多,而讓無論哪個作家,都很難在三本書中將整個二戰展現在讀者眼前。因此,肯爺挑取了其中一些歷史事件讓我們的主人公們積極參與其中。但是激烈的戰鬥減少了,基本沒有太多的一戰中的戰鬥場面描寫。變成我們習慣的小規模“江湖”對決。這也是為什麼分數少了一點原因,有點快HOLD不住的感覺了。但是肯爺畢竟是肯爺,同樣豐滿的人物刻畫,將分數還是吊高到一定的程度。然後,他在第二部中,很巧妙的製造了第一部中人物的死亡。由於第一部人物的刻畫已經根深蒂固了,已經有感情了。因此,在第二部中,當這些人離我們而去之時。就非常的唏噓,非常的感慨,雖然肯爺有點無恥,但是沒辦法不為他這個無恥買單。這無疑彌補了第二部中的一些不足。因此還是可以將第二部評分打在9分這個點上。勞埃德,黛西,卡拉,沃洛佳等等讓人記憶深刻,當然還要不的不提的是,第一部中的艾瑟爾和茉黛,在這裡還是非常活躍。卡拉去探訪精神病院的那段,和蓋世太保的鬥爭那些,緊張到地鐵坐過站。無疑,這次第二部最最緊湊的一些故事,都發生在了德國。看完第二部,我已經成為了肯爺的粉絲,達到了無論後面寫的好不好都會買單的那種程度。然後我們說說第三部。這一部講的是冷戰時期了。跨度還要長,從二戰結束到奧巴馬繼位。跨了半個世紀,因此可以說,這次肯爺真的是HOLD不住了。無論劇情的展現,人物的刻畫,已經無法向第一部企及了。由於冷戰時期的世界格局,已經在和平年代。因此,就沒有那麼多的戰爭殘酷的刻畫,因此對於人性就無法將種子播下去,只能透過事件的引導來將一個個的故事陳述,從而補滿人物的性格。這次講到了很多我不太清楚的內容,人性的開放,音樂的進化,白色恐怖的籠罩。也科普了冷戰時期的一些機構,如克格勃,聯調局,斯塔西等等,都是一些國家開設的“黑暗組織”。但是無論主角們如何掙扎都逃不脫整個黑暗組織的束縛。這就是通篇要給大家造成的一種矛盾吧。最後解決矛盾的時候來了,高潮也就順利到來。雖然第三部在很多方面不太優秀,但是作為第一第二部的讀者,在這裡已經可以用一種非審視的眼光來看了。帶有個人感情的,抱著將整個故事完結的一種心態去看。這樣,這部還算是一篇比較優秀的小說。最後我們說說肯爺的一些手法吧。肯爺這三部小說讀完後,相信很多人都會發現了。他將歷史重要事件的進行,扦插入主角們的一系列活動,這樣結合通篇的小說背景,就完完全全的將讀者的胃口吊動了起來。分段故事的高潮,往往以最後一句話結尾,讓你嘴巴合不攏或者會心一笑。不得不說,肯爺到底是老法師,這個點把握的非常之好,在你感覺快要讀完整個故事的時候,高潮不經意的來了。你的靈魂,你的感情,在這裡噴湧了。你深深的被折服了,相信感情豐富的讀者,甚至會流下眼淚!這就是我最近讀完的一套系列叢書,肯福萊特寫作的世紀三部曲!巨人的隕落 世界的凜冬 永恆的邊緣
-
4 # 鏡子說影視
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曲》,從時間上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巨人的隕落》以一戰為主線,《世界的凜冬》以二戰為舞臺,《永恆的邊緣》以冷戰為背景,從空間上橫跨了英國、美國、德國、俄羅斯,還涉及了法國、奧地利、西班牙、波蘭、匈牙利等,真真是一部大視角、大場面的鴻篇鉅製。
利用各種閒散時間,筆者在網易雲閱讀上讀完了《世紀三部曲》。翻過最後一頁的那一刻,就像是欣賞一部精彩話劇的曲終人散之時,心裡頗有幾分惆悵和失落,很不情願回到現實的世界裡。
因為大學所學專業的關係,一戰、二戰、冷戰的諸多大事,筆者都算是熟悉的。但是《世紀三部曲》仍然給我帶來了許多更新的和更深的感覺、感觸、感悟,因為這部鉅著是透過英、美、德、俄的幾個家族三代人的興衰成敗和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和愛恨情仇,讓讀者在個人化、情感化的體驗中穿越了一個個大事件。大視角、大場面與個人化、情感化的完美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
因為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所以我們很容易就進入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局外人立場。打仗?打就打唄,有什麼了不起的,誰怕誰啊?空襲?來就來唄,有什麼可怕的,躲進防空洞就是了。納粹上臺了,上就上唄,黨衛軍的骷髏標誌真的挺酷的。奇襲珍珠港?過癮,再來一次才好呢。柏林牆?挺好的啊,讓城市一分為二,看他們還牛不牛?凡此種種的論調和腔調,在今天依然是不絕於耳、甚囂塵上。包括筆者在內,雖然從小到大讀過不少描寫戰爭的小說,看過不少展示戰爭的電影,但是那些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滿滿的都是民族大義、英雄豪情,都缺失了芸芸眾生、普羅大眾在戰亂中的悽苦和絕望、恐懼和無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筆者都是把戰爭當作愉悅生活的遊戲,締造英雄的舞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難悲痛是有切膚之感的。但是我們又很健忘、很自私、很短視,我們只把自己感受到的苦難當作苦難,只把自己經歷過的悲痛銘記在心。只要事不關己,我們就大而化之;只要不是迫在眼前,我們就輕飄飄地不以為然。這樣一種文化無疑是愚昧的,這樣一種素質肯定是低下的。讀了《世紀三部曲》,如果沒有稍稍湧起幾絲悲憫的情懷,肯·福萊特恐怕是要欲哭無淚了。
對於缺乏歷史知識的讀者來說,《世紀三部曲》不太好讀懂。好在我們生活在一個網路的時代,各種工具幫助我們瞭解方方面面的背景資料。我們可以邊讀邊查、邊查邊讀,看到什麼不知道的事件和不認識的人物就上百科查一下。比如薩拉熱窩事件、馬恩河戰役、巴黎和會,比如勞合·喬治、克列孟梭、威爾遜、興登堡,比如國會縱火案、慕尼黑協定、諾曼底登陸,比如馬丁·路德·金、約翰·肯尼迪等。
讀《世紀三部曲》還有一個讓人頭疼的地方,就是眾多的人物關係,特別是到第二代和第三代登場成為主角時的人物關係。解決這個問題有個笨辦法,也是很管用的辦法,即我們可以自制一張人物圖表,從《巨人的隕落》開始,把英國、美國、德國、俄國那幾個家族的人物串起來,再把與這些家族有交集的其他任務插進去。這樣一個圖表,幾乎沒有科技含量,誰都能製成。
感覺很不錯啊,從一戰開始到冷戰,透過四家不同國家人(英國工人,俄國農民,英國貴族德國貴族)的幾代人的跌宕起伏的生活,反應了近代世界政治變換社會發展大浪潮下的不同遭遇。
小說大氣磅礴,跌宕起伏,每個人又是那麼命運多舛。
正如作者所說的“我親眼目睹了,每一個邁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熱烈的生長”。
如果這片子由bbc來拍,應該會非常不錯。
回覆列表
肯.福萊特的著作《中世紀三部曲》中我最喜歡的兩部都被翻拍成電視劇了,我真是太幸運了。
第一部《聖殿春秋》裡面有小雀斑和特工卡特,第二部《無盡世界》開場後-直沒發現熟臉,有些失望。
然而再看下去,發現扮演女主凱瑞絲的姑媽彼得拉妮拉的演員竟然是辛西婭尼克松。
辛西婭尼克松,上一次看 她的作品還是電影《慾望城市》和美劇《慾望城市》,再之前是.上古時期的電影《寶貝當街》,就是一個小寶寶滿大街亂爬還把試圖綁架他的壞人耍的團團轉的故事,電影中辛西婭尼克松扮演的是那個清純可愛溫柔軟糯的小保姆。
轉眼卻已經是給少女演姑媽的人了。雖然演的是個不太正直的女陰謀家,然而辨識度很高的甜美笑容還是讓我很快就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