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我認為之所以說北宋缺將,缺少的不是武將本身,而是北宋“重文抑武”的國策抑制了武將的權力,很難發揮出武將本身的作用。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後世評價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但是因為宋朝在與北方諸朝的戰爭中往往敗績,納歲幣歲銀,所以宋朝也是被歷代詬病為“弱宋”,更是引申出了“北宋缺將、南宋缺相”的觀點。

    北宋“重文抑武”的國策和較為和平的歷史格局。宋太祖趙匡胤作為後周大將,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奪了柴氏江山,他必定不會重蹈覆轍,所以透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領軍大將對自己的威脅和造反的可能。同時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則須聽命於樞密院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調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防止軍隊為將領所私有。

    因此造成“將不識兵、兵不識將”,軍隊沒有戰鬥力,導致在與遼夏金三朝的戰爭中總以失利告終,敗軍之人豈可言名將?加之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雙方維護和平局面長達一百多年,邊境地區偶爾會有小摩擦,在這樣的和平年代,怎麼可能名將輩出呢?至於北宋滅亡之時,為什麼沒有名將站出來,那是因為北宋滅亡得太快,金人一戰圍汴京,二戰破汴京,轉瞬之間,二帝被虜,北宋滅亡。

  • 2 # 徐柏林888

      對於宋朝這個朝代,很多人都認為它是一個羸弱的王朝。在歷史中宋朝的將士們也曾浴血奮戰、保衛國家,但由於指揮系統的錯誤,造成了很多能夠大勝的戰鬥演變成了大敗。這和宋朝的制度有著很大的問題,從北宋到南宋,武將的地位越來越多。那麼宋朝武將的地位究竟多低呢?

      一、宋朝初期,宋太宗趙光義把文武制衡的策略玩壞了  

      

      960年正月,後周的禁軍大將趙匡胤在禁軍主力的推崇之下,在陳橋驛發動了兵變,隨後率領大軍返回開封,取代了後周的小皇帝柴宗訓,自己建立了大宋王朝。由於趙匡胤本身就是靠軍隊才得以登上皇位,因此他對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們非常忌憚,先是透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禁軍將領們的兵權。

      隨後又透過種種手段削奪了地方節度使的大部分權力,使節度使這個曾經炙手可熱的官位成為了一種虛職。不過趙匡胤的政策並不是重文輕武,而是文武並用、相互牽制,透過提高文官的地位進一步降低武官造反的可能。這是處理文武關係最好的辦法,這套策略在趙匡胤手中玩的爐火垂青。

      趙匡胤突然駕崩以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經過一系列的手段得以繼位。趙光義是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軍事愛好者,他知道屬下的將領們對他很不服氣,趙光義迫切需要自己透過一場戰爭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就在他繼位的第三年,他選擇了起傾國之力進行北伐。雖然在戰爭的初期,宋軍順利的滅掉了北漢,但在隨後進一步的北伐中,宋軍在幽州城下大敗虧輸,趙光義本人身中三箭狼狽回逃。

      在逃跑過程中,趙光義聽說了將軍們要擁立太祖長子趙德昭的傳言,雖然最後證實這是謠傳,但是這也讓宋太宗趙光義心中發毛,因為他明白這次自己在軍中的臉面丟盡了。他只能透過繼續提高文官的地位來壓制武官,武將的地位自然也就越來越低。甚至身為樞密使的大將曹彬走在大街上,看到文官的馬車到了,無論對方什麼品級都會選擇避讓。按規矩來說這是絕對不應該的,品級低的給品級高的讓路自古就是如此,可在宋朝文官們逆襲了。

      二、宋朝中期的更加倒黴,大將躺著也中槍  

      

      宋朝中期,西北方的西夏崛起,宋朝在與西夏的長期戰爭中一敗再敗,不對的損失非常大。多位名將因為驕傲自大、指揮失誤,最後被殺的被殺、被俘的被俘。然而宋軍在范仲淹、韓琦兩位全能型文人的指揮下穩住了陣腳,雖然這只是被動的防禦。然這證明宋朝的文官也是可以打仗的,這也未免太以點概面了,那種文武全能的文官太少了。而北宋朝廷可不這樣認為,他們感覺既然有一個兩個就會有一百二百,就這樣文人們繼續看不起武將。

      宋朝中期的名將狄青可以說是躺著也中槍。狄青先是征戰西北,隨後平定平定了南方的叛亂立下了赫赫戰功。因為戰功他被提升為樞密副使,為什麼是副的呢?因為正職是文官們的,武將最多幹到副職。有一天夜裡,狄青家中的一個僕人在庭院裡燒紙紀念先祖,可能火光有點大,被人告發說狄青家裡冒金光。這些把文官們嚇壞了,因為據史料記載當年楊堅做皇帝之前家裡也冒金光。什麼也不知道的狄青在第二天穿著米黃色的衣服去相國寺上香,然後被人說成了明黃色,這下子文官們得以確認狄青這貨確實要造反。

      由於此時宋仁宗病重正在昏迷,文官們出於“寧可罷錯不能放過”的原則,將狄青罷官到了陳州。無辜的狄青前去找宰相們的老大文彥博講理並詢問理由,文彥博只說了一句“沒有其他的,就是我們懷疑你,怎麼樣?”狄青氣得渾身發抖但沒有一點辦法。

      三、到了南宋,級別低的文官要認級別高的武官做乾兒子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南宋剛剛建立,不得不依靠那些武將,因此武將地位在南宋初期提高了那麼一點。但是在宋高宗坐穩了江山以後,又開始削奪武將們的權力,如岳飛、韓世忠等人。北方的金國可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金國皇帝完顏亮統帥著60萬大軍南下,要一鼓作氣滅掉南宋。金軍很快兵臨長江,宋朝在長江南岸的守軍只有幾千人,根本無法阻擋金國的攻勢。

      此時前來慰勞軍隊的中書舍人虞允文正好到達前線,他眼見宋軍的防線即將崩潰,他立刻拉住負責指揮宋軍將領,告訴他“仗打贏了,你就是我乾兒子!”對,是兒子。按道理來說這應該對人最大的侮辱了,而且虞允文的官位還比他低,但是這位武將沒有生氣反而非常高興,開始玩命的向金軍反攻。

      因為虞允文雖然官位不高,但是是皇帝身邊的官員,完全可以替自己在皇帝陛下面前多多美言幾句。正因為虞允文是皇帝身邊的人,因此隨時有可能發達,甚至成為宰相。能做宰相大人的乾兒子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這位武將才會那麼拼命。此時的武將地位淪落到這個地步,而武將們還沾沾自喜,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最大的不幸。

  • 3 # 華夏長河五千年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但北宋有曹彬,楊業等名將,但依然還是缺將,無非以下原因。

    第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避免黃袍加身的歷史重演,趙匡胤稱帝后把跟隨自己打天下的武將兄弟們都奪了兵權,回家做富翁,雖剩下個別將領,如楊業等人,但明顯都是用來守國門的,沒有能領軍攻城掠地的猛將了。

    第二,北宋建國之後,採用重文輕武的治國策略。雖有開國武將,但後續不足,一旦老的武將故去,新的將領就跟不上,更是缺乏更新換代,連守國門都要靠老將出馬,更不可能出現像薛仁貴那種草根出身的名將。

    第三,用文臣主導軍事,北宋的武將權力都被嚴格限制,大部分出徵都是武將領兵,而文臣監軍。說白了就是指揮權都掌握在文臣手中,武將調動不了軍隊,外行指揮內行打仗,怎麼能打的贏戰爭。

    第四,國家的君主不賢明,武將但凡有點權利都被皇帝猜忌,更是容易被奸臣誣陷。同時奸臣當道,武將看不到希望,沒有優秀的人才願意從事武將,使的國家的整體上人才的發展不平衡。文武不均,文官多餘,武將缺乏。

  • 4 # 當代曹植

    北宋缺乏產生名將的土壤。曹彬、趙匡胤與楊業,皆是五代十國期間產生的名將。

    之所以說北宋缺將,缺少的不是武將本身,而是北宋“重文抑武”的國策,抑制了武將的權力,很難發揮出武將本身的作用。

    畢竟宋太祖目睹之前藩鎮割據的亂象,自己也是靠兵變上位的,對軍事將領是有很大戒心的。禁軍制度,更戍制度和監軍制度,都是對武將的極大約束,在這個制度下,再有才能的武將,也發揮不出來。

     

    趙匡胤突然駕崩以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經過一系列的手段得以繼位。趙光義透過繼續提高文官的地位來壓制武官,武將的地位自然也就越來越低。

    而南宋所謂不缺將,也就是北宋滅亡之後各地義軍將領奮起抗金那段時間特別不缺。那個時代湧現出來的將領,其實很多是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入伍了的,比如著名的中興四將,只是在那種制度下受到諸多節制,實在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綜上,北宋“將不識兵、兵不識將”,軍隊沒有戰鬥力,導致在與遼夏金的戰爭中失利,敗軍之人豈可言名將?加之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雙方維護和平局面長達一百多年,在和平年代,怎麼可能名將輩出呢?由於北宋滅亡得太快,金人一戰圍汴京,二戰破汴京,轉瞬之間,二帝被虜,北宋滅亡,名將產生之後,己是南宋。

  • 5 # 齊天大猴

    大宋朝其實根本就不缺什麼武將,缺的是對武將的選拔和任命,缺的是軍事將領能否有對軍隊的指揮權。

    那為什麼大宋王朝開國太祖都是個武功高強的殿前都點檢。到了自己做皇帝就沒有武將人才了呢?是趙匡胤拔了大宋武將的風水,人太厲害以至於有宋一朝都沒幾個可以打的武將?

    根兒還是出在趙匡胤身上,這位先生得天下是有名的陳橋兵變,一夜之間北伐的頭子就成了取代大周王朝的宋太祖。這樣的事情說起來就一句話,可是在當時那一定是雲譎波詭,大打出手,各種陰謀陽謀一大堆。

    面對自己披個袍子就能當皇帝這件事,趙匡胤是心知肚明的,粱唐晉漢週五代史,就是一部只要手中有兵權,誰都可以當皇帝的過家家史。趙匡胤當上皇帝后,首先想的就是,以後絕對不允許出現有人能帶著兵威脅皇權的。老趙找到了問題的根,就得想辦法解決。於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典故。

    但是為了一勞永逸的打垮軍人專權,老趙家可是想盡辦法,最終有一條計策很高明,就是提高文官的地位壓制打擊武官,軍中都有文官把關,相當於現在的政委。這樣行軍打仗是往往是文官壓制武將,武將不服文官,仗還沒開打,自己先掐個你死我活。戰鬥力是可想而知的。

    更有甚者,為了避免軍人拉幫結派,大宋武官頻繁調動,今天在開封下班回家,明天可能就被調到雁門關了。不用打,自己都分不清敵我。

    所以大宋不缺武將,是因為大宋皇帝有心病,但不管這樣的制度有多不靠譜,但是有宋一朝還真沒有那個武將能擁兵自重到威脅皇權。岳飛牛吧,幾道令牌就搞定,莫須有都有人信。開個玩笑,武將在大宋能憋成娘炮。

  • 6 # 山川志德信松

    我的答案: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和重文輕武國策影響的。

    分析:

    1.宋太祖陳橋兵變,仿照郭威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為了防止武將效仿他,一步步縮小武將的權力。

    2.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在酒宴上恩威並施,使禁軍高階將領交出統領軍隊的權力,調到外地當節度使。禁軍將領主要有:石守信、駙馬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宋太祖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在杯酒釋兵權中退出指揮系統,鞏固了皇權與中央集權。

    3.北宋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還實行更戍法。軍隊輪流換防,將領不隨軍調動。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窘境。

    4.宋朝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好的兵源都提升到禁軍的佇列裡,其他軍隊戰鬥力相比較而言比較低。

    5.北宋採用監軍制度,使文臣或者太監去監督軍隊的行動。可是文臣又不懂行軍打仗,造成了武將的積極性不高,戰鬥力低下。

    6.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給禁軍將領當節度使的機會,賜給良田美宅,對禁軍將領賜婚或者給禁軍將領的子女賜婚。使武將集團瘋狂享樂、斂財,逐漸腐化墮落,培育不出優秀的後代和將領。

    綜合我的上述分析,北宋確實是缺將的,缺少總體國防戰略佈局,缺少長遠的思考,只顧限制武將權力而不能善於利用,是北宋缺將的原因!

  • 7 # 微史春秋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宋代重文輕武的國策壓制武將,這樣的大環境自然無法培育出大量能征善戰的武將。一、重文輕武使得武將沒有建功立業的舞臺

    北宋的存在狀況並不好,北方契丹和西夏一直都是嚴重的威脅,這樣的環境本該是武將上演傳奇的絕好空間,但是北宋的重文輕武國策,生生地掐斷了武將展示才華的機會。

    除了建國初期的曹彬、潘美等名將外,整個北宋中後期,名將寥寥無幾,好不容易出現的狄青、王德用後來也備受壓制,狄青最終因猜疑鬱鬱而終。

    宋太祖

    重文輕武是北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 必然結果,在文人士大夫和武將之間,皇帝最終選擇的是士大夫,而武將成為犧牲品。

    二、重文輕武並非是不變的,形勢嚴重之際,武將終究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說這樣的話,其實有些悲哀。南宋初年,面臨金人的軍事壓力,宋高宗不得不依靠武將,對武將給了極高的待遇。南宋末年,蒙古入侵,這時期依舊只能靠武將來支撐危局,構築抗擊蒙元的防線。

    但是這樣的變化,是基於軍事壓力嚴重,而且即便如此,朝廷中的文官對前線武將還是時不時的打擊迫害,讓很多武將含冤而死,甚至怒而降敵。

    “做鐵莫做針,做人莫做軍”,這是宋代一句諺語,它深刻揭示了武人沒有尊嚴、地位的現狀,這樣的環境自然讓很多人以做軍人為恥。

  • 8 # 歷史頑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可見,天下並非沒有英才,只是缺少發現英才的眼睛。北宋乾脆把發現英才的眼睛給蒙上了。所以北宋無名將。

    五代十國是個動盪的時代。全然沒有禮儀道德,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誰兵多將廣,誰就稱雄!

    後周太祖郭威就是兵變代後漢上臺,當時的趙匡胤就是郭威手下的悍將了。趙匡胤可謂是親自觀摩學習了擁兵篡位整套程式。周世宗柴榮死後,幼主臨朝。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朝。

    趙匡胤本身就是欺負孤兒寡母上臺,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當上皇帝后自然心裡也害怕手底下武將也照葫蘆畫瓢奪取大宋江山。於是有了杯酒釋兵權,開國武將集體退休,文官掌握政權。

    不僅如此,宋朝皇帝還大力打壓武將的地位,以文官領導武官,名相韓琦就經常部署作戰,中期以後更是直接有文官領兵作戰。像范仲淹就相當長時間在邊關領兵。

    北宋有一首《邊地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韓就是指韓琦,範就是范仲淹!可見當時做武官是要被文官壓制的。

    軍隊體系也出現了問題。

    首先就是擴軍,北宋禁軍規模是越擴越大。《水滸傳》中林沖就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可見禁軍規模太大。再加上邊疆駐守部隊,地方部隊,規模有幾百萬之眾。軍隊數量龐大,卻沒有一個幹練的指揮體系。以外行文官來領導武官肯定會造成指揮失靈。

    其次,北宋的武將調動頻繁,經常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大將和低階軍官之間肯定需要磨合。這樣的指揮體系對龐大的軍隊來說是災難。各部隊之間經常顧此失彼,所以經常吃敗仗!

    皇帝和文官的有意無意壓制導致經常吃敗仗,再天才的將領也打不贏,更別說成為名將了。所以才有北宋有名相無名將的說法。

  • 9 # 饕餮中國

    北宋初期不缺乏名將,且宋軍的步兵神勇,戰鬥素養極高,面對強大的遼國也不畏懼,曾有三千宋軍擊退幾萬遼兵的記錄,只是北宋一統中原之後,重文輕武,使得軍事人才凋零,宋太宗急於收回燕雲十六州,御駕親征,瞎指揮,使得宋軍精銳損失慘重,更可怕的是士兵失去戰鬥的信心,得了恐遼症,還好宋軍武器裝備較為先進,和遼國作戰時憑藉三弓床弩自衛還是沒問題的。

    北宋沒有想象的那麼弱,初期也是名將輩出,只是後繼者人才凋零。

  • 10 # 世界全史羅銳

    宋朝是一個飽受爭議的朝代,一方面它軍事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文化十分昌盛。按理來說國家繁榮昌盛了,軍事力量應該很強才對,就比如唐朝,它的軍隊實力就是和經濟實力掛鉤的,結果到了宋朝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說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王朝。後來人們還對宋朝的兩個政權做出了一個評價叫做“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為什麼會這樣評價宋朝,這句話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

    先說“北宋無將”這個評價,北宋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趙匡胤之前還是後周的大臣,也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因為作戰英勇,再加上愛護士兵,所以他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名望,他手下的那些將軍也非常的敬佩他,所以,他們都認為趙匡胤是有資格當皇帝的。結果趙匡胤在一次帶兵出征的時候,他的部將直接把他推上了皇位,宋朝因此而建立。

    趙匡胤雖然建立了宋朝,但是當時宋朝疆域還不大,周邊還有許多林立的政權存在,想要擴充地盤怎麼辦?當然是把這些政權全部消滅了啊。想要擴大地盤那就得打仗,趙匡胤自己是一個武將,但是他一個人怎麼可能統領整個國家的軍隊呢,當然得有將軍了。所以,趙匡胤能夠消滅其他政權,都是因為這些將領會打仗的緣故。所以北宋絕對不缺乏名將啊,就光說北宋初期就有曹彬這樣的猛將。

    曹彬是郭威的外甥,早些年就一直跟著趙匡胤南征北戰,很受趙匡胤的器重。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曹彬當上了樞密使,位高權重的他並沒有因此變得自傲,依然對趙匡胤忠心耿耿。宋朝的疆域大半都是曹彬打下來的,先是消滅後蜀,然後帶領大軍消滅了南方的最大政權南唐,又輾轉北上攻打北漢和遼國,立下戰功無數,這樣的將領如果還不算名將那真是說不過去了。雖然後來在攻打遼國一戰中戰敗了,但是從他的平生來看,這也就不足為道了。

    北宋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將軍叫做狄青,就算是那些不熟悉歷史的人都應該聽說過狄青的大名。狄青是一個非常謙遜的人,從來都不居功自傲,也不奪取他人的戰功,曾經狄青和孫沔一塊出征將叛軍擊敗,狄青又是上陣殺敵又是出謀劃策的,按理來說功勞最大的應該是他才對。但是他並沒有將這些功勞都攬在自己身上,而是主動退居幕後,讓孫沔享受這一榮譽。孫沔十分敬佩他的為人,對他也十分敬重。

    而狄青的成名之戰就是崑崙關之戰,當時軍隊計程車氣比較低落,狄青擔心這樣的軍隊會遭受失敗,所以他想到了一個法子。他當著眾將士的面把一百枚銅錢高高拋在空中,等落在地上以後這些銅錢居然都是正面朝上,將士們都認為這是吉兆,士氣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狄青帶著這支士氣鼎盛的軍隊趁夜越過崑崙關,消滅了儂智高的軍隊,取得了大勝。等到將士們回去的時候,這才知道原來狄青扔的那一百枚銅錢兩面都是一樣的,狄青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北宋的名將除了這兩個人還有很多,比如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這爺孫三個,楊家將的原型就是他們,還有北宋末年的名將种師道,宗澤。所以說“北宋無將”這句話並不可信。

    之所以上面的問題說“北宋雖然有諸多武將,為什麼還缺名將”,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北宋皇帝經過五代亂世之後,對武將產生了戒備之心。五代時期的後唐、後晉和後周王位更迭是因為禁軍造反,五代時期的後梁則是因為藩鎮割據,後漢則是因為契丹滅晉。因此對於後起之秀的宋朝,必然對軍隊中的武將多加牽制甚至監視防範。所以北宋以文官作為正職,武官作為副職,監軍則是宦官,這就導致了宦官牽制文官,文官壓制武將。

    2.北宋王朝的武將通常是家族制,某個家族世代作為武將,等到這個家族的人都沒了,宋王朝也即將走向滅亡。

    3.武將品階不高,如果某位將領官位超過二品,文官集團必然出手打壓,狄青就是因為如此才鬱鬱而終。

  • 11 # 雷火1973

    北宋確實缺將,曹彬、趙匡胤、楊業等雖是開疆拓土的猛將,但和歷史上的超一流猛將還是遠遠不能比。出了個狄青,雖然是武曲星,但在中華民族浩瀚燦爛的將星中,也只能勉強算是一流。

    武將這種猛人,只要有戰爭,就會出現,尤其朝代開國前期,名將輩出,曹彬雖然也算一流名將,但和戰國時的“起翦頗牧”四大名將,楚漢時的項羽、韓信,唐朝開國時的李靖、李績、薛仁貴,唐末的郭子儀,明朝的徐達、常遇春比,無疑差上一個大檔次。

    北宋太祖趙匡胤為了保住權力,“杯酒釋兵權”,和平解除了禁軍大將兵權,重用文人,開了一個不好的頭。但這只是起源,宋仁宗時期文官名臣輩出,強力壓制武將,真正確立了武將地位低下的社會制度,才是武將沒有生存環境最根本的原因。

    宋仁宗時期,文官勢力得以蓬勃發展,此時的晏殊、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王安石等等均是古代文臣中盛絕一時的人才,他們匯聚一堂,雖有內鬥,但上壓皇帝、對內壓制武將,對外亦能統兵,宋仁宗寬和仁厚,無力壓制這些文人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文人當權,自然重文輕武,韓琦、范仲淹亦能帶兵對抗西夏,於是文人把武將的活都幹了,武將的地位就益發不重要。

    偏偏北宋此時又沒有出一個超一流猛將和統帥,倘若岳飛生在此時,還能有所改觀,狄青畢竟弱了一籌。當然,若是孫武、項羽、白起這類猛人生在宋朝,從對外戰爭中建立起超高的權勢和威望,完全可以和名臣們分庭抗禮,弱宋的名聲或者從此改變。

    可惜啊,名臣猛將,本應該是均衡出現的,宋仁宗時期猛然出現這麼多文官牛人,個個放在歷史文官系列中都是響噹噹的人物,武將卻只有狄青、王德用大貓小貓三兩隻,勢力不對等,有宋一朝,武將被文人勢力壓得死死的,就從仁宗一朝開始。

    無論哪個朝代,重武輕文或是重文輕武均不是什麼好事,今人都還要講德智體全面發展,文官勢力也從沒有在之前哪個朝代,將武將這行壓得如此之慘,連武將的本職工作都搶去示範了一輪。武將更加沒有地位和專業性可言了。

    不是要貶低韓琦和范仲淹兩個文官帶兵,他們帶兵作戰也搞得不錯,不過卻開了壞的榜樣,不是每個文人都能帶兵打仗的,武將畢竟還是個專業工種。韓範兩人估計統帥作戰水平還不如狄青,當然如果李靖、白起、韓信這種大佬出現,別說小小西夏、燕雲十六州,估計遼國也給滅了。

    所以北宋缺將,文官惹的禍,誰讓宋仁宗一朝名臣大批量出現呢,文武向來不合,互有爭鬥,北宋又是一個罕有的沒有超級猛將出現的時代,這群數量多得嚇人的文官牛人,一舉奠定了萌芽於趙匡胤的文貴武賤思想。

    照我說,文武還是要均衡,宋仁宗時期一下子降下這麼多文曲星,也不是什麼好事。

  • 12 # 刀筆傳神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黃袍加身後,對武將就比較警惕,由於趙匡胤宅心仁厚,不忍加害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就使用一招“杯酒釋兵權”後,給了武將們一個富貴。從此北宋的重文抑武成了國策。

    到了宋真宗時代,又提出了著名的《勸學詩》,更進一步提高了讀書人的地位: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到了宋仁宗時期,自從名臣韓琦說出了“東華門下唱名方為好男兒”後,文官的地位達到了頂峰。

    而對武將們來說,宋代沒有他們發揮的環境,所以有人才也被忽視了,造成了宋代國家文化政治十分鼎盛,但沒有相對應的武力保護,屢次遭受遼、金、元少數民族的侵略。

  • 13 # 愛歷史也愛美人

    因為趙宋的國家體制,就是一個皇帝以軍人身份掌握軍隊,以軍事獨裁為基礎,聯合官僚地主為統治的骨幹,所形成的一個統治結構。

    這個結構的核心,是皇帝直接掌握和壟斷暴力機關為中心的。

    正因為是皇帝本人直接掌握和壟斷暴力,所以除皇帝之外對軍事工作統籌全域性的軍事工作者是不允許出現的。

    這就是兩宋三百多年無軍閥內亂的最根本的本質核心所在。因為坐二望一的人物,並不存在。

    那麼,這種政治結構是如何塑造的呢?

    首先我們看所謂的文武分家的問題。

    文武分家,也可以說是文武分離,一個標誌性的產物,就是(實際掌握軍務的)樞密院。為什麼強調實際掌握軍務呢?這是因為宋代樞密院長官樞密使的前身,就是唐代設立的內樞密使,本身只是一個“承受表奏於內中進呈,若人主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而已”的秘書、助理性質的職務.在設立初期,這個職務並不承擔什麼指揮、排程的工作。

    到晚唐五代之後,軍事活動頻繁,事務眾多,軍閥做天子的情況也比較多,所以這個只是原本掌握資訊,下傳上達任務的秘書職務,工作逐步變重。它所屬的機構,逐步擴充套件到有兩院、六廳僚屬等相關組織機構、人員;從“無視事廳堂”,逐步發展到可以“堂狀帖黃決事”的程度。

    入宋以後,樞密院與中書則並稱為“兩府”。兩府分職授政,“對執文武二柄”。很明顯,樞密院的發展中,是有一個許可權逐步擴大,機構越發複雜,機能越發重要健全的發展過程的。而這個發展過程,體現的就是軍務工作的逐步專業化的這種需求。

    但是,我們回到前面來。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五代的政治體制,其核心即為武人干政,即軍人當皇帝。而事實上這個時期的君主,尤其是北方的各個政權的君主,事實上是因為擁有獨裁者的能力,所以才獲得了獨裁者的身份。這種軍事上的能力,就體現為五代軍事體制中的軍事獨裁者靠前指揮的現象。這種強調以直接掌握暴力集團為自身權力來源的結果,就是軍人皇帝不僅僅要能掌握住自己手下的直接單位的控制權,同時還要能掌握自己手下直接單位下屬的二級單位的控制權。因為只有如此,在作戰時,軍人皇帝在必要的時候,才能對自己軍隊的二級單位進行指揮排程。

    皇帝能調動四五個將領,和他能夠調動幾十個更低一級別的軍官,其軍事上的意義是不同的,其直接體現就是對部隊的使用效率。在戰場上,預備隊的釋放程度,和下屬單位的方塊化的編制有直接關係。下屬單位方塊化編制越大,則預備隊釋放就越快,調動就越不靈活。下屬單位編制越小,則預備隊釋放就越慢,調動就越靈活。能夠靠前指揮,並有直接領導下級單位的能力和身份,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五代體制就體現了軍人皇帝事必親為的獨裁者特性,非常強調個人和下屬將領的工作能力。

    同時,因為軍人皇帝既是實戰的指揮官,又是政治和軍事獨裁者。他深入地參加了軍事工作的每一個部分,所以他本人就是整個軍務工作流程中的核心和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每一個環節的決策者都是他自己。在戰爭的形勢決定了,要對政權的力量進行總體動員的時候,皇帝本人的行政角色也要參與進來,全力為軍事服務。而和平時期,則皇帝不必主管得那麼細緻,具體的行政問題,可以交給具體的官員去負責。

    於是,這種決策體制就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一旦皇帝從軍務工作中離開,那麼這個權力由誰來繼承?

    皇帝是軍隊的領袖,可以。但皇帝並不能只管理軍隊,還有大量的民政、外交、禮儀活動需要他去主持、決策,還需要去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矛盾,給人擦屁股,或者安排人給自己擦屁股。

    自五代進入北宋時期,自宋太宗在高梁河會戰中箭之後,皇帝本人在軍隊中的活動就直接減少了。但他還保留了皇帝在前線的戰術決策權,雖然這種決策權更多是形式性質的,但畢竟他還擁有這種權力。例如,在高梁河會戰之後的滿城會戰中,宋太宗本人雖不在前線,他保留了對作戰部署的最終決策權,用陣圖來實際安排軍隊的戰術部署。只不過,這次會戰的戰術部署後來被現場的將領們一致透過決議推翻了,宋太宗本人發出的陣圖並沒有發揮作用。

    之後的宋真宗,在軍務工作中長期角色不顯,雖有一兩次親征,但並沒有像他父親和伯父那樣直接深入的參與軍務工作的整體流程。他的軍人皇帝身份隨著時間越發淡化了。軍務工作的決策權也隨著皇帝逐步脫離軍隊,最終逐步從皇帝這個角色中消失了。其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宋真宗最終停止了從御前下發作戰使用的陣圖這個舉措。

    在之後的皇帝,從宋仁宗到宋欽宗(南宋是另外一個問題,南宋的暴力組織結構發生了大變化,這個以後再談),宋代的皇帝再也沒有重新回到軍務工作中的具體流程中來。其中,宋神宗參與戰略策劃稍多一些,但與太祖、太宗無法比擬,與真宗也無法比擬。

    所以,在和平時期,甚至可以說宋代獨裁者的主要工作並不在軍務,軍務的主要工作他是無法全部參與的。他是必然要離開軍務工作的具體領域,而只能掌握大的政策方向的。皇帝這個角色在軍務工作流程中的消失了,皇帝不再直接干涉軍務作業了,皇帝在軍務作業的流程中,這個角色不存在了。

    這個缺失的環節,總需要填補。那麼由誰來填補?誰最適合填補?填補什麼?

    這裡填補的,就是實際去掌握軍務作業的角色,就是誰來掌握軍隊的戰略規劃、內外軍事情報、人事、升遷與福利、後勤、軍隊調撥、作戰指揮(指揮授權)等權力。

    而最適合填補的,當然是經過了五代時期的發展,並逐步開始深入軍務作業各個層面,掌握多方面的資訊,擁有實際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的樞密院了。事實上,早在後唐時期,樞密院就已經逐步深入參與了前面所描述的這些具體的工作,他們已經在軍務工作的流程上,佔據了自己的位置。

    宋代的皇帝依然是獨裁者,對於軍務工作的各項具體意見,他原則上有最終決策權,但皇帝本人基本不干涉具體的預備決策過程了。像宋太宗那樣,和樞密院一起秘密的對作戰的各個細節進行謀劃,並對中書和其他官員保密的情況,基本已不再出現。

    雖然皇帝本人不插手具體工作,但不等於說會讓軍務作業完全脫離自己的掌握的,尤其是樞密院能掌握如此巨大的權力的背景之下。所以才有把實際作戰和訓練這一部分掌握實兵的工作,另外由一個機構來負責,樞密院則只負責除訓練和實際作戰之外的其他的軍務工作。

    這就是樞密院-三衙體制的本質所在!也是文武分家的本質所在。說穿了,獨裁者因為自己不能專管軍隊了,又不能讓其他人能軍政一把抓,於是設立了獨立於行政系統之外的機關來搞軍務工作。同時,又為了防止這個機關專權,又把實兵部分剝離出來,使得這個機關不指揮軍隊。

    這才是文武分家的本質~!

    也就是說,為什麼說宋代以文制武?很簡單,因為宋代的獨裁者本人就是一個最大的軍閥,無論行政部門,還是暴力機關,都歸他所管領。而他則聯合官僚地主對國家進行統治,同時掌握暴力機關。

    所謂的以文制武只是一個表象,根源在於統治結構上,在下面文武雖然分開的,但最上面的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和官僚地主一起分配整個國家的各種收入而獨佔了暴力機關的絕對統治權,這個人才是政權的核心所在。

    聰明的讀者看到這裡,已經開始明白咱家要說的是什麼了。

    沒錯,既然軍務工作的最高決策者其實都是皇帝本人的事,那如果皇帝本人的軍事工作能力不足,而在這個決策結構裡又沒有人可以代替他的話,怎麼辦呢?

    還用說麼?當然是靖康之恥啦!

    這就是為什麼宋代雖然有很多軍事工作能力突出的軍事工作者,卻沒有辦法拯救這個政權的原因。

    因為這些人基本都只在一個比較小的領域內工作,或者往往只是一個戰區的負責人。他們的工作和活動範圍,被樞密院已經劃死了,是無法超過的其權責範圍的。

    而真正能對整個軍事工作負責的獨裁者,除開國三代人和少數君主以外,軍事工作能力都相當差,一旦這個核心出了問題,那麼等待這個集權政治結構的結局就是崩塌。

    固然有很多人想力挽狂瀾,但註定扶持不起來的。

    最後,來上一句名臺詞:

    在所有的船中,只有國家這條船是從上面開始漏水的。

  • 14 # 兩宋春秋

    常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確實北宋沒有出色的將領,

    趙匡胤

    趙匡胤是傑出武將,而且是百戰名將,智勇雙全。但他是後周時期的武將,北宋時期他是皇帝並不是武將。一樣北宋有不少文人也常常打勝仗如平河湟的王韶、大破西夏的章楶,但他們都是文臣,並非武將。

    ▲趙匡胤(劇照)

    楊業

    楊業是著名武將,但他的主要從軍經歷其實是在北漢,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北宋滅亡北漢,楊業歸宋。

    歸宋之後,楊業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如史料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遼軍10萬攻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西北),楊業率領騎兵從後路夾擊遼軍,殺遼將蕭咄李,俘都指揮使李重誨,大獲全勝。

    但是從太平興國四年歸宋至雍熙三年楊業被遼軍俘虜,楊業在北宋為將不過僅僅七年,時間太短,傑出的表現有限。也從未擔任過一路軍隊的大帥。軍事成就不如同時代的曹彬、潘美等人。

    ▲楊業(劇照)

    曹彬

    曹彬作為一個知名的武將更多的是以仁義、不好殺、嚴於治軍等等聞名。曹彬的軍事成就大多在南方打下的,如滅後蜀、滅南唐。但後蜀和南唐的軍力較弱,比北宋開國的精銳還是有很大差距。曹彬取勝也在情理之中。

    但曹彬與遼國的作戰卻是以失敗告終。雍熙北伐正是因為他這一路的失敗最終導致北伐失敗。當時曹彬為北伐東路軍主將。他因孤軍冒進、又因兵疲糧乏而撤軍,於岐溝關被遼軍殺得大敗,致使宋軍全線潰退。所以曹彬也不算頂級武將。

    結語

    北宋時期朝廷為了防備武將造反,用文臣掌兵的“以文馭武”政策,導致沒有出色的武將出現。北宋最出色的武將有狄青、曹瑋(曹彬的兒子),但軍事成就也只能說一般。

    說“北宋無將”是把北宋與南宋出色的武將做對比。南宋初年戰爭頻繁動盪不已,大宋以文馭武的軍事政策失效,武將有了出頭之日,所以出了許多著名武將,如韓世忠、岳飛、吳玠、吳麟等等。

    ▲南宋初年戰爭頻發,武將掌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初學者而言,如何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