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網友共享網路生活
-
2 # 金璐
這首充滿童趣的詩被選入了新版部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
看到前面朋友的回答中出現了兩個版本,第二句“彩絲穿取當銀錚”中的“銀錚”在新版教材中,已經改成了“銀鉦”。
先了解“鉦”根據教材中的註釋,“鉦”的意思是:一種金屬打擊樂器,形狀像鍾,有長柄。
根據國家博物館的資料,“鉦”的形態如下圖:
這件文物的全稱是“戰國虎紋青銅鉦”,材質和詩中的銀質不同,不過形態是一樣的。這件青銅鉦屬於戰國時期巴人與蜀人使用的軍樂器,器身刻了虎紋、樹紋和一些古代巴蜀地區特有的文字元號。
2. 再來看看“磬”
教材中的解釋是: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
仍然借用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來展示一下磬的形狀:
磬在中國古代是石制打擊樂器,在很多重要場合也作為禮器。和佛教中所用的缽形打擊樂器不一樣。 甲古文中就有“磬”字出現,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槌敲擊。
由此可見,早期的磬是石制的,後來經過不斷變化,質地也從石頭變成玉製、銅製等。
3. 再來看看全詩的含義
這首詩描寫了冬天清晨兒童歡樂地玩耍冰塊的場景。大自然是最好的玩具,很多孩子喜愛冬天都是因為冰、雪。詩中的“金盆”、“彩絲”、“銀鉦”互相映襯,是畫面充滿了色彩。而“銀鉦”和“玉磬”這兩個比喻,又寫出了兒童玩耍過程中豐富的聲音。整個畫面有聲有色,既有視覺又有聽覺,表現出了孩子的童稚可愛和活潑機靈。
-
3 # 小寶媽媽咪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楊萬里這首《稚子弄冰》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兒童形象。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兩種樂器。一種是銀錚,又作“銀鉦”它是一種類似於鑼的樂器。詩文中的稚童把冰製成了“冰鑼”來像敲銀鉦一樣去敲擊它。另一種是“玉磬” 它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製成,形如曲尺,懸於架上,用木槌擊奏。單一的叫特磬,成套的叫編磬。 當兒童敲著“冰做的銀鉦”,它發出了好聽的,想玉磬發出的聲音一樣清脆。忽然,冰落在地上發出玻璃一樣的碎裂聲。
回覆列表
《稚子弄冰》中出現了兩種樂器是:錚、磬。整首詩的理解是: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盤中的冰塊脫下,提在手中,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穿林而過的響聲,當欣賞者正醉心於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忽然卻聽到了另一種聲音--冰塊落地,發出瞭如玻璃破碎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