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刀筆傳神
-
2 # 枕上書史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好多人拿這句話來揶揄諸葛亮性格過於謹慎,像司馬懿,當時雖然還沒有這句話,但話裡話外總透著諸葛亮不如自己。《三國演義》中,倍道降孟達之後,司馬懿曾對張郃說,
諸葛亮平素謹慎仔細,不肯造次行事,他卻不知吾境內地理;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只怕有失,不肯弄險,必然軍出斜谷,來取郿城也;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
司馬懿說得好像自己比諸葛亮強多少倍,其實他骨子裡也是一樣謹慎。火燒上方谷之後,司馬懿蠱惑人心,對郭淮說,
孔明若出武功地名,依山而東,我等皆危矣!真為可憂。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可保無事矣。
武功在渭北之東,蜀軍如果沒有消滅魏軍就東出武功,必然糧道被斷,全軍覆沒。諸葛亮肯定會屯兵渭南,他熟知地理,怎能不知道這點?他這樣做是為了安撫眾將,避免不必要的出擊。他的邏輯是,不作死就不會死。他這樣做還不是因為謹慎?一定程度來講,司馬懿多疑勝過諸葛亮,謹慎必然更甚於諸葛亮。做大事的人,怎能不謹慎?謹慎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也不是諸葛亮的缺點。正相反,諸葛亮之所以在蜀國屹立不倒,無他,就是謹慎。說他是權臣也罷,奸臣也罷,他就是不給你任何打敗他的機會。
諸葛亮這輩子,在外做官,在家做人,第一要務就是謹慎——謹慎,謹慎,再謹慎。劉備入川后大行賞罰,彭羕曾因受賞不均,酒後誹謗劉備,被馬超舉報下獄。彭羕情急之間給諸葛亮去了一封絕命書,信中痛陳前非,立志悔改,夾敘夾議,總之是一篇很有力的求情文書。諸葛亮收到信後如何回覆的呢?諸葛亮沒有回覆。為什麼?這又涉及另一封信。
《三國志·法正傳》記載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有人向諸葛亮抱怨法正私設公堂,擅動私刑,這些是不是事實呢?肯定是。
諸葛亮怎麼答覆呢?法正有功。
這簡直答非所問。乍看這一段,諸葛亮前言不搭後語,甚至讓人懷疑記載有誤。《蜀科》出臺後,法正曾向諸葛亮抱怨刑法太峻,諸葛亮答以大義,要依法治國。可事情到了法正身上,依法治國好像不存在一樣。為什麼?因為劉備看重法正,而諸葛亮對此洞若觀火。出於謹慎也是自保,他絕不觸及劉備和法正之間的關係,用後人的話講“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言外之意,劉備和法正、自己和法正,這兩條線是警戒線,但凡和它們有一絲關聯的,自己動都不要動,別人萬一動了,自己也要裝作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彭羕就是這樣的例子。法正“宿自知羕”,“遂(與)並致之先主”。彭羕入獄是因為誹謗劉備,彭羕沒有找法正求情,而是找到諸葛亮,這其間的關係波譎雲詭,一時難以分辨。到底是法正授意,還是他自己要這麼做?諸葛亮摸不清。彭羕是法正舉薦的,現在惡語中傷了劉備,而法正又是劉備的股肱,保彭羕無異於保住一個隨時可以中傷法正的利器。萬一彭羕拜錯了廟,自己又上錯了船,劉備極可能遷怒自己。那怎麼辦?信,我沒收到,也不會回覆的。他是要等法正出面。人是法正舉薦的,彭羕獲重罪,真想救他,法正也必須要表態;如果法正不說話,這件事就到此為止。最終,“羕竟誅死,時年三十七”。
馬伯庸在《三國配角演義》中寫有一篇《白帝城之夜》,涉及蜀漢隱秘的奪嫡之爭。就在諸葛亮用特殊方法解決兇手後,主角氣喘吁吁地趕到,驚異於現場,“如此,日後史書如何記載?”諸葛亮氣定神閒地回答,“很簡單,日後不設史官。”我認為,在馬伯庸對蜀國史官之謎的戲劇化“解讀”中點到了諸葛亮做官為人的精髓之處。
就在諸葛恪的身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諸葛亮的謹慎。《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江表傳》記載,江表傳曰: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典掌軍糧,非漢制也。初用侍中偏將軍徐詳,詳死,將用恪。諸葛亮聞恪代詳,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遜以白權,即轉恪領兵。
諸葛亮作為蜀國真正的執政者,和孫權直通書信,常人看來並無不妥,何況諸葛恪是自己的侄子,書信內容若論及親族,大家第一反應大概都是去信直言,但諸葛亮這封信並沒有交給孫權,而是給了陸遜。第一,如果諸葛恪將來任職節度官,就是陸遜下屬,由陸遜轉陳更為妥當;第二,諸葛亮在家不談公事,在官不及私言,倘若貿然給孫權去信,如果被拒絕,便是吳國皇帝駁了蜀國丞相,如果答應,則是孫氏捲入諸葛氏內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自己雖是蜀國實際執政者,但畢竟只是丞相,公議往來,丞相交給丞相才最妥當,也不會授人以柄。諸葛亮的行事特點在這件事情上得到充分體現。
反觀諸葛恪做事,雖然時而成果顯著,卻也常有明顯闕失。很多時候,他並不是力所不及,而是心思疏忽。就在諸葛亮的這封去信之前,有這樣一句話:“節度掌軍糧谷,文書繁猥,非其好也”——諸葛恪覺得不喜歡的事就可以不做,他可能不知道,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就是從排程江南三郡錢糧起步的。掌握錢糧排程,便可知道行軍打仗的補給需求,對軍隊的瞭解就更深入也更直接。退一步講,統帥全軍,豈能不熟知軍隊最基本的運作?在陳留起兵時,曹操都曾親自動手打鑄兵器。別人勸他說,安天下不必掃一屋,他回答說,小事也有大用,何況打鑄兵器並非小事。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曹操在扯雞湯話,但類似的經歷在諸葛亮文集中得到了印證。
諸葛亮曾在佔領武都陰平後為某部統一更換刀斧,原因是砍斫鹿角毀壞該部刀斧千枚。先前他以為這是正常損耗,後來才查知是後勤偷工減料,便重新曉諭全軍,上陣刀械必須是十折鋼刀,更請刀神蒲元親自淬鍊寶刀千口,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回成都取蜀江水淬火。如此看來,曹操所做的事情,是小還是不小呢?他們做這些事情都有明確的目的,並不以事情的大小作為衡量標準。
-
3 # 橦霖
1、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2、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3、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4、(清)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釋義:乾隆帝評價: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來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說是公和忠,公就是心無旁騖,忠就是沒有私心,鞠躬盡瘁,高風亮節,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切合事理。
5、(北宋)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釋義:蘇軾評價:諸葛亮的指揮神出鬼沒,部隊行動迅速,進攻不能抵擋,撤退不能去追擊,白天不能攻擊,夜晚不能偷襲,就算兵力多對諸葛亮也無勝算,就算諸葛亮兵力少也佔不到便宜,前後呼應,左右掩護,行軍有乾坤的奧妙,變陣有四時的變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諸葛亮是真正的臥龍啊!
-
4 # 楊先生講歷史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這首詩寫於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當時剛剛到達成都,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稍稍安定了下來。當地的朋友出錢為他修建了草堂,總算是在成都生活了下來,這個時候的杜甫儘管生活上安定了,但是他內心依舊傷感,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他參觀了丞相祠之後,以一種極為悲情的口吻寫下了自己對於諸葛亮的敬仰,細說了他的一生功業,所以這麼一首詩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最為精準,短短的幾句,可謂是一針見血。
後人對諸葛亮的評價非常高,認為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根據史料記載,他發明的物品,如今還在使用。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是有特殊歷史背景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全軍上下束手無策,諸葛亮想出一條妙計,算準風向,命人拿來白紙千張,糊成無數個燈籠,再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著它們升空,一個個小小的燈籠升起,營內計程車兵高呼著:“諸葛先生坐著天燈突圍啦!”司馬懿竟然信以為真,帶兵向天燈的方向追趕,諸葛亮得以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如今,人們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諸葛亮發明的另外一種物件是木牛流馬。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所在的四川山地很多,運輸非常困難。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需要後勤 補給,於是諸葛亮發明一種運輸工具,也就是木牛流馬,類似於現代的小推車。史料記載,諸葛亮北伐時,木牛流馬的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蜀漢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此外,諸葛亮還是一個書法家。諸葛亮的《遠涉帖》據說被大書法家王羲之極為推崇,曾多次臨摹,從中獲益良多,可見諸葛亮的書法才能也是一流的。
-
5 # 歷史長河有你有我
諸葛亮一生充滿傳奇,可謂一代歷史名人。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其優缺點進行評價。不到之處,請批評指正!
優點:
一、博學多思,雖深居簡出,卻胸懷天下。當年躬耕南陽,閉門十年精讀經典,因而成為飽學之士。
二、品質優秀,找老婆不以外貌為依據。年輕瀟灑的諸葛亮,偏找了個其醜無比的黃阿醜。認才學不認相貌,天下男子有幾人做得到?
三、一個戰略理論家,一篇《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非常透徹。
四、勇於承擔責任,如失街亭後自貶三級。
五、重視科學,親自發明木牛流馬。六、正確確定和執行少數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縱。
六、充滿智慧,料事如神,做事縝密。
七、知識淵博,為人謹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缺點:
一、架空劉禪。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幹,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監視後主的一舉一動。令劉禪敢怒不敢言,劉禪想搶回大權,但滿朝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只好信任宦官黃皓,造成千古遺憾。
二、窮兵黷武,禍國殃民。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之心願”和他自己的“隆中對”的策略而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於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國家背上一個大包袱,並直接影響他的繼承人姜維,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三、事必躬親,不挖掘,吸收,培養新人才。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養新的人才。原來的老後,造成人才青黃不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駕駛了蜀國的滅亡。
四、壓抑,打擊原有優秀人才。劉備死後,很多優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趙雲老死贖中。而很多虛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對內部將士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不受。諸葛亮讓費詩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同樣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使兩人矛盾無法根除,為魏延Z反埋下禍根。
六、不敢直言劉備過失,不敢勸阻劉備過錯,缺乏原則。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授意留關羽守荊州。諸葛亮明知關羽不可當大任而不讓趙雲代關羽守城,對失荊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東征東吳,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從軍,只負責後方建設,導致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劉備說:“若法正在,安有此敗?”可見對諸葛亮失望至極。
七、錯誤選擇繼承人。諸葛亮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只懂打仗的姜維。費煒等只是過渡人物。造成姜維執政後,不顧人民幸福和國力強弱,強行九伐中原而血本無歸,加速蜀國亡國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處理後事。在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楊儀與宿將魏延有極大的矛盾。楊儀獲大權後剝奪魏延兵權,逼使魏延反亂,無人附和而逃亡,後被馬岱追殺,自毀長城。
九、對江東一味退讓,令江東得寸進尺,造成部下失和。難道僅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隆中對?
十、任人唯親,用人失策。對街亭這樣的重地交給劉備臨終時一再叮嚀要小心的馬謖,不起用優秀人才如趙統,趙廣。為實現“隆中對策”中的“圖取中原”的方略,連續實施了長達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還,終至積勞成疾,病亡五丈原。一伐錯用將 街亭失守。二伐誤料敵 陳倉受挫。三伐拒納諫 首陽敗歸。四伐遭計謀 祁山無功。五伐心力瘁 五丈原病亡。
【後名人對諸葛亮評價】
1、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2、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3、錢穆: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4、(清)乾隆帝評價: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來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說是公和忠,公就是心無旁騖,忠就是沒有私心,鞠躬盡瘁,高風亮節,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切合事理。
5、北宋蘇軾評價:諸葛亮的指揮神出鬼沒,部隊行動迅速,進攻不能抵擋,撤退不能去追擊,白天不能攻擊,夜晚不能偷襲,就算兵力多對諸葛亮也無勝算,就算諸葛亮兵力少也佔不到便宜,前後呼應,左右掩護,行軍有乾坤的奧妙,變陣有四時的變化,是人?是神?是仙?我不知道,諸葛亮是真正的臥龍啊!
-
6 #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好多人拿這句話來揶揄諸葛亮性格過於謹慎,像司馬懿,當時雖然還沒有這句話,但話裡話外總透著諸葛亮不如自己。《三國演義》中,倍道降孟達之後,司馬懿曾對張郃說,
諸葛亮平素謹慎仔細,不肯造次行事,他卻不知吾境內地理;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只怕有失,不肯弄險,必然軍出斜谷,來取郿城也;若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
司馬懿說得好像自己比諸葛亮強多少倍,其實他骨子裡也是一樣謹慎。火燒上方谷之後,司馬懿蠱惑人心,對郭淮說,
孔明若出武功地名,依山而東,我等皆危矣!真為可憂。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可保無事矣。
武功在渭北之東,蜀軍如果沒有消滅魏軍就東出武功,必然糧道被斷,全軍覆沒。諸葛亮肯定會屯兵渭南,他熟知地理,怎能不知道這點?他這樣做是為了安撫眾將,避免不必要的出擊。他的邏輯是,不作死就不會死。他這樣做還不是因為謹慎?一定程度來講,司馬懿多疑勝過諸葛亮,謹慎必然更甚於諸葛亮。做大事的人,怎能不謹慎?謹慎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也不是諸葛亮的缺點。正相反,諸葛亮之所以在蜀國屹立不倒,無他,就是謹慎。說他是權臣也罷,奸臣也罷,他就是不給你任何打敗他的機會。
諸葛亮這輩子,在外做官,在家做人,第一要務就是謹慎——謹慎,謹慎,再謹慎。劉備入川后大行賞罰,彭羕曾因受賞不均,酒後誹謗劉備,被馬超舉報下獄。彭羕情急之間給諸葛亮去了一封絕命書,信中痛陳前非,立志悔改,夾敘夾議,總之是一篇很有力的求情文書。諸葛亮收到信後如何回覆的呢?諸葛亮沒有回覆。為什麼?這又涉及另一封信。
《三國志·法正傳》記載
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
有人向諸葛亮抱怨法正私設公堂,擅動私刑,這些是不是事實呢?肯定是。
諸葛亮怎麼答覆呢?法正有功。
這簡直答非所問。乍看這一段,諸葛亮前言不搭後語,甚至讓人懷疑記載有誤。《蜀科》出臺後,法正曾向諸葛亮抱怨刑法太峻,諸葛亮答以大義,要依法治國。可事情到了法正身上,依法治國好像不存在一樣。為什麼?因為劉備看重法正,而諸葛亮對此洞若觀火。出於謹慎也是自保,他絕不觸及劉備和法正之間的關係,用後人的話講“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言外之意,劉備和法正、自己和法正,這兩條線是警戒線,但凡和它們有一絲關聯的,自己動都不要動,別人萬一動了,自己也要裝作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彭羕就是這樣的例子。法正“宿自知羕”,“遂(與)並致之先主”。彭羕入獄是因為誹謗劉備,彭羕沒有找法正求情,而是找到諸葛亮,這其間的關係波譎雲詭,一時難以分辨。到底是法正授意,還是他自己要這麼做?諸葛亮摸不清。彭羕是法正舉薦的,現在惡語中傷了劉備,而法正又是劉備的股肱,保彭羕無異於保住一個隨時可以中傷法正的利器。萬一彭羕拜錯了廟,自己又上錯了船,劉備極可能遷怒自己。那怎麼辦?信,我沒收到,也不會回覆的。他是要等法正出面。人是法正舉薦的,彭羕獲重罪,真想救他,法正也必須要表態;如果法正不說話,這件事就到此為止。最終,“羕竟誅死,時年三十七”。
馬伯庸在《三國配角演義》中寫有一篇《白帝城之夜》,涉及蜀漢隱秘的奪嫡之爭。就在諸葛亮用特殊方法解決兇手後,主角氣喘吁吁地趕到,驚異於現場,“如此,日後史書如何記載?”諸葛亮氣定神閒地回答,“很簡單,日後不設史官。”我認為,在馬伯庸對蜀國史官之謎的戲劇化“解讀”中點到了諸葛亮做官為人的精髓之處。
就在諸葛恪的身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諸葛亮的謹慎。《三國志·諸葛恪傳》注引《江表傳》記載,江表傳曰:權為吳王,初置節度官,使典掌軍糧,非漢制也。初用侍中偏將軍徐詳,詳死,將用恪。諸葛亮聞恪代詳,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遜以白權,即轉恪領兵。
諸葛亮作為蜀國真正的執政者,和孫權直通書信,常人看來並無不妥,何況諸葛恪是自己的侄子,書信內容若論及親族,大家第一反應大概都是去信直言,但諸葛亮這封信並沒有交給孫權,而是給了陸遜。第一,如果諸葛恪將來任職節度官,就是陸遜下屬,由陸遜轉陳更為妥當;第二,諸葛亮在家不談公事,在官不及私言,倘若貿然給孫權去信,如果被拒絕,便是吳國皇帝駁了蜀國丞相,如果答應,則是孫氏捲入諸葛氏內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自己雖是蜀國實際執政者,但畢竟只是丞相,公議往來,丞相交給丞相才最妥當,也不會授人以柄。諸葛亮的行事特點在這件事情上得到充分體現。
反觀諸葛恪做事,雖然時而成果顯著,卻也常有明顯闕失。很多時候,他並不是力所不及,而是心思疏忽。就在諸葛亮的這封去信之前,有這樣一句話:“節度掌軍糧谷,文書繁猥,非其好也”——諸葛恪覺得不喜歡的事就可以不做,他可能不知道,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就是從排程江南三郡錢糧起步的。掌握錢糧排程,便可知道行軍打仗的補給需求,對軍隊的瞭解就更深入也更直接。退一步講,統帥全軍,豈能不熟知軍隊最基本的運作?在陳留起兵時,曹操都曾親自動手打鑄兵器。別人勸他說,安天下不必掃一屋,他回答說,小事也有大用,何況打鑄兵器並非小事。看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曹操在扯雞湯話,但類似的經歷在諸葛亮文集中得到了印證。
諸葛亮曾在佔領武都陰平後為某部統一更換刀斧,原因是砍斫鹿角毀壞該部刀斧千枚。先前他以為這是正常損耗,後來才查知是後勤偷工減料,便重新曉諭全軍,上陣刀械必須是十折鋼刀,更請刀神蒲元親自淬鍊寶刀千口,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回成都取蜀江水淬火。如此看來,曹操所做的事情,是小還是不小呢?他們做這些事情都有明確的目的,並不以事情的大小作為衡量標準。
-
7 # 史研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時期對諸葛亮的評價。
曹操:劉備不足為懼,吾實懼諸葛亮耳。
曹操作為劉備一生的敵人,他並不害怕劉備,他只是害怕諸葛亮會保護自己,尤為只是一個小人而已,可是諸葛亮在他身邊有這麼厲害的謀士,諸葛亮能夠呼風喚雨,這個讓曹操感到非常的頭疼,雖然他曾經說過劉備是真正英雄,那也只是逗劉備開心,但是他最害怕的還是諸葛亮。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作為諸葛亮一生的對手,司馬懿也是非常佩服諸葛亮的,能夠與他棋逢對手,在三國之中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並且是平分秋色,真的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在人生的巔峰中能夠又遇到一個和自己一起前行的人,司馬懿是真心的佩服諸葛亮。
孫權:諸葛亮具異人之略,若效於江東,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要是讓諸葛亮進行選擇劉備和孫權的話,劉備肯定是他的首要選擇,但是對於孫權來講,要是讓他選擇諸葛亮和周瑜的話,他肯定是選擇諸葛亮的。得臥龍和鳳雛者,便可得天下,孫權對於這件事情非常的在乎,周瑜做不到這件事情,諸葛亮一定做到。
最後再讓我們來看一下後代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
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讓很多人都感到非常遺憾的事情,就是諸葛亮沒有取得成功,這個不僅是對於杜甫來講,甚至是對於陸游來講,乃至於千古的所有文人他們都是在內心之中佩服諸葛亮,所有人都希望諸葛亮能夠取得成功,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諸葛亮最後失敗了,這是三國之中最令人痛心的一幕
毛澤東: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偉人從來沒有配服過誰,但是諸葛亮他的節操和品德確實讓主席感到非常的尊敬,雖然是在封建王朝,但是諸葛亮一心為民,這一點就值得很多人去尊重。這一點就和總理一樣,他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麼偉大的性格難道不值得所有人佩服嗎?
現在到我們該評價諸葛亮了,你會怎樣評價呢?
-
8 # JieDai不相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李世民:“又蜀先主嘗謂諸葛亮曰:‘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之間,每見啟告理亂之道備矣,曾不語赦。’故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
(宋明的皇帝呢?怎麼不評價一下?)
努爾哈赤:“(人臣)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所謂皋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
康熙:“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
最後放一個特別的:
曹叡: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為亮仇敵。而亮反裘負薪,裡盡毛殫,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行兵於井底,遊步於牛蹄。自朕即位,三邊無事,猶哀憐天下數遭兵革,且欲養四海之耆老,長後生之孤幼,先移風於禮樂,次講武於農隙,置亮畫外,未以為虞。而亮懷李熊愚勇之志,不思荊邯度德之戒,驅略吏民,盜利祁山。王師方振,膽破氣奪,馬謖、高祥,望旗奔敗。虎臣逐北,蹈屍涉血,亮也小子,震驚朕師。
-
9 # 韓奈戴
諸葛亮是一位大名鼎鼎,家喻戶曉的歷史偉人,在這裡不做過多的介紹。生而為人,誰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缺點就會有優點,當然諸葛亮這樣的偉人也不例外。下面一起去看看後人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諸葛亮的優點。博學多才,當年躬耕南陽,閉門十年精讀經典,因此飽讀詩書。不以貌取人,年輕俊朗的諸葛亮找了一個奇醜無比的黃夫人作為夫人,識才而不重貌,天下無人爾。他是戰略理論家,一篇《隆中對》,分析天下局勢,非常透明。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 ,如失街亭後,自降三級。注重科學,發明水牛流馬。一生忠心耿耿,輔佐完劉備,再是劉嬋。正確確立和執行少數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縱。凡事講道理,用事實說話。
諸葛亮的缺點。戰略方針的缺陷。推崇諸葛亮者首先是《隆中對》,甚至說這個千古一策。憑事實說話,諸葛亮在隆中的三分天下,確實不易,但是缺乏實踐,是免不了有缺陷的。
用人上的失誤。關羽大意失荊州,這一結果對蜀國的影響很大,諸葛亮命關羽鎮守荊州,無疑是最大的錯事。因為關羽雖然文武雙全,但他是一個傲視群雄,輕敵之人。留馬謖守街亭是諸葛亮又一選人的失誤,這次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馬謖和趙括一樣,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
沒有容忍的度量。諸葛亮用人偏於主觀,他喜用敢說敢言,穩重謙虛的人。比如在對待魏延上就可看出。事必躬親,影響到人才的鍛鍊。《出師表》是諸葛的代表作,但是束縛了劉嬋的發展。固然是諄諄教誨,卻無真實的實踐活動,在那個亂世裡,諸葛亮卻把劉嬋養在了溫室裡。過於慎重,缺乏魄力。例如拒絕魏延的兵出子午谷。
我並非覺得諸葛亮是神化,完美之人,正如上述,他也有失誤及人格缺陷的地方,但總體而言,諸葛亮確實是中國史上最為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之一,後人可以評價諸葛亮,但一定要公正客觀,學他的成功之道,借鑑他的一些不足之處。以上所述,只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0 # 創業公司總經理
職場角度來講的話,諸葛亮前半段創業生涯顛沛流離,跟隨老闆四處出差解決問題,並且做出了成績最後拿下蜀地這個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後半段,任用馬謖屬於提拔身邊人,近似瀆職,大動干戈北伐,耗費公司資源沒有成果,最後導致公司倒閉雖然和諸葛亮無關,但是作為後期執行長罪大於功。
職場講結果,你熬夜加班一年,成績平平;別人工作時間一週完成了你一年的業績,作為領導你提拔誰呢?
-
11 # 長安回望品春秋
《三國志》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詩聖杜甫曾作詩三首緬懷孔明先生,其一、
詠懷古蹟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三國演義》成於元末明初,加深了世人對諸葛亮的瞭解!魯迅先生曾評價曰“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
今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以積極正向為主: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心事主”:一生輔佐劉備、劉禪,最終因操勞病逝於五丈原。
“足智多謀”:“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火燒新野”“木牛流馬”“空城計”“欲擒故縱”等等
“賞罰分明”:揮淚斬馬謖。
“管、蕭之才”:堪比管仲、蕭何的治世之才。
總之,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
12 # 心心的剛哥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暉暉若長庚,孤出照一方。勢欲起六龍,東回出扶桑。”這是王安石滿懷激情讚美諸葛亮的詩句。
諸葛亮是封建社會里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東漢末年、三國初年的法家代表。諸葛亮在蜀國執政期間,貫徹、實踐法家路線,對東漢以來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進行了某些改革,厲行法治,安定蜀國政局;推行耕戰政策,發展社會經濟,開發祖國西南部,為反
對分裂,謀求國家的統一,奮鬥不懈,做出了歷史貢獻。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繪成神話般的人物,說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其實,諸葛亮是在反對豪族地主的分裂割據的鬥爭中湧現出來的庶族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有他自己戰鬥成長的歷史。
諸葛亮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老百姓田間地頭、街前巷裡談論的物件,也是評書、戲曲舞臺上常盛不衰的題材。然而這些故事僅僅是諸葛亮智慧的淺層表現,諸葛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在於他深明做官之理、洞察為政之道。他那“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智慧已經成為千古絕唱,恐怕再無人能夠企及。但是他為人為政的經驗和智慧不但後人能學得來,而且應該成為後世效法的榜樣。那麼諸葛亮為人為政的真正智慧到底是什麼呢?
01 淡泊以明志諸葛亮在一次北伐的途中,向後主劉禪上了一道表章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一身在外,衣食都由國家供給。在成都的家中,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頃,一家溫飽有餘,不要再增加私產。如果我死的時候,內有剩餘絲帛,外有少量財產,那就對不起陛下。到他死後,人們發現他的家產如他所說一樣,沒“長尺寸”。
他臨終前,對自己的喪事有明確的安排。“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諸葛亮的遺囑說:我要埋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築墳,墓冢只要放得下棺槨就行了,收斂時穿平日的衣服,不需要用器皿作陪葬品
諸葛亮自出茅廬,輔佐劉備,南征北戰,半生都在戎馬倥傯中度過。晚年,在渭水前線,抱病巡營,事無鉅細,親自過問。此外,“不別治生”,別無所求。在封建社會里,像諸葛亮這樣身居高位的人,能擺脫追求榮華富貴的陋習,不受聲色犬馬的侵染, 始終過著淡泊生活的人,實在是屈指可數。
“淡泊可以明志”,這是諸葛亮經常說起的一句家訓。他養成儉樸生活的習慣,與早年在隆中躬耕十年的鄉居生活頗有關係。後來,他出於治蜀的政治需要,更大力提倡儉樸。東漢末年以來,成都地區的一些殷實之家,婚喪嫁娶,往往不惜傾家蕩產,大事鋪張,蔚成風氣。不掃除這種奢侈之風,要想鞏固新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為北伐中原提供足夠的人力物力,是不可能的。
這樣看來,諸葛亮提倡儉樸,就不僅是屬於個人“明志”的問題了,而是他治蜀的一項重要重要措施,是一個關係到國計民生、移風易俗的大問題。因此他把能否堅持簡樸生活,作為選拔 人才的一個標準。被他提拔到丞相府擔任要職的董和,就是由於董和敢於反對社會上的奢侈歪風,“躬率以儉,惡衣蔬食”。他所在的地方“皆移風變善”,成為首善之區。後來董和居官二十多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諸葛亮手下的重要將領,如大將軍姜維“宅舍弊薄,資材無餘”,“樂學不倦,清素節約”;將軍鄧芝“不治私產,妻子不免飢寒,死之日,家無餘財”;宰相費“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這些記載不免有誇大不實之處,但諸葛亮提倡儉樸,卻在相當一部分官員中產生了效果,這對整個社會風氣的扭轉也絕對有好處。
試想,董和厲行簡樸,其所在地區就移風易俗,成為首善之區,而諸葛亮在蜀為相十幾年,一直崇尚儉樸,其影響力和號召力非董和能比,能不扭轉整個蜀國的社會風氣嗎?
02 執政為公,賞罰分明當諸葛亮逝世的訊息傳開以後,被削職為民流放在川北梓潼郡的李嚴,悲傷至極,不久就病死了。流放在汶山郡夷族地區的廖立,得到諸葛亮的死訊後,也流著眼淚說:我這輩子算是回不去了,將老死在這邊遠山區了。
這些被諸葛亮嚴厲處分過的人,為什麼對諸葛亮的死,這樣惋惜,這樣悲傷?因為諸葛亮對他們的處罰是公正的,是按律治罪。他們只要有悔改的表現,還有可能被重新任用。現在諸葛亮死了,恐怕再沒有像諸葛亮這樣賞罰分明的人了。
李嚴是西蜀一個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重臣,曾與諸葛亮一道接受劉備的託孤,輔佐劉後主。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時,李嚴在後方負責籌運軍糧。當時正好連日下雨,軍需供應不上,他就假傳劉後主的命令,讓諸葛亮退兵。當諸葛亮返回漢中時,才知道雖然下過大雨,但軍糧的運輸並沒有李嚴所說的那麼嚴重。這時的李嚴卻故作驚訝地問:“軍糧這樣充足,何以便歸?”諸葛亮經過查對,指出李嚴欺上瞞下,貽誤軍國大事,上表後主,把他削職為民,搬到梓潼去住。
廖立少年得志,在劉備自領荊州牧之時,他做了“從事”, 後升為長沙郡太守;轉到益州,任巴郡太守;劉備自立漢中王,他做了“侍中”,官位很大。後主繼位,諸葛亮總攬一切,把他調任“長水校尉”。廖立很不高興,他認為自己應僅次於諸葛亮之後,攻擊朝廷選拔的官員都是些“俗吏”,造謠惑眾,挑撥是非。諸葛亮得知他的情況之後,上表後主,說他“誹謗先帝,疵毀眾臣”, 好比害群之羊,把他流放邊區。
對李嚴、廖立等高階官吏作這樣處理,無疑是很嚴厲的。這與諸葛亮以前斬馬謖等人一樣,體現了諸葛亮一貫推行法治的精神。只有執法無私,賞罰分明,才能使人心振奮,出現新的社會風氣。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任丞相兼益州牧,全面負責軍政事務。他陸續頒佈了各種法令,進一步鞏固西蜀政權,安定社會秩序, 以便恢復生產,有足夠的物質力量進行北伐戰爭。
對於依法治蜀,當時是有爭論的。蜀郡太守、楊武將軍法正對諸葛亮說:“昔漢高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彌禁,以慰其望。”意思是說:想當初漢高祖入關之後,約法三章,秦朝的百姓感恩戴德。今天我們剛用武力佔據了益州,還沒有施恩惠於地方,按照客、主的關係,我們也應該多施些恩惠才對。望你把刑罰、禁令放寬,以安慰他們。
諸葛亮反駁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劉璋闇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奉承,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 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威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意思是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劉璋闇弱, 自從劉焉以來就法令不明,刑罰不嚴。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逐漸鬆弛。給他們高位,官位高了他們反而賤視,而不覺得可貴;給他們恩惠,恩惠多了,他們反而會傲慢無禮。正因如此才造成這樣的弊端。現在我們推行威嚴的法令,人們就會知道什麼是恩德;限制爵祿的賞賜,人們就會感到爵祿的尊榮。榮恩並行,上下就有秩序。治國的要領,正在於此。
諸葛亮這種以嚴濟寬、以猛糾弘的法治,並不是亂以施刑,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他曾一再告誡典刑官員,決獄行刑要慎重,既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能放過壞人,賞罰要分明。他處理“失街亭”事件,處理李嚴、廖立等人,就十分慎重,做到賞罰公正。
諸葛亮依法治蜀,使得慘遭戰爭破壞的西蜀很快就恢復過來,生產發展,社會秩序逐步安定。陳壽對諸葛亮治蜀作了中肯的評價。他說諸葛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跟隨諸葛亮多年的丞相長史張裔以見證人的身份稱讚諸葛亮:“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03 舉賢薦能“忠益者莫大於進人”,這是諸葛亮的一句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對國家負責、對國家有貢獻最重要的表現莫過於推薦有用的人才。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二十七年中,一方面為劉備制定各種治國的方針政策,在文治武功上作出了出色的成績;另一方面,不斷推薦和選拔各種有用的人才,使他與劉備共同開創的事業後繼有人。儘管阿斗很不成器,但西蜀仍能支撐了四十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許多諸葛亮選拔和培養起來的精明能幹的文臣武將,在繼續執行劉備和諸葛亮的治國方針。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策時,便高度評價了劉備“思賢若渴”的行動。他認為,“總攬天下英雄,思賢若渴”,加上天時、地利等其它條件,就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這也是他對劉備的一個重要獻策。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一再用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 提醒他注意任用賢才。他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重視人才,是諸葛亮一貫的思想。
赤壁戰後,被人譽稱為“鳳雛”的龐統,投奔劉備,被任命為耒陽縣令。龐統認為自己被大才小用,所以不好好辦公,結果“在縣不治,免官”。顯然,龐統這次免官是劉備沒有拔識真才、使用不當造成的,諸葛亮說服劉備對龐統要重新認識加以重用。劉備只好找龐統來談話,從接觸中,發覺龐統果然有非凡的才識,“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取益州時,劉備帶著他去作為軍師。在定西川的過程中, 龐統向劉備提出奪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很切實際,劉備行其中策,很快就取得益州。可惜龐統三十六歲就陣亡,否則,蜀漢擁有一龍一鳳,局面將會更加可觀。諸葛亮對龐統的薦舉,可謂惺惺惜惺惺。
入川之後,諸葛亮任用了大批經過戰爭考驗的文官武將。像王平那樣出身於行伍,大字不識十個,但頭腦清醒,有實戰經驗的人,同樣得到重用。其中最能表明諸葛亮薦賢任能的,是他對兩個人的破格任用。一個是蔣琬,一個是姜維。蔣琬在荊州時,只是一個書吏小官。入川后,任廣都長。同樣由於劉備大才小用,蔣琬態度消極,“眾事不理,時又沈醉”。劉備十分惱火,準備處他以死罪。諸葛亮懇切地向劉備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不搞那些裝點門面的形式),願主公重加察之。”由於諸葛亮的說情,蔣琬才免於一死。諸葛亮成立丞相府辦事機構時, 即任命蔣琬為東曹掾。以後一再提升他,直至長史,加撫軍將軍。諸葛亮在北伐前線,蔣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源源不斷地給諸葛亮提供充足的戰爭物資和兵員,保證了戰爭的順利進行。蔣琬不僅有出色的治國才能,而且作風儉樸,待人以誠, 很服眾望。諸葛亮甚為讚賞。他一再說:“公琰(蔣琬字)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共同輔助)王業者也。”臨終時,給後主上表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事實證明,蔣琬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愛護和重用,他繼承了諸葛亮的政策和作風,成為西蜀
後期的一根頂樑柱。
姜維,出身於涼州的一個低階官吏家庭。是諸葛亮一出祁山時,從曹魏營壘中得到的一個軍事幹才。諸葛亮在收天水郡的戰鬥中,與姜維直接交鋒。深深感到姜維“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 深解兵義”,又“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是一個大將之才。他給
蔣琬寫信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經過考察,覺得李永南、馬良這些原是不錯的將領都比不上姜維,他是涼州出類拔萃的人物。諸葛亮這一次北伐儘管丟了街亭,打了敗仗,但得到了姜維,他還是很高興。諸葛亮後來放手使用姜維,並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他。
姜維繼諸葛亮之後,掌管了軍隊,成為與蔣琬並立的西蜀的另一根頂樑柱。諸葛亮在薦賢用能的同時,對於那些不稱職的人不斷加以調任或罷官,特別對那些造謠惑眾,弄虛作假,為了爭奪名位, 不擇手段的人如李平、廖立等,毫不留情地罷官,削職為民。正是諸葛亮這種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作風,才使得西蜀政權政風和煦,上下肅然。
總結
諸葛亮出山之後,僅僅短短的二十七年,他外結孫權, 內平南中,北拒曹魏,六出祁山,立法施度,整理戎旅,事無鉅細,悉以躬親,根本沒有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拔人才和培養人才。
能在戎馬倥傯中薦賢任能,已是難能可貴,切不可吹毛求疵, 苛求古人。
-
13 # 曉偉的生活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最受讚譽的政治家、軍事家,從三國時期至今。雖歷經一千七百多年,他仍為世人稱頌,幾乎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偶像。古往今來有那些偉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呢?
盛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杜甫,他為諸葛亮寫了一首詩《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明代劉伯溫:軍在於治。諸葛亮連年征戰而兵無厭言,乃至於此。
清朝康熙皇帝對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毛澤東: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
14 # 劍馬書生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15 # 史客不輕鬆
諸葛亮自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殫精竭力,任勞任怨為劉備的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操勞了一輩子。後人對諸葛亮評價之高,也是眾望所歸,名副其實的。下面就看一下後來人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1 陳壽《三國志》:“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2(晉)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
3(東晉)王羲之:“諸葛經國達治無間然,處事而無玷累,獲全名於數代。”
4(唐)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5(宋)蘇軾: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6(明)劉伯溫:軍在於治。諸葛亮連年征戰而兵無厭言,乃至於此。
7(清)康熙帝: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唯諸葛亮能為之。
8(清)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9 魯迅先生 :“狀多智而近妖”。
10 易中天:諸葛亮非大將之才,乃治國之能臣也。
11毛澤東: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
16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杜甫在他的巜蜀相》中寫道:“出師未捷事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對諸葛亮的讚美,懷念之情溢於言表,同時也感嘆諸葛亮事業未成身先去。
就職場而言,諸葛亮聰明能幹,能解決問題,也能很好的描述遠景,制定計劃,有條不紊的推進工作。
但是,諸葛亮對工作管理太細,事必躬親,不利於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作為一個管理者,要學會放權,讓下屬分擔自己的工作壓力,諸葛亮這一塊全是自己大包大攬,所以說諸葛亮是活活累死的。
-
17 # 十二十頁
公司需要像諸葛亮一樣忠誠的人
疫情剛過,有的公司開人,降薪,導致員工流失。但有的員工,面對疫情沒有跟企業共擔風雨,選擇跳槽。任何事情都要正反兩面,公司需要的是忠心有能力的人,就需要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如果二者都具備,基本不用怕公司開除,也不用怕自己找不到工作。
諸葛亮對漢室朝廷和劉備耿耿忠心。他留下那句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說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就是說,我兒子不行,你就上。但是諸葛亮沒有,他仍然盡心竭力輔佐後主,一點二心都沒有。這樣的忠心,對於企業來說難能可貴。但前提是,得有個明主,也就是得找個好公司,好公司具備的第一個要素也就是仁義。
諸葛亮對企業的好處不僅僅是忠誠這麼簡單。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找到方向,找到風口,就是成功的一半。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屢試不順,在茅草屋裡見到諸葛亮,隨即有了“隆中對”的戰略思想。
企業如果成功地制定和實施了價值創造戰略,就能獲得戰略競爭力。一種策略是設計用於發展核心能力、獲得競爭優勢的一系列綜合、協調一致的行動和措施。
企業戰略是企業以未來為主導,將其主要目標、方針、策略和行動訊號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結構和總體行動方案。企業若選擇一個策略,就是在不同的競爭方式中做出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戰略選擇顯示出該公司打算做什麼,也顯示出沒有做什麼。
正是方向找對了,目標有了,規劃圖有了,大局看到了,才能把蜀國的這艘大船,愈行愈遠。
當代不缺諸葛亮不缺,就缺像劉備這樣的老闆2019年2月27日,王衛卸任董事長和執行董事。
2019年4月10日,華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
2019年9月10日,馬雲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放眼國內企業,好老闆有,但在整個市場環境中,並不多。“三顧茅廬”的事情在現在是有出現,但少之又少。一位40多歲的老闆,三顧茅廬一位20多歲的謀士,這樣的情形,真沒聽說過。
《三國演義》諸葛亮是被動出山,而現在的“諸葛亮”必須要主動出擊,當你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有“三挖”能人的事件發生。為此也衍生出了“獵頭”這一職業。
面對三個公司,為何諸葛亮選擇了蜀國在《三國志》裡,有兩句話,反映了諸葛亮對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勸一位朋友投曹操,說:“中國饒士大夫。”也就是說,中原地區,士卒眾多,啊,你投靠了曹操,就沒有機會了。另外,東吳老臣張昭曾向孫權推薦過諸葛亮,諸葛亮拒絕了,理由是:孫將軍可以賢亮,但不能盡亮。儘管把我當作賢德來使用,孫權卻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即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他加入了劉備集團,沒有加入大公司,想加入創業團隊,背後的考慮是一樣的。因此他投奔劉備,並非出於對漢室的忠誠,更多的是考慮個人的發展前景。毫無疑問,無可厚非。
作為我們職場人,要學習諸葛亮的忠、智,還要學習諸葛亮身上的目標感,諸葛亮想成為像管仲一樣的人,目標感非常強,哪怕有當老闆的機會,他也沒當,可見其對目標的針對性非常強。這一點似乎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
18 # 塔布里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締造者和建設者,因他的心繫天下、憂國憂民、廉潔奉公、鞠躬盡瘁、謙虛謹慎、以身作則而堪稱千古人龍。
他一生光輝的事蹟不斷被歷朝歷代的史書、以及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標榜傳頌,開篇引用的《蜀相》就是唐代詩人杜甫在武侯祠懷念諸葛亮所作。
關於諸葛亮一生的事蹟,我認為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在劉備去世前,他是作為劉備集團的戰略規劃師和外交和內政大臣。這一階段我認為用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評價可以概括:
“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著這一階段諸葛亮最大的貢獻有三條:
制定“隆中對策”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求賢若渴的劉備經過三顧茅廬,終於在隆重見到了諸葛亮。劉備集團此時兵少將寡,由於沒有屬於自己的戰略根據地而一直流離失所,劉備缺少的不是處理某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迫切的需要有人為他規劃一條政治路線和總體戰略。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於是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認為三國已經從諸侯爭霸群雄並起進入到了即將三足鼎立的時代,而此時的劉備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找到一塊根據地,才能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而此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在江東基業穩固,都不能圖謀,只有益州和荊州才是劉備的發展方向。好比曹操在官渡之戰以弱勝強,劉備只要能佔領益州和荊州,在那裡鞏固內政,充實軍備,等到時機一到,兩路出兵則可以一舉興復漢室。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正是這段對策,讓劉備茅塞頓開,終於找到自己實現霸業的道路。《隆中對》也成為了日後指揮劉備集團發展方向的綱領性檔案,而諸葛亮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劉備集團的首席戰略顧問。
促成“孫劉聯盟”
從正史的角度上說,促成孫劉聯盟可以說是諸葛亮初出茅廬後,為劉備立下的最大功勞。
當時曹操帶領部隊討伐荊州,劉表死後他的兒子劉琮望風而降,劉備則一直被曹操的部隊追擊到當陽。面對曹操的來勢洶洶,劉備集團只有選擇與江東的孫權集團聯合方有生存的可能。
而當時劉備只有將渡江求援的重任託付給了諸葛亮。當時情況緊急,可以說諸葛亮身上擔負的是整個劉備集團的生死存亡。用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的描述就是:“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見到孫權,諸葛亮聯合同樣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對孫權曉以利害,分析曹操並非不可戰爭的原因,並且也將孫劉聯盟的好處講的透徹。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最終促成了孫劉聯盟,為孫劉聯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打下了政治基礎。
鞏固“戰略後方”
首先赤壁之戰之後,曹操的勢力暫時無法再觸及到南方,隨著孫劉聯盟的鞏固。劉備集團得以利用這一歷史機遇,實施諸葛亮規劃的《隆中對》實施。
在取得了荊州出南郡和襄陽之外的郡縣後,劉備決定進兵蜀地攻略益州。而此時剛剛取得的勝利勝過需要鞏固,荊州作為此時劉備的戰略後方,已經補給基地,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在跟隨劉備入蜀的另一位軍師龐統陣亡前,擔負這項重要工作的正是諸葛亮。正是諸葛亮在後方堅定的落實連吳抗曹的外交方針,鞏固內政,才使得劉備在四川的軍事攻略沒有後顧之憂。
第二是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劉備面對北方曹操的壓力則必須佔領漢中,此時曹劉雙方都時傾盡全力進行決戰,這一次留守成都的依然是諸葛亮,而在劉備前線進攻受阻時,也是諸葛亮果斷率軍支援,最終幫助劉備集團戰勝曹操,拿下漢中。
總結諸葛亮前期對劉備集團的重要貢獻,可以用唐代詩人王勃的評價作為總結:
“於是諸葛適在軍中,向令帷幄有謀,軍容宿練,包左車之際,運田單之奇”第二個階段是在劉備去世後,劉備在永安託孤與諸葛亮,諸葛亮作為蜀漢實際的掌權人,治理蜀漢,領導北伐。這一階段可以用西晉史學家陳壽的評語來概括: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此時的諸葛亮作為蜀漢的實際掌舵人其貢獻也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
平定孟獲叛亂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大政權不僅僅相互之間的鬥爭。相比後來西晉政權最大的不同就是面對周邊其他民族的入侵或叛亂都採取了果斷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反對民族分裂的政策。比如曹操征討烏桓,抵禦西羌;孫權南征山越,登陸臺灣。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面對蠻王孟獲在南方的叛亂也同樣採取了果斷的軍事措施。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從成都出發,南下征討孟獲。此戰可以說極為艱苦,三國時代的雲貴高原可謂“不毛之地”,諸葛亮為了籠絡南人使之歸心,不惜對首惡孟獲七擒七縱,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徹底解決了南方民族的叛亂問題。孟獲心悅誠服的評價諸葛亮: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北伐“六出祁山”
諸葛亮作為一個有著堅定理想的政治家,即使在劉備集團喪失荊州根據地的情況下,為了不使政權偏安一隅,也為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兌現劉備的託孤承諾,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前後六次出兵討伐魏國。雖然數次北伐卻戰果寥寥,諸葛亮卻一直不曾放棄對興復漢室的堅守,不一直到他到最後一次北伐,最後病逝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雖然諸葛北伐雖無法北定中原,卻也是蜀漢政權以攻為守,保證了一定時期內的蜀漢的戰略主動
治蜀廉潔公正
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政權可以說是三國時代甚至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數一數二的廉潔政府。這一點晉代政治家袁懷的評價可謂精準:
“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諸葛亮在體制上效仿漢初,實行“虛君實相”,在行政風格上形成“依法治國”的氛圍,在處理事務上一絲不苟、謹慎認真。相傳軍隊中20軍棍以上的處罰,諸葛亮都要親自監督,由此可見諸葛亮事無鉅細。
在第一次北伐的戰爭中,馬謖由於紙上談兵丟失了街亭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草草收場。諸葛亮堅持依法治國,沒有因為馬謖是自己的親信而網開一面,依照軍法處死馬謖,可以說是“依法治國”以身作則的典範。
他還提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口號,倡導清正廉明,正是因為諸葛亮人人平等依法治國的理念,才使得百姓雖然經受著嚴刑峻法卻沒有不平的怨言,蜀漢的政府才成為最高效的,蜀漢的官吏也是最廉潔奉公的。正如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評價:
“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諸葛亮作為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高尚的理想主義者,受到歷朝歷代的膜拜和尊崇。可以說是是中國曆朝歷代統治者心中忠臣的典範;士大夫品德的標杆;百姓心中清廉的代表。最後用康熙帝對諸葛亮的評價作為總結,向偉大的諸葛丞相致敬: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
19 # 新說歷史李保國
諸葛亮才能卓著,善用計謀,治國內政有道,但一生謹慎,又無通兵、用兵之才,難成大事。
諸葛亮有治國之才,善用計謀。
蜀漢建立後,封諸葛亮為丞相,丞相的職權是:任用官吏,向皇帝薦舉人才;對於地方官的有考課和黜陟、誅賞的權力;主管律、令及有關刑獄事務;地方上若有暴動等事,丞相派屬官前往鎮壓;在軍事或邊防方面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全國的計籍和各種圖籍等檔案都歸丞相府儲存。從丞相的只能可以看出,以內證為主,軍事為輔,如果前線打仗,負責後方補濟,你見過蕭何去前線打過仗嗎?
但諸葛亮自劉備去世後,卻以軍事為主,內政為輔,六次北伐,連年征戰,蜀漢人民苦不堪言,諸葛亮北伐是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因素。
諸葛亮並無統兵、用兵之道,而且劉備稱帝前,他被封為軍事將軍,是軍師啊、參謀,不是將軍。諸葛亮最後伐吳也並未帶諸葛亮去。
諸葛亮很難培養出人才,為啥這麼說,劉備時期有五虎上將,諸葛亮有誰,馬謖?姜維?
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殺了,說明馬謖善於紙上談兵。
姜維是從曹營投降過來的,本來姜維就有才能啊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就是諸葛亮死後,蜀漢的真實現狀。
回覆列表
陳壽: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劉伯溫:軍在於治。諸葛亮連年征戰而兵無厭言,乃至於此。
康熙: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唯諸葛亮能為之。
乾隆:端推諸葛是完人。
毛澤東: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