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銳哲辰
-
2 # 文文情感故事
一。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1]戰國時期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關係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並且被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名列武廟十哲。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1],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2]
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3],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3]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李牧
三,廉頗(前327~前243)[1],嬴姓,廉氏,名頗,一說字洪野[2],中山苦陘(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鎮)人。[3]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封為上卿。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於諸侯。長平之戰前期,採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後為趙括所取代,致使長平之戰慘敗。九年後,擊退燕國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慄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拜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趙悼襄王即位後,鬱郁不得志,先後出奔魏國大梁,老死於楚地,入葬於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郝圩村),享年84歲。
唐德宗時,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贈臨城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廉頗
四,王翦
王翦(?-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1]
王翦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因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為武成侯。
統一中國後,急流勇退,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2]
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王翦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王翦
-
3 # 悠然田園白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句話來讚譽中國古代戰國的四大名將最合適不過了,這四個人中其實大家比較瞭解的有廉頗,其他的三個人分別是白起、李牧、王翦。這些人物如果大家經常玩王者榮耀的話,也會遇到這幾個人物,雖然都是一些虛構的,但是可以看出這些人物的在歷史上面的重要性。 而其中比較讓人瞭解比較深刻的人物就是廉頗,在我們課本就有一篇關於這個人物的介紹,那就是負荊請罪。當時的廉頗頗為傲氣,不服藺相如的才能,感覺他只是靠嘴皮子的功夫才做到現在的位置上面去的,所以他在外面一直宣揚要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一直退讓,廉頗知道就主動背上荊條去藺相如的門上請罪,這就是著名的負荊請罪。從這裡可以看出廉頗勇於承認自己錯誤,敢於面對自己,也正是由於他這種品德最終跟藺相如成為生死之交,也讓他成為戰國赫赫有名的一員戰將。不過他最終的結果確實十分的悲慘,只能遠離趙國,鬱鬱而終! 相比廉頗而言,趙國還有一名非常有名的戰將就是李牧,在趙國的後期可以說都是靠他支撐的,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一說 ,不過他的結局也是非常淒涼的。因為趙王遷聽信讒言,罷免了他的兵權,不久之後就被殺害了。 而另外兩個大將就是在秦國,這個龐然大國出來非常有才能的人,大家可能瞭解的就是蒙恬,但是今天我們講的卻不是他,而是另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就是白起!白起一生戰功赫赫,曾經打敗了韓魏聯軍,剿滅二十四萬敵軍。並且白起和廉頗曾經也交過戰,在長平之戰的時候,白起就作為秦國的大將用計攻破趙國的城池,坑殺了趙國幾十萬人。在白起晚年的得病時候,秦昭王被別人離間,讓人賜劍給白起,白起臨終之前感嘆不應該坑殺趙國的人,最後自刎,讓人感嘆不已。 戰國四大戰將中唯一一個能夠得到善終的就是秦國的王翦,王翦戰功累累,同時能夠韜光養晦,在即將統一六國的時候,選擇了告老還鄉。他重要的戰績就是掃三晉,滅楚國,為秦朝的大一統打下鑑定的基礎。並且他的兒子王賁也戰功赫赫,跟他一起合力滅燕國,當時在崇尚殺戮征戰的秦國,王翦卻能夠依靠自己智慧取勝,而不單獨靠著殺戮,這一點確實非常難能可貴的,也讓他在最後能夠成功的功成身退打下了基礎。回顧這四位戰國赫赫有名的軍事家的一生,大部分人都是因為過度的征戰而不得善終,只有極少部分的人能夠剋制自己殺伐之心,獲得比較好的結局。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單單靠殺伐征戰是沒有一個太好的結果的,而是要學會韜光養晦,剋制自己殺伐之心。
-
4 # 戈爾吉吉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中國歷史上戰功最輝煌的將軍,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三十餘載,六國軍隊只要聽說是是他帶兵來戰嚇的望風而慄。《史記·範睢蔡澤列傳》上記載:所有的國家都不敢與秦戰。他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世之功。他的戰績創造了中國兵法的最高實戰典範------戰神------武安君白起!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將活躍於歷史舞臺的。
-
5 # 使用者清風細雨
戰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白起一生大生戰役七十多次,從無敗績。尤其是和趙國長平一戰,殲滅趙國40萬軍隊,基本上摧毀了趙國軍事力量,若無朝中妒忌,早己滅了趙國。
王翦為秦國奮戰一生,打下了秦國的一半江山。在年過花甲時,還掛帥出征並滅了楚國。
李牧原一直把守趙國北門,遊牧民族都被他打怕了。只要李牧在,遊牧民族就不敢越雷池半步,保證了趙國邊境安全。
廉頗是趙國老將軍,我們課本學過《廉頗和藺相如》這一課,一生東征西戰,為趙國一員猛將。
所以,以上四人戰國四大名將是打出來的,功績赫赫,是名附其實,舉世公認的!
-
6 # 魚羊讀史
《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
白起的作戰特點有四個:一.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二.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三.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四.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赫赫戰績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齕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王翦滅楚之戰、滅百越,燕,趙,齊王翦畢生的代表一戰就是用六十萬大軍對楚的大戰,這一戰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這一計的典型戰役。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王翦不光會打仗,還懂為臣之道,對韜光養晦這四個字深有研究,他被普遍認為是戰國時期最有政治智慧的將領。這與慘遭君主殺害的白起、李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世的人評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便是其中之一。
王翦是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他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績輝煌,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李牧作戰方略謀劃全面、周詳、得當,富有針對性。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力求壯大自身實力。戰勝強敵,以自身力量的強大為前提;自身虛弱,就難以戰勝敵人。就軍隊而論,壯大自身實力,首先是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其次是組織的完善,再次是經濟實力的支撐。對這三點,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練士卒騎射,是謀求軍隊戰鬥力的提高;他根據實戰需要,他設定官吏僚屬,當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為軍費,既是謀求組織的完善,又是謀求壯大經濟實力。第二,力求削弱、麻痺敵人。要想戰勝敵人,必須先削弱敵人。削弱敵人的方法很多,耗費敵力、分散敵力、靡費敵財、挑起敵方內部衝突、使敵資訊不通、斷敵交通運輸、誘敵做出錯誤決策、調虎離山等皆是削弱敵人的有效措施,但常會因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力不從心,但麻痺敵人,使其放鬆警惕,則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較少,較易實行。李牧在麻痺敵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李牧抵禦匈奴時,故意偽裝膽怯、不敢出戰,在大破匈奴前夕,當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指揮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眾給敵人,結果匈奴兵將見民畜佈滿原野,便毫不戒備,入侵趙地,結果被李牧圍殲,損失10餘萬眾。第三,力求保持資訊靈通,瞭解敵情。要戰勝敵人,必須先了解敵人,掌握敵情。同時資訊交通必須靈敏快捷,迅速傳遞。否則,即便掌握了敵情,也會因不能迅速傳遞而喪失戰機。史載李牧常挑選派出人員偵探敵情、隨時發出報警訊號,這便是謀求保持資訊靈通,瞭解敵情。第四,力求把握好時機。對敵作戰,必須掌握好時機,時機不到或錯過時機,都會導致作戰的失敗。李牧對時機的掌握非常準確。開始抵禦匈奴時,因時機不成熟,他就是不出擊,即便被稱膽怯,遭受趙王責備、罷免,也不改初衷,但當趙軍訓練成熟,裝備完善,紛紛請戰,而匈奴兵將心高氣傲,大舉入侵時,他便果斷出擊,佈下口袋,一舉全殲匈奴騎兵。第五,認為單一兵種作戰都有不足,各兵種應協同作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進行戰鬥編組,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靠這些兵種的協同作戰,終於取得了全殲入侵敵軍10餘萬的巨大勝利。第六,力求以己之長對敵之短。李牧針對匈奴騎兵機動靈活、戰鬥力強及以掠奪為主要作戰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陣地戰,軍需全靠搶掠的特點,實施堅壁清野,使敵優勢無從發揮,軍需無法補充,同時採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戰鬥力;俟雙方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後,集中力量,充分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進行包圍。這使匈奴騎兵的優勢不能發揮,缺陷盡顯,而使自身車戰、步戰的長處得以發揮,而機動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第七,在得失關係上,認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於付出必要的代價以換取全域性的勝利。大破匈奴前夕,為誘敵,故意放縱邊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搶去,雖付出了一定代價,但卻換來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的巨大勝利。第八,在攻防關係上,認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後能攻。對匈奴作戰,雖最終目的是打垮匈奴,但開始卻專意防守,不輕易出戰,當防守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準備就緒之後,方才出擊,與匈奴大戰。在大破匈奴之戰中,當李牧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誘匈奴騎兵l0餘萬人深入趙境,正式作戰時,開始也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制于軍陣側後。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銳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于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
人物評價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優秀的將領。漢文帝追思李牧之事讓“頗牧”二字成為了名將的別稱。他的無辜被害,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胡三省注《通鑑》時曾將李牧的被害與趙國的滅亡聯絡在一起:“趙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殺之,以速其亡。”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贊》中說趙王遷“其母倡也”,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批判趙王遷而遷怒其母,未必妥當,但他的義憤填膺,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這種義憤。起著強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對愛國志士的慰藉。人物評價廉頗不但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整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這更使他在戰國後期的軍事將領中出類拔萃,受到各國的尊重。廉頗是四大名將中武功最強的,謀略能與白起相比,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國,消滅各國部隊不計其數,下面是廉頗的戰功,廉頗是攻打齊國燕國魏國最有戰功的將軍,但未能被趙孝成王(趙惠文王之子)重用,結果長平大敗。
總結此為戰國後期秦滅六國時的四大名將,他們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主要戰爭都是秦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至於前期七國並強時的吳起、孫臏(由於身體原因不能上戰場衝殺,嚴格來說不算將,與張良類似)、樂毅等人,其軍事思想、統兵能力、作戰方略等未必比以上四人差。但是吳起,孫臏,樂毅等都沒有遇到過秦孝公之後的秦軍,而那個時候的秦軍是最強的。更為重要的是,起翦頗牧是千字文為了押韻和對仗而選出來的。首先被確定的是李牧,宣威沙漠形容的便是他。而確定了李牧之後,和他合稱頗牧(在古時頗牧被認為是名將的代稱)的廉頗自然也會入選。而為了對仗公整,自然還需兩人。說到戰國名將,白起無疑是必然繞不過去的,因此他自然而然的佔據了一席之地。而和他在史記中合傳的王翦,自然也佔據了一席之地。因此,戰國四大名將並非意味著戰國最傑出的四位將領。
-
7 # 小老鼠的救贖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現在我們穿過歷史的長河來了解以下這四位名將。
一、白起
擅長大規模運動戰和殲滅戰。野戰之王。
白起率領秦軍征戰多年,把其它兄弟6國一一打殘,徹底改變了當時大中國的軍事格局,從此沒有人敢正面叫板秦國。然而白起的這些勝利卻是以殺人來完成的,他的所謂打殘一個國家就是把一個國家的有生力量給徹底滅了,當然,在冷兵器時代這是一個很在效的辦法,白起最終為他的國家贏得了天下。不過自己卻落下了罵名,以殺人惡魔而著稱於史。
白起一生到底殺了多少人呢?在我們最熟悉的長平之戰中記載的是殺死趙軍45萬。其中為40萬是戰俘被殺害的。我們說戰場上殺人是非常合理的事情,但是屠殺已經解除武裝並且願意投降的戰俘,這個自然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後人稱他魔鬼也好,殺神也罷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不過白起後來也因為違抗君令,被逼自殺,臨死前也說自己殺戮太多,有傷天和。
二、王翦
最聰明的武將,掃滅六合。生的是時候最牛比,牛人死得差不多,我就天下無敵了。依然有非常出眾的軍事能力,更為人稱道了是其政治力,臨戰還知道向秦王要賞,政治手腕牛。王翦因手握六十萬重兵,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說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戰國四大戰將中唯一一個能夠得到善終的就是秦國的王翦,王翦戰功累累,同時能夠韜光養晦,在即將統一六國的時候,選擇了告老還鄉。他重要的戰績就是掃三晉,滅楚國,為秦朝的大一統打下鑑定的基礎。並且他的兒子王賁也戰功赫赫,跟他一起合力滅燕國,當時在崇尚殺戮征戰的秦國,王翦卻能夠依靠自己智慧取勝,而不單獨靠著殺戮,這一點確實非常難能可貴的,也讓他在最後能夠成功的功成身退打下了基礎。
三、廉頗
作為抵擋武狼之師的趙國,揚趙國之名,儲存趙國氣息作出了莫大貢獻,白起是個愛惜名聲的人,戰國戰亂無數,兩鄰敵國首號將領不曾戰場相遇,說出來沒人信,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邯鄲危弱...廉頗守城,白起稱攻不克趙國,開罪範睢與秦王,身死。。擅長:城戰,即守城與攻城之戰。廉頗善於守城,用兵穩健,他最著名的事蹟是與藺相如的“將相和”的典故,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負荊請罪”的成語。只可惜趙王昏庸,有能臣而不用,廉頗只能逃往他國,留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千古遺憾。
四、李牧
戰術大師,在趙國與匈奴交戰,以步兵勝騎兵,非常規的勝利。要知道以步兵打騎兵是非常有困難的,所以漢武帝時期大規模出騎兵征討匈奴。歷史上有兩位這樣的將領。另一位則是西漢的李廣。後防守秦國,五戰而三勝,不可不謂之為軍神。李牧防守的趙國,秦國依然打不下。。最後受反間而死。。個人以為此人軍事綜合能力戰國最高,雖然沒有白起的人頭戰績。前二位性格缺陷,致其不終。孫武孫臏伍子胥之流,軍事理論無人能及,耐何過於文弱,不能臨陣迎敵,戰場廝殺。因為趙國與匈奴接壤,李牧以前長年與匈奴作戰而聲名不顯,直到廉頗被趙王趕走,趙括紙上談兵被白起敗於長平之後,李牧就成為了趙國的定海神針。
只可惜趙王依舊是昏庸,與奸臣郭開謀害了李牧,李牧死後,趙國也很快就被王翦帶兵攻破邯鄲,趙國亡。李牧的封號也是武安君,下場和白起差不多,都是含冤而死。
-
8 # BH腦洞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
秦國的白起(約前332年-前257年)
秦國的王翦(?-?)(生存年代較白起後數十年,前224年王翦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
趙國的廉頗(前327年-前243年)
趙國的李牧(?-前229年)
千字文受文字不能重複及押韻的限制,只選了戰國後期(約活躍於前3世紀)的四位名將,另外戰國前期(約活躍於前5世紀末)的吳起、戰國中期(約活躍於前4世紀中葉)的孫臏、龐涓亦是戰國時期的著名將領,但由於上述原因並沒有列入。
戰國四名將的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千字文的作者只是將四人並列而己,並沒有稱他們為戰國四大名將。在整個戰國時期,有許多偉大的名將或軍事家值得探討。
-
9 # 山人聊歷史
戰國四大名將為白起、王翦、廉頗、李玫。
排名第一為白起。白起,戰國時秦國郿(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人。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他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其中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他指揮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之將兵聞白起而膽寒。
白起的作戰特點有四個:
1、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很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
2、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顯然前進一步。
3、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4、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
太史公司馬遷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可見白起排名第一當之無愧。《史記》記載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白起有功,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第二名為王翦。王翦是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他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績輝煌,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史記·王翦白起列傳》)
王翦畢生的代表一戰就是用六十萬大軍對楚的大戰,這一戰成了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這一計的典型戰役。以逸待勞講究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王翦不光會打仗,還懂為臣之道,對韜光養晦這四個字深有研究,他被普遍認為是戰國時期最有政治智慧的將領。這與慘遭君主殺害的白起、李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世的人評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便是其中之一。
王翦是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也是繼白起之後,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他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績輝煌,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史記·王翦白起列傳》)
第三是李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隆堯)人。他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抗擊匈奴,在趙國的政治軍事活動。千字文中的“宣威沙漠”所指的就是李牧破匈奴、東胡,降林胡,滅襜襤的事蹟。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少數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戰中屢次重創敵軍而未遭失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和圍殲戰的典型戰例。
最後是廉頗。廉頗驍勇善戰,名振天下,前後四十多年,為趙國的生存,建立了不朽的功業。公元前二八三年,率領趙國軍隊打敗了齊國,奪取了陽晉(今山東鄆城縣西)。當年,他因戰功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主持趙國的軍事。此後廉頗又數次伐齊,阻止了齊國復興,鞏固趙在東方的霸主地位,從此,廉頗的聲名也就傳遍了各個諸侯國,使趙國保持了比較強大的地位。廉頗是四大名將中武功最強的,謀略能與白起相比,受到趙惠文王的重用,攻打各國,消滅各國部隊不計其數。
廉頗不但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整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這更使他在戰國後期的軍事將領中出類拔萃,受到各國的尊重。“負荊請罪”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將相和》故事典故的由來。
其實戰國時期,名將遠不止這些。以上是戰國後期秦滅六國時的四大名將,出自《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至於前期七國並強時的吳起、孫臏(由於身體原因不能上戰場衝殺,嚴格來說不算將,與張良類似)、樂毅等人,其軍事思想、統兵能力、作戰方略等未必比以上四人差。但是吳起,孫臏,樂毅等都沒有遇到過秦孝公之後的秦軍,而那個時候的秦軍是最強的。更為重要的是,起翦頗牧是《千字文》為了押韻和對仗而選出來的。首先被確定的是李牧,宣威沙漠形容的便是他。而確定了李牧之後,和他合稱頗牧(在古時頗牧被認為是名將的代稱)的廉頗自然也會入選。而為了對仗公整,自然還需兩人。說到戰國名將,白起無疑是必然繞不過去的,因此他自然而然的佔據了一席之地。而和他在史記中合傳的王翦,自然也佔據了一席之地。因此,戰國四大名將並非意味著戰國最傑出的四位將領。
-
10 # 歷史課肖老師
關於誰能夠被評為中國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其實古人早有評判。例如《千字文》裡就有這樣一句描述:"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這裡列舉的四位名領分別為:白起、王翦,廉頗、李牧。
這四位名將為什麼能夠在烽煙遍地的戰國時期被認為是“四大名將”,主要還是由於他們顯赫戰績。我們一位一位的簡單介紹以下四位名將的主要戰績:
第一位:秦國白起
白起是秦國曆史上最重要的將領,一生征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戰役有以下三次:
1、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這一戰為秦國向東方進攻徹底掃除了障礙。
2、攻楚之戰三次,攻破楚國都城,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這三戰徹底打垮了楚國,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3、長平之戰,殲滅趙國軍隊45萬。此戰是戰國後期最關鍵的一戰,被認為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基礎。
根據《史記》的描述,白起一生指揮的大大小小的戰役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00多萬!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所以白起在當時絕對是無敵的存在。《千字文》裡面把他列為第一位,也不是沒道理的。
分析白起指揮的戰役,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全能型將領:
1、善於野戰殲敵,不以一城一地得失為念,能精確捕捉戰機,有效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2、善於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
3、善於追擊戰,在戰役取得優勢後絕不拖泥帶水,能最大可能的擴大戰果。
4、善於攻城戰,在指揮中攻城拔地,沒有被敵人堅固的防禦工事所阻。
由此可見白起是一位攻守都非常出色的將領,幾乎沒有自己明顯的弱項。而其悲劇的根源可能也是對戰場形勢的把握太精確,以至於在長平之戰後不願意再領軍攻打邯鄲,最終惹怒了秦王,被賜自盡。最終結果也證明白起的判斷並沒有問題,秦國最終果然還是拿不下邯鄲,而且還損失慘重。
第二位:秦國王翦
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中戰功最為顯赫的武將,與其子王賁一起為攻滅六國立下了大功。其主要戰績有:
1、攻滅趙國,期間與趙國名將李牧多次對決,不相上下,最終用反間計使李牧被趙王冤殺。在李牧死後,王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
2、打殘燕國。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事敗之後,秦王派王翦、辛勝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敗燕軍。第二年奪取燕國首都薊城,燕王喜被迫逃至遼東。
3、攻滅楚國。在秦將李信率軍20萬滅楚失敗後,秦王派王翦率軍60萬,以逸待勞,把握時機,最終取得勝利,攻滅楚國。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戰必勝、攻必取,秦滅六國,王氏父子就佔了其中五個(除了韓國)。
王翦用兵非常厲害,也是陣地戰、攻堅戰、運動戰都很拿手。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歷史上他沒有像白起那樣留下赫赫兇名,這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非常難得。此外他還非常懂得如何處理去君王之間的關係,因此得以善終,也是戰國四名將中結局最好的。
第三位:趙國廉頗
廉頗的名氣在後世比王翦李牧還大,這和他與“負荊請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等典故是分不開的,個人認為其水平是比不上李牧的。不過他能名列戰國四名將的行列,還是因為他在軍事上還是有相當才華的。他的主要戰績有:
1、攻打齊國。廉頗於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鎮諸侯,廉頗被拜為上卿。
2、率軍與燕國、魏國、韓國、秦國作戰,多有佳績。但這一階段的戰爭沒有什麼全域性性的大戰,因此名聲不顯。
3、長平之戰第一階段。在趙王換將趙括之前,廉頗是長平之戰中趙軍主帥,他深溝高壘,利用趙國補給線較短的優勢消耗秦軍實力的做法也是正確的,只可惜趙王等不了,換了趙括為將,最終失敗。
廉頗能夠成為戰國四名將,歷史上還是有很多人不以為然的,畢竟沒有其他三人那種醒目的戰績。但客觀的說他至少也還是一個比較傑出的良將。
第四位:趙國李牧
趙國名將李牧,一身征戰最主要的戰績就是抗擊匈奴,千字文中的"宣威沙漠"所指的就是李牧破匈奴、東胡,降服林胡等草原勢力的事蹟。
李牧一生指揮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1、鎮守趙國北疆,編練了一直強悍的邊防軍,然後誘敵深入,巧設奇陣,兩側包抄,大破匈奴10餘萬騎。此後又接連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匈奴單于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戰績。
2、肥之戰全殲秦軍10萬。這一戰發生在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李牧率趙軍在肥(今河北晉州西)全殲秦軍。李牧在這一戰中戰略上採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於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採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這是一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李牧也被認為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將領。
從現有的資料可以看出,李牧的確是非常優秀的將領,深得士兵喜愛,擅長謀劃全域性,無論在草原環境還是在中原征戰都表現出了不俗的實力。只可惜他身在相對實力較弱的趙國,而他的主上趙國國君又與秦王差距甚大,最終含冤而死。他去世之後三個月,趙國邯鄲就被秦軍所滅。
以上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秦滅六國時的名將,他們生活在秦強而六國皆弱的時代,主要戰爭都是秦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其實他們也未必就一定比戰國前期七國並強時的吳起、樂毅要了不起,只是當時的戰爭規模沒有後來這麼大,當然吳起他們也沒遇上最強悍時期的秦軍。所以我們一般還是認為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是戰國時期四大名將。
-
11 # 肥肥大狗熊
1.白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2.王翦。關中頻陽東鄉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戰國末期秦國著名戰將,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3.廉頗。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曾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晉陽,趙王封他為上卿。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
4.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漢族,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
-
12 # 早識浮夢
歷史上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在周興嗣的《千字文》當中,有“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描述了戰國四大名將的功績,這四人無一不是帶兵打仗、威名遠揚的將軍。
先說白起。白起是秦國名將,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兵法韜略無一不精,身經百戰、戰功赫赫,一生未嘗敗績。白起一生中最出名的戰役是與趙國的“長平之戰”,這場戰爭最開始本來是白起與廉頗的對決,廉頗對敵我優勢洞悉明瞭,趙軍在地形上佔劣勢,秦軍補給線過長,所以廉頗採用守勢,雙方陷入僵持。秦軍採用的對策是散播謠言,誘導趙國更換主帥為趙括,再把趙軍誘匯出壁壘,一舉殲之。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將40萬趙軍降卒坑殺,震驚天下。白起一生為秦國征戰沙場攻下70多座城池,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王賜封其為“武安君”。但白起的結局不太好,秦昭襄王想攻打邯鄲,欲以白起為主將,但白起幾次推辭了,秦昭襄王被激怒,下令一定要其出征,但白起深知不可能成功就自刎了。白起一生斬敵無數,也被世人稱為“殺神”。
再說王翦。王翦也是秦國名將,幼時就對兵法軍事十分感興趣,一直鞍前馬後地侍奉嬴政。秦國到了嬴政在位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爭。公元前229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趙軍這邊有名將李牧隨軍,又是一場四大名將中的兩位的對決,這一次王翦也無法找到李牧的破綻,雙方僵持一年有餘,秦軍這邊故技重施,賄賂佞臣迷惑趙王遷,把李牧除掉了。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失去了李牧的趙軍,完全不是王翦率領的秦軍的對手,敗地一塌糊塗,王翦之軍一路挺進,俘虜趙王,把趙國的土地收歸秦國國土。後來與楚國的戰爭,王翦向嬴政提出軍隊“非六十萬人不可”的要求,將楚國也收歸秦國版圖。王翦因其戰功卓著被秦王賜封“武成侯”。與白起不同的是,王翦自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及時隱退,始得善終。
廉頗是趙國名將,公元前283年,領兵討伐齊國,奪取陽晉,大勝而歸。之後在長平之戰的初期,自知趙軍在地形上佔了劣勢,而秦軍勞師遠征,補給線漫長,便採用守勢,深居溝壑壁壘,使秦軍不得寸進。後趙王被謠言蠱惑,臨陣換將,由趙括率領趙軍對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公元前292年,燕國討伐趙國,廉頗領軍抵抗燕軍,斬殺敵將主帥慄腹,進軍燕國,燕王不得不割讓五座城池議和,一生戰功赫赫,威震天下。但晚年的廉頗不受趙王看重,在楚地去世。
李牧也是趙國的名將,他是天下一等一的將帥。李牧本來是趙國負責抵抗匈奴的將領,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展現了優秀的領兵能力,兵法使用嫻熟,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使得匈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敢入侵趙國,李牧也因此名震天下,此後主要負責與秦軍作戰。就像上文所說的,秦國在攻打趙國之時,王翦與李牧僵持一年有餘,便古惑趙王除掉了李牧,趙國也忘了。李牧論才能本不輸於王翦,奈何效忠的君王荒唐。李牧也被賜封“武安君”,意為以武力安定天下。後世對李牧評價極高,如馮唐有評價“天下之將,獨有廉頗、李牧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啊。
注: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
13 # 知涯說史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千字文》
《千字文》中這段話就是對戰國四大名將的稱讚,也指明瞭他們是誰。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李牧、廉頗。這四人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他們中有兩位出自趙國,兩位出自秦國,在群雄爭霸的戰國時期,他們是如何有如此成就的呢?
1、廉頗這四個人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廉頗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婦孺皆知,也讓廉頗的名字為我們所熟知。
戰國後期,七國爭霸,戰爭頻發。趙國又與七國中最強大的秦國相鄰,趙國的國土面臨被秦國蠶食的境地。但是趙國在廉頗的帶領下使秦國寸步難進,暫時解除了趙國的危險。在這之後廉頗又在與齊國的戰爭中屢戰屢勝,阻止了齊國的復興。
秦國始終不甘心放棄攻打趙國,面對秦國來勢洶洶的進攻,廉頗採取了堅守不出的戰略,以此來消耗秦軍的戰力。秦軍屢屢求戰不得,只好撤軍。秦軍拿廉頗沒辦法,就散佈謠言說:秦軍不怕廉頗,唯獨懼怕趙括,如果趙括帶領趙軍,秦軍就非敗不可了。趙國君主聽信了謠言,責怪廉頗避戰不出,讓趙括統領趙軍。趙括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他雖熟讀兵書,卻沒有實戰經驗。在與秦軍的戰鬥中大敗,被秦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趙括也被殺。這時趙國君主才再次啟用廉頗。
被白起坑殺四十萬大軍後,趙國兵力所剩無幾。燕王趁機攻打趙國,廉頗親自帶領部下上陣殺敵,大破燕軍,包圍了燕國的首都,逼得燕國割地求和。廉頗在戰國四將中武藝是最厲害的,謀略也絲毫不差,只是後來不受趙王重用,趙國也隨之被滅。
▲廉頗
2、李牧李牧是在廉頗之後的趙國將領,他早期並沒有參與到七國的爭鬥中,而是在邊境防守匈奴的進犯。面對匈奴的進攻,李牧為了保證百姓的日常耕種和安全,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常年如此,匈奴和守將都認為李牧避戰是因為膽怯,事情傳到了趙王那裡,趙王非常生氣,撤回了李牧。新的守將到任後,主動出擊攻擊匈奴,卻屢戰屢敗,財產損失眾多。趙王不得已只好去找李牧,李牧說:要我出任,我還採取以前的策略。趙王連連答應,李牧再次戍守邊塞後,再也沒有損失財物。
戰國後期,李牧成為趙國的重臣。秦將桓齮大敗趙軍,殺死趙軍10萬餘人。隨後趙王將軍政大權交給了李牧,李牧率軍大破秦軍,桓齮兵敗潛逃。後來在秦將王翦的猛烈進攻下,李牧均守了下來。
雖然李牧將秦軍的鐵騎阻擋了下來,可是連年的征戰使趙國民不聊生,趙王又寵信秦國間諜郭開,害死了李牧。李牧死後三年,秦軍的兵馬也踏進了趙國國都。
▲李牧
3、王翦嬴政親政不久後就任命王翦為大將軍。王翦初始和趙國的對戰,雖然最後以趙國將領李牧的勝利落幕,但卻為秦國攻下了大片土地。公元前223年,趙國大旱,秦國趁機對趙國出兵,並以反間計殺害了李牧,王翦一路勢如破竹,攻下了趙國國都邯鄲。
秦軍伐楚時,嬴政問李信,給你多少兵馬你能攻下楚國?李信回到:20萬足矣。又問王翦,將軍你呢?王翦說道:非60萬不能攻破楚國。嬴政心想:王翦老了。就派李信率萬大軍進攻楚國。結果被楚軍打敗。嬴政急忙去請王翦,王翦說要我去可以必須要給我六十萬大軍才行。嬴政欣然應允。王翦帶領60萬大軍,攻破了楚國都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除韓國外,其餘五國均是王翦父子所滅。一生征戰無數,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王翦
4、白起秦國使反間計殺害趙國大將廉頗後,命白起率兵攻打趙國。白起出了兩支奇兵:一支斷絕趙軍的糧草,另外一支將趙軍截為兩段。將趙軍包圍起來,秦國將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派往戰場,將趙軍圍困在長平。趙軍被圍困四十多天後,糧草早已消耗一空,互相殺食。趙將趙括意欲突圍,被秦軍射殺。此戰白起坑殺趙軍四十多萬人,震驚六國。
▲白起
總結: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作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四位將領,為自己的國家鞠躬盡瘁。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能夠在千萬人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也許是把心思全都放在了征戰上,朝中沒有自己的勢力,他們最後的結果都不太好。但他們肯定不後悔,為國而戰是光榮的,為了家國而戰無怨無悔。
-
14 # 愛做夢的建設人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有兩位:白起、廉頗、王翦、李牧。其中,公認白起為四大名將之首。這四個名將無論是戰績軍功還是對所在國的貢獻都是非其他國家將領所能匹敵的,這四個名將都對所在國的穩定或領土擴充立下了汗馬功勞。
-
15 # 探尋歷史奇聞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 王翦 李牧 廉頗。白起和王王翦是秦國人,李牧和廉頗是趙國人 。
白起最著名的戰役是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令趙國後怕。另外在伊闕之戰中又消滅韓魏聯軍24萬。還有白起共率軍攻打楚國三次,一共殲滅了35萬楚軍,攻韓魏殲滅30萬。據初步統計,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0餘萬!令六國膽寒。
王翦最大的功績就是基本滅了六國,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首先王翦滅楚之戰,率60萬攻打楚國,楚國用大將項燕迎敵。最終打敗破楚軍,攻入其都城,殺死當時的楚王昌文君,項燕最終自殺。
楚國滅亡後,秦國在楚地設立了楚、九江和長沙三個郡。隨後王翦又帶兵滅了百越國,燕國趙國和齊國,最後秦國兼併天下。實現了大一統。王翦功績不可謂不高。
李牧一生主要功績在於抵禦匈奴和抵抗秦國。匈奴單于為得到中原民眾財物和物資,昌率大軍入侵,李牧領兵抵抗,兩側包抄,痛擊敵人,打敗匈奴10萬人馬,又隨後接連又滅掉襤,攻破了東胡,又降服了林胡,最後匈奴單于落荒而逃,以後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由於李牧確保了趙國邊境的安全,使趙國君臣能無後顧之憂地對付強秦的兼併戰爭,秦國幾次派兵圍攻趙國,李牧率軍抵抗,迫使秦國軍隊不能進城,從而打敗秦軍。功勞頗大,為此,李牧被封為武安君。
廉頗一生的主要功績在於伐齊和攻燕,廉頗多次率兵討伐齊國,阻止齊國復興,始終保持趙國的強大地位。
長平之戰後,燕國攻打趙國,以為趙國無力抵抗,不料廉頗出馬,領兵攻打燕國,只打到都城附近,最後燕國只好割地求和。
另外,廉頗不但在戰場勇猛善戰,而且顧大局識大體,勇於改錯,有著高尚的品德。著名的”負荊請罪”就是對廉頗高尚品德的最好寫照。這也更使廉頗在戰國後期的軍事將領中出類拔萃,受到各國的尊重。
-
16 # 西楚LT
戰國四大名將眾所周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戰國時期有那麼多戰神,為什麼單單就是他們特別突出呢?這還得分別從他們的特點和貢獻說起。
先說秦將白起,一聽到這個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什麼,不用我多說,肯定是長平之戰。說起長平之戰大家的注意力也不在白起是怎麼打贏上,而是他屠了趙軍四十多萬的俘虜。要知道在春秋時期,大家打仗還是很講禮貌的和現今約架差不多,看對方不爽了就下戰書,說某年某月某日在什麼地方帶多少人。都是規規矩矩的,打完了各回各家。到了戰國時期才開始搞些陰謀詭計,打仗就是為了吃飯,打輸了頂多去做苦力。但是殺俘這總事情還是不多,向這種大規模的更是前無古人。也使得,老百姓對戰爭有了新的認識。
在來說秦將王翦,戰國一共就六個國家,他就滅了五個(其中有兩個是他兒子滅的)可以說統一之戰就是他打的。這些都不談,關鍵的是南征百越,這可是開疆拓土的大功績。
接著說趙將李牧,李牧的前期功績是防禦匈奴上,當時趙王便派李牧帶兵獨當北部戍邊之責。李牧常年駐守北部代郡、雁門郡邊境地區防禦匈奴。他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有力措施加強軍隊的戰鬥力,有效地防備了匈奴的侵擾,贏得士兵們的愛戴。229年,秦派王翦攻趙,趙以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寸步難進,只能用計離間李牧,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即亡,足可以說明他的地位。
最後來說廉頗,廉頗之所以上榜,我想可能是因為的他賢,“將相和”、負荊請罪的故事是中國史上著名的美談。司馬光說:“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繫。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鑑矣”,正體現了他的實力。
-
17 # 魯能泰山
第一位毫無疑問是白起有著殺神之稱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俘虜,後自殺
第二位是廉頗在長平之戰後率領老弱殘兵大敗燕軍
第三位李牧作為趙國最後的名將帥率軍抵禦秦國,終被趙王疑殺,李牧死趙國亡!
第四位王翦率軍掃滅三晉,大敗項燕攻滅楚國!
-
18 # 環球文化歷史熱點
廉頗,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們的歷史功績:
廉頗 :提起廉頗就想起了中學時代學的《廉頗廉藺相如列傳》,他襟懷坦白,勇於知錯就改。他一生征戰無數,堅守城池 ,進攻圍困燕國都城 ,為趙贏得十五座城池。作戰勇猛,是趙國難得的大將軍,功高蓋世。
白起 :秦國大將軍,軍事奇才。精通兵法,善於用兵。戰功顯赫。大破魏韓聯軍;伐楚戰役中,攻陷楚國的國都郢城;在長平戰役中,重創趙國軍隊主力,攻下的城池有70多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
王翦 :秦國傑出軍事家滅趙國 ,是秦國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材。平滅燕國趙國,戰勝楚國。打仗百戰百勝。長勝將軍。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
李牧 :趙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將領。具有極高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從不失敗的計錄多次重創敵國軍隊。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
這四位大將軍,在戰國時期顯示了他們傑出的軍事才能,功高蓋世,其歷史功績被後人所傳頌,他們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當之無愧。
-
19 # 西府趙王爺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
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
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僅有兩百餘名年紀尚小計程車兵被放回趙國。
經此一戰,不僅奠定了秦國稱霸天下的基礎,更是坐實了白起的殺神之名。
值得一提的是,據民國學者梁啟超先生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而有一半人都是死在白起手中。百萬人屠,就此得名。
王翦的成名年代稍晚於白起,算是白起的後輩。雖然起戰績不如白起那般輝煌,但卻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東方六國中,至少有五個是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打下來了的,其中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攻破燕國都城薊,蕩平燕北,最後消滅楚國,平定荊湘,那都是由王翦領軍。
而他也因為自己的功績,被秦始皇拜為太師,並封為武成侯。
更值得一提的是的,王翦滿門忠烈,一家三代,皆是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王翦其子王賁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而其孫子王離,先是繼蒙恬之後於北疆鎮守長城,後又於起義大潮中率長城軍與章邯一同平叛,最終鉅鹿一戰,秦軍為項羽所破,王離戰死沙場。
當然了,任何一個強大的人物,都會有一個強大的對手來與之襯托。在戰國後期,趙國是唯一可以和秦國掰一下手腕的勢力,而趙國的兩大名將廉頗和李牧,自然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廉頗是和白起同時代的名將,而當時的趙國也是一個軍事實力堪比秦國的強大國家。或者說當時就是一個秦趙爭霸的時代。而其他的國家,基本上就屬於被這兩個國家欺負的情況。
都說當時白起是打遍六國無敵手,比如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大破楚軍,攻入郢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還有就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幫助秦國徹底取得秦趙爭霸戰爭的勝利。
其實廉頗也差不了太多,除了打秦國戰績一般以外,其他五國,也都是被他暴打過。特別是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曾和趙國有隙的燕國趁機率軍伐趙。結果廉頗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不僅守住了國家,還成功實現反推,一波打到了燕國都城,迫使燕國國君割地求和。
至於李牧,他的成名時代比廉頗稍晚,基本上已經是戰國末期。當時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愈發明顯,趙國在實力上與其相差甚遠。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牧成了趙國存亡的唯一希望。在其統帥趙軍的十幾年裡,強大的秦國屢次伐趙,但都沒能佔到多少便宜。即使在秦王嬴政全面開啟統一戰爭的時候,王翦率領的秦軍依然忌憚李牧,不敢輕易攻擊。
然而,李牧雖然沒有敗給秦軍,但最終卻敗在了自己人手上。王翦使反間計,利用趙王近臣郭開進獻讒言,最終誣陷李牧,將其冤殺。
李牧死,趙國亡。李牧一死,王翦便率軍攻趙,一路勢如破竹,一舉攻下趙國都城邯鄲。
從上面的介紹看得出來,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實。但是,戰國紛爭數百年,名將如雲,戰績實力不輸這四人的大有人在。比如率領五國聯軍伐齊的樂毅,魏國名將吳起,齊國柱石田丹,甚至趙國大將趙奢,也就是趙括的父親。
這些人都算得上是當世名將,都有資格名列戰國名將之列。
那麼為何偏偏是他們四人?
這個其實是有原因的。
關於戰國四大名將這個說法,源出於南北朝時期周興嗣所編纂的經典韻文《千字文》,也就是和《三字經》、《百家姓》齊名的中國傳統蒙學三大必備讀物。
裡面有這麼一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說的是這四人,用兵很精妙,功勳卓著。
《千字文》不是史書而是韻文,其需要押韻和對仗,要讀起來舒服。所以起翦頗牧是因為這個目的而選出來的。
本身這一句的重點是李牧,一位後面那句“宣威沙漠”,就是指其在鎮守趙國北方邊境的時候,大破胡人的經歷。而在他的那個時代,白起、廉頗、王翦者三人無疑是能何他齊名的,所以被放在了一起。
但是人家也沒說那就是戰國四大名將,只是由於《千字文》的傳播,使得這四人的出鏡率要更高,這才得了一個戰國四大名將的名頭。
所以,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並不是說他們這四人就是戰國時期最牛的四位將領。
回覆列表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四人皆戰績赫赫,是為戰國時期軍事才能最卓著的名將,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軍事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