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信託老高

    在中國基本上所有的銀行背後都有國家政府在控股的,所以公信力還是非常高的,只要國家政權存在,銀行是不會關門的。銀行的種類是很多的,不同銀行的職能也是有差別的。

    銀行作為以國家政府信用背書的合法金融機構,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最近出現的一些銀行工作人員出現違規現象,從機率上來講是屬於小機率事件,銀保監會已經對一些違規的銀行展開了調查。相信監管層的一系列措施會讓銀行的服務做的越來越好的。

  • 2 # 銀行的真相

    肯定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銀行公信力的。

    您所指的“接連出現的問題”,應該是指中信銀行洩露池子個人賬戶交易流水事件、中國銀行原油寶穿倉事件、華夏銀行客戶“被擔保”事件等幾樁最近比較熱門的事件,那這些事件對於涉事銀行,乃至於整個銀行業而言,肯定是會對公信力造成較大影響的。對於銀行而言,這叫做“聲譽風險”,也就是說,會對銀行的聲譽造成影響。

    首先講中信銀行的個人賬戶資訊洩露事件,這自然引發了廣大儲戶對於自身賬戶資訊保安的擔憂,甚至是對自身賬戶資金安全的擔憂。有部分網友就宣稱今後都不會再選擇中信銀行的服務了。

    然後是中行原油寶穿倉事件,涉及數萬投資者數十億元的損失,而且投資者紛紛指責中行在產品設計、投資者適當性評估、宣傳定調、風險評估、風險提示、投資操作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所以該事件對於中行而言,肯定對其公信力的損害是很大的。

    最後是華夏銀行的“被擔保”事件,由於銀行信貸人員的不盡職,導致企業造假,偽造員工簽名,為企業擔保貸款數千萬元且形成不良,被上徵信,被追償。那這也讓公眾對於銀行的內控管理產生了很大的質疑,無疑也對銀行的公信力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綜上,這些事件的發生肯定是極大地削弱了銀行公信力的,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這些事件也並非普遍現象,無需無限放大,也不必過分擔憂。我們也看到,中信、中行也積極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彌補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結果。而無論上述事件最終會如何解決,對於中國的銀行業而言,都將會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 3 # 懲惡先鋒

    虛擬金融賺大錢,就是利用不勞而獲的心理,那些在電話裡忽悠“退舊買新”賣保險的,純粹是一種騙局,他們非法買賣使用者資訊,誘導中老年人退保,購買坑人的分紅或返還型產品,虛假銷售。賺取高額佣金,提成50%,遇到此類詐騙,應及時報警。

    切記主動找上門的沒有好東西,畢竟買保險的“韭菜”割不完,賣保險的“騙子”消不滅。

  • 4 # 龍門山財經

    最近銀行圈確實算是“熱鬧”,被炒的很熱的先後有中行原油寶事件,中信銀行私自列印客戶銀行流水,華夏銀行“被擔保”事件,以及寧波銀行員工不堪重負走極端等等,毫無疑問,銀行的公信力將再次受到公眾的質疑,修復公信力必將付出應有的成本代價。

    但是客觀分析,如果不故意放大事件,這幾件事的影響力還是很有限的。也許有人會說我是為銀行“洗地”,幫銀行站臺,其實我只想就事論事,中立分析,畢竟我們所處的環境比較特別。

    首先,商業銀行面臨重大輿情,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因為涉及到系統性影響,所以監管機構會強力化解。以中行原油寶為例,前期銀行和客戶進行“拉鋸戰”,互相討價還價,投訴的,起訴的等等不絕於耳,加上媒體的參與,幾乎就是“一鍋粥”。就在這個時候,監管強力發聲了,中行立馬改變態度,提出退還小投資者20%的保證金等方案,輿情立刻得以控制,這種事情絕不可能任其蔓延。在強監管時期,監管機構每年罰單一大把,罰金數億元,也未見有多大危機出現。

    其次,銀行業多年來形成的“一家獨大”局面,使老百姓的選擇權空間受限,可以說是一種“依賴”。同樣以原油寶事件為例,涉及到的投資者只有6萬多戶,最後損失總金額90多億,而中行的個人客戶是數以億計,2019年總資產高達22.77萬億,營收5491億,淨利潤2018億,“原油寶”投資者和損失就是滄海一粟,大海之中的一個浪花而已。中行屬於6大國有銀行之一,也是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之一,且原油寶事件屬於區域性有限問題,所以很多老百姓還是會信任的。除了原油寶客戶可能“挪窩”之外,又有誰看到排隊取款呢?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儲戶存款是否安全,才是公信力的底牌,其他都是浮雲。去年發生的兩起集中取款事件,就可見一斑。2019年10月28日伊川農商行一名主要負責人被帶走問話,29日便發生集中取款。原來,在該行116名股東中,有12家企業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老百姓擔心倒閉,所以要和銀行說“分手”。營口沿海銀行的集中取款也是類似原因,因其第二大股東華君控股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持有該行的股權被法院凍結,老百姓覺得不靠譜,存款不安全了,所以要說“再見”。

    至於其他“浮雲”,大家知道,媒體效應也就那麼幾天,在資訊時代,每天都有新的訊息像潮水一般迅速淹沒“舊聞”,過了也就忘了,這是現實。

  • 5 # 紅楓財俠

    最近銀行業似乎進入了多事之秋,先是甘肅銀行股價暴跌,之後是中行原油寶事件,再往後又出現了中信銀行洩露個人隱私的事件……如果去網上查一下,這個問題名單還會更長!

    現在的銀行是怎麼了?它們的公信力是否會受到影響?

    我個人認為,對於快速變化的市場經濟環境,銀行還是老思維,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節奏。

    最近發生和曝光出來的問題顯示,銀行進行風險管理的能力較弱,作為專業機構對股市、期貨的風險認識較低。中信銀行事件更是說明某些銀行在管理上的混亂,為了滿足所謂大客戶的需求,竟然敢明目張膽違反法律。

    俗話說一隻蒼蠅毀了一鍋湯,問題頻出的銀行業整體的公信力被削弱是必然的事情。如果銀行和相關部門還不能警醒,那後期後果可能更嚴重。

    好了,前面竟說悲觀的場景了,下面我們這些事件背後體現出來的進步。

    最近各大銀行發生或者是曝光出來事件說明銀行的各項工作已經向市場化過渡,這正是銀行業改革的方向。

    以中信銀行事件為例,它向外提供資訊的目的是向客戶提供服務。這個工作方向是對的,但它提供的服務內容侵犯了小客戶的權利,觸發了法律。

    如果後期中信銀行能嚴格按照法律要求,為客戶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那中信才能被大家信任。

  • 6 # 粲都

    是的,最近幾家國有大銀行接連出現問題,肯定會削弱商業銀行的社會公信力。所以需要它們更專業、更有責任心、管理更加完善。適度的社會輿論監督也是幫助它們自我完善。

  • 7 # 資管裕道人

    毫無疑問,當然會削弱銀行的公信力。

    現在的情形是,很多大型銀行紛紛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從國有大行到股份制銀行再到到城商行,這些問題引發人們對於銀行業的擔憂。倒不是會否倒閉的問題,而是公信力的問題。

    1.中國老百姓對於銀行是非常信任的

    這一點是貫穿在民眾思維當中,而且是根深蒂固的。一直以來,銀行發行的產品都是十分安全的,在以前剛兌的年代更是非常受歡迎。但是“原油寶”事件的的發生,才讓很多人明白原來銀行自營理財也有風險,而且是那種虧損本金的風險。

    當然原油寶事件本身比較複雜,這裡就不在展開了。但是中行的誇大宣傳和不專業,是導致此次事件的一個核心因素。而中行又是作為四大行之一,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一定是最高的。而出現這樣的事情,會讓很多客戶降低對銀行的信任,對中國銀行自身也是非常不利的。

    監管的重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客戶會撤走資金,這才是更要命的。

    2.個人資訊的洩漏

    池子的那個事情,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中信銀行下轄某支行洩露個人資訊給大客戶,由此引發百姓對個人資訊的安全的一個擔憂。

    其實公平來講,銀行對於個人資訊的保護;相對而言做的還是比較好的。因為監管一直是高壓,而且銀行自身這幾年一直在這一方面進行投入,整體上做的不錯。

    但是依然時不時會有出現員工倒賣個人資訊的新聞,畢竟是少數。而此次資訊洩露出現在中信銀行這樣的股份制銀行,又是中信集團旗下的,確實不應該。

    雖然中信銀行最終收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是不難想象。此次事件之所以能取得進展,很大程度上在於當事人池子屬於社會公眾人物,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才推動了事情的解決和懲罰的落地。

    如果換成一般的小老百姓呢?很可能就不了了之。,

    3.華夏銀行被貸款

    華夏銀行這個事情就更加荒誕和,一個在公司上班的員工,居然被銀行一通胡亂操作,倒欠銀行2000多萬元的貸款。作為個人,沒有抵押什麼的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事情就這樣確確實實的發生了。

    對於當事人而言,這個錢當然是還不出來的。後來經過查實,也是因為支行工作人員的一個工作失誤,導致了這樣一出鬧劇。但是對於當事人小夥,幾乎就是悲劇了。談了四年的女朋友分了,這幾年也基本廢了。最後徵信也出現了這樣一筆資訊,實在是坑死人啊。事情最後好像還沒有定論,但是實在是看的讓人覺得對銀行失去了信任。

    總結:所以說中國的銀行真是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銀行在投資者適當性評估、合規宣傳、風險評估提示以及操作和內控這方面存在很多很多的問題,對於公信力而言當然有很大的損失,也希望銀行能夠藉此機會進行深刻反思,做出相應的行動,贏得信任!

  • 8 # 夢幻財經

    最近幾家大銀行可謂“醜聞”不斷,先是中國銀行原油寶穿倉,再是中信銀行洩露客戶個人資訊,緊接著是農業銀行員工私自挪用儲戶存款,最後又來個華夏銀行客戶“被擔保”事件,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那麼,這些事件是否會削弱銀行的公信力呢?我想說的是銀行的公信力不是一直在自我削弱嗎?

    還記得嗎?當年的銀行櫃檯都寫著“當面點清,離櫃概不負責”這句話,然而,當銀行多給了錢的時候,卻要求儲戶還回去,當然,還回去確實也對,畢竟是不當得利,但“離櫃概不負責”是怎麼回事?是想告訴所有人,銀行是有多霸道嗎?好像就是這麼回事,儘管如今已經沒有這句話的存在,但這句話對儲戶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已然給很多人留下不好印象。

    直到支付寶的出現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銀行才開始轉變態度,變得不再那麼霸道,不再有“離櫃概不負責”,但卻換著花樣坑客戶,為了完成任務,忽悠儲戶購買理財或者保險,層出不窮,就這些行為都不知道削弱了銀行多少的公信力。

    如今,又出了這麼幾個大事件,尤其是中信銀行和農業銀行,一個是洩露客戶的個人資訊,一個是員工挪用儲戶存款,讓客戶都不禁為自己的個人資訊和存款擔心,中國銀行的原油寶可以是說內部風險把控不到位,華夏銀行的“被擔保”可以是說是工作人員對貸款資料審查不到位,但是中信銀行和農業銀行的錯誤是明知故犯的,這樣的銀行哪還有什麼公信力可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拳超人原作版127話,英雄金屬球棒改用狼牙棒,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