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晴愛睡覺

    做任何投資都沒有一次投資彙報終身的,曾國藩作為一個心理成熟的政治家,自然不曾後悔過;

    培養人是為了使用人,但是使用也只是一時;因為別人翅膀硬了就會展翅高飛,就會自立門戶;所以你要培養一個人,你要任用一個人就得考慮一下:你要投入多少?你能用他多久?他是否不可替代。這三個問題曾國藩都想的很透徹了,他任用李鴻章即是時勢的需要,也是對李鴻章的欣賞,要是說回報的話,李鴻章在他手下幹事的時候已經回報過了!

    幫助別人一次就指望別人回報一輩子的人,真的是幼稚!

    反過來說,李鴻章的陽奉陰違未嘗不是他和曾國藩心照不宣的做戲。如果他和曾國藩沆瀣一氣,最後的結果無非是兩人一起被朝廷廢掉!

  • 2 # 當代曹植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李鴻章前期是曾國藩的募僚,當然要聽命於曾國藩。但是,後來李鴻章建立淮軍,自成一體,與曾國藩一樣,都是朝廷名義上統治下的軍閥,此時,李鴻章與曾國藩是平起平坐的,當然對曾國藩陽奉陰違。

    後來,曾國藩被迫自裁湘軍,從真老虎被成紙老虎,而李鴻章的淮軍未裁,反而發展壯大,成為清朝最強的軍事力量,李鴻章為何還要聽曾國藩的?

    曾國藩立功、立德、立言,實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也是古代文人之楷模。

    李鴻章乃清末亞聖,與美國總統格蘭特,德國首相俾斯麥,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力挽狂瀾,是晚清最大的倚仗,與曾國藩相比,不遑多讓。

    李鴻章名義上是曾國藩的學生,是曾國藩一手提撥出來的,曾國藩對李鴻章有知遇之恩,但是,不能因此,李鴻章就要聽命於曾國藩一輩子。

    伊藤博文早年在清朝留學,李鴻章還當過伊藤博文的老師。後來李鴻章當上清朝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伊藤博文當上日本首相。甲午戰爭時,伊藤博文派遣日軍,重創了李鴻章的淮軍,全殲了李鴻章的北洋水師。準軍與北洋水師都是李鴻章的私軍,伊藤博文不可能不知道。

    《馬關條約》簽訂時,李鴻章代表清朝,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李鴻章苦苦哀求,讓他曾經的學生伊藤博文減少賠款,可伊藤博文並未給這位曾經的老師面子,一兩銀子都不減,氣得李鴻章發誓:終身不踏入日本土地。

    後來日本刺客刺殺李鴻章,列強紛紛表示:絕不會坐視不理!甚至有列強公使說:要派軍艦來!

    日本害怕列強幹涉,主動減少白銀一億兩。

    相比之下,曾國藩不會後悔,也不應該後悔。

  • 3 # 陽光先生阿文

    曾國藩與李鴻章不僅是師生,也是前後左右晚清歷史的承前啟後、舉足輕重的人物,沒有曾國藩就沒有李鴻章,曾去世後,李又左右晚清政局三十載,並在七十歲壽臣時,被慈禧賞了三眼花翎,這是清朝漢大臣中的第一人。

    曾李一生,有衝突,也有合作,高明之處在於,他們都懂得有進有退。經過全面考察,曾國藩決定抽身退步,將衣缽傳給李鴻章,把李鴻章推到了大清王朝最有權勢的位置上。而李鴻章則“終生事曾國藩如嚴父”,晚年言必稱“我老師”如何如何。二人關係可謂有始有終、有情有義、火盡薪傳、珠聯璧合。

    剛入幕時,曾國藩素知李鴻章才氣不羈

    故對他要求格外嚴格,盡力雕琢,陶冶其性情,培養其道德。許多年後,李鴻章對人回憶說:“在營中時,我老師總要等我輩大家同時吃飯;飯罷後,即圍坐談論,證經論史,娓娓不倦,都是於學問經濟有益實用的話。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李鴻章畢竟是極有主見之人,經常因固執己見而時有衝突

    在曾幕,李鴻章不僅僅是起草文牘,而是參與重要軍機。李鴻章對曾雖以師相待,但他畢竟是極有主見之人,經常因固執己見而時有衝突,曾有幾次想離曾而去。1860年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並決定將大營遷往安徽祁門時,李鴻章認為祁門地勢如同“釜底”,沒有進退餘地,從戰略上看移營至此十分危險。在太平軍攻擊下,的確險情不斷,李鴻章等人一再要求移師他處。而曾國藩堅持己見,甚至對李鴻章等人說:“諸君如膽怯,可各散去”。不久,雙方又因李元度事件矛盾再起,更加尖銳,終導致李鴻章負氣出走。

    李鴻章不明大義,不達事理,因處置李元度第二次負氣出走

    李元度亂中逃生,在浙贛邊界遊蕩一段時間後又回到曾幕,但並不束身待罪,而是不久又徑自離去。凡此種種,曾國藩決定具疏彈劾,以申軍紀。李鴻章卻率眾人堅決反對,認為李元度在曾國藩最困難時期有恩於曾,這些年不少人藉故離去,但李元度對曾的支援和忠誠始終不渝,因此指責曾國藩現在是忘恩負義。曾國藩則認為私情不能代替軍紀,堅持彈劾。最後,李鴻章坦率對曾國藩說:“果必奏劾,門生不敢擬稿。”曾國藩回答說:“我自屬稿。”李鴻章表示:“若此,則門生亦將告辭,不能留待矣。”曾國藩生氣地說:“聽君之便。”於是李鴻章揚長而去,離開曾幕,前往江西準備獨自闖蕩一番。此事使曾大為惱火,認為李鴻章不明大義,不達事理,在自己困難時藉故離去,得出“此君難與共患難”之結論。

    好馬”也吃“回頭草,李鴻章開始了他的“一生事業

    寫信邀其回營。李鴻章在江西混了七八個月後,這匹“好馬”也吃“回頭草”,再回曾幕。 事實證明,對李鴻章而言再回曾幕絕對正確。回營不久,曾就派他回家鄉組建淮軍、駛援上海,稍後又任江蘇巡撫,開始了他的“一生事業”。江蘇巡撫是兩江總督曾國藩的部下,但在事關自己重大利益時李則並不完全服從、相讓。如1862年無為等地吃緊,曾國藩扣留了淮軍新建的九個營增強防衛,但李鴻章卻再三堅持要將這九營送到上海。最後曾國藩只得同意,並寫信給李希望他能諒解。

    曾李一生,有衝突,也有合作,高明之處在於,他們都懂得有進有退

    當然,在許多方面李也對曾有體諒。如1863年底李鴻章的淮軍攻克蘇州後,朝廷命令他率部前往南京增援正在攻打“天京”的曾國荃部。接到命令後,李鴻章卻一直以種種理由遷延不前,以致受到朝廷的嚴責。

    從很多地方也可看出,雖然在有關自己的切身利益時李更注重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曾、李關係大體不錯,特別是在與朝廷爭地方利益、與頑固派鬥爭時總能互相配合。

  • 4 # 陽光下嫩草上的露珠

    肯定是不後悔的。

    曾國藩確實是看李鴻章不順眼,但這只是在個人喜好,個人性格上,曾國藩忠直,李鴻章圓滑,曾國藩律己,李鴻章散漫。但是到了那個級別,那個權力的人,都知道個人是個人,大勢是大勢,當時的大勢就是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功高震主,原來說的封王,結果連個公都沒封,只封了個侯,同時朝廷明裡暗裡不停削弱曾國藩的實力,在這種情況之下,曾國藩於公於私都不會將個人恩怨再怪罪李鴻章,因為於私他知道他和李鴻章並不是政敵,只是個人風格不同,他也不能再樹強敵了,於公曾國藩很明白,李鴻章是有能力的,這個和後來,李鴻章捧紅袁世凱,然後袁世凱因為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為千夫所指,袁世凱投靠榮祿一樣,李鴻章最後還是向慈禧舉薦袁世凱做他的接班人的,成為新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再接著小站練兵,成為清朝最後的支柱,到了那個級別的人,是非常清楚個人和大勢的分寸的,不存在記恨或者後悔,這個和2000多年前周瑜和魯肅是一樣的,個人的恩怨並不影響周瑜舉薦魯肅做他的接班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技類的基金規模越大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