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人鹽
-
2 # 語留人
人留語亦留,答題從不躲。
這是王安石的七言絕句,看到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便作此詩,表面上描寫了新年辭舊迎新的熱鬧景象,但結合寫作背景來講,絕非這麼簡單。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詩,還算通俗易懂,重點講幾個詞,以助理解。
屠蘇屠蘇指的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古代大年初一飲用屠蘇酒以驅邪避瘴。
屠蘇本是古代一種茅屋的名字,相傳有個老中醫借住在此屋,大年夜往井裡投了一包草藥,讓人們過年時兌著酒喝,可預防瘟疫,果然奏效,但人們不知道他叫啥,就以“屠蘇”命名了。
曈曈指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這個詞還是很重要的,初一的早晨光明且溫暖,說明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詩人的心情大好,並且對未來充滿了資訊及希望,這是一個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
新桃換舊符“桃”與“符”指的都是“桃符”,簡單的說,桃符就是最早的門神及對聯。
最早在桃木板上刻上門神,掛大門上驅邪用,因為打老年間就傳說桃木可驅鬼,影視劇中經常有個老道拿著桃木劍抓鬼。所以,王安石在這裡描寫的就是各家各戶門前已經換上了新的春聯和門神。
有一點需要注意,在解釋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口誤,我曾經就見過有人說,“這是老百姓貼春聯的景象”,乍的一看,沒啥毛病,可是禁不住推敲,這裡絕對是已經換上了新春聯,避免發生歧義,一定要解釋成已經貼上了,因為一般來說春聯沒有大年初一貼的。
難詞已經各個攻破,整詩就很好理解了,這是一派歡天喜地、喜氣洋洋,永珍更新的熱鬧景象。
我開頭也說過了,此詩需要簡單的結合一下寫作背景。王安石在政治上最重要的成就,應該就是變法了,可能沒幾個人能具體說出王安石變法的具體內容,可是幾乎連小學生都知道王安石變法這個詞。
作此詩時,正值王安石變法,所以他也是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用眼前這朝氣蓬勃之景,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抒發了自己對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以及對成功充滿了信心。雖然變法最終失敗,可作者的信念是堅定地,願景是美好的。
經常看到有人把此詩與陸游的《除夜雪》相比較,因為二詩都是描寫的過年時的情景,各有側重點。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簡單地說兩句,賞析完《元日》之後再看此詩,確實容易多了,同樣有屠蘇、桃符,只不過陸游是在守夜,可謂剛剛看完春晚敲完鐘聲,可謂瑞雪兆豐年,兆示著來年大豐收,詩人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便作此詩。
-
3 # 田宗連
表面上看,這是一首恭賀新春佳節的七言詩。實際是王安石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以詩言志。你看首句為,爆竹一聲除舊歲,尾句,總把新桃換舊符。因為在北宋仁宗年間,王安石積極推行新政,銳意改革。對改革新後希望有新的面貌的曈景。
-
4 # 我心你聆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過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千門萬戶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擔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替換成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
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透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
5 # 行走與寫作
元日,即大年初一,春節的意思。年俗年味,自古以來都有著非常美好的寓意和景象,我認為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創作的,描寫宋朝百姓過年的《元日》,也是這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關於《元日》表達了千萬戶什麼的美好景象?你怎麼看?這個問題,我認為:這首詩總的來看,表達了過年時辭舊迎新,人們希望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具體有如下習俗和意思。
一是千家萬戶燃放爆竹。人們認為,爆竹的響聲不僅可以用來驅鬼避邪,還渲染了過年的熱鬧氣氛,所以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爆竹,震耳欲聾的爆竹聲響徹雲霄,熱鬧極了,真是爆竹聲聲辭舊歲。
二是家家戶戶把舊桃符換成新桃符,也就是貼新春聯。一方面表示辭舊迎新,另一方面古人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據說可以用來壓邪。
三是在大年初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全家合飲用屠蘇草浸泡的酒,叫“屠蘇酒”,一方面用來以驅邪避瘟疫,以求長壽安康。
總之,在新的一年,人們都希望災難、曲折、病痛、不幸等等不如意的事,都隨著爆竹聲驅散在舊的時光中,而健康長壽、幸福快樂、美滿歡笑,都隨著新帖的對聯一一到來。這樣美好的景象,與宋朝范成大《賣痴呆詞》一詩反映的民俗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除夕之夜,大人小孩都在守歲,急切地等待新年的來臨。半夜時,大人們都在祈求神靈除去災難,降下福氣。小孩子則調皮地跑到大街上,大聲呼叫“賣痴呆啦!”,想在除夕夜把痴呆轉送給別人,以便來年變得聰明。
這就是我認為的《元日》表達的美好景象,不知大家的意象如何?
-
6 # 絳珠草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首先得了解王安石創作這首詩的背景。1068年四月,宋神宗為了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和遼、西夏的侵犯而召見王安石,王安石即上書變法,1069年任參知政事,為指導變法設立變法部門增設變法官員,王安石親自掌管,1070年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王安石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時年春節看到千家萬戶辭舊迎新年的習俗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元日》。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王安石鬱郁然病逝。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舊桃換新符。
元日指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一個重大節日。人們都有燃放爆竹,喝屠蘇酒,貼年畫的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呼應“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兩句都含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辭舊歲迎新年和新年畫代替舊年畫的習俗,另一層是任何不適時宜沒落的事物總是會被新生事物所取代。“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雙關語,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改革的春風。“千門萬戶曈曈日”,“曈曈日”雙關語,也是既指自然界的太陽又指改革之光,變法給百姓帶來了新生活帶來了是一片光明。
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描繪了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道過元日更新的習俗,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懷。
-
7 # 韓其潭529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公元1067年,北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翌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由新年的熱鬧景象,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元日》這首詩描寫了新年元日的熱鬧、歡樂和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永珍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透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名列“唐宋八大家”;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
8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永珍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透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佈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
9 # 橘子心甜
《元日》抒發了作者革除舊政,實行新政的喜悅之情,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整首詩看似是對元旦新氣象的描寫,實則是作者抒寫自己執政變法,表達自己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詩的第一句用鞭炮開頭,渲染了春節熱鬧歡快的氣氛,詩的第二句描寫了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詩的第三局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詩的最後一句和首句緊密呼應,表現出了永珍更新的景象。
關於元旦的古詩
1、《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2、《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
10 # 80小小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是描寫春節景象的詩句,把春節裡的習俗文化傳統都描寫的非常到位,讓人感覺到春節的美好氛圍,也描寫了人們對來年的期望。
-
11 # 九日文談
《元日》一詩表面上寫千家萬戶喜迎美好新年的熱鬧景象,實際上是詩人王安石表達由自己倡導去舊迎新的變法願望得以起步的欣喜之情。
王安石巜元日》一詩是變法伊始之作,而巜梅花》一詩是變法失敗之作,兩首詩反映出詩人兩種不同的心境,不禁讓人慨嘆世事無常。
王安石入仕在基層歷練二十餘年,多次拒絕入朝就職,直到宋神宗即位兩年後(1069年)才入朝拜相,主持變法。巜元日》詩即作於此時。宋仁宗景四年(1037),王安石十六歲隨父進入京城,以文結識曾鞏、歐陽修,他們大讚其文。仁宗慶曆二年(1042)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知縣、通判、知州等職,在各地任職期間,王安石修水利、辦教育,勤政愛民,政績顯著,歐陽修等人多次向宋仁宗舉薦王安石入朝擔任要職,都遭到王安石各種原由拒絕。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上疏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總結自己在地方為政經歷,指出國家的不足現狀,提出解決之道,但宋仁宗未採納他的變法主張。
1067年,宋神宗即位,大宋王朝內憂外患,宋神宗有意革新朝政,認同王安石的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遂拜相王安石,史稱“熙寧變法”得以啟動。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震天響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完了,在溫暖的春風中迎來了新的一年,百姓們聚在一起喝著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暖暖地照著千家萬戶,人們都忙著取下掛了一年的舊桃符,高高興興地換上新的桃符。
這首詩既是句句寫全國老百姓歡天喜地過新年,也是句句之意在寫剛剛開始的變法,詩人從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中,憧憬著變法將會讓國家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王安石主導的變法,富國強兵,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變法大大觸動了固化階層的利益,新舊兩派鬥爭激烈,兩次被罷相,最終王安石功敗垂成,退居金陵,《梅花》一詩作於此時。王安石的變法前後歷經十餘年,國庫充裕,大興農田水利,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了百年來少有的繁榮景象。
變法中的強兵措施也收效顯著,1073年,宋軍進攻吐蕃,收復了大量失地,拓寬疆土,這是北宋軍事上的唯一一次大獲全勝。
去舊迎新的變法,註定困難重重。王安石的變法從一開始到徹底失敗,一直伴隨著新舊兩派的鬥爭而艱難前行,兩派水火難容,加上新派出現內鬥和神宗去世,改革派失去了倚仗,保守派捲土重來,王安石只能辭相外調,後歸居金陵。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看那牆角邊的幾枝梅花,沒人在意,更沒有人賞識,它卻在寒冷的冬天獨自開放。在遠遠的地方望見潔白的梅花,就知道不是雪花,因為隱隱約約傳來有梅花的香氣。
全詩以梅花自喻詩人自己,變法失敗,所處環境不善,但還是獨自開放,堅持己見,潔白而幽香,展現出詩人即梅即人的高貴品格。
-
12 # 翻倍小螞蟻
想法很好,現實殘酷!原來他是這樣的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元日即是大年初一,詩歌描述了民眾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重點在於結尾的“總把新桃換舊符”,民眾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意有所指,在為王安石自己主持的變法新政搖旗吶喊。
王安石,北宋文學家,除了這個《元日》,大家更熟悉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同時,王安石還是北宋的變法派,世稱拗相公。
詩歌表達了詩人對改革的美好願望,雄心勃勃;但事實恰恰相反。王安石的改革過於激進,而且不切實際,當時同時在朝的歐陽修、司馬光等眾多老臣都極力反對,因此都被王安石排斥,賢良的大臣遭到罷黜,用人方面則只有小人可供選擇了。比如王安石變法中最為人所知的是青苗法,這項措施他自己年輕時當太守,在地方實施過,效果不錯。問題是他主政變法,自己在京都,任用的小人為了自己的官帽,逼迫農民借貸,這項美麗純正的計劃原本是為了農民的利益而設,結果竟一變而為擾民,弄得農民家敗人亡。因了這個緣故,要說祝賀新年,我是不喜歡用王安石的詩歌。
這裡說下,蘇東坡的父親蘇洵,見過王安石後,寫的《辨姦論》,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於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結果卻真的不幸言中,在蘇洵逝後幾年,王安石開始主政實行變法,最終是搞得烏煙瘴氣,有人把北宋之亡歸罪於變法,而且王安石本人也被斥之為禍亂天下、“敗國殄民”的千古罪人。蘇洵的《辨姦論》也可以因此流傳千古了。
王安石變法搞了八年吧,最終崩潰,有句評語“呂惠卿出賣了王安石,王安石出賣了皇帝,皇帝出賣了人民。”
-
13 # 讀書是福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過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千門萬戶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擔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替換成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透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回覆列表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佈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永珍更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