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我他的情感驛站
-
2 # 六六的成長日記
看這個問題分析,這位媽媽有兩點需要解決的:一是經常媽媽和姥姥帶的男寶,為什麼有時候聲音和動作像女孩子;二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讓男寶寶"男孩子氣"起來。
經常媽媽和姥姥帶的男寶,為什麼有時候聲音和動作像女孩子?孩子小時候特別是3歲以前,對經常照顧自己的人有很強的依戀感。3歲以前是孩子言行舉止發展最重要的階段,他們會從依戀的物件身上學習怎麼說話,怎麼處事。
男寶生活當中主要面對的是媽媽和姥姥,那麼他只能或是隻會選擇從媽媽和姥姥身上學習,說話的語氣和一些平時的動作。所以孩子有時候比較"女孩子",也就是我們大人會說的女性化。
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媽媽肯定會擔心,因為害怕孩子以後沒有男子漢氣概,會變成"娘娘腔"。
-
3 # 與橙子的日常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因此缺一不可。
但是現實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和題主狀況一樣,照顧孩子的重擔落在媽媽一個人身上,爸爸每天早出晚歸有的甚至是長期離家狀態,造成孩子父愛缺失。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不想陪在孩子身邊守護他長大,但是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開孩子外出賺錢,也是無奈之舉。畢竟現在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也是非常驚人的。
回到本題,孩子長期在媽媽和姥姥身邊生活,有時聲音和動作像女孩子,也是正常現象。題主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說明平時對孩子的照顧是很細心的。
我家男寶今年九歲了,四歲多時寶爸因為工作原因駐外了好幾年,那段時間就我們母子兩人一起生活,確實也感覺到他的變化。以前頑皮霸道的性格慢慢變得驕氣愛哭,意識到這些時我也特別擔心,後來有意識的做些調整和改變,慢慢就好了。
1、多和小朋友一起玩。
不要讓他經常守在家裡自己玩或者只和媽媽玩,多幫他約小朋友,尤其是同齡的小男孩一起出去玩,騎車、瘋跑、相互追逐,這種玩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很重要。
2、寶爸影片聲音陪伴。
雖然寶爸不能在身邊,但是現在網路通訊如此方便,天天電話、影片還是能做到的。不管多忙,每天至少要和孩子打個電話,讓孩子聽到爸爸的聲音,有些不能和媽媽說的秘密可以偷偷和爸爸說說。雖然距離遠,但是心要近,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
3、英雄教育。
有意識的給孩子選擇一些英雄故事、電影,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慢慢對性別和性格就會有很強烈的意識。
4、媽媽學會放手。
日常生活中要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灌輸男孩風度,讓他知道自己個是小男子漢,要照顧媽媽,照顧身邊的女生。
-
4 # 鑫喜閱
媽媽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真的很好,其實不管是男寶還是女寶,身邊只有媽媽了姥姥的陪伴,沒有爸爸的陪伴對孩子來說都是成長的缺憾。可如果爸爸真的是無法陪伴孩子,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做:
示弱培養男子氣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自信,相信自己是小小男子漢。為什麼說和媽媽,姥姥這樣的女性家長在一起,孩子會像女孩子?
模仿: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物件,家裡只有媽媽和姥姥,孩子模仿的就是這兩位女性角色,自然會有些像女孩子。家長照精細:媽媽和姥姥作為女性家長,都有著非常細膩的母性光輝,照顧孩子大都是非常精細,事事想在孩子前面。怕孩子髒了/累了/困了/乏了,很多對於男孩子淘氣方面的事情都是難於容忍的,孩子的很多天性會很難迸發。所以這種情況,家長要學會適時的退後,少一些包辦,多一些肯定。我們肯定無法做大讓男性家長那樣的一面,但是家長適時的示弱,讓孩子幫忙,鼓勵孩子,讓孩子一點點的找到成為小男子漢的信心。相信情況會有所改變。
走出去
多帶孩子走出家庭,不要讓孩子總是委頓在家中,多帶孩子去參加戶外活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多跑跑/蹦蹦,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此時的家長多鼓勵孩子,只要沒有安全的問題,就不要對孩子的玩耍過多的干涉,髒了可以洗;偶爾的磕了碰了,只是孩子成長的小插曲。
給孩子尋找玩伴和合適的課程多帶孩子出去,可以和小區裡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耍,也可以找固定的同性玩伴,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很多天性會一點點的激發出來。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者報適合男孩子玩的課程,最好是男老師受教。讓孩子參與其中,身邊多了小夥伴和男性老師,孩子也會不自覺的去模仿學習,習慣也會有改善的。
這個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家長能有這樣的意識,對孩子來說是幸運的,相信從現在開始並不晚!
-
5 # 媽寶園家有男寶,一直是媽媽和姥姥在身邊,有時聲音和動作像女孩子,有好的辦法解決嗎?
昨晚,閨蜜找我大吐苦水說,自己明明沒離婚,卻活得像個單親媽媽。
從懷孕到生子,閨蜜先成了家庭主婦,再成了全職媽媽。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孩子。接送上下學,陪他一起做手抄報,陪他搭樂高積木,和他一起瘋一起打鬧,一起看動畫片……幾乎孩子的一切大小事,全由她自己一手打理。
閨蜜心塞地說,就像這孩子是我一個人的,基本得不到爸爸的愛,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事情,都得不到爸爸的參與。
聽完閨蜜的抱怨,我想到了一個詞“假性單親媽媽”,老公等於不存在。
所謂的“假性單親媽媽”,就是老公工作忙,回家晚,一天到晚陪不了孩子玩幾分鐘,有甚者更是早出晚歸,孩子連見到爸爸的機會都沒有。
幸運點,每逢週日老公都能待家裡,吃飯睡覺玩手機,但不會陪孩子。運氣差點的,一年工作365天,全年無休,在公司的時間比待家裡的長,陪同事的時間比陪老婆孩子的多。
與單親媽媽相比起來,假性單親媽媽不過多了一個人會三不五時打電話回來說:“今晚加班,不回去吃了。”
這儼然已經不是個例,而是發展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忙著賺錢養家的爸爸,在家庭中所承擔的教育角色,在無形中被自己給削弱了。
而孩子因為長期由媽媽和奶奶,或媽媽和外婆照顧長大,由於缺乏男性形象,不利於其性格的塑造。若是男寶寶在嬰幼兒時期缺乏爸爸陪伴和教育,導致過於依賴媽媽,性格會表現出敏感多疑、自卑膽小、依賴性強等特徵。甚至言行舉止等方面都有女性化傾向。對孩子性格塑造和未來家庭、社會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看到這媽媽們不免擔心,缺少父愛的兒子,會不會成為柔弱的男子?“媽寶男”、“巨嬰”會不會出現在自己家裡?
成長的愛需要放手相比於爸爸帶孩子的放養模式,媽媽們照顧寶寶則顯得過於小心:不是怕寶寶摔了、磕了,就是怕寶寶把衣服弄得髒兮兮的,不衛生……總是追在身後喊這不要,那不能的。媽媽們把自己的男孩保護的太好了,她們對男孩的各種各樣的擔心竭盡全力的代勞,把男孩嬌養成了“小皇帝”。
結果,孩子變得處處謹小慎微,縮手縮腳。長大後更是遇上點小事就發脾氣,遇上點挫折就一蹶不振,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應當的事。
男孩子失去了原有的敢闖,敢冒險,喜歡探索的品性。
其實,只有讓孩子偶爾栽個跟頭,受點挫折,他才能變得堅韌、有擔當,有責任心。
所以,給孩子再多的保護,都不如讓孩子在不如意裡尋找意義,只有感受過痛苦,才能從中受益。
堅守原則說一不二不少媽媽會因為爸爸的缺失陪伴,而對孩子心生愧疚,沒有原則地去寵愛孩子。只要孩子一哭鬧,或一撒嬌,立馬心軟,把所有的原則統統拋之腦後,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久而久之。“小霸王”養成了。
而相較於爸爸的參與,孩子更缺乏自制力。根源於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擔當著理性、重規則這一角色。所以,媽媽若想彌補爸爸的缺失教育,那麼就要堅守住原則。
於是,每一天只要到飯點,必有一場“爭奪”大戰上演。閨蜜苦笑地說:“實在拗不過他,也只能給他看了,不然捨不得看他一直哭。”停了會又說:“他爸爸倒是狠心,任他哭鬧,我……”
我一聽覺得這樣不利於孩子成長。孩子爸爸也不是“狠心”,只不過是覺得要堅守原則,才不會縱容了孩子。
我給閨蜜支了一招,讓她在孩子哭鬧的最厲害的時候,先帶他出門逛逛,平復情緒,再試著和他談判。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不能看電視很難過,但你這樣哭鬧媽媽聽了也很難過。”有了情感的共鳴,“如果你待會上去,先自己吃一半飯,媽媽就允許你邊看電視邊吃另一半飯。”
閨蜜試了幾天,發現孩子不再哭鬧著看電視,有時邊吃飯邊聊天,分散下注意力,也就忘了要去看電視。
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明令禁止的事情,哪怕孩子哭鬧不止地討價還價,也絕不要心軟答應。否則會助長其驕縱性格。如果孩子情緒失控,可以試著分散注意力,帶到小區平復情緒,再採取折中方式。
這樣哪怕爸爸角色缺失,媽媽以規則來要求孩子,孩子也能成長為一個有自制力和意志力的人。
多參加戶外運動一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會影響他的性格形成。特別是小孩,愛學習模仿身邊人的言行舉止。所以他會學著媽媽或外婆說話做事的樣子,導致出現女性化的特徵。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一方面,需要媽媽要小心保護,不能過於呵護也不能太過不管不問;一方面要積極引導,譬如,“沒事,別怕摔跤,像男子漢一樣往前衝吧!”“慢慢來不急,男孩子遇事要沉著冷靜。”……
用一些正面言語鼓勵孩子,在不斷嘗試中,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征服困難,如何面對自己的力不從心,從而建立清晰的自我概念,成長為一個有血性的男子漢。
幫孩子樹立榜樣榜樣的力量,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是巨大的。如果爸爸常年缺位,那麼媽媽需要為他找到男性的榜樣來效仿。親戚朋友也好,同事老師也行,只要你覺得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世界觀,與你的教育理念不相悖,都可以創造條件讓孩子多接觸,彌補因爸爸缺位而造成的同性交往的空白。
在接觸的過程中,孩子會透過觀察的他們言行舉止,處世態度等方面,去感受到男性的行為方式,從而進行模仿,或者烙印在心底,成為他形成獨立自我的基石。
適當向孩子示弱很多時候,弱的力量遠遠大於強。就像你會給老弱病殘讓位,卻不會給彪形大漢讓道。所以,懂得適當示弱的父母最聰明。
“國民婆婆”胡可,育兒理念也是出了名的,安吉和小魚兒的紳士風度備受稱讚,其中一個秘訣就是示弱。
在《媽媽是超人》有一次胡可一臉疲憊地對安吉和小魚兒說,媽媽今天很累,你們可以幫媽媽把這些家務活做完嗎?
身為哥哥的安吉主動承擔了照顧弟弟和買菜的重任,儼然似一個有擔當的小男子漢。
父母在孩子面前適當的示弱,其實是給孩子空間和機會去學著長大和變得更堅強。
這種被需要的時候,孩子內心深處會覺得很驕傲,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幫助媽媽,從而變得有擔當。勞作的過程中,慢慢的也會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懂得感恩,衍生出了責任心。
所以,不要再感慨爸爸是個“甩手掌櫃”,既然改變不了現狀,那就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快樂,讓自己知足,把樂觀積極的情緒帶給他,讓他感受到Sunny。無論面對何種生活模式,都能保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才是媽媽給他最重要的財富。
讓一個小男孩成長成一個優秀的男人,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男孩成功的個性需要從小培養,積極引導。不要看他任性、霸道、自私時,難以教育,就自我安慰,“長大就好了,就會懂的了。”
更不要誤解所謂的“放養”模式。真正的放養,是在保證安全,積極引導的基礎上,給孩子更多空間和自由,去探索去思考。而不是放任不管!
一個輕言放棄的男孩,不會遇到挫折突然變得堅強;一個畏畏縮縮的男孩,不會一出家門就立馬善於攀談;一個沒有擔當的男孩,也不會在犯錯時勇於承擔責任……
在父愛缺失的情況下,媽媽應主動承擔起“爸爸”的角色,給孩子一份完整的教育,讓他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
-
6 # 心不染塵育兒
最好的辦法是讓爸爸,爺爺多帶帶孩子,畢竟是男孩子,爸爸爺爺多帶帶,有利於孩子性格的塑造。
如果家裡有男孩子,而家裡的男性成員,如爸爸,爺爺的長期缺席,會讓孩子的性別意識變得模糊和不確定,久而久之,會受到來自媽媽和姥姥言行的影響,甚至為了和她們一樣而刻意去模仿。
這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培養多少都有些影響。
一旦孩子出現刻意模仿媽媽和姥姥的腔調語氣說話,說明孩子的性別意識比較模糊。媽媽和姥姥一定要嚴肅認真對待,並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好的,及時糾正,同時告訴孩子他是男孩子,要有男孩子的樣子,具體怎麼樣子家長一定要跟孩子解釋清楚。
如果實在沒辦法讓爸爸爺爺多陪伴孩子,作為媽媽和姥姥要給孩子製造一定的環境。
比如,要經常帶孩子出去和男孩子多玩玩,多接觸。讓孩子多感受男孩子的言行舉止。
媽媽和姥姥平時也要注意給孩子灌輸性別意識,告訴孩子男孩女孩最基本的辨別方式,比如女孩長頭髮,穿裙子,穿漂亮的花衣服。男孩短頭髮,不穿裙子。並告訴孩子,他是男孩,說話不要學著女孩的口氣和腔調,不然會引起別人的笑話,要在生活中慢慢引導和指正,相信孩子會有所改變。
回覆列表
孩子的每一點習慣都是潛移默化形成的,小孩子都在模仿身邊人的一舉一動,帶男孩子建議還是需要父親或者爺爺姥爺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