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坤瑩
-
2 # 鹿鹿哥
馬戛爾尼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寫的清朝?
那我們就要從馬戛爾尼什麼時候來的清朝?為什麼來的清朝?來到清朝發生了什麼?這樣我們才可以明白馬戛爾尼怎樣描寫的清朝,為什麼這樣描寫。
《馬可波羅遊記》中描寫的中國,一直都是黃金遍地,百姓安居樂業、人人彬彬有禮的和睦現象,不少歐洲人對此十分嚮往和崇拜。馬戛爾尼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一直夢想前往中國遊歷,一探究竟。
馬戛爾尼使團帶著國書,以及送給乾隆皇帝的禮物,漂洋過海,遠渡重洋,來到天津。
遊歷訪華剛剛開始,就因為禮儀起了爭執。
大清朝官員覺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馬戛爾尼使團前來朝貢,並非平等協商。
馬戛爾尼使團害怕因小失大,先是默默忍受。雙方禮儀差別實在太大,行程日益推進,馬戛爾尼一眾漸漸受不了了。
清朝政府堅持英國使團,按照歷代朝貢禮儀,行三跪九叩之禮,馬戛爾尼一眾誓不同答應,雙方僵持。乾隆皇帝得知,曾一度下令降低接待規格。
馬戛爾尼使團還想留下,繼續談判,提出六項要求,合理部分不合理部分,清朝全都拒絕。
乾隆大怒:“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以通有無。”乾隆皇帝要求馬戛爾尼使團儘早回程。
馬戛爾尼使團於1794年從廣州回國。
馬戛爾尼使團的這次訪華,完全改變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看法,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清朝。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安德遜在《馬戛爾尼航行中國記》中描寫道:“我們像要飯的一樣進入北京,像囚犯一樣被監禁在那裡,而離開時簡直像是盜賊”。
最終在熱河避暑山莊,馬戛爾尼使團還是面見了乾隆皇帝。會面並未達到談判通商的目的,只是所謂的進貢和祝壽儀式而已。
馬戛爾尼作為訪華的帶頭人,這樣描寫:“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發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處於上升階段,急切需要開闢新的市場。
所以英國政府才特意派遣馬戛爾尼使團於訪華。
原來許多的思想家,讚美中國的儒家文化與政治經驗。但是,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後,使中國的形象完全顛覆,歐洲人對中國的觀點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
-
3 # 一拙學命
也許馬戛爾尼受了乾隆的戲弄而故意抹黑清朝,堂堂乾隆盛世下的人民竟然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窮困生活,真是令人震驚不已。這與電視劇裡的繁榮對比之下可謂是極大的瘋刺。明未南方己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若不是小冰河時代出現了饑荒,引起了李自成張獻忠起義,也不會讓滿清有可乘之機的,清朝的自我封閉讓中國孤立於世界之外,造成了近代中國的深重苦難,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啊!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今天應當牢記歷史,以史為鑑。
-
4 # 百年亦孤獨
馬戛爾尼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寫的清朝?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馬戛爾尼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來到清朝的?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尤其是在明清之前,中國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泱泱大國,豐富的物產資源,雄厚、鼎盛的國力都是西方國家的人們非常向往的“天堂之國”。
再加上《馬可·波羅遊記》在西方國家的極力渲染,一時間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文明的熱烈追捧,於是,大批的歐洲探險家沿著絲綢之路跋山涉水來到中國尋寶。
其次,隨著歐洲1840年後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航海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時的歐洲各國急切需要開展對外貿易以增強國力。而作為歐洲首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了歐洲各國的霸主。
這時的英國隨著經濟的逐漸強盛,它迫切需要廣闊的海外市場來帶動國內資本的擴張,於是,他們首先就把目光放在了富裕而又神秘的東方中國的身上。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英國政府決定派馬戛爾尼為使臣以為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訪華,以求透過和清政府直接交涉,消除種種限制,拓展對華貿易。
對於此次來華的目的,英國的初衷只是想“要把西方十界的物件,各國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然而,此時的清王朝由於長期受“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對西方資本主義迅速崛起後的變化卻茫然無知,因此面對英國正式外交交往的訴求,既無概念也無準備,更無從談起這所謂的“雙邊貿易”。
於是,雙方價值觀念上的巨大差異立即顯現了出來,使得這次談判比以往任何一次朝廷與西方國家的交往更意味深長。一方本意是來華進行外交談判,而另一方則一如既往以為是遠道來貢,這種誤解從一開始雙方對彼此的認知不在一個基點就已經形成,所以,英國以西方當時例行的外交慣例來到中國就無異註定了失敗的命運。
雖然,清王朝對於英國明顯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開放”要求理應拒絕,但問題在於它拒絕的方式是僵化的固守朝貢體制。這種僵化的外交思想和模式不僅僅是禮儀和文化的衝突,更是清朝政府對外政策的失誤,它與西方近代外交格格不入,其閉關自守的性質在此暴露無遺。
因此,馬戛爾尼在無功而返之後,失望之餘也對清王朝的固執、傲慢、愚昧和無知進行了極盡諷刺和蔑視。他後來就此次訪華寫了一本書,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準確的說反而倒退了……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帝國只是一艘破敗、瘋狂的戰船……”。
由此可見,馬戛爾尼出使清朝失敗後,他作為國力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國的官員,心中始終有著高人一等的尊貴觀念,所以在他的眼中,滿清王朝是一個衰敗、腐朽的王朝,而華人民則是一個愚昧、無知,不思進取的民族。
回覆列表
馬戛爾尼回程路上寫的「紀事」中寫到:明末的反清並不是民族鬥爭,不是什麼捍衛明朝一姓私利的鬥爭,而是文明與野蠻的鬥爭,進步與落後,是關係到中國後來幾百年命運的一場鬥爭。
在這場鬥爭中那些堅定反抗滿清侵略,為此流盡最後一滴鮮血的英雄,他們的每個人的名字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在心,他們不僅是中國的英雄,同樣也是世界的英雄,他們捍衛的不僅是中國的利益,同樣也是整個世界文明進步的利益,他們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如果因此相信滿清的謊言來汙衊他們,那隻能說是喪盡天良的行為......
中國自滿洲韃靼佔領以來,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的說反而倒退了......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也沒有把乾隆變成一個華人.......我不可能不注意到:只要有人拿漢人說笑話,那些年輕的韃靼王子就會興高采烈。在取笑女人裹腳時,他們拍手叫好;但聽到把韃靼婦女的木底鞋比作漢人的帆船時,他們就惱火......地位最低的韃靼人,在服從漢族官員時也會表現得十分勉強......圓明園內年輕的王子們談到漢人時總報以一種極大的蔑視。一位王子見我想學漢文,就竭力使我相信韃靼語比這要高尚得多......
我們的許多書裡都把漢族和韃靼族混淆了......自從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懼之中......
他們毫不掩飾對我們航海技術的讚賞,然而他們從未模仿過我們的造船工藝或航海技術。
他們頑固的沿用他們無知祖先的笨拙方法,由於船隻吃水淺,無法抵禦大風的襲擊”,他們由此得出的判斷是“中國船的構造根本不適應航海”,馬嘎爾尼發出過這樣的感嘆“華人首次看見歐洲的船隻,至今已經有250年了,中國航海已經衰落到被人看不起,並加以恥笑的地步了…… 當時英國使團“驚奇的發現中國的帆船很不結實1793年,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訪問清朝,此時距離鄭和寶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離萬曆年間明軍500艘艦艇殲滅日本海軍450艘戰船於露梁海戰195年,距離明朝水師五度擊敗荷蘭海上馬車伕確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154年,由於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比中國更需要航海技術,因而華人這種惰性更加令人難以置信”
馬戛爾多用寫實的手法描述著他看到的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