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社會之聲

    《隋煬帝——生平、時代與遺產》是目前記錄和評價隋煬帝比較系統、全面、客觀的一部著作,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寫隋煬帝的生平,第二部分寫隋煬帝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此外,作者旁徵博引,參考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並對陳寅恪、內藤湖南、山崎宏、芮沃壽等學者對隋煬帝研究結論和觀點進行了綜合分析,向讀者展現了一個更為真實的隋煬帝。

    目前主流的觀點對於隋煬帝還是貶多於褒,這其實源於他的幾大罪狀。一是暴虐,最主要的體現就是主持修建東都洛陽和大運河等大工事以及三徵高麗導致民不聊生以及動不動就處刑的行事風格;二是弒父,發動“仁壽宮變”篡位;三是烝母,指的是隋煬帝與隋文帝的妾行淫亂之事。雖說古往今來暴虐之君、弒父篡位者、上烝父妾者不在少數,但集上述幾項於一身的恐怕只有隋煬帝一人。

    作者運用了西方的性格研究法來探討隋煬帝的行為,其性格上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一意孤行,不聽他人言,連他自己也稱“我性不喜人諫”。不管是三徵高麗,還是移居南方,還是滿朝百官對各領域的進諫,他都充耳不聞。由於戰爭和工事的巨大消耗以及隋煬帝在民生領域的麻木不仁,在其統治的後期各地叛亂迭起,但是隋煬帝並不敢直面這些問題,而是選擇了逃避,尤其是楊玄感之亂和三徵高麗無果之後,隋煬帝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性Grand SantaFe來越孤僻,情緒越來越悲觀,叛軍曾列舉了隋煬帝十大罪狀,分別是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壯丁盡於矢刃、使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其實如果沒有最後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飾非拒諫”,也許前面的九大罪狀還都有挽回和補救的機會,但隋煬帝始終活在自己的世界,把一次次的機會都葬送了。

    當然,我們評判一個歷史人物不光只看主觀方面和當世之功,更要看客觀方面和千秋之功,也就是歷史貢獻,這位帝王留給後世多大的影響。與另外兩位能夠稱為“千古一帝”的帝王秦始皇和漢武帝一樣,隋煬帝也有深謀遠慮的一面,他修建的戰略性工程無疑證明了他的遠見卓識和敏銳的戰略意識。首先他主持營建的東都洛陽作為當時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為後來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礎;他更為卓著的貢獻是主持開鑿了以洛陽委交通樞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關中、北方和南方緊密連線的大運河,各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務和巨大的便利,大運河至今在運輸、旅遊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在位期間還有攻滅吐谷渾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開創科舉制、推動佛教發展等歷史功績,而且這些功績對後世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這一切實際上都被後世低估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歷史上誰善誰惡似乎都只有當時的勝利者與統治者說了算,常常為後人產生誤導。由於隋煬帝聲名狼藉,後世的君主都想極力與其撇清關係,致力將其渲染成為一個窮奢極欲、暴虐無道的惡人,將隋朝滅亡的各方責任推在了他的身上,造成了人們對他為人的誤導。綜上所述,作者對隋煬帝的評價和定論,我歸納了一下,大概是“過在當代,功在千秋”。

    趙括的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趙括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趙括的父親

      趙括的父親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簡曰馬氏。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餘歲。馬服君趙奢墓坐落在邯鄲市區西北十五公里處的紫山。

  • 2 # 冒充大師

    先講隋煬帝:千年來,隋煬帝的昏君名聲一直在史書中不絕於耳。然而,從其繼承皇位前的表現來看,此人絕非是不識大體、不懂行政事務的公子哥。但在成為皇帝后,卻好似性情大變。在很短的時間內,強行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內外事務。最終造成了隋朝的二世而亡。

    但如果我們能嘗試從隋煬帝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或許就會獲得不一樣的視角,並更能理解古人所面對的現實困境。

    理解隋煬帝的困境 並不能為其進行翻案

    首先,隋煬帝肯定不是能力超群的賢明君主。他執政後的作為,一貫被後世人稱為倒行逆施。所以在評價此人的時候,肯定和偉大搭不上關係。但他是否真的昏庸,決定權並不在他自己手裡。因為正是看到自己王朝所處的危險格局,才讓他特別急於辦成一些事情。至於後人的許多點評,更多體系了唐朝人對待他的態度。

    隋煬帝在繼位之後,接過了一個建立不久且根基尚淺的帝國。在他生活的太平盛世,很多結構性問題不會立刻就表現出巨大破壞力。但隋煬帝並不會因此感覺安心。相反,由於他自己是可以算是經歷過南北朝亂局的最後一代人,所以對上一個時代的很多事情都還銘記在心。加上自己年紀輕輕就掌握帝國大權,不免會在內心層面有些惶恐,生怕自己因為耽擱而錯過了改革的重要視窗期。所以,他最終選擇用最快速的度解,去決他發現的所以問題。

    南北朝亂世依然停留在隋煬帝這代人心裡

    隋煬帝面臨的問題,主要不是國內政治結構,而是更大層面上的國際戰略形勢。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隋朝主要統治者,和當時的大部分貴胄一樣,都源自著名的關隴軍事集團。爭論這個集團內部的成員血統,到底是前朝漢人為主,還是鮮卑征服者後裔居多,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關隴軍事集團的成員,無論血統出生是什麼,本身就是一個非中原式的權力系統。這樣的集團在兩漢時代的東亞大陸是不存在的,屬於永嘉之亂後由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新事物。

    維繫關隴軍事集團正統性的根本,是這如何長久的保持武力優勢,進而對地方施行控制。畢竟,文官們或許可以負責收稅和控制話解釋權,也可以在集團武力優勢喪失後再另謀高就。而要達成武力優勢,就需要不斷獲得最新最好的軍事裝備技術,包括了盔甲、馬匹、弓箭甚至是普通刀劍。哪怕是軍隊士卒本身,也應該由不斷招募的新鮮血液來補充。免得前代武夫的後裔,因為承平日久而喪失作戰的勇氣。

    從北周到隋唐 大部分時期的統治者都源自關隴集團

    但這些技術與兵源,大部分都無法在中原地區產生。從西周問鼎中原,到隋煬帝的先祖在南北朝亂世中搏殺,無不需要從域外獲得最新的軍事技藝,招募更為勇猛的外籍戰士。這些技術和軍人,往往來自古代的西亞、中亞,一直到遠至烏克蘭大平原的東歐邊緣地帶。隋朝要獲得技術,還必須保住他們控制的東西方貿易線路。除了向二道販子購買之外,別無他法。

    身為關隴軍事集團的一員,隋煬帝可以深刻認識到因地緣政治格局而引發的技術落差,具有多麼重大的危害性。一直到他繼位的公元7世紀初,關隴集團依然在使用中亞標準下,不超過公元5世紀左右的武器技術和軍事戰術。不要說比肩當時的拜占庭羅馬人和薩珊波斯帝國,就是和剛剛滅亡不久的印度笈多王朝與開始縱橫草原的突厥勢力相比,都已經屬於落後的一方。

    北魏時期引進的軍事技術 被隋唐又吃了幾百年老本

    更讓隋煬帝不能無視的情況,是他的潛在對手們已經早於隋朝軍隊開始了技術層面的更新換代。因為無論是草原上的突厥人,還是從西域到西南的眾多中小勢力,都比蝸居東亞本土的隋朝更有地利之便。商團與技術人員,往往是透過那些地方,才能進入中原。甚至還有一個東北方向上的高句麗,加入了與隋朝爭奪草原朝貢貿易主導權的鬥爭。

    如果長期聽之任之,那麼隋煬帝的子孫可能就會步西晉王公們的後塵,被下一波南下的征服者吊打。因為,技術與組織差距一旦被拉大,就很難透過簡單的資源堆砌來形成優勢。相反,大量的資源還會為持有者本身引來入侵禍患。

    突厥人的興起 在隋煬帝看來就是昔日鮮卑南下的重演

    所以,隋煬帝在歷史上留下了好戰和戀戰的惡名。這並不是他不想穩坐中央,過著歲月靜好的太平日子。而是源自特定集團的出生,給予他高於普通文官和後世儒家史官的國際視野。現實困境逼迫他必須做出重大的決策,以便為自己王朝的江山永固而努力。

    透過隋煬帝發動的全部戰爭,就可以順藤摸瓜,發現他所需要維持的國際戰略通道:

    這些戰爭包括對新興突厥勢力的反擊。目的是為了暫時穩住北方的突厥人,保持從中亞七河流域到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區之間,貿易通暢。作為隋帝國前生的鮮卑勢力,就長期接近和依靠這裡,獲得眾多戰略資源。

    其次是對河西走廊以南的吐谷渾開戰。吐谷渾的統治階層,同樣源自鮮卑勢力,並在征服當地的過程中,吸納了很多原有的漢羌貴族。這麼做的目的也非常明顯,是為了控制從青藏高原邊緣山麓,一直通向帕米爾山區以西的中亞貿易。而且殲滅吐谷渾之後,隋朝也就控制了河西走廊,可謂是一箭雙鵰的戰略佈局。

    哪怕是隋煬帝繼位前對陳朝的攻滅作戰,也為帝國意外收穫了第四條戰略通道。尤其是當建康的小朝廷覆滅後,位於嶺南地區的土著貴族也集體倒向了隋朝。作為主要對海口岸的廣州與安南沿海,

    再講趙括

    對於趙括,很少人用千古名將來稱呼他的,當然趙括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一個年輕人,統帥40W+軍隊,在斷絕給養的情況下全軍依然可以維持秩序——能做到這一點,說明趙括的領導能力是遠超過常人的。趙括主動出擊,本來也有很多無奈的地方——趙國外交的失敗,導致齊國等大國在關鍵時刻拒絕給趙國提供糧援,導致趙王不得不下決心拼死一賭。從國家實力上講,廉頗的策略已經不適合趙國了,尤其是考慮到齊國不發糧(援趙)、魏楚不發兵(襲秦)的大背景。趙國在長平獨自堅持了2年,廉頗的戰術看上去立於不敗之地,但其實是以消耗大量糧餉、金錢(修工事)為代價的....在這樣堅持下去,趙國真的撐不住了,不等秦軍突破長平,趙國自己就先完犢子了。所以趙王必須啟用趙括一樣的年輕有為的將領,進行一次國運的豪賭。橫豎都是敗,豪賭一把或許還可以拯救趙國。至於反間計神馬的....聽聽就好了,現代人總是自以為是地把古人想得很愚蠢,殊不知誰才是真正的無知,誰才是讓後人復哀之的人。

  • 3 # 周朝文DMU

    隋煬帝楊廣,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不擇手段登上帝位。唐朝對隋朝刻意抹黑,隋煬帝的黑鍋背了上千年。

    他南平吳會,北卻匈奴,強力將南北一統;修建大運河,其偉於長城齊名;隋煬帝始建進士科,開創科舉制度,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科舉是屌絲逆襲的跳板,金榜題名娶公主,屌絲和高富美的生動故事啊。親征吐谷渾,打通絲綢之路,將現今青海省納入中原疆域;三徵高句麗,最終均已失敗告終);他大力發展文化藏書,他的代表作品《飲馬長城窟》、《春江花月夜 》等在詩詞界是有一定地位的。等等不世偉業,卻被“一醜掩百俊”,歷史上的楊廣,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高富帥。

    他在事業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大運河的工程量,和長城不相上下,每年役夫百萬,以致民不聊生。這個工程,放在哪個朝代,哪個皇帝手裡,都是燙手的,但是他挑起來了。同時建造離宮,奢華無度,加深民間疾苦;同期徵募軍士,開疆擴土,征戰不休,加劇國情惡化。

    因為無度濫用民力,役夫千萬,民心動搖,政權不穩,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縊殺。死後非常淒涼,嬪妃和宮人用床板製成棺材,偷偷下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唐朝平定江南後,以帝禮改葬於雷塘。

    隋煬帝是暴君,但不是昏君,雖然無德,但是有功。

    至於趙括,一直以來,隨著考古發現的不斷深入,史學家開始重新審視長平之戰和“紙上談兵”的趙括。毫無疑問,長平之戰是改變戰國格局決定性的一戰。從軍事上來說,廉頗的固守戰術沒有錯,以逸待勞,但從大局來看,不是長久之計。趙國與秦國軍事上完全有能力抗衡,無論是將還是兵。但是經濟和綜合國力上卻無法相比。打仗打的是錢和糧,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怎麼來維持前線的兩軍對峙(趙國強大的是商業,不是農業,秦國則在商鞅變法後重農抑商),所以任命趙括為將是必然。因為當時趙國除了廉頗就他了,田單,樂毅雖都是名將(樂毅還是重病在身),但畢竟分別是齊國,燕華人,趙孝成王和趙國的大臣不會真正放心把傾國之兵交給他們任何一個的。趙括不是無能之輩,趙孝成王也不是無為之君,壞就壞在趙括以前跟著他老爸出戰都是當軍師的,從來沒當過大將,更何況是統率45萬大軍,他也不是不知道自己身上擔負著國家的重任和趙孝成王的重託,只是年輕氣盛,要立大功這是每個年輕人在他那個年齡都會有的心態,缺了點謹慎也是可以理解的(趙奢主要就是認為他兒子對待戰爭看得太輕鬆,很好理解的事,因為趙括沒有打敗仗的慘痛經歷),打仗本來就是要靠軍事天賦加不斷的實戰磨練的,和今天的投資一樣,第一次輸光了就斷定沒有投資頭腦嗎?可老天給趙括開了個天大的玩笑,讓他作為大將的第一戰就碰到了戰神白起,還是讓他被圍了之後才知道。相關記載白起在戰後向秦昭王說:斷糧四十多天,幾十萬人沒有譁變,沒有喪失戰鬥力,這是趙括的本事。秦國此戰最大的勝利是趙括死了,而我白起還活著。部分史學家評論此戰時提到,如果要從軍事上論趙括犯錯的話,就是他在被圍之初沒有堅持拼死突圍,而是可能把部分希望寄託在了援兵身上,渴求兩面夾擊,完成自我脫身的同時也能大破秦軍。當然這也只是猜測而已,畢竟他們也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次戰役,無法知道當時趙括的心態,趙軍被圍後馬上就地構建防禦工事,而五千人的秦軍不斷來回衝擊趙軍的確是起到了相當的作用,無論是對軍事防線還是對心理上,但趙括自始至終保持著對全軍的統一指揮和控制也是事實。至於他是不是紙上談兵,就留給後人自由評論,但至少我和部分人觀點一樣,認為他不是,只是運氣太差。他的悲在於第一戰就遇到了白起,哀在於第一次為將就輸掉了趙國所有的精銳。

  • 4 # 長安回望品春秋

    隋煬帝楊廣談不上千古一帝,趙括更談不上千古名將!楊廣“驕奢淫逸”,趙括“紙上談兵”,都在歷史上是反面典型,但事實上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歷史人物!

    楊廣雖然“驕奢淫逸”“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奴役百姓”,但是對於歷史至少有以下貢獻:1.領軍統一南北;2.開通大運河;3.開疆拓土;4.開創科舉制度。

    再談趙括:紙最早出現於漢朝,身於戰國時期的趙括是根本沒見過紙的,所以,所謂的"紙上談兵"不過是"敗軍之將,眾惡歸之"的結果。

    我們看看趙括對手白起怎麼說的“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可以看到,秦軍雖勝亦是慘勝!當時秦趙雙方舉全國之力投入戰鬥,趙括接任主帥時趙軍已然被圍,最終造成秦軍重創慘勝,肯定是具有相當高指揮素養的。

  • 5 # 偉人的故事

    提到隋煬帝,大多數不瞭解中國歷史的人僅僅會想到他是一個暴君,一個末代亡國昏君,在我們中小教科書上是這樣評價的,畢竟,許多的啟蒙歷史教科書,連開鑿運河這樣對古代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的大工程,也僅僅是實施隋煬帝的暴行證明.

    我們不提倡讚揚暴虐的統治者,但我們卻應該承認他暴虐後面的歷史功績.

    隋煬帝雖是亡國之君,卻遠非劉阿斗和陳後主之輩所能相比的,其治國能力可比秦始皇和唐太宗.

    隋煬帝是隋朝第二個皇帝,年號大業,看看這個年號,我們可以看出隋煬帝的雄心壯志,那就是建立千秋大業,事實上,隋煬帝也正是這樣做的,早在繼位之前,隋煬帝率軍滅陳,統一中國南北,結束了中國幾百年的分裂,繼位之後,隋煬帝更以建立千秋大業為己任,在位短短13年,卻做了許多皇帝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做不了的大事.

    1.開鑿運河,南北大運河和萬里長城一樣,名垂千古的偉大工業,自運河開通之後,南北方融為一體,不但溝通經濟,對統一疆土做出貢獻.

    2.進擊林邑(今越南北部)是隋朝開拓疆土,鞏固邊防的戰略策略的具體表現,

    3.開拓琉球群島,是繼孫吳之後又一次重要的拓邊鞏固國防行為,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於進一步加強琉球與大陸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聯絡,

    4.征服吐谷渾,設立新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統一與中國,進一步擴大中國疆域

    5.三徵高麗,經略東北,隋煬帝三徵高麗是最悲劇的事情,百姓吃了苦,失去江山.

    6.營建東都洛陽,不是他窮奢淫慾自己享受,而是為了扼制山東,強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

    7.完善科舉制度,創制了進士科,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響深遠.

    件件大事,如果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可隋煬帝都做了,僅僅13年,12年幹了這麼多大事,平均到每個老闆姓頭上。人民負擔之重,勞役之苦可想而知,對於他的人民,隋煬帝欠的太多,對於中國歷史,隋煬帝做的足夠了.

    隋煬帝不是偉大,是偉大的過頭了.

  • 6 # 司馬老樹

    隋煬帝即位後,下令開鑿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修訂了法律,主要是針對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設立了進士科,促成了科舉制的形成;興辦學校,訪求遺散圖書,並加以保護;幾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強了內地同邊境的關係。但是,隋煬帝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國力富強,驕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徵發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農民背井離鄉,造成大量田地荒蕪,社會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他年年遠出巡遊,三遊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遊,大造行宮,從行之人多達數十萬人,嚴重騷擾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遠征發兵進攻高麗,窮兵黷武,終於激起了全國範圍的農民大起義。

    趙括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一個年輕人,統帥40W+軍隊,在斷絕給養的情況下全軍依然可以維持秩序——能做到這一點,說明趙括的領導能力是遠超過常人的。

    趙括主動出擊,本來也有很多無奈的地方——趙國外交的失敗,導致齊國等大國在關鍵時刻拒絕給趙國提供糧援,導致趙王不得不下決心拼死一賭。從國家實力上講,廉頗的策略已經不適合趙國了,尤其是考慮到齊國不發糧(援趙)、魏楚不發兵(襲秦)的大背景。

    趙國在長平獨自堅持了2年,廉頗的戰術看上去立於不敗之地,但其實是以消耗大量糧餉、金錢(修工事)為代價的....在這樣堅持下去,趙國真的撐不住了,不等秦軍突破長平,趙國自己就先完犢子了。所以趙王必須啟用趙括一樣的年輕有為的將領,進行一次國運的豪賭。橫豎都是敗,豪賭一把或許還可以拯救趙國。至於反間計神馬的....聽聽就好了,現代人總是自以為是地把古人想得很愚蠢,殊不知誰才是真正的無知,誰才是讓後人復哀之的人。

  • 7 # 刀筆傳神

    “千古一帝”隋煬帝楊廣確實是挺奇葩的,青年時比較善於偽裝自已,博得了楊堅的歡心,廢掉了他大哥楊勇的太子位置,改立楊廣。

    幾年後楊廣趁楊堅患病期間殺害了楊堅,又假借隋文帝的遺詔,逼死了楊勇,繼承了帝位,就是歷史上大大有名的隋煬帝。

    楊廣在位期間,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在全國各地大修宮殿苑囿。下令大修運河,方便他巡遊四方,還窮兵黷武,三次討伐高句麗,都無功而返。

    隨著對百姓壓迫的日益加重,農民起義終於爆發,在外的領兵權臣也紛紛造反。楊廣最終在江都被叛軍所殺,隋歷二世而亡。

    後世對楊廣的評價大體一致,都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成為各朝帝王的一面鏡子,反面教員。

    “千古名將”趙括更是一朵奇葩。有一句專門形容他的成語叫“紙上談兵”。趙括,戰囯時期趙華人,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隨機應變,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將白起所殺,四十萬趙軍被坑殺。

    所以這兩位都應算加引號的名帝名將。

  • 8 # 子曰歷史

    因為有人吹呀!歷史本是塵封在光陰中的過往,因為有人記錄,因為有人閱讀,更因為有人吹捧,使得本該被人忘卻的歷史一次次的重現世間。

    我這裡的吹捧並不是貶義詞,而是一箇中性詞,更多的是述說宣揚的含義,三國因為有羅貫中,其歷史故事得以火爆一時;在當今自媒體時代,任何犄角旮旯裡的歷史人物都有可能被人翻出來,要麼鞭笞,要麼吹捧,隋煬帝和趙括就是這樣的人物。

    說道這裡可能會有很多人會反駁我,說隋煬帝那麼多功勞被你吃了?

    是的,沒錯!從歷史的大背景而言,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修建大運河,兵出塞外,完善科舉的確都是推動歷史進步的表現。

    但我也想說,這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們只記得楊廣的出發點,卻不記得那因為楊廣政策而烽煙四起的天下,不記得那飽受戰亂顛沛流離的百姓。更不記得歷朝歷代對相關制度的完善,彷彿這一切都是隋煬帝一個人做的。

    元代詞人張養浩一句:“亡,百姓苦,興,百姓苦”直指人心。帝王一怒,伏屍百萬;帝王一個所謂的宏圖偉略一樣能伏屍百萬。

    面對匈奴的劫掠,漢文帝不想兵鋒所指,一朝蕩平四海嗎?但他選擇以文景兩帝的奠基成就漢武一時的雄風。

    面對頡利可汗的入侵,唐太宗不想帝王一怒,傾盡國力與之一戰嗎?但他選擇暫退兵鋒只為那一擊必殺的準備。

    中國歷史上數百位皇帝,難道只有隋煬帝一人想要建功立業嗎?誰還沒個雄圖大略?但作為皇帝決不能肆意妄為,以犧牲無辜百姓為基礎,去爭那一時的利益,更何況他還失敗了。

    趙括,不太想談,一個連自己家人都提出反對的意見的將軍,真的不適合出現在不合適的地方,縱然他文韜武略。難道我們一個現代人,能比最親近他的人還了解他嗎?

    所以說,功績是有,不可否認,但是要上升到千古一帝,那未免有點過於吹捧。難道我想統治全世界,未來是不是也可以讓人吹捧一下,畢竟為全世界統一奠定吹噓基礎。

    以上觀點,純屬蝦蟹,如有反駁,且輕噴。

  • 9 # 非非空

    好的,我來回答!

    提起楊廣,我想起了李世民。

    同樣是開國功勳,同樣是開國帝王嫡子,也同樣起初未被立為太子,並殺兄奪嫂,同樣逼父奪位,楊廣被人定為萬世暴君,李世民卻成為了千古明君。

    這是為什麼呢?

    楊廣,父堅,母獨孤氏,生而好勇,且善文。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楊廣的功過是非。

    一,楊廣從少年時即是一名驍勇善戰的虎將,為建立隋朝立下不世之功。當時南北分裂,江南為陳氏所據。在平定完北方禍亂之後,楊廣受兵馬大元帥,率師伐陳。當時大家都認為長江天塹無法逾越,消滅陳國幾乎不可能。楊廣軍紀嚴明,令必己出,後來強渡長江,僅用一年的時候,消滅了南陳,浮獲陳主叔寶,結束了自五胡亂華以後近四百年南北割據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二,楊廣即位後,於大業二年,即605年,徵調民工,開鑿京杭大運河。六年之後,南自餘杭,北至涿郡,全長五千多里的南北大動脈貫通。這條運河被以後的唐,宋元明清當做最主要的漕運幹道,澤被後世千餘年。

    三,經營西域,東征高句麗。為了開展對外貿易,楊廣決定先經營西域,於是派兵擊敗吐谷渾,並設西域四郡,確保絲路暢通。接著,他派重兵攻打高句麗,雖最後沒能如願,但高句麗卻再也不敢主動挑釁,以至於終唐一朝,東北無大憂患。

    四,文才。楊廣並不是人們認為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才子。他重視教育,是推進科舉制度的第一人。並且,他個人文采斐然,曾做《飲馬長城窟行》,被世人譽為魏晉風采。有許多詩作,留傳至今,例如《望野》:

    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我們熟知的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即由此詩衍生。

    所以,綜合來說,楊廣雖說好大喜功,勞民傷財,但我覺得不可以百過而掩千功,功還是大於過的。李世民曾這樣評價他:

    文辭奧博,應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

    基本上還算客觀。但稱之為千古一帝,我不認可。

    再簡單說說趙括。

    趙括,嬴姓,趙氏,名括。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少負盛名。熟讀兵書,深諳兵法。前260年,趙孝成王急於求成,中秦國反間計,撤回廉頗而讓趙括走馬上任,開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

    戰爭開始後,秦將白起佯敗,引趙軍入包圍圈,並斷其糧草水路。趙括雖親率士兵上陣,但指揮不當,斷飲四十餘日後,趙括被秦兵所殺,士兵數十萬被俘,後皆被坑殺。以至於在當年長平之戰一代(今山西高平),人們憎恨白起而把一種肉製成“白起肉”或白肉,延續至今。

    後來司馬遷這樣評價趙括:趙擴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自以為是,旁若無人,飽讀兵書的趙擴被後人冠於“紙上談兵”的典型,也成為人們口中的千古“名將”——因空談而名!

  • 10 # 支架專業戶

    隋煬帝雄才大略,但急功近利,那麼多超級專案同時上馬,就是放在現在也吃不消。

    趙括是被冤枉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讓趙國軍事實力大增,有了個秦國掰手腕的實力,但打仗最重要是糧草,你總不能讓士兵餓著肚子上前線吧。秦國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加上鄭國渠都江堰等水利的灌溉,糧食不是問題。戰爭打到後期趙國居然沒有糧食了,可見他們沒有重視農業,去燕國借糧又沒有借到。趙括只能是硬著頭皮出站,終釀成慘劇。趙括當了千年的背鍋俠可惜,如果他有足夠的糧食,後果肯定未可知。歷史沒有選擇他可惜。

  • 11 # 歷史摸黑人

    如果真將隋煬帝稱作千古一帝,那麼也只有拿出他的這兩個功績:開科舉與鑿運河。開科舉使他奪得了天下士子之心,鑿運河使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但是隋煬帝一生是非常矛盾的,這與他志大才疏的性格不無關係。如果他僅做了開科舉和鑿運河兩件事那麼他的確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但是他後期的頻繁征討,幾次巡遊導致國力不堪,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之中。後期的動亂將隋煬帝的功勞抹殺的一乾二淨,畢竟他是皇帝需要對國家和百姓負責,所以從他的結局來說他也可以說是千古暴君。

    趙括的名將稱號從未有人給過,這一稱號似乎是網民對其的一種嘲笑。雖然趙括紙上談兵無人能敵但是實戰起來卻不堪入眼。趙括的這種情況與他的失敗不無關係,他去接替廉頗就是為了迅速出戰與秦國決戰,而且他的對手一上來就戰神白起,雖然前期他能顧住趙軍,沒有使趙軍崩潰,但是最後還是一敗塗地。

    今人看歷史永遠只看結局,至於過程因為簡短的描述而不可能完整呈現,如果我們自身沒有一個判斷力的話,也只能人云亦云。所以隋煬帝的千古一帝和趙括的千古名將都是需要自己去評判,自己去探索。

  • 12 # 包山種樹

    隋煬帝楊廣稱不得千古一帝,趙括更配不上千古名將的稱謂。讓我們分開來看隋煬帝楊廣和趙國將軍趙括。

    首先來看隋煬帝楊廣。

    所謂“千古一帝”的稱謂,是對歷代帝王最高的讚賞,中國有史記載的六百多位皇帝中只有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漢武帝和唐太宗都沒有獲此殊,隋煬帝和秦始皇比較起來,肯定會有差距的。所以隋煬帝是稱不得“千古一帝”的,從他的諡號“煬”就知道,後人認為他不是一位好皇帝。

    隋煬帝楊廣被後世定位為“昏君”,做了很多昏庸荒淫的事,但不能算盤否定他。楊廣在他的執政期間也做了許多有益於後世的事,至少有兩件事,就為後世和之後的唐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增設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應該是中國歷史程序中排得上號的大事件之一,這種重才學輕門第的人才選拔制度,使得之後歷朝歷代諸多的寒門之子,透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各個時期的政權補充著新鮮血液。僅此一點,諸多的寒門貴子們就理應心存感激。

    第二,開通大運河,對經濟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這種積極作用一直延續到元代初期。特別是對於唐朝來講,可以說大運河為大唐盛世的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統一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沒有大運河,大唐盛世至少不會來得那麼迅速。幾百萬勞工的血汗也算是為後人植下了根系龐大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讓後世享其餘蔭六百多年。大運河,讓我們心存敬意,為勞工也為楊廣。

    再說趙括。

    首先,自古名將大都是用“十大名將”或者“*大名將”來說的,千古名將這樣的稱謂很少見。即便有千古名將這樣的說法,那也可能是孫武、白起、王翦、項羽、韓信、衛青、李靖等人,不論怎麼排,至少前二十名是沒有趙括的。

    趙括最有名的戰役便是“長平之戰”,就是他將趙國的家底~四十萬趙軍陷入絕境,之後讓白起全部活埋,趙括自己也在戰鬥中殞命。趙括給後人留下的紀念就是一個“紙上談兵”的成語,其他史書似乎沒有過多記載。

    從趙括指揮的長平之戰來看,他的指揮根本達不到名將所具備的水平。他狂妄自大,輕敵冒進,坐失良機,毫無實戰經驗。你看他一上任,馬上改變軍事部署、軍中規定(悉更約束),調動軍事將領(易置軍吏),追擊佯敗的白起,被圍後,不及時突圍(築壁堅守以待救至),以致局勢進一步惡化。他幾乎把為將的忌諱都犯了,簡直一個戰場小白。這樣的人如何稱得上“千古名將”?

    綜上,我以為,隋煬帝楊廣可稱為“有為的昏君”;至於趙括,就是個趙惠文王信任的將軍而已,他連趙國的名將都算不上(他比不上當時趙國的廉頗和李牧),所以更談不上千古名將。

  • 13 # 跟著腳走

    隋煬帝和趙括在中國歷史上,前者是荒淫無度、昏君的代表,後者因為一個成語“紙上談兵”而家喻戶曉。

    為什麼現在突然昏君變千古一帝、“紙上談兵”的書生變名臣了?我想無非是因為:

    近代興起對固化的歷史人物的另類解讀。

    近些年來為隋煬帝翻案的學者越來越多,使我們對隋煬帝楊廣,這個我們已經固化“荒淫無度、好大喜功、兇殘暴虐”的昏君,認知已經開始瓦解。隨之出現了“悲情天子、千古一帝”等截然相反的論調。

    我非常不贊成網上的一些對隋煬帝洗白的論調,同時我也不認為,隋煬帝就如歷史上的評價那樣“荒淫無度、好大喜功、兇殘暴虐”的昏君。而我認為隋煬帝的評價,及要有功,又要有過。

    隋煬帝的功勞

    他參與,統一了從西晉就分裂的中國的對南陳大戰。

    他為了打破原來貴族對官職的壟斷,並且能夠讓有才華的人找到一個平臺,開創科舉制度。

    他為了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可以順暢的交流,開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

    然而這些功績背後的惡,我們也要看到。

    他急功近利,為了滅掉高句驪,他不惜一次次動員全國打大戰。

    他不惜民力,視百姓如牛馬,修建大運河。

    楊廣在位期間,一共興修了二十二項大型工程,總共耗費人力達到3012萬人次。而征討高句麗的兵役徭役量超過之前二十二項工程的總合。

    這就是隋煬帝,功及有,惡也更多。

    趙括

    下來我們在來說一下趙括,趙括的出名源於一場大戰“長平之戰”。然而大戰結果卻是趙括戰敗身死了,從此也給我們留下了“紙上談兵”的成語。

    近來網上為趙括翻案的,也是大有人在,這裡我列舉了其中他們用來翻案的兩點:

    第一,趙軍被圍了46天,軍中早已斷糧,然而軍隊卻沒有崩潰,還能有組織的突圍。而趙括一死,趙軍鬥志全無,選擇投降。

    第二、秦軍主帥白起說過,長平大戰秦軍死傷過半,國力也損耗一空。從白起說的來看,趙括也並非無能鼠輩,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史記·白起列傳》

    以上兩點我認為並不能證明趙括是個合格的將領,最多隻能算一般。其中第一點“軍中都斷糧了”,我們注意這裡只是斷糧了,並沒有斷水。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代行軍打仗遇到斷糧,是一種比較多見的情況,一般遇到這種情況,首先都是實行嚴格管控糧食,把原先一天的口糧,分成幾天來吃,再者殺馬,殺軍中用來拉輜重的牲口。就算這些方案都用完了,那還可以吃“屍體”“傷兵”(這種現象在古代屢次出現過)。所以這一點並不能很好的證明,趙括的統帥能力。

    第二點也說明不了什麼,秦國用了60萬的兵力和趙軍在長平對峙了前後3年時間,期間多次交戰。這麼長的時間60萬軍隊要養活,秦軍又是進攻的一方,白起說國力損耗和士兵死傷過半,我認為這是正常損耗。

    此戰失敗導致,白起坑殺了趙軍40萬。趙括作為一個只會誇誇其談,自傲自負,沒帶過兵的主帥,他應該負責。

    結論

    隋煬帝建立的科舉制度和大運河,到現在我們都還享受的到他的紅利,然而又有誰記得,從隋煬帝繼位到唐朝建國,中國百姓銳減了80%了。又有誰記得,那40萬被殺趙軍,身後的父母妻兒了。所以我認為,不論是楊廣還是趙括,他兩我們不能像歷史書上那樣只對其“壞”的方面進行評價,至少我們要從多方面去看,已自己的視角去觀察去評價,畢竟還是那句話:“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14 # 釣魚城下煮河魚

    兩人都為歷史添上了重彩一筆,當然隋煬帝更勝一籌,前期治理朝政還是不錯的。

    趙括作為軍事將領算是個狠角色!

  • 15 # 多多編輯部

    說了你們可能不信,隋煬帝確實是做出很大貢獻,大運河是被後世說成楊廣南下游樂的作品,其實大運河作用我們有目共睹,楊廣雖然負面歷史評論居多,但好歹也是皇帝,既然是古代皇帝,何嘗不是千古一帝呢?趙軍統帥趙括也不能說是紙上談兵之輩,有文化不代表死讀書,死讀書也不代表死腦筋。只能說明他確實敗給了白起,要不然換個沒讀過兵書的,不愛紙上談兵之輩試試?看看能贏嗎?當時趙國糧食已經不夠支撐他們打持久戰了,而當時趙國最好的方法也無非只有兩種,一、突圍速戰速決,二、堅守陣地打持久戰。但顯然沒有糧食絕對打不了持久戰,突圍又要冒著很大風險,何來不敗呢?所以既然能留名再史書上的人,不管其生平如何,也算是名人吧,那趙括是將軍,也能稱為名將吧。

  • 16 # 實事通鑑

    隋煬帝不是千古一帝,趙括更不是千古一將!隋煬帝把國家搞沒了,趙括打仗全軍覆沒連自己也身首異處!你這命題就是偽命題,不值得回答!

  • 17 # 殺胡世家的異見

    自司馬遷受宮以來,史官這工作就沒有那麼純粹了,如李世民強行改史的不是泛泛吧。

    就像王莽的新朝一樣,正史是沒有褒揚之詞的。原因也簡單,王莽動了大家的乳酪唄。

    既然王莽是壞人,那麼劉秀就必然是好人。如劉秀待遇的,還有周文王父子、劉邦、李淵父子、趙匡胤兄弟、我大清祖孫。

    既然知道李淵被粉飾了,那麼楊廣就必然被抹黑了(沒有深究隋唐史,所以只能從邏輯性出發)。

    先秦的史官是神聖的,君王也不是絕對的(完全不像董仲舒以後的天子被神話),直臣和諍臣是非常多的(譬如先軫口水君王一臉,君王還跟他道歉)。所以,先秦的史料基本是可信的,而太史公的人品和敬業精神完全不用懷疑,史記也是公認的信史。

    史記中記載了長平之戰秦軍戰死過半(至少三十萬),跟邯鄲之戰中秦軍舉國之兵僅45萬是吻合的(長平秦軍本來是60萬,秦王又徵招了河內郡15歲以上男子支援長平,長平秦軍的總兵力應該是70萬朝上)。

    問題來了,趙括怎麼在兵力劣勢(趙軍45萬)地形劣勢(趙軍主動求戰,秦軍先佔地勢並構築了更堅固的工事)指揮劣勢(對手是白起)的情況下,殲滅秦軍30萬以上的呢?

    我以為,這種戰損比只能是秦軍趙軍列陣對戰的結果,趙括踐行父親趙奢的勇者勝帥軍衝殺,趙軍士氣高於秦軍才會是這種秦軍戰死多趙軍戰死少的戰況(相信白起的戰術能力,沒被趙括偷襲而損若干兵)。

    既然說史記是信史,長平之戰可不是這麼記載的,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麼?

    我以為,趙軍全滅,期間又被秦軍截斷了國內的交通,所以趙國沒有長平之戰的記載,史記中的記載只能來自於白起的戰報和秦國朝堂的公議。所以才會造成這種戰況是趙括不作為,趙軍無傷亡而秦軍死傷了一大半的矛盾之詞。

    綜上,趙括不算名將嗎?

  • 18 # 小張道歷史

    說到隋煬帝,大多數人可能都會想到他是個“奢侈浪費,荒淫無度”的暴君。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這其中不乏有唐朝統治者對隋煬帝的貶低。在筆者看來,他雖有過,但憑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說是千古一帝絲毫不過分。

    一、完成大一統。

    西晉以來,中原地區混戰不斷,三十多個大小王朝交替出現,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開啟了長達三百年的亂世。隋煬帝結束了華夏近三百年的分裂。

    二、征伐吐谷渾,首次將青海地區劃入中國版圖。

    三、開創科舉制,打破了數百年門閥政治,給了平民百姓晉身機會。

    四、開鑿京杭大運河,便捷了交通,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但對於趙括,千古名將有點名過其實了。趙括,戰國時趙華人,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在長平之戰中,被趙孝成王任命為總指揮,代替老將廉頗對戰秦軍,該守為攻,後被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困於長平,突圍不成,被坑殺。

  • 19 # 93四個金

    隋煬帝,趙括這兩個人可能是歷史上被黑的最慘的人之一了。

    首先來說隋煬帝,“煬帝”這個諡號是後來唐朝的建立者李淵上的,後唐朝是取隋而代之後,所以李淵不可能對隋朝的皇帝上一個好的諡號。另外我們對隋煬帝的印象主要是來自於《隋唐演義》這部小說,小說中說隋煬帝殺弒父,殺兄,奸母,淫嫂等等這些事都是他乾的,可這畢竟只是小說,不能當真的。實際上到了隋文帝晚年時,隋煬帝的太子位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了,不會有改變的,他又何必去急這一時去弒父呢?再說殺兄,此時的廢太子楊勇對隋煬帝來說已經幾乎等同於廢人一個,沒有任何用處,何必殺呢。

    實際上隋煬帝是一位非常有政治頭腦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打敗吐谷渾,興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打通中國南北。隋煬帝做的最失敗的事可能就是三徵高句麗了,三次大規模的征伐每次調動的軍隊都在百萬以上,民夫更是不計其數,三次大徵耗光了民力,打窮了國家,最終導致隋朝的崩潰。

    所以說隋煬帝是一個功過參半的皇帝,而不是我們通常所熟悉的那個昏庸,無能的人。

    再說趙括,現在人們一提起他通常的印象就是紙上談兵,葬送趙國40萬精銳,從此一厥不振。而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要怪趙括嗎?我認為趙王要負主要責任,因為是他貪便宜接受南韓的求救並導致秦趙對峙上黨。其次在趙括擔任趙軍主帥之前雙方已經相持了三年,趙國已是民窮財盡,根本無力堅持下去,只有出戰。第三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後軍隊中主要以騎兵為主,所以並不擅長於防守,只有出戰才會有可能戰勝。趙括的失敗在於他不知道自己所面對的秦軍統帥是白起,戰國第一名將,這最終導致了趙軍兵敗,自己被殺,40萬人被活埋。試想一下,如果長平之戰趙括贏了,那麼他將會在中國戰爭史上有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所以趙括並不是一個無能之輩,如果他真的是一個無才無能的人,那麼趙王怎麼可能會換下老成持重廉頗而換上他,趙括有他的能力,只是沒遇上好的時候才成千古憾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陳道明老師的戲,你最推薦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