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緣緣老師

    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在任何事,任何時候的底氣。也就是他們在生活在這個空間和時代的安全感。他有底氣,才有幸福的底色。

    家人就是相互給與力量

    家人就是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看的是什麼美景不重要,和誰看更重要

  • 2 # 晴天媽媽育兒記

    ‍‍

    擔心孩子缺乏安全感,似乎成為多數媽媽越來越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家有女兒的媽媽,更是焦灼。

    安全感伴隨人一生。

    有安全感的人,即使深處亂世,心如止水;缺乏安全感的人,即使金屋樓雀,心中不甚安寧。

    讓孩子擁有安全感,也漸漸成為父母們的共識。

    ‍‍

    那麼安全感是什麼?

    準確來說,在兒童心理學研究領域,說孩子有安全感,是指其與養育者(一般是媽媽)之間建立起了安全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這個概念,源自發展心理學中依戀理論,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最早提出。

    ‍‍

    孩子在剛出生後,面對陌生的環境,會感覺恐懼。所以他需要尋求和維護跟養育人(一般是媽媽)之間的聯結。他會不斷的確認:媽媽在我身邊嗎?她喜歡我嗎?她理解我嗎?她關心我要什麼嗎?我餓了她滿足我了嗎?……

    ‍‍

    如果需求得到肯定,孩子的就會感到安全、被愛,於是放心大膽地探索周圍環境、與他人玩耍。一旦覺得害怕,或有其他需求,就又會重新再確認。這個反覆確認的過程,一般會持續到孩子 2 歲(一般這時候依戀關係形成)。一旦形成安全依戀關係,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仍然覺得有安全感。

    ‍‍

    父母之間展現他們的恩愛,孩子會更加的有安全感。

    他們會知道自己的父母非常的相愛,同時他們也會愛孩子,這樣的家庭氛圍會使孩子更加的自信開朗,這樣的性格也能使他們以後更好的適應社會。

    ‍‍

    相反的,如果一個家庭的父母總是相互爭吵相互數落,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勢必是會沒有自信的,會影響他以後的人際交往,他也容易會產生焦慮的心理,懷疑父母生吵架是不是因為自己,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

    早期建立的安全依戀關係,會儲存在孩子記憶系統裡,即使早已經忘記父母是怎麼愛自己、迴應自己的,但那種被保護、被愛的感覺,會伴隨一生。

    ‍‍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總是感覺世界是不安全的,他們會把精力和時間放在跟媽媽確認″你是不是愛我,你是不是會在我身邊″,不敢探索外在世界,難以信任別人、親近他人,更習慣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想法。

    ‍‍

    同時,安全感的建立開始並貫穿於日常親子間的陪伴與分享,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既不會因為偶爾的分離,就毀掉,也並非短時間的良好相處後,就可以穩固。

    ‍‍

    與親子時間相比,更重要的是陪伴質量。儘可能讓親子活動內容豐富,讓孩子形成一種認知——無論外界如何變,自己總是被愛、被支援。

    他可以安心去探索世界,隨時可以回到一個溫暖安全的懷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鼠年瘟疫多發?我現在看「十日談」這本書,發現義大利1348年鬧瘟疫也是鼠年?